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县蚕桑生产考察报告(摘要)

湘乡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经作组

             一、蚕桑生产的历史和现状

  (-)蚕桑生产的历史:远在宋代,湘乡蚕桑生产已具相当规模。宋制农桑、丝绢之税规定湖南夏税、农桑丝合计17112斤,其中湘乡1540斤(《湖南通志。食货六)。湘乡是缴纳蚕丝的府、县中数量较多市县。加上民间用丝,产量更多。1934年,国民党湘乡县政府曾在可心亭建立蚕桑实验场,经营试验蚕桑(《湘乡县志》第四编122页)。以图促进蚕桑生产。1942年,48县农副业调查,当时湘乡养蚕农户占总数的10%(《湖南省农副业调查报告》 1942)。 以后由于战争烽烟,上丝没有销路,丝价下跌,蚕农苦无出路,毁桑改种其他作物,至解放前夕,蚕桑生产长期衰败不振。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蚕桑生产非常重视,列为经济作物中的主攻项目,六十年代以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其恢复过程大致可划为三个时期,
  1.六十年代蚕桑生产恢复试点时期。1966年苏坡作物场和大坪大队,在易被洪水侵袭的河洲栽桑养蚕获得成功后,为河洲克服涝害闯出了一条植桑门路。随即有洪塘公社的夹洲、苏坡公社的厚河把河洲建成了桑园。粟山公社的洪芙、峡上大队,桂花公社的仓泉、桂花大队等一些地方,也在各种类型的土地上栽植桑树。到1969年,全县有桑园面积800亩左右,生产蚕茧87担,收购82担。
  2.七十年代蚕桑生产发展时期。从蚕桑生产的恢复试点得到启示,生产队、大队、公社相继栽桑办场,1979年全县有336处栽桑场队,实有桑园面积7937亩。其中公社13处,面积2283亩;大队97处,2890亩;生产队226处,2740亩。十年间,面积增长了8.92倍,蚕茧总产从87担增加到2168担,增长了23.91倍;收购量从82担增加到2014担,增长了23.56倍。
  3.八十年代初蚕桑生产调整巩固时期。随着生产体制的改革和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对山坡部分立地条件太差,不宜继续经营的桑园,调整了布局;较好地落实了经营承包责任制,以巩固现有的蚕桑生产基地,提高桑园生产水平。并以个体农户的形式扩建桑园,千家万户栽桑养蚕的个体经营形式,开始取代集体经营形式。
  (二)蚕桑生产的现状:据普查,到1983年春止,全县有桑园5399.77亩,其中1982年冬新扩的510.58亩,分布在42个公社、231个大队的地域。
  1.桑园生产布局:属公社经营的13处,桑园面积902.5亩,占全县桑园总面积16.71%,大队82处,1624亩,占30.09%,生产队 350处,2310.67亩,占42.79%;植桑农户345户,561.7亩,占10.4%。
  2.桑园土地状况:河堤桑园839.46亩,占全县桑园总面积15.54%;河洲桑园804亩,占14.89%;旱土桑园1163.66亩,占21.55%o山坡桑园975.2亩,占18.06%,田土桑园1029.05亩,占19.06%;多边桑园588.4亩,占10.9%。
  8、桑树品种资源:大都是从江、浙引进的湖桑类型,主要品种有“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桐乡青”、“湖桑 19.7”、“湖桑199”及“火桑”等,除“火桑”、“团头荷叶白”、“荷叶白”有小量成片栽培外,其余都混杂栽培,广东荆桑是从广东购入桑子育苗作嫁接砧木,用手栽培的少。
  4.蚕、桑病虫害:桑蓟马和红蜘蛛是发生较普遍的桑叶害虫。萎缩病曾在大坪桑场严重发生。介壳虫、膏药病、桑细菌病少数地方少量发生。其他病虫尚未造成明显危害。各种蚕病一般为部分地方小量发生,未形成过全县性或区域性的蚕病暴发。
  5.桑园水利建设:全县桑园的喷灌机具有22台,固定式喷灌面积200亩,占桑园总面积3.7%;半固定式喷灌面积50亩,占0.92%;移动式喷灌面积687.57亩,占12.73%。喷灌面积合计937.57亩,占桑园总面积17.37%。
  6.生产水平:据普查, 1982年冬实有桑园5600亩,实收获面积5484亩,总产蚕茧3682担,收购3237.6担,收购金额541982元。按实有面积计算,亩产茧65.7斤,收购57.8斤,亩产值96.78元。按实收获面积计算,亩产茧67.1斤,收购59.0斤,亩产值98.82元。在每年都扩桑的基础上,现有桑园面积比最多面积的1981年10077亩,减少46.41%。减少面积的主要原因:在生产体制变更时,一部分地方对蚕桑生产认识不足,裁后又挖掉;立地条件太差,不宜栽培桑树而合理撤出;桑园因培管差,收益少,而自然消亡;原有虚报面积。但是我县蚕桑生产当前仍存在差亩桑产茧低、产值少、茧质差的问题。全县平均亩桑产茧50斤—60斤,比全国平均70斤低,比浙江100斤以上、广东200斤以上更低。上车苗率平均为85.41%,比浏阳91.33%低5.92%,比日本95%以上低10%左右。解舒率平均为52%,比浙江70-80%低20—30%,比日本95%以上更低。单茧丝长平均只有946米,茧层率平均只有20.55%,均未达到目前优质水平。

               二、蚕桑生产条件的评述

  1.热量丰富,适宜桑树生长。我县主要农业区年平均气温16.8℃-17.4℃,1959年—1978年20年间,稳定通过12℃的初日最早为3月17日,最迟为4月24日,平均为4月4日;终日最早为10月26日,最迟为11月29日,平均为11月12日。桑树在我县的生长期有223天以上,完全能满足目前五次养蚕布局、从4月下旬至10月下旬需供应桑叶190天左右的要求。1959-1981年23年间,大于或等于40℃的极端最高气温仅出现过一天,-5℃一8℃的极端最底气温只在8年中出现过10天,对桑树基本上没有影响。
  5-9月气温高,特别是5-7月上旬,高温多湿,很适宜桑树生长。但7月中旬以后,雨水稀少,多形成高温干燥,则不利于桑树生长。6-9月,日最高气温大干或等于30℃的无数最多为114天,最少为65天,平均为80.5天;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天数最多为52天,最少为10天,平均26.7天,且都集中于7-8月。这对夏秋蚕高产稳产有不利影响。
家蚕在30℃以上的高温海育,食下量,消化量、消化率、叶丝转化率比较适宜温度(22℃-25℃)下饲育,有明显下降,病毒感染性明显增高,在持续高温下饲育易诱发蚕病,故我县夏秋限制了春用品种的饲育,一般只能饲育体质强健、抗高温的夏秋品种。
  2.雨量充沛,有利桑树栽培。桑树的生长对水分的要求很高,据测定,桑树制造一克干物质需要耗水274克,桑树生长要求土壤含水量经常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0%(砂壤上为48%,壤土56%,粘土为61%。
  全县主要农业区年降雨量 1215.8-1470毫米左右,1959年—1981年,23年中平均为1312.8毫米,雨量充沛。从降水总量上说是适宜栽培桑树,但降雨时间分布不匀,给蚕桑生产以一定的局限性。全年4-6月雨量高度集中,平均588.3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44.81%;7月中旬以后雨量偏少,7-8月平均为213.9毫米,占16.29%;9—10月平均为123.4毫米,占9.7%。上半年雨季中,水分绰绰有余,桑叶产量高,质量好,有利蚕儿良桑饱食创高产;但另一方面往往形成多湿,对春、夏五龄蚕不利,特别是6月.上中旬高温多温对夏蚕五龄蚕有较大影响。下半年雨量稀少而形成规律性干旱季节,丘陵坡地旱土桑园,因土壤含蓄水分过少,桑树易受旱过早封顶,产量低叶质差,较难满足蚕儿对桑叶质量的要求。同时,高温干燥的气候对饲养秋蚕有不利影响,也使我县局限于饲养夏秋品种。
  3.光能充足,生产潜力很大。全年平均光照1640小时。平原、丘、岗日照充足,中、低山地日照比平原短。桑树虽然是喜光植物,要求有充足的光照,但光照以慢射比直射光更为理想。漫射光可以比直射光较完全地被桑村吸收,慢射光里含有桑树所需要的红、黄色光占50一60%,而直射光只含有37%。因此,山地光照虽然较少,但对桑树的生长发育,仍然是合适的。
  4.土地辽阔,后备资源丰富。我县山地、丘岗90%的土壤为多种成土母质形成的红壤,由于植被破坏,生态环境失调,水、肥、土流失严重,丘岗旱土养分较贫乏。根据土壤普查选取红壤旱土具有代表性的 9个土种48个样品的化验分析,中性土壤占25%,碱性土壤占6.25%,强碱性占2.08%,酸性土壤占22.92%,强酸性土壤占43.75%。养分含量,48个样品的平均值,速效氮为87.6PPm,欠缺;速效磷为6.85PPm,有机质为2.17%,全氮为0.11%,含量中等偏少;速效钾为108.9PPm较为丰富。丘岗旱土养分较少,特别是速效氮及有机质欠缺,加上夏秋易遇旱情,使发展蚕桑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桑树抗逆性、适应性较强,选择较好的缓坡山托旱土发展蚕桑生产,进行土壤改良,和以绿肥为中心的桑园水肥建设,仍然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经济效果。金石公社舒塘大队李家湾生产队1976年栽植旱土桑2.5亩,1981年产茧250斤,蚕茧产值404元,亩平产茧100斤,产值161.6元。山地丘岗边地、田埂地边、溪河堤岸、渠边塘基等其他零星隙地,大都水肥条件较好,在有利水土保持的前提下,成行成带栽桑,桑行通风透光,有利桑树生长发育。沙田公社曲尺塘生产队,利用沙河河堤坡面栽桑19亩,1982年平均亩产蚕茧349.4斤,蚕茧产值623.91元,显示了多边地栽桑的生命力。
  据普查估计,涟水河河堤,堤外田上有1000亩,河洲400多亩,缓坡河堪300亩,在搞好水土保持的原则下可成片栽培桑树,40余条溪河堤岸,61515口池塘塘基,亦适宜栽培高、中干桑树,11673亩天水田和26132亩洪水田中难以改造的低产田,是发展蚕桑生产丰富的后备资源。
  我县有收烘茧站7个。苏坡缫丝厂有缫丝设备800绪。年加工能力6000余担,而本县仅产3000余担,原料茧供需差距大,目前远不能满足加工的要求。

           三、蚕桑生产发展方向、途径、措施

  (1)发展方向
  我县有蚕桑生产的适宜条件,从实际出发,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布局,巩固和提高现有蚕桑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专业户、重点户,努力提高总产,主攻亩桑产茧水平和蚕茧质量,加速蚕桑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建设好15000亩桑园,实现年产蚕茧25000担。
  (2)发展途径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涟水的河洲,堤岸田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是我县发展植桑的主要基地,溪河堤岸,渠边塘基,田埂地边,堪边路边,大多水肥条件好,在搞好水土保持的原则下应提倡大栽高、中干型的“多边桑”,土层深厚和地下潜水较丰
的山丘缓坡、山托旱地,应积极发展;易旱易涝难于改造的低产田,可改粮栽桑,并发动千家万户,利用空坪隙地栽桑养蚕。
  (3)发展措施
  1.调整布局,改善生产条件。今后扩建桑园,选择土层深厚,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对现有桑园,要通过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料,采用多种途径,尽快地改造好。确实难于改造好的,要迅速撤退,改种其他。发展桑园不要槁“满天星”,要适当集中,组织集约生产,逐来向专业化生产过渡。适当集中要求:以现有的收烘茧站或规划兴建的收烘茧站为中心,半径5-10公里范围内的几个公社,逐步发展千亩桑园,千担蚕茧。即在一个生产队范围内,各户共栽桑10亩以上,产茧10担以上,大队百亩百担茧,公社千亩千担茧,逐步形成万亩基地县。
  2.讲求质量,高标准建桑园。扩建桑园不能一哄而起不讲质量,要按照先区划,后规划,事先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地进行,建园要高标准,使桑园成林快,投产快,受益快。
  3.普及科学,建立良种苗圃。实行自育自栽的育苗方针,建立良种苗圃基地,引进和选育适宜我县栽培的高产湖桑、荆桑,耐旱品种和其他桑种。建立良种接穗桑园,为繁育桑苗提供优良品种和穗条。科学就是生产力,要建立蚕桑科学技术推广站,为引进村和广、普及先进生产技术作出试验示范。
  4.联户经营,办好小蚕共育。小蚕共育是蚕茧稳产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要逐步走向小蚕饲育专业化。目前分户养蚕,小蚕共育尤为迫切。
  联户共育,专人包干饲养。这种形式很适宜于当前分户养蚕的生产特点,初具专业化饲养小蚕的雏形。
  5.改良簇具,改善簇中管理。我县上簇普遍采用娱蚣簇,而较优的稻草折簇,使用不普遍,其次是伞形簇、竹枝、棉花杆也有作簇具的,柴印茧、黄斑茧等下脚茧多,上茧率80-85%左右。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采用稻草折簇对提高苗质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当前要全力推广普及稻草折簇。并逐步推广、普及塑料折簇和纸板方格簇。切实改善簇中管理,重视通风降温,减轻簇中多温的危害。
  6.培训技术,加强队伍建设。我县蚕桑生产技术力量弱,人数少,水平低,不能适应蚕桑生产发展的需要。应把现有的国家蚕桑技术干部从其他专业调回归口;把农商两家蚕桑技术员组织建立蚕桑技术服务站,统一组织蚕桑生产和技术辅导。开办技术培训班,对蚕桑专业户和重点户也要进行轮训,带动全县普及提高蚕桑高产技术。
  7.加强领导,组织部门协作。各级领导要把蚕桑生产作为我县由穷变富的一个重要项目来抓,认真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对发展前途大的区社要配备专职干部。农业部门要搞好育苗、栽桑、养蚕的技术辅导,供销部门要组织好蚕种和蚕需物资的供应,按质论价收购蚕茧,工厂和外贸部门也要支持搞蚕桑生产的技术改进工作,以提高产品质量。

                 四、区划意见

  (1)分区依据
  栽培桑树能否高产稳产获得很好的经济效果,主要取决于土壤的肥力条件一土壤水、肥、气、热的适量与协调。地貌重新分配了空间的热量和雨量,支配着土壤的肥力状况,产生了蚕茧生产条件和发展蚕桑生产方向、途径的地域差异。按照这些差异划分涟水沿岸冲积土壤蚕茧集中产区和山地、丘岗红镶蚕茧分散产区,为便于领导,不宜打乱现行行政界线。
  (2)分区述评
  1.涟水沿岸冲积土壤蚕茧集中产区:其范围包括横州、东山、山枣、洪塘、苏坡、潭市、双江、湖山、东郊、新研10个公社及潭市、城关两个镇。
  该区地貌以河谷平原为主,土壤以冲积土为主,土壤深厚,蔬松肥沃;第四纪红壤土次之,土层深厚,但养分较贫乏;红砂土较为瘠薄。韶山南、北灌渠与涟水平行走向,自西南向东北横贯该区,水利条件好,有部分喷灌设施,有一定抗旱能力,是全县热量最富有,雨量最多的地区。
  该区现有桑园1719.65亩,占全县桑园总面积的31.85%,其中河洲桑园695亩,占该区桑园面积40.41%,河堤桑园561.5亩,占32.05%,山坡桑园242.6亩,占14.1%,田土桑园115.9亩,占6.74%,旱士桑园76.7亩,占4.46%,多边园27.9亩,占
1.62%。1982年产蚕茧1534.78担,占全县总产的41.68%。根据资源调查,沿河两岸可发展植桑养蚕4500亩左右。
  本区集中连片,成林投产快,现有100亩以上的专业场四个,面积最大的苏坡公社蚕场有桑园380亩,集中成片。桑园以河洲和河堤为主,多是肥沃的冲积土壤,桑树栽后成林快,一般2-3年即可投产。
  2.山地、丘岗红壤蚕茧分散产区:其范围除涟水沿岸集中产区之外的其他区域。地域广,地貌复杂,各地小气候差别大,山地热量较少,雨量较多,夏季气候较温和,对饲养夏秋蚕有利。丘陵岗地,秋季雨量较少,桑树常遇旱害。土地资源辽阔,丘岗、山地为
多种母质发育的红壤,一般山丘旱土偏酸,养分含量较少,土壤蓄水性差,发展蚕桑生产有一定的局限性。
  该区现有桑园面积3680.12亩,占全县桑园总面积68.15%,其中,旱土桑园1086.96亩,占该区桑园面积的29.54%,田土桑园913.1亩,占24.81%,山坡桑园 732.6亩,占 19.9%,多边桑560.5亩,占15.23%,河堤桑园277.96亩,占7.54%,河洲桑园109亩,占2.96%。1982年蚕茧总产2147.22担,占全县总产的58.32%。根据资源调查估算,该区尚可栽植桑树10000亩左右。
  该区桑园比较分散,以旱土、旱田为主,分布于溪河堤岸,山坡托土,多边隙地,类型众多。桑园旱土,多为丘岗红壤,养分较少,社队专业桑场都在60亩以下,一般20-30亩,生产队多在10亩以下。
  该区人多田少,劳力充裕,远离城市,付业门路不多,个体农户发展蚕桑生产热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