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自然资源潜力 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桃源县发展私人植桑养蚕的作法和体会
桃源县农业局

  为了全面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方针,尽快地把我县蚕桑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力争三、五年内把我县变成产茧万担的桑蚕基点县。一九八一年下半年以来,在上级农、商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县植桑养蚕事业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据统计全县有十九个公社、五十六个大队、二百六十五个生产队、二千四百九十一户新栽桑一千零二十九亩、计一百一十四万株,其中集体栽桑八十五点五亩、七点六五万株;私人栽桑九百四十三点五亩、一百零六点三六万株。完成原计划的百分之一百一十四。全县桑园面积恢复到一千四百九十四亩、一百三十五点三三万株。一年栽桑为全县过去剩下桑园面积的二点二倍。喜雨公社新栽桑四十二点五一万株。占全县新植桑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二。这个公社十一个大队、一百零八个生产队、二千五百九十户,有八个大队、三十八个生产队、九百六十六户栽桑,户平四百三十株,其中户平栽桑一千株以上的有五十五户,五百至一千株的六百九十五,三百至五百株的二百一十六户。湖堤大队栽桑十六万株,十二个生产队,队队栽了桑,三百六十户有三百四十户栽了桑,户平栽桑四百七十株。栽桑最多的剪市大队四队伍菊秋,他一户栽桑三千一百株,全家四口人,人平栽桑七百七十五株(包括承包桑园的补值)。这个公社规划到一九八五年栽桑三千亩,计三百,产茧五千担,其中今冬栽桑六十万株,明年产茧五百担,今年这个公社养春蚕一百零四张,产茧六千七百二十一点九斤,张平产茧六十四点六斤,春蚕一季超过了去年总产。湖堤大队二十四户养蚕,户平产茧一百一十二点七斤,户平收入一百八十六元,其中有十一个户平均每张种产茧八十斤。最高的一户李国全,一点五张蚕,产茧一百四十二点六斤,张平九十五点二斤。刘华举二张蚕,产茧一百六十八点五斤,张平产茧八十四点三斤。这个公社现已有苗三百亩,其中嫁接苗一百亩,实生苗二百亩,预计可出圃嫁接苗六十万株,实生苗一千一百万株。社员高高兴兴地说:“私人栽桑养蚕好,一十六天得现钱(除小蚕集体共育时间),十六元钱一个工,确实发财好门路”。
  回顾发展植桑养蚕的过程,我们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体会:

                一、重新看蚕桑

  植桑养蚕是我县的一项传统祖业,早在东晋时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有“土地平旷,屋舍严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的记载。一九三三年,我县曾成为全省重要丝绸产区之一。据县志记载,当时私入植桑养蚕户曾占总农户的百分之一十三点七,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这项祖业步步缩小,频于崩溃。到一九八一年统计,全县仅剩桑园四百六十五亩,二十一点三万株,产茧一百五十八担,而且,毁桑种棉、毁桑扩麻的现象仍在扩大。认为养蚕划下来,种桑亏本等等。似乎,植桑养蚕非砍掉不可。
  客观存在决定意识。正当我县桑蚕生产,岌岌可危的关键时刻,省农业厅、地、县党和政府的领导,调查了喜雨公社剪市大队第六生产队私人栽桑养蚕的情况。这个生产队十户社员,栽桑三千四百株,一九八O年养蚕十三张,产茧八百三十斤,收入一千四百二十二元,户平收入一百四十二元。他们的实践揭开了桑蚕生产的新序幕,证实了私人植桑养蚕的好处多。概括起来有三大好处:一是私人植桑养蚕增加个体经济收入,是公有制经济的最好补充。剪市大队六队陈金明一九八一年总收入二千零五十元,其中集体收入九百七十八元,个体经济收入一千零七十二元,占总收入百分之五十二点二九,蚕茧收入达三百元,占总归入百分之一十四点六三;二是发挥我县优势,挖掘土地潜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据对沅水、白洋河流域五个区、一十八个公社的调查,沿河两岸、堤外易渍面积达二万二千三百七十匹亩,其中有一万三千一百七十七亩水来水去,不稳产,不保收,是植桑养蚕的基地。其次,全县有四十八条溪流,流经四百九十九点三公里,一十六个大小河洲,以及大小堰塘六万二千八百处,主、支干渠四千二百五十八公里,都是可建成良好的桑基鱼塘系统。第三,全县还有十八万亩自留地和二十万亩农户的四旁都是发展蚕桑生产的好基地;三是适合农民个体经营,帮助农民致富的好门路。植桑养蚕收益大、见效快、周期短,个人栽桑养蚕不愁蚕室蚕具,也不忧劳力矛盾,老人、小孩、妇女都可以打叶养蚕。据统计,一户栽五、六百株,当年秋季可产茧二十至二十五斤,第二年可产茧五十至六十斤,第三年可产茧一百斤以上,四、五年可养蚕三、四张,产茧二百斤以上,收入可达三百至四百元。总而言之,私人植桑养蚕既符合客观规律,也符合经济规律,按照这两个规律办事,蚕桑生产必有一个大发展。

                二、舍本买基础

  看到了桑蚕生产的好处,我们怎么开步?这个问题斗争激热。县委、县政府分析了当时的现状。我县蚕桑生产是四无。一无一亩标准桑园,二无一株嫁接苗,三无一颗荆桑根,四无一斤良种接穗。从这个实际出发,县委决心舍本买基础,为大踏步发展蚕桑准备种子、苗木。去冬以来,我们兵分三路。一路办学习班,作栽桑样板;二路上浙江、望城、华容调嫁接苗;三路到广西订购桑子,截至目前止,我们花了一十六点五万元,买回桑苗一百一十四万株,从浙江调进实生苗一百零六万株。从华容买进穗八百担,从广西调进桑子五百八十斤。今年春季我们嫁接桑苗一百四十九点七万株,培育实生苗二百五十亩,可出圃桑苗一千多万株。新植桑一百一十四万株,明春可提供接穗二千多担,初步建立了自凡自育自栽的良凡体系,为今冬大力发展私人栽桑养蚕打下了一个可靠的基础。

               三、紧抓不放松

  领导的认识不等于社员群众的认识。要把植桑养蚕工作真正搞起来,不仅要抓,而且要反复抓,只有抓得很紧,才能抓住。今年春季我们通过上下反复宣传发动,帮助栽桑一百万株,但是桑苗调进来以后,并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马上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栽桑质量不高,总结栽桑的实践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他要栽。栽的特点是:班子健全决心大,措施有力移栽快,科学栽桑标准高。如喜雨公社,去冬今春栽桑四十二万多株,不仅规格整齐,统一为 4尺×1.5尺。每亩一千株,而且普遍深撩壕,底肥足,所以成活率高;二种是分配栽。栽的特点是栽得浅、栽得松、无规格、很分散,象三汊港公社桂洲大队二千九百株桑,每户栽十五株,既不好管理,又不好养蚕;另一种是要他栽。栽的特点是“和尚”地、“斋公”苗,规格乱,管理差。如八公桥公社白鳞州大队是我们规划他们栽桑五万株,结果猪踏、草荒,真是得不偿失。
  县委、县政府针对这时状况,采取了几项紧急措施。一是县农办成立了蚕桑组,县委方平书记担任顾问,并从农业局、棉麻公司抽调八人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二是召开了三次蚕桑生产会议,帮助社、队提高蚕桑生产的认识,三是举办了三次技术学习班,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四是组织区、社书记和重点大队共一百一十多人到华容和喜雨现场参观,让典型教育和启发群众;五是新建果桑站,负责良种凡育和蚕种催青。今年引进抗病优良品种二万株;六是下发文件、材料、意见八个,计五千多份,帮助各级提高对发展植桑养蚕的认识。一年的实践证明,重要问题是教育农民。“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特别是通过典型引路看现场,解放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制订了规划。县委设想,今年星星点点,明年星罗棋布,后年遍地开花。规划今冬明春扩桑二千户,栽桑一千亩。今年产茧六百担,一九八三年发展私人植桑一万户,栽桑五百万株,产虽二千担;一九八五年发展到二万户,栽桑二千万株,实现产革万担县。现在这个规划,正在逐步落实。

                四、典型探新路

  私人植桑养蚕是一个新事物,如何提高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是加快蚕桑事业的关键。“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为了确保县委、县政府一九八五年实现产茧万担县的规划,促进私人植桑养蚕这一新生事物的茁壮成长,真正做到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增加收益的目标,县科协组成了桑蚕技术承包工作组,对喜雨公社湖堤大队实行技术承包。我们对湖堤大队负责四包:包产量、包收入、包销售、包技术。湖堤大队对四包负责四承担。即承担生产计划的落实,承担技术措施的实施,承担苗木质量的标准,承担科技队伍的建设,为保证承包的实施,制订了四定四落实的生产责任制。即定班子,落实岗位责任制;定任务,落实联产到户责任制;定措施,落实技术实施方案;定奖惩,落实奖惩条例。
  技术承包,既解决了社员的后顾之忧,又为普及新技术,为发展私人植桑养蚕打开了新路。通过半年来的实践,为全县发展私人植桑养蚕树立了榜样,为加快发展私人植桑养蚕积累了经验,为科学植桑养蚕摸索了办法。现在蚕桑生产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大队的植桑养蚕得到了上级的好评、区社领导的赞扬。

                五、成果靠科学

  蚕桑生产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是,真正收到效益,实现万担蚕茧县,还得靠政策、靠科学。面对我县实际,摆在面前的最大困难是桑树的萎缩病和家蚕软化病,这两病如不重视,将有失败之险,灭迹之灾。一九七0年我县蚕桑试验站和高湾、白鳞洲等地,数百亩成林桑园毁于桑萎缩病,历年秋蚕单张茧量仅二十来斤,均败于蚕病之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现在,我们大力发展私人植桑养蚕,一定要以防治这两病为中心,提高科学植桑养蚕的水平。
  去冬今春以来,在科学技术上狠抓了两条。一条是植桑上坚持三个为主的原则,防治桑树萎缩病发生。即坚持两条腿走路,实行集体栽桑与私人栽桑并举,以私人栽桑为主,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抗病能力;坚持自凡自育自栽,实行发展实生桑与抗病嫁接桑并举,以嫁接桑为主,减少染病传播途径,降低桑园染病机率;坚持因地制宜,实行丘陵近水栽桑与河洲四边栽桑并举,以河洲、四边栽桑为主,培育健壮桑树,提高桑树免疫能力。二是养蚕上建立科学养蚕体系,防止蚕病发生,即“蚕种统一催青,小蚕集体共育,大蚕分户饲养”。提高小蚕体质,减少染病机会,缩短社员私人养蚕时间,提高养蚕经济效益,确保私人植桑养蚕高产丰收,从而使农民得到较多的实惠,真正帮助农民富起来。

                             一九八二年七月
                      (选自全省棉花、蚕桑生产会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