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蚕学会第五届年会暨成
立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记录稿)
农牧渔业部农业局
高麟溢
首先,我代表农牧渔业部农业局向大会表要向大家介绍一点农业和蚕茧生产情况,提点问题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蚕茧生产如何适应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取得这些成就,除了由于落实农村生产责任制和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外,以及党中央总结了过去单打一抓粮食生产的经验教训,并确定进口一定数量的粮食,进行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的合理调整,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五年来,尽管粮食面积减少近一亿亩,而粮食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快地增长。同时,促进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1983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总产增长27%,粮食1983年为7746亿斤,1978年为6095亿斤,今年(1984年)又是丰收年,预计要比去年增产200多亿斤左右,因为今年夏粮早稻已增产120多亿斤,北方秋粮可能减一些,但中稻、一季稻和双晚都好。棉花总产增长114%,棉花1983年9274万担,1978年4334万担,今年继续大幅度增产,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990万亩,总产可能突破一亿担。油料总产增长102%,油料1983年21099万担,1978年10435万担,今年由于去年实行收购封顶等限制政策,夏收油菜播种面积减少460万亩,总产下降380万担。但由于春播油料增加,预计总产仍可超过去年。糖料总产增产69%,糖料1983年80645万担,1978年47637万担,今年糖料预计继续增产8000万担,可达89000万担。烤烟今年又增加550万担,可达2850万担左右。茶叶减产10万担,预计790万担。水果、桑蚕茧等总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由于种植业调整取得的成绩真正发挥了基础的作用,从而使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村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经过五年调整,1983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881亿元,比1978年的1969.9亿元(1980年不变价),增长46.3%,其中种植业1389亿元,增长33.9%,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7.8%下降到62.1%;林业产值117亿元,增长99.1%,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上升到 4.1%;牧业产值423亿元,增长62.7%,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4.7%渔业产值49亿元,增长76.1%,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1.
4 %上升到 1. 7%副业产值502亿元,增长74.7%,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4.6%上升到17.4%。这些变化说明,我国农业结构正向着合理的方向转化,农村开始走上了综合发展的道路。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大好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目前种植业的结构和布局,还不适应翻番、富民、兴邦的要求,需要作进一步调整。
一是有些农副产品转化不灵,流通不畅,不适应商品生产的发展。突出的是粮食和棉花。1983年粮食收购比1982年多500多亿斤,而销售只增加9亿斤,大量粮食积压,占用上
百亿元资金,而不能向养殖业转化。棉花1983年收购比上年多2000万担,而销售比上年减少600多万担,仅纺绵就占用储备费60多亿元。其他烤烟、茶叶等农产品在部分主产区也有积压滞销现象。我们部分省的蚕茧生产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二是种植业结构还比较单一,长线产品多,短线产品少,不适应繁荣农村经济的要求。目前经济效益最低的粮食的总产值,还占很大比重。1983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62%,林、牧、副、渔占38%。种植业产值中,又以粮食为主,其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66%。由于种植业结构比较单一,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对于我们发展蚕桑生产是极为有利的条件。江苏省里问蚕桑要发展多少,吴江县决定每发展一亩桑园,减少粮食征购任务750斤,全省初步统计要发展37万亩。另外,这些年绿肥、饲料面积大幅度下降。83年绿肥面积只有1.1亿亩,比78年少2700万亩。青饲料面积2433万亩,比78年少329万亩,对发展畜牧业、培肥地力,也带来
不利影响。
三是种植业品种构成和品质状况,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粮食中玉米、红薯多,小麦少,水稻中的粳米和优质灿米等紧俏大米,仅占总产量的20%左右,四川、江苏、湖北、安徽、江西调出300多亿斤,其中籼稻占90%以上。东北三省的玉米这两年大增产,调不出去,今年又获丰收,卖难问题更加突出。棉花强力不够,成熟度差,二级棉单纤拉力还比不上巴基斯坦的四级棉和苏丹等国的三级棉。油菜籽由于芥酸含量高,出口销路打不开。蚕茧也有一个质量问题。
总的说来是形势大好,难题不少,但这是前进中的困难。根据以上情况,我们部初步考虑,近期内种植业生产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是继续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保证粮食持续发展,有计划地调整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扩大饲料作物的种植,合理安排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比例和布局,向优质、高效、集约化经营的方向发展。调整要注意以下原则。
1.有利于提高效益,力求做到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实行农林、农牧、农渔相结合。
2.有利于因地种植。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的优势。要针对农作物生长周期长与市场变化快的矛盾,建立相对稳定性与应变性相结合的结构、布局。
3.有利于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发展加工业。要把农业一次性产业变成多次增值的产品。
4.有利于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调减粮食面积,要从提高单产上保证粮食持续发展。
5.要有利于城镇建设,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城市、乡镇人民的消费需要结合起来,为城镇建设服务。
蚕茧生产是种植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蚕茧生产既是种植业,又是养殖业,是两者的结合),在研究讨论蚕业战略时应该考虑适应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同样必须考虑这些指导思想和调整的原则。
二、蚕茧生产的新形势和新矛盾
建国三十五年来,我国的蚕茧生产在“大力发展”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在各级党委重视下,经广大干部、农民和我们全体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我国桑蚕茧和生丝的产量已分别于1970年和1977年超过了日本(1970年日本产茧223.4万担,中国产茧243万担,1977年日本产生丝1.6万吨,中国产生丝1.8万吨),恢复了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桑蚕茧又连续大幅度增产,1980年(499.7万担)超过了历史最高产量水平(历史最高年为1931年产茧441.6万担),扭转了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由于不断更新良种和改进饲养管理技术,蚕茧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如鲜茧出丝率由解放初期的8.3%提高到11%)。
1984年我国蚕茧生产除少数省和去年相平或减产外,其余各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预计全国产茧560多万担,比去年增产30万担左右,增产7%,创历史最高纪录,比建国初期的61.8万担增长了8倍,比1978年的346.6万担增长了66.0%。江苏省从1978年以来摆脱了多年徘徊的局面,连续六年增产,1984年产茧量达120万担,与1978年相比,产茧量翻了一番多,比1983年增产20万担,是今年全国桑蚕茧增产最多的一个省。我国柞蚕茧生产很不稳定,1979年一1983年间每年平均生产122.8万 担,1980年是最高年,曾达151.2万担。比1971年一1978年平均每年产茧79.8万担增长53.9%。由于去年东北产区停收、拒收柞蚕茧和要农民割(剖)茧卖蛹交售茧皮而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河南、湖北也因限购和降价的影响,今年柞蚕茧普遍减产,预计全国产茧90多万担,比去年减产50万担,减产35%。
随着蚕茧生产的发展,丝绸产品的销售也有很大的发展,1982年出口厂丝和绸缎及其制成品折合生丝达2万吨,1983年丝绸出口创汇达8.58亿美万,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1984年上半年丝绸出口收汇比去年同期增加13.4%,据说全年可力争完成9一9.5亿美元。国内销售绸缎1983年达6.2亿米,比上年增加16.7%,比1978年增长了89%。今年1~7月累计绸缎国内纯销售比上年同期又增加了24.38%。
但由于近几年我国蚕茧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丝绸产品的销售未能相应的同步增长,超过了内外销售增长的需要,加上有些丝绸产品质次价高和花色品种不对路,造成丝绸产品的大量积压,据说1984年底,库存桑蚕厂丝将达到1.6万吨,超过正常库存周转量的一倍多,绸缎库存相当于年产量的一半左右。目前柞蚕尚未恢复历史最高年(1921年产茧187万担),但也出现了“产大于销”的新矛盾。尽管目前丝绸产品的“供过于求”是生产发展过程中流通环节出现的暂时现象和其他农产品一样,也是低水平消费的剩余(如把每年生产的桑蚕厂丝都织成真丝绸,人均只有9寸左右,而实际上目前国内销售的绸缎中真丝绸仅占真丝绸总产量的15%左右,恐怕每人只有一寸多)却成为当前阻碍蚕茧生产持续发展一个严重问题。目前,确有许多产区又出现了新的徘徊。由于受限购和压级压价的冲击,河北省除今年大幅度减产外,重点产茧的滦县已决定明年不再养蚕。湖北省去冬今春已挖渠2万亩,今年减产14%,广西也由于100吨厂丝没有出路,今年还有2.4万担蚕茧要向外省推销,产茧生产处于困难的局面。我们都十分珍惜得来不易的大好形势。我们的大好形势得来确实不易。回顾我国桑蚕茧生产历程,从100万担增加到200万担,整整用了十六年,800~300万担用了六年,300~400万担用了五年.400一500万担用了二年,现在到500万担又开始徘徊,已经四年了,去年减了产。如果我们的工作稍有失误,多了就砍,将会造成历史错误,当前的大好形势就有得而复失的危险。
三、关于如何千方百计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丝绸销路的问题
发展蚕茧生产是我国农村的一大优势,增产潜力还很大。蚕茧生产和其他商品一样,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只有解决好逐年增产的丝绸产品的销路,才能促进今后蚕茧生产持续而稳定的发展。胡耀邦同志一再强调指出:我们没有限产的权利、只有为农产品找出路的义务。十月十九日,胡耀邦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座谈会上说:“更快更好地使国家和人民富起来,是党想事情办事情最核心的问题。”我们应随时记取领导同志这些讲话。我们领会,如果看见东西“多”了(并不是真多),就采取消极地限产限购等办法(这是“穷”办法),生产有停滞不前甚至萎缩下降的危险,就不能再发展了,翻番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了。大家工作也就没有劲了。我们只有把产品多的压力变为动力,从扩大消费方面找出路,积极地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打开销路。
如何扩大丝绸产品的销路呢?我们认为在流通环节上要考虑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真正地把丝绸产品销售的方针逐步转移到“立足国内,力争多出口”的正确轨道上来。这个方针从1975年正式提出后,但一直未能得到贯彻。历年来,我国大约75%的生丝供出口。国际市场对我丝绸的发展极为重要。按当前世界丝绸供求情况和今后市场预测来看,出口还有潜力,有待进一步开拓,但容量有限,竞争激烈。由于我丝绸产品的竞争能力差。短期内大量增加真丝绸出口困难也较多,加上资本主义市场起伏变化也很大,因此,今后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存在一定的危险。
随着国内蚕茧生产的继续发展,近期内国际市场销售量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又不大,而丝绸产品需要内销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正如这次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所指出的一样:“目前
农村的改革还正在继续发展,农村经济开始向
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这种形势迫切
要求疏通城乡流通渠道,为日益增多的农产品开拓市场,同时满足农民对工业品、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不断增长的需求。”所以,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更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因此,除了保证出口的需要,力争多出口外,必须面向国内,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才能适应国际市场多变的特点,才能进一步扩大丝绸的销售,才能从根本上解除蚕茧生产的后顾之忧。我国有十亿人口,有穿着丝绸的传统习惯,是一个十分广阔的市场,容量很大,是大有发展前途的。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丝绸的销售量也将逐步增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吃讲营养,穿讲漂亮,用讲高档”,这是国内消费的新趋向。扩大消费,才能扩大再生产。正确处理生产与流通、出口与内销的关系,才能使蚕丝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实现十二大翻番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如何合理制订适合国内市场消费水平的内销绸价格。能否扩大丝绸产品的销售取决于价格与质量,质优价廉才能打开销路。当前,国内丝绸积压,而穿着丝绸的人却很少。
价格高,限制了消费,这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人调查,如果国内真丝绸每尺零售价格由1.5元降至1-1.2元,才能迅速扩大销路。建议合理制订适合国内市场消费水平的内销绸价格,这对开辟国内市场十分重要。他们提出两
个建议,一是减免税收,现行丝绸工商税率包括缫丝、织调、印染和商业流通在一起高达31%,是丝绸产品售价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作适当调整。有人测算,如把工业环节的税率减免到10%,可降低丝绸零售价15%(我国从1983年起降低茶叶工商税——一毛茶由40%降为25%,边销茶由2O%降为10%,降收金额用于降低零售价格,以利于扩大销售;为了扩大苧麻纺织品的销售,也实行减税,由18%降为3%)。减免税收后,销路扩大了,刺激了生产,畅通了流通渠道,又刺激了消费,生产和浪费扩大了,不但不会减少财政收入,而且还能增加收入。这是第一个建议。第二个建议是改革现行丝绸作价办法。现行丝绸作价办法是1966年由纺织工业部制订的,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部门之间的利润分配也不合理(如外贸出口一吨厂丝可获净利3万多元)。过去为了稳定国内真丝绸价格水平,采取由外贸补贴内销绸的办法(每吨加工内销真丝绸用丝补贴2万元),由于价格倒挂,绸缎内销越多,
补贴越多,影响经营部门的积极性,谁也不愿意扩大经营内销绸。江苏现在外销占89%,内销占11%,补贴平衡还有盈余,如果内销增加到15%,外销85%,经营还可平衡,如果内销超过15%这个限额即要赔钱,所以无人再去扩大经营。建议对丝绸实行内外有别的两种作价制度,即供应外贸出口的丝绸价格应高于内销产品的价格,以取代现行“以外补内“的办法。
也有人认为,1979年蚕茧提价后,增加了丝绸成本,农民得利太多了,主张降低蚕茧收购价格。据一些地方调查,从农产品的比价、
最终产品成本结构和外贸收入比,茧价不是高了而是偏低。例如四川82年以来,三年综合均价是逐年减少,1982年每公斤鲜茧3.21元,1983年3.13元,1984年3.10元,因之三年蚕茧收购量徘徊在190万担左右。又如日本革本占厂丝的80%,而江苏只占62%,浙江占66%。近几年,蚕茧生产所需物资不断涨价,蚕农的实际收入减少了,很多工副业发达的地区已采取
“以工补农”的办法来维持蚕茧生产。正如江苏省蚕农反映:“现在养蚕是议价物资,平价茧子,经济价值不高,不上算,种任何经济作物都比养蚕强”。但是,没有其他工副业、
经济落后的地区,种桑养蚕还有一点积极性。
桑、柞是多年生经济林木,发展很不容易,需要多年才能见效。特别是如果毁桑、柞林弃莽,改植其他树种或一旦遭到破坏,就再难恢复。我们认为对蚕茧价格应实行稳定的方针,
应持慎重的态度。
第三,努力提高丝绸产品的质量问题。质量就是生命,丝绸产品质量(包括花色品种)
已明显地成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焦点。赵总理最近指出:“我国的陶瓷和丝绸越来越不适应国内外市场,有些产品在国内是高档,到国外是低档。”我国的丝绸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在质量和花色品种方面还需要进步提高。主管茧丝绸生产的各个部门都在努力解决各自的产品质量问题。丝绸工业部门已陆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加速加工技术的改造,以提高丝绸产品的质量。特别是改进印染和后整理工艺,以解决防编、抗皱等重大质量问题;努力改进品种设计,扩大适销对路花色品种的生产,提高竞争能力;积极开发新产品,扩大消费领域。我们相信,经过努力,今后的丝绸销售无疑会逐步扩大.前途是乐观的。
总之,只有走提高丝绸质量、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环节和费用、降低生产成本的道路,实行薄利多销,才能为扩大国内销售争出路。研究如何才能尽快解决丝绸产品的积压和打开销路是当务之急,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四、关于蚕茧生产如何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问题 这里谈五个问题:
1.要考虑调整蚕茧生产方针的问题
我国现在已拥有桑园800万亩(1983年年报为582.2万亩,根据实际情况是:成片桑园
约500万亩,零散栽桑20多亿株,会计约800万
亩),放养的柞林约1000万亩(1983年年报
906万亩)。这是今后发展蚕茧生产的可靠基础。但由于前几年发展的势头较猛,有相当一
部分单产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也低于经营其他的经济作物。同时,鉴于提高丝绸产品质
量,改进花色品种,处理产品积压和开拓市场还要做大量的工作,也还要有一个过程。根据当前的形势,对今后蚕茧生产方针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蚕茧生产可否采取“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积极巩固现有生产基地,稳定桑园、柞林面积,努力提高单产、质量和经济效益,按照市场需求,
积极而有计划地稳步发展蚕茧生产,为国家提供数量充足质量更好的原料茧。
如何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三同步,我们主要的还是要靠技术进
步。这个题目就要请在座的教授、专家共同来研究。根据党的十二大确定的力争到本世纪末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我们蚕丝业如何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合我们蚕丝业的实际,如何确定我们蚕丝业的战略目标?如何选择最优的可行性方案?如何制订为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措施?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和论证。
2.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
随着整个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养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由于经验不足,确实存在承包年限短,承包地块分散和承包合同不完善的问题。继续稳定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进一步调动蚕农积试性,发展蚕茧生产的重要保证。今后我们要把稳定完善生产责任制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根据1984年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可把承包期延长到15年以上;对分得过散的地块,按照“大稳
定,小调整”的原则,经过民主协商,进行适当调整,以利于促进经营的相对集中和专业化商品生产的发展。江苏调查,不到半亩桑地占30%,半亩到1亩地的农户占30%,1亩以上占35%,5亩以上占5%。四川更分散,有些一户只卖二角钱的茧子,一张蚕种扯成很多条。.叫溜溜种。另外,要从完善承包合同入手,合理确定提留指标,规定经营要求和必要的奖惩制度。在养蚕分户经营的新形势下,坚持小蚕共育是实现蚕茧稳产高产、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蚕茧生产发展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措施。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各种型式的小蚕共育,特别是要重视总结推广专业化共育的经验,建立以小蚕共育组织为核心的新的养蚕技术推广体系,要做好技术改革和技术服务,提高经济效益。这方面各地有许多经验,如四川前两年不到20%的小蚕共育,现在已达到38%,计划近期内要搞到60%以上。
3.坚持质量并重,以提高质量为主
在我们过去的工作中,偏重于抓产量,对提高蚕茧质量缺乏足够的重视。加上我国蚕品种(特别是夏秋蚕品种)、栽桑养蚕技术和饲养上簇条件等都比较落后,造成蚕茧质量差(主要是茧层率低——特别是夏秋蚕品种,上茧率低,解舒率低,以致出丝率低)、单产低,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不能适应丝绸加工和市场需要。今后我们要坚持质量并重,以提高质量为主。提高蚕茧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比抓产量难度还大,涉及的问题更多。重点抓良种的选育,加速新品种的繁育推广更新的步伐、消毒防病、改革簇具、改进上簇技术、加强簇中管理,把蚕茧质量抓上去,力争实现单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现行评级标准和眼看、手摸的收购办法不能真正体现优质优价。目前,以缫丝计价为基础的蚕茧标准的改革虽在积极进行,估计近期内还不可能普遍推行。因此,如何使蚕农在增加工本、提高茧质后,在经济上能真正得到实惠,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4.合理调整布局,加强基地建设
要继续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的同时,合理调整蚕茧生产的布局,根据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逐步调整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最适宜的地区,
以利发挥地区优势。例如,四川原来162个县产茧,计划调整到80个县,其中有52个万担县,还有28个5000担以上的县。川北质量好,川南川东质量差,逐步向川北丘陵地发展。他
们还调整栽桑布局,搞家庭小桑园、间种桑、搞中干高干。变养四次为三次,不养夏蚕提高质量。各季养蚕的比例结构也要根据养用结合、持续增产、多增产优质蚕茧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原则,进行适当调整,防止掠夺性经营。参照粮棉等作物基地建设的办法,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建立一批优质高产的商品茧生产基地。粮食全国搞了50个商品粮基地,国家投资25亿元,每个县500万元,地方自筹500万元。棉花计划搞优质棉基地50个。经济作物包括蚕茧我们也有这个设想。
5.加强产后工作,组织多层次加工,积极
参与流通
首先要根据中央关于计划体制改革和继续减少统购、派购品种,调整农副产品购销政策的精神,认真研究蚕茧是否由二类产品改为三
类,全面放开,自由购销?(有的同志反映,
蚕茧是二类,实际比一类管得还死。应该如何
改革?)还是实行全额收购,还是计划收购?
生产计划与收购计划如何衔接?价格如何管理?如何同生产单位签订购销合同?等等。
要认真总结江苏吴江、海安等县由乡镇集体办茧站,自营收、烘蚕茧;陕西省蚕桑站与户县蚕茧公司联办试验茧站的经验;总结浙江省新昌县澄潭公社等办丝厂搞蚕工商联合经营的经验;总结山东益都蚕种场蚕桑副产物综合
利用的经验,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广。目前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嗜爱丝绸,且有精细的加工技艺,花样繁多,象这样有自纺自织传统的
区,都可组织恢复发展加工,生产少数民族需要的丝绸,自产自用自销。现在看来,农民完全有条件搞一条龙,浙江乡镇企业加工能力达万担(共120万担)。现在河南的柞蚕茧大部分是由农民加工土丝。我们要改变过去单纯生产原料性商品的作法,有计划地组织和发展就地加工业,以促进蚕茧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中国丝绸公司是统管茧丝绸的加工和国内外销售的经济实体。成立三年来,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显著的成绩。茧丝绸的生产和流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我们要自觉地按商品生产的要求,十分关心和研究产品的生产、流.
通、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为了进一步开创蚕丝业的新局面,我们农业部门要加强与中国丝绸公司的联系,密切配合,共同探讨和研究制订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一系列有关茧丝绸生产、销售的政策措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让我们为实现十二大确定的伟大战略目标,振兴祖国蚕丝业,共同努力,调查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坚持改革,继续探索,开拓前进。
我们认为当前开展发展战略的研究很重要,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这次学术讨论会
是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召开的。胡耀邦同志说搞好第三次腾飞主要靠三条。一要靠政策,
二要靠健康的政治生活,三要靠富有远见的长期打算,重视科教、重视人才。如何使我们蚕茧生产腾飞,如何围绕我国蚕丝业发展战略进行学术讨论,正是我们学会讨论的重要内容。
我们衷心希望在座各位专家多多献计献策。 祝大会圆满成功。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