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忠 靳永年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我省夏秋蚕时间长,批次多,养蚕数量大,一般产茧量占全年总产茧量的60%左右,是影响全省蚕茧生产丰歉的主要季节。但由于普遍存在着单产低、蚕作不稳定、丝量少、丝质差等问题。在影响蚕茧产量、质量的诸因素中,缺乏理想的蚕品种是其主要原因。因此,选育出体质强健、丝多质优、稳产高产的夏秋新品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从一九七八年开始进行“桑蚕夏秋用新品种选育”的研究,利用抗逆力强、配合力特别好的“7532”为母本,以体质较强、茧丝质优良的“782”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后采用连续二代高温多湿密闭(87—88°F,95—90%)和一代常温偏高(82—84° F)交替进行走向培育和选择,育成日系品种“湘晖”;又以含多化性血统的二化性抗高温品种“新九”为母本,以茧层率高、茧丝最多、净度优、配合力好约二化性品种781和757及922为父本进行复杂交,杂交后采用连续三代高温多湿(85—86°
F,913—85%)和一代常温常湿交替进行定向培育和选择,育成中系品种“芙蓉”。其一代杂交种“芙蓉×湘晖”,经过1981-1984年连续四年的实验室和全省农村及国营蚕种场多点的生产区试鉴定,以及近三年在湖南大面积试养,表现抗逆性强、好饲养、产茧量较高,丝量多、丝质优等特点。一般每盒蚕种产茧量50~70斤,比对照种“群芳×朝霞”(我省近年夏秋蚕推广的主要品种)提高15—20%;茧层率21—24%,比对照种净高1—2%;担桑产值比对照种提高15%左右。单茧丝长稳定在1000—1200米,解舒良好,解舒率达75—85%;鲜毛茧出丝率较高,达15—17%,茧丝纤度适中,净度优良,各项丝质成绩均符合国家审定标准。
1984年全省农村试养“芙蓉×湘晖”蚕种近3万盒,占当年全省夏秋蚕发种数的37.1%,深受广大蚕农和丝厂的欢迎。同年早秋参加全国的区试鉴定,表现孵化、眠起、上簇均齐一,体质强健、好养;茧层率、鲜毛茧出丝率、解舒率、解舒丝长、万头产丝量、五龄担桑产丝量均居多鉴品种首位,虫蛹统一生命率与体质较强的第一对照种东34 X苏12相仿,丝质优良,纤度符合国家审定标准,净度超过审定标准2.26分。1985年,全国已有10个省(区)引去试养,目前,这一新品种已在湖南普及推广,成为我省夏秋蚕的当家品种。“芙蓉×湘晖”的育成,较好地解决了过去长期以来夏秋蚕品种选育中难度较大的蚕体体质与丝量丝质之间的负相关矛盾不易统一的关键技术问题。
通过育成芙蓉×湘晖这一对新品种的实践,我们认为选育强健性多丝量品种要正确处
理好如下育种技术关键:
1.在亲本选配上,必须考虑到对交品种的中日系双方都要含有一定的体质强健的多代性血统成分,较多的二化性多丝量成分。这样育成的品种既具有较强的强健性,能适应夏秋季不良的环境条件,而茧丝质量又比较优良。例如湘晖是以含多化性血统的二化性品种7532为母本,再与二化多丝量品种782进行杂交。芙蓉是以含多化性血统的二化性品种新九为母本与二化性多丝量品种进行重复杂交三次,即:〔(新九×
781)× 757)× 922。结果育成的芙蓉的体质强健性与亲本新九差不多,但茧丝质量有显著提高,茧层率达24—25%,且解舒、净度比新九优良;湘晖的体质与亲本7532相近,茧质亦有一定提高,茧层率为22-23%。其一代杂交种“芙蓉×湘晖”的体质强健性与“新九×
7532”接近,茧丝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茧层率达23%以上。。
2.在选择好亲本的前提下,正确运用复杂交的方法进行杂交。在杂交后的早期世代遗传性状开始明显分离和重组时进行重复杂交为好,具体根据育种目标,针对存在某性状缺点,重复杂交能弥补某性状缺点的二化多丝量品种,这样可使几个品种优良性状的遗传基因重组在一个体内,重复杂交后,只要不失时机地采取得当的培育和选择措施,加速遗传基因的纯合化和优良性状的稳定,就有可能使体质强健和茧丝质量优良的性状融合在一起。如芙蓉在杂交后的F2代性状开始分离时,发现茧丝净度不够理想,于是利用茧层率较高,茧丝净度好的二化多丝量品种757进行第二次杂交,解决了净度稍差的问题。第二次重复杂交后选育至F4代时,开始进行早期一代杂交配合力测定,选出“芙蓉X湘晖”一代杂交优势强的组合,同时,亦发现922与湘晖一代杂交配合力较好。当选育F9代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芙蓉的全茧量和茧层量,又利用体质强、量较大、茧丝质优良的922二化性品种进行第三次杂交,结果育成的芙蓉品种,既体质强健,又丝多质优,并与湘晖具有一代杂交优势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等特点。
3.采用较恶劣的环境锻炼与优良环境培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向培育。杂交后采用高温多湿、密闭和常温偏高的环境交替培育,在高温多湿较恶劣的条件下着重锻炼和提高蚕体体质及选留强健个体,在常温的优良条件下着重提高茧丝的质和量。关于高温多湿培育的温湿度和连续次数,侧重茧丝质量,兼顾体质一方的品种,以采用85—86°F,湿度 85一90%;侧重体质,兼顾茧丝质量的一方品种,以采用87一88°
F,湿度95~go%为理想。但连续高温多湿培育的代数不宜过多,以避免影响经济性状。一般在杂交后的早中期,从连续3一2代高温多湿密闭和一代常温常湿交替培育为好。如芙蓉侧重茧丝质量,在杂交后的早中期连续三代采用85—86°
F,90—85%的高温多湿和一代常温偏高( 82—84° F)进行交替培育,结果表现既体质强健,又丝多质优;而湘晖恻重体质,在杂交后的早中期连续采用二代87一88°
F, 95—90%的高温多湿和一代常温偏高进行交替培育,育成的湘晖体质比芙蓉更强,茧丝量略低于芙蓉,其配成“芙蓉×湘晖”一代杂交种的体质强健性与“新九×
7532”,相近,实验室历次鉴定的虫蛹生命率一般在95%以上,茧层率23%以上,且解舒、净度均优良。
4,在不断提高生命率的前提下,进行杂交后代的茧质和丝质的选择。杂交是使不同遗传基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离和重组,为选择提供丰富的遗传基础。因此,在杂交后分离重组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杂交后的早期性状分离明显的世代,不失时机地对那些遗传力大的形态和数量性状进行选择效果较好,但必须始终把强健性的选择放在首位,即首先选留虫蛹率最高的系统或蛾区,然后再在入选的蛾区中又选全茧量中等,茧层量在平均值以上的个体留种,通过严格控制全茧量,增加茧层量来提高茧层率。同时,为有效地提高丝质,在杂交后代遗传性状分离比较激烈的早期,对成绩比较优异的系统或蛾区实行活蛹级丝,选留茧丝长、切断和小类少的个体留种继代。
一九八五年九月
(选自全国第二沈家蚕抗病有种座谈会交流的论文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