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发展蚕丝业之刍见(摘要)

                 
                朱 竹 雯

  我国传统的蚕丝业,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在丝织方面,已见有出土的二千三百余年前战国时期楚墓文物中(今湖北荆州),有较多精致的绫绸缎。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墓文物中,也有精致丝绸,其中有一件织造技艺高超质地柔软轻薄的衣裙,仅二十五克。用丝绸作为最早、最好、最美的外贸物资;所行之途,称为丝绸之路,誉中国为丝国的美称,一直保持到现在。蚕丝绸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蚕丝界同志们的光荣。
  由于丝绸服装舒适、美观、高雅、绚丽多彩、富丽堂皇,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喜爱和重视,有条件生产的国家,也先后发展蚕丝业。文化科学发达国家的蚕丝教育、科研、生产水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我国。
  一九三O年前后,世界产茧量达五十余万吨,生丝产量达五万吨。后因受侵略战争的破坏和化学纤维的倾挤,蚕丝业受到很大打击和挫折,蚕丝产量下降百分之七十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蚕丝业又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到八十年代,蚕茧产量又恢复到近五十万吨,蚕丝产量恢复到五万吨。因此,有人认为世界生丝产量已近饱和,丝库里积压生丝三万余吨,一年不生产蚕茧也不要紧。根据以上信息,我国也有人主张“七五”期间,蚕茧产量维持现状,“八五”期间也只能递增百分之三到五。不然,生丝要大量涨库,国家资金要大量积压。于是,主张用合同限产,用经济手段控制生产,规定夏茧和早秋茧要降价百分之十。这些信息,不断传给农民,不少地区的农民不敢培苗培桑,甚至挖桑。
  目前,我国有成片桑园和十进桑园约一千万亩,有蚕农二千万户,平均每户半亩桑,如说国家不要茧,一天可以挖光。若要恢复谈何容易啊!我认为,当前必须急切地、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才能在战略上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正确地贯彻农牧渔业部提出的“巩固提高,稳步发展”蚕桑生产的方针。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看法。
  第一,应有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历史上年产生丝量五万吨时,世界人口十八亿,人平消费生丝量二十八克,现在,八十年代,世界人口已达五十亿,仍以人均消费生丝二十八克计算,年产生丝量应达到十二万二千五百吨。
  第二,应有科学的观点看问题。蚕丝是动物蛋白纤维,是多孔性菱状纤维,具有透气性好,穿着舒适、美观。据医生测试,夏季做短裤,穿半小时后测查,真丝绸湿度百分之七十,棉布百分之八十,化纤百分之百。化纤对人体不仅不舒适,且易致病。冬季,皮胃有乾裂骚痒症状者,内衣用真丝绸,可以减轻,长期穿用可痊愈。本人已有二年实际体验,效果很好。工业上,印刷业曾改用尼龙丝绸,其牢度好于生丝,但经磨擦后,产生静电,既不清晰,又害人体。拍摄电影,若用尼龙丝绸做幕布,灯光照射后,产生大量静电,有伤人体,用真丝绸做幕布,就无此现象。蚕丝用途随着科学水平提高,定会开发更广阔的新途径。
  第三,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来看。三十年代,世界上被几个列强帝国主义控制着各弱小国家和民族,广大的人民受压迫、受剥削,多数人在半饥饿状态中,生活水平很低。八十年代,独立的国家,有一百五十多个,经济建设、人民生活,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原来文化、经济建设发达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更高。我深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生丝量更多,决不会低于三十年的消费量。目前日本人民年平均消费生丝达二百五十克之多。
  我国拥有十亿多人口。“十二”大提出,到本世纪末,国民经济总产值翻二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经“六五”期间的实践,和“七五”期间的第一年实绩证明,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政策允许一部份地区,一部份人先富起来。实现小康水平的人们,一年一件绸衣服,十亿人口,即需五万吨生丝(每件以五十克计算),况且我国还需供应世界丝绸市场,目前就需出口二万多吨。我们再努力提高科学水平、提高丝绸质量、降低成本消耗、开发更多的新品种,开辟和适应更广的国内外市场,生丝需求会更多。
  第四,要用创新和改革的观点看前途。当前丝多,努力开发新品种,积极地消化生丝,各地都在努力。最近,江苏省创造一种丝织羊毛衫,一件衣服用丝量达四百克左右。产品出厂,一销而光。穿着上,要适应男、女、老、少,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中的需要。
  其实,过去所谓的生丝积压,并不是实情,在很大程度上是财政制度不合理而造成的假象。多报库存,多得各种补贴。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上层建筑,必须适应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使制度能掌握到真实情况。核定应有库存,给予合理流动资金,改革不适当的财务制度和管理体制。
  第五,要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茧丝绸必须协调发展,必须按贸、工、农方针发展,对农业生产政策必须慎重,不能送错信息。桑树是多年生植物,要牢记“挖桑甚易,兴桑甚难”。历史教训,非常深刻。
  第六,经营体制要放开搞活,多渠道经营,不要统得太死。
  只要我们蚕丝界同志们,共同努力,更好地协调发展,更团结地、更积极地开拓与创新,我们的蚕丝事业是大有可为的。可为国家创汇,为内销回笼货币,为人民美化生活,小茧出大力,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系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