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湘 乡 县 秋 蚕 的 合 理 布 局

                                        周  正  天
                                 (湘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目前湘乡县三秋蚕(即早、中、晚)时间布局尚欠妥当:早秋大蚕期常遇8月上旬高温冲击;中晚秋蚕紧接,消毒时间不充裕,桑树休养生息时间短。有必要研究和调整秋蚕的饲养时间。
  根据湘乡秋季的气候条件、桑树生长情况、蚕茧生产的特点,对照1984年东郊区调整饲养秋蚕时间后,蚕茧增产的试验结果,以及1985年仁厚乡、金薮乡因故推迟了早秋饲养时间、早秋茧增产的生产实践,本人认为,湘乡的秋蚕布局,应由原来的三季秋蚕改为两季秋蚕较为适宜。即将原来的早秋蚕推迟改为前秋蚕,将中秋蚕推迟改为后秋蚕;拉长前后两秋的间融时间,不养晚秋蚕。三秋改二秋,蚕茧能增产的因素主要是:
  1.前秋蚕较早秋蚕推迟7一10天,已是水稻“双抢”结束或扫尾,农忙即已解除,能有较多精力养好小蚕。
  2.前秋蚕大蚕期推移到8月中旬,即五龄用叶推迟到水稻中耕结束或扫尾,克服了水稻生产与养蚕争劳力的矛盾,有劳力及时采足桑叶,使蚕儿饱食和加强饲养管理。
  3.前秋大蚕期推移到8月中旬,较原来早秋大蚕期在8月上旬,能避开高温的不利影响,有利蚕儿生长发育。本县1958一1984年26年中,8月中旬,平均旬日平均气温(28.3℃)较8月上旬低1.5℃,旬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2.4天),较8月上旬平均少2.6天。从气温角度考虑,特早秋推迟一个星期改为前秋是合理的。如1984年本县东郊区调整秋蚕饲养时间试验,前秋蚕较早秋蚕,饲养量增养了34.48-50%;蚕茧产量增产129.22-314.18%;张种收茧量增重59.72~176.31%。1985年本县白田区仁厚等乡因故推迟了早秋饲养时间,张种收茧量64.4斤,较全区和全县分别增产29.8%和59.%以上(全县、全区蚕茧产量中有外流入茧)。试验和生产实践,都说明将早秋推迟能增产是可行的。
  4.秋蚕饲养时间调整后,前秋蚕与夏蚕、后秋蚕与前秋之间,间隔时间拉长,有较充的时间消毒;是二秋蚕茧增产的重要一环。因原三秋布局,夏蚕售完茧,农户必须为即临的水稻抢收抢种作必要的准备,还来不及清洗消毒,即已发放早秋蚕种,早秋和中秋还处在采售茧时,即已发放中、晚秋蚕种,两季蚕首尾接近或重迭,致消毒匆忙,漏洞较多,小蚕感染,大蚕发病,是蚕茧产量很低的重要原因。
  5.调整布局试验,前秋胜过早秋,二秋胜过三秋,增茧幅度大,其中桑叶增产是—个重要因素。按三秋布局;每季大蚕采叶时,正是桑树在上季大蚕采叶后经过一段恢复生长,又刚开始进入生长速度快、生长量大的最旺盛生长阶段,因而桑树在生长最旺盛之前过早地终止了最旺盛生长阶段,使桑叶的生长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而三秋改二秋,拉长各季蚕间隔时间,则在前秋蚕前、后两次增长了桑树最旺盛生长的时间,因而增产了桑叶。
  6.本县晚秋期大多年份是干旱,桑叶老硬;养蚕又分散,户饲养量少,加温设施差。晚秋蚕生产气候条件与生产条件都差,且需加温燃料,生产成本高,大多数农户晚秋蚕茧产量低,经济效益不理想。不养晚秋蚕,在后秋蚕后,桑树梢端继续生长的3~5片叶不养蚕,这些叶如蓄养措施得力,可为桑树蓄积养分,为来年春增强发芽势,增加发芽率和生长芽,增加春叶,则可变晚秋劣势为春蚕优势,也是合算的。
  湘乡调整秋蚕饲养时间,将三秋改二秋,前秋蚕推迟到7月3O~8月1日收蚁,后秋蚕在9月10目前后一两天收蚁较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