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晚晚秋蚕的中蚕期饲育

               佐藤.好祐
             (日)群马县蚕试·蚕桑部长

            一、晚秋蚕产茧量低的主要原因

  在讨论晚秋期蚕作以前,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春蚕期的养蚕收成,为什么常常是稳定的原因。诚然,春蚕用叶是靠前一年冬天贮藏的养分发芽生长的,比起其他蚕期来,叶质优良,在饲养上也易使蚕儿健康地发育成长,这是不可否认的。而且蚕室蚕具的病原污染程度也与其他蚕期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上年的晚秋蚕期留下来的硬化病、病毒性软化病等多种病的病原,在冬季由于病原本身传染力的丧失或衰退,再加上风雨的冲洗等自然净化作用,而显著减少,因而蚕儿受病原体侵袭的机会很少。因此春蚕期桑叶好,病原少,这两点可以算是蚕座安定的主要因素。
  然而,根据对蚕病发生的调查统计,晚秋蚕期是各种重病发生、为害最大的峰期。这主要是春蚕和早秋蚕的相继饲养,使各种病原物大量积累。在晚秋期蚕的饲养场所及其周围环境的病原污染极其严重,蚕病发生的危害性比各蚕期都大,加上叶质差,影响了蚕儿的体质。这些都是导致蚕茧产量低的原因。

           二、中蚕期蚕儿对病原的感染抵抗力

  在晚秋蚕期多发生病毒性软化病,蚕儿对它的抵抗力,经各种实验证明,龄期越小,抵抗力越弱。小蚕共育比不共育的蚕作要安定得多,这也许是因为小蚕共育时,防病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但是,小蚕共育从2眠开始分蚕,在3龄分户饲养阶段又容易忽视蚕病防治。根据试验调查,各龄蚕儿对软化病病毒(F型)的感染抵抗力,如果以1龄蚕儿的抵抗力为1个单位的话,那么2龄抗病力为1.5倍,3龄为3倍,4龄为13倍,5龄为10000倍,由此可见蚕儿龄期不同对病毒性软化病的抵抗力差异极大。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蚕期(3~4龄)仍然是容易感染病毒性软化病的发育时期。
  晚晚秋蚕因为与晚秋蚕相继收蚁,所以中蚕期与晚秋蚕的5龄期重迭,很易受病原物的侵袭,因此从养蚕准备阶段开始就有必要注意蚕病的防除。特别是晚秋蚕5龄到上簇这段病毒性软化病最易扩散暴发。当这个时期与晚晚秋蚕的中蚕期重迭时,蚕病防疫就更显得重要了。

               三、病原菌的隔离与消毒

  蚕室蚕具的消毒,中蚕饲育室与小蚕共育室有所不同。中蚕饲养室空气不好,其消毒要领是消毒液的散布量要多些,蚕室蚕具要充分喷湿。3龄蚕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弱,蚕室蚕具的消毒必须完全彻底。
  当4龄蚕室是泥土地面时,因不易消灭潜伏在土中的病原菌,需要进行多量喷布,至少每平方米要喷洒一公升的消毒液,使药液从表上渗入至2~3cm深的土层。同时,为了提高消毒效果,在消毒前必须进行清扫工作。
  在晚秋蚕和晚晚秋蚕接连收蚁的情况下,应避免蚕用设备的共用,发育时期不同的蚕儿同室饲养,那是很危险的,在养蚕上应绝对禁止。因此对晚秋蚕和晚晚秋蚕的收蚁饲养要进行合理布局,尽可能做到分室分具饲养。

               四、蚕期中的病原隔离

  在养蚕前,即使进行了蚕室蚕具的彻底消毒,也会因桑叶和饲养人员经常把病原菌带入蚕室而污染蚕座,所以在饲养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一)在进入3龄蚕室时,手脚要先行消毒,还要穿专用的养蚕工作服。当晚秋蚕与晚晚秋蚕期重迭时,晚晚秋蚕的3龄饲养要有专门饲养员。晚秋蚕与晚晚秋蚕的桑叶有时也可能在同一桑室贮藏,不过在晚晚秋蚕的中蚕用桑的贮藏管理方面,要特别注意防止桑叶凋萎和病原污染。
  (二)因簇具被病原严重污染,即使进行过消毒,也因簇具材料的关系,难以彻底,所以希望在中蚕期饲养室附近不要堆放簇具。
  (三)蚕期一重复,除沙和给桑操作环节就繁杂,搬运蚕沙后的工具车要用水冲洗,在运蚕沙的工具车内衬垫塑料薄膜。

             五、蚕体蚕座的消毒措施

  随着蚕儿从稚蚕向壮蚕发育的过程中,对于蚕体消毒用药较少,而且减少消毒次数的养蚕农家并不少见。从春季开始,经夏季到晚秋季,野外昆虫的虫口密度也渐达最高峰,这些昆虫患有硬化病的话,其分生孢子就会通过桑叶带入蚕室而传染给蚕,使蚕儿的感病率比任何蚕期都高得多。
  在晚秋蚕的中蚕饲育过程中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对预防硬化病的发生是极为重要的。
  最近,就硬化病的发生特征来看好象与桑园的荒废密切相关,桑园的肥培管理不仅仅影响到桑园的生产能力,而且也很有可能是硬化病的发生源。
  蚕体蚕座的消毒药剂有两种:一种是具有熏蒸、触杀两个作用的药剂;一种只具有触杀作用。在中蚕期由于条桑育,蚕儿处于垂直分布,在蚕座上如果不多次施药,消毒是比较困难的,其消毒效果往往不佳,最好是有熏蒸、触杀两作用的药剂。

              六、中蚕期的温度管理

  晚秋蚕期由于受台风、秋雨的影响,饲养温度常不稳定。中蚕期的气温一般比目的饲育温度要低。在早晨和傍晚有冷空气进入蚕室时,饲养温度大幅度降低,这时就有必要采取补温措施。因为,过低的温度会严重影响蚕的就眠,使蚕儿发育不齐,经过延长,再加上叶质不良,就会加重低温对蚕儿的影响。
  有许多试验表明,4龄期的饲育温度对蚕儿生命率和茧质都有较大的影响。如表所示,20℃以下的低温饲养,其发育经过显著延长,茧重变轻,病死蚕也有增加的趋势。4龄饲育
温度与饲养成绩如下表:

  但是,这个调查是在整个4龄蚕期恒温饲育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养蚕农户的饲养室,温度是无时不在变化的,象这样整个4龄期都恒温饲育的农户是少见的。因此有人考虑到了这种生产实际情况,控制最低和最高温度,并设置各种温度变化区,而调查了在不同饲育温度条件下的饲养成绩,并指出一日的平均温度不低于20℃的温度处理比起伴随温度变化而高低温相差较大来,可减轻低温危害。
  特别是由于秋雨的影响,在晚晚秋蚕期,常常可见到整个白天或傍晚都是20℃以下低温的现象,遇到这种天气时最好是升高白天的饲养温度,以弥补早晚的低温,使积温尽可能地提高。

               七、3龄用桑与注意的问题

  给桑回数,原则上1日3回,但在桑叶质量较正常的情况下,用2回育也未常不可;而在晚秋蚕期气候常常干燥,桑叶含水量也有所减少,所给桑叶容易枯萎,因须注意防止给桑后的桑叶枯萎。
  在3龄全芽育(条桑育)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给桑后桑叶的凋萎,最好是采用寒冷纱或防干纸等覆盖饲育。但是,为了防止给桑后桑叶的枯萎而往蚕座上直接洒水,这是有害于蚕儿生理的,会导致蚕儿体质虚弱,应予禁止。
  另外,在晚秋期还存在着农药中毒问题。对于喷药治虫的桑园,在给叶前,应用少量蚕儿进行试喂,以鉴定桑叶对蚕儿有无毒性。当然植保员在施药前与饲养员充分协商,互通情报,这在农药中毒的预防方面也是最重要的。

                     贾孟周摘译自(日)《蚕丝科学与技术》
                                第15卷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