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哲 一气看完了省农经委研究室冯国钧同志写的《湖南省桑蚕业发展问题初探》一文,感到这篇文章数据充足,论证有力,总结了湖南桑蚕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指出了近几年桑蚕萎缩的根本原因,并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蚕桑发展的战略。这篇文章,颇有价值,对于振兴桑蚕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像这样有份量的文章并不多见,很值得一读。
有的同志,在总结和布置一个工作时,多半是大道理讲得多,科学论证讲得少;重要意义讲得多,经济规律讲得少;从国家和部门利益考虑的多,从国家、集体、个人三家关系考虑的少。在指导生产方面,也多半是用行政的办法。这些思想观点,还是没有摆脱老一套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表现了思想僵化,如果提问一句,这一套作法能使湖南的桑蚕业发展吗?有的同志却振振有词的说:“这套办法行、只有这套办法才能发展桑蚕生产,其它办法都不行。”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一概听不进。同志!岂不知你错了,错在那里,文章中讲的很清楚,湖南桑蚕萎缩的根本原因,就是统的死,价格低,没有处理好农业、工业、商业三家关系,照顾各家的经济利益。而又设置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机构。对于蚕桑生产所采取的政策,不是鼓励发展的政策,而是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几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由于不合理的政策和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机构,是造成湖南桑蚕萎缩的症结所在。如此下去,不用几年桑树就会挖光,养蚕业也就·随之垮掉。当前桑蚕生产面临着危机,我们应当抱着紧迫感和责任感,对湖南桑蚕生产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又怎样才能挽救桑蚕的危机,并能进一步振兴桑蚕生产呢?要认真学习十三大文件,联系实际贯彻改革的精神,不改革湖南的桑蚕生产是没有出路的。我认为一是要制定鼓励桑蚕生产发展的政策。使蚕农有利可图,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同时也要处理好农、工、商三家关系,使三者都能得到发展。二是贯彻十三大进一步开放搞活、深化改革的精神,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机构。发展桑蚕商品生产,要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不能用行政手段收购农民的产品,凡是行政性质的公司应该进行改革,由行政性质的机构,改变为名符其实的经济机构。在工业生产方面,也要进行改革,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要放权给企业,建立工农联营的生产体制,工厂要建立在原料基地的基础上,不能搞无米之炊,根据湖南桑蚕生产情况,在经济体制和生产体制方面需要进行认真改革。三是调整生产结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文章中已经提到,不想在这里多加论述,我想在这里再强调一下,近几年,湖区农业生产发展很快,农民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提高,一般说来在收入和生活方面高于山区,桑蚕和其他经流作物的产值比较,存有差距,因为湖区劳动工值高,给桑蚕生产增加了成本,这也是影响桑农生产积极性的因素之一。由于这一因素,就应该考虑桑蚕生产逐步地向山区劳动工值低的地区转移,作为开发山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可以吸引农民种桑养蚕的兴趣,有利于集约经营。
湖南桑蚕生产的萎缩局面,各级领导同志和专家教授、广大技术干部,以及经济部门的同志都很关心,但还没有制定出振兴的措施。当前急需解决如何振兴湖南桑蚕生产的有关方针,政策,科学研究经营管理体制和战略规划等,我愿意在这些方面和关心振兴桑蚕生产的有志之土、专家(包括桑蚕、经济、流通各方专家、)教授、技术干部,在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一起探讨,边探讨过实践,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为发展桑蚕业贡献微薄力量。 本文作者现任中共湖南省顾问委员会委员。原省农委副主任、农业厅副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