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伟
(浙 江 农 业 大 学) 我省的蚕茧生产每年饲养春、夏、早秋、中秋、晚秋五期,个别生产队早秋或晚秋不养则饲养四期,其中当以春蚕为蚕茧生产的重点。但是夏、早秋、中秋、晚秋四期由于气温高,桑叶生长发育快可以多次养蚕,提高桑叶、蚕室蚕具等的利用率,是增产蚕茧的有效途径。所以自从提倡饲养夏秋蚕以来,夏秋蚕的产茧量已增占全年产茧量的一半多。可是从我省夏秋蚕的单产看,各地区各生产队之间高低相差悬殊很不平衡。究其原因,一致认为夏秋期蚕病多,损失大,实践证明要取得夏秋蚕的稳产高产,关键是要控制蚕病为害。
夏秋蚕发病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连续多次养蚕,病原数量积累增多,扩散面大,病原新鲜传染力强,大大增加了感染机会;夏秋气候变化较大易遇低温多湿、高温干旱或高温多湿等恶劣气候;饲料质量不是偏嫩就是偏老,远远不及春叶。因此夏秋蚕期难以满足蚕的生理要求,致使蚕儿体质虚弱,容易感染疾病,再者夏秋各期蚕间隔时间短,而农村劳动力紧张,常因安排不当以致消毒不彻底或管理不善而造成大量发病。
夏秋蚕期发生蚕病的种类差不多都能发生,当然主要的是严重为害蚕作的中肠型脓病及病毒性软化病。其他如病毒性疾病中的血液型脓病。细菌性的败血病、胃肠病、率倒病,真菌性病中的白僵、绿僵、褐僵以及蝇蛆病壁虱病,工矿废气及农药中毒等虽都有发生,但一般无特殊情况很少严重影响产量,因此把主要与次要的蚕病综合起来考虑,应指出传染性疾病是要消灭的主要对象。
传染性蚕病的严重性在于一旦发生就要传染、扩散、蔓延开来,越传越多,到后来无法收拾。所以对传染性疾病思想上不能麻痹大意,要提高警惕。传染性蚕病在农村中的发生与蔓延,大体上是这样的规律:
从无到有:这可从几方面来说,以新发展的蚕区开始养蚕无病丰收的例子较多,往往对蚕病的预防很忽视,继之病原越积越多,蚕作就受到威胁。以每年养五期蚕说,春蚕很少发病,夏秋蚕就逐期增加,如不引起重视到晚秋蚕期会严重到颗粒无收。以每期蚕说,领来蚕种是无病的(微粒子病除外),小蚕期基本上很少有病发生,要到大蚕期才逐龄增加。上述三种情况的从无到有,特别是每一蚕期中蚕病的发生,开始一定都是极少数,由于不了解或疏忽麻痹大意,轻视传染性疾病的严重性,不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就必然按照传染性疾病的规律流行、蔓延、扩散严重起来。这种每一蚕期中开始少数的病蚕亦称之谓第一次传染。
从少到多:蚕茧生产的养蚕,是密集在一起的一个群体,当少数蚕儿发生传染性疾病时,如不及时隔离淘汰,病蚕体内产生的大量病原体,就会扩散污染到蚕匾、用具及桑叶上,在蚕群内互相传染,造成严重的蚕座传染。传染性蚕病的从少到多的蔓延、扩散主要是在这只蚕匾里的蚕座传染,也有称为第2、3次的感染。
小蚕得病、大蚕发作:凡传染性疾病,都有一个感染到发病的过程,4一5龄见到的病蚕,大都在2一3龄时已感染,病蚕都能带病生长发育一、二个龄期,甚至更长些,科学实验证明,小蚕容易感染,到大蚕就不容易感染,所以大蚕期发病基本上都是在小蚕期感染而来。
根据以上三点基本情况,为控制夏秋蚕期蚕病的发生和蔓延,从当前和长远角度出发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过细的做好消毒工作,严格控制和消灭蚕病病原的扩散污染 病原的存在是发病的主要因素,蚕的病原大量的存在于病(毙)蚕体内以及患病蚕的排泄物内,养蚕是一个很大数量的群体,难以保证一条病蚕也没有,因此只要养过蚕结过茧的饲育室上簇室,都可能有病原的存在。例如镇江蚕研所对农村专用蚕室的调查,在不同时期收集蚕室中的尘土进行蚁蚕添食检定,结果检出中肠型脓病的百分比:
春期(%) 中秋蚕期(%)
消毒前 28.6 72.7
消毒后 20.0 9.1
五龄期 37.5 90.9
采茧后 72.7 70.0
这说明了在农村中只要进行过养蚕生产,就有蚕病病原的存在。在消毒过后经过蚕期病原又会增加。从资料上可以看出壮蚕室及上簇室最为严重。
为此我们必须贯彻每次养蚕前认真过细的做好消毒工作,要纠正那种重春蚕轻视夏秋蚕的消毒工作。如因夏秋蚕期间隔时间短、劳动力紧张而粗枝大叶,这种做法都是危险的。
致于消毒的方法有各种各样,有水剂、粉剂、烟剂,消毒的时期有蚕期前消、蚕期中
消、蚕期终结消,所用药剂有漂白粉、福尔马林、生石灰、抗菌剂402以及我省蚕桑所推广
的新洁尔灭与1231等。所有这些,只要方法、药量用得正确,我认为都应该有效的,各生产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应该指出:消毒是消灭病原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是养蚕取得无病高产的有力措施,但是在养蚕生产数量比较多的地区,特别是象杭嘉湖地区蚕桑数量多,
分布密集,遍及每个小队,到大蚕时每家每户都有大蚕饲养和部分上簇,大部分农家都成 了大蚕室上簇室,而消毒呢,仅是消共育室,因此目前老蚕区病原的污染扩散是比较严重的,换句话说,我们在蚕茧生产上培养夏秋蚕逐年有所增加,但在消灭病原的防病方法上还跟不上形势,老蚕区病原扩散、污染非常严重。扩散、污染主要是通过病(毙)蚕的到处乱丢,蚕沙处理不当,根据日本蚕丝试验场研究,养蚕成绩即使很好,没有发现病蚕,但大蚕的蚕沙中也有病毒存在,又病毒污染蚕粪经用不同处理方法和时间后的致病率见下表:
如果把发生过病毒性疾病的蚕沙喂饲兔、牛、羊后仍有致病力。
其次是簇草到处堆放,上簇室不做终结消毒,病原就到处扩散污染遍及整个生
产队。
为什么我们老蚕区年年期期的消毒次数不算少,有些队的消毒水平也不算低,可是发老毛病的几只饲育室总是不能彻底消灭,当然消毒不彻底是原因之一,但问题就在这里,消毒是局限在一定的养蚕环境里而病原的扩散污染是包括整个生产队的全面环境。那消毒能不能做到包括生活用房也在内的全村消毒呢?或则做到小蚕共育(l~4龄)都在消毒过的集体蚕室内达到无菌饲育的标准呢?显然不可能。
所以把病原扩散污染的祸根--蚕沙与簇草因地制宜的控制起来,最大限度的控制与消灭污染,创造一个良好的养蚕环境条件,将大大地提高消毒效果。不然一面在消毒一面又在大量的污染,怎么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呢?只有一面进行消毒一面严格控制污染病原才能逐年逐期趋向消灭。因此有病批次的蚕沙一定要堆肥发酵行生物消毒,无病批次的蚕沙如要利用,一定要规定出妥善的办法。簇草在采茧后连同上簇室要做好终结消毒,晒后规定地点封存起来。
做好消毒控制污染是针对病原存在的主要措施,解决蚕病从无到有(第一次感染)的有效方法。 二、严格分批提青,做好青头蚕的隔离饲养,彻底淘汰病小蚕 如前所述,病蚕的从少到多,绝大部分都是在这只蚕匾里扩散蔓延的,特别是夏秋蚕,蚕座传染的百分率远远超过春蚕。如何把有病的蚕从好蚕中检出,这是一个难题,但是科学实验证明,凡是传染性疾病一旦感染疾病,生长发育立即缓慢下来,所以分批提青工作做得好,青头蚕隔离彻底就能防止蚕座传染。青头蚕不一定都是有病的,但有病的绝大多数是在青头中间。如果蚕群中混有传染性病蚕,其病的传布、扩散是非常严重的,根据资料,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在未表现病征前的蚕粪中,早已有大量的病毒存在,这两种病毒病,从感染到病死有相当的日数,在患病期间排出的蚕粪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如一条普通的中肠型脓病蚕在四龄期共能形成6×10——1.5×108个多角体。在五龄共能形成6×10——6×108个角体。所以一头五龄中肠型脓病蚕的多角体,其病毒量是足足可以使数万头的健康蚕感染发病,又如病毒性软化病在感染后48小时的蚕粪中就开始有病毒排出,排出量逐渐增多直至死亡时为止。
因此病蚕混在蚕群中就造成病原大量扩散传染的机会,凡传染性疾病都是如此。蚕从得病到发病而死经过的时间越长,对蚕作的危害越大,据镇江蚕研所对中肠型脓病蚕和健康蚕混有传染试验表明:一龄混入 1%的中肠型脓病发病率高达89.2%,二龄混入的发病率为44%,四龄混入的发病率为2.3%,五龄混入的仅0.3%。又据日本对三种病毒性疾病的蚕座传染调查,用精制的三种病毒配成各种浓度分别给三龄起蚕添食24小时,然后按5、10、20、50%的比例与健康蚕混合,混育的结果,每区的发病率都远远超过混育率,所有高于混育率的发病率都是因接种蚕污染蚕座后的再感染蚕儿。这种蚕座感染的高低也因蚕的抵抗力、病毒量、蚕座密度、饲养季节有明显差异。抵抗力强、病毒量少、蚕座稀、饲养条件好则发病率低,反之则高。
当蚕座内发生了传染性疾病时,要完全消灭这种蚕座传染,目前尚有困难,但能做到基本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蚕座传染率,其办法:在未发现传染性疾病时,不仅要在每匾中提净青头而且要做好青头蚕的隔离饲养工作,一旦发现有病蚕,要彻底淘汰病小蚕,每日撤施座蚕体消毒剂(如防病1号及敌蚕病)或石灰粉,在淘汰病小蚕的基础上撒施消毒剂或石灰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反之如果不注意去除病蚕,尽撒消毒剂和添食氯霉素等仍是无效的,这主次之分,不可忽视。 三、养好小费的问题
我国很早就有“养好小蚕一半收”的说法,到目前科学实践已了解了传染性疾病,特别
是病毒病的发展规律,弄清了只要小蚕防止病源感染,就可以防止大蚕发病。据资料,病毒性软化病的传染一龄最易,二龄比一龄抵抗力增加 1.
5倍,三龄为3倍,四龄为13倍,五龄为12000倍,目前五龄发病最多,都是由于小蚕有感染转展扩大传染而来,故稚蚕饲养确保彻底消毒,严格隔离绝对无病原感染,就可防止壮蚕发病。为了做好这工作,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今我省农业局已在提倡“三专一远”的专用小蚕室,这是很好的符合多次养蚕逐步达到消灭蚕病的战略措施。但我还建议在建立“三专一远”的稚蚕专用蚕室的同时还可以考虑按比例建立一些小蚕专用桑园。这和增强蚕的体质有密切关系。病毒病的防治,消灭病原是一个方面,增强体质又是一个方面,不能偏废。现已查明,蚕儿的体质强健与否对微量病毒的感染是有难易之别。所以养好小蚕,应从防止病毒感染和增强体质二方面同时并进。当然还有温湿度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四、其他
防止蝇害和农药中毒:在我们杭嘉湖地区的夏秋蚕多化性蝇的为害是比较严重的,行300倍灭蚕蝇体喷应该有效,问题是有些生产队次数喷得太少,每次喷药喷得不周到。大蚕严重时可以做到隔日喷一次。
农药中毒在杭嘉湖地区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蚕桑线和农业线要密切配合,互通情报,思想重视解决也不难。发生中毒后的解毒方法目前还没有。
药剂添食问题:目前农村中使用和传说的防病添食药剂与方法是较多的,但经科学鉴定公认有效的仅氯霉素500~1000单位添食对细菌性疾病有防治效果。对中肠型脓病与病毒性软化病能起到抑制肠道细菌的并发,对病毒无直接治疗效果。添食的时期以起蚕、眠前效果好,每日l—2次连续数次才能收效。
防除桑园害虫:昆虫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对桑园害虫和桑蚕能互相传染,夏秋蚕期,桑园害虫较多,稍一疏忽防除工作,不仅影响桑叶产质量,而且会给蚕作带来传染性疾病的蔓延,不可忽视。
(原载《蚕桑通报》1980年第2期、本刊略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