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元璋
陈培根 田立道 夏志松 一、分布与为害
桑紫纹羽病又称霉根病,是一种土壤传染的真菌性病害。本病于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均有分布,在我国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山东、河北、四川、广东、台湾等省蚕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本病寄主植物范围极广,据统计寄生植物有48科113种。危害桑苗、果苗、林苗以及甘薯、花生等多种作物,尤其对桑苗为害更加严重,导致桑苗成片死亡,江苏省大部分国营桑苗圃均有严重受害。有的苗圃发病史可达80%,一般桑苗损失率达20~30%左右,1975年统计仅江苏省国营苗圃每年因该病损失杀菌200万株左右。经济上遭受较大损失。而且,大大地影响了桑苗生产,影响了蚕桑的发展。
二、桑树发病的病状特征
患病桑树(苗)的桑根表面可见丝线状紫褐色或暗紫色的菌丝,逐渐连结成带状或网状菌束,菌束在根部表面蔓延。随着病情发展,病根表面色泽渐由鲜黄较为褐色,而至黑色,最后根部布满菌束,皮层腐烂。皮层部与木质部彼此分离。在腐朽的根部还有紫红色半球形的菌核。病根的菌丝束向树干扩展,在基部形成较厚的丝绒状紫褐色菌膜。在显微镜下检查,看到菌丝连结呈“H”形,这是病原菌的特征,便可确诊为本病。枯死的病树和桑苗易于连根拔起,拔起的根部只剩下不腐烂的木质部。
紫绞羽病菌感染桑苗(树)地上部症状不明显,一般春季发芽延迟,枝梢的伸长差,叶淡黄色,生长缓慢,枝细叶小,严重时,芽叶凋萎,病树逐渐枯死。主干近地面处有紫褐色子实体膜状。
三、病原菌及其生育特性
桑紫绞羽病菌(Halicobasdium mompa Tanakae)等木耳目、木耳科。本病菌的菌丝有两种,侵入皮层的称营养菌丝,寄附干根表面的称生殖菌丝。营养菌丝黄褐色,粗细不一,生殖菌丝紫褐色,生殖菌丝相互结集形成菌束,粗细为0.5~1.0毫米,是丝状交叉或网状。在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中,必须用侵入皮层内的营养菌丝作为分离源才能成功,在完全腐朽的根部表面生有半球形紫红色的菌核。
在树干基部有紫红色菌膜缠绕数厘米及至10余厘米,菌膜由多层菌丝织成,其最外层称子实层,排列着生担子。担子圆筒形,无色,大小为25~40×6-7微米,有8个隔膜分隔成4个单细胞,担子向一方弯曲,每个细胞上生出一个担子梗,梗圆锥形,大小5-15×3~4.5微米,梗上着生担孢子,担孢子长卵形,顶端圆,基部尖单胞,无色,大小为16.0~19.5×6.0~6.4微尖。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病组织分离培养需7~9天才能长出白褐色菌丝,随着菌丝的生长菌丝由白褐色变成浓褐色。
病原菌以PDA培养基为佳,扩大培养可用新鲜桑枝灭菌后培养,对培养基的酸碱性的适应性较大,一般PH 5~ 8中均能生长良好,在湿润有氧的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旺盛。25~26℃为最适生长温度。8℃生长停止.16℃生长缓慢,30℃生长极差,35℃生长受到抑制,38℃经12小时即可杀灭,病原菌在土层中以10~20厘米深的土中分布菌量最多,随土层的
深度增加,菌量密度明显减少。
四、侵染与发病
(一)病原菌在土壤中栖息,通过苗木或带菌土壤传播蔓延。带菌土壤在种植桑苗,桑树以及其它寄主植物传染发病,与此同时病株的根又成为传病源。在生产上由于带病桑苗人为调运,病原菌随苗木的运输而传播蔓延。成为远距离传病的主要途径。
(二)带有病菌的桑苗及土壤一经传入无病土内如无适当的寄主,便以有机物营腐生生活而长期存活。桑苗生长在病土里,当根系接触到病菌,菌丝在寄主植物的幼根表皮细胞周围集积,从周皮木检组织成皮目中侵入,形成侵入座。这是以菌丝的机械作用为主,菌丝侵入皮层后随着菌丝的生育不断分泌果胶酶、纤维素酶等多种分解酶使皮层组织崩溃而腐烂。植物根部受害后,水分养料运输失调,引起植株叶子萎凋。经人工接种病原菌后一般经30~50天后,植株叶子开始枯萎,根系腐烂。
(三)病菌大量聚积在病残体上,其上的潜伏菌丝具有很强的侵染能力。感病组织和培养菌丝体都是最有效的接种物。因此,土壤传病取决于病残体上土壤中的残存数量,也就是病原菌的密度。桑苗生产场圃在冬季挖苗时,病残根系大量遗留于土坯内,致使土壤中菌量逐年积累。土壤传病日益扩大,桑苗生长在病土中,当根系接触到带病的组织时,病菌侵入寄主作物根的表面生长,随着桑苗根系的生长病菌也可通过根系面伸展到邻近苗的根系而传病,田间经常可见到以发病株为中心病势向远心逐步扩大。零星发生的田块经三、四年便可成片发生。因此长期培苗连作的田块,土壤带菌量逐年积累,连作年限愈长,苗木发病愈严重。
(四)土壤中病原菌在有机物上感染时,一般病菌附着在粗大有机物上寄生,愈是粗的新鲜的,在其上面的病菌的生育愈旺盛。因此,要避免使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料,浇水及耕作中农具的随带病菌。病菌在水中经100天仍未死亡,所以病土灌溉水后,能使菌核带病残根飘浮由高位田蔓延到低位田,病菌扩展到无病土中,使病区扩大,在生产上由于采用不合理的轮作,继而将病区更加扩大为害。
(五)本病病菌属好气菌,需在通气好的土壤内生存,最适地温26~28℃,最近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在土壤酸碱度PH4.2~7.2范围内均能生育。在偏酸性土壤中和砂壤上的桑园中发病较多。
(六)病菌在土壤内的传病率与地温关系较大,病原菌侵染适温是在地温15~26℃之间,随地温的升高,病菌生长快,致病力强,发病率高,枯死株显著提高,在8℃以下停止生育。大田苗圃中一般苗木4月份开始感病,6~8月份为本病发病高峰时期,这与病原苗侵染适温相吻合。
(七)病区栽种嫁接苗和实生苗均较易感病,枯死率也较高,而成林桑树感病率较低,而且感染后的桑树并不很快枯死,说明成林桑树的抵抗力均比嫁接苗、实生苗为强。
(八)桑树多次采叶区桑根的致病率高于不采摘叶区,由于桑树多次采伐,影响桑树的同化作用,使贮藏养分减少,树势衰弱,助长了病原菌的致病力。
(九)桑园间作易于感病的作物,如甘薯、马铃薯、花生等易使土壤内病原菌扩展,加速桑树感染发病。
五、防治方法
根据桑紫纹羽病的发生及为害情况,广大桑园无病区仍占大多数,所以防治对策应着重于保护无病区。对有病区因病情轻重不同,应分别情况区别对待,控制本病发病发展书蔓延,具体措施分述如下:
(一)栽植前的土壤消毒
1.利用大阳能进行土壤消毒,对大面积污染紫纹羽病菌土壤,即在夏季高温期间地面上覆盖一层透明聚乙烯膜,利用阳光的温室效应,使阳光中红外线透过薄膜而转化为热能,提高地温,达到杀灭土壤内的病菌的温度进行土壤消毒。病原菌在38℃12小时下都可杀灭,所以在江苏、浙江亚热带地区,在夏季应用塑料薄膜覆盖土面,完全可以达到的,通过在无锡江都县中间试验已经成功。这种利用太阳能土壤消毒防治桑苗紫纹羽病的方法和技术,防治效果是显著的。此法具有投资小,经济效益高,技术简便易行,无公害等优点,在较大面积防治桑紫纹羽病开创新技术。
利用太阳能土壤消毒的方法已引用到甘薯紫纹羽病的防治方面,同时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2.对局部零星发病的田块可用氟水进行土壤消毒。大田自然发病严重的土壤采用10.2%浓度氨水,用量2.9公斤/米2并用水稀释一倍施入土中,经60~119天后土壤中残留氨量为0.01~0.03毫克/克土,即可播种桑籽,一般苗圃地在冬季挖苗时即可进行病土消毒,先将有病土壤翻松,平整作畦然后将稀释后的氨水均匀浇在土层表面。病上消毒后春播桑籽均能正常发芽生长,出苗整齐,苗木生长比对照区高24.6厘米,根系重量增加6.14克/株,氨水消毒土壤效果较好,方法简单,成本较低,但对氨水的使用也要注意,若氨水浓度过高,使用量过多,则氨在土壤中残留期长,含量高,对桑籽发芽受影响。
(二)苗木消毒
病苗消毒可采用25%多菌灵500倍液浸根30分钟或用45℃温水浸根20~30分钟,可彻底杀灭根组织内外寄生菌丝。
(三)新建桑园的土壤诊断
为了防治紫纹羽病菌扩大为害在新建桑园时可用桑枝诱捕法,作好病原苗有无的土壤诊断,也可用直接检查法,将杂草或树木拔起,观察根部是否有紫红色的病原菌。
桑枝诱捕法可在5月~9月间进行。用有径1~1.5厘米粗的新鲜桑技剪成30厘米长,每10枝为一区,分别将新鲜桑枝平摊在15~20厘米深的土层中,然后覆盖土并做好记号,一般经50~60天,挖出卖技检查,枝条表面有无紫褐色菌束,必要时用显微镜检查菌丝有无“H”菌丝的特征。
(四)轮作:发病严重的桑园及苗圃,在彻底扫除病株,净病根,集中处理,防止扩散,改种水稻、麦类、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经5年后再种桑培苗。但如轮作时间太短(1~2年),不但没有防治效果,反而因灌水及耕耘将病菌分散,助长病菌蔓延扩大。
(五)加强桑田管理,做好低湿桑园开沟排水工作,酸性较重的土壤每亩施石灰250~300斤,兼有改良土壤酸性和消毒的作用,加强肥培,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料,并在肥料中混合石灰氮每亩100斤左右,可杀灭病菌增加土壤肥力,同时要合理采伐增强树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