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秋 蚕 饲 养 技 术 分 析

              周 若 梅
             (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

  近年来夏秋蚕饲养比例逐年增长,饲养量从夏秋超春蚕,发展到二秋超一春,三秋超春夏了。在饲育季节上,发展到饲养夏蚕、早秋、中秋、晚秋四季,有些地区还把中秋蚕分为二批(早中秋、迟中秋),充分提高了桑叶、蚕室、蚕具的利用率,有利于全年蚕茧的增产。但夏秋蚕常受不良气候环境、叶质、病虫害的影响,蚕茧单产低、不稳定,是我省蚕桑生产的薄弱环节,所以当前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掌握养好夏秋蚕的规律,充分发挥夏秋蚕的潜力,多产蚕茧,多作贡献。现把有关夏秋蚕饲养的主要技术措施作一些粗浅分析。
  一、降温防闷
  夏秋蚕从6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5个月的时间里,历经4~5个蚕期。从初夏到晚秋,气候由霉雨、夏暑、台风、秋热渐次变化。常遇到高温多湿、高温干燥、低温多湿、低温干燥以及昼夜温湿开差大等不良环境。而夏秋季对养蚕以高温影响最大,经常超出蚕的生理要求范围。蚕的生理适温,小蚕是27一28℃,大蚕在24℃左右,在这种适温下,不但蚕的各项生理作用良好,且吸收桑叶蛋白质的利用率、丝腺的生长及茧出丝率都比较好。随着温度的升高,饲育经过缩短、食下量减少、全茧量和茧层量减轻。但夏秋季要控制这样的适温范围比较困难,不过根据试验:蚕在短时间内接触高温影响不大,如在早秋和晚秋蚕时分别在4龄和5龄的第2天接触35一40℃的高温几小时,其茧层量和茧层率并不降低。而持续高温,对蚕危害很大,如长时间接触30℃以上的温度,有害蚕的健康,蚕的胃液PH降低,血液PH上升,消化吸收率降低,抗病力减弱。因此,在通常的夏秋气候下,要积极采取降温措施。小蚕可采用炕床育、土坑育,在炕顶、操作室的灰顶上塞稻草或麦秆,室外搭凉棚、挂草帘,室内喷井水等,这样外温在32℃以上而炕内可控制在28一29℃。在蚕室要搭好凉棚,日中高温喷井水降温,如果在屋脊上安装喷水器,每分钟大约撒水60斤,可使室温下降4℃左右,但要注意的是,在上午9一10时气温未上升前和下午4~5时喷水效果较好,日中效果差。此外,降温的程度还受湿度和气流的影响,空气中湿度的大小,直接影响蚕体表面的水分蒸发,湿度增高时蚕的体温也逐渐上升,湿度达100%时,蚕的体温经常比室温高。气流的速度对蚕体水分的蒸发影响也较大,在没有气流时,蚕体内产生的热不易散失,体温常升高。在5龄期同样温湿度条件下,气流每秒0.5米时比无风的平均体温可降低0.22℃,所以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气流,使蚕体水分迅速蒸发,降低体温。但气流过速,桑叶容易干瘪,所以在小蚕期只要不是极端的高温多湿,一般不强调通风换气,l~2龄只要结合给桑时换气。3龄开放换气小窗,使空气对流。5龄应充分通风,据试验5龄蚕在通风的清况下饲养,全茧量为1.66克,化蛹率94.8%;在密闭无气流的情况下,全茧量仅1.34克,化蛹率只有 38.8%。由此可见, 5龄期闷热的危害比高温的影响还要大。所以大蚕室要选用高大、凉爽通风的房屋,根据室外风力大小,用门窗开闭来调节室内空气,室外无风时,可使用风扇,使室内空气流畅。但要注意强风和防止桑叶凋萎。
  高温时蚕发育快,行动活泼,食桑旺盛,这时必须满足蚕的营养要求,使蚕充分饱食,这样有利于体质和茧质的提高。如果高温受饿,体质消耗,蚕体虚弱,抗病力降低,不但茧小茧轻,往往还容易引起发病。所以夏秋蚕的给桑应灵活掌握,高温时宜适当增加给桑次数,减少每次的给桑量;早晚气温降低、凉爽时,可增加给桑量,尽量使蚕多食下新鲜叶,补足日中高温下的食桑不足。
  二、保持桑叶新鲜
  夏秋季是桑树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在肥水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桑叶生长繁茂,产叶量高,据调查这个时期的桑叶从开叶到叶面积成长极度只经过16天左右的时间。但历年来我省7~8月份往往遭到高温干旱,由于蒸发量大,土壤缺水,影响桑树正常生长,桑叶提早硬化、封顶,同时采、运、贮过程中也能引起叶质变劣。这是造成蚕茧产量不稳的主要原因之一。解决办法是:
  1.设置小蚕专用桑园 养好小蚕的物质基础是优良的桑叶,据试验:秋蚕如在1龄用硬化桑叶饲喂,结茧率比适熟叶降低59.93%;1一3龄给予硬化叶,结茧率比适熟叶降低79.96%。由此可见小蚕期的叶质与蚕的结茧率有密切关系,建立小蚕专用桑园的目的是保证供应小蚕优良桑叶,因小蚕期用桑量少,仅占全龄总用桑量的5~8%,所以对小蚕专用桑园能够精心培育,加强肥水管理,提高叶质。目前还没有设立小蚕专用桑园的社队,可在成林桑园中划出一定面积,分别管理,专供小蚕用叶。
  2.防止桑叶凋萎 桑叶愈新鲜,营养价值愈高。所以在采、运、贮过程中要防止桑叶变质。夏秋蚕宜在早晨采叶,采叶量应为全天用叶量的70%左右,要少装、快运,保持桑叶新鲜。但在养蚕过程中常受天气、劳力的限制,不能完全做到随采随吃,需要贮藏一定数量。小蚕期用叶量少,便于贮藏。而5龄用桑量大,农村不少社队又无专用贮桑室,贮桑条件差,往往容易造成桑叶凋萎干瘪,发热变质。桑叶凋美对小蚕的影响大家比较重视,而对大蚕的影响往往被忽视,事实上它对4—5龄的影响也很大。据调查,当桑叶凋萎10%时(失去它原有水分的10%),食下量为新鲜叶的91%和93%;凋萎20%时则为59%和82%;凋萎30%时则为44%和52%;凋萎40%时仅为23%和52%。由此可知桑叶凋萎对食下量的影响极大,其中4龄比5龄的影响更大。要保持叶质新鲜必须建立专用贮桑室,一般采用半地下室,室内保持阴凉多湿,气流小。桑叶贮藏中要防止堆积过多、过实,因采下的桑叶仍然继续在进行呼吸作用,而且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旺盛,如桑叶堆积过实,呼吸作用所释放的热量不能发散,叶堆中温度增高,桑叶就要发生蒸热,甚至发酵,蚕吃了不利,容易引起蚕病。所以桑叶来回后贮藏时要抖松,堆成畦状,避免桑叶发热变质。
  三、预防蚕病
  夏秋季由于连续养蚕,蚕室、蚕具重复使用,病原积累,病毒新鲜,致病力强,如果消毒不彻底、叶质差、饲养管理粗放就会发生蚕病,夏秋常见的蚕病有中肠型脓病、空头性软化病、细菌病和蝇蛆病等。晚秋以僵病(特别是绿僵)及血液型脓病发生较多。农药中毒、不结茧蚕、网丝等也有发生。根据夏秋蚕病的发生规律,应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
  1.切断传染源病菌的存在是发病的重要因子,病蚕、病蚕尸体及蚕沙是最大的传染源。凡是养过蚕、上过簇的房屋、所有用具都带有病源。病原又可以借助人、畜禽、风力携带传播,所以消灭病原是蚕病综合防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首先应抓好养蚕前、上簇后蚕室、蚕具的消毒。消毒前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打扫和清洗是彻底消毒的前提,当前生产上重视药剂消毒,忽视打扫和清洗,往往想以增加消毒次数,提高药液浓度来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结果收效不大,因为未经清洗的蚕室、蚕具,病原不能暴露,是很难用药剂杀灭的。另外,野蚕、桑蟥的中肠型脓病、血液型脓病,以及桑螟的传染性软化病等都能和家蚕互相传染,大部分桑虫还能传播各种僵病。这都是由于害虫尸体和虫粪污染桑叶带入蚕室,使蚕传染得病。所以在夏秋季要强调养一次蚕,治一次虫,可采取人工捕捉和药剂杀灭的方法,使害虫治小、治了。此外还有蚕沙、旧簇,它既是生产上的肥料,畜牧、鱼塘的饲料,又是引起蚕病的病原,所以要合理处理。蚕沙、旧簇勿在蚕室、桑地周围到处摊晒,蚕沙要堆制腐熟后施入桑园,发而蚕批用过的旧簇一定要集中烧毁,防止病原扩散。
  2.坚持蚕体消毒 目前蚕体消毒剂以防病一号效果比较理想,因防病一号是广谱性的蚕体消毒剂,对病毒、细菌、真菌部有杀灭效果,但消毒时要按标准使用。注意,撒药后尽早给桑。撒药的一次勿用湿叶。避免引起蚕外爬、吐水轻微中毒。用药量要足,尽量使药粉保留在蚕座里,充分发挥药效,据测定,防病一号撒在蚕座里有24小时的杀菌作用。漂白粉防僵粉杀菌范围与防病一号相仿,但由于漂白粉容易受潮失效,而影响消毒效果。配制时要测定含有效氯的成分,要现配现用。新鲜石灰粉对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好,且价格便宜,可经常使用。抗菌剂402是防僵的特效药剂,很受群众欢迎。氯霉素添食可防治蚕的败血病和细菌性胃肠病。
  3.专室专县饲养小蚕 夏秋高温小蚕生长速度快,能量消耗多,抗病力弱,在多次养蚕的场合,要妥善安排大小蚕的房屋、土炕、用具、劳力。严防前后批、大小蚕同室混养邻室饲养,以防早期感染,连续发病。积极推广小蚕共育,小蚕共育可使饲养技术、防病措施标准化,有利养好小蚕。日本在1900年以前小蚕共育只占总养蚕户数的43.9%,随着软化病传染规律的研究,明确了小蚕健康无病,可以防止5龄期蚕病的大暴发,因此,小蚕共育迅速发展,到1971年已占总养蚕户数的80.5%,1976年占88.2%,从此软化病的发生率逐年降低。同时大蚕共育还能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
  综合以上可见,影响夏秋蚕生产的各因素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如果两种或几种不利条件凑合在一起时,必然会加剧对蚕的危害,但是如能利用某种或几种有利条件,就可使不良因素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而保证夏秋蚕茧的稳产高产。

                           转自《蚕桑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