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我省夏秋蚕时间长,批次多,养蚕数量大,一股产茧量占全年总产虽量的60%左右,是影响全省蚕茧生产丰歉的主要季节。但过去普遍存在着单产低,、蚕作不稳定,丝量少,丝质不够理想等问题。因此,选育出好养、高产、茧丝量多而又质优的新品种,对增加夏秋蚕产茧量,稳定贡作,提高茧丝质量,有力促进我省蚕桑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所从一九七八年起承担湖南省农业厅下达的“桑蚕夏秋用新品种选育”的研究课题。几年来,通过采用杂交有种的方法,育成了中系品种“芙蓉”和日系品种“湘晖”,其一代杂交种“芙蓉×湘晖”经过1981-1984年连续四年的实验室鉴定和农村及国营蚕种场多点的生产鉴定,绝大多数经济性状的指标均超过第一对照种“东34×苏l2”(目前全国夏秋蚕饲养数量较多的品种)和第二对照种“群芳×朝霞”(我省夏秋蚕现行推广的当家品种),同时,通过近两年来农村面上的扩大试养和生产示范,普遍受到广大蚕农的欢迎。现将该品种的选育、区试鉴定和试养示范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育种目标
根据夏秋季气候、叶质和其他自然环境条件的特点及今后对蚕丝业发展的要求,选育夏秋委新品种的总目标是“好养、优质、高产”。具体来说,新有成的一代杂交种的主要经济性状指标是:
(一)产革量:农村养蚕,张种产茧量较我省夏秋季推广的主要品种提高10%以上。
(二)茧质和丝质(实验室养蚕成绩要求达到):
1.茧层率22%以上。
2.茧丝长1000米以上。
3.解舒率70%以上。
4.净度92分以上。
5.鲜毛茧出丝率15%以上。
二、选 育
经 过
(一)亲本选配
“芙蓉”是中中杂交固定的中系品种。它以含多化性血统的二化抗高温和杂交优势强的品种“新九”为母本,以茧层率高、茧丝量多、净度优、配合力好的“781”和“757”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
“湘晖”是日日杂交固定的日系品种,它以配合力特别好,抗逆力强的“7532”为母本,以体质较强,虽质与丝质优良的“782”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
(二)育成经过
1.芙蓉
1980年春开始配制“新九× 781”育种材料(育种编号为 8055),经夏、早秋期二代的选育,再与“757”杂交成(新九×
781)× 757.(故简称5557)。为了进一步提高“5557”的全茧量和茧丝量,并同时保持具有茧层率高的特点,选育至F11代时,再与全茧量和茧层量较重,茧层率较高,茧丝净度优的“922”杂交。选育的大致过程如下图所示:

培育和选择的方法: F1—F4连续4代实行多蛾混合蚁量育,以保持和提高其抗逆力,F1一F3连续三代来用高温多湿(85—86°F,干湿差 2— 3°F)和F4代采用常温偏高的条件进行培育和选择。以个体选择为主,为解决好发育整齐度问题,各龄严格淘汰早眠、迟眠、弱小蚕,保留发育整齐的大批,老熟时分早、中、迟上簇,取中间成熟批选留个体,同时,选留茧形正常、茧层厚实、全茧量中等的个体留种。并从F2代起配合活蛹缫丝,选用切断和小类少,茧丝长长的个体对号及分类交配继代。自F5开始实行单蛾育,采用一代常温偏高和连续二代高温多湿的条件交替选育,以便既能提高茧丝质量,又能达到锻炼和提高蚕体体质及选留强健个体的目的。在不放松提高生命率的前提下,以茧层率为重点进行选育,首先以蛾区选择为主,选出发育齐快,迟弱小蚕少,生命率最高的蛾区,然后在入选区内坚持选留全茧量中等,茧层量重的单茧,力求提高茧层率的水平。选至F9代,各蛾区之间的开差很小,蛾区内个体亦匀整即性状已基本稳定。为了使生命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自F10代起改用异蛾区交配。为了测定一代杂交配合力,选育到F6代时开始进行测交,通过在高温多湿密闭饲养的条件下比试,测选出一代杂交优势最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芙蓉×湘晖”杂交组合新品种。
“芙蓉”历代选育的成绩见表1
2.湘晖
1978年春配制育种材料“7532× 782”(育种编号为7808),夏期开始饲育F1代,选育的大致过程如下图所示:
培育和选择的方法是: F1—F3代系混合蚁量有,采用连续二代高温多湿(87—89°F,干湿差2—3°F)和一代常温偏高的条件进行培育和选择,以提高生命率为重点,严格进行个体选择。F4代开始单蛾育,连续三代用高温多湿进行培育,以蛾区选择为主,仍把提高生命率作重点。F7代开始,一般采用适温偏高和自然高温条件培育和选择,同时,从F7代起,将白蚕和花蚕分开饲养继代,并将白蚕和花蚕两个系统进行饲养成绩和茧丝质量成绩比较,经过F7代至F9代的连续选择和评比,明显看出白蛋系统经济性状较稳定,且茧质和丝质优于花蚕系统,。故从F10代起只选留白蚕系统继代,淘汰花蚕系统。为了探索出优良的杂交组合,选育到F9代开始测交,至F13代测出“湘晖×芙蓉”这对杂种优势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一代杂交组合新品种。
根据“湘晖”的五龄中后期垂体颜色能够明辨出白色和微赤两种类型的特点,从提高原蚕体质,有利于蚕种繁育出发,从F18代起把白色和微赤分成两个系统选育,以便繁制双交原种。目前生产上采用的“湘晖”原种,均为“湘晖白×湘晖赤”的双交原种。“湘晖”历代的选育成绩见表2

三、一代杂交种经鉴定
(一)实验室比试鉴定
通过1981—1984年我所实验室的夏、早秋、中秋(包括个别年份的晚秋)的小区比试,充分显示了“芙蓉×湘晖”的优良经济性状,现将四年来历次比试的平均成绩列表于后。

从表 3看出,“芙蓉×湘晖”的全龄经过比第一对照种(东34×苏12)和第二对照种(群芳×朝霞)略短,虫蛹率与第一对照种相仿,比第二对照种净高3.25%,万头产茧量比第一对照种略低,但高于第二对照种,万头茧层量比第一、第二对照种分别高15.03%和11.11%,茧层量、茧层率均较大幅度超过第一、第二对照种。

从表4看出,“芙蓉×湘晖”的平均茧丝长比第一对照种长211.45米,比第二对照种长139.04米,解舒丝长比第一、第二对照种分别长219.22米和165.5米,鲜毛茧出丝率亦高于对照种,净度与对照相仿,但茧丝纤度稍细。
实验室历次鉴定分年分季的养蚕和丝质成绩分别详见附表l和附表2。
同时,我们于1984年9月委托广东省顺德蚕丝试样厂对本所1984年中秋实验室鉴定的“芙蓉x湘晖”样茧进行茧丝解舒和净度的检验,结果如表5。

从表5看出,“芙蓉×湘晖”的净度与对照相仿,但解舒率高于对照种。
(二)农村和蚕种场生产鉴定
从1981年起,湖南省桑蚕品种审定小组每年组织省内不同地区的五至六个蚕茧主产县的农村养蚕场、队和三至五个国营蚕种场作为蚕品种鉴定基点,在早秋和中秋两季对“芙蓉X湘晖”进行区域比试鉴定,几年鉴定的平均成绩如表6(一)及(二)


从表6看出,在全省农村生产鉴定成绩中,“芙蓉×湘晖”的全龄发育经过与第一、第二对照种相仿,盒种产茧量较第一对照种提高15.52%,比第二对照种提高17.41%。全茧量与第一对照种相仿,但大于第二对照种,茧层量最高,茧层率较第一对照种净增3.13%,较第二对照种净增1.24%。蚕种场生产鉴定成绩的趋向与农村生产鉴定基本一致。
全省历次区试鉴定的分年分季平均成绩,详见附表3。
(三)面上扩大试养和生产示范
1983年继续进行全省多点区试鉴定的同时,还在面上扩大试养“芙蓉×湘晖”正反交蚕种6067盒。其中,早秋在衡阳市灵湖乡上托村蚕场及和平乡东山村桑场饲养73盒,平均盒种产茧量为51斤;中秋在华容、常德、澧县等三县共饲养5994盒,普遍受到养蚕农户的欢迎和好评。据调查,华容县护城乡环城村桑场,饲养“芙蓉×湘晖” 122盒,平均盒种产茧量为52斤,担茧均价189元,其中陈齐凯户饲养8盒,盒平产茧量达62.4斤,担茧均价199.9元;常德县丹洲乡蚕场10个养蚕户饲养“湘晖×芙蓉”19盒,对照种“朝霞×群芳”10盒,平均每盒种产茧,新品种为63.78斤,对照种为58.75斤。湖南省农业厅根据1983年桑蚕新品种比试鉴定总结会议对“芙蓉×湘晖”的评价,决定加快繁殖,进一步扩大试养和示范,
1984年,全省试养“芙蓉×湘晖”的蚕种扩大到29330盒,占当年全省饲养夏秋用蚕种总数的37.1%。早秋,浏阳县全部饲养“芙蓉×湘晖”1420盒.平均盒种产茧44.7斤,担茧均价181.06元:屈原农场蚕种场饲养“芙蓉×湘晖”189盒,平均盒种产茧47.1斤,担茧均价188元。中秋,华容县终南乡桑场共养蚕530盒,其中“群芳×朝霞”450盒,“芙蓉X湘晖”80盒,“芙蓉×湘晖”盒平产茧量为48.7斤,平均每盒种比“群芳×朝霞”增产蚕茧9.8斤,增产25%。澧县官垸乡官垸蚕场饲养“芙蓉×湘晖”125盒,盒平产茧55.3斤,同期饲养“群芳×银霞”20盒,“芙蓉×湘晖”平均每盒蚕种比“群芳×朝霞”增产蚕茧 11.9斤,增产27.4%。蚕农普遍反映:“芙蓉×湘晖”孵化好、发育齐、好饲养、茧粒较大、产量高、茧质好、茧价高,要求加快推广。
四、蚕种繁育试验
(一)一代杂交种繁育
“芙蓉×湘晖”一代杂交蚕种的繁育,于1982年春期开始在我所养蚕研究室试繁,饲养
“芙蓉”和“湘晖”原蚕共30克蚁量,制一代杂交蚕种490盒,平均克蚁制种量为16.33盒。1983年春期扩大繁育规模,由我所原种繁育室饲养“芙蓉”和“湘晖”原蚕共179.8克蚁量,平均克蚁制种量为12.01盒,同时在同一蚕室饲养“群芳”和“朝霞”原蚕220克蚁量作对照,平均克蚁制种量为12.01盒。同期,还由湘潭县蚕种场饲养“芙蓉”和“湘晖”原蚕414克蚁量,平均克蚁制种量为11.05盒。1984年春期,我所养蚕研究室为进一步摸索这对新品种蚕种繁育性状和繁育系数的水平,饲养“芙蓉,和“湘晖,共20克蚁量,平均克蚁制种量为15.8盒,并于同蚕室饲养“群芳”和“朝霞”原蚕18克蚁量作对照,平均克蚁制种量为13.8盒,同期,湘潭县蚕种场饲养“芙蓉和“湘晖”原蚕蚁量共820克,平均克蚁制种11.04盒。各季的详细繁育实绩见附表4。
(二)原蚕种繁育
1983年早秋,我所养蚕研究室饲养“芙蓉”和“湘晖”原原蚕蚁量104克,繁育这两个品种的原蚕种共1131张,平均克蚁制原种10.87张。1984年早秋,我所原种繁育室扩大繁育量,饲养“芙蓉”和“湘晖”原原蚕蚁量208克,虽然当季遇到长期干旱、叶质较差,但共繁育这两个品种的原蚕种毛种3469张,估计制净种1735张,估计平均免蚁制种约8.5张。
五、原种及一代杂交种性状(略)
六、结 语
桑蚕夏秋用新品种“芙蓉×湘晖”通过连续四年实验室鉴定和农村生产鉴定,取得了大量广泛而可靠的数据。鉴定结果表明,“芙蓉×湘晖”是一对杂交优势较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夏秋蚕新品种。
“芙蓉×湘晖”的发育经过与对照种相仿,茧质、盒种产茧量和产值、担桑产茧量和产值、茧丝长、解舒率、鲜毛茧出丝率等均超过对照种。各项丝质成绩均符合国家审定标准。
“群芳×朝霞”是近年经中央农牧渔业部批准可供全国试养推广的秋蚕品种,该品种的茧丝质量和出丝率达到全国早秋蚕品种的先进水平,近年在我省夏秋蚕大量推广,对稳定我省蚕作,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起了重要作用。随着“芙蓉×湘晖”的育成和扩大应用,预计将会把我省夏秋蚕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附表1-4略)
一九八四年九月三十日
本文由吴正中、靳永年执笔,课题组研究人员还有郭定国、徐初升、杨世水、肖建中。
育种工作中,承广西蚕业指导所提供部分亲本材料,特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