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陕西、浙江考察蚕茧生产、收烘体制改革
和蚕茧销售与加工的报告

              赴陕、浙蚕业考察组

  湖南省经济作物局、省蚕桑科研所和益阳地区、安乡县农业局的四位同志,于3月14日至4月4日,赴陕西、浙江省考察蚕茧生产、收烘体制改革和蚕茧销售与加工情况,现报告
如下。
  一、基本概况
  陕西省1985年养蚕21万盒,产茧9.72万担,均价173元,产茧量比1981年4.2万担翻了一番多。全省有67个县、市植桑养蚕,其中安康地区的10个县,1985年产茧8.15万担,占全省总产茧量的83.9%。安康、紫阳、石泉三个县年产劳6.05万担,占全省总产茧量的62.2%,平均每县产茧2.017万担,
  该省有5个缫丝厂(乡、镇企业办的2个),10000绪缫丝机,去年石泉县又新建了一个2400绪的缫丝厂,全省有四家织绸厂,1200多台织机。1985年缫丝430吨,比计划370吨超过60吨,厂丝出口270吨,超计划30吨,丝绸出口换汇900多万美元。
  浙江省蚕茧生产1985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有128万亩桑园,养蚕232.4万盒,产茧169.5万担,比上年增20%,平均盒种产茧72.9斤,亩桑产茧132.4斤,鲜茧平均每担均价196.39元。蚕桑生产分布在68县、市,1700多个乡镇,13000多个村;主产区的杭嘉湖地区蚕茧产量占全省总产茧量的85%左右。全省有27个年产茧一万担以上的县,45个万担乡。农民茧款收入达3.32亿元。
  该省有595家丝绸厂,其中缫丝厂126家,镇企业办的缫丝厂80余家,占63.5%。1985年缫丝9248.9吨,织绸2.6亿米,工业产值17.46亿元,国家利税2.3亿元,丝绸出口换汇2.0554亿美元。
  二、主要经验
  浙江省在“六五”期间产茧量逐年递增5.4%。其主要经验是:①蚕桑生产基础好,蚕茧产量和经济收入在农业生产中占一定比重,领导很重视,②抓生产的组织机构健全,供销部门的培植力量也很强,收购蚕茧按质论价,促进了生产发展;③丝绸工业发展快,丝绸出口比重大,省财政收入多;④农业、工业、学校、科研等单位协调配套,蚕茧生产和加工方面的技术力量雄厚。
  陕西省1981年的产茧量比我省少3300担,到1985年产茧量却比我省增加近一倍。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1.管理体制适应生产的发展。1984年以前,陕西的蚕茧生产也是由几个部门管理,即农业部门管生产培植和蚕种生产供应;外贸供销部门管收购、加工、销售和出口。由于思想不一致,蚕茧收购价格偏低,鲜茧均价只150一160元,影响了生产的发展。从1985年开始,农业部门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巩固蚕桑生产,积极参与流通。省农牧厅设立蚕桑工作站,固定12名专业技术干部,下设陕西省蚕桑生产技术综合服务部,固定6个职工。主产县建立了8一10人的蚕桑站,把蚕种发售、物资供应、技术辅导、收购烘烤蚕茧、综合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固定专人负责管理。
  2.农业参与流通,使茧价趋于合理。
  1954年陕西省的蚕茧生产所处的局势与我省1985年的情况相似,蚕农卖茧难,分散蚕区也有不收购蚕茧的现象,茧价大幅度下降,严重地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全省毁桑面积达9万多亩。1984年夏季,农业部门试办了三个蚕茧收烘站,收购鲜茧烘烤成干茧,直接销售给工厂。经过摸索取得经验后,省农牧厅1985年建立了34个收烘站,另外还有生产单位的个体户、乡镇企业自己建站10个。农业部门扶持生产单位建的34个收茧站。1985年共收购鲜茧3.2万担,占全省总收茧量的30%。收购均价188.3元/担,比外贸供销部门收购的均价高15元左右。外贸计划收购鲜茧8.5万担,结果只收6万多担。今年外贸部门的态度转变了,愿意同农业部门合作,今年同意给予全部建站投资,并每年拿出12万元作蚕种补贴费用。
  农口扶持乡、村生产单位自办烤茧灶,是走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的一条光明之道,是党的富民政策的具体体现。生单位自营蚕茧的好处很多:一是生产培植、收烘加工、干茧销售一体化,有利于改善服务态度,改进经营措施,提高蚕茧质量。二是打破独家经营的局面,有利于正确执行国家价格政策,使茧价达到基本合理。三是解决蚕农卖茧难的问题,使蚕农无后顾之忧,稳定蚕桑生产,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四是干茧直接销售工厂,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原料茧成本,工厂欢迎。
  3.丝绸工业适合蚕茧生产的发展。
  陕西省丝绸工业在“六五”期间发展较快,全省6家缫丝厂、4家织绸厂的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经营管理也抓得好,没有一家亏损,没有一家转产,都是开足马力多缫丝,多织绸,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如安康地区第二丝厂,全厂1022人,有大学、中专技术人员13名,4800绪缫丝机, 1985年缫丝130吨(计划124吨),出口93吨(计划出口77吨)。1985年每吨厂丝的成本3.6万元,其中茧本占68%,工资占20%,消耗成本占12%。全年吃干茧1.04万担,总产值606万元,上交利税148万元.工业纯利61.8万元,出口换汇218.5万美元。调查我省的缫丝工业,每吨厂丝的成本4.3万元左右,其中茧本占60%,工资占19%,消耗成本占21%,足见差距之大。
  三、几点建设
  浙江、陕西发展蚕茧和丝绸工业生产的经验是宝贵的,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为稳定湖南的蚕茧生产和振兴丝绸工业;特提出以下建设;
   1.加强蚕茧生产基地建设。
  我省蚕桑生产分布在40多个县(场),年产茧千担以上的有10个县,其余30多个县(场)年产茧只有几百担,有的甚至几十担。由于分散,有的桑园立地条件差,单产低,经济收入少,未能引起重视。根据蚕桑生产环节多,技术性强等特点,应适当集中。建议在洞庭湖区,以华容、澧县、安乡、汉寿、南县等地为主,建立蚕茧生产基地。建立专门机构,稳定技术人员,做好服务工作,开展以渔桑结合为主的综合经营,提高单产,提高蚕茧质量和经济效益。
  2.加强丝绸工业,发挥湘绣优势。
  我省有十几家缫丝织绸厂,大都属于县或乡镇办的中小型企业,每个厂的缫丝设备一般只800-1600绪,规模小,设备陈旧,有的织绸厂印染不配套,技术力量薄弱,经营管理较差,原料消耗大,成本高,生产率低。生产的丝绸质量和花色品种难以适销对路,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目前我省销售的被面、绸缎大部分从外省调进,湘绣的坯料自己不能生产,依靠外省供货。由于丝绸加工业落后,全省每年仅产5万多担蚕茧也准吃掉,阻碍了蚕茧生产的发展。建议省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丝绸工业的领导,集中扶持办好两三个丝绸厂,帮助工厂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主攻产品质量,改革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以适应蚕茧生产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3.改革收烘体制,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我省现行的体制是农业部门管生产和蚕种繁殖;供销部门领发蚕种、收购烘烤蚕茧,也协助生产培植;省丝绸公司管干茧调拨、丝绸生产、销售或出口。由于多家分营,思想难以统一,茧、丝、绸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建议各主产县建立蚕桑生产技术服务站,编制5一10人;负责从蚕种供应、植桑养蚕技术辅导、生产资料供应、蚕茧收购烘烤、干茧销售和开展综合经营等项工作,逐步实行系列化管理。
  4、合理修建收茧站,允许多渠道收烘和销售蚕茧。
  蚕茧是一种鲜活的特殊农产品,必须经过烘烤成干茧,才能销售。在1985年以前,蚕茧的收购、烘烤、销售,由各县供销部门经营,省丝绸公司(原棉麻蚕茧公司)统一调拨于茧。由于多种原因,有的县的收茧站布局不合理,农民几十里路送售蚕茧,鲜茧经长途运输,严重地影响茧质;有的收茧站堆场狭窄,设备不足,无法保全茧质。有的收茧站有官商作风,随意降低茧价,甚至不收蚕茧,严重地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为稳定湖南的蚕桑生产,建议农业部门应学习陕西的经验;积极扶持各县、乡村生产单位,自己收购烘烤和销售蚕茧,实行多渠道经营。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正确执行国家规定的现行茧价政策,按质论价,使茧价趋于合理,以促进蚕业生产的巩固和发展。

                (考察组成员:田志新 吴若云 彭声达 汪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