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地区经济作物站 6月20至25日,在桃江县马迹塘召开了全区蚕桑生产经验交流会议。到会的有各县蚕桑技术专干、供销系统从事蚕桑生产的培植干部和部分蚕桑重点村、户的代表,共55人,大家对蚕桑发展的前景、问题和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请省蚕科所派老师讲了蚕桑生产技术课。
(-)
我区近年桑园面积有所扩大,产茧量逐年上升。五十年代初,全区桑园面积只1100亩,产茧40多担。1956年上100担,1959年上1000担,以后桑园面积在5000亩左右、产茧在1000多担徘徊。1980年9月,省农业厅在我区召开了植桑养蚕现场会议后,对我们推动较大。1981年,全区桑园4374亩,产茧1751担,比上年增加25.79%。1983年,桑园增加到7000多亩,产茧达3700担。去冬今春,又新扩桑园3000多亩,现在全区共达11000亩。今年饲养春蚕3591张,产茧2041.9担,比上年增加768张,产茧增加721.5担。全年产茧预计可达5500多担。以1980年为基数,今年就可以实现产茧翻两番。
蚕茧产量翻番,一方面是植桑养蚕适合于副业主力,植桑可以利用荒洲和四旁隙地,养蚕可充分发挥辅助劳力的作用。产品又不愁没有销路,因此发展较快。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尝到了植桑养蚕的甜头。安化县夫溪乡泥湾村,1982年有42户栽桑,共栽55000株,当年12户养蚕,收入2386.7元,扶养蚕户户平收入198.89元。1983年隼,又有6户新栽桑树,栽34600株,养蚕户增加到24户,养蚕种52张,产茧2537.3斤,收入4305.88元。按养蚕户户平收入179.41元。今年是第三年,由于群众看到了好处,桑园培管进一步加强,今春一次就施入碳氨65担,养蚕操作也更加细致,全村今年春蚕养种27.5张,产茧1811.4斤,收入3242.33元。张平产值118元多。加上夏秋蚕收入,预计全村可以收入超万元,人平收入超过30元。这个村的村民主任丁德昌,栽桑2200株,去年养蚕收入200元,今年春茧已经收入84元多。丁的两个女儿订婚后,都向父亲要桑苗到婆家去栽,现已挖走桑苗1000多株。目前,整个夫溪乡对发展蚕桑劲头很大,想搞成一个蚕桑基地乡。
(二)
蚕桑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单位面积桑园的产茧量不高。去年全区有桑园7000亩,产茧3700担,亩平产茧只50多斤。亩产值只有70-80元。安化县仙溪乡刘家村社员刘步云,栽桑1900株,面积1.8亩,1982年产茧291斤,亩平产茧161.7斤。去年产茧503斤,亩平产茧达279.4斤,亩平收入500多元。今年他保证产茧6担以上,收入1100元以上,按亩产折算,可达300多斤。如果全区都达到刘步云去年的亩产2担的水平,那么现有11000亩桑园,就可产茧22000多担;如果都达到他今年亩产3担茧的水平,全区就可产3万多担茧。产茧量低的原因,主要是桑园培管不好,产叶量低,叶质也差;养蚕消毒不严,造成蚕种的张产茧不高。只要我们改进培桑与养蚕技术,增产潜力是很大的。
二是蚕茧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人们对植桑养蚕致富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两点,与挖掘我区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是很不相称的。必须下大决
心,花大气力,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三)
围绕改变我区蚕桑生产面貌,代表们提出了很好的意见,综合起来,有下述几点:
l,要加强领导,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点是发展商品生产,而蚕桑又是一个适合于副业生产的商品。地委对发展我区经济,提出了“四种四养四加工”的重点目标,把发展蚕桑生产作为“四养”的重点项目之一。县、区、乡各级都要象七十年代发展茶叶生产一样,列入议事日程,摆到重要位置,来抓蚕桑生产。地、县、区、乡各级都要有专人负责;加强具体领导.一年搞几次活动,加强检查督促。坚持不懈,努力开创蚕桑生产新局面。
2.要建立桑苗基地,改革栽桑办法。根据各地发展计划,要就近自繁自育桑苗。密植栽培,当年栽桑,当年受益。
3.加强技术指导,搞好技术培训。植桑养蚕,既要种桑,又要养蚕,技术性强。技术指导和培训要跟上去。农业、供销部门要共同挑起这一担子,蚕桑重点区、乡,农业、供销都要配备专职人员,传授植桑养蚕技术。要推广集中催青,小蚕共育等办法,以解决目前部分农户缺技术的问题。
在抓好养蚕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桑园培管。加强桑园施肥工作,间作要以不影响桑树生长为原则,防治好病虫害,提高桑园产叶量。
4.搞好必要的物资支援。如添置蚕盘、蚕具,需要一些竹木,小蚕饲养期需要解决保温用的煤、电和蚕室、蚕具消毒的药物供应等,要纳入计划,及时供应。蚕桑发展新区,头一年要给予必要的扶植资金。到会代表决心努力工作,力争全区明年产茧7000-8000担,后年产茧过万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