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地区夏秋蚕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的探讨

岳云  顺友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洞庭湖地区不仅是湖南的粮、棉。油,渔基地,也是本省蚕茧主要产地。洞庭湖地区的夏秋蚕具有养蚕时间长,批次多,数量大,产茧多的优势;同时,也具有气温高,干旱明显,蚕病危害严重;饲育环境差,蚕作不稳定,单产低等不利因素。如何夺取夏秋蚕优质高产,是广大蚕农共同关心的问题。根据笔者在农村两年来无病高产养蚕承包实践和调查分析,现就提高夏秋蚕水量和质量的技术措施谈点体会。

              一、合理调整养蚕布局

  养蚕布局是养蚕生产上带有战略性的关键技术问题。夏秋蚕布局合理,不仅能够直接提高茧丝产量和质量,而且有利桑树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桑叶产量。洞庭湖蚕区一般夏秋养4-5批蚕,即夏蚕、早秋、中秋、晚秋和晚晚秋蚕。每批蚕间隔时间短,甚至大小蚕混养,形成了蚕病多、单产低、效益差、农事矛盾突出的不良循环体系。根据洞庭湖蚕区的气候特点(见表1),桑树养成型式,以及华容县改三季秋蚕为两季秋蚕的经验(见表2);我们认为该区理想的夏秋蚕布局应坚持“一迟、不、两早”的方针,即迟养夏蚕,不养早秋蚕,早养中、晚秋蚕。各季蚕的收蚁日期和饲养量,参见表3。

 

  1.推迟养夏蚕。我省夏蚕历年多在6月20日左右收蚁,离夏伐时间短(20-25天),桑叶不多,养蚕数量少,一般养种只占春蚕的15-20%。如果把夏蚕推迟一个星期收蚁,不仅夏蚕用桑增多,而且由于不养早秋蚕,可采用部分新梢桑叶,养种量可增加到春季的30%以上。迟养夏蚕,气温虽较高,但到全年最高气温(大暑期间)时,蚕儿大都上簇结茧了,对茧丝质量影响不大。
  2.不养早秋蚕。从表且可见,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洞庭湖地区全年最高温度时期,这时养早秋蚕,不仅病多难养、产茧少、丝质差、效益低;而且与“双抢”争劳力,农事矛盾突出,所以养早秋蚕效益较低。
  3.早养中、晚秋蚕。把中秋蚕提到8月中旬收蚁,不仅可以克服因不养早秋而出现的桑叶硬化的矛盾,而且有利为提早养晚秋蚕做准备。同时提早养中秋,8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气温与蚕儿对温度的生理要求基本相吻合,桑叶较好,蚕茧产量也高。把晚秋蚕提早在9月中旬收蚁,温度较高,小蚕可以避开9月底的规律性寒流,减少加温成本,桑叶质量好,可以扩大春种秋养面积。提早养晚秋蚕,到10月中旬就可上簇,有利桑园间作蔬菜,开展养蚕复合经营,能够提高亩桑产值和蚕业经济效益。

              二。认真进行消毒防病

  夏秋蚕的丰歉很大程度取决于消毒防病。因为,许多蚕农没有专用蚕房,设备不全,大多利用“堂屋”、“歇屋”养蚕,夏秋季各批蚕重迭或间隔时间短,蚕室蚕具多次重复使用,病原物多,不易彻底消毒;洞庭湖地区夏秋季气候环境复杂,常遇高温多湿、高温闷热和高温干燥等恶劣天气冲击,使蚕儿体质虚弱,抗病力降低;夏秋季桑树病虫害较多,有的病虫害还能与蚕儿相互感染;家蚕蝇蛆在这段时期繁殖快,数量多,为害较大。因此,要想夺取夏秋蚕的优质高产,必须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认真做好防病工作:
  1.把消毒防病贯穿于养蚕的全过程。不仅要注意养蚕前的消毒,而且要注意蚕期中、蚕期后的消毒;不仅要注意蚕室蚕具的消毒,而且要注意周围环境的消毒;不仅要注意某一批蚕的消毒,而且要注意每一批蚕的消毒。
  2.建立防病卫生制度,人人动手防病工作。防病卫生制度一般应包括:①切桑、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②在蚕室门口放鲜石灰,人进出时踏石灰,将鞋底消毒;③发现病蚕要及时拣去淘汰或隔离。病死蚕要放入消毒钵内,深埋或烧掉,切勿喂鸡喂鸭;④蚕沙堆在远离蚕室50米以外的下风处,腐熟后施入桑园。
  3.选用消毒药物、注意使用方法、达到消毒效果。漂白粉是常用消毒药物,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对脓病、僵病、曲霉菌、细菌等病原物均有强烈的杀灭作用;但久置后极易放出氯气,而逐渐失效。因此,在采用漂白粉浓(检查是否受潮失效)消毒蚕室蚕具时应随配随用。最好在使用前2-3小时按浓度要求配好,取其澄清液,用喷雾器喷射;并保湿30分钟以上,消毒蚕具时不要在太阳下进行。然而有些农户多用漂白粉液盛在缸内,漂洗蚕具消毒,此法消毒效果低,据测定,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中,连续浸渍或淋洗蚕具4次,有效氯降到0.26%,连续淋洗6次,有效氛仅含0.08%;石灰是一种价廉物美的消毒物,且对家蚕的三种病毒性病原体有很强烈的杀灭作用,但消毒用的石灰必须是新鲜的块灰。一般蚕室蚕具消毒可用1—2%石灰浆(边喷边搅拌),蚕室地面消毒用5—10%石灰浆,粉刷蚕室墙壁用20%石灰浆。在发生脓病和空头病时,每天撒1—2次,可减少蚕座感染;敌孢霉是一种新型消毒剂,3万倍敌抱霉1%石灰浆对僵病、曲霉菌、家蚕三种病毒性病原物都有很好的消毒效果。用含有效成份30%的敌孢霉,每瓶兑水100斤,再加石灰1斤,进行蚕室蚕具消毒,喷洒时应不断搅动。
  4.做好蚕体蚕座消毒和药物添食工作。①蚁蚕和各龄起蚕饷食前用鲜石灰粉或含有效氯2%(小蚕用)至3%(大蚕用)兑成漂白粉防僵粉,进行蚕体消毒;②每龄蚕眠后,在蚕座上撒焦糠,进行排湿;③加强添食防病:从三龄盛食期开始,用500—1000倍氯霉素添食,隔日一次,预防细菌性胃肠病及败血症;四龄开始用灭蚕蝇500倍进行添食或300倍喷蚕体,以防蝇蛆为害。
  5.贮桑地点和用具要保持清洁,每过一个蚕龄后,用1%的有效氯漂白粉液或1%的鲜石灰水进行消毒。采桑、给桑用具与贮、运蚕沙的工具要严格分开。

               三、切实抓好良桑饱食

  良桑饱食是养蚕技术的中心环节。夏秋蚕期气候变化大,桑叶质量不一,蚕的食欲时高时低,良桑饱食工作较春蚕期难度大。根据近几年我们在洞庭湖蚕区蹲点和调查研究,要使夏秋蚕达到良桑饱食,必须做好以下二项工作:
  1.以草、虫、肥为中心,全面加强桑园培育管理。洞庭湖蚕区的桑园土质肥沃,含水充分,桑树生长茂盛。但杂草繁殖快,桑虫种类多,为害期长,必须以除草、治草和追肥为中心,全面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才能使桑叶优质高产。一般在桑树夏伐后半个月内,抓住时间突击全面进行一次除草松土、打药治虫和重追肥,然后再于8月中旬前进行1—2次追肥;根据桑蓟马等害虫的发生发展情况,组织2-3次药杀;结合养夏蚕进行蔬芽;深秋杂草结籽前进行一次全面除草。
  2.多回薄饲,看蚕给桑。夏秋蚕期,特别是夏蚕和中秋蚕期气温高燥,桑叶容易凋萎,要在原有经济养蚕每昼夜给桑3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喂叶次数,减少每次的给桑量,注意及时补给桑,以保持桑叶新鲜。日中温高,蚕儿食欲不振,给桑要少。晚上天气凉爽,蚕食欲增加,给桑亦应随之增加。通过多回薄饲,看蚕给桑,达到良桑饱食。大蚕期高燥天的中午,可适当喂一、二次潮湿叶,但桑叶用水必须清洁,喷布均匀,最好与添食氯霉素等结合进行。同时注意做好“三稀”,即蚕室内蚕架(台)扎得稀,蚕架(台)上的蚕匾放得稀,蚕座中的蚕儿分布稀,使蚕儿在较舒适的环境条件下良桑饱食。
  3.做好桑叶采、运、贮工作。坚持早采桑,自下而上采,留叶柄。既要防止桑叶老化,又要采叶不过度,为下季蚕留足桑叶;运叶要少装快运,不凋萎,不发烧;贮桑室要阴凉、清洁,严格消毒防病,桑叶疏松不厚。桑虫为害叶,需在给桑前二小时用含有效氯0.2%一0.3%漂白粉液消毒后再喂蚕。

              四、改善饲育与簇中环境

  气候条件与蚕的生理要求不相适应,是夏秋蚕优质高产的重要矛盾之一。为此,必须改善环境条件,以适应蚕儿生理:
  1.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采取多种改善环境条件的措施。高温干燥时,应在室外搭凉棚、挂草帘,中午气温高时,要适当关闭当风面的门窗,以防热风直吹蚕座,同时用凉水喷洒蚕室四周,设法降温;若天气闷热,应设法促进室内空气流通,或在晚上把蚕匾搬到室外,让蚕儿露天纳凉,但要防蚂蚁、防鼠;低温多湿时,蚕座上宜多撒石灰粉或焦糠,同时升火补温排湿。
  2.根据不同的蚕期,采取多种改善环境条件的办法。一般夏蚕期和中秋蚕期,以防高温干燥、高温闷热为主,晚秋蚕期以防低温多湿为主;小蚕期以防干为主,大蚕期应加强蚕室内的通风换气。
  3.注意改善蚕种催青环境。夏秋蚕种一般不需升温催青,早秋和中秋但应十分注意降温补湿,必须将蚕种放在凉快通风,湿度适宜的环境下保护。
  4.改善簇室环境。搞好簇中保护是夺取蚕茧优质的重要环节。这个时候的温度、湿度、气流对茧丝质影响极大,应加强簇室的防闷热工作,反对关门上簇。在蚕儿吐丝、茧子基本形成(大约上簇后20一30小时后),立即打开门窗,加强通风换气,但应防止阳光直射簇座。若遇低温,应以微火补温。上簇第二天,要及时措尽“游山蚕”另行上簇。

              五、及时采茧,选茧出售

  采茧也是提高茧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夏秋期一般在上簇后4—6天后采茧。采茧时,要将上茧、双宫、黄斑、柴印及印烂茧分别放开,上、下茧分开投售,不售毛脚、潮茧和夜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