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桑蚕育种协作会议精神及当前桑蚕育种工作的进展情况,我珠江流域协作区,于8月25日至29日在广西桂林市召开了第三次桑蚕育种协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广西蚕业指导所、广西农学院蚕桑专业、桂林地区蚕种场、
柳州地区蚕种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丝绸公司、华南农业大学蚕桑来广东蚕业研究所、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场、广东省信教蚕种场、广东省顺德县蚕茧试样厂等15个单位、 41位代表。会议并邀请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参加指导。
这次会议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支持和指导下召开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蚕业研究所所长刘仕贤同志作了赴印度参加第十四届国际蚕业大会的报告,华南农业大学唐维六教授及钟生泉老师分别作了日本蚕丝科学技术及教育的考察报告,及日本蚕品种选育实况的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易文仲副研究员作了家蚕品种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的学术报告,这些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报告引起与会代表报很大的兴趣。这次会议,代表们共交流了六对蚕品种,
它们是“芙蓉×湘晖”、“群育五号”、“中夏×7532”、“研新×日桂”、“181× 40”、“限7532 × 限932”,其中“芙蓉×湘晖”是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夏秋品种,万头茧层量比群芳×朝霞提高
5.04~16.62%,解舒丝长提高38.9~321米。1984年已在湖南省扩大试养3万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场育成的“群育五号”是适于夏秋用的多化性品种,由于其黑种性能稳定,故可进行春繁夏秋用,解决广东省蚕种夏繁的困难,对稳定广东蚕科生产有较大的作用。已获得了中央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奖。广东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夏用二化性品种
“中夏×7532”在近两年的农村鉴定中也受到了各地饲养者的欢迎。此外会上还交流了关于育种技术方面的论文资料。
会议就珠江流域桑蚕育种的方向、目标、任务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总的说来,育种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而努力。育种的目标仍然是“好养、优质、高产”,根据我地区的实际情况,还要强调繁育性能好。好养、优质、高产三者是辩证的统一,即育成的品种,必须在好养的基础上优质,优质的基础上高产。还要根据不同时地区,不同的季节有所侧重,例如春用品种应把重点放在优质、
高产;夏秋蚕品种,应在好养的基层上求优质。应选育综合性状优于现行生产品种的新种,不断提高蚕品种的素质。
会议认为,桑蚕育种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了不断提高选育种的科技水平,
应把研究工作的面放得宽一些,开展多学科间的协作,即既要重视实用品种的选育,也要重视应用基础的研究和品种资源的汇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既要育种又要引种,要加强蚕品种鉴定工作。品种育成推广后,还应做好品种复壮和原母种的培育,不断地提高
”其种性,改善品种的生产性状。
会议认为,自从1978年第一次协作会议以来,我两省区间的协作是比较紧密的,卓有成效的,两省之间就交换品种材料、交流育种技术及情报资料等方面做出了成绩。“两广一号”蚕品种的育成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今后要求进一步搞好协作,要把桑蚕育种每一年的年度计划及年度总结抄送各协作单位,以便及时交流。并经三省区代表一致同意,把广西、广东两省区间的协作,扩大成为湘、桂、粤三省区间的协作,每三年召开协作会议一次。
会议认为除省区间的协作外,还要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即基础研究与常规育种之间的协作;丝厂、收茧站、蚕种场与育种单位之间的协作,密切配合,协作无间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同努力攻克当前育种上的难题,使桑蚕育种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为不断发展和提高蚕桑生产作出应有的贡献。 广东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广西蚕业指导所
1984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