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段幼聪 一、历史与现状 湖南蚕桑生产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33年曾产茧97100担,后来因列强侵略和反动派摧残破坏,1949年只1200担。
解放后,五十年代国家对蚕茧进行了四次调价,茧粮比价达1:16.62,大大激发了群众对蚕桑生产的积极性,1957年桑园面积46741亩,养蚕6606张,产茧4321担,收购4316担,较解放初期增长2.58倍;1959年桑园进一步发展到11万多亩;养蚕32331张,产茧9303担,蚕茧收购量达10747担,较1949年增长9倍。此后,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挫折,1963年面积下降为6400亩,产茧只1831担,收购1277担。继之又经“文革”破坏,蚕桑生产十年徘徊,1975年产茧量才达到1万担。
党的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蚕桑生产在调整、巩固、提高中逐渐发展。1983年桑园面积97000亩,养蚕128070盒,产茧52600担,收购45730担。华容县19333亩桑园,成林面积10763亩,全年产茧20905担,有9个单位1222亩桑园,亩产茧284.5斤,产值372.6元。有195户养蚕重点户,每户产茧一吨以上。
在生产发展中,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桑蚕品种经过五次大改革后,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应用的春用种671·东肥×华合(正反交)、夏秋用种群芳×朝霞(正反交),具有产量高、抗性强、好饲养、丝质优的特点。省内近年选育的夏秋蚕新品种芙蓉×湘晖,正在边示范,边扩大推广;.桑树良种湖桑197、湖桑199、团头荷叶白等,各蚕区已逐步普及;速成高产栽桑技术和防干养蚕、经济养蚕、激素养蚕技术日益为广大蚕农掌握应用;簇具有了较大的改进,60%的蚕区应用了折簇和蜈蚣簇,塑料拆簇也在部分蚕区推广。1976一1983年,全省春蚕平均每盒种产茧62.7斤,茧层率22一25%,出丝率12%左右。夏秋蚕平均盒种产茧38.5斤,茧层率18—22%,出丝率8一9%。
丝绸工业发展很快。1958年全省开始建第一个丝绸厂,现在有22个丝绸厂,9000多职工。1983年缫丝192吨,织绸960万米,产值6000多万元,上交税利850万元,为国民经济
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解放35年来,蚕茧产量虽然增加了43倍,而每年平均实际增产蚕茧只1400担,自然优势未能充分转变为生产优势,桑园面积少、生丝出口量少,蚕茧产量低、经济效益低的情况严重存在。全国700多万亩桑园,年产桑蚕茧近500万担、生丝近24000吨,平均亩桑产茧70斤、产值100多元。有110个县年产茧1万担以上。广东亩桑产茧200多斤。浙江1983年127万亩桑园,亩产茧110多斤,有20个县、 17个公社年产茧1万担以上,其中湖州市(原吴兴县)年产茧30多万担。我省去年亩桑产茧只54.2斤、70多元,年中茧1万担以上的县只华容一个县。亩产茧 100斤以上的县只 3个、25120亩面积。有23300多亩桑园,亩产茧30斤以下。全国丝绸出口量占茧丝生产量的70%,我省去年生丝出口量只占生产量的7.2%,丝、绸质次价高。因此无论蚕茧和丝绸生产,都必须提高质量和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 二、发展前景预测 当前,化学纤维虽然高度发展,天然纤维也在同时发展,今后蚕丝会不会被化学纤维取代?笔者认为决不会。这是因为:①蚕丝的纺织特性和服用性能。是众多的化学纤维和其它天然纤维所不及的。例如蚕丝的强力大,相当于同纤度的铁丝;伸度好,延伸度达20%;吸湿性强,在30%的含湿状态下,不感到潮湿;吸收不良气体和通风性好,一公斤生丝能吸收氮30升,二氧化硫25升,二氧化碳10升。因此,做内衣时,光滑柔软舒适,不会发生人体污染,被誉为“纤维皇后”。做外衣时美观庄重.被誉为“珍珠之光”。而蚕丝的这些性能,是由丝蛋白分子结构所决定的,目前人工无法合成,因而多种多样的入选纤维均无法与蚕丝媲美;②近百年来,蚕丝在世界纤维产量中所占比例,始终保持0.2%左右,其量虽甚微,但其比例很少变化;③蚕丝生产是利用生物资源,紧张的能源对蚕丝生产的发展的制约较小;④目前我国虽然还在“化纤热”的高潮中,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化纤已不被人喜爱,纺织纤维已在向化纤与毛、丝、棉、麻混纺的产品发展,以便两种或多种纤维混纺后相互取长补短。如丝与化纤混纺,既增加了丝的拉力和挺括美观,又克服了化纤不透气的缺点。而且成本可大大下降,可以预料,化纤与丝混纺的浪潮,很快将取代当前的“化纤热”。
根据科技发展信息预测,工业高度发达的日本等国,其蚕业发展将从无菌饲育发展到无人饲育,从栽桑、养蚕分别经营发展到无需栽桑,完全用合成饲料,实现饲料工厂出,养蚕自动化。而包括我国在内的第三世界,蚕丝生产可能沿着另一条道路发展,即采取传统蚕业与现代蚕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各自的劳力和自然资源,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努力提高亩桑产茧、产丝量,改进蚕丝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发展的需要。日本蚕桑生产正在逐渐下降,1979年产茧81300吨, 1980年73100吨, 1981年64800吨,1982年63300吨,1983年61100吨,今后还可能继续下降。在蚕桑科技发展上,日本不可能象过去那样投放大量资金与人力,将来世界的蚕丝生产和发展蚕业科学的重任,势将落在我国肩上。因此,中国丝绸总公司提出“发展蚕丝生产,扩大丝绸出口,丰富国内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为四化多作贡献”的蚕丝生产方针,既符合我国的国情,又顺应当前国际丝绸市场的潮流。
湖南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蚕丝产区之一,蚕桑生产应该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对其发展前景有两种预测。
(一)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我省气候生态条件,每亩桑园全年可产叶5000斤以上,产茧200斤以上。且宜桑土地广阔,洞庭湖地区堤外有200多万亩外洲,垸内有170多万亩内湖边地和几千公里长的沟渠、废堤尚未很好利用。华容县鲇市乡黄洋村第一生产队,30亩外洲河滩桑园,1980~1983年,平均亩桑年产茧342.9斤,茧款586.16元,加上蚕沙、桑技等,亩桑产值650元以上。省农业区划研究所通过考察,认为洞庭湖地区至少可栽桑50万亩,产茧75万担以上。但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大的财力、物力,困难较多。
(二)利用现有加工条件,积极发展。全省现有六个蚕种场,3000多亩桑园,2万多平方米蚕室,春季一季可生产蚕种15万盒,如增加蚕室和其他配套设备,每年可制种30万盒以上,目前蚕种场吃不饱。全省22个丝绸厂有缓丝机12800绪,织绸机1320台,两斑生产年需茧7万担,三班生产需茧10万担以上。充分利用以上设备条件,第一步突破10万担茧,2000年发展到20万担茧是完全可能的。在发展中设想四分之一靠原有桑园,四分之一靠扩大面积,四分之二靠科学技术进步。则第一步:1990年桑园面积从97000亩扩大到125000亩,亩产茧从54.2斤提高到80斤,出丝率从10%提高到12%,全年总产茧10万担,比1983年翻一番,为1980年的2.45倍。可缫丝600吨;第二步:2000年桑园发展到167000亩,亩桑产茧120斤,出丝率15%,全年产茧20万担,比1993年翻两番,比1980年翻两番半,可缫丝1500吨。其具体情况见下表:
丝绸市场十分广阔,世界丝绸贸易1974一1983年逐年上升,9年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4.8%。目前我国丝和绸的出口贸易量,虽然分别占国际丝、绸贸易量的40%和80%,由于日本丝、绸产量连年下降,我国丝绸对外贸易量仍在继续上升。湖南过去生丝进入国际市场数量甚微,绸缎尚无出口,如能改进品种,提高质量,进入国际市场潜力很大。在国内,1981年全国人平蚕丝消费量只9.2克。而同年日本人平消费蚕丝217.3克。瑞士50.4克,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33.6克。我省去年绸缎生产量人平只5.6寸,目前市场供应,大量仍靠从外省调进。今后随着丝绸工艺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廉价优质丝织品的不断涌现,省内人民对丝绸的消费量将几倍、几十倍的增长。
三、主要措施意见 (一)合理布局,建立基地。合理布局是把自然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主要措施。目前我省桑树没有达到自然生态条件应达到的产叶水平,其主要原因是桑园布局不合理。为此:①对全省50%左右立地条件较差、缺水缺肥、漏水泡肥严重、光热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桑园,应逐年进行调整。今后新建桑园,应尊重群众“近水栽桑”的经验,选择土质较好的外洲、河滩地栽植;②蚕茧商品率在90%以上,是农业生产中商品率较高的项目,必须有一定的商品基地,才能发挥商品生产的优势。而全省5万多担蚕茧分布56个县,平均每县不到1000担,有19个县不到100担茧,这种布局与商品生产的发展极不相适应。由于我省农村目前经济条件较差,生产发展不平衡,蚕桑生产不可能高度集中、密集式地发展,但也决不能走广种薄收的老路。从有利蚕茧收烘和加工出发,宜采取适当集中,十、百、千、万集约生产的方式,以社员家庭经营为基础,发展蚕茧生产重点户。即在一个村民小组(生产队)内,每户或几户种十几亩桑,年产茧十担以上,一个村百亩百担以上,一个乡千亩千担以上,逐步实现一个县年产茧一万担以上;③洞庭湖地区栽桑面积广,土质好,应作为蚕桑发展的重点,采取鱼桑结合的方式,积极发展桑基鱼塘。丘陵山区有条件发展的也应积极发展。华容、浏阳、澧县、南县、湘乡等5县,生产条件较好,去年占全省产茧量60%以上,应集中财力、物力优先发展,带动全省蚕茧商品生产的发展。
(二)加强科学实验,推广先进技术。目前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对发展蚕桑生产十分有利,关键在于普及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提高经济效益,激发群众对蚕茧生产的积极性。①加速选育和推广桑、蚕新品种。进一步加强蚕种场的建设.努力提高现行蚕品种的质量。积极进行春种秋养,提高秋种的茧丝量。引进和加速选育适合我省气候特点的新蚕品种。在桑树种苗建设上,应分地区建立母本桑园,提纯现行桑树品种,逐步实现全省桑树品种区域化。同时,加快步伐,选育适合我省平湖、山丘区不同特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桑树新品种;②普及速成高产桑园,研究和推广桑树规范化栽培技术;③加强小蚕专业化饲养技术、设备、管理的研究与推广,从出卖蚕种转变为出卖小蚕;④认真防治“两病”,消灭桑树萎缩病和桑蚕病毒病在省内的危害;⑤革新簇具。全面推广折簇,少用蜈蚣簇,不用棉梗、油菜梗、竹技等不良簇具;⑥加强蚕业科研、教育。将省蚕科所建成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织绸等门类俱全的蚕业科研、生产、教育中心。省属长沙农校蚕桑专业,应采取全省统一招生与蚕业部门内部定招生相结合,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扩大招生面,尽快解决当前蚕桑技术力量缺乏和知识老化教问题。
(三)减少环节,改进收烘工作。蚕茧收烘的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关系着国家扶持蚕茧生产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着蚕农收益和茧质的好坏,对蚕茧生产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省蚕茧收烘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①蚕茧由供销部门收烘,而供销部门本身并不使用蚕茧,因而对原料茧的损伤浪费较重,与工业、农业之间的矛盾较多;②由于分户养蚕,售茧单位多,批量少,给收茧工作带来了困难,有时出现卖茧难的情况,有时不能体现优质优价,影响蚕农生产优质茧的积极性;③有的收烘人员不稳定,烘茧偏老偏嫩,或蚕茧堆积蒸热,不能保全茧质;④有的地区茧灶、仓库及茧篮等设备不足,不能适应蚕桑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有关部门根据生产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投资,逐步改善收烘设备条件。收烘单位应一手抓蚕茧收烘,一手抓生产培植,相对稳定收烘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加强政策观念,认真验级作价。蚕茧检验作价办法,在不影响其准确性的前提下,应进行简化,使基层单位便于掌握。
(四)加强工业管理,提高工艺水平,开创丝绸生产新局面。省丝绸公司成立后,统一了蚕茧收烘与调拨、丝绸加工与贸易等工作,为开创我省丝绸生产新局面创造了条件。今后需进一步:①从原料茧生产到加工,建立一条鞭式的出口基地,以便好茧缫好丝,好丝多出口;②丝绸工业既要加强管理、挖潜革新,又要提高工艺水平,更新生产设备,改进织造、印染、后处理的技术和设备。如现行的K251织机,32人/50台年生产量为9000米,而汽梭织机23人/50台年生产量为13666米,喷水织机10人/50台为28400米;③对湘绣坯料软缎等产品,应尽量在省内安排生产,不从外省调进,以扩大本省厂丝的销售量;④掌握信息,搞活流通,快上当前国内外市场畅销的精干绵、纬编针织品、短纤维混纺纱等产品;⑤帮助工厂解决好配件、能源等具体问题,以便工厂充分利用设备能力,维持正常生产,促进原料茧的发展。
(五)开展综合利用,实现多层次增值。蚕丝生产与科研部门,应主动与化工、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医药卫生部门通力协作,对目前蚕丝付产品批量大的桑技、桑椹、蚕粪、蚕蛹、蚕蛾、下脚茧、茧衣、长吐及其他废丝,开展综合利用研究,从易到难,逐步投入生产,使每一付产物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促进蚕丝事业的发展。
(六)做好咨询服务。建议省有关部门,选择适中地点,建立蚕桑物资供应和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为发展蚕桑生产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