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本 最 近 养 蚕 业 的 动 向

              (日)田村修-

  我国的养蚕业,由于劳动力的减少和桑树栽培面积的减少不断增加;又因丝绸需要量的严重下降,蚕茧价格的提高等原因,正在日趋缩小的倾向。1984年,随着生丝需求和供应的恶化,养蚕业更成为严重地问题。
  养蚕农家数大幅度的减少:
  1984年养蚕农家数有11万3800户,对比前年减少率提高到11.2%,比上一次(译者注:1983年比1982年)总养蚕农家数的减少率,增加了1.1%。在最近五年的时间,减少率为35.5%,三分之一以上的养蚕农家,在这期间离开农业生产或者转换从事其他工作。如从不同的地区看养蚕农家减少的情况:近畿减少0.3%,北陆减少了48.4%;而主产地的东北减少28.8%、关东减少30.9%,是减少较小的地方。相反,在冲绳有较大的增加,增加了64.7%。
  桑园利用面积的比率下降:
  桑园栽培面积,也随着养蚕农家的减少而减少的倾向,但它的减少速度比养蚕农家的减少要小一些。1984年桑树栽培面积为10万480公顷,比前年减少4.2%。占全部耕地面积的,从前年的2.O%下降到1.9%。桑园利用面积也在减少的倾向,森于1984年出现了较大的减少,比栽培面积减少了8.6%。所以,桑园利用面积的比率,比前年减少的3.8%,仅为79.7%,是近年来较大的减少。这种情况;认为是由于蚕茧减产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了桑园利用率下降的原因。
  蚕茧产量连续性的减少:
  蚕茧产量,由于桑树栽培面积的减少和从事养蚕者高龄化的劳动力不足;并随着经济效益的下降,对蚕桑生产的兴趣不高等原因,蚕茧产量,正向着减产的倾向下降。1984年蚕茧总减产率为17.6%,实产茧5万400吨,是大减产的年份。


  如果从不同的蚕期,看蚕茧减产的情况:春蚕和早秋蚕全面减了产,在东北、关东及东山等地方,因早春的低温,影响了桑树的生长发育等原因,分别各减产了18.4%和21.1%。还有晚秋蚕也减了产。在一部分地方,因夏季的高温少雨,桑叶质量差的原因,减产了14.4%。又如从不同地区看:受早春低温影响的东北、关东及东山等地方,分别各减产了19.1%、19.4%和19.0%;但在四国、九州地方,仅各减产4.7%和7.6%,是减产量较少的地方。
  单位收茧量下降的倾向:
  如果从桑园利用面积,每10公亩的基准收茧量(正常年份的收茧量)看:近年来,作为小规模养蚕农家为中心的劳动力不足等原因,收茧量正向着下降的倾向发展。从1979年的77.1公斤到1983年的75.3公斤以后,至1984年在蚕茧全面减产的情况下,仅64.5公斤,对比前年下降了14.4%。
  如从不同的地区看:1984年桑园利用面积,每10公亩的基准收茧量,九州是80.6公斤、东山71.9公斤;其次是四国67.9公斤、东北63.4公斤;比较低水平的地方是北陆45.8公斤、东海53.7公斤。在保持高产的地方,正推广着生产效果高的养蚕技术。
  规模扩大的进展如何?
  有关规模扩大的进展方面,也继续缩小的倾向。每一户养蚕农家的桑树栽培面积,从1979年的71.0公亩,到1984年增加至92.1公亩。又如每一户的收茧量,也从1979年的461公斤,增加到1983年的477公斤。但1984年随着蚕茧减产的情况,下降成443公斤。
  其次,如果从收蚁量规模不同的农家比例看:1984年收蚁卵量在6—10盒蚕种和10—20企蚕种的养蚕农家户数,一般占四分之一左右;数量少, 3—6盒蚕种的农家数,占二成多。收蚁量规模的动向和每盒蚕种收茧量,有增加的倾向,但因受灾害的影响等原因,而不能作单纯的比较。


  但是,如从收蚁量规模不同的农家比例看:从1975年一直到1980年如把收蚁卵量6盒蚕种作为分界线,达到这个数量以上的养蚕农家数的比例高了;相反,达不到6盒蚕种的比例下降了。所以,认为是收蚁量规模扩大的动向。1980年以后,不能够看成为发生了大的比例的变化,因如从收蚁量达30盒蚕种以上的大规模养蚕农家数的比例看,一直到1983年仍是高的。1984年因随着蚕茧减产的影响,才下降的。
  今后,在严格控制生丝进出口的同时,积极推广低成本的养蚕方法和建立生产效益高的经营管理,将成为重要的课题。

  许斯魁译自《蚕丝科学与技术》1985、24(6):56一5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