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多种经营办公室
我县位于洞庭湖滨.北靠长江,内河纵横,江洲、河洲和坑内沙洲面积广阔,加之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发展蚕桑生产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近几年来,在省、地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在狠抓粮、棉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县自然优势,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九七九年全县产茧5514担,一九八O年产茧9131担,比七九年增长65.6%;一九八一年产茧13300担,比八O年增长42%;今年全县195个植桑单位,18892始亩新老桑园面积,计划养蚕55000张,预计产茧2万担,比八一年增长55.1%,连续三年每年递增速度都在40%以上,今年养春蚕种15700张,产茧7377担,产值129万多元。全县11210个专业蚕农,春蚕一季人平收入115元。7400亩成林桑园,亩平一季产茧过了85斤,亩平收入过了150元。有33个单位亩平产茧过百斤,有11户贡献鲜茧过千斤。
回顾我县蚕桑生产发展情况,主要体会是:
一、反复统一认识,把植桑养蚕作为多种经营的重要内容来抓。 我们大抓蚕桑生产的决心是在实践中逐步坚定起来的。一九七三年,我县开始试点植
桑,一九七五年冬成片发展。一九七六年桑园面积发展到7400多亩,初具了蚕桑生产的基
础。但是,由于单一化思想的影响,蚕桑生产很不巩固。一九七七年全县粮食因灾减产,有的地方便认为蚕桑搞多了,与粮食生产争土地、争劳力、争资金;还有的认为:办桑场增加了生产项目,分散了领导精力,主张改桑还粮。在这“家有两项,必有一荒”、“粮食上马、蚕桑让路”的错误思想支配下,少数地方开始毁桑种粮,到一九七八年,桑园面积减少到6100多亩。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一九七九年,为了贯彻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县委召开了有公社党委书记和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扩大会议。会上,在讨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时,引导大家揭矛盾、找差距,分析了近十年来农业生产和收入不能按比例增长的情况,十年粮食产量增长了28%,而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11%。由于多种经营收入少,农业产值低,全县十二万二千多农户,有三分之一的倒亏,而且80%以上的倒亏户在纯水田区。这种稻谷加稻草,年年搞倒找的现实,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光有粮食的单枪匹马,农业经济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要尽快使群众富裕起来,就必须扬长避短.发挥本地优势,逐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合理的农业经济结构。华容的自然优势是什么呢?除了一山二水四分田,三分道路和庄园,还有“三洲”土地三万多亩,垸内也还有些种粮食不高产,种棉花不产棉的跑水、跑肥地二万多亩。这些地方把它们充分利用起来植桑养蚕,就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一批植桑养蚕的高产典型对我们启发很大。潘家公社曙光大队,位于解放前清洗倒口的地方,一片冲渍沙洲。解放后虽然经过多年治理,仍有不少跑水、跑肥的沙地,过去种粮食,亩产不到四百斤。一九七六年,他们利用沙洲植桑225亩。当年植桑,当年受益,三年养蚕收入18.6万元。这个大队一九七九年粮食面积虽然比一九七五年减少了180多亩,而总产却比一九七五年增加了6万多斤。
新河公社八一桑场,过去是一片水来水去的沙滩,种杂粮、棉花,正常年景亩平收入不上一百元。七五年冬植桑432亩,固定了六十六户,三百三十个专业蚕农。植桑养蚕后,收入连年增加,一九七八年产值95000多元,比一九七五年增长一倍多,一九七九年蚕桑收入猛增到18万元,一九八一年产茧1002担,收入22万多元,南平收入511元,人平纯收入517元,这个桑场有户社员叫刘忠亭,全家七四人,承包桑园16.7亩,
八一年产茧4010斤,加上蚕桑副产品和其它收入共计12850元,减去成本开支和上交积累3507元,纯收入9343元,人平纯收入1557元,家里除兴建了五间瓦房,添置了三块手表、二部单车,全套新式家具外,还有银行存款5000多元。这些典型说明,栽桑养蚕,是社员发财致富的一个重要门路,发展蚕桑生产,在我县确实大有作为。并且就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全县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把华容建成丝绸之乡的规划,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了自上而下发动群众植桑养蚕的动员令。
通过广泛发动,统一了发展蚕桑生产的思想认识,县委的决心也更大了,把植桑养蚕作为我县多种经营的重要生产们路来抓。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二年四年时间,植桑单位由71个发展到159个,桑园面积由610多亩,发展到18892亩,平均每年递增3000多亩。鲇市公社有植桑养蚕的历史习惯,桑园面积曾发展到513亩,由于单一代思想的影响,先后毁桑改种了300多亩。县委扩大会议后,党委书记朱炎同志带领党委一班人,深入实际搞调查,因地制宜作规划,提出了利用河滩沙洲植桑三千亩的设想。然后逐大队做思想发动工作,掀起了植桑养蚕的热潮。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一年三个冬春,全社每年集中劳力1700多人,动用土方31万多方,修筑了4500多米长的防洪堤,开挖了七千多米长的排灌沟,建起了标准较高的社队桑场63个,植桑而积2166亩,全县蚕桑生产迅速出现了一个逐年发展的大好形势。 二、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关键措施。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狠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蚕桑产生摆到县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层层明确专人抓。为了引起全县各级党委的重视,县委明确了把蚕桑生产作为多种经营的重要项目之一,摆到了重要位置,具体由一名常委经营,多办统抓,供销部门具体扶植,安排一名副主任专抓蚕桑生产。重点公社固定了一名党委专管,一般产区公社,有一名抓蚕桑生产的专干。全县县、社两级共配备了蚕桑专职干部五十五人,分片定点。县里单独成立了蚕桑公司。分片没了五个站,实现了生产培植、技术指导、产品收购一条鞭,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抓住生产关键。加强检查督促,特别是春、夏、秋三季养蚕,桑园建设和年度总结评比,县委都直接组织开展活动,表彰先进,促进了蚕桑生产。
(二)坚持合理布局,实行多种形式栽桑。全县共有河滩、江洲以及垸内渠波、废堤和飞沙地六万多亩,其中有的集中连片。有的星星点点。根据这些土地资源情况,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用社办、队办、群众办三种形式发展蚕桑生产。我县现有81892亩桑园中,社、队专业桑场98个,面积10520亩,占桑园总面积的55.7%,生产队散栽桑单位61个,面积7826亩,占桑园总面积的41.39%;有782户社员利用屋前屋后的空隙地栽桑546亩,占3%。鲇市公社黄洋大队有十个生产队,一九七五年冬有九个生产队利用河洲植桑147亩。从一九八O年起生产队将桑园承包到177户,一九八O年亩平产茧270斤,一九八一年亩平产茧303斤,亩平收入505元,户平收入570元,这个大队的一生产队有三十亩桑园。一九八一年蚕茧收入17251元。桑园面积只占这个队耕地面积178亩的16.8%,而蚕茧收入却占到农付业总收入38080元的45.3%。群众高兴地说:“栽桑如栽摇钱树,一株一元靠得住,户平栽桑二百株,等于养了两头猪。”
对于专业桑场,我们也改变了过去调劳生产回队分配的作法,普遍实行了迁户定员,单独核算,专业生产,全县拿出了580万斤粮食解决蚕农口粮,不足部分,适当增拨少量水田种植粮食,并且一定五年不变。这样蚕农专业专心,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巩固发展。
护城公社荆湖桑场,一九七五年冬建场。开始人吃“背背粮”,蚕吃“吊吊食”。办场四年,亏欠贷款五万多元,650亩桑园,毁掉了四十多亩,一百二十五户蚕农迁走了八户。一九八O年改经销粮后,达到了人心定、生产增。当年蚕茧产值上升到59200元,比一九七九年翻了一番,人平分配达到了150元,桑场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落实党的经济政策,全面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
我们根据社、队桑场和生产队植桑等各种不同形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法,建立健全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目前,社队桑场一般是“专业承包,责任到劳,定额上交,多年不变”。江洲公社桑场有桑园面积4278亩。其中成林桑园2428亩。过去搞生产统一指挥,以场统一核算,群众吃“大锅饭”。生产上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桑园间种多、桑树成活少;劳力外出多、培桑养蚕的少;生产成本多、蚕茧收入少。办场三年,桑树死掉了百分之二十,亩平产茧不到三十斤。一九八O年改为了“定额上交、包干到劳”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近三年来,群众利用黄麻杆,桑枝条自编蚕帘112000床,节约资金36万多元;自筹材料新建蚕房1246间,共计24800平方米。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住房都养蚕。三年跨大步,年年大增产。一九八O年养蚕5300张,产茧2616担,比一九七九年翻了三番;一九八一年又养蚕12225张,产茧4566担,比一九八O年增75%,今年春蚕养种5000张,产茧1800担,比去年增长11.2%
(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养蚕经济效益。一是帮助场队培养技术骨干,就地辅导生
产。县里每年拿一个月左右时间,举办两至三期技术训练班,培训一百多名技术骨干,并先后七批派出了八十一人,到浙江、长沙等地的蚕桑专门技术学校学习。通过培训,全县已建起一支三百多人的技术骨干队伍,每个场队有一至两名技术辅导员就场辅导生产。二是结合生产,把技术送上门。我们结合各个生产环节,采取现场会的形式,就地举办短小技术训练班。今年入春以来,就举办了这样的技术训练班37期,训练人数达2311人次,全县2213户养蚕户,每户都有一名户主得到了一次轮训。三是编印技术资料,帮助指导生产。今年先后翻印了《蚕桑技术问答二百例》、《春蚕生产技术要点》等技术资料一万二千多份,送到每个养蚕户。潘家公社共有十七个植桑单位,成林桑园1031亩。近年来,他坚持小蚕炕房共育。大蚕良桑饱食,簇具季季更新,蚕茧产量大幅度上升。一九七九年千亩桑园千担茧;一九八O年亩平产茧过担半Z一九八一年亩平产茧过两担;今年春蚕一季亩平产茧达到了101斤。
(五)坚持部门配合,积极支援蚕桑生产。近年来,我县农业、供销、物资、粮食、银行等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积极支援蚕桑生产。今年各有关部门先后为蚕桑生产组织供应了化肥20781担、煤炭421吨、煤油21000公斤、石灰609吨、蚕药4000多公斤、各种蚕需物资3万多件,发放贷款25万多元。特别是供销部门把培植生产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急蚕农所难,帮蚕农所需,做到了技术辅导在前,物资供应在前,困难解决在前。为了解决新扩桑园种苗的问题。三年来,他们先后安排专人从外省外地组织实生苗1500多万株,帮助蚕农自育实生苗2000多万株,嫁接桑苗4000多万株,实现了种苗自给有余。
三、继续努力作战,建好丝绸之乡。
我县蚕桑生产,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由于条件限制。蚕房蚕具不足,张产水平低,茧质不好,蚕桑副产品利用不够,生产潜力没有充分挖掘。我们决心从现在起,在进一步巩固、提高现有桑园的基础上,猛攻单产,狠抓发展,力争在近两年实现三万亩桑园、五万担蚕茧。与此同时相应地扩大丝绸厂,增加化工厂,新设纸板厂。到一九八五年,缫丝能力达到12000绪,年产生丝375吨,纺织绸缎55万米,并且槁好综合加工,利用蚕蛹加工罐头和酱油,利用桑技造纸和压板,努力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
具体布局是:在长江外洲,建立万亩桑场;在潘家、护城、新河、景港、鲇市、隆西、幸福、抄军、插旗、宋市等十个沙洲较多的公社建立十个千亩桑园基地;从鲇市到景港的沿藕池河两岸建立百里桑带;同时,全县四千多个生产队,发动百分之三十的队,每队利用隙地和产低田植桑十至二十亩,并且动员社员群众,利用屋前屋后的荒坡废地、自留地、每户植桑一至二百株。来一个遍地植桑,户户养蚕,积极稳妥地把我县桑蚕生产发展起来,真正把我县建成丝绸之乡。
我们决心着眼长远,狠抓当前。一是抓好夏、秋蚕的精养工作。七千四百张夏蚕现已进入四令阶段,要切实抓好后期管理,精养夺高产,张产力争在45斤以上,总产过3000。猛攻三秋蚕,要求32000张三秋蚕种,产茧过万担。力争实现全年全县产茧过二万担的奋斗目标。二是抓好8100亩幼龄桑园的培管工作,保证苗齐苗壮,尽快投产。三是抓好一千二百万株嫁接苗的护理工作,保证成活率达到卯%,其中一类苗达500万株以上,为今冬新扩7000亩桑园作好种苗准备。
一九八二年七月
(选自全省棉花、蚕桑生产会议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