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稿)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一)
湖南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
500 年间,著名的《山海经》一书中,已有“衡山其上多桑”的记载。①
距今 1940
年前,“桂阳(今耒阳县)太守茨充,教民种桑养蚕,人得其利。”②到了唐代,蚕丝生产已相当工步,“武陵居民,勤于耕织,自是贞观(公元
629 年)以来,制锦绣为业,其色鲜明,不在成都锦官下。”③但当时湖南蚕桑并不盛行。公元
907 年,“马殷在湖南林楚王,他规定百姓纳税,要用绢代钱,这种规定,刺激了民间大兴蚕桑纺织,于是马殷政府收入增加。”④
到了宋代,封建统治者要农民以丝完税,规定湖南每年要缴纳蚕丝
17112 斤。“其中浏阳县夏税丝和农桑丝至
467斤,醴陵
691斤,湘乡
1286斤。全省交纳丝税有
65 个县”⑤一年上交
17112 斤丝,估计不少于
2000 担茧,丝绳在民间作为货币交换,那产的蚕茧就更多了。
明太祖对蚕桑生产十分重视,曾于“洪武年间(
1368 年),取准徐桑籽
20 石,命种辰(今辰溪县)、永(今零陵县)、宝(今邵阳县)、衡(今衡阳县)之间,数年之间,民获大利。”⑥
而我省蚕桑发展较盛,是在鸦片战争前后,那时由于生丝外销急增,刺激了我国蚕桑的进一步发展。当时“我省农业局向浙江购入湖桑苗70万株,以每1万株价101元售给各县栽植”⑦“ 1894
年巡抚吴大澄,又向浙江购入大量杀菌,遍给乡民栽植”⑧“
1903年我省再次赴浙江采办湖桑苗32万株,由善后局委员运省,分派州县栽植”⑨并成立了省蚕桑局。
由于桑树大量栽植,蚕茧逐年增加;“湖南
1907 年产茧 25000
担; 1914年48578 担; 1918年16000担(丝);1931年68000担;1933年97000担。并在长沙建立了日本式模范缫丝厂(100 釜)”⑩为了发展夏秋蚕饲养,“于1913年仿照日本风穴冷藏蚕种,在益阳浮邱山创办蚕种风穴。可惜波成后不久,毁于风灾。”
自后外销顿减,丝价下跌,加上抗日战争的破坏,到1941年调查,“主产县的澧县、华容、南县、常德、辰溪、衡山、衡阳、临侵、桃源、益阳等县,共产丝1240担,折合鲜茧
12400 担刀据1942年48个县农村付业调查,养蚕户平均仍占总农户13.7%,到1949年下降为1200担茧。
(二)
解放初期,蚕丝收购价格偏低,以后人民政府调整茧价后,使蚕茧与稻谷之比价为1:15到1959年,桑园面积曾一度扩展到11万亩,收购蚕茧9303担。以后年产茧量又趋下降,基本徘徊在4000-8000担茧的水平内。粉碎“四人帮”后的1976年全省收茧达15690担2 1977年20036担,1978年25013担11979年30892担11980年桑园达12.6万亩,产茧4万担。近几年来,蚕茧产量每年以二成左右的幅度持续增长。
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湖南的蚕桑主产区,基本在洞庭湖平原,从七十年代开始,丘陵山区的蚕桑生产发展较快,产茧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调查:1965年,洞庭湖平原的十五个县产茧量占全省总产茧量的82.7
%,而丘陵山区只占 17.3 %;1975年,丘陵山区产茧量占全省总产茧量的39.
2%;1979年,山丘区产茧量所占比重增加到5.4 %,超过了洞庭湖平原蚕桑区
(三)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地处洞庭湖的南方,滨湖平原一带,土质肥沃。省内江河密布,大小河川,有
5300 多条,大部分经湘、资、沉、港四大水系,江流洞庭湖。江河流经之城,淤积了许多江湖洲土和溪河滩地,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面积达300余万亩,春秋夏末,水来水去之地,不适宜我其他农作物,而利于桑树栽植。
湖南年平均温度为16-18°
C ,l月最冷,月平均气温一般为4
—7°
C ,日平均气温≤
0°C
的无数4
-6天。
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7 —30° C 。无霜期270 -310天。本省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
—1700毫米,是全国多雨地区之一。4 —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
65-70%,但春夏之交的暴雨和夏末初秋的少雨,常带来洪害和干旱的威胁。
根据中央关于继续贯彻大力发展蚕茧生产的方针,湖南蚕桑生产发展的方向是:充分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布局,建设好一批蚕茧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新蚕区,巩固和提高老蚕区;努力增加总产,同时大力提高亩桑产茧水平,改善蚕茧质量,加速实现蚕桑生产现代化。
主要具体的发展途径是:
l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要积极利用宜桑的洲土、滩地、平地、坡地、边地和隙地扩植新桑。
“近水栽桑”,是我省蚕区农民总结的栽桑经验。江湖洲土和溪河滩地,地势平坦,土
层松厚,水源较近,是我省发展植桑的主要基地之一。
田埂、地边、河堤、渠边、塘边、路边等多边地,大多肥水条件较好,应提倡大栽“多边桑”。
土层较深厚或地下潜水较丰富的山丘宜桑坡地,亦可积极发展植桑。
2 、建设蚕茧生产基地县
按照生态环境适宜,增产潜力大,生产基础较好等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当集中地重点建设好华容、浏阳、湘乡、岳阳、澧县、湘潭、茶陵、酃县、平江、常德、汉寿、攸县、新邵、双峰等十四个蚕茧生产基地县,要求年产茧在万担以上。滨湖平原,土地肥沃,桑树成林快,亩桑产虽量高,应努力巩固,积极发展。丘陵山区,土地潜力大,养蚕单产高,建造蚕室蚕具的竹木资源较为充足,更应大力发展。
3 、管好现有桑园,革新养蚕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亩桑产虽水平。
目前我省平均亩桑产茧量约三十余斤,只达全国平均水平60多斤的一半,必须加强技术
改造,尽快达到和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四)
根据自然条件和蚕桑的历史分布状况,全省划分为四个蚕桑区:
一、洞庭湖平原蚕桑区:包括澧县、常德、汉寿、桃源、安乡、临澧、沅江、南县、桃江、益阳、岳阳、临湘、华容、湘阴、汨罗等15个产茧县,
1979年产茧 14128
担,占全省总产茧量的46.1 %。
本区年平均温度 16.3 -
17° C
≥10°
C的日数240天左右,无霜期266-286天,年降雨量1300毫米上下。土壤以潮砂泥为主,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有利于桑树生长。
春蚕期的4月下旬到5月中旬,平均温度在16.3
-20°C,秋蚕期主要饲有期间的8月中旬到9月下旬,平均温度28 -24
° C 。但春蚕期由于寒流南下,每10天约有一次降温出现,
5月份相对湿度较高,一艘在
83 %左右。但秋后气爽,相对湿度降到80 -77%,对秋蚕饲养有利。
l 、蚕桑生产特点:
①桑园集中成片:以社队办蚕桑专业场为主,一股蚕桑场的桑园面积一、二百亩到
五、六百亩。目前最大的华容县江洲桑场,桑园面积达
2800 亩。
②桑树成长快,桑叶产量高:由于多是冲积上,土壤肥沃,桑苗栽后
2 - 3
年即开始成林。亩产桑叶可以达到 2500
斤以上。
③劳力紧张;大部分蚕桑场由公社或大队经营,从生产队抽派劳力。一般劳力比较紧
张,且不稳定。
④桑萎缩病严重:在常德地区,桑萎缩病蔓廷,往往成百亩的毁灭。
⑤秋蚕单产低:每盒蚕卵产茧量,春蚕一般可产
70 斤上下,而秋蚕因蚕病为害,一般只达
30 斤左右。
本区蚕桑生产的改进途径:
l 、消除洪水为害,禁止围垦湖洲的原则下,在滨湖外洲较多的县,建立蚕茧商品基地。
2 、落实经营政策:以蚕桑场为核算分配单位,固定劳力。
3 、加强防病消毒,推广稚蚕共育和省力高产的养蚕技术,减轻劳力负担,以提高秋蚕
单产。
4 、消灭桑萎缩病:及时挖除病株,杀死传染萎缩病的媒介昆虫,加强肥培管理。
二、湘东丘陵蚕桑区:
湘东丘陵河滩蚕桑区:包括平江、宁乡、浏阳、酸陵、攸县、茶陵、湘潭、湘乡、湘潭市及长沙、望城、株州等 12
个产茧县(市), 19
防年产茧 11078
担,占全省总产茧量的 36. 1 %。
湘东位于湘赣边界,幕旱山、连云山、罗霄山高峰连绵。在山麓间,形成了许多江河,婉蜒流入湘江。其中较大的河流有泥沙河、泪罗江、捞刀河、测阳河、谦江、
3 江和湘潭附近的涟水,江河曲折,流经之处,冲积成许多河洲、小滩。在靠湘赣边界的岳阳、平江、浏阳、攸县,有部分丘陵地表层潜水丰富,适于桑树生长。
本区年平均气温为 16.
7 -
18.1 ° C
,≥ 10 °
C 。的日数 235
- 249 天,无霜期
265 - 295
天。年降雨量 1400
毫米左右,但 7
- 8 月雨量较少,干旱明显。
平江、攸县有
200 多年养蚕历史。
1942 年调查各县养蚕户数占总农户的百分率为:醴陵10 %,湘乡10%,攸县 14.3 %,茶陵 6.7 %。
本蚕桑区生产特点:
l 、本区以河滩栽桑为主体。专业蚕桑场较多,一股桑园面积三、五十亩至一、二百
亩,亦有 500
亩的。不少河滩砂砾较多,不易保水保肥。
2 、蚕病少,单产高。一般平均每盒卵产茧:春蚕70-80斤;秋蚕50 —60斤。
3 、劳力充裕。本区人多田少,付业门路不多,辅助劳力尤为充裕。
改进的途径:
l 、调整作物布局:沿河易受洪水为害的田土,它改植桑树,以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土层校深厚式排水丰富的山丘坡地可以发展桑树,但要防止毁林栽桑,以保持水土与生态平衡。
2 、提高桑园产量:破砾多的河滩,应深挖穴、填客上,然后栽桑;丘陵坡地桑园,应多种很吧,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
3 、山区或半山区夏秋无酷热,在坚持做好防病消毒工作的前提下,中、晚秋蚕可采用多丝量的贡品种,以提高蚕茧的出丝率,增加蚕农养蚕收入。
三、湘西沅水、澧水上游蚕桑区:
湘西沅水澧水上游蚕桑区:包括怀化、辰溪、叙浦、麻阳、洪江市、凤凰和永顺、吉首、沪溪、花垣、保靖、石门、慈利等
13 个产茧县(市)。
1979 年产茧 542
担,占全省总产茧量的 1.8%。
本地区平均温度16.9°C
,初霜期始于12月25日,终霜期2月25日,无霜期
283 天,全年降雨量1360 —1379 毫米,对桑树生长有利。
春蚕期4月中旬—
5
月中旬,平均温度为 16.7 -
19°C,中秋蚕期为8月中旬—
9月中
旬,平均温度27—
24°C,气候温和。但本地区为多湿地区,蚕期易发生僵病。
土质属黄壤, PH值在 4-5之间,山地土壤颇深厚,但桑树主要分布沉源水系经流两岸。在辰溪、怀化、麻阳一带,过去桑树地方品种甚多,有油桑、裂叶黄桑、青桑,树型高大( 6-7米高),栽植在屋前屋后,或溪口两岸,任其自然生长,株产芽叶百斤以上。
本区蚕桑生产特点:
l 、本区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妇女有穿绣花衣裙和戴丝包头的风俗,历代有养蚕缫丝习惯。
2 、过去桑树大多分布在溪河两岸,近年来永顺、沪溪等县桑树向山丘坡地发展。
本区改进途径:
1 、流水上游、支流猛洞河和澧水上游,沿河两岸宜发展栽桑。
2 、丘陵山坡栽桑,由于土层比较瘦瘠,须深挖植沟,埋足山青,加深根系生长。
3 、恢复栽植地方优良的桑树品种,提倡社员私人屋前屋后栽桑养蚕。
四、湘、资上中游流域蚕桑区:
湘、资上中游域蚕桑区,包括:酃县、衡南、衡山、衡东、祁阳、祁东、衡阳、衡阳市、双峰、邵东、新邵、新化、邵阳、隆回、洞口、新宁、邵阳市、东安、道县、耒阳、永兴等
21 个产茧县(市)。一九七九年产茧
4914 担,占全省总产茧量的
16 %。
桑树主要分布在资江上游流径的涟源地区和邵阳地区,以及湘水上游,湘水到了衡阳以下,因为河床较宽,冲积的外洲较多,桑树也逐渐增加。在40年代以前,衡阳是我省四大丝绸产区(津市、桃源、益阳、衡阳)之一。
1942 年全省 48
个县农付业养蚕户调查:永兴蚕户占县总农户的
10 %,道县 1.7 %,东安
12.5
%,祁阳 2.9 %。自1944
年日寇侵入,丝绢销售不出去,以后桑园渐毁。
近年来,该区的植桑养蚕有新发展,其中酃县、新邵、双峰、隆回、衡东等县发展较快。本区自然条件:
年平均温度 17.7 -17°C,略高于全省
l°C。初霜期在12月上旬,终霜期一般在2月中旬,中部在2月下旬,无霜期达
300 天左右。年降雨量
1400 — 1500
毫米。但降雨量多集中在6月以前,7- 8月温度最高,蒸发量大大超过降雨量。加之地下水位低,秋旱比较明显。
本区蚕桑生产特点:
1 、在湘江上、中游蚕桑区,目前桑树便在几个河洲栽植,产茧量不多。
2 、资河上游蚕桑区,在新宁、隆回、邵阳一带,河谷宽广平坦,形成了大片河谷洲
地。可大量扩植新桑。
3 、本区属于秋旱明显区,雨量少,对秋季桑树生长不利。
改进途径:
1 、本区湘水、资水上游的支流密布(邵阳地区有溪河
900 多条),沿河易受洪水为害的土地,宜栽植桑树,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养蚕,增加农民收入。
2 、容易出现秋旱的桑园,应着重多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抗旱能力。
3 、本区秋旱出现早,秋蚕可适当提早,并增养早秋蚕。
注:①②③湖南省志 ④湖南日报(
1980 年 6
月 26 日)⑤湖南通志 ⑥幽风广义
⑦中山近代农业史 ⑧湖南农报(中山图书馆)⑨湖南农业(中国图书馆)
⑩中国蚕丝(商务印书馆)
伍岳归:为湘省蚕丝业鸣(湖南农报
1913 年),
湖南蚕丝改良场调查报告
(选自全国蚕桑区划会议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