蚕的病原抵抗力与温湿度的关系


  问:请问蚕在饲养期中,遇到不同温湿度条件,与病原抵抗力有何关系?
  答:为害蚕的病原,大致可分为病毒、细菌、丝状菌及原虫。它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病症与病原性,因而引起各种类型的病害。蚕对发生这种疾病的病原抵抗力,根据饲育温湿度条件的变化如何而定。而各种病原又因其感染、增殖形式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硬化病(白鹰、绿僵、黄僵等)和曲霉病的发生,是由丝状菌从皮肤侵入所致。而皮肤侵入的难易,虽与蚕的皮肤厚薄有关,但从蚕的生理状态来讲,温湿度条件的影响还更大一些。因为温湿度关系到寄生菌的分生抱子发芽是否适宜?再谈到病毒病;病毒病是传染性软化病。细胞质多角体或脓病多角体的病毒,随同桑叶被蚕儿一同食下。侵入蚕的消化管内,吸附着各种亲和性的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中,利用蚕体细胞的核酸代谢作用增殖。因此,蚕儿的生理机能,受到饲养温湿度影响,支配病毒增殖的速度,进而使蚕儿发病致死。
  根据病原感染情况的不同来讲,丝状菌病,一般多湿环境容易发生,特别曲霉菌病,在高温多湿条件下,病势来得猛,发病率高。另方面如病毒病,如果以蚕儿生长在适温的范围内为对照,其病毒的增殖,高温条件要比低温的来得活跃,发病的潜伏期也要短。然而最终的发病率,低温高温是没有多大差异的。但是异常高温多湿的饲养环境,比适宜的环境条件,病毒抵抗力要降低。对低浓度病毒感染后,高温多湿有助长发病的趋势。
  总之,传染病完全是由于病原侵入开始发生的。只有选择适宜的饲育环境,并做到彻底消毒,才能杜绝病蚕的发生。

             沈汝禄择自(日)《蚕丝科学与技术》198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