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蚕桑生产大有可为

 湖南省丝绸公司  刘楚湘

  我省蚕业生产在“六·五”期间发展较快;桑园面积发展到12.6万亩,年产茧达到5.7万担;全省有十几家丝绸厂,13300绪缫丝机,1300多台织机,茧丝绸生产已初具规模。但近年来,因受“苎麻热”冲击,茧价与部分农副产品的比价不合理,影响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因此,各地毁桑改种比较严重,全省产茧逐渐减少,加上部分蚕茧外流,造成缫丝原料紧缺,全省各丝绸厂按设备能力,每年需要鲜茧近8万担,缺口甚大,需从外省买茧供应工厂缫丝。
  丝绸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天然纤维在国外持续流行,需求日益增长,去年我国和我省在“秋交会”的丝绸出口创汇,均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创历届交易会最好水平。目前国内市场丝绸热潮已经到来,出现了真丝绸供不应求的新局面;而蚕茧又是丝绸工业和出口的资源基础,要扩大我省出口创汇能力,必须加强对蚕茧生产的领导和服务,提高其经济地位,促进蚕桑生产的稳定与发展。
  “桑是摇钱树,蚕是农家宝”,实践证明,栽桑养蚕仍然是当前农村家庭经济中比较可靠与稳定的副业生产,是致富的一条好门路。如一个年产鲜茧一万担的县,不仅可以安排3000多个劳动力养蚕,获得茧款收入180万元以上;而且还可以设置几百人的缫丝厂,年产50多吨丝,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出口创汇。华容县宋市桑场罗光福承包桑园10亩,连续四年亩桑产茧300斤以上,去年亩平产值557元。同时植桑养蚕还有增加植被复盖,保持水土与生态平衡作用,确实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面对我省目前蚕桑生产的形势和任务,笔者认为必须努力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第一、各有关部门必须加强领导,做好协调工作。在指导思想、生产方针上对蚕桑生产制定鼓励政策、措施和采取奖励的经济办法,尽可能给予适当扶植,以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稳定蚕桑生产。
  第二、认真执行和落实好蚕桑生产与蚕茧收购的各项经济政策,进一步体现优茧优价。省丝绸公司决定,从今年春茧起,对蚕农交售的鲜茧中的上车茧实行奖励20%的补贴办法。
  第三、努力搞好生产铺导和技术服务工作,把科学栽桑养蚕的技术逐步普及到千家万
户,使其优质高产,增加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