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竹 雯
(江苏省丝绸公司) 我国是养蚕的故乡,有数千年历史之久。至今,蚕茧产量,仍占世界总产量的60%。世界市场上的流通量,生丝我国占90%;丝绸占40%。并享有优质胜誉。
蚕茧是我国农业创汇重要资源之一,在有蚕区,已成为农业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蚕茧产量,连续七年增产。一九七八年,总产茧量一千七百三十三吨半,一九八五年达到三千三百五十七吨半,增长93.6%。但近两年来,又出现徘徊和下降趋势。有些蚕农养蚕收入不高,出现不愿意养蚕的情况。这与国内外市场需求,极不适应。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加速发展外向性经济的要求,极不相称。出现这种局势,原因较多、各地情况也不相同。有的是错误地估计了情况,有的在布局上有错误的指导思想,在战略、方针、政策上。措施上有失误、不稳、不当等等。有关这方面问题,将由政府有关部门解决。在蚕桑科学技术方面如何适应形势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也有不够之处。我认为相当重要的是改革养蚕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普及。现在我根据群众实际需要,把当前国内多研究的成果和先进经验组装配套。以期从一点、多点出发普及开来。就此,个人谈一点浅薄的意见,作为抛砖引玉。
我国农村,约有三亿五千万个劳动力。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产值已达二千亿余元,参加企业的劳动力。已达八千余万个。到一九九O年,还要再组织八至九千万个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在这种趋势下,农村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劳动力,势必越来越少。劳动效益越来越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目前已出现的情况,人均年收入六百元以上地区,人民生活有较大的改善,新居宅和屋内陈设,都有很大变化。如油漆墙或贴花塑布,地面磨光或贴木块色塑布,沙发、风扇、电唱机、电视机等等,日益增多。这种地区的蚕农,对养蚕虽有感情,有技术、有设备。但由于一年养蚕四至五次。每次养蚕,在产前、产中、产后,皆要一消毒,消毒药品,均有些腐蚀性,对房屋家具,会有些损伤,养蚕收入又不高,大都不愿养蚕。人均年收入在四至五百先地区的蚕农,算算劳动效益,养蚕化工多、风险大。每一个工值比稻、麦还低,因而积极性不高。人均年一收入四百元以下地区,蚕桑生产,还有点吸引力,但设备条件差,技术水平低,发展蚕桑生产和提高蚕茧质量的投资难度大。今后的乡镇企业,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广度发展。对低效益、兼劳力的蚕桑生产,要能在这一形势下立足,并达到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要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除迅速解决政策外,科学技术、必须加速改革养蚕工艺和工程。
我国传统的养蚕工艺,是精心饲养;勤饲薄喂,运用住宅。小蚕期一昼夜,喂蚕十多次;大蚕期,放在最宽畅、最干净的堂屋里。人们生活,挤在橱房里。蚕农家宝贝儿子一样养宝贝蚕,故称“蚕宝宝”。那时,农民种田靠蚕款。是一年生产、生活的支柱。蚕农为养好一季蚕,宁可瘦十斤肉。现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后,种田成本及生活,皆依靠工副业。农村结构的组成,已是农、副、工、商、建、运、服各业组成。农民亦工、亦农的更多了。养蚕不合算,蚕农也转移务工,养蚕挤在家里,生活不方便,也不想养蚕。蚕桑科技工作者,要面对经济、面对生产,这就要求我们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围绕着提高蚕茧产量、提高质量、提高效益,以最少的劳力,获得更高效益,作为我们改革养蚕工艺和工程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组织起来,迅速进行攻关。
对改革工艺方面:一改多回育为少回育。现在不少地区,小蚕期巳普及薄膜复盖育或坑床育,一天喂叶二至三次。近年,李奕仁同志又创造性地研究了叶片立体育(详见江苏蚕业1987年第二期),并和常州市武进县的干群,共同进行多点试养成功,小蚕(三龄前)一天一回育。掌握了科技要领的群众,高兴地说:喂小蚕,再也不用担心误工了,过去,“人喂蚕忙”。现在“人空喂蚕”。
二改大蚕叶片育或芽叶育为条桑育。大蚕条桑育,一天喂蚕二回,能适应蚕农亦工亦农的实际情况,群众乐意接受这种上班上班养蚕法。但养蚕的科技水平要求更高。必须加速新技术的研究和普及。
三改手提熟蚕上簇为熟蚕自动上簇。农谚云:“麦熟一日、蚕熟一时”。一张种二万头,一人一小时捉熟蚕二千至二千五百头。气温适当时,蚕熟一时,一家男女老少齐上阵,忙得本可开交。重点专业户,一次养蚕五张。甚至十张,更是繁忙,或造成损失。改为自动上簇,何以提高劳动效率。这样做要求养蚕水平更高,蚕的发育要整齐,特别要注意提高茧质。
四改娱蚣簇为方格簇,使用方格簇,上茧率可达95~98%;出丝率可提高2%以上;采茧劳力提高五倍;亩产出丝量相应提高。方格簇具肯定是先进簇具。但方格簇投资大,蚕农自我改革的经济能力承受不了,国家补贴又有困难。为此,广东、四川、山东、安徽,都应因地制宜,运用竹篾、稻草、麦草、桑条等等,自制方格簇,但有的成本也高,有的蚕茧优质不能得到优价,推广受到限制。近年来,淮阴市蚕茧发展较快,一九五O年,产茧1.3吨。至一九八六年,达到8千吨,增长六十一点五倍。但蚕茧质量较差,赶不上工业工艺要求。该市决心改变茧质面貌,学习自立更生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克服重重困难,大力推广编结式方格簇一千万余片,初步取得显著成效(上茧率、出丝率具体数字待补)。编结式方格簇,是适合我国当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改革先进簇具,待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进一步好转后,再行推广纸板回转方格簇。
五、养蚕工艺的改革,依赖着桑树栽培和桑品种的改革。栽培法要求全龄全年条桑收获,品种要求萌发率强和保鲜期长。同时桑田管理要求逐步机械化,使一亩桑田一年管理从三十工降至二十工,再降为十工。
养蚕工程改革方面,群众生活条件改善以后,特别要求改“人蚕共居”为“人蚕分居”。当前桑田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户经营。一般一季养蚕一张至二张。重点户五至六张,少数十张以上,根据养蚕多少,研制大小不同的棚架,为使蚕茧丰收和提高茧质,使用棚架主要是要能解决保温、隔热、通气、防蝇、防害。实行人蚕分居是群众生活改善以后的迫切要求
第二,改三脚架为台型架,改大蚕匾育为台蚕育。在台型架上可放上芦菲、芦帘、竹帘,十字塑料布,皆可使用。匾蚕改台蚕,由一人饲养一张蚕种可提高到二张。尤期是新蚕区,制作台蚕工具价格低于匾蚕工具50—60%,工效可提高一倍以上。制作台型架可就地取材,用竹、木、绳制作。有条件的逐步使用钢材,有利实行条桑育、自动上簇。
第三改多层育为一层育。棚架里运用台蚕育,在土地少的地区,可使用二层至三层;隙地多的地区最好使用一层育,一层育加条桑育,五龄期也不用除沙。一人养蚕可达四至六张,使目前一工生产一斤茧,提高到一工三至五斤茧。条桑育一张种需要面积170—180平方尺,片叶育需要220平方尺。
总之,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为以最少的劳力,获得更多的效益,为调动群众培桑养蚕的积极性,为达到巩固提高稳步发展蚕桑生产的目的,必须加速改革养蚕工艺与工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蚕桑科技水平必须不断提高,不断改革、不断向养蚕省力化,栽桑机械化前进。以促使我国蚕丝事业永盛不衰。 以上意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九八七年十月六日
(选自全国养蚕技术与簇县革新学术会讨论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