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地区行政公署农业处 向际铜
栽桑养蚕,是农村开展多种经营和社员发家致富的好路子。随着农业区划基本结束,农村各项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蚕桑生产正在迅速向前发展。本文就如何利用农业区划成果,发展我区蚕桑生产,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气候条件好,适宜发展蚕桑生产 从农业区划资料得知,我区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9.2——16.8℃,极端最低气温一16.3℃(西洞庭农场1977年1月30日),极端最高气温为41.6℃(慈利1971年7月26日)。4-10月桑树生长期的平均气温在15℃以上,适于桑树旺盛生长。我区历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毫米左右,5—8月雨量占50%,且雨热同步,对桑树夏伐后迅速恢复生理机能,进入旺盛生长极为有利。在雨量偏多,洪水渍涝情况下,桑树的生命力很强,1983年7月,澧县城关镇护城大队当年新建的桑园被水淹半月后,仍有40%的桑树存活。
全区日照充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00一1800小时,滨湖堤垸及丘平区较多,在1700小时以上。春,夏,秋蚕分界明显,各季蚕茧产量较高。 二、土地资源丰富,有发展蚕桑生产的基础 我区土地资源潜力很大,适合发展蚕桑生产的面积很多。据安乡、汉寿、澧县、常德、临澧、桃源等六县的区划统计,适宜栽桑的面积有13—15万亩,主要是尚未利用的外洲,不保收的低洼稻棉田,以及沟渠两岸、空坪隙地等。
安乡县通过农业区划、计划开辟桑基鱼塘基地,利用低洼稻棉田6万亩、建立渔塘4万亩,桑基2万亩,既解决安乡水多无出路的问题,又发展了渔业和蚕桑生产。澧县在推广大围公社东港大队桑基渔塘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官垸公社等16个千亩以上的蚕桑基地公社。桃源县沅水和漆河两岸的洲土约5万亩,可利用发展蚕桑的面积有2万多亩,同时,沟渠两岸,空坪隙地的潜力也很大。近两年、他们已发动农户利用空坪隙地和自留地栽桑2000多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产茧量由1981年的174担,增加到1983年的608担。汉寿、常德、临澧等县、通过区划,也计划把一些空闲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发展蚕桑生产。 三、因地制宜,创我区发展蚕桑生产的路子 据常德府志记载,我区蚕桑生产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西汉以前就有了栽桑、养蚕、起丝和纺织。解放前设立的湖南蚕丝改良场,即现在的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就设在我区的澧县城关镇。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我区产茧量约占全省的40%以上,而现在只占10%左右。
近年来,在发展蚕桑生产上,涌现了一些先进典型,为我区蚕桑生产的发展创出了新路。如澧县城关镇渲阳大队,是一个以蚕桑为主的农业大队,有桑园626亩,由于他们狠抓科学栽桑养蚕,重点抓了改造桑园,合理密植,密度由六十年代的每亩几十株发展到现在的每亩600株左右,养蚕上采取了集中催青,彻底消毒,改善饲养条件,改革簇具和上簇环境,推广塑料折簇等,近几年来,产茧量都在1000担左右,占全县产茧量的一半以上。桃沅县狠抓社员分户栽桑养蚕,大见成效,这个县的喜雨公社剪市大队6队,21户,101人,从1981年冬开始发展社员分户栽桑养蚕。面积发展到55亩,1983年产茧66担,户平均3.17担。安乡县安凝公社蚕桑场,蚕农杜新兰承包的3.5亩桑园,1983年产茧1129.7斤,亩平产茧322.6斤。这些典型,有力的推动了蚕桑生产的发展。
根据农业区划和我区的自然条件,笔者认为,我区的蚕桑生产应采取集中连片和社员农户利用多边地和自留地栽桑养蚕相结合的方针。因为集中连片,建立蚕桑生产基地.便于领导和管理。全区现有的16193亩桑园中,平湖区占70%,产茧量占80%以上。平湖区的澧县,安乡、汉寿、常德等县应多建一些象澧县渲阳大队那样的基地,采取专业承包,专业户养蚕。同时,在湖区,要发展桑基渔塘,既养蚕,又养鱼。根据澧县,安乡,汉寿,常德等县的区划意见,要在一八八五年发展到5万亩桑园。产茧1.5万担,一九九O年发展到10万亩桑园,产茧8万担。
这些地方应以湖桑为主,并相应的建立良种桑苗基地,栽桑密度以每亩600-800株为宜,土质肥沃,肥源条件好的,可加大到1000株。外洲栽桑要培育成高,中干树型,以防洪水,内垸以矮干或无干密植为主,加强培管,争取当年栽桑,当年受益,当年高产。
积极发展社员农户利用多边地和自留地栽桑养蚕。在临澧、桃源以及其他县的山丘区,要象四川省那样,利用多边地,发动千家万户栽桑养蚕,既发展了家庭副业,又易解决资质设备困难。桃源县喜雨公社剪市大队6队,采用绳子吊竹逢、小蚕木盒共育,较好地解决了物资上的困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要适当注意集中,不要过于分散,每户要求我湖桑500株以上,每季最少能养一张蚕种。养蚕季节上,可由原来的五季养蚕改为三季养蚕,即春蚕、夏蚕、中秋蚕,不养早秋蚕和晚秋蚕,适当推迟春蚕提早中秋蚕,也可根据劳力和秋叶情况,适当养点晚秋蚕,视不同情况,灵活安排,每个生产队要栽桑10亩以上,大队栽桑50亩以上,这样便于技术指导和蚕茧的收购。山丘区可因地制宜地发展一些荆桑和杂交桑。同时也要建立无病苗木良种基地,密度以每亩1000一1200株为宜,有条件的地方,密度可加大到1500株,树型要以矮干或无干为主,加强培管,争取早受益,在养蚕上,提倡统一催青,小蚕共育,大蚕分户饲养。这些山丘区,可在一九八五年发展到1万亩桑园,产茧0.5万担,一九九O年发展到 3万亩,产茧 2万担,这样、全区可在一九八五年发展到6万亩桑园,产茧2万担,一九九O年发展到13万亩,可产茧10万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