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 好 春 蚕 的 六 条 措 施

                万 继 武
              (湖南省委桑科学研究所)

           一、黑暗保护蚕种,提高蚕种孵化率

  蚕种从催青室领回时,最好用黑布遮光,路途近的应在天黑后领种。蚕种进入蚕室后,要立即将蚕卵薄摊于蚕箔内,上面再盖一只蚕箱,并用黑布遮光,温度由70°F升到76° F,第二天上午升到78° F,干湿差 2- 3° F,下午升到79°F,第三天早晨4—5点钟,揭去蚕种复盖物,开灯感光,就会有90%以上的蚁蚕孵化。

           二、创造蚕儿居住的优良环境条件

  1.温度:收蚁当时82° F,一龄82° F,二龄81°F,三龄77-78°F,四龄75°F,五龄75°F,眠中要降低2°F,特别二眠眠中,温度应不高于77° F,并注意四龄龄中不能低于75°F。这样的温度发育齐,蚕体强健,且多数在日眠,就眠率可达95%以上。
  2.湿度:小蚕对多湿的抵抗力强。为了保持桑叶新鲜,使小蚕发育整齐,一、二龄要求干湿差0.5-1°F,三龄干湿差2°F,四龄干湿差3°F,五龄干湿差4一5°F。注意眠中稍干,蜕皮时多温。
  3.空气气流,光线;蚕室内要求空气新鲜。l—3龄蚕呼吸量小,可每天上午10时开窗换气5-10分钟,注意在换气时不能影响室内温湿度平稳。4—5龄蚕呼吸量大,尤其五龄期,应开放门窗,使室内空气流通,在室内工作的人员不感到闷气,并有微风感为好。蚕
室内光线应该均匀。
  4。及时除沙,蚕箔内蚕头稀密适当:经常除沙能使蚕座清洁干燥,增强蚕体健康,减少蚕病。在除沙时,注意蚕座内蚕头分布稀密适当,蚕头过密应注意分箔;保持一龄1箔,二龄3箔,三龄6箔,四龄12箔,五龄32箔。在除沙分箔时,要注意淘汰病弱蚕。
  5.加强眠蚕、起蚕处理:眠蚕和起蚕对外界不良环境抵抗力弱,容易感染各种蚕病,因此,眠前要吃饱,眠中要管好(安静,温湿度比龄中稍低,光线均匀,空气新鲜),饷食要适时,当大部份蚕的头部呈淡褐色时便可饷食。

               三、严格选叶,精心饲育

  严格选叶,使蚕儿吃饱吃好,是争取丰收的关键。一般收蚁当天用技条向下数的第2位叶,第二天用第3-4位叶,叶色黄绿,二龄用第4一5位叶,叶色绿,三龄用“三眼叶”叶色浓绿,四、五龄用全芽叶(也可用条桑育),特别要注意·一、二龄蚕叶质偏嫩,成熟一致。喂叶次数小蚕每昼夜四次,大蚕五次,并要注意饷食、催眠期少喂,盛食期多喂。不喂过老过嫩叶、病虫泥沙叶、干枯蒸热叶。

                四、加强防病消毒

  蚕病的发生要有三个条件:一是有病原物存在,二是有传染途径,三是系体虚弱和环境不良。针对上述条件,在整个存期中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增加营养,增张蚕地体质,还应做到养蚕前后,蚕室、蚕具、周围环境要彻底打扫、清洗,并用药物消毒,务必全面彻底。在蚕期中,蚁蚕和各龄起蚕,用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并应坚持使用焦糖、石灰等吸湿材料。做到彻底消灭病原物。

             五、五龄充分饱食,合理用桑

  五龄蚕期是绢丝腺迅速成长时期,特别是五龄第3—6天,要使蚕儿充分饱食,这对提高蚕茧产量十分关键。五龄期又是用桑量最多的时期(约占全龄期用桑量的85%以上),要注意五龄第l——3天,坚持薄喂多次,第3-6天要多喂,使蚕儿充分吃饱,6天以后到上簇前少喂,这样,既保证了蚕儿的需要,又节约了桑叶。

            六、提高蚕茧质量,增加经济效益

  上簇、簇中管理是养蚕的最后一道工序了,这时也是丰产丰收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时期。首先要选用优良簇具——折簇,掌握上簇密度,每平方尺簇的面积上熟蚕50头左右,并加强簇中管理(排湿、安静,光线均匀,温度75° F,干湿差 4— 6° F),特别在上簇一昼夜后,要开放门窗通气、排湿。
  注意上簇后第七天采茧,分采分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