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饲养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符 保 军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春期气候温和,桑叶叶质优良;桑和蚕的生长适应,因此,我省春季以饲养产量高、丝质好的多丝量品种,并且稳产、高产易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完善,蚕桑生产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由过去的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中养蚕,发展到现在的以户为单位的饲养形式,形成了千家万户养蚕的局面,蚕茧产量逐年增长,尤其是春蚕茧增长幅度大;广大蚕农对春蚕饲养非常重视,并期予很大的希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近年春蚕蚕作在相当一部分地区不稳定,重农的损失较大,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本文笔者就近年在农村中所发现和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在整体的消毒防病上,克服重“治”。轻“防”,重蚕期消毒,轻养蚕前消毒的思想,有的蚕农认为春蚕饲养时,中间隔了很长时间没养蚕,经过一个冬天后病原物都已死了,因此,对这次养蚕前的消毒就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注意蚕期的消毒就不会发病了,这样,在消毒上就只是走过场,蚕室、蚕具随便洗一洗,扫一扫就开始养蚕。由于上一年养完最后一次蚕后,又没进行过认真的消毒、大量的病原物积存在蚕室、蚕具上,在养蚕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感染蚕,导致蚕儿发病,蚕农一见病蚕,就只顾蚕体、蚕应消毒,由于周围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病原,单纯进行蚕期局部的蚕体、蚕座消毒是不能解决本质性的问题,而养蚕前的消毒不彻底,是导致我省春蚕发生蚕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养蚕前消毒是消灭病原,减少蚕病发生的关键,必须认真搞好、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春蚕的消毒安排是:第一次将各种养蚕用具充分浸泡,把蚕具上的各种残留物洗刷干净,蚕室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含1%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蚕室蚕具喷雾消毒;要喷细喷匀,处处喷到,蚕室的天花板、角落也要一定喷到。不能用漂白粉消毒的线网等小蚕具,可用水煮沸30分钟消毒。消毒完后,蚕室、蚕具应让其充分干燥,防止发霉,消毒后不要再用水洗。有的蚕农考虑蚕具易洗;在谈蚕具时加一些漂白粉,这是可以的,但有的蚕农就此作为消毒,那就不行了。这样做一般达不到消毒的浓度。因此,一定要按标准配制漂白粉液重新消毒,同时方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要进行第二次消毒。第二次消毒可采用敌孢霉或漂白粉液,敌孢霉消毒时注意每瓶要加一斤石灰,蚕室蚕具都要吹到,这次重点放在养蚕用具上,经过这样的两次消毒后,如遇连续的阴雨天气,如能密闭的蚕室,可在养蚕前3—4天用硫磺再薰烟消毒一次,密闭一天后开门换气,在蚕室,蚕具的消毒过程中,要注意周围环境的消毒,室内室外要结合起来消毒,八五年春季在澧县几个蚕病发生比较严重的蚕区试验,经过这样的消毒后,再结合蚕期消毒,基本达到了彻底消毒的要求,蚕作稳定下来了。
     二、在蚕作的消毒防病上,克服对蚕病易感期不够重视和不讲究药效的现象。据调查,我省蚕农对蚁蚕一般都没有及时进行蚕体消毒的习惯,如有的蚕区在一眠时就发生僵病危害,损失惨重,这是由于蚁蚕感病而造成的,因为蚁小蚕抗病力弱,不及时消毒,微量病原感染就可导致发病,并引起蚕座内传染,导致大量发生蚕病。因此对以小蚕期的消毒防病要特别加以注意。同时在消毒药物的使用上,克服不讲究药效的现象,如有的蚕农用漂白粉防僵粉药物蚕体消毒,一次就配几天的或一个蚕期用的,且又是一种浓度,从收蚁到大蚕,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当发生蚕病时,往往由于撒药量偏少,消毒药剂效力差,拚命消毒而效果不佳,蚕病控制不住,碰到这种情况,应注意用药浓度,同时要考虑药物本身的防病范围,做到对症下药。作为病毒病目前仍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唯一的办法就是防病,因此药物浓度及使用何种药物要根据蚕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有无蚕病发生、蚕病种类来决定,并且要求当天配当天用完。
     三、在养蚕用叶上,要克服用过嫩叶养小蚕。目前,我省一些蚕区的蚕农为了争时间先卖茧,希望小蚕期蚕儿生长发育快些。眠起齐整些,因此它用些嫩叶喂蚕,叶子大部分是刚刚开出的叶,认为这种叶蚕吃得快,吃得净,蚕儿长得快,发育齐一,用过嫩叶喂小蚕,粗看起来,蚕儿确实长得快,眠起也齐,蚕体大,但是仔细观察时就可发现这种蚕皮肤无光泽,蚕体软,不壮实,到大蚕期时;食桑时间拖得长,卖茧往往落在同批蚕的最后,并且病蚕多,不结茧蚕多,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小蚕期食下过多的嫩叶。桑叶营养不能满足蚕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造成小蚕体质弱,由于小蚕体质差;直接影响到抗病力及大蚕期的生长发育,一旦微量病原浸染就极易发病。因此在养蚕用叶要求上,小蚕用叶既要考虑眠起喷齐度等生理指标,又要兼顾到蚕体强健性,为保证蚕体水分平衡,在收议后24小时中用叶可偏嫩些,以利蚕的生长发育,随着蚁蚕的生长发育,叶质要力求适热。春季用叶时标准根据我省特点,收蚁时用黄中带绿叶,一般是第3-4片叶比较好,以后逐渐用适熟叶。
     四、注意蚕室加温和通风换气,防止中毒事故发生。我省春蚕升火加温由于煤气中毒而造成养蚕失收的事例每年都有发生,这主要是一些蚕农只考虑升温效果,忽视了不良气体对蚕儿的影响,在加温时,根据实际情况,要定期进行通风换气,以防发生中毒事故,小天加温最好的是采用地火垅升温,升温效果又好,又可防止中毒事故。
     五、做好种叶平衡,不养过量茧。春季由于气候、叶质条件好,春蚕好养,茧价也高,经济效益较高,蚕农为增加收益,就拚命多养春蚕,造成桑、种比例严重失调。五龄桑叶不够就只得吊叶,一天给1-2餐时,拖到一定的时侯就用激素催熟上簇,由于食叶不够,蚕的丝物质不多,上簇几天仍不结茧。由于微量病原物质侵染而感病的蚕,由于饥饿,时间的延长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大量发生蚕病,最后有的仅结一些薄皮茧,由于茧质差,茧价不高,蚕茧增产而不增收,得不偿失。因此在制定春蚕饲养计划时要严格以“桑”定“种”,既保证春蚕养足,不浪费桑叶,又不养过量蚕。
  六、讲究上簇和采茧,提高蚕茧质量。我省大多数蚕区对上簇、采茧不讲究,蚕养得好,而收益不高,其主要是采取自动上簇,上簇较密,簇室往往就是蚕室,通风不良,湿度比较大;加之簇具不良,因此黄斑,柴印,双宫茧较多。售茧又喜欢售混合茧,这洋一来,茧价就受到影响,因此上簇时要注意蚕密度及簇室的通风换气,采用自动上簇的如蚕应过密,一定要捉出一批,然后才用自动上簇,结茧后赶快把簇从蚕座上拿起来挂起,以利通风,采茧时不要过早采茧,不要售混合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