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 茧 生 产 面 临 的 问 题 及 其 对 策

                朱 竞 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特别是联产承包到户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蓬勃发展,蚕茧产量也连年上升。我国产茧量自一九七O年( 243万担)超过了日本(223.4万担),一九八O年产茧499.7万担,超过了我国历史水平(441.6万担),一九八五年又产茧671万担,比一九八O年增长34.3%(日本已衰落到80万担左右)。江苏的蚕茧增长较快,一九八四年产茧139.9万担,一九八五年增至145万担,比一九八O年的76万担增长90.8%。全国丝绸工业“六五”期间的总产值达331.05亿元,比“五五”时期增长89.9%,一九八五年产丝量4.22万吨,比一九八O年增长18.9%;丝织品14.49亿米,比一九八O年增长90.8%。整个“六五”时期实现税利比“五五”时期增长93.6%,高于总产值增长的速度。江苏省一九八五年产丝7107.7吨,比一九八O年增长85 %,丝织品3.25亿米,比一九八O年增长105%,形势确是喜人.
  在销售方面,由于国际上重视天然纤维,特别喜爱被誉为“纤维皇后”的真丝绸,“丝绸热”不断高涨,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对丝绸需求增加较猛,国内外市场形势较好。一九八五年绸缎总销量比一九八O年增长110%,平均每年增长16%,高于绸缎生产平均增长速度。一九八五年丝绸出口创汇9.2亿美元,比一九八O年增长 27.8%。江苏一九八五年丝绸出口创汇2.18亿美元,列全国首位,比一九八O年增长58.74%。在内销方面,五年中比“五五”时期增长94.35%,尤其是后两年,平均增长35.6%,高于前三年平均增长9.3%的速度。如果丝绸供应能满足人们要求,增长幅度将大大高于这个数字。一九八六年由于丝绸内外销售形势大大超过了预想,前两年所说的“积压”问题已基本解决,全国茧丝绸产销已趋于平衡。江苏的形势更好一些,到九月底为止,丝绸出口已提前三个月完成计划,比去年同期增长36%,获中国丝绸公司嘉奖。
  蚕茧生产的发展,带来了丝绸工业的繁荣和内外贸的大幅度增长。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进程,还增强了创汇能力,加速了先进科技及仪器设备的引进,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历史将记载下这个光辉的篇章。
  但是,正当国内外丝绸热销方兴未艾之时,蚕茧产量出现了停滞不前的情况。据估计一九八六年全国产茧将比一九八五年略减,近年增长幅度较大的江苏省原来设想今年可以达160万担,结果也只能略有增产(仅增3%左右),远未达到预想的数字。目前桑树长势和管理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农民对蚕桑的兴趣有所减退,如不认真对待,采取有效对策及时解决,茧丝绸事业蓬勃发展的势头将会出现新的阻滞。
  本文试就蚕茧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作一些粗浅的议论,旨在引起业界同志共同关心,群策群力,把握住我国丝绸事业的黄金时代,使之更加繁荣昌盛,对祖国四化大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蚕茧生产面临的问题

  (一)蚕茧生产出现了不稳定情况,且有发展的趋势。其原因较多,但栽桑养蚕的投入增加而效益降低,是影响蚕衣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主要农副产品都提了价,而蚕茧价格多年不动,使比价差距愈益扩大。据盐城市资料:在12种农作物中,每个劳动日的净收入以蚕桑为最低。如下表:

  表中11种农作物的工值平均为4.87元,超过蚕桑一倍多,最高的大豆比蚕桑高2.76倍,最低的棉花,也比蚕桑高28%.
  据常州市物价局从武进、金坛、阳三溧县定点调查资料,每亩桑田净收益仅高于“大麦十棉花”(前后连作),而低于其他。祥如下表:


  上表中前六项平均每亩收益为166.2元,比蚕桑(亩产茧166斤)高26%,麦、瓜、稻三熟连作,高于桑田1倍多.
  从每一劳动日的净收入来看,蚕桑偏低的趋势更加明显.如下表:


  上表中前六项平均每工净收入为6.78元,比蚕桑高出132.19%。麦瓜稻的收入比蚕桑高1.89倍,纯粮食的麦加稻也比蚕桑高1.66倍。
  近年来,推广了优质多丝的蚕品种和相应的科学技术,提高了茧质和出丝率,但这部分的增值因素又被生产资料取消了平价供应后大幅度调价所抵消了。
  据溧阳县调查,同样11种养蚕物料,一九八五年每张春种支出57.6元,比一九七九年同期的24.03元,增支33.57元,即成本增加139.7%。
  再从茧粮比价看,历史稳定的比价是50公斤蚕茧值750-800公斤稻谷,约为 1比15-16。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四年的三年间基本维持这个比例,但到一九八五年粮食又提价,而蚕茧生产虽然大幅度扩大了春种秋养的比例,平均茧价仍只与一九八二年持平。


  由于栽桑养蚕的实际收益下降,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兴起,劳动报酬大幅度上涨,蚕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对桑田的投入已有减少。养蚕趋于粗放,有的地方出现桑田先管,甚至有的已有千百年传统的蚕茧优质重点地区也出现了大量毁桑的现象。目前,桑田和养蚕的单产水平较低,有很大潜力。但挖掘这个潜力需要更多的投入,因此,从政策上调动蚕农的积极性无疑是首要的。
  (二)现行的评茧方法极不合理。以干壳量作为定价的主要依据,不能充分反映出茧质的好坏,需加改进。实行联产承包到户责任制后,生产单位缩小了,售茧笔数增多了,给仪器检验带来了困难,但可以用增加设备或先收后验的办法坚持仪器检定,求得一个客观的数据,而实际上部恢复了过去的“手估目测”为主的老办法,就更难正确定价了。有时评茧员夜以继日的连续工作,头昏眼花,半分钟左右就要评定一笔,要求做到很正确,事实是不可能的。这样就无法体现“优茧优价、劣茧低价、按质论价”的价格政策,这对丝绸工业迫切要求提高茧质来说也是不相符的.
  (三)由于第二、三产业的兴起,农村劳力大量转移,劳动报酬大幅度提高,蚕桑生产原有的一套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的技术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的地方出现了自创的“省力化”方法,实质是管理的粗放,必须及时解决。
  (四)有的政策性措施值得商榷。比如:为要提高茧质和出丝率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但却采用了降低茧价的办法来促使农民“少养或不养夏秋蚕”的做法是与桑树生长的客观规律和农民对提高桑田经济效益的要求不相符的。
  据测定:桑叶从开放、成熟到老化,春期约经50一55天叶龄,夏秋期约为45-50天叶龄。超龄桑叶不仅降低或失去饲料价值,而且使桑树害虫得到了大量繁殖的条件,同时在丰产桑园里由于树冠郁闭,下部叶片所受光照强度往往低于700勒克斯这个光照临界度,加上叶片过密,通风不良,即使未老化的桑叶,也已不能发挥积累养分的作用;中、下部超龄桑叶留着不采,徒然消耗桑园水分和养分,因而又影响桑树新梢的伸长,农民由于桑园不采叶,往往忽视管理,这种桑树到中、晚秋时,梢端新叶增长很少,特别是秋旱时,枝条提早止芯,桑叶枯黄,往往不适于再用以养蚕,而此时,农田用药频繁,也常因不养蚕而忽视防范,使桑叶受污染(如杀虫双、敌杀死等农药,即使低至几个PPM,经三个月,仍对蚕剧毒),也使中、晚秋蚕茧的产量和质量难保稳定。同时,由于扩大了桑园闲置期,降低了经济效益,农民管桑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挫伤,而且,枝条伸长受了影响,也必然削弱了翌年春叶增长的枝条长度和着芽数这个基础,其不利的影响还会在明春生产上有所反映。
  (五)对“巩固提高,稳步发展”方针的认识不够全面,在贯彻中,满足于总茧量,忽视了产茧区移动的消极方面,而没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致使一些传统的优茧地区产量不断下降,生产与加工能力布局在地区上的差异,正在扩大。
  以上问题急需解决。如任其发展,将会造成历史错误,不出几年,我们得来不易的大好形势,就有得而复失的危险。而产量一旦下降,要想恢复起来,是花几倍大的力气也不易达到的。
  笔者出自对于祖国蚕丝事业的热爱,在下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专家、同行,恳请指正。

                 二、应取对策

  (-)加强茧丝绸全行业从业人员的历史责任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谦虚谨慎,团结奋斗。赵总理在“七五”规划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的出口创汇能力,决定着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制约着国内经济建设的规模和进程,是关系对外开放前途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把出口搞上去。”丝绸是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物资之一,对国家四化关系很大,全体同志要切实负起振兴祖国丝绸事业的历史使命,把握时机,兢兢业业,努力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正确领会“贸工农”的精神,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立蚕茧基地,使茧丝绸稳定、协调地发展。“贸工农”是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组合,贸是先导,工是关键,农是基础,这三个字是指生产活动的序列而说的,并不是主次关系。实行贸工农,茧丝绸协调地发展,必须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首先要迅速改变目前茧价太低的情况,根据调查资料分析,蚕茧收购价格,以同等的茧质,应在现有基础上提高40%。(一九八七年春茧生产前即须决定、公布),并实行化肥和生产资科的平价供应与桑田面积和出售茧量挂钩的办法保护生产者的合理收入,并鼓励对蚕桑的投入。改革收茧定价办法,推行缫丝计价,减少经营层次,并实行生产、收烘、贮运和缫丝等各环节的技术责任制度,使其经济利益与工作质量挂钩。必须做到的是:任何新的评茧定价办法,都要保证农民的收入,得到应有的增长。
  根据不同用茧需要,按地区特点建立不同要求的蚕茧生产基地。增加蚕茧生产技术改造投资和农村推广经费,建立和强化省、县、乡、村蚕业科技推广体系。有计划地分批培训干部,建立起懂政策、通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技术队伍,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各级技术情报研究队伍,配备精干力量,置备必要的手段,搞好生产技术和市场情报的收集和预测。建议生产部门建立顾问团(组),研究机构增设“蚕业经济”研究室,蚕业院校增开“蚕业经营与管理”课程,各部门密切联系、相互交流,提高工作质量,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发挥智囊团作用。
  (四)探讨农村蚕桑经营体制和规模的发展趋势,加强社会化服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必须会有很大的转移,一部分桑田将会和农田一样适当集中。由于蚕茧是商品生产,早晚总要扩大规模,走联合的道路,用先进的技术的。但因蚕桑生产实行机械化的难度较大,其经营规模和体制又会和农田不完全一样。建议由各级农委牵头,组织力量进行经常性的调查、探讨,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引导解决。使蚕茧稳定增产。
  社会服务是商品生产赖以发展的条件和基础,特别是随着家庭经营层次的兴起,和蚕桑生产过程较复杂,在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情况下,有许多事情一家一户难以解决,迫切需要社会提供及时而有效的服务。这方面各地都有很好的事例,必须及时总结推广,解除生产者的实际困难。
  (五)加速培育出理想的夏秋蚕品种,积极推广多丝量限性蚕品种,以提高茧层丝量和质量,同时加强桑田的科学管理,提高叶质,改善蚕的饲养条件,增加蚕体养分积累和改进上簇技术,因地制宜地改进烘、煮、缫技术,是提高茧质和出丝率的积极途径。
  (六)大力提高蚕、桑生产的单位产量和质量水平,同时加速研究和推广省力、优质、稳产、高效益的蚕桑生产新技术。
  由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特点,不可能主要靠水平扩展桑田面积的办法来增产蚕茧,而必须用垂直扩展提高单产的办法,所以,着眼点更要放在依靠科学技术以提高桑田的亩产、蚕种张产和蚕茧质量。要将已有的科研成果因地制宜组装配套,形成具有地区适应性的完整技术体系,加速推广,按不同地区的生产条件制订出与单产指标相适应的桑田管理模式和养蚕技术规范,拟订工作责任制度,保证推广贯彻。
  蚕茧是初级农产品,一般地说,单纯的栽桑养蚕很难成为致富的主要依靠,应该尽可能将新建的丝绸加工业设在蚕区,由农民集资举办或采取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以工建农,或由工厂承担技术服务工作等办法以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增加收入,稳定基地的蚕茧生产。
  随着生产的发展,农民迫切要求降低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实现栽桑、养蚕技术的省力化。近年来各地农村试行的1龄一回育,2-3龄二回有、4一5龄的二至三回育获得了成功,极受农民欢迎,这样可以早晚搞蚕桑,白天从事其它活动,扩大生产门路,建议积极进行小蚕人工饲料育和全龄条桑育的农村试点,并推行桑田免耕法、少耕法和徐草剂的应用,加速科研新成果移向农村,形成生产力,促使蚕茧产、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七)组织力量开展桑田综合经营和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蚕桑生产的季节性很强,一年中桑田闲置时间长达150天左右,如果加以开发利用,对提高桑田收益有很大作用。江苏吴江县的冬作蔬菜,东台县许河乡的桑田养鸡,广东省的桑基鱼塘,使每亩桑田增加数百元收入。同时,鸡能吃虫、自动施肥、塘泥肥桑,种菜增肥、松土,这些桑禽、桑鱼、桑菜的结合生产,形成了蚕桑与各业的良性循环,有利于降低蚕桑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在蚕业资源利用方面。各地在许多单位、专家的辛勤探索下,已获大量成果,如能都付诸生产实施,所得产品的效益将是茧丝的许多倍。建议由国家科技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力量,协同攻关,进一步探索价值更高产品的开发技术,同时组织生物、化工、食品、医药、饲料,及其它部门协作研究,加速付诸实际应用,使蚕业与其它多种行业形成错综交织的紧密联系,为稳定蚕茧生产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丝绸,是我们中全民族在五千年前的伟大创造发明之一,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有力见证,它使世界人民为之赞颂、倾倒,如今,更要奋发努力,使之发扬光大,在建设四化、造福人民和建设人类文明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发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辉。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溧阳县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