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渡部仁 · 清水孝夫 核多角体病的流行要因:
(l)现行蚕品种的抵抗性
一般在农家饲育的现行蚕品种的NPV抵抗力与从前的蚕品种日124号支×出24号的抵抗力作对比。以2龄起蚕接种NPy病毒的比较试验结果见表一。
如表一结果所示,在现行品种间, NPV的抵抗力未见大的差异。又日124号×支124号的抵抗力也无差异。因此在农家核多角体病多发的要因,认为现行蚕品种的遗传抵抗性弱是不妥当的。然而,上述结果,是在标准饲育条件下的比较。如果考虑到一般因病毒感染发病的多少受到环境条件(温度、饲料等)变化影响的话,由于蚕品种间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引起核多角体病的发生是有可能的。
(2)从农家分离的NPV的病原性
从在长野县养蚕农家中发生的核多角体病蚕分离出病毒,跟颇久在长野蚕试继代保存着的NPV比较其病原力和福尔马林耐性。结果见表二。
在表二中,无福尔马林处理的LC50表示从各农家分离出来的NPV的病原力。在来自农家的NPV的病原力上,未见差异,与蚕试保存的NPV的病原力相同。如果以不活化对数比较福尔马林耐性,只有从青木B的农家中分离的NPV显示稍高的耐性外,其它无大差异。这一结果说明,在一般农家中,造成核多角体病发生的病毒,与从来继代保存着的NPV比较,病原性不变。除一部分农家外,也不引起福尔马林耐性的发展。
供试蚕:峻·峰×旭·阳,蚁蚕
最近调查在缫丝过程中除去的内部污染茧,分析其结果(清水等,198O;山口1980)核多角体病的发生是主要的,一般是在虫体发病的,多半是在蛹体发病而死。
对于幼虫期发病与蛹期发病有关的NPV究竟病原性是否不同?因此,选择了核多角体病蛹发生多的千叶县农家二户与发生数少的千叶蚕试经营研究室,从各发病蛹中分离NPV,在病原力、潜伏期及福尔马林耐性方面与来自病幼虫的东大保存系NPV作比较,结果见表三
供试蚕:日124号×支124号(人工饲料育)。2龄起蚕。 从表三可见,任何分离系NPV,在无处理条件下,病原力无差异。从农家分离的来自
病蛹的NPV与来自病幼虫的保存系NPV,其福尔马林耐性也未见差异。可是,从千叶蚕试分离的NPV显示极高的福尔马林耐性。
一般在科研单位的饲育室中,从核多角体病发生较少的病蚕中分离出福尔马林耐性极高的NPV机会多(著者等未发表)。认为这些福尔马林耐性高的NPV是在严格的福尔马林消毒反复进行的过程中选拨出来的。实际上,在实验室内,NPV继代时,对每代的病毒施行福尔马林处理。只有免于不活化的NPV续代下去,容易选拨福尔马林耐性高的NPy(著者等未发表)。而从一般养蚕农家分离的N P V,对福尔马林耐性较弱。这是因为在农家的福尔马林消毒没有科研单位那么严格,也就没有取得消毒效果。
(3)在农家福尔马林消毒的效果
从长野县上田市及近郊的农家蚕室在晚秋蚕期消毒前后分别采集尘埃,根据生物鉴定,试行检出病毒。其结果如表四。
从表四结果来看,农家蚕室的消毒效果,因农家而异。一般消毒效果不明显,难说由于消毒就彻底消除NPV蚕室污染。特别是农家A与F,比较消毒前后的污染度,都没有达到
对N P V的消资效果。如果从生物检定的感染度来算,供试蚕20头中,发生1头核多角体病蚕,l克尘埃中至少要有 103个的核多角体存在,供试蚕20头中发生10头核多角体病蚕,l克尘埃中至少要有105个核多角体存在,从别的调查结果看,表明上簇室比蚕室有较高的Np V污染度。而在上簇室内,簇的污染度最高。特别是许多农家蚕室因简易构造而缺乏密闭性,蚕床是土壤的。尤其在最近多次养蚕的倾向中,分蚕及上簇时无论怎样也要重叠,即便进行严格消毒,效果也不好。
(4)病毒生存力
谈到在蚕室内NPV从蚕期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在蚕的病毒中,NPV对福尔马林的耐性
如何,又在自然放置的条件下,病原力维持大约多长时间,有必要认识其生存力。因此,对蚕的四种病毒以不同浓度的福尔马林,处理30分钟,以完全不活化所需要的最低浓度比较了对福尔马林的耐性(见表五)。又把病毒液置于培养皿上,或置于混有土壤的培养皿中,仍旧置于无日晒的室中。经过适当时间,生物鉴定其病原力,求出达到自然不活化的日数(表六)。
表六的结果表明,在自然放置的条件下,关于病原力维持的时间,NPV远比CPV及FV长,而在混放入土壤中比直接放置在培养皿中风干的条件下,维持其活性的时间更长。认为:这种培养皿上的条件是近似蚕室的混凝土床的条件,且土壤中的条件近似简易蚕定的土壤床的条件。所以可以说,在难以充分进行福尔马林消毒的简易构造的蚕室中,与其他病毒相比,NPV的垂直传播的机会极高。在秋叶小野(1979)及秋叶(1980)调查农家方面,查明在尘埃中FV的病原力只维持1个月,而NPV的病原力却维持6个月以上。
总括(1)一(4)的结果,考虑到最近在农家造成核多角体病流行的原因,不可倒是NPV的病原性变化引起,也不是在普遍的饲育条件下,现行蚕品种的耐病性较低。认为多次养蚕及随着简易蚕室利用,消毒不彻底,助长其流行是其主因。另外,在普通饲育环境下,生存力高的NPV,残留蚕室内,反复垂直传播,将增大其污染度。又考虑到这期间,且不论每蚕期进行消毒,只要是消毒不彻底, NPV慢慢地蓄积在蚕室、上簇室、簇具等,经过蚕期,从而感染的机会也就多。因而,期望防止在农家核多角体病的流行,对不同构造蚕室的消毒法的再研究是不可少的。
摘 要
在一九七八年及一九七九年晚秋蚕期,以各地养蚕农家核多角体病蚕的发生为中心作的调查,并据蚕室内尘埃的生物鉴定调查核多角体病病毒(NPV)的分布,明确了核多角体病最近正在流行。
一般病毒病的流行是由病毒的病原力,饲育环境、蚕的耐病性三要素的相互关系而决定所以对农家中心地调查了各自的要因。其结果,不可能是NPV的病原性变高,或在普通词
育条件下,蚕品种对NPV抵抗性低下,而认为是消毒不充分的饲育环境。因此,最近核多角体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多次养蚕及随着利用简易构造蚕室,福尔马林消毒不彻底,其结果病毒避免不活化,而生存力高的NPV,每蚕期反息感染,增大蚕室的污染度,核多角体病
蚕的发生机会就多。
(广东省湛江蚕科所何志端摘译自《日本蚕系学杂志》1981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