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供销社 谭靖国
不论任何产品的生产,都有一个经济效益问题。一项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与其生命力注关要紧,经济效益高,这项产品就能发展;经济效益低,这项产品就难以发展,甚至慢慢萎缩。本文就我省蚕桑生产经济效益问题谈一些看法。
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含义和示量指标
所谓蚕桑生产经济效益。作者认为:就是用尽量少的劳动和物质消耗,获得最多的收入。蚕桑生产经济效益高低,和其他生产一样,与产品实际出售价格、产品的产量、生产该产品所消耗的劳动和物质有关。由此看来,衡量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用亩平产茧、亩平产值、张平产茧和张平产值来量度是不全面的,因为这些概念都没有体现生产过程的劳动和物质消耗,不能说明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好坏。蚕桑生产经济效益,以亩平产茧和亩平净产值、每一劳动日产茧和净产值几个指标综合衡量,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含义。 我省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现状
解放以来,我省蚕桑生产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解放初的1950年全省蚕茧产量仅有1200担,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1957年恢复到4300担,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发展到30892担,1983年全省桑茧产量达到52576担。但是经济效益差,使近年蚕桑生产发展的速度减慢,产茧量开始徘徊,1980年和1981年产量各为40000担多一点,1983年又与1982年基本持平。
据有关资料,1982年全省每亩桑园仅产茧49.8斤,每亩桑园净产划值 47.98元,每一劳动日净产(茧)值1.33元,每个劳动日生产蚕茧1.39斤。与国内外同行业比较有很大的差距。
1983年全省平均亩产茧53斤。只达到全国1976年的平均水平(50一60斤),而该年水平较高的广东多化性蚕区,亩产茧已达到239斤。浙江省亦已超过8O斤。日本1968年亩产茧已达到100斤,七十年代中期,由于休闲桑园未能充分利用,但亩产茧水平也在80斤以上。
提高我省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意见
根据前面所述,要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从自身角度出发,必须提高蚕茧出售均价和蚕茧产量。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而蚕茧出售均价主要取决于蚕茧的质量。也就是说,要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就要实现“优质、高产、低消耗”的生产过程。
从我省蚕桑生产实际情况出发,在近年内,主要解决了当前农村生产中既薄弱又关键,而且容易施行的技术问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将会迅速地提高。
1.积极推广优良簇具。加强簇中管理.提高农村统茧上车率。
当前,我省蚕茧上车率不高,是蚕桑生产经济效益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据1982年省蚕学会组织农、工、商三家有关科技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我省蚕桑生产在不断发展,蚕茧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从1981年五个丝绸厂从省内二十一县调进的干茧10324.797担看,平均上车率为79.36%,仍然是较低的。1983年全省收购上车茧平均上车率也只有80%,湘乡县1983年共收购鲜茧2593.97担,按收购上车茧平均上车率测算,黄、柴、穿茧总共511担,约占20%,印、烂、薄茧28.05担,约占 1%,下茧主要由于簇具或上簇条件不良所造成。日本由于推广了方格回转簇,目前的上车率已达96.8%。所以,积极推广优良簇具。搞好簇中管理是迅速提高我省蚕茧上车率的关键。实践证明。稻草折簇效果较好,群众又容易接受,应尽快普及,塑料折簇由于成本较高,可有计划地逐步推广。农村簇中管理,重点要改善通风条件克服关门关窗上簇。
2.大搞桑园建设,提高亩产茧量。
我省一些高产单位,如丘陵地区的湘乡县沙田乡曲尺塘生产队,19亩桑园,1983年亩产茧达到335斤、洪塘乡大乐七队33.5亩桑园,1983年亩产茧达到382斤。湘潭县联马乡石湖村社员朱启振,家里2亩桑园,1983年亩产茧达到306斤;湖区的澧县官垸乡桑场,100亩桑园,1983年亩产茧180斤。华容县宋市乡桑场,230亩桑园,1983年亩产茧253斤。但从全省角度看,1983年平均每亩桑园只能养蚕1.3张,产茧53斤,突出反映了我省桑园普遍施肥水平低,产叶量不高。湘乡县苏坡乡蚕场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该蚕场由于生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落实好,致使承包者向桑园投肥逐年减少,亩产茧量每况愈下,380亩桑园,1981年亩平产茧92斤,1982年亩平产茧只有82斤,1983年亩平产茧降至61斤。
各地经验表明:亩产50斤茧的桑园至少施纯氮15斤,亩产100斤茧的桑园施纯氮30斤,亩产200斤茧的桑园施纯氮60斤以上,同时要磷、钾肥配合施,一般氮、磷、钾的比例为3:1:1.5,显而易见,提高我省亩产茧量,关键是加强桑园建设,提高桑园施肥水平,这是增产桑叶和蚕茧的物质基础。提高桑园施肥水平,应积极推广绿肥,多施农家肥,增施化肥。
3.控制蚕病,促进产量与质量。
我省蚕茧张平产量不高,1982年平均42.7斤,1983年只有41.5斤,特别是夏、秋蚕不高不稳,主要是由于蚕病的危害。湘乡县1981~1983年共收购印、烂、薄茧占总收购量的1.18%,其中春茧占0.96%,夏秋茧占1.31%。湘潭县1981一1983年共收购印、烂、薄茧占总收购量的2%。这些收购数字说明蚕病的危害是严重的,所造成的损失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夏秋蚕。蚕病的危害,不但影响了产茧量,而且也影响了质量。由此可见,控制蚕病是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从长远的观点看,选育抗性较强,且丝量较多的蚕品种最为重要.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蚕桑生产的经营形式已由集体场队转为农户经营。当前,除采取常规的蚕病防治措施外,重点应放在组织蚕农建立蚕桑生产联合体——一小蚕共育上。各地实践证明,小蚕实行专业化饲养,大蚕分户养,对控制蚕病、稳产高产都是有效的。湘乡县沙田乡1977~1980四年间。全乡分点共育,每张蚕种产茧量比全县同期平均水平高4.7-16.9斤,高5.2~20.6%。
4.减少消耗,提高效益。
日本蚕桑生产劳动生产率之所以有显著的提高,是由于建立了栽桑养茧省力技术体系,尤其是机械的应用日益增多。现在我国栽桑养蚕还是依靠手工操作,特别是桑园机械化水平低,我省在近期内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提高是困难的。当前应努力普及小蚕坑床(房)共育,大蚕分户条桑育、地蚕育、蚕台育、少回育等省力技术体系,使养蚕的活劳动消耗有较大的减少是可行的。据各地实践,小蚕共育比不共育节省用工一倍,节省燃料70%。湘乡县苏坡乡蚕场五龄期采用地蚕育、蚕台育,每个劳力可饲养5张,而普通育只能养1.5张。
在物化劳动消耗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用桑不合理,普遍产生浪费,春蚕每张蚕种用桑量达1600一1800斤,夏秋蚕接近1000斤,对提高亩产蚕茧量很不利。作者曾作过观察调查:1980年湘乡县太平乡蚕场养夏蚕12张(秋3苏3×苏 4),张平产茧 61斤,张平用桑(片叶) 774斤,斤茧用桑12.7斤,新铺乡上新蚕场养早秋蚕(群芳×朝霞)11张,张平产茧61斤,张平用桑(片叶)740斤,斤茧用桑12斤,苏坡乡蚕场1979~1981年共养春蚕(671、东肥×华合)494张,平均每张蚕种用桑量1278斤(芽叶),张平产茧71斤,斤茧用桑18斤。这说明节叶增茧的潜力是很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