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栋 生
(贵州省德江县农业局) 我县目前栽培的桑品种多系从江、浙蚕区引进的湖桑,由于湖桑长期在平原水网地区生长,对肥水条件要求较高,在我县瘠薄的山区表现适应性差、生长不良、产量低、叶质差。
1982年通过桑树品种资源调查,在我县煎茶中学园内半野生的乔木桑中,发现了性状各不相同,对当地环境具有较大的适应性、抗逆性强、生长较好、产叶量高的十四个白桑单株。为了加以选拔利用,在进行生态环境和特征特性调查的基础上,1983年春进行单株播种、嫁接繁殖、并直接从树上采叶养蚕,进行生物鉴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桑品种:白桑地方品种单株十四个,即德白1-14号(桑树品种资源调查中编号)。外地引进种二个,即湖桑32号(荷叶白)、湖桑。均系半野生型散栽乔木桑,1960年栽植,不施肥、不中耕、不修剪。
(二)供试蚕品种及来源:671·东肥×中华,贵州省遵义蚕业科学研究所供给。
(三)试验方法:设德白l一14号、湖桑32号和湖桑等如个试验区,以湖桑作对照,根据每单株桑产叶量的多少,每区分别饲养300一500头蚕。
收蚁后进行分区,分别以鉴定桑品种饲蚕。在各眠眠齐和熟蚕大批上簇时分别调查眠蚕和熟蚕体重,计算全龄经过时间。上簇后第七日采茧,进行茧质调查,并送遵义丝织厂生产技术科作丝质鉴定。
二、结果与讨论
(一)春蚕期全龄分别用不同桑品种的桑叶饲育,不同叶质对全龄经过和各龄蚕体重有一定的影响。
1.全龄经过:对照区(湖桑)全龄经过为646小时,比对照区短的有十个区,时间由短到长依次排列是:德自12号,德白4号。7号、德白5号,湖桑32号、德白11号、德白1号、2号、6号和14号;德白13号经过646小时,与对照区相同;比对照区全龄经过长的有四个区,时间由短到长依次排列是:德白10号,德白8号,德白3号,德白9号。
2.各龄蚕体重:一龄各品种间无差异,以后随着龄期增长,体重变化增大,熟蚕体重除德白 3号、德自 8号、德白 9号小于对照区外,其余的11个白桑试验区均重于对照区。
(二)全龄分别用不同品种的桑叶饲育对茧质的影响。
l、斤茧粒数:德白1—14号和湖桑32号各区均比对照区湖桑斤茧264粒少,茧形有不同
程度的增大。
2.对茧质的影响:
(l)全茧量以湖桑1.85克为100,则白桑各区分别增加到1.91一2.72克,增加3.24-4703%;其中以德白 6号、 5号、 13号、 4号、12号、41号等六区增加23.78-47.03%,增加幅度较大。
(2)茧层量湖桑为0.43克,白桑各区在0.46克至0.65克之间,增加 6.98-51.16%;其中以德白5号、7号、4号、13号、12号、14号等六区增加30.23—51.16%、增加幅度最大。
(3)茧层率湖桑为23.24%,白桑各区除德白2号为23.04%,稍低于对照区外,其
余各区在23.90一25.93%之间,增加 2.84一11.57%。其中增加较大的有德白10号、11号、13号、12号、9号、7号等六个区,增加幅度4.99-11.57%。
(三)不同桑品种对丝质的影响。
在16个桑品种单株饲育区中,除德白7号、12号两区因鼠害影响未能进行缫丝试验外,其余14个试验区由遵义丝织厂进行丝质鉴定。
1.茧丝长:用定粒(8粒)缫丝试验测定对照区湖桑茧丝长度1040.49米/粒,白桑各区在1061.55—1365.08米/粒之间,均比对照区长。其中虽经长度在1200米/粒以上的有德白5号、 13号、 11号等三区,在 1300米/粒以上的有德白4号、14号两区。
2.茧丝量:对照区湖桑茧丝量0.32克/粒,白桑各区在0.33—0.48克/粒之间,均比对照区重。茧丝量在0.40—0.48克/粒之间的,依由低到高顺序排列为德白 5号、号、 11号、 13号、4号、14号等六个饲育区。
三、小结
(一)经过1983年春蚕期生物试验,全龄用当地白桑饲育的熟蚕体重大多数较湖桑重、茧形明显增大,斤茧粒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二)通过茧质调查和缫丝试验,从全茧量、茧层量、茧丝长、茧丝量等主要经济性状来看,以德白14号全茧量2.72克,茧层量0.65克,茧丝长1365.08米/粒,茧丝量0.48克/粒最好。德白4号全茧量2.40克,茧层量0.58克,茧丝长1307.70米/粒,茧丝量0.45克/粒次之;德白11号、德白13号、德白5号等的综合试验成绩亦较优良。以上五个白桑单株拟作为今后进一步选育的重点对象。
(三)湖桑32号区全茧量、茧层量、茧丝长。茧丝量等主要经济指标略优于湖桑、兼之本品种抗逆性较强,产叶量高,在我县低海拔的乌江沿岸肥水条件较好地区仍有一定的栽培价值,可作为湖桑的替代品种局部推广。
(四)本试验因条件所限,蚕上簇后未控制温湿度,造成落绪多,解舒差。
(五)试验证明,本地白桑叶质较湖桑32号和湖桑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