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时机  养好春蚕

                罗 玉 功
              (陕西省桑蚕研究所)

  春蚕是一年中第一次养蚕生产,其饲养条件比夏秋蚕好,蚕茧的质量也以春蚕为最好。在国内先进地区春蚕茧与夏秋蚕茧的出丝率差异甚大,春蚕茧达16%以上,而夏秋茧只有12%左右。
  本省养蚕布局,从七十年代中期有较大改革,春季发种量由70%到以八十年代后下降到50%。春蚕的发种量虽占50%,但产茧量却占70%以上。鉴于这种情况,就应利用春季优势按桑叶的数量养足春蚕。春蚕好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温适宜。蚕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适温范围。科学实验证明,在20—28℃范围内育蚕,一般能正常发育,蚕茧质量较好。春蚕的气温大致在此适温范围之内,即使有时偏低也较容易调节。
  二、桑叶质量好。同一桑树品种,因季节不同,叶质有所变化。在不同的蚕期用同一桑园的叶子,而将蚕室内的温度和气流控制在同一条件饲养,结果蚕的发育以春蚕最快,茧质也以春蚕最好。从桑叶的化学成份分析,主要是春季桑叶的蛋白质含量显著比夏秋季高。


  三、病原少。蚕病的发生一定要有病原物存在,病原物多时,蚕发病的机会就多。春蚕是一年中第一次养蚕,上年残余的病原物,经过一个冬季,大部分死亡,还有一部分致病力也下降,再经过消毒,比较容易清除。同时春季桑树害虫较少,由野外昆虫通过桑叶传播病原的机会也少。
  为了养好蚕,根据以往实践,谈几点意见。

              一、起点胚了的调节和补催青

  越冬卵胚子发育到丙2(即最长期),是蚕卵冷藏的最适时期,也是冷藏的关键阶段。蚕种场一般把蚕种入库时间掌握在丙1一丙2胚子之间。当接到生产部门领种通知后,提前把蚕种从内库出到外库,用 42°F的温度保护1-2天,使冷藏前未发育到丙2的部分胚子达到丙2。用种单位在蚕种催青前要进行胚子解剖观察,如果绝大部分胚子发育到丙2,即可按正常施温标准催青。
  春蚕种按标准催青,经过11天就可见苗蚁或收蚁,催青室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好发种时间。山区交通不便,蚕农居住分散,应在蚕胚子发育到已3一己4时向各乡村发种。蚕种领回,立即均匀地平摊在蚕座纸上,并将温度升到78° F,干温差4° F。此时务必保持目的温湿度。此种做法,也称补催青。因为转青后卵,其浆膜液消失,对于干燥环境的抗力差,湿度不够就会导致蚁蚕发育不齐。此外,要注意通风换气,防止煤气中毒。为了提高孵化率,在蚕卵转青后一定要黑暗处理,直到收蚁前3-4小时揭去遮光物进行感光,促使蚁蚕孵化整齐。

                 二、叶质选择

  春蚕品种茧质好,丝量多。一般对叶质要求较严格。叶质选择包含了桑树品种、各龄的适熟时以及桑叶的贮藏等问题。从桑叶的营养分析,藤桑、七O七、桐乡青等品种桑,均适宜饲育多丝量品种。
  多丝量品种在稚蚕期对叶质要求更严格。在收蚁后24小时以内可选用适熟偏嫩的桑叶,以第二位叶最好,营养和水分都能够满足疏毛期的需求,促使疏毛整齐。一龄期采3-4位叶,二龄期采4一5位叶,三龄期采三眼叶。不仅要注意叶位还要注意色泽,力争做到叶位叶色一致,才能使蚁蚕群体发育整齐。四、五龄期以选择品种为主,尽量采用优质桑叶。各龄饱食用叶力求柔软新鲜,切忌吃剩叶。
  蚕地发育到五龄期食桑量大,需要贮桑。贮桑量不宜过多,一般以供2—3次用桑量为适。

             三、五龄合理用桑与蚕座密度

  多丝量品种五龄用桑既要蚕儿充分饱食又要节约桑叶。根据蚕地的食桑规律,减食期和少食期食桑量小,要薄饲;盛食期食桑最大,要厚饲,喂饱。从蚕儿的食桑习性来看,蚕的食桑时间仅占全龄期的27%,五龄期食桑时间较长,占全龄期的34%。据调查给桑后二小时食下量达80.05%,给桑后四小时内食下量达97.34%,一直到下次给桑前的两个小时食下量仅占2.66%。这说明蚕儿食桑时间有一定间歇性,蚕座内不必要经常有剩余桑叶。若给桑量过大,两次给桑之间蚕座内经常有过量的剩余桑叶,这样就使部分蚕儿食不到新鲜桑叶,反而导致群体发育不齐。若给桑量过少,不能满足蚕儿发育的物质要求,蚕体绢丝物质不充实,茧层薄,产量低,茧质差。
  蚕座面积的大小,亦直接影响到蚕座中的环境和食桑量的多少。多丝量品种每张种五龄盛食期需蚕座面积250平方尺以上,大圆匾最少需要30个。蚕具不足时,可以饲育地蚕或用简易蚕台。

              四、加强簇中管理

  热蚕吐丝营茧是向体外排泄体内过剩的氨基酸的过程,也是进行变态化蛹的必要条件,而营茧保护蛹只是第二性的。因此,可以认为丝物质的生成和吐丝在生理上是一种排泄作用,除体内过剩的氨基酸以丝蛋白质的形态排出体外,同时也排出大量的水分。
  簇中多湿是最为常见的,湿度主要来自热蚕本身。一般情况下热蚕营茧结束,排出的水分约为原来体重的一半。据调查,2万头熟蚕(相当一张种)排出的水分量达42公斤。上簇后一昼夜间,簇室内相对湿度达到饱和状态。簇中合理的温湿度范围以75°F为中心±3°F,干湿差 4——5° F为适度,最忌高温多湿,从上簇到吐丝终了,一般经过50一60小时,这段时间尤其要管理好。簇中不宜强风直吹,防止熟蚕向无风方向密集。保持光线明暗均匀。但上簇24小时以后熟蚕大部定位营茧,就更应注意做好通风排湿工作。簇室门窗力求对应,气流畅通,有利于排湿。
  上簇的密度与簇具亦对茧质影响极大。蜈蚣簇每平方尺60头熟蚕,上茧率达到90.56%,解舒率85.82%,鲜毛茧出丝率18.11%;而增加到每平方尺100头熟蚕,上茧率降低到80.09%,解舒率77.40%。簇具是熟蚕吐丝营茧的场所,选用结构良好的簇具能显著提高上茧率。
  综上所述,熟蚕营茧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蚕茧的色泽、上茧率、解舒率、鲜毛茧出丝率等的高低。由此可见熟蚕营茧的环境条件既是蚕农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又是影响原料茧工艺指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转自《陕西蚕业》1986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