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滨湖一带桑树病虫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

                谈 顺 友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在桑树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害虫和病菌的侵害,重则威胁桑树生长,甚至死亡;轻则损害桑树器官,降低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蚕茧生产。

         一、滨湖一带桑树病、虫的主要种类及分布

  我省滨湖蚕区,常见的主要害虫有15种(见右表1),尤以桑蓟马、桑菱纹叶蝉、桑天牛、桑蛀虫为害更严重。 1984年澧县洹阳村桑园中、桑蓟马在最大虫量日时每株有若虫1045只,为害株率达80%以上;桑菱纹叶蝉在发病区的桑园里,桑早春萌发前的虫口密度最高可达1300-1500头/亩,大大超过了防治阀值。
  我省滨湖蚕区,常见的桑树病害有6种(见表1),以桑萎缩、桑紫纹羽、桑污叶病较为严重。1984年省蚕科所品种桑园中,桑污叶病发病叶率达80%;澧县洹阳村桑紫纹羽病实生苗发病率28.75%、嫁接苗15.3%;桑萎缩病在八个县、场初步统计,发病面积达3974亩、面积发病率达11.8%(见表2)


              二、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本区桑树保护工作,是治而不防,虫少麻痹大意,虫多手忙脚乱,治虫质量差,有时还放“马后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盲目调苗,检疫不严,使一些病虫害蔓延。
  据1982年省蚕学会考察:萎缩病发病严重的地区,栽植的桑苗,大多是从江苏、浙江
的重病区或本省的重病队引进的。如华容县潘家乡曙光村桑场和东风村桑场,是发病较严重的单位,其栽植的桑苗,是分别于1975年、1976年冬从江苏江都县引进的。
  在本省病区培育的桑苗,一般均含一定比率的病苗,据对汉寿蚕种场部分嫁接苗圃的调查,其病苗率约占0.4%。
  2.不重视病虫初见为害时的防治。
  有些病害在初发时未能引起重视,不掌握当年的气候,越冬虫口密度等情况,依样画葫芦,待到暴发成灾时才采取措施,由于病入膏肓,防治效果事倍功半。
  3.实施药物防治病虫效果不佳。
  由于病虫为害并不是单一的,而应急防治则是“拣痒的抓”,其效果不大,通常是压住一种虫害,而另一虫害却见抬头。另外,加上操作粗放,如喷药不均匀,药液量不足,浓度不准确,喷药不及时都影响了防治效果。如澧县洹阳村一村民在1984年夏秋季防治桑蓟马时,用40%乐果500倍液,结果是桑叶掉完,养蚕无望。
  4.培管不当,采叶过度、延迟伐条、树势衰败。
  偏施氮肥,不配合施用磷钾肥和有机肥,是我省桑园培管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单位每年每亩施碳酸氢铵、尿素达200多斤,其中春季就施100多斤,导致桑树自身的抵抗力下降,失去天然防线。同时,有的桑园杂草丛生,又成为病虫害栖身之地,变成了病虫害再侵染源。
  夏秋季超前过度采叶,是诱发萎缩病的原因之一。如汉寿蚕种场1974年春栽植的7.5亩丰产试验桑园,施肥量水平很高,秋叶生长嫩绿繁茂。由于年年超前过度采叶,暴发萎缩病,至1982年全部挖完。
  过迟夏伐,桑树体内含碳量明显减少,含氮量大大增加,使桑树的C/N比率发生异常,导致抗病力减弱。而且迟伐桑树易引起大量桑菱纹叶蝉为害。据调查常德县芦山乡大关庙桑场,延至夏蚕用叶后伐条的,桑萎缩病发病率比适时夏伐的增加一倍以上。

                三、防治对策

  桑树病虫害的防治也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为讲究经济效益,避免盲目用药,对不同种类的害虫在防治上应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提出是以不造成经济为害为前提,即提出防治阀值。现将郑声镛提出主要桑树害虫防治阀值摘录如下(见表3)

  在防治工作中要作出规划和开展研究,及时掌握病虫情,指导生产。一般防治病虫害时性基本技术如下:
  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大多结合桑同培管工作进行,不增加劳力和成本,可避免病虫害因大量地长期使用农药而生抗药性,污染环境以及杀伤有益昆虫的不良影响。如桑苗圃轮作、整枝、剪梢、剪卵枝、修拳、耕地、清洁桑园,推广优良桑品种,加强肥培管理,有机肥腐烂后施下,合理采伐等以增强树势,提高桑树本身对病虫的抵抗力。
  2.生物防治。在桑园中放养和保护有益昆虫;坚持以菌治虫、以菌治菌;同时利用辐射不育、化学不育、杂种不育、胞质不亲和性等先进技术进行防治。
  3.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要注意蚕座安全,不任意提高浓度和增加次数,最好做到联防,农药品种不要单一,以防病虫产生拮抗作用。
  4.人工捕杀。例如鳞翅目幼虫在幼龄时有群集性,可用手摘叶捕杀;金龟子、叶虫、象虫有假死性,采用打落法捕捉;用灯光诱杀蛾类;用针刺蛀虫、天牛;用洗衣粉水涂抹蚧壳虫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5.植物检疫。应严格执行国家制订的对内外植物检疫的法规,防止带进新的病虫害或引起其他病虫害蔓延。

                            一九八七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