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伟 民
(湖南省农业厅蚕种冷库) 秋用蚕种实用孵化率的高低与正确掌握蚕种入库冷藏,合理施行浸酸处理和调齐蚕种催育的起点胚子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早秋用种更为重要。我省早秋蚕种,历年来采用春制冷藏侵酸处理方法。由于春繁蚕种一般要在六月上、中旬才开始制种,而蚕农则要求在七月初开始供应早秋蚕种。所以,蚕种冷藏时间短,一股不足四十天,如按常规浸酸法浸酸,往往导致孵化不齐,实用孵化率不高。例如:1981年调查浏阳县早秋蚕种169张,平均实用孵化率只有71.5%,给早秋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证我省早秋蚕能及时供种和提高早秋蚕种的实用孵化率,我们根据蚕卵胚子发育的不同阶段与不同温度对蚕卵胚子发育的影响,通过多次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具体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经过了改进的处理蚕种实用孵化率由原来的70%左右提高到95%以上,基本上解决了全省历年早秋需要量实用孵化率不高的问题。现将有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一、正确掌握早秋蚕种入库冷藏标准 按常规方法,蚕卵产下后。即用75°F温度保护,经44一48小时,蚕种卵色成淡赤黄色,此时是早秋蚕种入库的适期。因这时蚕卵胚子发育有一定程度的滞育化,就需要在
41°F低温下冷藏35天以上,蚕卵才能完全活性化。如用常规方法冷藏,不能适应我省对早秋蚕种的需要。提早浸酸则冷藏日数不够,蚕种就孵化不齐,实用孵化率不高。
我们从1983年起,对早秋用种,在入库的方法和时间上作了一些更改。首先要求各蚕种场,把制出的蚕种按规定时间及时运送到冷库,然后将蚕种用75°F温度保护,并随时观察蚕种卵色的变化。从盛产卵算起,经40小时的保护,积温达到1000~1050°F时,蚕种卵色变成浅赤黄色(芙蓉X湘晖的蚕卵变成淡灰绿色),为早秋用种入库的适期。如蚕种保护温度偏高,入库就要适当提早;蚕种保护温度偏低,入库就要适当推迟。
二、延长蚕种入库前中间温度的保护时间
以前秋蚕种入库。只经过2个小时的中间温度保护就进内库冷藏。这样,如蚕种批次多、数量大,往往蚕种在中间温度的感温不一致。为了避兔蚕种入库后的温度急变,防止对蚕卵胚子生理的不良影响,我们在蚕种入库冷藏前,除做好蚕种均匀插放线架外,及时将蚕种分批放置在55°F中间温度保护6小时以上,蚕种才可进入内库,再采用41°
F温度冷藏保护。这样使各批蚕种都有足够的时间接触中间温度,以达到蚕种感温均匀的目的。同时使先产发育快的卵,放慢发有速度;后产发育漫的卵,继续发育,从而缩短了蚕卵胚子之间的发育开差,使前后生产的同批中的每一张蚕种卵色接近一致。
三、适当提高早秋蚕种浸酸的盐酸浓度和延长浸酸时间 从1983年,我们改变了早秋蚕种的浸酸标准。盐酸浓度比常规浓度的比重提高了0.002,即盐酸比重为1.094。浸酸时间比常规延长1分钟,即日系品种用7分钟,中系品种用6分30秒。从对农村早秋蚕种的孵化率调查情况(如表二)可以看出,显著提高了早秋蚕种的孵化率。
四、秋蚕种浸酸后的技术处理
过去是将侵酸干燥好的蚕种装盒整理后,放在75°F温度中保护,等待发售全省各地。这样不但蚕种催青起点胚子不齐;收蚁批次多,蚕种实用孵化率不高。而且蚕种胚子发育较快,只要经过2至4天时间,蚕种的胚子发育程度就超过发种的要求,往往使蚕种不能发出,造成了一些蚕种报废。
1983年开始,我们根据蚕种放置在50°F至55°F温度中保护,丁胚子发育速度慢于丙胚子,丙胚子又慢于乙胚子的规律,改变了秋蚕种浸醉后的技术处理方法:蚕种浸酸脱水后,在84至77°F温度范围内,争取30分钟内晾干,立即将蚕种送75°
F保护室装盒整理,把蚕卵胚子控制在丙胚子与丁胚子之间,用50~55°F温度保护2至3天,然后再按计划迅速发售。不但调齐了秋蚕种催青的起点胚子,提高了蚕种实用孵化率,而且还延长了蚕种有效的发售时间,满足了蚕农对蚕种的需求,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