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蓟马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谈 顺 友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桑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又叫举尾虫。其成虫体长1mm,近纺捶形,淡黄色。口器锉吸式。翅两对,细而狭长,其缘毛。雌虫腹部膨大,静止时翅仅达腹尖。雄虫腹部缩小,翅可盖腹部末端;若虫初孵时体长0.2mm,白色透明。老熟时体长0.7mm,淡黄色。是我省夏秋季的主要害虫之一。
  桑蓟马在我省一年发生10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树皮、裂隙、杂草中越冬,第二年春开始活动。我省春季一月发生一代,夏秋期15-20天一代。第四代( 7月间)起世代重迭现象明显,上代若虫在4-8片叶上吸汁,下代成虫又在新梢上产卵,随着新梢的向上生长,造成由下而上,分层为害的现象,使桑叶形成许多小凹点,叶向上跷起,失水而早硬化,甚至使叶片干瘪卷缩,不能养蚕。加之我省去冬温暖,越冬虫口密度大,若遇高温干旱,今年为害将更加严重。
  一、为害习性
  1.控吸习性  桑蓟马成虫、若虫都是锉吸口器,为害时将针状口喷刺入桑叶表皮,挫破组织,吸取汁液,被害处失去叶绿素而显白色小点.不久变红褐色,营养成分减少,失水硬化,叶质变劣,为害严重时,叶形如火烧状。
  2.趋嫩习性  据观察桑蓟马成虫都集中在1一3叶上井卵、为害。若虫集中在4一7叶上为害。第8叶以下,以成虫、若虫零星分散,为害自上而下。
  二、发生情况
  据观察,桑蓟马成虫在枯枝、落叶、树皮裂隙、杂草中越冬。我省在3月中,下旬就有桑蓟马活动,1984年在省蚕研所桑园中调查,每根枝条有0.8头蓟马。
  第1代桑蓟马于4月下旬从越冬场所迁到桑叶上为害,这时,虫口密度较底,且都在下部叶片为害。5月上、中旬若虫从下部移到上部新梢嫩叶为害,这时虫口密度升高,约为初见时的3-4倍。
  第2代若虫夏伐后虫口都集中在春伐桑、新栽桑和残留脚叶上为害。这是我们防治上一个不可忽视的有利时机,因为这类桑园是桑蓟马大量繁殖的基地,是致夏秋季大发生的桥
梁。
  第4代发生时,往往天气持续高温干旱,适宜桑蓟马大量繁殖,加上出现世代重迭,为害猖撅,形成全年为害高峰。据1984年调查,春伐桑每亩有若虫约100多万只;夏伐桑每亩约160多万只;新栽桑每亩高达250多万只。
  在调查桑蓟马发生情况时,发现各代若虫都有一个虫口突增期和最大虫量日,这是防治的两个重要日期。
  三、防治措施
  桑蓟马个体小、繁殖快、数量多、为害严重,是桑树害虫的主要防治对象。
  1.防治方法  概括为巧治春伐桑,控制夏季虫源。重治夏伐桑,减低全年虫口。药打最大虫量日,根据虫情分批治,安全用药保桑叶,分述如下。
  第1代(4月下旬)桑蓟马虫口密度较低,但到第2代(5月下旬)发生时,由于夏伐后各种类型桑树上的桑蓟马都集中到春伐桑和桑苗上,这时桑蓟马虫口集中,发生期齐,容易集中力量围歼;又春伐桑面积少(约占总面积的10-15%左右),可省药、省工、省成本,这时防治可起到防1亩,压10亩的效果。过去我省来抓住这个有利时期,防治春伐桑上的桑蓟马,是我省夏秋蚕期蓟马为害严重的原因之一。
  第3代(6月下旬)正值夏蚕期,此时往往是我省的多雨季节,经雨水冲刷后能大大降低虫口密度(见表1),且此时环境条件恶劣,营养条件差,对桑蓟马发育,产卵不利。故不施用药物防治。

  第4代(7月中、下旬)正值全年高温季节,繁殖快,死亡率低,形成全年为害高峰。应抓紧在夏蚕上簇的有利时机,加强对第4代桑蓟马的防治,隔5日喷药一次,连续喷2次(其用药标准见后)。在防治时,按照虫情适时防治的,能够压制第5代,其效果也比偏早
防治的好(见表2):

  通过观察,第6代桑蓟马因桑树枝条长、粗,叶片增多、增大。雨水对桑蓟马的影响小,在虫口密度大的桑园要用速效农药防治一次。
  2.用药标准防治桑蓟马,用40%乐果1500倍液、 80%敌敌畏2000倍液、 90%敌百虫2000倍液、50%马拉松1500倍液都有效,如加少量烧酒可以加快杀虫效果;加洗衣粉后,能使成虫粘翅而提高杀虫效力。另外,防治上不是随意提高浓度就能提高治虫效果,而应强调药液喷足、喷匀,才能提高效果。
  3.加强冬季清洁桑园、修剪枯枝、收集落叶杂草等工作,消灭潜藏越冬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