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蚕科所桑杂优利用课题组
我组于一九八二年二月,收集了国内有关单位选育的杂交一代桑(以下简称杂交桑),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现将三年连续试验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一、品比组合及来源见表1
二、栽植规格、小区设计、树型养成及调查项目
1.栽植规格:株行如1.2×4尺,亩栽1250株,1982年2月28日植于本所试验桑园,试验地地力较均匀,地下水位较低。
2.小区设计:供试品种采用随机排列法栽植,每小区20株,每个品种分五个小区栽植,以本省推广的品种湖桑197为对照,定植后同一肥培管理。
3.构型养成:采用低干养成法,即当年栽植后定,第二年夏伐,养成第一支干,第三年夏伐养成第二支干。
4.调查项目:
(1)植株的成活率和有效枝条数;
(2)生物学性状;
(3)抗逆性调查;
(4)小区土壤肥力及理化性状分析;
5.产叶量及叶片大小;
6.叶质:分别进行化学分析和生物鉴定。
三、试验结果
1.成活率和有效枝条数如表1
*1983年水淹后调查
**1983、 1984年两年平均数
表1说明,杂交桑成活率均比湖桑197嫁接苗高,
其中塘10×塘7高15%,塘10×伦109高12%,说明杂交桑具有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成活率高等特点。
发条数杂交桑也比对照多,每根条长及每株总条长塘10×伦109、苗55×苗33均比对照长,成活率、枝条数和枝条长是构成高产的主要因素,为桑叶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生物学性状如表2
*不同年份开差较大
从表2看,杂交桑发芽期比对照品种湖桑197早2
-4天,适合我省春季小蚕用桑。发芽率比对照高12----15%,生长芽多,除中桑5801×育82略低于对照外,其余比对照高4.8-13.1%。发芽率与生长芽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春叶产量,杂交桑在这两方面都占有优势,因而对提高我省的春茧产量和质量有积极作用。叶片硬化期、止芯率和落叶期均比对照迟,对提高晚秋蚕茧产量和质量有帮助。
3.抗逆性调查如表3
从表3看,中桑5801×育82易受桑粉虱危害,其它组合几乎无差异。中桑5801×育82抗寒性较强,广东杂交组合抗寒性较弱,1984年发现枝条上部有冻伤,上部发芽比下部发芽还迟。但随着枝条的生长,
很快能够恢复生长。为了探索广东杂交桑耐寒的最低温度,我们对1982-1984年1-4月份温度变化情况作了分析如表4。
从表4各年各月温度变化看,1984年元月平均温度比1983年低1.6℃,最低温度-8℃;二月平均温度比1983年低2.3℃,最低温度低-3.9℃,三、四月温度和1983年差不多,因此,广东杂交桑枝条冻伤现象是由于1-2月的低温引起,也就是说一月最低温度-8.0℃左右,就有可能造成冻伤现象,这一现象可通过适当重剪梢来减轻危害。
抗涝性杂交桑比湖桑要强,1983年我所7月7日至7月28日被洪水淹没全部桑园,试验地桑枝条淹没
4/5,时间达15天之久,调查桑树死亡率,结果对照品种湖桑197比杂交桑死亡率高10—20%。
4.小区土壤肥力特性分析
1982年底,对各小区的土壤肥力及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见表五。
从表5看本试验地肥力特性及理化性质均较好,而且分布均匀,为试验的准确性和正确性打下了基础,也为供试品种充分发挥其优势提供了条件。
5.产叶量与叶片大小
(1)产叶量:1982年以来各年进行了产量调查,调查结果见表6。
其第一、 二年产量以塘10×伦109最高,比对照增产13.1%;其次是塘10×塘 7,增产7.9%;中桑5801×育82与对照接近;苗55×苗33.略低于对照。
为了正确判断各品种间产量上的差异,在不同小区,各种不同材料,经过统计方法进行整理分析如表7,求得F值,各品种间在产量上有极显著的差异。 继续进行t测验加表8,
分析结果说明,在本试验中,品种之间的产叶量,是有显著差异的。
(2)叶片大小:叶片大小、节间密度及公尺条长产叶量,也是构成产叶量的重要因素,现将调查资料整理如表9。
从表9看,叶长和叶幅除中桑5801×育82略小于对照外,其它基本差不多,但以塘10×塘
7叶片稍大,叶片厚度杂交桑均比对照薄,所以市斤叶片数均比对照多。而节间密度除苗55
×苗33比对照稀外,其余比对照密,公尺条长片叶数与产叶量比对照为优,创造了高产的基本条件。
6.叶质
(1)化学分析结果:

从表10分析结果看,杂交桑含水率均比对照低,但差异不明显,粗蛋白中桑
5801×育82、塘10×伦109略高于对照,其余略低于对照,可溶无N物均高于对照。从蚕的成长、体躯长成和绢丝腺物质的形成具有主要作用的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含量来看,杂交桑营养价值与对照品种湖桑197无显著养异。

从表11看,全龄经过和五龄经过分别比对照短22小时,一龄就眠率比对照高5.1%,死笼率比对照低2.4%;产茧量、斤茧粒数、蚕茧量、茧层量均比对照高,茧层率与对照相等,这与化学分析叶质成分基本二致。但2、 8龄就眠率低,原因尚待研究。由于各方面因素养蚕试验只一次中秋成绩,准确性有待反复
试验和扩大生产试验。
四、讨论和意见
1.试验结果表明,植株的成活率、单株及条数、
发芽率、生长芽率、公尺条长产叶量等均以杂交桑为
优,这是构成产量的基本因素,春季发芽早、秋季硬化迟,对提高我省春蚕和晚秋蚕茧产量和质量是有一定作用的。
2.杂交桑抗逆性较强,尤其是抗涝性强,适合我省滨湖平原及河滩栽植。
3.杂交桑缩短育苗时间,省工省成本,对加速桑苗繁育速度,力争在短期内获得大面积高产,尤其是在新区迅速发展,是值得积极考虑的。
4.杂交桑的叶质与湖桑相似,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没有显著差异,但养蚕成绩略高于湖桑197,但杂交桑叶片较小、多毛、薄且易凋萎,是其缺点。
5.桑株是异花授粉作物,杂交后代性状是不纯的,因此栽植的杂交桑必须在苗圃反复严格除劣,保证杂交一代桑的纯度,为杂交桑的产量和质量打下基础。
6.本试验只观察三年,多年后,杂交桑是否继续增产,叶质是否退化,得继续试验。
7.由于限于试验材料,小区株数不多,生物鉴定还未反复试验和生产试验,试验准确性与重复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