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 何业恒 孙云仙
洞庭湖区(以下简称湖区),指的是洞庭湖及其周围十八个县、市和十五个国营农场。它位于湖南省北部,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和淡水商品鱼基地之一,也是湖南省多种经济作物集中产区。
湖区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麻类(苎麻和黄、红麻)、蚕桑、茶叶、柑桔、甘蔗、湘莲等,它们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湖区蚕桑的起源及其发展,目前还研究得不多。因而看法也很不一致、例如在起源中就有老蚕区和外来说,在外来说中又有北来和南来说,等等。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湖区蚕桑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本文试就上述等问题进行初步探索,错误之处请予指正。
(一) 在棉花传入以前,蚕丝是古代贵族衣着的主要原料之一。湖区栽桑养蚕,究竟开始于什么时候?目前还不够清楚。据长沙市浏城桥楚墓出土的丝织品,每平方厘米有经线四十二根、纬线三十二根,说明当时的丝织业已有较高的水平①。建国前后在长沙发掘的大量战国楚墓中,出土有“缯书”、“帛画”、“文绮”、“丝棉被”、“刺绣”等②。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缯书”纵长十五时,横宽十八时,墨书九百一十九字,实为世界罕见的珍品③,可惜在建国前已被盗往美国。
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有丰富多彩的丝织物,如绢、罗、纱、锦绣、绮等,颜色鲜艳,花纹繁缛,具有汉代丝织品中的大部分和最高水平④。根据这些材料,可以推想,从春秋晚期到西汉,洞庭湖东南部的湘江下游,已经开始栽桑养蚕,当时的长沙,丝织业已有高的水平。由于年代久远,又缺少文献记载具体情况,还不够清楚。有的同志以后汉茨充为桂阳(郡名,治所在今郴州市)太守时,教民种植桑拓麻纻、养蚕织屦⑤为据,证论长沙出土的丝织物是外来的⑥。桂阳在湘南,距长沙七百里,开发较迟,是不足为据的。
(二)
汉末丹阳太守李衡(龙阳人)在汜洲植桔千株,“临死,剌其子曰:吾家有木奴千头,不责衣食,岁绢千匹……吴末,衡柑成,果如其言⑦。”由于桔子的体积大,价值低、难收藏,李衡叫儿子将每年收获的桔子卖掉,买进绢千匹,以备生活费用。这些绢,无疑是湖区附近所产,不然的话,为什么一定要换成绢呢?这么多的绢又向哪里去买进呢?总之,从“岁绢千匹”,说明当时湖区的蚕桑已有一定的基础。
从汉末经三国到西晋,黄河流域由于战乱和灾害,人民相率南渡,其中来到湖区的不少,他们的到来,带进了先进生产经验,使湖区的粮食和蚕桑、苎麻生产,有进一步的发展。《宋书·文帝纪》: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秋七月,诏“凡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蚕桑麻苎,各尽其方。”南朝梁任方《述异记》:“洞庭湖多桑苎。”梁永明(公元483~493年)中,“天下米谷布帛贱,上(齐武帝)欲立常平仓,市积为储六年(488年),诒……荆州(治江陵)五百万,郢州(治夏口)三百万,皆市绢,绵布、米、大小豆、大麦、胡麻;湘州(治长沙)二百万,市米、布、蜡。”⑧这里的“绢、绵布”都是丝织物,“布”是指麻布⑨。当时的郢州,在今湖区的有岳阳市,常德市和岳阳、临湘、沅江、汉寿、常德、桃源等县;荆州在今湖区的有华容、安乡、澧县、临澧等县和津市市。这些地方,由于粮食、麻类和蚕桑生产的发展,因而“米谷布帛贱。”
从南朝梁庾肩吾《答武陵王赍绢启》、《谢武陵王赍白绮启》⑩《和答饷·纹绫启》⑾等文献中,反映梁时武陵郡出产“绢”、“白绮”、“白绫”和“纹绫”等丝织物。
清嘉庆《沅江县志·沿革》称沅江县早在肖梁时代(公元502~557年)为重华等县,县治在泗湖山、子母城一带。这一带原为“桑麻之地”,自明代虎渡河南流,才把这些“桑麻之地”,“多弃为鱼鳖场”。
唐宋时代,湖区的蚕桑有进一步的发展。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岳州在开元赋缣”。《通典·食货六》:“澧阳郡在开元中贡龟子绫”。《新唐书·地理四》:“漳州长沙郡大贡:丝、葛、丝布;岳州巴陵郡上贡,巴布;澄州源阳郡土员:纹缤、纪练、缚布;朗州武陵郡上贡:葛、红辣”。贡中红布、红练、搏布,都是一些麻织物,绢、丝市是一般的丝织物,“龟子缤”、“纹缤”为特殊丝织,需要较高的丝纺织技术,反映当时法州一带丝纺织水平较高。唐代诗人元植描述元和(公元806~820年)时岳州的农村诗:“年年四五月,茧实麦小秋”。@说明那时岳阳的蚕茧,年年获得丰收。明州武陵郡虽然在土贡中没有丝织物,但在。元一统志,中③,却叙述武陵(今常德市)自唐贞观(公元627~649年)以来,“制锦绣为业,鲜明不在成都锦官下。”联系南朝梁代“崎”、“纹经”等,说明唐代今常德市内,丝纺织已有很高的水平,它的附近出产蚕丝,就可想而知了。宋史·食货志上三。叙述赵匡民立国后,干“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令天下话州几丝、绵、优绢、麻木等物,所在约支二年之用,不得广科市以烦民。……太平兴国中(公元976~983年),停湖广织经务,女工五十八人悉纵之。”但。宋史·地理志,:“岳州贡真丝”、“课州贡统”;。元丰九域志主:“岳州贡绢十匹”,“汉州上贡经十匹”。南来立国以后,国土日窄,军用浩繁。封建政革c吁始将冠、重的实物,改折货币,以增加对人民的投括。 。宋史喷发上三。:“绍兴三年(1旧8年),以诸路上供丝、帛并半折钱如两浙例,江、淮、闽、广,荆湖折帛钱自此始。时江、浙、湖北、荣路岁额油三十九万匹,江南、川、广、湖南、两浙绢二百七十三万匹,东川、湖南先罗、输七万匹,……”。文献通考·市贸卜,: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湖南岁供天中大礼轴四百匹,平施三千匹。”据上述材料,北宋初不得广科丝、麻等贡赋的规定,可能没有实行,至少是不久又恢复“广科”的。从征收一般丝织品绢和高绝丝织品经、罗、缴的巨大数量来看,应当说当时湖区的蚕桑事业是有发展的。岳问。金陆续编】卷二六*鼎源逸民叙述杨么事迹二。“爱自建炎三年 (1129年)……至淳熙九年(1182年),已历五十余年,……至龙阳(今汉寿)县上下杜江,桑麻蔽野,藏精连云,丁口数十万。”从龙阳县上下让江“桑麻蔽野”,也可以反映湖区蚕桑发展的一般。明嘉靖 悄德府志·风俗。引旧志:(龙阳县)“山野之中,以农桑为本。”隆庆毫岳州府志·职方考·风助引岳州府旧志(岳州府),居山野者力耕桑,巴陵县旧称男子力耕,如入蚕桑,不知商贾之业。“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荆湖北路法州一带“连雨至五月,事蚕、麦、稻,郡县圩田坏”民说明当时法州(今汉县,临源,安乡一带)农村把养蚕、收麦、插科成为农家春季三项主要农活。道光。直隶法州志·风俗。: “(正月)赛紫姑神(按:指委神),以V蚕桑”,“四月,蚕岁成,妇女祭先蚕,作白粥泛膏报之,始激胰其种,虽练丝,制父母衣裳。”可与上文互相印证喀元史·食贷一》:“至元七年(1270年),立司农司,步掌农桑水利。……是年,又颁农桑之制十四条。……种植之制,每丁岁种桑李二十株。……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颁农桑杂令。”可见元代也是提倡发展蚕桑的。“明太祖初立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栽桑四年起科。不种桑,出绢一匹”。@由于征税太重,宋代以后,湖区的蚕桑,反而下降。加之元代以来,湖区成为木棉推广区,又使蚕桑事业日趋衰落,例如常德在唐代原是织锦产绢的地方,到清嘉庆时,因“境内不种”使“桑皆野生,间出丝某。悉供商贩,不工组织”,而“锦价之属”,反“取之江浙远方③”。 同治。益阳县治·田赋,:“农桑丝、夏税丝,照田科桑丝,照地亩科,……明拆征银,令千秋粮内带派。”由征丝改征银、征粮,可见已经不产蚕丝了。唐宋时代盛产丝织品的道州,也只产“丝、土缤、土税、纶税@”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没有获得发展。例如潭县“平原多桑……然而妇女纺棉纱……织棉布发贩……”@反而没有人育委治丝了。
鸦片战争后,由于生丝外销价高,刺激了农民养蚕的积极性,湖区蚕丝有一定的发展。光绪把陵a志·杂识二。、“邑中染上无多,谁饶村出丝只可作绢,近岁方市政大提官荆襄郧道时劝课蚕桑,市浙桑数万株,给民自裁,因以所余遗其家之邻近,里人乃颇习蚕者,得丝柔而白,然尚未广。”清代末期,湖南农务局购买浙江湖桑七十余万株来湘,每万株价百零一元,“湘乡李孝廉煤元订购湖桑、橡树各一万株,约同志择地兴社,于南洲(今南县)沙港于购买荒洲一区,修筑堤岸,栽桑、橡、身相、女页等树。闻需栽至二三十万株。并拟设农学馆于该处,以开风气云。”③“ 1894年(湖南)巡抚吴大散,又向浙江购入大量桑苗,退给乡民栽植。”囫“1903年,我省再次赴浙江采办湖桑苗三十二万株,由善后局委员运省,分派州县栽植。”@经过以上措施,湖区蚕茧生产,有所恢复。抗日战争前,道县、华容、常德、南县、益阳、桃源等县养蚕户曾占总农户的10%以上,蚕茧产量逐年上升@。自后外销顿减,丝份下跌,加上抗日战争的破坏,产量又下降。本世纪六十年代湖区产虽量占全省80凡从七十年代起,湖区除华客发展速度较快外,其他县大都处于徘徊状态。
总括湖区蚕桑的发展,经历了几起几落。造成这种现管灼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封建政权课税重,使蚕农无法扩大生产,确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此外,湖区历来地多劳动力少,又以产粮为主,农民除耕作之外,对于养蚕栽桑,“不事讲究”@。加之,棉花发展后,湖区成为主要的产棉区之一,对于蚕桑,更少顾及。
(三)
历史时期,湖区的丝纺织业,曾有过很高的水平,远的不说,象唐宋时代的“缕”,“铀”、“输”、“锦绣”等,都是很著名的。由于没有继续讲究改进技术,以至到一千年后的清代,还是“土绢”“立波”,“上钻”,不能跟着客观形势而发展,这个历史教训,必须把取。
湖区有着发展蚕桑的悠久的历史,它适宜栽种桑树的河滩、为港、堤脚等空隙地和一部分外洲,估计面积在一百万亩以上,这些地方春夏洪水季节水来水去,连续淹没的时间不长,不宜种植其他作物。若栽上桑树,管理得法,可以当年栽桑,当年受益。经过三、五年后,亩产蚕茧可达一百~二百斤。如果在几年内,蚕桑面积发展到五十万亩,亩产茧一百斤,总产即可达到五十万担。这样,既能使部分多余劳动人员得到就业,解决部分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又能为国家积累几亿元的资金,有利于四个现代化的建设。
根据中央关于继续贯彻大力发展蚕茧的方针,湖区今后蚕桑的发展,应该: 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要积极利用直桑的洲土二河滩、河沟、堤脚扩植新桑。“近水栽桑”是我省蚕区农民总结的栽桑经验。湖区洲土、滩地、河沟等,地势低平,土层深厚、水源较近,是我省发展蚕桑的主要基地之一。 2.建设蚕桑生产基地县,按照生态环渐适宜,增产潜力大,生产基础较好等条件,重点建设好华容、岳阳、溪县、常德,汉寿、益阳、沉江、南县等蚕茧生产基地县。这些地方,土地肥沃,桑树成林快,每亩桑产茧量高,应积极发展,争取每县在五年内年产茧到万担以上。
3.管理好现有桑园,革新养蚕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力争在五年以内,达到亩桑产苗一百斤(目前有的还只有三十多斤)的水平。
4.加强科学研究,从资金和人力方面充实省蚕桑研究所的力量,使其为湖区发展桑蚕作出更大的贡 注瞩:
①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剜城桥一号墓,,《考古学初I97z年1期
②夏深。我国古代蚕、桑、丝、钢的历史。 0考古】1972年2期
③湖南省博物馆提供资料
④湖南省博物馆1982年4月提供资料
⑤王后汉书·卫飒传,
③黄盛蟑·钮仲勋《关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有关历史地理问题》,0文物】1972年6期。
①《水经·泥水注,
③唐杜佑。通典·食货典·轻重,
②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页7注释,科学出版社1955年
①@。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绢部艺文》和《线部艺文》
@《全唐诗,卷三九A。竟舢
③明嘉靖。肯德府志·地理,引,原书已扶
②清道光《直未遭州志·荒款。明隆庆《岳州府志·司天都为“绍兴四年,四月连雨至五月、”
③’明史·食货志。
附嘉庆*常德府志·物产考》
o同治’直隶进州志·物产,
@民国。波县县志·物产,
②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页887
囫、②、@湖南蚕桑科学研究所1983年10月提供资料
国民国《安乡县志搞·物产。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沈汝禄先生的热情帮助,特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