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世界丝绸市场预测与今后展望

 
宋  鸿  翔


     一九七三年十月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发生激烈的动荡。一九七九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给与更大的刺激。主要国家的经济成长率大幅度下跌,通货膨胀,利率上升,失业增加,物价急腾,导致全球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衰退。在一片萧条声中,纺织品贸易普遍衰落,但丝绸因是高级消费品,且数量极微,所受影响较小。世界丝绸贸易自一九七四年以来逐年上升,一九七九年比一九七四年上升67%,一九八二年又比一九七九年上升40%,九年间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4.8%。
     自一九八三年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丝绸贸易在一九八二年下半年首先显示上升趋势。这一年的丝绸贸易为十年来的最高峰,一九八三年在上年的基础上继续好转。今年上半年我丝绸出口仍保持上升势头,比去年同期增加10%以上。但各类丝绸品种的需求变化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还存在不少问题。
    港澳市场是我丝绸出口主要的加工和转口市场。一九八二年(海关统计,下同)从中国进口的丝绸及制成品占我丝绸出口总值的27%。随着美国经济的继续复苏,西欧共同市场的经济有所好转,今年首季度香港出口丝绸及制品比去年同期猛增91%,其中丝类出口略有减少,原因是香港丝织业衰退,生丝转口业务亦呆滞不振,但混纺原料的短纤维丝、纱继续看好。绸类出口增13.4%,丝绸服装出口特别突出,因美国市场需求颇旺,且无配额限制。今年下半年还能进一步增加。
    日本是我主要的出口市场,占我丝绸出口总值的23%,其中百分之七十是生丝和短纤维丝原料。日本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出口、和消费国,但近年来政府采取保证茧丝价格,保护蚕农的政策,并自一九七四年实施生丝一元化输入制度,导致日本丝价高于国际丝价的一倍,造成消费量剧减,日本丝绸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库存生丝十八万包以上、蚕茧、生丝、绸缎都将有不同程度的减产。所以对日本市场的丝绸出口,除保税丝外,难望有更大的增
     西欧共同市场是我最大的丝绸出口市场,占我丝绸出口总值的28.16%,其中生丝及短纤维丝占68%,丝织品占21%,成品占11%。西欧市场几乎不生产生丝,所以意、法、瑞士等国的燃线、丝织工业所需原料90%以上,印染、后处理业所需坯绸40%以上,从中国进口。今年上半年生丝进口,因前二年进口超过正常需要,还没有消化,加上意、法二国币值波动,商人不愿冒风险,多持观望态度,故比过去有所减少,但短纤维丝则极为紧俏,许多厂商抱怨供应不能得到满足。绸缎的进口维持在去年较高的水平上,全年的丝绸贸易量将比一九八三年有所增加。
     美国在战前是世界最大的丝绸消费国,二次大战期间因供应来源断绝,加上人造纤维的竞争,丝绸消费量剧减。战后依靠日本进口,最高曾达四千吨。六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生丝出口逐年减少,目前的生丝进口下跌到三百吨左右,我货占64%。丝织品进口在一九五九、六0两年超过八千万平方码,一九八三年仅二千五百六十二平方码。中美建交后丝绸对美出口逐年增加,生丝占美国进口量的64%,绸缎占22%,服装成衣仅占6%。今年一季度进口生丝比去年同期猛增59%,其中我国占78%,绸缎及复制品的进口都在上升,以香港产品占压倒优势,港商认为今年下半年美国市场的需求仍旺。从过去的需求量看,美国市场最有潜力。美国中、老年人对丝绸怀有较深的感情,青年一代对人纤与天然纤维的服用性能经过比较后有所认识,天然纤维热正在服装领域逐渐扩大,真丝服装及高级时装在美国市场上大有发展前途。
         苏联及东欧的丝绸进口随着中苏缓和、扩大贸易而有所恢复,一九八二年丝绸进口占我丝绸出口总值的5.2%。一九八三年及今年的需求通过谈判在一九八二年的基础上略有增加。印度政府采取鼓励传统丝织品出口的政策,需用我国低级丝作经线,过去二年从我国进口了每年约一千吨的生丝,今年仍需继续进口,但不会有很大的增加。东盟各国进口我低级丝及站线织绸,新加坡以转口贸易为主,数量很小。中近东的绸缎市场因我控亏减少出口,原占阵地被日本、南朝鲜取代。这个地区的纺织业不太发达,一九八二年进口我各种丝类约四百吨。在两伊战争来结束以前,难望有更大的发展。此外,非洲、拉美、澳新及北欧等市场都是我过去比较薄弱的环节,有待今后大力开发,特别是澳新及北欧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能够接受丝织品及丝绸服装的推广使用。
     中国丝绸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优越。中国蚕茧和生丝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各占52%。生丝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80%以上,绸缎占40%以上。展望未来,满怀信心和希望,为四化作出更大的贡献,进一步丰富和美化国内外人民的服饰文化。
     在生产方面,世界主要产丝国日本已日暮途穷,今后产丝量最多维持在十五万包到二十万包之间,政府坚持保证茧丝价格,禁止自由化进口,迄今尚无改弦易辙的迹象,国内养蚕、经丝、织绸业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朝野之间围绕着茧公价格和进口自由化的问题的斗争极为尖锐,库存超过了十八万包,成为国家财政的负担。欧洲丝绸业有关人士对此极为关心,如处理不当,世界丝绸市场将引起混乱。
     占世界产丝量第三、四位的苏联和印度,前者产量多年来徘徊不前,限于气候与劳动条件,发展前途极为渺茫,产品自供自给、无力输出。后者雄心勃勃,积极发展,鼓励出口,政府计划在1984<1985年度发展到年产桑蚕丝八千吨,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即使能达到目标,由于设备及技术条件,产品只能供国内消费,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南朝鲜蚕丝生走下坡路,生丝产量目前比七十年代全盛时期减产50%以上。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保持目前水平,徐图恢复。巴西计划一九八六年的生丝产量为一千八百吨,即使能够达到,在数量上无足轻重。因此,目前中国在丝绸生产上的地位,不仅十分有利,而且是稳固的。
     正是这个优越地位,为我国有五千年历史的丝绸事业提供重放异彩的良机,为我国丝绸贸易在国际市场上提供纵横驰骋的余地。国际纺织品市场上掀起的“天然纤维热”,对作为“纺织品皇后”丝绸产品,日益受到国外人士的重视和喜爱。世界丝绸贸易量即使在国际经济一片萧条声中仍能稳步增长,说明有其强韧的生命力,更具备着发展的潜力。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前进的道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是产销平衡问题。表现在生丝方面,有大量库存积压,成为我们的包袱。这在主观上是生丝质量还不能满足当前高速织机的要求。在客观上,消费国家的纳胃还有一定限度。而在国际市场上流行的短纤维混纺纱,目前虽感到货源不足,但对今后趋势仍不十分明朗。
    其次,在丝织品方面,我国产品在织造、印染、后处理的技术和设备上,还落后于意、法、日本等国。织物品种单调,印花派路陈旧,缺乏创新,所以在国际市场上供应的只是初级产品,经过先进国家加工后,增加了一倍或两倍于原价的附加价值在国际市场上的畅销。
     在制成品特别是服装方面,国际市场上的流行趋势是向中高档和时装化发展,而我产品在风格、式样、款式、色调等虽有所改进,但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这些问题的解决,联系到销售渠道和市场开辟,工艺改革和设备更新,市场信息的搜集与反馈,经营管理上的服务质量和运输条件等各个方面。但我们坚信,乘体制改革的东风,这些问题逐一迎刃而解,是一定能够达到的。
       (转自 《丝绸消息》,1984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