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棉麻茧公司 刘楚湘 我国是世界上蚕丝生产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国三十多年来,蚕桑生产得到很快地恢复和发展。目前,我国生丝出口量占国际生丝贸易量的85%左右,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进口国和消费国,其进口的丝、绸大多出自我国。欧洲是我国输出生丝比较稳定的市场,近年来又打开了对美国的销路。香港已成为我国丝绸出口和转口的主要市场。从近几年世界丝绸市场和我国广交会丝绸贸易情况看:在资本主义世界因经济危机市场处于不景气的情况下,丝绸的销路仍然比较稳定,无论丝的用量和绸的销量均有所增加,1982年生丝在欧洲市场非常活跃,交易量创历史记录。美国进口我国的生丝和丝织品逐年增加,从商品看:真丝提花绸订货大量增加,印花绸有下降的趋势,双绉仍是绸缎中的基本品种,绵绸供不应求,柞绸和汉宫绸需要量重新增加。由于目前丝与棉、毛、麻、化丝等混纺交织和高级绢纺的流行,绢丝、铀丝、绵球和其他绢纺原料都是热门货,市场畅销。
但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千变万化的竞争市场中,丝绸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国际丝绸市场的要求、趋势和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们需求流行性强的高档化、多样化和成品化的制品,客户订贷时对生丝质量要求严格。另外由于西欧传统的织绸机械不断更新,自动化程度提高,而又多织造轻薄织物,高速织机对厂丝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以往20/222 A级的生丝占60%,现在要求3A、4A级生丝占70%左右,2A级丝已无人问津。而我国因蚕茧质量欠佳,生产出来的生丝, 2A级下低档丝多, 3A级上高档丝少,不能满足国际市场要求;在丝绸纺织、印染和加工等方面,瑞士、意大利、日本、南朝鲜以至印度等国都将是我国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我国传统出口的绸缎品种老化等问题,将严重的影响丝绸的声誉和出口。我们必须正视丝绸产品质量低于世界先进水平、花色款式跟不上世界潮流趋势的现状,在蚕茧质量、生产设备和工艺条件等方面狠下功夫发展丝绸,目前相当大的比例是用于出口,无论从价格和质量上都要求有很强的竞争力。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提高原料茧的质量,提高生丝的质量和品位,提高丝绸的产品,增加花色品种,讲求经济效益,我国的丝绸就会有逐步被淘汰的危险。我们决不能躺在中国丝绸世界第一的老本上,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
我国产茧产丝量虽占世界第一位,但我国蚕茧质量与外国先进水平相比、特别是与日本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蚕茧出丝率日本从四十年代的14%,到七十年代末达到了18.5%,而且春茧和夏秋茧品质接近,开差小。由于日本采用多丝量的品种,又用方格簇上簇,上车茧率达到 96.8%,单茧丝长平均达1300米。而我国蚕茧、尤以夏秋茧茧层率低,加上簇具不良,蚕茧上车率仅占75%左右,全国平均出丝率长期停留在12%左右,而且春茧与夏秋茧开差较大,夏秋茧的出丝率只有 9—11%,单茧丝长平均不到1000米。以1977年为例来比较,我国产茧16.6万吨,日本产茧仅7.93万吨,在数量上我国产茧比日本多一倍多,但从产丝量我国为1.776万l吨,日本为1.608万吨,比日本只多生丝0.68万吨,如果我国的出丝率和日本一样,那我国产丝量应为3.154万吨,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力。
1982年12月,中国蚕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提高蚕茧质量和出丝率”的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我国蚕茧质量差、出丝率底的落后状况应该迅速改变,并专门讨论研究了提高蚕茧质量和出丝率的技术措施与管理办法,提出了我国蚕茧生产的目标应从数量转到质量上来,因为蚕茧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丝绸产品的质量,还关系到出口贸易和我国的国际声誉。有质量才有竞争能力,才有生命力,才有发展的前途。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蚕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讲求经济效益,做到物美价兼,努力扩大出口,走“以质取胜”的道路,是我国发展茧丝绸生产的基本方向,是进一步发展我国蚕丝生产的一个战略问题。
为了有效地促进蚕茧质量的提高,商业部门不仅要配合农业与科研部门,在组织和发展蚕茧生产中,把提高蚕茧质量的工作做到广大农村,向千家万户普及蚕桑生产技术,实行科学植桑养蚕,使其优质高产。更应切实搞好商业环节的本职工作,充分挖掘潜力,努力提高蚕茧收烘质量,不断完善收烘设施,加强管理,减少费用,力求做到保全茧质,为工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料茧。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商业部门必须要搞好如下三项工作。
第一,要普及和提高蚕茧收烘技术。蚕茧收烘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要促进蚕茧质量的提高,重要是技术问题。因此要切实抓好蚕茧收烘技术的普及,并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具体办法有二条:一是重点县、站办好点,通过办点,调查研究,摸索和总结收烘管理与保全茧质的经验,召开专业会议,宣传推广,以点带面,逐步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再提高。二是培养技术人材,建立专业队伍,并要有长远规划。各地商业部门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技术干部,出版印刷通俗易懂的技术书籍、手册和宣传辅导材料,举办短期收烘技术训练班。收烘人员要适当稳定与专业化,要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政策观念的教育,传授蚕烘收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常识。各级行业部门还要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进行巡回辅导,在蚕茧收烘季节组织技术力量,积极指导和协助县、站做好蚕茧收烘工作,以促进收烘管理与工艺技术的提高。
第二,要认真执行蚕茧收购标准和价格政策。收购标准和价格政策执行是否合理,关系到国家、集体和农民的三者利益,关系到提高蚕茧质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各地、县、站在蚕茧收购评级中,一定要认真执行“优质优价、按质论价”的价格政策,特别在当前农村生产责任制承包到户,农民交售蚕茧数量少、批次多的情况下,要增加收购网点,克服拥挤忙乱现象。为了有利提高茧质,在丝绸总公司统一布署下,对现行评茧标准需要进行必要的修订与完善,强调茧子的内在质量和解舒的因素,调整上车茧的茧价级差,规定交售的庄口上车茧中,上车茧应达到的标准和对印烂茧应控制的比例,改革售茧办法,防止偏松偏紧的现象和“潮茧干做”的偏差。动员农民不要交售潮湿茧,把好蚕茧生产的上簇关,注意对鲜茧的保护,做好选茧出售,以促进农民不断提高蚕茧质量。
第三,要切实搞好烘茧工作,提高烘茧质量。烘茧工作的好坏,是影响缫丝工艺效果的重要一环,必须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要求各地蚕茧收购进站后,要严格按照烘茧工艺和操作规程办事。在鲜茧的凉摊堆放、半干茧的还性处理、干茧的装包、运输与贮存保管中,勿使蚕茧出蛆出蛾,蒸热霉变,损伤茧质。在烘茧过程中,做到铺格定量,温度适当,排湿合理,勿使丝胶变性,解舒恶化,烘茧适干均匀,反对偏老编嫩和老嫩不匀,力求做到保全茧质,维护解舒。为了促进烘茧质量的提高,不但要有稳定的烘茧人员,熟练的操作技术和较高的工艺管理水平,而且还需要配备相应的烘茧设备,不断完善烘茧用具,切实解决好茧灶、堆场和茧库等收烘设施,避免因烘力,堆场和仓容不足而造成蚕茧变质损坏。同时还需要修订与完善干茧交验标准和办法,严格适干蛹体标准,并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减少中间环节,实行经济责任制,组织巡回检查,开展评比竞赛。鼓励县、站为工厂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料茧。以满足国内和出口贸易的丝绸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