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臣
(怀化地区农业局)
在省农业厅经作局及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地农办批准,我们于五月十四日至六月十四日组织辰溪、溆浦、怀化三县农业局和供销部门管蚕桑生产的技术员,对沅水中游罗子山附近各公社进行了一次蚕桑地方品种资源初查,现将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蚕桑资源普查的由来。 我区蚕桑生产具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品种资源丰富。无论山区、丘陵、平原、河滩等地均有桑树分布,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地方品种。搞好地方品种普查,摸清资源的底子,对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挖掘增产潜力,加速发展蚕桑生产,搞活农村经济,加快农业发展步伐,支援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均有其重大意义。
我区地理环境复杂,土壤、气温差距大,特别是七、八、九月气温较高、降水量少,蒸发量多,干旱严重。在这样条件下,单纯栽培需水肥多,耐旱、耐瘦较差的湖桑品种是不适宜的,而必须选用具有较强抗旱、抗瘦能力的地方用种,才能适应千家万户栽桑养蚕的需要。
这次普查的各公社位于东径一百一十度十六分至一百一十度三十六分,北纬二十七度三十三分至二十七度五十八分三十,海拔由一百六十米左右上升到罗子山顶一千三百七十八点九米。桑树在海拔九百米以下生长较多。在海拔八百六十米的辰溪县罗子山公社雪峰大队圳头生产队桑树也生长良好。而黄溪口公社在流水河畔,海拔只一百七十三米,在气温较高时,本地桑无枯叶黄叶现象,生长良好。为了选拔出适宜于不同海拔高度生长的对大、肉厚、节间密、花果少、产量高、抗性强的优良单株,我们决定以罗子山为中心进行普查。
二、这次地方品种普查的收获。 这次我们普查了三个县十七个公社七十九个大队,通过普查,我们体会到:
l、初步调查了罗子山附近各公社现有蚕桑地方品种资源。这些公社栽桑养蚕时间长,
地方品种较多。据这次普查不完全统计,有桑树十四万三千八百七十二株,其中地方品种一万三千余株,收集标本三十二株,评选出叶大、肉厚、节间密、花果少、抗性较强的单株十一株。其中淑浦县八株,辰溪县二株,怀化县一株。同时还发现两株与白桑相同的桑树和一株野生桑一灰桑。地方蚕品种在辰溪县后搪公社丹山大队、大评大队、溆浦县小江口公社鱼米溪大队都还有保存。
2、通过普查,体会到广大社员群众对桑树资源是很爱护的。溆浦县马田坪公让桔花园
大队慕尼亭生产队女社员孙富生,年已七十多岁了,有五十年的养蚕经验,家有桑树四十
株,其中良种桑二株,曾因养蚕把她作为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对象,受了怨气,也没动摇她栽桑养蚕的决心,桑树仍然保护得好,没道破坏。怀化县丁家公社木良田大队下棉花田生产队社员杨司清的父亲从溆浦县龙潭狮子桥采回一根良种桑树枝条,插条五株,成活一株,已保存六十八年了。
3、通过普查,了解到我区桑树品种很多。如群众所称的“黄桑、侄木桑、水桑、油
桑、大油桑、插桑、鸡爪桑、灰桑、刺桑等”。
4、通过普查,普及宣传了科学栽桑养蚕技术。普查中深深体会到我区科学育苗、栽桑
养蚕技术水平低,方法古老,部分群众还束缚在封建的“神灵论”中,认为蚕儿养好养环,不是养蚕消毒防病措施的好坏和科学管理。而是鬼神作怪。为了破除迷信,我们边普查边大力宣传科学栽桑养蚕技术,并现场示范,把科学技术真正交给群众。普查中,溆浦县女社员孙富生家养春蚕一张,蚕儿发生食下中毒,我们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一是停喂原采茶叶,改饲新鲜桑叶;二是立即除沙;三是添食甘草水解毒;四是拾出中毒严重的蚕儿,用冷水浸二至三次,每次一分至一点五分忡,封闭气孔,促使蚕儿即时吐出全部毒液后,再喂给新鲜桑叶,分开饲养。通过处理,除少数蚕儿因中毒过重死亡外,其余均恢复正常,减少了损失,使蚕农既懂得了中毒发病的原因,又学会了急救措施,自觉的将原来桑叶全部倒掉了。由于处理及时,还获得了产茧一百三十斤的较好收成。在整个普查中,我们始终坚持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示范到哪里。
三、存在的几个问题。 1、桑蚕资源普查,这是我区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如何搞好普查缺乏经验。在未开展普查前,宣传发动、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加之技术力量缺乏,在普查质量上、数量上没达到高标准。
2、蚕桑资源保护、利用技术落后。我区蚕桑资源丰富,但由于没有充分利用,桑树虫
害严重,树势衰老。溆浦县大江口公社原是我区桑树栽培较多的公社,养蚕也有习惯,现在桑树无人管、长期没利用,桑树老化严重。如该社茶湾大队沿沅一带河边有桑树四百余颗,无人管理、剪伐,桑叶变小,桑果增多,无法利用。
3、桑树资源破坏严重。我区桑树在五十年代曾达二十万一千O五十七株,均为高大乔
木,养蚕达七千九百一十九张的辰溪县桑树达九万余株,养蚕四千五百余张,五十年代产茧量曾名列全省第二;溆浦县桑树达四万一千多株,养蚕一千一百多张;怀化县一万二千多株,养蚕达八百余张。这次普查所到公社均是原来栽桑养蚕较多的公社、大队。据不完全统计,现仅有高人乔木桑一万三千余株。怀化县一九七八年以来,在钢丁、钢湾、新路河、中方公社的沿河两岸栽桑七十八万多株,号称千亩桑园,现仅剩三百五十三亩,约二十万株。为什么我区桑树资源破坏这样严重?我们认为:一是相当部分领导对蚕桑生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抓蚕桑无劳力,无土地,与其他作物生产有矛盾;二是群众对政策有怀疑,怕变,不愿栽桑树;三是供种不合理,群众要种,无处供应;四是各部门工作不协调,农、供、工在收购、烘茧、价格上矛盾多。
4、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和技术力量抓蚕桑生产。一般停止在口头号召,无规划、措施,
有些领导在发展蚕桑生产上存在着叶公好龙的思想,想搞,但真正搞起来,就被困难吓住
了,这也难,那也难,不是去发动群众,领导群众,战胜困难。技术人员不能合理利用,全区四个蚕桑重点县农业部门,有一个县无人抓,其它三个县力量也不扎实。
四、今后意见及设想。
1、充分发动群众,继续搞清地方品种资源。桑树地方品种资源在我区分布范围广,特
别是野生资源都生长于深山峻岭中,只有群众最了解。因此,为了继续搞清地方品种资源,必须宣传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对报资源献资源的个人,应根据资源的价值,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已查出资源,今年秋季继续进行观察,走出保护制度,加以保护。
2、迅速搞好地方品种保护、评选、利用和推广。为了使这次资源普查的成果很快得到
利用、推广。我们计划在怀化、辰溪建立资源圃、繁殖圃,加速繁殖。
3、加快桑树发展速度。我区地形复杂,气候、土质差异较大,为充分利用我区现有自
然条件和桑树资源,结合当前生产责任制的形式。我们认为在品种苗木和栽植形式上,应采取四个结合:一是地方品种和引进外地良种相结合;二是在推广无性繁殖苗的同时,结合推广部分杂交实生苗或优良实生桑苗相结合;三是分片集中栽植与利用屋前屋后、溪边、河边、零星空地栽植相结合;四是一般桑园与矮干、密植速成桑园相结合。在当前由于技术力量有限,以小集中分散栽植为主,试行推广有性杂交繁殖。
4、加强栽桑养蚕技术培训,建立一支栽桑养蚕科技队伍。在近二、三年内,对重点蚕
桑基地和重点户、对热心蚕桑技术的专业户进行培训。今后在资料、良种上给予支持,资金上给予扶持,以促进蚕桑技术队伍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5、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搞好协作。各级项导必须把栽桑养蚕作为我区由穷变富的一
个重要门路来抓,摆到议事日程上来,认真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蚕桑生产较多或有发展前途的县和公社,应配备好专职或兼职干部一至二人。农业、供销部门要通力协作,农业部门要搞好育苗、栽桑、养蚕的技术辅导,作好苗木供应。供销部门要组织好蚕种供应按质论价收购好蚕茧,组织好蚕具、消毒药品、燃料等供应。轻工、、林业、社队企业、外贸、妇联、青年等部门也应将发展蚕桑生产列入自己议事日程。只有这样,我区蚕桑生产面貌才能很快改变。
一九八二年六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