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马桑蚕生产情况调查

              湖南省蚕桑学会调查组

  一九八六年十月三日至九日,我们赴永顺、桑植、吉首等县市,就湘西自治州地区的马桑蚕生产作了一次调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湘西发展马桑蚕生产大有可为

  湘西自治州位于我省西南部,属云贵高原东侧,与鄂、川、黔三省接壤,是我省土家族、苗族等兄弟民族聚住地。共8县2市,总面积3246.9万亩,占全省总面积 1/10,其中稻田206.3万亩,占总面积6.35%。州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左右,最高温度的7月,平均27.8℃,昼夜温差5—6℃,最高可达11℃。年降雨量1200一1400毫米,年日照13O0小时以上。十分适宜马桑和马桑蚕生长发育。
  马桑属马桑科,马桑属多年生落叶丛生灌木,一般株高5—6尺,高者达丈余。喜生于阴凉多湿的石灰质土壤上,因其适应性强,在荒山陡坡、岩石隙缝、多种树林中、田坎渠边都有生长。据测定,新鲜马桑茎叶中含有丰富的氮(0.51%)、磷(0.11%)、钾(0.23%),是一种很好的野生绿肥;茎叶中含17.6%的单宁物,可提制烤胶;干叶粉碎后,可用于治疗刀伤和火伤。果实可制酒精,种子含油19.01%,榨油供制油墨、油、肥皂及供照明。全株含有马桑碱,有毒,可制土农药,能防治稻螟虫、菜青虫等害虫。马桑极易繁殖,方法有分蔸、扦插、直播和育苗移栽等。马桑一年中能多次萌发生长,可多次采叶养蚕。一亩马桑每年可采叶养蚕1.5——2盒,每盒可收茧皮3.5—5斤,蚕蛹25-30斤,鲜蚕粪200斤。
  马桑蚕有三大特点:(一)生长快,龄期短,一个蚕期只20多天;(二)食性广。除蓖麻外,马桑、木薯、乌桕、臭椿、鹤木等多种植物叶子均可作为饲料;(三)适应性强,在16-32℃范围内都能生长,且生命力强,容易饲养。马桑蚕茧可纺绢,每斤茧皮可加工纺绢产品9尺,绢质很好,吸色为强,印染匀度高,无水印,能与桑蚕绢绸比美。此外,可与羊毛混纺,制成呢绒、哔叽。如用桑蚕丝作经线、马桑蚕丝作纬线,所织成的织物,其性能超过国际羊毛事务所关于丝、毛出口质量的规定。目前,一吨马桑蚕丝可换汇近二万美元。据有关部门估测,湘西自治州地区有马桑蚕生长的山坡占四、五百万亩,可利用面积约200万亩,折合成片面积40—50万亩。利用40-50%的马桑面积养蚕,则可养马桑蚕20-25万盒,产茧皮80—100万斤,另外还可提供蚕蛹600万斤、蚕粪40万担,对于增加国家纺绢原料;帮助自治州人民脱贫致富,促进农业和其他养殖业的发展,都将作出较大的贡献。

               二、饲养马桑蚕概况

  1965年州农科所利用马桑叶试养蓖麻蚕成功后,湘西群众把吃马桑叶的南麻蚕叫做马桑蚕,随即在全州掀起了马桑蚕生产热潮。1966年全州饲养79504盒;1967年饲养84000盒。其中永顺、桑植、保精、龙山等县每县饲养量均在1万盒以上。并建立了州马桑蚕试验站(后改为蚕桑试验站),成立有4个马桑蚕原种场、45个普遍制种站。以后由于茧皮在省内无加工工厂,收购价粮太低,群众饲养马桑蚕逐年减少,1971年保靖、龙山、大庸、凤凰、花垣、永顺、桑植、吉首等8县喂养5000多企。19 78年以后由于农业生防需要部分马桑蚕卵,加之自治州蚕桑试验站研究取得的马桑蚕保蛹越冬技术成果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使马桑蚕生产有所回升,当年饲养8000多盒。1982年以后,全国“化纤热”逐渐高涨,商业部门停止收购马桑蚕茧皮,至D86年以前,仅州蚕桑试验站坚持着马桑蚕保种工作,面上生产基本停止。1986年3月,中国蚕学会在该州大庸市召开蓖麻蚕学术讨论会后,再度试养马桑蚕,其中永顺县万坪区制种180盒,本区饲养108盒,收茧皮300多斤。加上其他少量试养,全州产茧皮500余斤。
  在生产发展的同时,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州蚕桑试验站有成的马桑蚕新品种“7672”与“ 735”巳在生产上应用推广;摸索出了大面积利用自然条件保蛹越冬技术,使保蛹天数达150—180天、越冬率80-90%、早春制种羽化率85-95%、交尾率80-98%。单蛾二日产卵150—240粒;对马桑蚕的软化病、微粒子病的防治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恢复发展设想

  湘西自治州是我省贫困山区,马桑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在永顺县毛坪乡五寨村、桑植县水湖农场及沿途所经山坡,到处都有马桑分布,尤以紫色页岩土和石灰质阴凉潮湿的土壤中生长繁茂,目前除部分群众用作山’青绿肥外,未作其他用途,任其自然生长,干部、群众普遍要求恢复马桑蚕生产,开发利用马桑资源。今年k半年保靖县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时,部分人大代表正式提案,请政府研究恢复马桑蚕生产。永顺县毛坪乡五寨村群众反映:“马桑蚕是我们贫穷山区的一个宝”。加之马桑蚕一年可以多批饲养,周期短、技术和生产设备简单,群众有习惯和经验,是一项费力少、开发快的生产项目和扶贫的有力措施。近几年国际市场蓖麻(马桑)蚕绢丝热销,出口货源供不应求。建议各级领导对马桑蚕生产给予重视,纳入计划逐年恢复发展。
  据我们与州及有关县农业部门的同志座谈研究,大家认为恢复发展马桑蚕生产,应注意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既积极又稳步,贸工农互相协调,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开发和发展。州农业部门设想:1987年饲养5000盒、产茧皮200担;1988年5万盒、2000担;1989年10万盒、4000担;1990年20万盒、8000—10000担,茧皮产值400—500万元。

                四、几点建议

  恢复发展湘西自治州的马桑蚕生产,需要妥善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蚕种生产供应问题。蚕种是恢复发展马桑蚕生产的物质基础,要恢复和发展马桑蚕生产。首先必须恢复和建立必要的制种站。除由州蚕桑试验站负责繁殖原种外,1987年需在有条件、计划发展的2个县建立4个普通种制种站;1988年除在现有场、站的基础上扩建外,另需新建10个制种站、2个原种场;1989年达到4个原种场、20个制种站。并积极引进和培育适合当地饲养的优良品种,建立蚕种繁育和检验制度,提高蚕种质量。根据群众要求,抓住4一6月气候条件好,马桑叶茂质化以及蚕作稳定的有利时期,及早供应蚕种。
  2。茧皮生产流通问题。流通问题解决的好坏,是湘西马桑蚕生产能否恢复和发展的关键。解诀流通问题应采用多渠道、多种办法:①以今年试养的茧皮作丝棉加工出售,逐步做到今后部分茧皮就地组织群众或建立小型加工厂加工丝绵销售;②积极与外省绢纺厂联系,签约外销茧皮;③请省蚕业主管部门帮助组织收购和加工。
  3.技术力量培训问题。为提高蚕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骨干队伍。要用好湘西现有蚕业技术人员,充分调动其搞专业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州蚕桑试验站马桑蚕生产,科研方面的技术力量。并以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和湘西自治州蚕桑、试验站为中心,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于明年春季和冬季,由省、州蚕桑研究单位,联合举办两期短训班,集中培训制种和养蚕技术骨干。同时,在生产季节,广泛利用生产现场,短期就地培训农民技术力量。
  4.综合利用。为提高马桑蚕的经济效益,必须开展综合利用,实现多层次增值。根据湘西自治州地区目前的条件和推广情况,首先应开展蚕蛹加工成混合精饲料,从蚕粪中提取多种贵重的制药和食品工业原料的开发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扩大其他项目的研究,使马桑叶、马桑茎秆、马桑子以及蚕茧、蚕蛹、蚕粪都成为财富,为国家建设和农村致富作出贡献。
  5.经济扶持。要恢复发展马桑蚕生产,一靠政策,二靠湘西人民自己的努力,三靠各级政府和部门给予经济上的扶持。初步框算,用于制种、技术培训及开展初步的开发研究等方面的经济扶持,约需20万元。建议自治州自筹5万元,中央和省蚕业主管部门扶持15万元。其中1987年5万元,1988年15万元。

                  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日

  参加调查人员有: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靳永年、段幼聪、吴正忠,湘西自治州农业局符月秋,湘西自治州蚕桑试验站涂狄明、韩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