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面积减少  经济效益提高

 
     浏阳县从一九五三年起,在全县推广了北盛乡江背生产队植桑养蚕收入大的经验。当时,设想全县植桑二十万亩,年产茧二十万担。一九七四年,组织负责干部去江、浙、沪参观,回来后全县四级办桑场。有的砍掉成片油茶,有的开山放炮,搞人造小平原。至一九七七年统计,全县植桑号称三万三千亩,实有一万七千多亩。建成乡(公社)一级桑场二十一个,大队桑园一百五十九个。由于不考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致使相当一部分桑园,建在土层浅薄,土质瘠瘦,又缺乏灌溉条件的丘陵岗地上。而桑树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中性至微酸性,气候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特别是要求水分充足,每生产一克干物质,需耗水二百七十四克。桑叶一天的耗水量为自重的三十倍。由于立地条件不能满足桑树对生态的要求,加上管理粗放,结果造成了费工多,投资大,效益差的不良后果。一九八O年全县投产面积七千八百九十六亩,产茧五千三百零三担,亩平产茧仅六十七斤。而这一年还是全县产茧量最多的一年。因此,桑园陆续被毁,一些免强维持的乡、村桑园,由于亏损严重,包袱越背越重。如北盛乡桑场,面积六百八十七亩。一九七五年各建场.至一九八0年止,五年共养蚕二百四十七张,产茧一万四千二百零九斤,每亩每年仅产茧四斤。除开园用工不算外,还手调社员投工折款十一万九千元;开支补偿费、伙食费、工具和建房费等,共负债二十二万四千元。以固定资产相抵仍净亏十八万八千元。
     在农业区划中,科技人员对全县自然条件,植桑现状和发展前景,作了详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把调整布局作为搞好蚕桑生产的第一条关键措施,提出了将全县植桑从丘岗地转移到三条水系(浏阳河、捞刀河,潭水)两侧的建议。通过普查,确认全县可植桑两万亩左右。两年来,各地对原有布局不适宜的桑园,作了大胆的调整和改种,先后下掉三千九百二十八亩。同时,在适宜区稳步扩种了一千七百二十亩。
     由于政策落实,布局趋向合理,面积虽然大幅度减少,但产茧量下降幅度很小,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据统计,一九八一年投产面积五千五百三十亩,比八0年减少二千三百六十六亩,占百分之二十九点六;产茧四千九百五十四担,比八0年仅少百分之六点六;亩平产茧八十九点六斤,比八0年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三。一九八二年投产面积三千九百六十八亩,比八O年少百分之五十,产茧五千一百七十四担,比八0年仅少百分之二点四三,亩产茧一百三十斤,比八O年提高了百分之九十四。一九八二年该县与省内植桑养蚕兄弟县比较,三个方面占第一位。即:均价第一(全省每担蚕茧均价一百六十二元,该县一百八十四点五元);张平产茧第一(全省平均每张蚕种产茧四十一点二斤,该县五十五点二斤);丝质第一(全省每百斤鲜茧产丝九至十斤,该县十二斤,已达到江浙水平)。一九八二年全县有植桑养蚕专业户三千来户,亩桑产值五百元以上的二百一十三户,其中千元以上的三十六户。最高的亩桑产茧七百一十五斤,产值一千四百四十一元。
  (湖南省农业区划办公室 刘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