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从前在欧洲发生,予养蚕业以极大打击,法国受害尤为严重。化学家巴斯德接受法国拿破仑三世皇妃之命研究微粒子病,确认了病原,特利是阐明了病蛾所产的卵可以发生蚕病,确定了框制种为防治本病的基础。
由于本病的传染有经口传染和经卵传染,所以只进行蚕室蚕具的消毒,不能预防本病,必须进行母蛾检查,除去病蛾所产的蚕卵。
l、病原
本病病原体是学名为NoseMaboMbyciSNAGELI的微胞子虫目的原虫。微胞子虫的发育阶段分为静止期、胞子芽母细胞、游走体和胞子。用普通显微镜600倍观察胞于呈卵园形。蚕食下胞子时,在消化液的作用下,极丝突出,同时胞子里的原生质带出被膜并通过极丝侵入中肠细胞内。在体液中的病原体叫游走体,球形,没有被膜,进行出芽和分裂进行增殖,寄生于蚕体的组织器官。侵入组织细胞内进行增殖的叫静止体,把这个时期叫做裂殖
期,静止体通常有二核,有厚度为0.001至0.005μ的被膜包围,呈园形,吸收利用寄主体内的营养,进行分裂,当营养缺乏时就开始形成胞子,这个时期称作胞子形成期,其个体称作胞子芽母细胞,一个胞子芽母细胞产生一个胞子。胞子透明,由具折光性的胞子被膜包围,内侧有原生质膜,膜内有带状原生质,没有原生质处成为空胞。胞子在湿润冷暗处子保持感染力一年以上,在干燥明处可保持感染力几个月,而温汤56°C为临界温度,接触60°C高温15分钟就会死亡。
(l)传染源
本病在蚕卵、幼虫、蛹、蛾各个时期发生,病蚕中可以见到无数微粒子
原虫,尸体、排泄物、蚕室蚕具等均为传染源。
(2)传染途
径本病由经卵传染和经四传染引起。
甲、经卵传染
由罹病蛾产下受病原寄生的卵,以后孵化的幼虫成为微粒子病蚕。这个现象叫经卵传染。
乙、经口传染
病原附着在蚕卵表面,孵化之际幼虫随吞食卵壳而食下病原发病。此
外,在健康蚕中混有经卵传染的蚕饲育时,病蚕排泄的胞子污染蚕座,引起第二次感染。蚕室蚕具附着病原,特别是桑叶上附着病原时,食下这种桑叶的蚕就发病。
2、症状
本病的经过是极慢性的,在蚕体内寄生的微粒子原虫逐渐增殖,使病蚕衰弱而呈现种种症状。感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外观上不能识别,随着病势的进展,出现特殊的症状,如果气温高,病势发展就决。消化管受侵害时,发育不良,迟小蚕等症状出,在消化管寄生少时,发育经过接近正常。在消化管以外的组织器官寄生的病原体增殖转移,扩散到全身时,蚕的生理机能逐渐衰弱直至死亡。
(l)幼虫期的症状 经卵传染的蚕在1至2龄出现症状,l至2龄感染时(第一期感染),在4龄后期到5龄初期出现症状,到熟蚕期死亡。另外,在4一5龄感染时(第二期感染),大部分化蛹及化蛾,产下感染卵。其中也有少数不出现症状,依微粒子的原虫的寄生时期及寄生量而有所不同,其特征是食欲减退,运动不活泼,发育不良。消化管受侵害时,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同时由于全身性疾病,使体力衰弱。病蚕孵化健康蚕迟,成为迟小蚕,迟眼蚕。这种病蚕变得瘦缩,体色也不鲜明。收蚁时混有病蚕时,发言不齐,眼起也不齐。本病的起缩蚕蚕体缩小,体表多缩皮,身体赤绣色。这一点与软化病的起缩蚕或缩小蚕相似,但不伴有下痢症状。本病蚕的皮肤上产生固有的黑斑。黑斑在各龄期都有发生,可以此识别病蚕,黑斑在壮蚕期发生多。黑斑在体表产生的过程,在真皮细胞的一部分受微粒子原虫寄生、罹病细胞通过周围的真皮细胞向外挤出,夹在新形成的角质皮和旧角质皮之间死亡而成黑色。脱皮时黑斑暂时消失,再在原处或别处出现。病蚕中的不脱皮蚕是真皮细胞受伤害之故。受微粒子原虫寄生的真皮细胞膨胀,细胞壁和角质外皮破裂,部分体液氧化成黑褐色或黑色,轮廓木正,有大小浓淡之分。微粒子原虫侵害蚕体各组织,在蚕体内充分繁殖之后,细胞破裂,悬浮到体液中。重症病蚕的体液因此混浊,呈不透明。消化管受寄生时,消化吸收作用减退,营养不良,粪不正形。绢丝腺受寄生时,受害部分呈乳白色不透明状,成肿疮状隆起,用肉眼即可认辨,被害部分大时,绢丝腺发育差,不能营茧。病蚕尸体大致呈黑褐色,收缩干固,不会软化腐败。还有,由于本病不是急性的,所以也有与各种蚕病并发的。
(2)蛹刚症状 本病的蛹期症状不太显著,体色缺乏光泽,暗褐色,腹部膨大,身体稍柔软。身体的腹面,尤其和翅处,四周大多产生黑斑。病蛹在裸蛹、薄皮茧和不正形茧中居多,重症时不能羽化而死亡,轻症时则化蛾产卵。
(3)蛾期症状 病蛾鳞毛脱落,皮肤外露,所以又叫焦娥。尾部有暗褐色污染物,腹部异常膨大,翅萎缩不能展开,薄腰茧羽化的蛾和迟羽化的蛾中病蛾较多。蛾的病斑,在翅基和腹部大多有黑色小斑点,一般行动不活泼,其中也有缺乏交尾、产卵能力的,即使产卵,数量亦很少,或者产叠卵。蛾命一般较短。
(4)卵期症状 微粒子病蛾所产的卵,大多受微粒子原虫寄生。病卵又叫有毒卵,无
寄生的卵叫无毒卵。重症病蛾所产的卵中,有毒卵的混入率高,而轻症病蛾所产的卵中较
少。卵的症状难以判别,而重症蛾的卵混有不受精卵或死卵较多。轻症的可孵化。
3、防治方法
最重要的是,蚕种制造业者要根据法规规定,进行母蛾检查,彻底淘汰保毒卵。同时,催音室、蚕室蚕具、制种室、蚕种保护室等也要进行彻底消毒。病原体的胞子用1%甲醛溶液120分钟, 2%甲醛溶液60分钟, 0.1%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10分钟处理,可以丧失感染力。此外,为除去平附种和框制种卵面附有的病原体等,在11—12月前后用 2%甲醛溶液浸渍,进行卵面消毒。
4、微粒子病检查
本病病原体对蚕的感染力非常强,仅仅蚕室蚕具消毒和健全的饲育是不能完全防止的,所以要进行蚕种的微粒子病检查。进行饲育的蚕种,必须是没有受到经卵传柒的无毒蚕种。
( 1)母蛾检查 以淘汰经卵传柒的蚕种为目的,检查制种用的母蛾,必须按法规实行之。制原种及原原种的母蛾要全部检查(每张蚕连纸14饿或28蛾混合进行),故称全数检查。普通种因大量生产散卵,全数检查有困难,因此控制种的批次(收蚁批次)进行抽样的方法,根据蚕丝业法规第16条,依表1所示来决定。一个样本是30蛾。收蛾批次的母蛾数10001-3000蛾时,抽样1020蛾进行母蛾检查。此时,如发现6个以上样本有病原时为不合格,蚕种要烧毁。如病蛾在5个样本以下时,抽取第二试样1680蛾调查有无病原,样批试样发现6个以上样本有病原时为不合格,未满6个者为合格,可供饲育用。
母蛾检查的方法,用0.5%碳酸钾溶液磨碎母蛾,把磨碎液过滤,通过离心沉淀收集胞子,作为镜检用的胞子,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有无微粒子原虫胞子。方法如表2所示。
(2)补正检查 把一部分蚕卵催青,在蚕卵转青时磨碎镜检,或者对孵化的蚁蚕、卵
壳等进行检查。
(3)预防检查 原蚕词育中,对幼虫、蛹、蚕粪、脱皮壳等进行微粒子病检查,发现
病原时,没有造成大的为害则作丝茧用。稚蚕期发现病蚕时,为防止经口传染,予以沟汰较为安全。
(4)预知检查 在发蛾前用适当的检查方法,预先测知蚕蛾微粒子病原虫的寄生率的
方法叫预知检查。在各饲育区中,取迟熟的雌熟蚕约200头另行上簇,在30—320C的高温中促进其化蛹化蛾,春蚕期可提早4-5天发蛾,夏秋蚕期可提早l-2天发蛾。对这些母有进行检查,如果在供试蛾200头中均不发现病原,就可用作制种,即使发现一头母蛾有病原,也要改作丝茧用。
[姚祥译自日本《蚕种制造》1980 P119—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