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蚕桑学会桑萎缩病考察组
洞庭湖位于荆江南岸,衔远山、吞长江,跨湘鄂两省,汇注湘资沅澧四水。总面积一万八千九百八十平方公里,其中湖南部分一万五千二百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八百六十八万亩,包括华容、湘阴、汨罗、南县、沅江、益阳、安乡、汉寿、临澧、常德等十县及津市、常德、岳阳、益阳等四市的全部与境内的十五个国营农场,以及临湘、澧县、石门、桃源、宁乡、望城等六县的一部分。土地广阔,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除垸内耕地外,尚有二百四十万亩水来水去的外洲冲积土,其中近百万亩适宜栽桑。年平均气温16.3-17℃,无霜期二百六十六至二百八十六天,太阳辐射量92—115千卡/厘米2,年雨量一千三百毫米上下,既是全国十二个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我省蚕茧主要产区。抗日战争前,澧县、华容、常德、南县、益阳、桃源等县养蚕户曾占总农户百分之一十以上,一九四一年产土丝八百四十担。六十年代洞庭湖地区产茧量占全省百分之八十以上,从七十年代起,蚕桑生产的发展速度不及山丘区,据十六个县及四个国营农场的统计,一九八一年桑园面积四万二千四百一十亩,占全省十二万亩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三四;收购蚕茧二万一千四百一十五担,占全省四万二千一百四十四担的百分之五十点九九。除华容县发展速度较快外,其他县大都处于徘徊状态,有的县还在下降,桑树萎缩病的为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这些地区蚕桑生产的快速发展。为了摸清桑萎缩病的为害情况和发病规律,研究防治措施,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九月上、中旬,我会组织部分会员及有关地、县的蚕业科技工作者。对华容、澧县、常德、汉寿县及省贺家山原种场蚕种站的桑萎缩病情况进行了一次学术考察。中国蚕学会应我会邀请,特派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蒯元章付研究员和江苏省无锡桑病虫测报站农艺师欣玫玫同志,前来参加并指导考察工作,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桑萎缩病的发生情况
洞庭湖地区桑萎缩病,以桃源县发生较早,该县为了发展蚕桑生产,曾于一九六五年在县城近郊建立县蚕桑试验站,站内有成片桑园一百二十亩,一九七O年开始发病,一九七四年蔓延到全县一千多亩桑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积相继发病,县蚕桑试验站的桑树全部挖光,试验站停办。接着萎缩病扩展至常德、安乡、汉寿、澧县、益阳等县(包括省贺家山原种场蚕种站),一九七四至一九七六年这些地区桑园发病面积达六千多亩,占总面积百分之三十左右,现在大部分桑园已经挖毁。如安乡县五千五百亩桑园,挖毁后只剩一千三百多亩;常德县芦山公社大关庙桑场一九六七年我的一十万株桑树,只剩二千多株;汉寿县新兴公社乾兴大队二百六十多亩桑园和益阳县沙头公社桑切三百多亩桑园,已全部挖光;省贺家山蚕种场原种站六百多亩桑园,经三栽三控后,不仅六十年代的老树挖光了,一九七二年在垸内栽的二百八十五亩也只剩七十一亩。七十年代后期,岳阳地区蚕桑生产迅速发展,桑萎缩病相继扩展到华容县和屈原农场蚕种场等地。目前,在洞庭湖地区发展蚕桑生产的县,大部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病,据常德、安乡、桃源、汉寿、华容、澧县及省贺家山原种场、屈原农场蚕种场等八个县、场初步统计,发病面积三千九百七十四亩,占桑园总面积三万三千五百二十七亩的百分之一十一点八。经在华容县潘家公社曙光大队桑场、常德县芦山公社大关庙桑场和丹州公社桑场、道县城关公社疼阳大队、汉寿县蚕种场、省贺家山原种场蚕种站等六个单位实地调查,除澹阳大队六百二十四亩桑园未发现萎缩病外,其余五个单位二千四百六十四亩桑园都发生萎缩病,发病面积占百分之七十九点七。经抽样调查一万四千零二十二林桑树,发病的二千五百六十四株,发病率百分之一十八点二。其中大关庙桑场平均发病率百分之三十六;省贺家山原种场蚕种站平均发病率百分之三十;丹州公社桑场一九七五年栽的发病率百分之四十六点四,一九七九年栽的发病率百分之三点一;曙光大队桑场和汉寿蚕种场,平均发病率百分之一十左右。
从所到之处病树的症状来看,华容县的病树基本属黄化型,贺家山原种场蚕种站黄化型和萎缩型都有,且各占相当比重,其他具大多是萎缩型,间发有黄化型,有的萎缩型与黄化型在一株树上混合发生,来势凶猛,蔓延迅速,为害严重,已成为我省部分地区发展蚕桑生产的障碍。
二、发病原因分析
通过考察初步分析,认为引种病苗,虫媒传病,病树的存在积累及栽植易感病品种,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其次,培管采伐不当和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是诱发本病和加剧病情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引进病区桑苗栽植
从病区引种桑苗,是无病区或新蚕区发生桑萎缩病的首要原因。从这次考察的几个重病单位来看,栽植的桑苗,大多是从江苏、渐江的重病区或本省的重病场队引进的。华容县潘家公社曙光大队桑场和东风大队桑场,是目前该县发病较重的单位,这两个单位栽植的桑苗,是分别于一九七五年冬和一九七六年冬从江苏省江都县引进,先后从一九八O年和一九八一年起,萎缩病均开始大量发生。
在病区培育桑苗,一般均含一定比率的病苗。据我们对曙光大队桑场部分嫁接苗圃的调查,病苗率约占百分之零点四。因此,无病区栽植病区培育的桑苗,病原势必随着病菌而引入传播。
(二)媒介昆虫传播
在自然条件下,媒介昆虫是桑树传染萎缩病的唯一途经,昆虫在病树上吸毒后,又飞到健树上吮吸养份,同时把病原传给了健树,形成了自然接种传病。目前已知,桑萎缩病的媒介昆虫有桑拟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两种,这两种叶蝉都有很强的传病力。通过考察说明,凡是桑萎缩病发生较严重的单位,一般都是治虫不力,有些单位很少喷药治虫,有些单位盲目喷药,没有能够抓住治虫适期,击中要害,也有的因药械配备不足而引起喷药期拖得过长,错过喷药杀虫的最适期,从而导致菱纹叶蝉的虫口密度很大,这次考察,正处中秋,此时菱纹叶蝉的虫口密度一般较春夏季大减,但考察所经各单位,大田桑园的虫口密度仍然较高,有些单位的虫量每亩达一千头,嫁接苗圃每亩达一千四百九十三头,超过七十年代初期江苏省无锡县的桑萎缩病重病区同期的桑田虫口密度,当时无锡县全县近七万亩桑田,萎缩病发病率达百分之一十八点二五,正处于发病的最盛时期。
在桑园中搞有害间作,为菱纹叶蝉提供良好的生存繁植场所,是加快菱组叶蝉增植,加大虫口密度的主要因素。考察所经单位,大多数都习惯在桑园间作芝麻、黄豆,而凹缘菱纹叶蝉,每年的第二、三代最喜迁飞到这些作物上栖息、生育。据我们对常德县芦山公社大关庙桑场、丹州公社桑场及汉寿县蚕种场的调查,桑园间种芝麻的比未间作的桑园的虫口密度分别大二点五五倍、五倍和三十八点五倍。
(三)挖除病殊不及时,不彻底
田间桑树感染萎缩病,主要是由于桑菱纹叶蝉传病所致,而它传病的机率,除了决定于虫口密度以外,并同时决定于田间病原的存留量。桑园中病树越多,病原就越多,昆虫带毒越多,传病的机率也就越高。华容县潘家公社东风大队桑场一九七六年冬栽桑一百二十亩,一九七八年开始发现个别病株,由于没有及时彻底挖除病株,结果发病率逐年大幅度上升。据该场调查,一九七九年病株发生率只占百分之零点三,一九八O年占百分之二点五,一九八一年增至百分之一十,一九八二年达百分之三十。考察所经各单位都共同感到,桑园开始发现少量病树时,不及时彻底挖除,任其病原积累传播,是导致成林桑园暴发萎缩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栽植的桑品种抗病力弱
不同的桑品种,在同一栽培条件下,感染发病率不同。据省贺家山原种场蚕种站调查,该场一九八O年春在垸内桑园试验地栽植湖桑广百九十九、湖桑一百九十七、湖桑三十二号、桐乡青等四个品种,一九八一年秋季调查,湖桑一百九十九发病率为百分之六点九五,湖桑一百九十七为百分之八点八二,湖桑三十二号为百分之三十二点五五,桐乡青为百分之五十五。
目前洞庭湖区栽植的桑品种大多以湖桑三十二号和睦州青为主,亦有部分桐乡青及少量的红皮大种和湖桑七号等,上述大多数品种对萎缩病的抗病力较弱,容易感染萎缩病。其中湖桑七号的抗病力虽强,但所占比重太少。
(五)培管不当,采叶过度,伐条延迟
偏施氮肥,不注意配合施用磷钾肥及有机肥施用量很少,是我省目前桑园肥培管理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次考察所到的场队,有相当一部分单位每年施碳酸氢氨、尿素的数量每亩达二百多斤,其中春季每亩施氧化肥达一百斤以上。偏施氮肥,枝叶组织柔嫩,不但降低了树体的抗病能力,而且更易诱致桑菱纹叶蝉到桑树上群集吸食养伤,增加了吸毒传毒的机会。
夏秋季超前过度采叶,是造成树势衰败,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汉寿县蚕种场一九七四年春栽植的丰产试验桑园七点五亩,施肥量水平很高,秋叶生长嫩绿繁茂,由于年年超前过度采叶,近年开始暴发萎缩病,一九八一年病树发生几近一半,一九八二年剩存的桑树亦因连续发病,而致被挖光。
夏伐延迟,病株增加,夏伐越迟,发病越多。过迟夏伐,桑树体内含碳量明显减少,而含氮量大大增加,使桑株的碳氮含量比率发生异常变化,而导致抗病力减弱。而且,迟伐桑树常易引起大量的桑菱纹叶蝉聚集为害,而这个时期,又适逢媒介昆虫的传病盛期,因此更易诱发本病。华容县插旗公社桑场,潘家公社曙光大队桑场及常德县芦山公社大关庙桑场近年春蚕结束后,都有少量未采叶的桑园,这些桑园如延至夏蚕用叶后伐条,发病率一般均较适时夏伐的桑园增加一倍以上。
(六)其他不良环境条件的诱发
一九七五年和一九七九年夏季汛期,沅水猛涨,水位高,汛期长,沿河两岸的外州桑园因受洪涝为害,大量诱发桑萎缩病,其中省贸家山原种场蚕种站和常德县丹州公社桑场的外州桑园深受其害。
据不少发病较重的场队反映,认为常易渍水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桑园,发病率较高。水涝引起桑根部的呼吸生理机能发生障碍,可能是洪涝诱发本病的主原因。
三、防治意见 我省洞庭湖地区的桑萎缩病,有黄化型也有萎缩型,有老病区也有新病区,目前桑树发病面积虽仅占百分之一十一点八,但来势很猛,潜在着全面暴发的危害性,如不及时地采取有力的措施,不仅严重地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还将进一步动摇蚕区蚕桑生产的基础。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桑萎缩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宣传和组织群众,采取杜绝原、增强树体抗性的策略,群防群治,才能有效控制和消灭桑萎缩病的为害。
防治方法:
(一)加强穗苗检疫:桑萎缩病列为对内植物检疫对象,法令规定,应该严格执行禁止将病区桑苗、接穗向新区或无病区调运,防止病害扩大蔓延。
(二)培育无病苗木:
①病区培苗应本着自培自栽的原则,以保证桑园更新用苗,不搞商品苗木生产;
②病区培苗的苗圃要设在远离桑园一公里以外的地点;
③向无病区引进抗病品种的接穗,培育抗病品种苗;
④掌握菱纹叶蝉发生规律,及时除虫;
⑤经常巡查苗田,发现病苗,及时拔除。
(三)及时挖除病株:挖除病树是去除病原的主要措施。轻病区,发病率在百分之一十以下的桑园,要注意定期巡查,桑园内发现病株要及时挖除。挖病株时间着重在六月中、下旬,七月下旬、九月上旬三个阶段。挖除病株要求及时、彻底。春季如发现显性病枝叶也应及时剪除。重病区除及时挖除病株外,要结合抗病品种推广,分期分批地成片更新,一般发病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应在一年内彻底更新;发病率在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可分二至三年成片更新。
(四)防治媒介昆虫:消灭桑萎缩病媒介昆虫——菱纹叶蝉,是切断传染途径的重要
措施。
①全年重点抓好三次治虫工作:第一次是四月中、下旬,防治第一代孵化若虫,压低全年发生基数;第二次是夏伐阶段,防治第一代成虫,控制传播;第三次是晚秋蚕结束,防治第四代成虫。另外冬春结合剪梢,用重剪梢的方法剪除越冬卵。
②要有所侧重地加强对苗田、春伐桑田、春夏伐混植桑园的菱纹叶蝉防治,龙实在春夏伐桑园交界处,要设一、二十行封锁行,加强治虫,控制迁飞传病。
(五)推广抗病品种:病区桑园,应根据发病轻重分期分批地加以更新,并根据当地萎缩病类型,栽植相应的抗病品种。在黄化型萎缩病为主的地区,可推广有二号、湖桑七号、湖桑一百九十九号等品种,萎缩型萎缩病为主的地区可推广湖桑七号、湖桑一百九十七号等品种;黄化型和萎缩型同时发生地区可推广湖桑七号。
(六)加强肥培管理:
①增施有机肥料,注意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
②适时伐条,避免夏伐过迟,拆开剪桑要提早夏伐;
③萎缩型病株可采用春伐复壮方法,一般,桑园成片地春伐,可以减轻发病,春伐每隔二至三年一次;
④合理采用夏秋叶,注意养用结合,尤其是秋叶不宜采摘过度;
⑤做好桑田内外开沟排水工作,降低地下水位。具体措施:
(一)普查病情。为了彻底查清我省桑萎缩病的发生和为害情况,建议在这次重点考察的基础上,由省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常德、岳阳、益阳、湘潭四个蚕桑主产地区,进行一次萎缩病全面调查,为群防群治提供依据。
(二)建立防治示范点。以华容县潘家公社曙光桑场、省贺家山原种场蚕种站和汉寿县蚕种场作桑萎缩病防治示范实验点,以取得经验,指导面上的防治工作。
(三〕加强虫情测报工作。在岳阳地区的华容县和常德地区的省贺家山原种场建立两个桑病虫测报站,固定专人进行桑萎缩病媒介昆虫的测报工作。测报站还可对其它为害严重的桑病虫,如桑蓟马、桑白蚁、桑炭疽病等进行测报和防治指导工作。
(四)建立抗病良种接穗桑园。在岳阳、常德地区,选无病地点建立抗病良种接穗桑
园,以供应病区发展抗病良种桑园。
(五)加强科学试验。建议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开展桑萎缩病的研究工作,并为全面防治桑萎缩病培训技术力量。
(六)资金扶持。为尽快扑灭桑萎缩病,对于桑病虫测报站和桑萎缩病防治研究课题所需经费、仪器,以及引进更新发病桑园的抗病桑苗和培育无病菌的良种接穗所需的资金,建议省有关部门给予必要的支持。
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