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委付主任李哲同志在全省棉花、蚕桑
生产会议上的总结

 

一九八二年七月七日
(根据记录整理)

同志们:
  这次全省棉花、蚕桑生产会议,从七月三日开始,参观了两天,交流经验一天,讨论了一天,共开了五天,今天就要结束了。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地(州)及部分棉花、蚕桑主产县农业局、多经办和国营农场生产科负责同志、技术干部以及省蚕科所、省棉科所、省供销社、省棉麻烟茧公司的同志,共七十一人。
     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华容县团洲公社、插旗公社棉花生产现场和江洲公社、新河公社、潘家公社部分场、队蚕桑生产现场,这些现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在会上华容县人大常委副主任万作忠同志介绍了发展棉花、蚕桑生产的经验。华容县既是我省棉花主产县,又是蚕桑主产县,全县十七、八万亩棉花,亩产皮棉都在七、八十斤、百来斤左右,今年大力推广了育苗移栽,棉苗长势比以往年都要好。蚕桑生产发展也是很快的,一九七五年以前,全县蚕茧产量只有五、六百担,五年后,一九八一年就突破了万担,达一万三千三百多担。今年计划二万担,从当前情况看,春茧已达七千三百七十七担,只要把夏秋蚕抓好了,有可能完成全年计划。华容县还抓了几个拳头产品,粮食每年贡献二亿多斤,猪、鱼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华容的经验很多,我认为主要是:各级领导对棉花、蚕桑生产重视,切实加强了领导,根据自然条件制定了一个长远规划和奋斗目标,一抓若干年,把华容建成鱼米之乡、棉麻之乡、丝绸之乡。为实现这个目标,在多种经营方面,县委固定了两个常委专管,有一个专门班子专抓,还有一支专业队伍,培养了一批专业户、重点户,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同时,他们不断完善各种形式生产责任制,狠抓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棉农、蚕农的口粮也较好地得到了解决,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华容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各地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学习推广。学要学实质,不要学形式,只要都象华容县一样,扎扎实实抓几年,是可以抓出成效的。会上,还有澧县、桃源县、南县和慈利县等单位介绍了经验。省蚕科所、棉科所和省棉麻烟茧公司的同志分别就如何养好夏秋蚕,提高蚕茧质量和加强棉花中后期管理作了专题发言。省经作局副局长刘丁山同志传达了全国棉花育苗移栽和棉花地膜栽培技术交流会议精神。大家从总结经验入手,讨论了加强棉花中后期管理和夺取夏秋茧高产的措施,并就加速发展蚕桑生产如何作好今冬明春扩桑规划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大家反映,这次会议是开得好的,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现场选得好,启发大,教育深,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经验,坚定了夺取棉花、蚕桑高产和加速发展蚕桑生产的信心。
   现在,根据同志们讨论的情况,结合湖南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棉花和蚕桑生产讲几点意见,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同志们纠正。

           一、我省棉花、蚕桑生产形势

  首先讲讲棉花生产形势。如何估价今年的棉花生产,也就是怎样看待棉花生产形势,必须多方面进行分析。从面积上看,比去年减少了。去年全省播棉二百六十一万亩,今年只种了二百四十多万亩,少种十多万亩,从长势来看,普遍比往年好,这主要是抓了几个过硬措施:一是播种适时,季节比去年提早七、八天,由于前段气候条件较好,加上培管及时,抓得细,大面积实现了一播全苗,壮苗早发,现蕾比往年提早五至七天;二是育苗移栽面积扩大。去年全省棉花育苗移栽面积二十万亩,今年增加到五十九万亩,移栽棉苗生长普遍好于直播棉花。目前,大部分棉苗已进入盛蕾期,有的棉株开花结铃,来势比去年同期好。昨天,我到钱粮湖农场看了几个地方,棉苗的来势确实好,均匀、健壮,病虫为害株较少,只要加强中后期培管,夺取高产丰收,是有希望的。
  六月上中旬,我省有几个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水涝灾害,降雨量之大,受灾面之宽,灾情之严重是历史上罕见的。据初步摸底,全省有六十九个县市、一千三百多个公社、一万五千多个大队、一十四万多个生产队遭受不同灾害,尤其以攸县、茶陵、衡东等县最严重,衡阳、邵阳、涟源和常德的澧县、石门、慈利等县也受了灾。据统计,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七百五十九万亩,其中棉花受淹面积四十三万四千亩,被山洪冲毁和沙压造成失收的有八万九千多亩,这是各地报灾的几个数字。而对这种情况,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同志,深入灾区,发动群众,团结互助,防汛排涝,采取措施,恢复生产,做了大量工作,千方百计减少损失。现在看来,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灾后抢管的棉田,也有一个好的苗架,只要加强中后期培管,仍可望丰收。
  蚕桑生产形势基本上也是好的。自从去年八月省农业厅在益阳召开的全省蚕桑生产会议以后,去冬今春共扩桑园二万八千多亩,其中私人栽桑有九千多亩。集体栽桑较多的有华容县四千多亩,澧县五千九百多亩,汨罗县二千多亩;安化县私人栽桑一百三十多万株,桃源一百一十多万株,桃江八十多万株。今年春茧已是增产的,这次会议参观的几个地方都是这等情况。全省发春蚕种三万九千四百张,产春茧二万二千担,比去年同期增产百分之十八,全省十六个地市有九个地市增产,自治州、怀化、岳阳和长沙市增长五成以上,华容县共养春蚕一万六千八百七十张,收购春茧七千三百八十三担,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四十三,占全省春茧收购量的百分之三十六点三。各地还涌现了一批产量高收入高的典型单位。华容县黄洋大队十个生产队,有九个生产队利用河州栽桑一百四十七亩,去年平均每亩桑园产茧三百O二斤,亩桑产值五百O五元;今年养春蚕四百一十四张,春茧一季亩平产量一百三十二斤半,亩桑收入二百三十一元九角七分;新河公社八一桑场党支部副书记孙汉连同志全家八口人,四个劳力,承包桑园一十二亩三,去年养蚕六十九张,产茧三千四百四十三斤半,春茧收入五千八百多元,加上桑园和其他副业收入四千三百多元,共计一万O一百五十一元,今年养春蚕二十一张,产茧一千三百三十三斤,春茧收入二千四百多元,比去年春茧收入增加二百九十多元。湘乡县大乐大队有三十四亩桑园,今年养春蚕三十六张半,产茧三千七百O四斤,比去年同期增产百分之五十六点九,平均每张春种产虽一百O一斤,收入一百八十七元。昨天上午,我问了自治州的一位同志,他讲永顺县有个三八桑场,今年亩产春茧也达八十多斤,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不仅湖区有高产经验,丘陵区有,山区也有,这就说明了湖南省各县都能养蚕,也都能高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们的差距,可以说差距是很大的。会议前,我到屈原农场蚕种场进行了调查,在同一栋蚕室里,三个不同的养蚕人,每张蚕种产茧有四十斤的、八十斤的、一百O二斤的,一张种相差七、八十斤,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差就差在技术上,差在勤劳上,一栋蚕室就有这么大的不平衡,这就必须引起我们领导和技术人员高度重视,千方百计缩短这种差距,达到平衡增产。我们要看到,我省蚕茧增产潜力很大,如何去挖掘这种潜力,是摆在从事蚕桑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省粮食增产是经过几个回合的,从五十年代起单季改双季、高杯改矮杆、籼稻改粳稻,现又推广杂交稻,这么几改提高了粮食单产,增加了总产。粮食能高产,蚕茧也同样能高产,搞蚕桑生产也要采取层层办点的方法来摸索高产经验,通过办点,以点带面,然后再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再提高。蚕学会可以专门总结这方面的典型,推广养蚕能手的经验。
  这些年来,我省蚕茧产量虽然每年都增产几千担,成绩是有的,也应该肯定,但比起四川、江苏、浙江的步子我们就慢得多,这里不是埋怨同志们,也不是追大家的责任,问题是我们比别人少几手过硬措施,从领导,政策和措施上比人家少几手。讲历史,我省电有一千多年,讲资源,也比较丰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扬长避短,合理利用资源,采取有效措施,把发展蚕桑的步子迈大一点。

            二、蚕桑生产要有一个较大发展

  最近,省计委开了个长远规划会议,已把蚕桑生产列为我省大力发展的骨干项目之一,规划一九八五年全省产茧十万担,一九九O年产茧二十万担。我看这个指标不算高,不能说是高指标吧。现在离八五年只有三年时间了,以今年为基数计算,尚差四万多担,这就是说,按年平均每年要递增一万多担,到八五年才能达到十万担。根据这个规划,我们有个初步想法,就是头两年慢一些,每年要求增产一万担,后二年快一些,每年要求增产一万五千担至二万担,即八二年五万五千担,八三年六万五千担,八四年八万担,八五年十万担,各地根据这个想法,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到八五年力争产茧十万担。
  实现上述规划,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扩桑。扩桑是基础,首先要抓好这件事、桑园怎样扩,扩到哪里去,各地都有这方面的经验,我认为总的原则是在不与粮争地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外洲、滩头、沟港、废堤、山谷、溪河两旁、空坪隙地等扩桑。湖南象这样的地方还多得很,湖区有,丘陵区有,山区也有。华容、沅江、南县等地有,湘乡、酃县等地也有。湘乡县县委书记告诉我,他们那里就还有几千亩地可以栽桑。二十多年前我到过岳阳广兴州,就看到那里有成片的外洲可以栽桑。国营农场的潜力也很大,屈原农场在一年多时间里就扩了一千多亩。国营林场也可以大力发展植桑、种桔,实行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全面发展。有些荒山长期搞不起来的,是不是可以考虑利用起来。古代经验告诉我们“近水栽桑”,近水就是指的有水利条件,但也可以选择抗旱的品种来弥补水源的不足。去年,省委科所的同志到湖北罗田县进行了一次考察,这个县是个山丘区,水源也不十分充裕,而他们大面积推广适应本地的“荆桑”,只用了八、九年时间,全县产茧量达四万多担。我建议蚕科所的同志将这个材料印发下去。自治州也发现了一些优良品种,也可大面积的推广。
  发展蚕桑生产,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就是在巩固提高现有桑园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集体和社员私人植桑养蚕。集体扩桑都要实行统一规划,集体栽桑,分户承包培管、分户养蚕。就是说把那些较大块的土地,统一由公社、大队或生产队开垦植桑,然后承包给私人培管和养蚕,也可由专业队或专业户承包。私人栽桑养蚕是发展蚕桑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赵紫阳总理在四川工作时,就大力提倡社员私人栽桑养蚕,提出“人平百株桑,户养一张蚕”的号召;胡耀邦主席今年一月二十三日就江西赣南地区发展柑桔生产问题给江西省委的信中指出“赣南发展柑桔的方针,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例如三、四十年··…应该坚定不移地脚踏实地地以大力支持个体种植为主,集体专业承包发展种植为辅的方针……”胡主席的批示是对江西柑桔而言,我看也是我省发展蚕桑生产的方针。我省共有八百多万农户,如发动百分之十农户植桑养蚕;每户养一张蚕,产茧五十斤,全省就可产茧四十万担,这就是我们的潜力,因此,还必须来一次大的发动,把嫁接桑苗全部栽下去,并认真解决技术等有关问题,为今后大发展打下一个良好基础。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蚕种。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蚕种是先行,不抓好这一关,发展也是一句空话。前几年,我省蚕种多,卖不出去,每年烧毁一部分,从去年开始,蚕种又感到不足,这都是生产中的矛盾,说明群众养蚕的积极性起来了,钱粮湖农场前年栽了一千多亩桑,一年多时间桑树生长两米多高,今年春蚕养了二十五张种,桑叶大量剩余,把多余桑叶卖给群众收入很少,如果多养蚕的话,收入可增加几倍。蚕种供应主要是省里的问题。我们有个想法,明年增产茧子一万担,就需要增加蚕种一万五千张,所以我们准备与有关部门商量一下,想办法争取扩大蚕种生产能力,增加蚕种生产量,与此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培养出适应性广、抗病性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
  第三、技术。技术是条件,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没有技术是不行的,刚才讲的张种产茧量的差距之大,重要的就是个技术问题。当前主要是抓好科学技术的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再提高。具体措施有两条:一是在重点社队办点,召开专业会议推广;二是培养人材。从远期来看,长沙农校有个蚕桑班,为蚕区培养人材,分到蚕区扩大技术力量。近期的就要开短训班,从今冬开始就要大规模地进行培训,省里负责培训师资,地、县培训骨干和养蚕能手,主产县如华容等县一般要训到一、二千人才行,不然技术是难以提高的。这几年,供销部门的同志做了不少工作,农业部门的同志要配合好,做好技术推广,促进生产发展。
  第四,讲讲责任制。生产责任制是保证。会上大家反映了这个问题,形式是多种
的,效果也不一样。各地经验证明,发展蚕桑必须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当前主要是完善,要根据情况不同,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在生产队几个统一之下,实行分户承包桑园和私人养蚕,也可以组织专业队或专业户承包。我主张实行投标承包,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承包者的技术特长,也可以克服承包中的平均主义。省经作局刘长远局长给我讲了江永县投标承包柑桔的一个例子,说明了有技术才敢包,也可鼓励学技术。衡南县宝介公社也是这个办法。所以说,这是发展蚕桑生产的保证。以上这四条只要抓住了,扎扎实实抓几年,八五年就一定能实现产茧十万担的计划。
  当前,要抓紧养好夏秋蚕,争取夏秋蚕高产丰收。大家知道,我省蚕桑生产正处在一个发展阶段,新桑园不断增加,夏秋蚕饲养量也不断增加,而且占的比例很大。今年全省计划产茧六万担,春茧只完成二万二千担,占计划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三,现在看来年计划难以完成,但至少也要达到五万五千担吧,如按这个指标计算,还有三分之二的产量靠夏秋茧夺回来,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养好夏秋蚕,特别是春茧增产幅度小的地区,更应该夺取夏秋蚕的高产。我省夏秋蚕增产的潜力是很大的:一是桑叶多基础好,二是近几年高产典型多,三是蚕种品质较优良,所以夺取高产是有希望的。有关夏秋蚕高产的技术问题,省委科所的同志作了发言,会上又印发了资料,只要大家下狠心抓下去,完成今年蚕茧生产任务是有希望的。

             三、切实抓好棉花中后期管理

  我省棉花生产总的想法是:稳定面积,调整布局,主攻单产,提高产品质量。今年棉花播种面积虽比去年减少,加之前段又受了一点灾,但整个棉苗的来势比较好,大部分已现蕾开花,现在还不能讲定局,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我们去做。湖南棉花要夺取高产,必须闯过几关:一是春寒关,二是伏旱关,三是秋雨关。现在第一关已经过了,而且过得比较好,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过好第二关,第二关难得过一些,从棉苗生长期来讲是最旺时期,也是多种病虫发生时期,从客观上讲,天老爷还可能给我们造成难以预料的灾害,加上又是“双抢”季节,劳力、肥料上有些矛盾,这就自然的加重了我们的工作任务,所以,要立足抗灾夺丰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争取棉花丰收。具体来讲,一是要加强中后期水、肥等培管和防治病虫,特别是“双抢”季节,要合理安排劳力,采取定领导、定劳力的办法,建立岗位责任制,组织专业队,搞好棉花管理,防止过去“双抢上岸,棉花完蛋”的情况发生,做到“双抢”上岸,棉苗好看,棉花丰产。棉花技术也有个普及问题。科学研究要从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多搞点应用科学,做好技术的普及。当前主要在种子上下点功夫,培育出早熟、抗病、高产的品种。今后,不要盲目引种,鲁棉一号在北方高产,湖南试验结果不增产。总之一句话,科研要为生产服务,要搞些生产用得上的试验,譬如地膜试验等,试验示范后再推广,只要有增产增收价值就大了。关于棉田秋冬播的问题,各地都应有个安排,既要考虑冬季作物高产,又要考虑棉花高产,达到两季高产就好。

             四、加强棉花、经桑生产的领导

  目前,绝大多数棉花、蚕桑主产县和国营农场的领导,都很重视经济作物生产,明确有专人负责,专门班子抓,也真正抓起来了。但据了解有些县不是这样,希望各地推广华容的经验,加强领导,部门紧密配合,促进生产发展。现在棉花、蚕桑生产管理机构多头多脑,管理上也有些问题,但不管谁家管,谁管就要找谁汇报情况来参加会议,我主张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作用,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农业部门要加强领导和技术力量,一个县农业局五、六个局长,多的十多个,就不能确定一、二个管多种经营?没有人管是不行的,领导分工后,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责任一落实就好办了。专业技术人员要对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一个科技人员是不容易的,各地都要注意这个问题,既要关心培养科技人员的成长,又要放手使用他们工作,以便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各级都要坚持层层办点,做好典型示范,发现典型及时总结推广。今年,省里安排了部分经费,用于发展经济作物生产,各地要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较好的经济效果,争取今年各项经济作物全面丰收。

                    (选自全省棉花、蚕桑生产会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