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丘区发展蚕桑的优势及提高效益的途径

                吴若云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近几年来湖南的蚕桑生产,不仅在洞庭湖地区有一定发展,而且在比较贫穷的湘东南和湘西北丘陵山区也有较快的发展。本省1986年,山丘地区蚕茧产量占全省总产茧的37.4%,比1982年增长了28.9%。研究山丘区蚕桑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和进一步促进其发展的途径,是广大蚕农共同关心的课题。笔者根据近三年的调查研究,就此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发展蚕桑的优势

  山丘区蚕桑生产之所以发展较快,是因为蚕桑生产在这些地区的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高。加之山丘区有优越的生态环境,适宜发展蚕桑生产。
  (一)蚕桑经济效益高
  衡量农作物经济效益的高低,应当以耕地生产力、投资获产值、劳动日产值三项基本经济指标作为尺子。笔者自1983年以来,在本省的岳阳、常德、益阳、湘潭和湘西自治州等五个地区的16个县、市,进行了蚕桑与其他作物经济的对比调查研究。其结果(见表1)表明,蚕桑生产在丘陵山区的三项基本经济指标显著高于一般农作物。

  湖南湘东南和湘西北丘陵山地,高效经济作物较少,耕地虽多,土壤肥力状况比不上洞庭湖区,耕地生产力、投资获产值、劳动日产值也都比平原地区低。因此,蚕桑生产在山丘地区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竞争能力,普遍受到农民的欢迎。这是山丘区近几年蚕桑生产发展较快的内在原因。例如地处大山区的安化县仙溪乡刘家村刘步荣一家,1982年承包1900株三年生桑,每年养蚕收入都超过了1500元。安化县委及时总结典型经验,把蚕桑作为全县治穷致富的拳头产品来抓,1984年全县集资20多万元,新扩桑700多万株;该县1983年产茧仅200余担,1986年上升到1000担。又如桃源县的丘陵山区,近年来植桑200多万株,年产茧由1981年的158担,到1985年上升为2034担,桑园从465亩扩大到9651亩。
  (二)生态环境优越
  湖南丘陵山区,耕地占全省总面积的70.2%,其中丘陵占23.9%,山区占46.3%。有着适宜发展蚕桑生产的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
  1.土壤和气候适宜栽桑养蚕“木各有所宜土,惟桑无不宜”。这说明桑树生长适应的土壤范围较广。桑树在土壤pH4.5—9.0的范围中都能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上,只要培管适当就会获得高产。湘东南和湘西北丘陵山地多属于红黄壤或紫色土,土地潜力很大,土层较厚,肥力状况虽比不上滨湖平地,但大多数山丘土壤都能满足桑树生长发育的要求。据土壤普查资料介绍,山丘区桑园土样,土壤PH值为5.5-7.8;有机质含量0.5-2.7;速效氮100PPm以上;速效磷在石灰性土壤中9.2Ppm,在酸性土壤中7.6ppm;交换性钾大于100Ppm,适于桑树生长发育。在山丘区栽桑只要坚持合理布局,近水栽桑的原则,就能够夺取高产。桃源县三阳乡石中山村王国清,1983年在丘陵红壤坡地上栽桑2.3亩,当年亩桑产叶700多公斤,产茧52公斤;1984年亩桑产叶1800多公斤,产茧108公斤,亩平养蚕纯收入达306.5元,把桑园门作收入加在一起,亩平纯收入达464元。
  湖南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1200—1700mm,年平均气温16-18℃,多数山丘区的无霜期274-296天;全年光能资源充足,年日照1660—1800小时,太阳辐射量100—107千卡/cm2,春、夏、秋三季辐射量占全年的80%以上。桑树在这些地区3月20日左右发芽,直到 11月中、下旬才逐渐进入休眠;生长期较长,光合作用旺盛,桑叶产量高,质量也好。尤其是夏秋高温季节,山丘区的日平均气温要比平湖地区低1.5℃左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桑树和蚕儿的生长发育。据笔者连续3年夏秋季在平原和山丘区进行养蚕成绩的对比调查和试验,结果表明,山丘区的盒种平均产茧量比平湖蚕区增产22%以上。茧质也优,经济效益较高。
  2.竹木丰富,养蚕成本较低
  由于蚕桑生产包括栽桑和养蚕两个环节,所以一次性生产投资要比一般农作物多。但由于山丘区竹木资源丰富,养蚕成本比平湖蚕区显著降低。据调查,同样一批饲养4盒蚕种时,所需的蚕房、蚕具消毒成本,山丘蚕区比平原蚕区减少76.8元,成本降低40.4%。
  3.居住分散,便于消毒防病
  山丘区人口较少,农户居住分散,工业生产较少,山清水秀,无大气污染,因此便于控制蚕病的发生和流行。尤其是夏秋蚕发病率明显低于平湖蚕区,盒种产茧多。据调查;1984年晚秋蚕期平湖区的沅江县草尾乡护山洲蚕场暴发僵病,盒种产茧仅22.5斤。而同期的湘乡、安化两县的山丘区盒种产茧量分别为58.4斤和62.4斤。

              二、担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山丘区发展蚕桑生产,其生产措施必须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社会及经济基础相适应。据近几年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应该围绕早受益、夺高产、产优茧、争高效,着重抓好以下五个环节。
  (一)坚持“十字”栽桑措施
  “近水、深耕、多肥、密植、精管”十字栽桑措施,是本省山丘区栽桑高产经验的科学总结。(1)近水。由于桑树是用叶木本植物,需水量大,因此栽桑地应选择在近水的溪旁、沟边或山窝,大力发展“四边桑”;(2)深耕。即栽桑前翻耕改土,植桑沟或穴深耕1尺以上,并把新土翻到上面,表土翻入底层,以加速土层风化和增强土壤通透性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桑树高产稳产打好基础;(3)多肥。一是要施足植桑基肥,以每亩桑园施拌磷土杂肥100担以上为标准,并配合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二是在桑树生长发育阶段,要求养一次蚕,施一次肥。应特别重视春季的催芽肥,合理施用夏肥。据10个山丘区高桑园的施肥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亩桑施氮32斤,施磷5斤,施钾6斤,亩桑产叶量均可超过1700公斤;(4)密植。山丘区栽桑以殊行距0.5×1.3(米)——0.6×1.2(米)为宜,每亩栽植800—1000株,主干高26—33公分,养成中低干树型。这样既能保证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受益;又可延迟桑树使用年限,增加经济效益;(5)精管。“三分栽,七分管,十足丰”,这是广大蚕农栽桑高产的科学体会。因此,对桑树施肥,排灌除草,防病治虫,合理采伐等一系列管理都必须抓紧抓好,才能保证桑园高产稳产。“十字”栽桑措施是夺取蚕茧丰收的先决条件。
  (二)严格消毒防病
  搞好养蚕前、中、后的消毒防病,是杜绝病原传染、夺取蚕茧生产优质高产的首要关键。从农村千家万户养蚕的实际情况出发,养蚕前的蚕室消毒必须把好“扫、创、填、洗、刷、消”六个关口。蚕具的消毒应着重把好“泡、刷、晒、煮、消”五个环节。
  在养蚕期中,必须防止蚕座内感染,春蚕和晚秋蚕以防僵病为主,夏蚕和早、中秋蚕以防病毒病为主。搞好蚕体蚕座消毒,合理处理蚕沙。每次养蚕结束之后,对遗留下来的病蚕尸体、蚕粪、霉烂茧等,应及时处理。凡用过的草簇、草网,若需再用的应经消毒和暴晒后,集中保存,蚕室和上簇室必须打扫冲洗干净,并须再行消毒处理。
  (三)推广小蚕共育
  我省山丘蚕区大多数农户都利用堂屋、歇房或灶房养蚕,养蚕室绝大多数上无顶棚,下属泥土地面,墙壁缝隙多,门窗少,既不利于消毒防病,又不利于通风换气加之人和家禽牲畜经常过往停留,夏秋养蚕一次接一次,蚕室蚕具套用,无法彻底消毒,往往因蚕病严重造成减产。因此应提倡和推广小蚕共育。近几年有的地区推广小蚕共育,获得了小蚕无病,大蚕健壮,蚕茧优质高产的良好效果。如桃源县喜雨乡1984年春共育小蚕783盒,到3龄第2天下户分养,平均盒种产茧36公斤,比不共育的增产27.7%,担茧均价提高5%,盒种增收31.4%。安化县仙溪乡刘家村从1982年以来,季季都由两个养蚕技术好的专业户共育小蚕,全村23000株四边桑,株桑平均产茧1.6公斤,收入5.68元,比附近不共育的增产增收50%以上。
  (四)调整养蚕布局
  合理调整养蚕布局,对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据笔者试验和调查,湖南山丘蚕区,一年以养四季蚕为好。一年养四季蚕,不象养五、六季蚕那样,夏秋蚕期大小蚕套养,每各蚕期间隔时间较长,既便于消毒防病,也有利养桑,还可以避免农事矛盾,保证季季高产。全年养四季的布局见表2。

  (五)加强服务工作
  蚕茧是商品率较高的农产品,商品生产要逐步做到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需要切实为它做好优良种、苗服务,技术服务,生产物资服务和信息服务等项工作。为了有利这些服务工作的进行,在体制改革中,必须改变目前多家分管蚕茧生产、收烘、加工和丝绸贸易的状况,可在产茧500担以上的县成立蚕丝工作指导站,以加强对蚕桑生产的管理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