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汝 禄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十六世纪,清朝皇帝为了抵卸外国经济侵略,有一段时间实行海禁政策,同时不准国内商船鱼舟出海,或者限制某些出口物资数量.如每年出口茶叶不超过50万斤,大黄不得超过一千担,生丝每船不得超过一万斤等。尤其生丝方面,严禁头等丝出口,限制二、三等糙丝、绸缎的数量,(1)在这种海禁情况下,迫使东南亚邻国的商人,打着贡使旗号,得到中国政府伴送,不通过海岸,而走滇、黔、湘的内陆线到达京都,进行“朝贡贸易”。
据贵州镇远有祝圣桥一联云:
劈开重夷路,汉使浮槎撑斗去
扫尽五溪烟,缅人骑象过桥来
上联为楚将庄豪入滇故事,下联说缅使骑着驯象过桥而来。此桥为祝康熙圣寿建的,那么缅使来贡,应在1714年前(康熙60寿)。
(2)雍正6年(1728年),南掌(今老挝)国王岛孙遣使叭猛花贡象2只,表文一道,由云贵总督鄂尔泰委员伴送入京,赐宴于礼部,赏给妆蟒锦缎、纱罗、器皿等物。
乾隆十八年(1753年),茂隆场商吴尚贤者说缅人入贡,缅酉麻哈祖遣使以驯象、涂金塔郁关求贡,来使至京,赐赍如例(魏源:《圣武记》)。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缅使以金叶表、金塔、宝石、驯象8只等入贡,当时,刑部右侍郎王昶自云南视察回京,据他《雪鸿再录》日记记载:“ 8月5日,抵清平县(属贵州),馆舍甚幽靓,盖以备缅甸贡使修茸也。8月11日,过冷水塘,沅州芷江县境也,湖南闻缅甸使节将至,灯棚戏馆,陈设甚盛。并安排古老辰河高腔戏招待”。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缅甸贡象队伍,与前在云南主考的林则徐在沅陵境内马鞍塘相遇。据他的《滇轺纪程》记载:“贡使与件送者前后相距两天路程。显然,是由于队伍宠大而沿途扶马不足。”(注:史载,每一驿置一堡,每堡置卒200人戊守,且令定递)。
湘西国际古道的往来,始于何时?据《桑植白族简况》介绍,远在公元1251年蒙古人灭了大理国后,组织了一支“寸白军”,随蒙军到了南方,1261年后,部分“寸白军”在湘西落了户,说明700多年前滇、黔、湘已通行无阻了。据《元史帝纪》记载1296年“缅王遣其子僧伽巴叔撒帮巴来贡方物”。甚么方物?《昌平象房来历》说“丁酉年元日进大象”。过去朝廷定都长安时,下达滇、黔政令,多取道四川,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通往滇、黔水陆驿传,便改经湖南五溪地域了。上述贡象,必经湘西到开封,再北上。
明朝万历壬(1592年)年间,由黎拜桂介绍,“缅人以贡物入,牙象(雄)-,母象一。番布古喇锦,金缎诸布帛,皆与中国异,一金瓯嵌碎宝极工。”
(3)这是明朝王士性在云南澜沧做官时亲眼记载。
总的说来:
1.东南亚诸国的贸易贡使,走云、贵、湘这条路的原因,由于元明、清的定都北京.贡使由湘入洛阳,到达中原较方便。
2.每次贡使的朝贡礼物,都有当地特产驯象,实质上就是贸易交换。
3.在朝贡队伍中,有商人参加,而且队伍庞大,可知贡使队伍来的时候,除驯象外,一定还携来了数量较多的珍贵土特产;当然回国时,也要交换价值相等的中国丝绸、器皿等回去。
这条国际交通路线,走起来也方便。据明代王士性(万历五年进土,曾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作过官。)著《广志绎》一书。身历其境,记有路程,说:“武陵至贵州镇远二十站,水、陆路相有出入。商贾货重,有不能舍舟,则下水半月,上水非一月不至。镇远至滇,云共二十余站,皆肩挑与马、赢(俗作骡)之负也。每站虽云五、六十里,实百里而遥。士夫商旅纵有急,止可一日一站,破站则无宿地矣。其站皆以军夫。”由昆明至宝山,行程半月,保山至缅甸交界地——蛮哈,约半月行程。附图
这条国际道路的开通,繁荣了湘西的商业和养蚕热。据徐《清类钞,农商类》载,湘西一带的苗族,也兴起种桑养蚕,“辰州苗民与汉民交易,辄以牛马,载杂粮,布绢之物,以趋市集……届时毕至,易盐、易蚕种等.由于苗族人民不知有蚕种的方法,春时,汉人所有之蚕出.辄结伴负笼.以货物易之。”其他商业方面有以下说明:镇远、滇货所出.水陆之会。滇产如铜、锡,斤只值钱三十文,外省二、三倍其值者。滇货远至镇远,则从舟下沅江,直至常德、两湖、两厂的商船.可以直抵贵州古镇城外。
(4)贵州遵义府棉织业的棉花,由常德府贩买,舟载至郑家场火舟,列肆坐卖;
(5)五溪苗族旅店,对往黔、楚贩牛的客商收费低,为了商客安全,有时还武装护送数十里。
(6)对边疆商业起了促进作用。
由于这条国际道路的畅通,蚕丝生产技术得到了广阔的传播。乾隆三年(1740年)陈玉壁,山东历城人,来守遵义,越年,遣人归历城售山蚕种茧,推广柞蚕。由于路遥远.携带的蚕种.中途在湖南湘西茧蛹孵化了。
(7)这次虽没有成功,但中途孵化的小蚕,给湖南柞蚕作了开端。第二年,陈玉壁又派人回山东取种茧,自后遵义柞茧饲养的成功和推广,“其丝行(销)、滇、蜀、闽诸省。”云南的西部地方,为代替鸦片烟的栽培,发起了柞蚕业,由贵州夺取了蚕种茧,后来贵州北部地方,为本柞茧丝的品质优良,又由湖南输入品质优良的种茧。
据《中国蚕鉴》民国三年记载:8
省 柞茧户数 产茧量(斤) 收入(元)
湖南 1236 49200 6996
云南 121 3470
275
云南是古代巴蜀和湘黔国际路线的交叉点,云南对传播蚕桑生产技术,有过很大的贡献。
公元前297年,楚顷囊王遣将庄豪,从湖南沅水溯江而上,到了贵州且兰(今黄平),登岸、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当时夜郎无蚕桑,故其郡最贫的记载。(9)过去把夜郎说在贵州桐样一带。解放后出土文物的发现,夜郎国实在贵州平坝、安顺、兴义境内。
(10)庄豪入滇,带来了楚国先进文化,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畜牧业、鱼业、纺织业等生产技术。还把楚国的先进的青铜文化带了这里。
(11)秦时,云南部分地方的劳动人民,常于春夏间到巴蜀当佣工.到了秋冬闲月又回去。而巴蜀人贩买缯、布,到云南作贸易,又贩买作马髦牛等回巴.蜀。
(12)因而巴蜀的文化和纺织技术,更丰富了云南人民的生活。
西汉时,生活在澜沧江流域的哀牢人,人口共有五万户,五十余万人口。居地肥沃,宜于种五谷和桑麻,以农业为主,人民善于织锦叠,兰干细布、文绣、绫锦和毛蜀等,还用梧桐木华(木棉)。织布,且掌握了染色的技术。这种产品和技术,通过这条国际道线,向东传播到了贵州、湖南一带的苗、僮族,他们所织的印花、挑绣,极为美观,和哀牢族的织品,有传统的关系。
(13)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前汉武帝纪应劬。注:儋耳者.大耳种也),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垂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
(14)后汉时规定哀牢夷赋税为“邑豪岁输”“布,贯头”衣二顶,盐一斛。
(15)这种习俗的哀牢民族,由国际路线,向东南迁移时,一部分人到海南岛落了户,据武帝元封元年(公元110年)载:“……其珠崖,儋耳二郡,在海州上,东西千里,南北五百里,其渠帅贵长耳,皆穿耳而缒之(注:用绳子系物挂耳垂坠),垂耳三寸。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
(16)男子耕种禾稻,女子则桑蚕织绩。
云南哀牢人与海南岛居民,这两地的民族生产、风俗,皆有共同之处。
1.穿贯头衣。
2.皆贵长耳,海南人耳不长,用挂物垂长。
3.都习蚕桑,应是哀牢民族南迁时,在海南岛安家落户了。
人类学家认为现在的印度支那、泰国和缅甸,早在公元前二、三千年前,是从云南地区迁移过去的吉蔑族。
(17)有历史记载的从西汉至唐代各期,在我国云南一带居住的少数民族,还继续向南迁移。公元前二世纪初,吉蔑人为了避免汉人镇压残杀,大批涌向东南亚邻国,其中一支到了柬埔寨定居。吉蔑族南迁时已具有较高的文化,能雕刻石器,制造税利的铜兵器,因而促进了东南亚的文化。
(18)哀牢族是云南的一个支族,可能随着澜沧江南下.早年到了海南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