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 绵 加 工 技 术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吴桐银

  在蚕业生产中,有一部分不能缫丝的蚕茧经合理处理可用来拉织成松软、洁白的丝绵。这对提高蚕业的经济效益,满足城乡人民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拉丝绵按蚕茧的种类及操作工艺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水丝绵和干丝绵两种。凡是茧层结构无损的下脚茧如双宫茧、重柴印茧及丝厂选出的次茧都可拉织水丝绵;而茧层结构已损的下脚茧如削口茧、蛾口茧、鼠口茧及蛆孔茧等则适宜于拉干丝绵.当然也可拉织成水丝绵。丝绵的加工技术并不复杂,主要有制弓、煮茧、拉织三大工序。
  一、制弓。拉织丝绵用的弓子通常用长60厘米、宽10-15厘米、厚2—3厘米刨光滑的木板一块做底板。并在木板的15厘米、35厘米及45厘米处各钻一个插弓的洞孔,再用长60~65厘米,宽1—l.5厘米、厚0.5厘米的光滑竹片做成小弓,大弓长95—100厘米。使用时;用小弓就将小弓的竹片插在底板上的15厘米及5厘米处的洞孔中,如用大弓时,先将小弓拔去,再把大弓的竹片插入底板上的15厘米及45厘米处的洞孔中,即可使用。
  二、煮茧。煮茧的目的是脱胶,加工丝绵的关键技术。首先将下脚茧按双宫茧、削口茧、蛾口茧、污茧等分类.分别装入布袋中.通常每袋装茧半公斤左右,并扎紧袋口,放在清水中浸泡2-3小时,以除去蛾尿污染及其他杂物等。接着将浸泡的茧挤干,连线移入装有1.5一2%的纯碱或苏打溶液的煮茧锅里.加碱量应视碱的质考及原料而异。一般每公斤茧加纯碱100克。如以碱液量5公斤,煮沸40一50分钟为标准,则每公斤双宫茧需用碱80-100克。削口茧、蛾口茧、污茧及其他次茧则需用碱90-100克。茧子放火锅里后,注意边煮边搅拌翻动。这样经煮沸40分钟左右.蚕茧的脱胶率达到18一20%,手触蚕茧已软,就可捞出茧袋,须立即放在清水中反复漂洗,直至余碱彻底漂洗干净为止。如多余的碱液漂洗不净,则加工的丝绵呈黄色,影响丝绵的美观及牢度。
  三、拉织丝棉。拉织丝绵前,须把煮好漂洗干净的茧子放在45℃的温水平才能拉织。先用手将茧内的蚕蛹轻轻挤接到一端,撕开茧层成四角形或园筒形,翻转,将茧内的污物蛹、蛹壳蛹衬等翻洗干净,然后用两手的拇指伸入茧口在水中缓缓用力把茧口张开,迅速朝小弓顶部一套,并稍用力,均匀地拉至弓的底板,从头到底全部套在小弓上,即形成一层茧绵厚薄匀称的丝绵。一个小弓套15—20茧后,取下弓上的袋状丝绵绞干,再浸泡在清净的温水中,使其充分松散。然后套到大弓上,每3-4个小弓丝绵套成一个大弓丝绵。套大弓需较强的劳力,且要用力均匀,也可两人共同用力,均匀地用空心拳头在小丝绵袋中推拉,套在大弓上,把大弓丝绵取下挤干,并用棉线绳穿孔,挂在竹竿上晒干,晒时要内分翻转,使色泽均匀,就成了洁白、松软的丝绵了。每一大弓丝绵约重15-20克,织30只左右大弓丝绵即为一市斤。最后装丝绵时,还应选一只大且均匀的大丝绵作总包装,其余的经整形后混装入内,即为成品。如拉干丝绵,只要把煮好的茧子漂洗干净碱液晒干,一袋袋地贮放好,待冬季农闲时拉织。拉织时不需要放在温水中,直接拉织成松软,洁白的丝绵。
  此外,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条件的农户可进行机制丝绵,将下脚茧经过煮茧脱胶后,用梳绵机直接将蚕茧撕松,脱蛹及除去杂物,漂洗脱脂后,晒干或烘干,再用撕绵机撕松,即为片状或无定形的洁白、松软的丝绵,最后可加工成丝绵被,精干绵或其他制品供应城乡市场或出口换取外汇,支援四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