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昌潍农校 卢兴芝
前言
桑叶是蚕体质建造与丝物质形成的物质基础。蚕茧生产中的桑种平衡;是奠定这一基础的应用技术之一。在具体实施中,因受天时(气候变化)、地力(桑肥培管理,病虫害)、人为(产叶量预测误差)的影响,桑种平衡难以达到理想的“蚕老桑净"的精确程度。故余叶浪费或缺叶倒蚕现象时有发生。
蚕茧生产与农业生产一样,是人们直接从事的一种经济活动,要讲究经济效益。那么,在五令缺叶时,能否通过饥饿上簇、或延迟饱食时间、或不等比例地倒掉一部分蚕的途径减少损失,取得不利条件下的较好收益呢?对此,我们于1982年在学校实习农场进行了春秋两季探索试验。
一、试验设置和方法
(-)五龄蚕不同饥饿程度上簇试验:供试品种苏16X苏17。从普通育、五龄饱食后、同批蚕的群体中随机取样蚕。设食桑3、4、5、6、7日分别饥饿上簇(五个试验区),以食桑8日为对照区,每区200头在同室、自然条件下每日四回育。上簇后用液网覆盖。
(二)延迟五龄约食时间试验:四龄末,从普通育的同批蚕中提出试蚕,设为三区,每区200头,即五龄起齐饷食作对照区,迟饷食一日,迟饷食二日为试验区。在同室饲养,
三区等重给桑。
(三)五龄缺叶,蚕的淘汰量和不同给桑比例试验,按五龄克蚁用叶120斤计,严重缺叶2/3即仅有四十斤桑叶,作为以下试验区每区的用桑量。
克蚁按2100头计,设A区汰淘蚕2/3,留养700头为时对照;B区;淘汰蚕l/2,留养1500头,给桑比例前期(三天)25%,中期(三天)55%,后期(2天)20%,维持8天上簇;C区淘汰蚕1/2,留养1050头,给桑不按比例,食光就喂,桑尽生蚕上簇。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一)五龄蚕不同饥饿程度上簇。春秋两季试验结果如下页表中所示;
春秋两季试验表现趋势一致。春食桑5日,秋食桑6日的结茧率反而低于前项的原因,是病蚕毙于簇上中所致;
饥饿上簇后,生蚕.爬动求食,迟不作茧,食桑田减少,爬行越烈,作茧越迟。
从试验成绩表看出、五龄食桑3日上簇,虽有60%以上的蚕结茧,但结茧机能相当微弱,茧为薄皮,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成绩及推算担桑产值均很低。食桑4日,蚕已具有结茧机能,结茧率98%以上,收茧量和茧质各项比前项有大幅度提高。全茧量增加12%以上,茧层量增加23%,茧层率提高4-6%。以后,随食桑田数的增进,各项成绩都相应升高,特别到第七日的增长幅度比以前更为突出,已接近食桑8日的对照区。
另外,我们做了食桑8日后,再延食一天的上蔟试验,结果收茧量及茧质各项增长幅度很小(数表略)。
实验和科学资料证实,蚕一孵化就有吐丝机能,进入五龄食三日桑即能吐丝营茧。但丝物质的大量形成期是五龄三天后至上簇后一天。五龄三天前摄取的营养,主要消费于蚕体质建造,形成的丝量仅占20%左右,所以食桑三日,除基本完成了体质建造,但丝腺发育不充分,丝物质刑成量很少,上簇后没有蚕体组织蛋白转化为丝旦白的可能性,故吐丝营茧机能微弱,各项成绩均差。
五龄三日后,几乎全部营养生成丝物质,形成的丝量占65%以上。食桑四日,由于蚕从桑叶中摄取的蛋白质大量转向丝腺、丝腺生长加快,丝物质大量合成,蚕具备了结茧功能。因此,各项成绩均有大幅度增加。以后,随食桑田数延长,丝腺进一步生长,丝物质合成量增加,各项成绩继续提高。到第八日后,熟蚕虽也食下一点桑叶,但此时中肠开始退化,消化吸收机能衰弱,所以再延食一天桑叶,并不能显著增加茧量。
熟蚕后一天至吐丝终了,虽仍在合成丝物质,形成的丝量占15%左右,但其原料不是直接来源于桑叶,而是由蚕体组织蛋白转化而来,谓之茧丝的间接形成。因此,桑叶充足,保证五龄前、中、后各期饱食的对照区成绩,自然要优于饥饿上蔟的各试验区。
(二)延迟五龄饷食时间。试验结果表明,以起齐饷食为对照区的迟一天、二天试验区成绩均低(数表略)。迟饱食一天成绩指数与对照区比较,收茧量为98.74%,全茧量98.94%,茧层量83.33%,虽层率84.36%;迟饷食两天成绩指数与对照区比较,收茧量为3.4594,全茧量83.65%,茧层量75%,茧层率80.85%。由些得知,延迟饷食,虽用叶量相等,但对蚕茧质量都有轻重不同的影响,迟饷食二日比一日影响大,成绩差。迟饷食均有延长五龄期的趋向。
蚕的就眠脱皮过程,内部器官更新改造,生理变化剧烈,所消耗营养,来自眠前体内积累。这种消耗依赖于眠起食桑,消化吸收营养得以补充。迟饷食,不仅眠中的营养消耗不能及时补充,而起蚕的生理活动又继续消耗,造成不同程度的体质下降。推迟饷食时间越长,对体质影响越大,蚕茧质量越差。
(三)五龄缺叶蚕的淘汰量和不同的给桑比例。结果如下页表中所示。

在五龄用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淘汰数与缺叶量相适应,还是少量淘汰呢?对仅有桑叶是按比例给桑,还是吃光就喂,桑尽生蚕上簇?初试结果表明:以缺叶2/3,蚕淘汰1/2、按比例用叶,维持八日上簇的B区成绩较好。尽管由于食桑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品种的泌丝能力,影响了茧层量的增加,比桑足饱食老熟上簇的A区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低。但如从因蚕儿淘汰少、留养多,茧层率虽仅略低于A区,但单位用叶量的产茧和产值反而高。与B区蚕头数、用叶量相等,给桑不按比例的C区,春秋试验各项成绩均不如B区。由此证明:五龄中期、特别是后期的给桑量,对增加全茧量、茧层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此时是泌丝能力的旺盛时期。按比例给桑,把缺叶后的有限桑叶,有意识地排用在此时,即能够较好的发挥品种的泌丝能力。所以,在不利条件下,尚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吃光就喂桑净上簇的C区与此相反,虽打下了一定体质基础,但当进入大量泌丝阶段,叶已用完,断绝了丝物质合成的营养源,故产量低,茧质差。
三、实验小结与讨论
(一)在五龄缺叶的条件下,为取较好的收益,当食桑七日后饥饿上簇是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法。如缺叶严重,又无法调剂时,五龄最低限度要食桑四日然后饥饿上簇,此限度以下的饥饿上簇,生产实践上毫无意义。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徐俊良等同志,春季饲育东肥X华合饥饿上簇试验,五龄食桑三日(72小时)蚕无结茧能力。本试验饲育苏16X苏17,食桑三日结茧率在60%以上,想必与品种、饲育环境有关,提出今后研究。
(二)五龄缺叶量达2/3的严重情况,连五龄蚕饱食四日后饥饿上簇的程度也不能满足时,初试结果得知,以淘汰1/2,按五龄前期三天25%、中期三天55%、后期二天20%的比例给桑,维持八天上蔟的经济效益较好。
有的试验报道,桑叶充足的条件下,五龄逐日定量按前期20%、中期40%,后期40%,即2:4:4的比例用叶,能达到最大经济效益,适于五龄中后期、特别是后期、旺盛泌丝对营养要求的生理。缺叶时五龄给桑比例如何安排为妥,有进一步试验的必要。
(三)根据试验认为:(l)完全机械地淘汰与缺叶量相应等量的蚕头数,求得桑种平衡,这种习以为常的做法不可取;(2)本试验的淘汰比例,不应该、也不能成为结(3)据桑叶的减少量,可考虑采取更有效、更精确的淘汰蚕的比例,或添食蜕皮激素,以取得较满意成绩。
(四)以延迟饷食作为桑叶不足时的对策,无实际意义和价值。在缺叶又暂时得不到调剂后如有调剂的可能和把握,推迟一日饷食,倒是较之饷食后再遇饥饿效果要好。
(五)在生产实践中,五龄饥饿上蔟,需注意复蔟网严封和蔟中的通风排湿,否则,饥饿蚕上蔟后到处爬动、排泄,严重影响茧质与采茧效率。
参 考 文 献
蒋猷龙:蚕的生活和习性1977年7月版
徐俊良:五龄蚕不同饥饿和添食蜕皮激素上簇试验《蚕桑通报》1983.2期
丁玉明:春蚕五龄合理用叶的探讨《蚕桑通报》1983.1期
庄大桓等 蚕桑壮蚕期按体重指数给桑法的研究《蚕业科学》1983.4期
秋季试验,王景文讲师指导,蚕桑80级部分同学参加,特表谢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