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 谈 湖 南 的 立 体 栽 桑 业

谭 徽 树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湖南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水充沛,土地宽阔,生产潜力大,是我国发展栽桑业的好地方。但是,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又能创建桑园的最佳生态环境,这是栽桑业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从辩证的和生态学的观点出发,探讨桑园种植制度的改革,以图建立起新的桑园生态系统,即多种多层结构的立体栽桑业。
  一、湖南桑园的农业资源与利用现状
  全省现有桑园近10万亩,分布在洞庭湖平原、湘西、沅、澧上、中游流域和湘、资上、中游流域及湘东丘陵地区。在土地、气候、水分、植物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
  洞庭湖平原桑园区、全区地势平坦,以潮砂土为主,土壤利用率高、土地的复种潜力和生产潜力大。全区平均气温约15℃,日照约1700小时/年,年辐射量100千卡/Cm2,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4~9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的70%,辐射量约占全年60%适宜豆科类喜温作物生长。全区桑园有多种杂草植物,加之光热资源丰富,杂草生长快,年产量高,是鸡、兔等杂食型家禽家畜的优质粗饲料,亦是杂食性鱼类的天然饲料,湘东丘陵桑园区的农业资源情况与本区基本相近。
  湘西、沅、澧上、中游流域桑园区。全区土壤以红壤土和山地黄壤及黄棕壤土为主,土层较深;适合薯类作物生长,其气候特点是冬不太冷,夏不甚热,降雨量大,但日照少。适宜多种蔓藤性作物和喜阴性药材的繁育和栽培。由于水份充足,有一定的光热条件,显然桑园的杂草可放养相当数量的鸡,兔等家禽家畜。湘、资上、中游流域桑园区的农业资源情况与本区亦基本相近。
  至目前止,我省桑园农业资源的利用,处于萌芽状态,研究刚刚起步,有少数地方正在探索和试验中。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有很大部分光热资源尚未利用,桑园里三分之一的空间和空闲土地未被开发。如平湖地区的桑园,做到合理利用水利资源,搞“鱼桑共生”还较少,至于桑园杂草植物的综合利用几乎近于零。桑园农业资源在利用率这样低的情况下,亩产值仍年递增2~3%,可见土壤潜力之大,资源潜力之丰富。全省相当部分桑园耕作粗放,常是杂草丛生,桑叶产量低,与其他经济作物相较。亩产值亦低,加之局部茧价不合理等因素干扰,大有毁桑改种其它作物之势。当然离桑园的生产潜力就更远了。我省桑园只要改革现有的耕作制度,变单一作物种植为多层结构作物种植,运用生物圈的原理,走鱼桑共生,鸡、鹅、兔、桑共有的路子,因地制宜地建立多种立体桑园。其生产潜力可得到充分发挥,桑园利润将会成倍增长。生产成本亦就随着下降了,蚕桑生产就会出现新局面,
  二、立体栽桑业的概念与内容
  立体栽桑业是在总结国内外种植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湖南桑园的特点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种植制度。即在单位面积内,多方面进行桑园农业资源的深度利用,它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利用桑树树冠以下的空间杂种植多种多层结构的作物,使这些作物在不同间隔,垂直截取利用光热,并在不同土层范围内吸取养分,使栽桑业达到技术高密集,产值高利润,成本低消耗的标准,二是利用水源丰富,且地形低洼的地方,开挖成梯形沟糟,筑成等量梯形土埂,土梗上栽桑,且在桑树树冠下实行多种多层结构作物种植,沟糟里养鱼。在高温期,因桑村复盖了土埂,给沟槽里的水挡住了干热风,而沟糟里的水又给土壤上的桑树送给了湿润风,做到鱼桑干湿互补互调,形成桑叶养蚕,蚕粪养鱼,鱼粪泥肥桑的鱼桑共生立体桑园。三是利用桑园的杂草植物资源,放养鸡、兔等家禽家畜。桑园放养的家禽家畜,以食杂草为主,食桑螟、桑蟥、桑天牛、桑毛虫等主要桑树害虫为辅,既能抑制杂草生长,便于实行桑园少耕或免耕,又防治了桑树病虫害,家禽家畜的粪便还为桑树补充了肥料,是一种较理想的桑禽畜共有的立体桑园。四是利用桑树树冠以下的空闲土地养殖蚯蚓。经测定:蚯蚓含蛋白质约占干重的53.5—651%,含脂肪为4.4—17.38%,碳水化合物11~17.4%,矿质灰分7.8~13%,是一种高蛋白动物性饲料。国内研究表明:用蚯蚓喂猪,比用常规喂猪约增长31%,用蚯蚓喂鸡,比用常规法喂鸡,产蛋增长4.3%,鸡肉增重9.7%,用蚯蚓喂鸭,产蛋率提高50%.虹蚓喂鱼,也可使鱼增重加快。另外,蚯蚓粪有机质含量多,使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大量繁殖,土壤理化状况得到改善,同时还可预防植物病害,且保水、保肥、通气性能良好,肥力持续期长,能增强土壤团粒结构,促进根系发育,使桑树生长旺盛,据测定:蚯蚓粪约含全氮 3%,含全磷 1%,含全钾4%,还含有多种养分,且无臭味,卫生。因此蚯蚓粪是很好的有机质肥料,对改良桑园土壤,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具有良好效果。这亦是一种较理想的桑蚓共育的立体桑园。
  三、湖南桑园立体种植的摸式
  我省桑园分布区域广,自然条件各有其长,一般可按以下几种模式立体种植。
  (一)1—3年生桑树十大头菜十复盖物
  (二)l一3年生桑树十大白菜十复盖物
  (三)1—3年生桑树十黄豆(黄豆收获后种蚕豆)十复盖物
  (四)1—3年生桑树+绿豆十复盖物
  (五)1-3年生桑树十大豆十复盖物
  (六)1—3年生桑树十辣椒十复盖物
  (七)3年生以上桑树十扁豆十复盖物
  (八)3年生以上桑树十喜阴性药材十复盖物
  (九)3年生以上桑树十适宜间种的瓜类作物
  以上2层或3层结构的种植形式是模拟湖南平湖区和丘陵山区桑园的特征而设置的。
  复盖物为底层植物,“它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的物理特性。复盖物指地瓜、凉喜等蔓藤性作物。
  桑园间套作首先要有利于桑树生长。因此以上九种方式,重点是幼龄桑树和高产量、高收益及能培养地力的豆科作物轮作。如地瓜、凉喜、辣椒、蔬菜类作物等。
  桑园立体种植除以上九种形式外,还可以设计和研究更多的新模式。如1—3年生桑树在秋季间作萝卜或青菜等,在冬季间种榨菜等。尤其是桑园与养殖蚯蚓相结合。这样既使地面高、中、矮三层空间充分利用,又使地下土壤亦能立体利用。又如和蔬菜良种繁育相结合,可使亩产值翻番。
  四、湖南桑园立体种植的前途
  桑园实行立体种植,是改革我省桑园种植制度的一种尝试。从洞庭湖平原区和一部分丘陵山区桑园的试验和种植实践看来,发展立体栽桑业的前途很广阔。它是解决我省桑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低,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振兴湖南蚕桑业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其主要表现在:
  (一)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桑叶产量和产值。据调查,目前我省桑园桑叶亩产量2千斤左右,约折合产值220元。在每亩1—2年生桑园间种大白菜,可增收大白菜1500斤左右,约增值75元。由于间作加强了对桑园的管理,桑叶亦可增产。
  (二)桑树树冠以下空隙中的土地和光热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幼龄桑园间种蔬菜和豆科类作物,约可提高土地利用率60%,在成林桑园种植喜阴性药材,土地利用率亦可提高45%左右。据报道:中、高产量桑园的桑树对光能利用率均值为0.9%,可见幼龄期的桑树时光能的利用率就更低了。在桑园实行多层结构作物种植,可使幼龄桑园的光能利用率提高到1.4%左古。
  (三)桑园生态状况可变好。我省丘陵山区桑园的生态条件较差,若能按照多种多层结构作物种植的模式来建设桑园,其生态状况将有明显的改善。据测定,桑园种植凉薯等复盖作物,桑园土壤的有机质和其它养分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能扬长避短,解决栽桑养蚕资金周转率低的问题。新建的桑园,开头几年产叶量低,养蚕少,资金短缺,若能在幼龄桑园按多种多层结构的模式种植,可在短期内获取较大的产值。据调查,每亩l年生的桑园当年养蚕收入仅30元左右,间作黄豆和凉薯后,当年可增收黄豆120斤,凉薯1000斤,可增值200元左右。
  (五)可充分利用劳动力。据调查,一年生桑园当年桑树培管和养蚕,只需投工40个,间作大白菜后,约增加投工30个。桑园实行间作后,还可使蚕农有养蚕损失,间作补,间作损失,养蚕补的保险思想,从而稳定了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
  但是桑园实行多种多层结构作物种植后,出现了桑树与间作作物争肥、争水、争劳力、争季节的矛盾,需要加大肥水施用量,合理安排劳动力,做到采叶养蚕和间作作物培管、收获两不误。还给桑园用机械化作业亦带来了很多新的困难,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