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产品市场活跃 蚕桑生产大有可为

              华容县人民政府外经办

  丝绸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出口商品,每年要为国家创汇十多亿美元,目前国内外市场呈现一派活跃景象,向旺趋势。
  一、国际市场需求量大。今年广州春交会上,丝绸产品成交额比1985年春交会增长23%,其中丝绸成交额比1985年增长一倍多,丝绸服装和制成品成交额也有较大增长。随着欧美市场十分抢手,成为俏货。仅香港市场每年真丝绸需求量就达千万米以上,近几年来内地投给香港市场销售的真丝产品,仅仅只是百多万米,占需求量的10%左右。据台北市回大陆华容探亲的严淑华女士反映说:她到美国、苏联等好几个国家想购套真丝花软缎做面料,结果都失望了。这次回华容探亲,到丝绸厂才买了这样的产品。她还讲到在国外这样的产品,一是不容易买到,二是相当昂贵,购一件棉袄面料折合人民币需500多元。今年港美《纺织品贸易协议》为“丝绸热”大开绿灯。对含丝量高的丝织产品,即含丝70%或以上的成衣,以及含丝85%或以上的丝织品进口不实行配额限制,但对苎麻、苎麻纺织产品、棉花、羊毛、人造纤维等却强调实行进口配额限制。国际市场对丝织品的巨大需求,极大地冲击了国内市场。蚕茧、蚕丝的供货出现了少有的断档现象,缫丝、丝织厂普遍反映“吃不饱”,迫切要求保障,增加供货量。外商要货殷切,各类真丝时装供不应求。
  二、国内市场销售看好。丝织代替化纤的生活习性正在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提高,对丝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近两年来,我国丝织品社会零售量大幅度增长,在内销市场上仍处于非常紧张状态。1985年丝织品社会零售量达10亿6千万米(比1983年增长83.8%,平均每年增长35.6%)人平不足1米,如果按人平2米水平计算,需投放国内市场真丝产品25一30亿米。今年仍稳步上升,有些丝织品种初次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丝绸的流向,已由城市发展到农村畅销。丝织品的用途由服装被面用料发展到室内用料。用丝织品来装点美化生活的追求,已逐步成为我国城乡广大群众家庭的愿望。
  三、植桑养蚕经济效益可观、稳定、风险小。桑是摇钱树,蚕是农家宝。我县桑蚕面积大部分是利用河州、沙州、江州的瘠薄土地,不宜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比起种粮棉、黄麻的经济效益要好,仅次于目前高价苎麻的收入。1985年全县产鲜茧达20770担,亩平鲜茧200斤左右,亩平产值300元以上。潘家乡黄蓬村蚕桑三组罗金秀全家四口人,承包桑园3.4亩,她家植桑养蚕季季高产,年年丰收。去年,养蚕21张,产茧1225斤,产值1998元,亩平产茧达到360斤,亩平产值达到587.60元。除去成本开支,仅蚕桑方面人平收入就达到了400元以上。宋市桑场罗光夫全家七口人,出勤劳力4个,承包桑园10.89亩,今年共养种65张(未包括晚秋)产茧3661斤,总产值6170元,亩平收入557元,张平收入95元。自82年起亩平产茧量已经连续四年超过300斤以上,产值也在逐年增加。再者,桑树属多年生植物,毁掉容易栽起来难。毁桑种麻,到时候麻价日落千丈,损将折兵,后悔莫及。
  四、我县丝纺工业发展迅速。县丝绸厂从80年级丝投产以来,1981年织绸试产,1982年染整上马,现已形成缫丝、织绸、染整一条龙生产级。生产能力达到了年产白厂丝35吨,丝织品、染整各50万米,年耗鲜茧在10000担左右,年产值360万元,年利40万元,为国家创外汇40万美元。如果继续毁桑改种,不但蚕农是自讨苦吃,而且会直接影响我县的丝绸工业的发展。
  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经济效益任何角度看,植桑养蚕前景广阔。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带来的“宁热麻”,影响了蚕农的积极性,不少地方出现了毁桑植麻的现象,这种风越刮越猛,值得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据有关单位调查,我县桑园面积从84年的17000亩,减少到现在的11000亩左右。去冬今春以来,全县桑园由12661亩减少到11404亩(其中包括桑麻间作面积274亩)。预计中、晚秋蚕结束后,全县桑园还会因种宁麻减少面积2208亩。估计今年年底桑园能幸存大约8000亩左右。这种盲目性的毁桑种麻的不正常现象,将会影响我县计划面积的失控,出现畸形生产,造成比例失调,带来我县丝绸工业原料的短缺,既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影响工业生产的发展。我省蚕桑面积10万亩,鲜茧产量 6万担,年产生丝300吨左右。而我县蚕桑面积和鲜茧产量居全省之首,占40%左右,从1980年起被列为全国蚕茧生产重点县之一。我县蚕桑生产的兴衰,在全省的丝绸工业生产中举足轻重。我们要保持清醒的经济头脑,刹住“毁桑改种”风,把桑蚕生产稳定下来,努力使之稳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