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茧 · 送售 · 收购 问题解答四则

                                         谭 靖 国
                                      (湘潭地区供销社)

     1、送售鲜茧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鲜茧的蛹体是活的。活蛹在呼吸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水分。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通风较差,苗子堆得较多,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很容易使鲜茧产生蒸热。影响茧质。在送售时,千万要防止鲜茧发生蒸热。有些蚕农用塑料薄膜袋、布袋等密封性强的工具装茧·送售,鲜蛹放出的热和水气难以散发,造成蒸热,这很不好。要用通气性好的工具,如篾篓、竹箩等装茧,中央还要放一个气笼或草把,便于散热散湿,同时,还应防止日晒雨淋和剧烈振动。
  2、为什么鲜茧要避免剧烈振动?
  我们知道,春蚕上簇后第八天便可采茧,这时蛹体呈黄褐色;夏秋蚕为避免出蛆,可提早一些时间,即当蛹体变成黄色时采茧(一般上簇后第五天)。黄色和黄褐色的蛹体,蛹皮都还幼嫩,容易受强烈振动而破裂,流出汁液,污染茧层内层,这样的茧子叫做内印茧。蛹体流出的汁液,在空气中被氧化,变成黑色,所以,内印通常是黑色的。内印茧在煮茧时,对茧汤有一定影响,使丝的色泽受到破坏。在鲜茧检验中,内印茧属次茧范畴,当抽取50克样茧作干壳量(或茧层率)检验时,发现内印茧作减上车茧率处理,即与发现的死笼茧、僵茧一起计算,每满3粒减上车茧率1%。如果在采茧、搬运和收购过程中不注意,使蛹体破裂,则会产生大量的内印茧,从而降低了茧价,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蛹体破裂的鲜茧,在烘茧的进程中,蛹油容易外渗,侵入茧层,形成“油黄”茧。受影响的这部分茧丝,颜色不容易退掉,缫丝时,便产生“夹花丝”,生丝的质量则受影响。
  3、毛脚茧属于次、下茧吗?为什么在鲜茧收购中,要拒收毛脚茧?
  蚕儿虽然吐丝完毕,但本化蛹的茧叫毛脚茧。毛脚茧对茧层尚未产生不良的影响,不属于次、下茧。但是,毛脚茧的含水率很高,对茧的处理和烘茧不利。一般化蛹适当的正常鲜茧含水率在60%左右,它的蛹体含水率为73~77%,也就是说,一担鲜茧烘成适干茧时,大约重40斤,它的蛹体重为原来的23~27%。毛脚茧的含水率则大大超过了化蛹适当的正常鲜茧含水率,主要是由于未化蛹的蚕儿比化蛹适当的蛹体含水率高得多的缘故。这样,毛脚茧对鲜茧的处理带来了困难,对茧的干燥处理更加不利。毛脚茧含水多,干燥时消耗的能源多、时间长、烘折大;毛脚茧与正常茧一起进灶,则干燥程度不一致,影响茧质。因此,收购鲜茧时,要拒收毛脚茧。如果蝇蛆病较多,为了不使造成蝇蛆茧,保护茧层和蚕农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毛脚茧不超过20%时,也应收购。
  4、遇到潮湿茧时,应注意哪些收购技术?
  潮湿茧是指茧层潮湿,手触阴凉,含水量超过了规定的范围。主要是由于簇中管理不
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要把潮湿茧评得较合理,检验时,应掌握好“一快”“一慢”的方
法。“快”就是抽样后,迅速轧准50克样茧;“慢”就是在检验上车茧率时要慢,并且一定要以上车茧量作为计算上车茧率的依据。“快”的目的是尽量减少水分散发,不然,水分散发较多,原来500克样茧因水分散发而减少重量,粒茧重量就比抽样当时减轻,在轧准50克样茧作干壳量检验时,必然选择粒重较重的茧(这样的茧,茧层率比送售的茧平均茧层率要高),相当于用茧层量来补足所激发水分的重量,所测定的干壳量就不准确了。以测定茧层率来确定茧价的收购站,更要注意这个问题,但在轧准50克样茧后,要让其充分散发水分,再作茧层率测定。“慢”的目的与“快”的目的完全相反,尽量让茧层水分散发,使测定出来的上车茧率比实际的上车茧率低,以此来抵消因茧层水分率高所增加的茧重量而增加的金额。

                             一九八二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