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觉民 蒋金海 冯暑伦
(江苏省蚕种公司) (武进县蚕种场) (无锡县西漳蚕种场)
内容提要 1、笔者认为高品质的蚕种主要表现在:下一代的孵化率高、蚕种的纯度纯、蚕种的净度高、病毒率低。然而目前蚕种品质检验,着重点却放在种茧成绩调查上,这是不够确切的。笔者通过两次试验,均可清楚地看出:种苗成绩与孵化率稍有相关,但与下一代的产茧量无关,产虽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当代的环境条件和饲养技术。
2、实用孵化率较高的蚕种,主要原因是:蚕种保护比较合理,浴消中淘汰不良卵比较
严格;农村对催青工作比较重视。
3、产茧量的高低和装盒卵粒数关系很密切,因此以定粒数装盒比定卵重装盒来得合理。
前 言 原蚕一代种苗成绩能否体现出蚕种品质?原蚕一代种茧成绩好坏对下一代杂交种蚕茧丰歉有什么相关?这些问题一向有争议。
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即从品种纯度、种子净度、种子发芽率、种子水分和病虫害等几面进行;而蚕种生产比较复杂,仅以种苗成绩来衡量蚕种品质,能否反映真实情况?
笔者从大场、小场、老杨、新场中各随机抽取一些批次,在条件一致的环境中进行试
验,通过两年的饲养、观察、调查,得到一批数据,现整理如下,和同志们共同进行讨论。蚕种品质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牵涉到蚕种品质方面的问题,有必要通过争鸣,各摆实验数据,各抒己见,以求对某些问题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而本试验只从原蚕一代种茧成绩与下一代杂交种蚕茧丰歉关系这一点来说明点滴问题。
一、 材 料 与 方 法 取1978年秋制种(原蚕在8月底6月初收蚁)东六×华合、六东×华合及其反交共23批,在1979年春蚕期于武进蚕种场收蚁、饲养;取1979年秋制种(原种在8月初、 6月底收蚁)苏4×苏3
.秋3、苏4×秋3 .苏3及其反交共20批,在1980年夏蚕期于西漳蚕种场收蚁、饲养。
本试验过程中,江苏省武进蚕种场吴荷风、赵秀珍同志,西漳蚕种场邹亚英、陆裕芳、李惠珍、过菊梯同志认真参加了饲养、观察、调查工作。
取材方法,在1979年二月中旬入库时和1980年四月复式冷藏种出库感温时,每批随机。取蚕种100多盒,每盒中取卵50粒左右,累计取卵3克左右。每批种以编号代替,饲养者不知具体场批。
在催青、收蚊前,对每批蚕种进行党卵粒数调查(用半自动分析天平称),然后点数三个1000粒卵,相应收蚁三个人25克(1979年春期)、三个0.20克(1980年夏蚕期)(即三个重复),同时调查不良卵率、千粒良卵孵化率。收蚁后在同一蚕室饲养,技术处理尽量一致。给桑适量饱食。饲养中处处注意观察蚕期表现,认真调查茧质成绩。为了反映客观情况,用生物统计整理数据。
三、 有 关 数 据 分 析 1、孵化率:各场批确有一定的差异。凡是公斤茧制种量特低的、死笼率显著高的,如
6号、29号、110号、120号,孵化率比较低。第105号虽公斤茧制种量较高、死笼率较低,可能由于蚕种保护、浴消中盐比淘汰卵的掌握或浴消后保护等诸因素有某些不当而引起孵化率较低。品种之间也略有差别。而孵化率与十克蚁蚕收茧量、茧质成绩关系不明显。
2、公斤茧制种量与孵化率的关系:

通过计算测定Y=0.3左右,表明相关不显著。
3、公斤茧制种量与杂交种收茧量的关系:
通过测定Y=0.3左右,表明相关不显著。
4、克卵粒数与杂交种收茧量的关系:
通过测定Y=0.53~0.99,表明从中等正相关到强正相关。
5、克卵粒数与公斤茧制种量的关系:
通过测定Y=-0.8-0.99,表明有强负相关。
6、杂交种产茧量:
每个场批间各交杂型式的产茧量(实际产茧量-实际产茧量×相应不孵化率),用常规方法比较,有一定的差异,而差异的主因是由于克卵粒数的不同。
如东·六×华合、华合×六·东,最高最低场批间相差5%左右;
华合×东·六、六。东×华合,最高最低场批间相差10%左右;
苏3·秋3×苏4、苏4×苏3·秋3,最高最低场批间相差2~5%
秋3·苏3X苏4、苏4×秋3·苏3,最高最低场批间相差7%左右。
7、杂交种的蚕则表现各场机问没有明显的差异;茧质调查成绩中各场批间有一定差
异,但与原蚕一代茧质成绩相关不明显;各场批的虫蛹统一生命率没有明显的差异,非常接近。 四 小 结 1、孵化率与原蚕一代种上成绩的关系:
通过两年(两个蚕期)对43个场批的调查,各批间孵化率确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凡是公斤茧制种量特低的(也可以说健康度差的),如 6号、 29号、 110号、 120号,卵粒小,少充实,孵化率比较低,较为明显。因此需要加强技术处理,提高原蚕强健度,适当提高全茧量,增加公斤茧制种量。这样,既提高了品质,又降低了成本。另外,如115号、118号,虽公斤茧制种量较高,但孵化率较低。说明孵化率高低,不完全由种苗成绩好坏决定,还与蚕种保护、浴消中盐比淘汰卵的掌握、浴消后的保护温度等诸因素有关。因此,必须加强蚕种生产全过程的技术处理。同时,说明老场、大场的批次并不是批批都好;反之,新场、小场的批次也并不差。
公斤茧制种量这项成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种苗成绩。这是因为:要提高公斤茧制种
量,必须提高幼生率和由蛹率,恰到好处地增加蛹体重量,提高产出卵率,减少不良卵率。种茧成绩(这里指公斤茧制种量)与孵化率的关系,通过相关测定(分每个交杂型式进行——共分八个型式,下同),Y=0.3左右,表明相关不显著。
2、孵化率与催青的关系:
根据日本学者研究认为,催青不当是影响孵化率的主要因素(占65.7%)。其次是浸酸不当等原因,因蚕卵素质不良的仅占1.4%。从我们两年试验数据证明,只要掌握好温湿度,达到积温标准,防止激变;尤其注意空气清洁和新鲜,就是孵化率一般认为有一定问题的东·六×华会和苏4×苏3
·秋3,孵化率均在95%以上。其中97%以上的40批,占93%,95%~97%的有三批,仅占7%。(苏4作母体的孵化率是两天的孵化率—包括见苗一天;其余的孵化率均是三天的孵化率—包括见苗一天)。各批孵化率较高,集中度也较高。当然,如果以更高要求来看,有些批次的孵化率还不够理想,认为这与蚕种素质有一定关系。有时遇到大部分或整张不孵化的现象,笔者认为可能是催青或者是运种问题。
3、公斤茧制种量与杂交种收茧量的关系:
原种一代的种苗成绩与下一代杂交种产茧量间的关系,通过测定,Y=0.3左右,表明
相关不显著。和日本有关调查,论据是相符的(见南泽吉三郎著《栽桑学》)。其对夏秋蚕茧丰欠原因通过六年调查平均是:蚕种只占1.4~3.2%,而主要是饲料与气象占74.4~76.3%。其次,技术处理占9.4~11.0%,其他占11.3~13.0%。
4、克卵粒数与杂交种收茧量的关系:
通过测定,v=0.53~O.99,表明从中等正相关到强正相关。因此,克卵粒数的多少,关系到每张蚕件的粒数,直接关系到张种产茧量。如同一交杂型式的华合。东·六,9号克印粒数2171粒, 7号1882粒,两者竞差292粒,同样克数为一张,两者相差3000多粒数。
5、克卵粒数与公斤茧制种量的关系:
通过测定,v=0.8—-0.99,表明有强的负相关。凡种苗成绩较好的,卵质充实,卵粒较大,克卵粒数就少。
根据4.5两点看出,以卵的重量装盒,有较大缺点,凡卵充实的张种粒数少,产茧量一般反而可能低;反之,不充实的,张种粒数多,产茧量反而可能高,这是不合理的。应加以纠正。
6、从杂交种产茧量看,每个交杂型式问各个场批的产茧量(实际产茧量-实际产茧
量×相应不孵化率),用常规方法比较,有着一定的差异。八个交杂型式间,七个交杂型式的最高产茧量的场批均是克卵粒数最多的场批。。
7、蚕种生产过程中,只要技术处理贯彻操作规定,不暴发蚕病,死笼率在规定标准以
下,蚕种保护又比较合理的各批蚕种,对次代蚕的影响是不大的。至于大蚕期发病与否,与蚕种是无关的(除微粒子病有可能外)。 五 讨论与建设 1、从有关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种茧成绩还不能全面反映蚕种品质,因为没有考虑到
直接影响蚕种品质的其他指标和蚕种制成后到用种时期要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
蚁量有浮收现象,种蚕成绩欠正确,更不能反映出蚕种品质。因此,笔者认为除进行种茧调查外,还需一些另外几方面的鉴定:①孵化率:各场批在每期出库前,全面随机取样,调查孵化率(起码有三个重复),调查人员应由种场和农村的代表参加。凡孵化率确实差,种场应负有一定的经济责任;如果孵化率确实好,而农村局部地区孵化有问题,责任不应在种场。而该一指标应作为衡量蚕种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②蚕种净度:根据江苏省蚕种检试办法上规定,不良卵秋凡的不得超过1.5%。根据对东·六X华会共23个批,在催青时的调查,有8批超过1.5%,占35%,说明东·六×华合在浴消后不良卵有继续发生的现象。因此,在入库前必须加强调查,凡超过和接近1.5%的需进行选卵和重新装盒。
③蚕种纯度:即使优良品种,若纯度不纯,交杂不彻底——花蚕里发现白蚕或纯对花
蚕,仍然不能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这对保障蚕茧丰产有影响。纯对发有慢,抗逆力弱,容易造成发病的突破口。这项指标应引起重视。
④种苗成绩调查中,应增加公斤茧最低制种量一项,如果达不到指标应作淘汰处理。
2、根据小结中4、5两项结论,可以明确地看出,以定卵粒数装盒比以定卵重量装盒
来得合理。因此,装论方法应该尽速改革。为了照顾张种产茧量,同一交来型式(如东·
六X华合)的印粒相问,而正交、反交问了一定相等(如华合×东、六的卵粒数不一定要与
东·六×华合的相等,但所有华合×东六的装盒卵粒数应相同)。
以卵童装盒这一沿用的装盒方法,实际上已经阻碍了夏秋用新品种的推广。回顾推广种306
× 华十,东34 × 603,东34 ×苏12,由于正反交平均克卵粒数多,放张种产茧量较高,虽丝质较差而仍在推广。1977年以来,通过实验室鉴定,万头茧层量、丝质成绩、担桑产值超过推广种而体质相仿的有几对,就是由于克卵粒数较少,张种产量略低而无法推广。因此,改变装盒方法是多么迫切。
我们也同意《蚕桑通讯》1980年第一期“争鸣园地”“栏内有关单纯追求张产害处多”的观点。如果多从经济效果方面考虑,目前来说,即按担桑产值来衡量蚕品种优劣而加以推广,必定会有利于国家、有利集体、有利农民。
3、应该加班农村饲养技术水平的普及与提高。目前推广品种一般丝量较多,更要注意良种必须“良法”。从两年来的实验证明,只要抓好整个蚕期的防病消毒工作;管好菜田,满足一定的叶质叶量条件;再加上一定的养蚕水平,交杂种的产茧量均是比较稳而高的。如果单从蚕种质量方面要求不断提高,是比较偏面的。
一九八一年三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