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0年全省桑蚕夏秋用品种鉴定报告

               湖南省桑蚕品种审定小组

  一九八0年我省从江苏、四川、广东、广西等省(区)引进夏秋蚕品种新九×7532、东731×武七苏、辐36×751、东13×75323 3934×7532五对,加上近二年引进继续鉴定的539 ×7532和秋3。、苏3×苏4二对共七对品种参加比试鉴定。鉴定基点选定在常德、汉寿、贺家山、浏阳、湘潭、湘西自治州等六个国营蚕种场(站)和华容县潘家公社曙光大队蚕桑场、湘乡县东山公社东岸二生产队、利阳县北圣公社大江大队后城生产队等三个农村养蚕场(队)共九个单位;省蚕科所综合研究室蚕种组,承担小区鉴定;原种繁育室所属各组全力参加生产鉴定,湖南津市缫丝厂负责检验各品种茧丝质量。
    今年的饲养比试,于早秋和中秋两个蚕期进行。早秋在九个农村比试基点和省蚕科所蚕种组、原种繁育室所属三个组共一十三个单位进行比试鉴定。参加鉴定的主要品种和张数是:新九×7532四十六张,东731×武七苏四十一张, 539×7532八十六张, 3934×7532和东13 x7532等品种仅作少量比试;同时在面上试行扩大推广539 ×7532蚕种二万七千余张。中秋在六个农村比试基点和省蚕科所蚕种组、原种繁育室所属二个组共九个单位进行比试,主要鉴定的品种和数量是:秋3、苏3×苏4(正反交)一百一十六张,7532×539八十六张,辐36×751七张,新九×7532和东731×武七苏等品种仅作少量比试。现将各点鉴定成绩,综合报告于后:

                                一、鉴定方法

    1、饲养比试以东34×苏12作第一对照种, 539×7532作第二对照种。
    2、比试一律以克以为计量单位,以8.5克以折一张种。全省各比试基点一般每次饲养
一个新品种和一个对照税,条件较好的单位饲养二个新品种和一个对照种;各品种每次饲养数量一般为四至一十五张。省委科所实验室小区比试,每品种收蚁1.2克,到四令起除后分成三个小区,每小区数蚕400头;原种繁育室所属各组,每次一般饲养四个新品种(正反交)和二个对照品种,每品种饲养以量25或30克。
  3、检验丝质的样茧,从实验室小区鉴定中提取,每次各品种随机抽样鲜普茧四市斤,
由澧县城关牧林站供成干茧,送津市缫丝厂试级检验。

                二、鉴定成绩

  1.539×7532(正反交)与东34×苏12相比,实验室小区比试发育经过接近,虫蛹生命率和产茧量略低,但茧层率为20-22%,高2-3%,单茧丝长达1023-1124米,长209-280米,鲜茧出丝率为14.l-15.23%,高2.96-3.57%,生丝品位达5 A级,高一级、生产鉴定的发育经过长半天至一天,但克蚁产茧量和担染产茧量均略高,茧层率为20.13—22.19%,高2.56-3.99%,但蚕种孵化不够集中,上族时游山蚕较多,有吐平板丝现象。
       2、新九×7532(正反交)与539×7532比较,实验室小区鉴定发育经过相近,虫蛹生命率和产茧量均略高,但茧层率和鲜茧出丝率均低1%左右,单茧丝长短131-149米;生产鉴定的发育经过亦相近,克蚁产茧和担桑产茧量早秋略高,中秋相近,茧层率早秋相近。中秋低l%。
    3、东731×武七苏(正反交)与539×7532相比,实验室小区鉴定发育经过相近,虫蛹生命率和产茧量均略高,解舒优良,但茧层率低1.72%,单茧丝长短190多米,鲜茧出丝率低2.5%;生产鉴定的发育经过和产茧量均接近,但茧层率低1.5—2%。
    4、秋3、苏3 ×苏4(正反交)与539×7532相比,实验室小区鉴定发育经过相近,虫蛹生命率和产茧量及茧层率均低,单茧丝长短50余米,鲜茧出丝率亦低l%,但解舒最好,解舒率达91%;全省生产鉴定的发育经过长半天至一天,产茧量和茧层率均低
    5、辐36×751(正反交)与539×7532比较,除单茧丝长较长和茧层率略高 1%外,其他各项成绩均差,主要表现发育经过长、体质弱、产茧量低。
    6、东13×7532(正反交)与539×7532相比,发育经过及茧层率均相近,由蛹生命率和产茧量均略高,但单茧丝长略短,鲜茧出丝率低2%,生丝品位低二级。
    7、3934×7532(正反交)与539×7532相比,发育经过和虫蛹生命率及产茧量均接近,但单茧丝长短120米,茧层率及鲜茧出丝率均低l%。
(各品种成绩详见附表一至三)


                                      三、 小  结

    综合上述各品种的鉴定成绩说明:
      l、 539×7532(正反交)这对品种,具有发育经过短、体质强、丝量较多、丝质较优良等特点,与东34×苏12相比,发育经过和生命率及产茧量均相近,但单茧丝长东34×苏12长200多米,茧层率达20—22%,,高2—3%,鲜茧出丝率为14—15%,高2—3%,生丝品位高一级。该品种在我省通过连续三年的比试和二年农村面上的试行推广,普遍受到蚕农和丝厂的欢迎,可以作为我省目前夏秋蚕主要推广的品种之一;但还存在着孵化不够集中,上簇时游山蚕较多,喜欢吐平板丝等缺点,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克服。
      2、新九×7532和东731×武七苏这两对品种,具有发育经过短、体质强、产茧量较高
等特点,与539×7532比较,发育经过相近,生命率和产茧量略高,但茧层率低 1-2%,
单茧丝长短100多米,鲜茧出丝率低2%左右。有待一九八一年继续比试鉴定。
      3、秋3、苏3×苏4(正反交)与539×7532相比较,发育经过略长,体质较弱,产茧量
低7.14%,茧层率低l%左右,但单茧丝长接近,解舒良好,解舒率达91%。但在近二年饲养比试中,表现体质较差、产茧量较低,不宜在我省大量推广。
      4、幅36×751(正反交)与539×7532比较,发育经过长,单茧丝长较长,虽层串达22-23%,高1%左右。但体质弱、产茧量低,不适宜我省秋蚕采用。
    5、东13×7532和3934×7532这两对品种与 539×7532相比,发育经过接近,生命率和产茧量均略高,但茧层率及鲜茧出丝率均低l-2%,单茧丝长短120多米,生丝品位低一至二级。因饲养比试数量少,有待一九八一年继续比试鉴定。

                                     鉴定成绩见上表          一九八0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