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蚕种生产总结会议纪要


  我局于一九八四年元月八日至十一日,在长沙召开了蚕种生产总结合议。参加会议的有各蚕种场、有关行署(市)农业处(局)、县农业局、省蚕科所、省棉麻蚕茧公司和省蚕种冷库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共30人。会上大家介绍了一九八三年蚕种场的生产和经济收支情况,总结了经验教训,落实了一九八四年蚕种生产计划,研究了如何进一步加强蚕种场的领导,搞好经营管理,生产优质蚕种,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一九七三年以来,我省陆续兴建了六个蚕种场,由于地、县和国营农场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各蚕种场职工艰苦奋斗,坚持边建设边生产,蚕室、蚕具、设备配套日趋完善,年制种能力达到15万张,蚕种质量不断提高。一九八二年全省生产蚕种14.1万多张,比一九七五年增加5.2倍,蚕种供应基本自给。一九八三年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生产蚕种11.3万多张。但与外省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蚕种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不稳定,亩桑制种量和克蚁制种量低,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多数蚕种场处于亏损状态。其主要原因:一是蚕种场的领导班子不稳定,领导力量的配备不适应蚕种生产的发展;二是经营管理不善,岗位责任制和生产责任制不够健全,没有把责、权、利同职工利益密切联系起来;三是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措施难以贯彻始终。为了把蚕种场办好,进一步发展我省蚕种生产,会议认为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加强领导

  我省六个蚕种场,都是县或国营农场的直属场子,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在行政和业务上届所在县农业局或农场领导。在进行机构改革时,建议有关行署(市)农业处(局)、县农业局和国营农场,派工作组帮助各蚕种场配备好领导班子,根据场子大小,配好二至三名领导成员。挑选思想进步,身体好,事业心强,懂业务,有一定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同志到蚕种场的领导岗位上来,定下来后不要轻易调动。同时,县(场)领导和有关部门应积极帮助各蚕种场解决好场、队关系,以保证生产安全,使国家土地、财产不受侵占和损失。

                二、改善经营管理

  蚕种场应以繁殖蚕种为主,因地制宜开展一两项其它多种经营。蚕种生产的计划性很强,各蚕种场的领导和职工,应树立对广大蚕农负责、质量第一的观念,按质按量完成任务。会议认为,蚕种场要提高蚕种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关键是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生产责任制和技术责任制,蚕种场的领导、技术人员、蚕种质量检验员都要明确职责和权限,把责、权、利同每个职工的经济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桑园的培管工作,可以承包到户、到劳,联系桑叶产量和树势生长情况,合理计酬,严明奖罚。承包期可多年不变,搞得好的可以连续承包,鼓励职工加工加肥,加强桑园培管,为了便于加强对养蚕和制种的技术指导、对交品种的发蛾调节,以及各种保护和处理等工作,生产蚕种在二万张以下的种场可以分为两个队,二万张以上的种场以每栋蚕室为一个队较好。省蚕种冷库只能以队为单位计数入库蚕种,以免品种混杂。蚕种生产的工序比较复杂,各场(站)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把原来的基础、现在的条件、将来的发展等诸因素考虑进去,合理地、符合客观规律地确定各项承包指标。

                三、提高技术水平

  蚕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千家万户蚕茧的丰歉和茧质的好坏,应引起从事蚕种生产的领导和职工的高度重视。与会代表认为:要提高蚕种的产量、质量,除了加强领导,改善经营管理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蚕种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首先是抓好桑叶生产。桑园应间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合理追施化肥,及时中耕除草和防治病虫害,搞好排灌设施,合理采叶,特别是桑萎缩病严重的地方,更要加强培管。同时,繁殖优良的抗病品种,逐年更换现有的老桑园。其次,养蚕制种要注意严格消毒防病,讲究合理用桑,良桑饱食,确保原蚕的上簇结茧头数,防止削茧伤蛹,合理保护蛹体,提高发峨率,掌握好杂交制种的发蛾调节。特别是在蚕期中要抓好迟眠蚕的检毒工作,防止微粒子病的发生与蔓延。在制种阶段,要正确记载投娥、盛产卵和杀蛾的时刻,以确保蚕卵孵化齐一。同时,注意雄蛾保护,每只雄蛾只能交尾二次,杜绝交三次,以确保蚕种质量。第三,建立技术骨干队伍。现在各个蚕种场都有一批技术人员,应该重视和培养他们,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同时,每个蚕种场应选用一位技术水平较高,有组织能力的同志担任技术主任,以利技术管理。各蚕种场的质量检验员要相对稳定,一般几年之内不要跟换。会上大家着重研究了一九八四年的蚕种工作,初步落实全省春季蚕种生产任务13.5万张,具体到各场的任务由省农业厅行文下达。蚕种场的同志一致表示,回去以后,抓紧做好备耕备养工作,努力提高种质,力争按质、按量、按品种完成一九八四年的蚕种生产任务。

                 湖南省经济作物局   一九八四年元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