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 县 蚕 桑 生 产 考 察 报 告

 
 澧县农业区划工作队蚕桑专业组

             一、蚕桑生产发展历史与现状
     (-)发展历史
        我县蚕桑生产已有1300多年历史,公元739年,唐代的行政区划中,全国分成十道,湖南北境为山南道,规定贡赋丝棉及丝织品。据《湖南通志》记载,山南道:“澧朗二州属东道采访史,贡赋布、绵、油……。”到了宋代,规定湖南每年要缴纳蚕丝17112斤,其中“澧县夏税丝和农桑丝148斤……”。明代李时珍曾到澧州地区采集过药物标本,李说:“澧州桑有数种,白桑叶大如掌而厚,鸡桑叶细而薄,子桑先椹而后叶,山桑叶尖而长”。清光绪年间(1875-1907),县设农事试验场,从事研究,“种桑、棉及养蚕取丝诸新法”,促进了蚕桑生产的持续发展。
     1917年,伪政府又重设县蚕桑试验站,推广栽桑技术和新法养蚕。据湖南蚕丝改良厂调查,1941年全县产生丝600担,折合鲜茧6000担左右,占当时全省产茧量的48.4%。抗日战争暴发后,国内丝厂纷纷倒闭,丝价从每斤一元多(银元)下降到二角,大量桑树被砍掉。从此我县蚕桑生产日落千丈。1949年,全县只剩零星桑树约730亩,年产茧200担。
     解放后,蚕桑生产获得新生,1973年产茧曾达2432担。1974年至1981年蚕桑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年产茧量徘徊在1500担左右。历年桑园面积、产量、收购量见附表。


    (二)生产现状
     我县一九八三年桑园面积曾达8006亩,一九八三年特大洪水灾害后,现存5868亩,其中成林桑2060亩,产茧2188担。分布“五水”流域的16个乡的97个场(村),养蚕农户2527户,占全县总农户1.2%。主要栽培的桑树品种有湖桑197、湖桑32、青皮湖桑、桐乡青、团头荷叶白等,基本上实现了桑树良种化。蚕的品种主要有华合×671.东肥(正反交)、539×7532即群芳×朝霞(正反交)、东34×苏12(正反交)等。
     (三)主要问题
    1.桑园面积不稳定、毁桑种粮(棉)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九六O年全县拥有桑园9000亩,一九七九年仅剩下3400亩。九垸乡原有成年桑园近200亩,一九七O年全部挖掉种了棉
花。
     2.现行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不适应。一是蚕茧价格偏低。现行价格每担鲜茧中准价只
138元,与棉花比价显得过低。据调查,一九六一年至一九七O年每担茧可换皮棉120.5斤,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九年每担茧可换皮棉111斤,一九八一年每担茧仅能换皮棉94斤;二是我县桑、茧、丝绸分别由供销、工业等多家经营,多头管理,导致产、购、销环节多,矛盾大。在技术辅导,资金扶持,物资供应,检验作价等方面互相扯皮,互相推倭,挫伤了蚕农生产积极性。
     3.生产技术落后。①桑国间作不合理,一九八二年有6805亩为间作桑园,占全县桑园总面积的85%,大多在桑园中种植不利于养地和有碍桑树生长的高梁、小麦、油菜、棉花等。②施肥不足且肥料种类比例失调。据资料记载;亩产茧120—180斤的桑园,需施纯氮27-44.3斤、磷9.5—17.6斤,钾20-34.6斤,但我县桑园平均亩施肥量为氮 18— 24斤,磷4—6斤,钾5-8斤,施肥量严重不足。毛里湖乡蚕桑场190亩桑园,三年来未施1斤商品肥料,桑树生长不良,亩平产茧不到20斤。②夏、秋蚕单产低。春蚕张产与夏秋蚕张产比较.平均相差40—60斤。据调查,一九八二年夏蚕及早、中、晚秋蚕平均张产量分别为49斤、46斤、36斤、27斤,四批蚕平均产量只相当于春蚕的一半,全县全年共饲养蚕种4018张,春、夏、秋蚕的比例是23.5%、6.5%、70%,而产茧量的比例为:春蚕占40%、夏蚕占7%、秋蚕只占53%。
          二、桑蚕生产条件评价
     1.气候条件比较适宜,但灾害性天气对蚕桑生产有影响。我县地处本省北境,洞庭湖西岸,澧水下游。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据县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16.5℃,其中桑树生长期4-10月月平均气温高于15℃;年平均降水量1272毫米,其中 5-8月雨量占50%,而且热雨同步,对桑树夏伐后迅速恢复生理机能进入旺盛生长极为有利。年日照为1770.6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为108.3千卡/厘米,无霜期269天,桑树是一种喜光耐湿的植物、桑树生长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5—37℃,要求生长季节平均气温高于15℃。上述气候条件为桑树生长所适宜。我县桑树生长期长,产叶量多,全年可饲养春、夏、三秋五批蚕。但灾害性天气对蚕桑生产影响也较大。一是春夏洪涝灾害。我县桑园有80%分布在河洲外滩,无防洪围堤,每年因洪涝灾害全县约损失蚕茧200一300担。一九八0年,全县被洪水冲毁和淹死的桑园达1340亩,占桑园总面积的39.5%;二是夏、秋高温干旱对养蚕和一部分无灌溉设施的桑园有威胁。据县气象站资料,夏旱五一2年一遇,秋旱往往紧接夏旱,持续时间较长。夏秋高温多湿,对蚕儿正常发育非常不利,又容易导致蚕病暴发,因此造成夏、秋蚕严重减产或失收。
     2.宜桑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据统计,全县可利用栽桑的江河外洲,废堤沟港,荒边余塌和宜建桑基鱼塘的低洼地及农户宅旁和自留地约有6.5万亩。一是“五水”(澧、涔、道、澹、凇)流域的24个公社有宜桑外洲2.7万亩,其中澧水外洲13425亩(海拔36米),涔水外洲5599亩(海拔36米以上),澹水外洲 2700亩,道水外洲277亩,凇滋河外洲5000亩(海拔35米)。河洲水肥丰富,且面积成片集中,宜于建设大面积桑园基地。河洲栽桑既是经济林,又是薪炭林,还有保持水土作用。二是平原区8万亩低洼地可利用2万亩建桑基鱼塘,能栽桑1万亩。三是21万农户可利用宅旁或自留地栽桑15000亩;四是废堤,沟港荒边余塌可利用13000亩。
     3.有充裕的剩余劳力。蚕桑生产周期短,效益高,既可以实行专业化生产,也可以作家庭副业,正半辅助劳力都可进行生产。我县劳力资源丰富,据多点调查,全县目前约有剩余劳力17万余个,此外,还有大量的辅助劳力。这批剩余劳力如有一部分投入蚕桑生产,将对蚕桑生产有一个很大的促进。
    4.有良好的生产基础。一是桑园基础较好,全县现有桑园5868亩,其中有30%左右可旱涝保收,并且幼桑面积多,增产潜力大;二是加工基础雄厚。县土产公司拥有一个茧期烘茧能力为800—1000担的收茧站一处,500担收茧站二处,基本上能满足当前生产需要。县丝绸厂现有2400绪缫丝机,年可加工鲜茧原料约6000担。但由于目前原料茧供应不足,只能装机400绪生产,浪费了设备能力。一九八二年该厂加工鲜茧1908担,生产生丝9.57吨,丝织品13.77万米,产值达70.7万元;三是技术基础较强。我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培苗、栽桑、养蚕等一套经验,每年可出圃实生杀菌4000万株,嫁接桑苗800万株。蚕区群众在生产实践中总结了“近水栽桑”,养蚕“高产在于消毒,优质在于上簇”等技术谚语。全县蚕桑农民技术员235人中,有听人次曾受聘请到外地当过师傅。另外。全县各有关部门还有25名蚕桑生产值保员,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县、区、乡三级技术辅导网和一支农民技术骨干队伍;四是有较大的增产潜力。①新桑园面积大,占总面积的74.3%,这批桑园栽植密度一般每亩在00株以上,栽植质量亦较好,来势要比老桑快。如它炼公社蚕桑场,一九八一年春植的2亩密植桑(1500株/亩),第二年亩产茧234.1斤,一九八二年春又植密植桑75亩,当亩产茧100.9斤。②成林老桑潜在的增产能力大。城关或后阳村,一九八二年亩桑产茧163斤,该村第一组叶珍兰承包0.92亩桑,产茧365.5斤,创亩平产茧394.9厅的高产纪录。单产最低的为张公亩白合桑场,一九八二年亩干产茧只10.5斤,高低相差150多斤。③夏秋蚕有增产潜力。我县春蚕张产一般在80斤左右,而夏秋蚕一般只30斤左右,除气候有一定影响外,主要因为蚕室低矮简陋,阴暗潮湿,加之连续多次养蚕,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所致。
     三、发局方向目标及建设
     (一)方向目标
     根据中央"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方针,结合我县情况,蚕桑生产发展方向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在布局上要“三结合三为主”即:平、湖区植桑与山、丘区植桑相结合,以平、湖区为主;集中成片植桑与零星分散植桑相结合,以集中成片为主;内州旱地植桑与外洲滩地相结合,以内洲早地为主。在经营上,实行集约经营为主,私人养蚕作为家庭副业为辅。一九九O年前逐步建成官垸、余家台、大围、九烷、永丰、七里湖、澧东、澧澹、澧阳、澧西、城关、张公庙、涔南,梦溪、彭家、毛里湖等16千亩以上基地乡,总面积达5万亩,同时,巩固老蚕区,主攻单产;积极发展新蚕区,努力增加总产。力争一九九O年桑园发展到8万亩,产茧5万担;2000年桑园发展到10万亩,产茧10万担。
     (二)措施建议
     1.合理生产布局。全县拟划分为三个蚕桑生产区,即:①红湖、澧阳区为集中生产区②梦溪、白衣、大江包区为分散产区③甘溪、马头区为零星生产区。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红湖、澧阳两区。建议在一九八六年前分两次拿出3.5万亩低产棉地改植桑树,建成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桑园基地。
      2.加强桑园建设。①一九八五年内要建设好城关,官垸张公庙三处良种桑接穗母本园,为新扩桑园普及良种服务。要求全县每年出圃800至1000万林良种桑苗,以保证扩桑规划的实施;②大力发展速成密植桑园。全县一九九0年前建成密植桑园1万亩,每亩栽植500-2000株,定植后严禁园内间作作物,实行科学培管。③新植桑树要根据地形差异,合理养成树型,外洲桑园以预防洪水没尖和淤泥升高为目的,养成高干或中干有拳型式,主干距地面3——4市尺;内烷常规桑园养成低干有拳型式,主干距地面2市尺以下;密植桑园按偏低干养成。三种养成型式都要与林行距相结合,行距稍宽,便于扩展树冠。同时配合流芽、整形手段,控制枝条数量和技条交叉指数,促使枝条向行间扩展以增大叶幕层,充分利用光能多产桑叶;④加强肥培管理,间作绿肥,及时夏伐,综合防治病虫害,改造好衰老低产桑园。
     3.革新养蚕技术。①推广“小蚕共育,大委分养”的技术,小蚕共育室要远离大蚕室,实行小蚕专用桑园、专人,专房屋工具的“三步一远”共育方法;②严格消毒防病;③改革簇具。县城关钲澹阳乡去年试用塑料折簇、上车茧率高达93.5%,比全县平均高15%以上,均价提高10元左右。塑料拆簇具有耐用,易消毒,茧质好,好保管等优点,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添置,坚决淘汰棉梗、油菜杆、竹枝等不良簇具。
     4.调整蚕茧经济政策,改革蚕茧经营体制。适当调高鲜茧价格。现行蚕茧经营体制实行改革,建议成立“澧县丝绸公司”,统管蚕桑生产、收购、加工和贸易,实行产、购、销一条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