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富 颜送贵
(桃源县蚕茧服务站)
(桃源县科协) 价值规律是发展商品生产的根本规律。在商品经济非常活跃的今天,栽桑养蚕还是单纯的卖茧。势必失去主动权,出现盛衰变幻莫测的局面。当前蚕桑生产由于价值规律的影响.还面临毁树转产的危险。从战略观点看,迅速变栽桑卖茧为综合利用,把产品优势变为商品优势,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稳定和发展蚕桑生产的必然。
为了稳定和发展蚕桑生产,我们最近调查了90个养蚕农户,从他们的愿望出发,谈谈综合开发蚕桑生产的浅见。 一、蚕桑生产正面临毁树转产之灾 自1982年以来,在省、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栽桑养蚕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县桑园面积由1981年的465亩,扩大到了1985年的10651亩。蚕茧产量由1981年的148担,也上升到了1985年的2033担。并涌现出了年产茧1000担以上的乡,300担以上的村,100担以上的组和15担以上的农户。
但是,好景不长,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栽桑养蚕与宁麻等其它种植业比较,由于经济效益低,相对处于冷落地位,生产呈现下降趋势。据调查统计,今春为止,桃源县实有桑园面积6127亩,比1985年同期减少面积4524亩;今年共养蚕3440张,产茧1774.5担,比1985年少养蚕1023张,减产259.2担。马宗岭乡自去年以来荒毁桑园440余亩,占总面积的88%,到今年中、晚秋蚕季节,无一农户养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其主要原因就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1.比价低,导致毁桑改种 目前,宁麻价格暴涨,每公斤干麻价格稳定在13.0元以上,四公斤鲜茧不如一公斤苎麻值钱,加上养蚕技术性比种苎麻强.使得蚕农的劳动不能在报酬上充分体现,从而毁桑改种之风四起。据今年8月底对全县90个养蚕户183.7亩桑园的统计,准备毁桑改种的农占23.3%,桑园面积52.8亩,占用28.7%;准备不毁桑但也不培管,等待时机好转再养蚕的农户占18.9%,桑园面积28.6亩,占地15.6%;而继续准备培桑养蚕的农户只占57.8%,桑园面积102.3亩,占55.7%。养蚕新区三阳区,1986年春统计桑园面积2980亩,现有桑园面积只1350亩,已毁、荒1630亩,而现有桑园中真正用于养蚕的只占60%。以调查结果估计,如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明年春蚕后,全县将荒、毁桑园面积2714亩。
2.效益低,桑园投入减少从我县五大类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来看,亩桑收入只236.88元(见上表),仅相当于宁麻1414元/亩的16.7%,也就是说,6亩桑园的收入才相当一亩麻园的收入,且麻园管理较简单、投资少、见效快,当年扩麻当年收入平均在400元/亩以上,所以蚕农不愿投入。据90个农户183.7亩桑园的调查统计,全年亩桑平均只施尿素20.5公斤,有机肥3.13担,桑园管理投工只5.8个,因此出现养蚕不培桑——桑叶产量少——少养或不养的恶性循环。 二、综合利用是稳定和发展蚕桑的关键 栽桑养蚕究竟划不划得来呢?肯定地说:划得来,而且是一项经济价值非常高的作物。当前蚕农认为栽桑养蚕划不来之风的出现,我们认为是四个原因产生的:一是栽桑养蚕倡导不与粮、棉争地,桑园立地条件较差,首先失去了“地利”。据统计,桃源县6127亩桑园中,真正利用河洲、正地栽桑面积不足1500亩,其余4600多亩,占总面积的75%以上都属山坡地桑园,土层瘠薄,不耐干旱,养蚕数量少。如三阳镇现有1100亩山坡地桑园,由于今年干旱,晚秋蚕季节全镇仅养四张蚕种;二是科学技术没有跟上,桑园与养蚕本身没有充分发挥效益。今年春季,根据桑园生产能力,全县可养蚕1800张种左右,蚕农由于量叶养蚕没有掌握,结果只养1320张,造成桑叶浪费。养蚕本身来说,产量高低悬殊很大,张种产量高的40—45公斤,低的只有10一15公斤,个别的甚至失收。按鲜茧3.20元/公斤计算,单张种产值相差90多元;三是蚕桑生产还处于过去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单纯为了卖茧而发展蚕桑生产,不愿从栽桑养蚕本身寻找增值的途径;四是压级压价的现象仍然存在。
1.蚕桑生产价值可观;三阳镇石牛山村榨坊场组刘胜源,他就利用田埂、地边、自留地栽桑,折合面积4.2亩,今年共养蚕15张,产茧512.4公斤,收入1611.80元,加上小蚕共育收入301元,卖桑枝收入90元,共计收入2002.80元,折合亩产值达476.86元。八公桥乡玉皇殿村支书吴清爱,家有3亩山坡地桑园,今年共养蚕2张,产茧54.3公斤,收入197.65元,共有小蚕收入437.10元,去冬今春,他利用1.1亩桑园冬季间种大蒜,获利253.70元,按此计算,每亩坡地桑园收入也达442.22元。
2.增值潜力很大。提高亩桑产值除桑园间作途径外,就蚕茧本身来说,增值潜力更大,除将上茧交售给缫丝厂以外,蚕茧收烘越与农户可根据市场需要利用下脚茧拉丝棉,做成丝棉被及服装等,利用拉丝棉所剩的蚕蛹制成蚕蛹酱油或工业原料,使蚕茧生产以消费品的形式由生产基地直接面向工业及广大消费者,开辟综合利用渠道,从而实现蚕茧增值的目的。
3.必须以工补农。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属鱼水关系,丝绸业与养蚕业更是如此,尤其在当前,丝绸业应仿效其它行业(如茶叶),从国家、工厂所得的外汇、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即实行利润分成,以扶助发展养蚕业。同时,应鼓励定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路子,使丝绸业与养蚕业朝着健康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三、采取综合治施,提高经济效益 综合利用,必须综合开发,树立经济观点,搞好经济管理,要靠科学技术赢得经济效
益。
1.抓基础,重视桑园管理。桑园是养蚕的基础,桑树生长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蚕数量,影响到蚕茧质量,因而要克服养蚕不培桑、不培桑也不养蚕,改变蚕农不愿向桑园内投工投肥的面貌,加强桑园培管,恢复桑树生产势。
2.抓技术,提高单位产量。有了桑园基础,养蚕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单张产茧量、单位面积产茧量的关键,当前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和普及科学技术上:①积极引进和推广外地栽桑、养蚕的先进经验、技术、成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蚕桑生产上的威力;②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小蚕共育是确保养蚕质量的关键,要帮助蚕村以村、组或联户的形式,组织统一催青,小蚕统一饲养;③大力推广优良簇县,使用优良簇具是提高上车茧率的重要措施,是增加养蚕效益的途径之一。塑料折簇具有消毒、贮藏、使用方便、黄斑柴印茧少、茧色白、上车茧率高等优点,要在目前普遍使用稻草娱蚣簇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折簇化。
3.抓流通,实行多家经营。栽桑养蚕包括种、养两个方面,季节性强,加上蚕农交的是鲜茧,与其它农业经济作物比较,从某种程度上讲,自由交易,搞活流通,存在一定困难,往往是独家经营,加上在执行政策时的差异,影响蚕农利益。实践证明,要打破以往独家收烘蚕茧的老框框,走农、商两家或多家收烘蚕茧之路,鼓励农业部门自营建灶收茧,改过去单一的技术指导为收购、销售、蚕药蚕具的供应的综合服务,实现多家相互监督,共同维户蚕农利益,达到改善服务态度,促进生产发展。
4.抓效益,走综合利用之路。从生产的角度来讲,抓效益应从技术上,桑园的多层次利用上等去努力,但就蚕茧本身来说,提高效益大有文章可做。如根据市场需要,蚕茧收烘站可以充分利用收购的次下茧拉丝棉,利用拉丝棉所剩下的蚕蛹作酱油……,在开发多门路上赢到利润,然后扶助养蚕业,达到以工补农,促进养蚕业的巩固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