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育“芙蓉×湘晖”一代杂交蚕种的几点体会

                 贾 孟 周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芙蓉×湘晖”是我所养蚕研究室经过多年努力,选育而成的夏秋蚕新品种。芙蓉系以新九为母本,以“781”和“757”及“922”力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中中杂交固定的中系品种;湘晖系以“7532”为母本,以“782”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日日杂交固定的日系品种。1984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986年4月经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认定可供全国各地在夏秋蚕期试养推广。现将近几年来我们繁育“芙蓉×湘晖”一代杂交蚕种的肤浅体会简介如下:

             一、原蚕生长发育饲养环境

  据1983年早秋至1985年中秋三年中在所内进行2次春繁、3次秋繁及1986年在我省屈原蚕种场春、秋两期的繁育观察,芙蓉、湘晖的原蚕发育经过与环绕条件有着密切关系,两个品种对温度和叶质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在正常的温度范围内,芙蓉的全期经过为47天左右.其中催青经过10天,蚕期经过22天左右,蛰中经过15天左右,湘晖全期经过49天左右,其中催青经过10天,蚕期经过23天左右,蛰中经过17~19天。但在饲育温度偏高的情况下,芙蓉的发育比湘晖偏快,如秋繁,8月下旬收蚁,饲育温度平均为81.6°F,蚕期经过21天,又如1986年秋季,笔者在我省屈原蚕种场的饲养试验,芙蓉、湘晖于8月底同天收蚁,在高温干旱的自然条件下同室饲养,1~4龄的平均温度为82.5°F,芙蓉蚕期经过只19天23 小时,蛰中经过16天;湘晖蚕期21天1小时,蛰中18天。而春繁平均温度在77.4°F时,芙蓉发育经过为23天。这说明,芙蓉对80°F以上的温度反应敏感,发育经过随环境条件而变异较大。在饲养温度偏高、桑叶含水量偏低的条件下,蚕儿发育明显加快,龄期经过缩短,春秋繁育的发育差达3天。而湘晖的特性不同,在78°~81°F的饲育温度内,蚕期发育经过变动小,一般在22天7小时~23天20小时之间,这有利于我们在生产一代杂交种时,可以根据两个品种对不同温度和叶质的反应来进行发育调节,以确定收蚁开差日数。具体发育经过如表一。

  另外,湘晖在高温低湿的条件下,稚蚕期易发生半脱皮蚕,眠起时须注意补湿。

           二、不同繁育期别对桑叶质量要求的分析

  芙蓉、湘晖原蚕用桑有较明显的差异。芙蓉食桑量较湘晖多,食桑快,对叶质要求没有湘晖严格,不论春繁或秋繁和温度高低,食桑量差异较小,克蚁用桑量平均为63公斤左右,变幅在61~65.5公斤之间,而湘晖则不同,食桑比芙蓉慢,对叶质要求严格,当桑叶偏老或含水量偏低的情况下蚕儿发育不齐,易发生小蚕。食桑量随叶质优劣和温度高低变动较大。在春季繁育时,克蚁用桑量为68.6公斤,秋繁时最少的用桑量只56.5公斤,变幅差达12公斤,平均克蚁用桑量为60公斤。
  湘晖在不同的饲养季别和不同叶质条件下,体质强健性也有差异。如1985年春,湘晖死笼率只1.02%,但1984年秋繁高达9.55%,其原因可能是由桑叶质量引起的。在秋季桑叶含水量低、硬化早、叶质较差的条件下,湘晖食桑少,体质差,抗性明显下降,死笼率增高。

          三、芙蓉、湘晖生产成绩与繁育系数的分

  从1983年早秋到1986年4月6季繁育中,两个品种的经济性状,不论试验室和大面积生产或秋和春,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芙蓉茧质成绩优于湘晖,而克蚁产茧量和克蚁制种量低于湘晖。如茧层量比湘晖高10.6%,茧层率高10.1%,单蛾产卵量与湘晖相近,但良卵量芙蓉较湘晖高,我们调查,芙蓉单蛾良卵数479粒,湘晖464粒。然而,在大面积生产中,一代杂交种的克蚁制种量和斤茧制种量,无论春繁或秋繁,湘晖都比芙蓉高,如1985年春繁和1986年春秋雨季繁育,芙蓉克蚁制种量平均为12.6张,斤茧制种量2.26张,湘晖克蚁制种量平均为15.5张,斤茧制种量2.4张.单张原种制种量相近,芙蓉50.9张,湘晖51.5张。克蚁制种量湘晖高于芙蓉,而单张原种制种量相近的原因,是由于单张原种收蚁量和克蚁头数及克蚁结虽头数的差异之故。笔者在1986年调查,芙蓉1985年秋繁的原种实用孵化率为85.6%,单张原种收蚁3.81克,1986年春繁的原种实用孵化率91.4%,单张原种收蚁4.63克,湘晖1985年秋繁的原种实用孵化率84.01%,单张原种收蚁3.3克,1986年春繁的原种实用孵化率89.2%,单张原种收蚁4.13克,两个品种的孵化率相近,但芙蓉单强原种收蚁量平均比湘晖高0.5克,而克蚁产苗量与克蚁结茧头数,湘晖比芙蓉高,芙蓉克蚁产茧量春、秋季平均为2.5公斤,克蚁结茧头数2086头,湘晖克蚁产茧量春秋季平均为2.7公斤,克蚁结茧头数2335头,湘晖克蚁产茧比芙蓉高0.2公斤,克蚁结茧头数多249头。
  根据两个品种的单张原种收蚁量、单蛾产卵量和单位制种量分析,如果蚕种场的桑园建设较好,技术管理水平较高,可以适当减少万张普通种的所需原种张数。从今年我省屈原蚕种场春秋两季共收养5150.1克原蚕蚁量的制种情况看,每生产1万张普种只需250张左右的原种,而且芙蓉与湘晖的收蚁比问最好是115~120: 100.这样普通蚕种场每生产 1万张蚕种,可节约原种费用600元左右,且有利于充分发挥湘晖雄蛾交配性能好的优势和避免因芙蓉雄蛾不耐保存而引起减产的损失。

             四、对芙蓉湘晖发育调节的分析

  由于芙蓉、湘晖对温度和叶质的要求不同,在不同繁育季别的发育调节也有差异。为了确定合理的发育开差时间,笔者对芙蓉、湘晖做了专门的饲养观察和调查。从表1中4年6期原蚕发育经过看,凡是在高温和桑叶含水量偏低的秋季繁育,湘晖蚕期经过比芙蓉长1天多,蛰中经过有两次秋繁仍比芙蓉长2天,一次秋繁比芙蓉长1天,一次秋繁与芙蓉经过相同,而春繁的蚕期经过两个品种相近,蛰中经过湘晖比芙蓉长2天。说明了春繁和秋繁的发育调节有差异,在生产实际中,春繁的发育调节以2天为宜,秋繁的发育调节以2.5~8天为宜。
  另外,芙蓉、湘晖的蛹体色泽和发蛾齐涌也有差异,芙蓉在复眼着色前的蛹色较湘晖浅,而复眼着色到触肢着色的时间比湘晖短,在触肢着色前,很容易误为湘晖发育偏快;湘晖化蛾没有芙蓉齐涌,一般湘晖见苗蛾后要到第3天才盛发蛾,芙蓉见苗蛾后,第2天则盛化蛾。

                五、其他性状与措施

  我们在几年的良繁中发现,芙蓉、湘晖对光线的反应也有差异。一般芙蓉对光线反应敏感,稚蚕期趋光性较湘晖强,壮蚕期和熟蚕背光性强。在蚕期芙蓉要特别注意匀座和调箔,簇室光线要严格控制,以免小蚕和双宫茧的发生,同时,收蚁当时和发娥感光,芙蓉对光的反应也较湘晖敏感,见光即出,而湘晖则不同,收蚁和化蛾都需要感受自然光照后才能孵比和羽化。本人认为,芙蓉、湘晖在收蚁当时和化蛾的感光不宜过早,以免消耗芙蓉蚁蚕和雄蛾的体力,正常情况下,收蚁感光春繁以早上5:30时,秋繁5:0时为宜,化蛾感光春繁以早上4:30时、秋繁5:30时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