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福广 沈昌平 卢筱芬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指导所)
陈翰英 伍永渝 靳永年
(广东省蚕业研究所)(四川省蚕桑研究所)(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提 要
“朝霞”是采用多品种杂交,高温多湿培育和活蛹缫丝方法选育成的一个日系姬蚕品种,该品种体质强健、茧丝质优、配合力好、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广。广西、广东、四川、湖南等四省区利用“朝霞”作对交品种与中系品种配成“朝霞×932”、“朝霞×新菁”、“朝霞×781”、“朝霞×群芳”等四对杂交种,经国家或省级鉴定后广泛应用于生产,从1978年至1986年总推广蚕种量达653万张,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对提高以上四省区夏
秋蚕产、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此外,江苏、浙江、湖北、广东等省利用“朝霞”配成“朝霞×957”、“朝霞×75新”“朝霞×诸花”、“朝霞×黄鹤”、“朝霞×中夏”等杂交型式。正在上述省区参加省级鉴定或全国鉴定,其中“朝霞X诸花”已通过浙江省级鉴定,开始试养推广。 前 言
广西地处亚热带,夏秋蚕季节时间很长(5~10月),经常处于高温多湿的气候环境,而且养蚕批次多,夏秋蚕数量比重大,单产低,蚕作不稳定,过去全年主要饲养产量低、丝量少,丝质差的多化性品种“南农七号”,占全年总饲养量35~90%,因此,选育出强腱好养,稳产、高产、丝量多、丝质优的夏秋蚕新品种,是促进我区蚕桑生产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1973年,我所承担桑蚕夏秋蚕新品种选育的课题,根据其基因重组,互补原理,采用多种杂交,系统育种,不停食饲育和活蛹缫丝方法选种,1978年育成了适合我国南方气候条件的抗逆力强,茧层率高,丝质优、配合力特好的夏秋蚕日系姬蚕新品种“7532”,全国鉴定后命名为“朝霞”。
现将该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一、“朝霞”的选育
(一)亲本选配
“朝霞”是以茧丝性状优良,解舒净度好,纤度细的日系二化品种“苏16为母本”,以抗逆性强,丝量低,丝质差的多品种“653”为父本,进行杂交,再交丝质优,解舒净度优良,纤度租,配合力好的二化多丝量品种“东肥”,随后再交革层率高达25%,茧丝量多,茧丝质优良,配合力好,出丝率高的二化多丝量品种“782”,“朝霞” 1975年开始选育,选配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培育环境条件
为了确保和提高“朝霞”的抗性(强健性)选育前期,除采用高温(84~86oF)多温(90%)外,全蚕期采用尼龙薄膜复盖育。门窗全部关闭(实际湿度达到75~100%),人工造成密闭、蒸熟等恶劣环境。为提高对叶质的适应性,间隔给以过老,过嫩叶,露水叶、雨水湿叶等不良叶质,迫使抗性弱的蛾区和个体暴露后淘汰,选留综合抗性特别强的蛾区和个体继代,选育中后期,在稳定提高生命力的基础上,掌握适当的选择强度,防止茧丝质量的下降,4~5龄采用普通育,选育后期采用高温多湿与常温常湿相结合的条件进行培育,使品种的强健性和茧丝质量保持平衡,同步提高。
(三)杂交后代的选择
“朝霞”杂交后代F1一F2,采用蛾区混合蚁量育,进行不停食饲育,选发育快、茧层量、茧层率高的个体留种,严格淘汰有色茧和不正形茧,选留茧形匀正,茧层厚硬的种茧续代,F3~F6采用单蛾育进行同蛾区交配,选育中以生命力为主、选择眠起熟蚕齐一,病死蚕少,生命率高的蛾区留种,F7采用单蛾育异蛾区交配。
在提高“朝霞”体质的基础上,在留种蛾区内注意提高种茧的匀整度,控制全茧量,缩小个体之间的开差,选拔全茧量中等,茧层量、虽层率高的个体,根据茧层量、茧层率的高低分成甲乙丙三级分级留种,在提高生命率的同时,加强茧层量和茧层率的选拔,努力克服茧层量,茧层率与强健性之间的矛盾。
在提高“朝霞”生命率,茧层量、茧层率的基础上,为提高“朝霞”的茧丝质量,F3就开始进行活蛹缫丝选种,既抓紧不良环境条件培育,又及时建立体质强和茧丝质优的系统,选至F6时,已分别选出形蚕系统和姬蚕系统,选至F8时,由于姬蚕系统生命率显著高于形蚕系统,因而淘汰了形蚕系统,只选留姬蚕系统,选至F10时,在姬蚕系统又出现生命率稍高而茧丝质量较低的蛾区和生命率稍低而茧丝质量较高的蛾区,因此,又及时分成两个系统继续选育,茧丝质量较高而生命率较低的系统称为高系,生命率稍高而茧丝质量较低的称为低系,同时将高低两系继续选育,仍以生命率为主,首先选生命率最高的蛾区采种,然后在采种蛾区内精选茧丝质量高(茧丝长长切断少,小类少)的个体留种,当选至F15后,“朝霞”高系的生命率巳提高到低系的水平,而茧丝质量又显著高于低系,使高系的生命率与茧丝质量获得较好的平衡,而育成实用的“朝霞”品种。(见附表) 二、“朝霞”的应用
由于“朝霞”抗逆力强,茧丝质优,综合性状优良,配合力特别好,因而被广泛利用于夏秋蚕中系品种的对交品种。
(1)用“朝霞”与“932”配成的“朝霞×932”(称桂夏二号)。经广西高温季节,农村生产鉴定证明其主要经济性状全面显著地超过对照种“南农七号”,张种产茧从16.5公斤提高到22.75公斤,高6.25公斤,茧层率从14.3%提高到19.5%,净高5.2%,一茧丝长从450.69米增884.4米,增长433.71米,生丝品位从E级提高到2A级,高6个等级。鲜茧出丝率从7.1%提高到12.2%,净高5.1%“朝霞×932”1980年全面取代“南农七号”,夏蚕期推广量达100%,并在广东部分地市推广,成为广东湛江,茂名、肇庆地区和中山市的夏蚕当家品种,1978~1986年两广共推广饲养131.9万张。
(2)两广协作用“朝霞”与“新菁”(新九)配成的“朝霞×新菁”经农村生产鉴定证明。与对照“东34×苏12”相比,茧层率从19.5%提高到21.3%,净高1.8%张种产茧平均23.69公斤比“东34×苏12” 20.98公斤高2.71公斤,张种产值77.96元,比“东34×苏12” 66.50元高11.46元,生丝品位2A一3A级,比“东34×苏12稍低,鲜茧出丝率14.5%,比“东34×苏12”,13.3%净高1.2%,“朝霞×新菁”1980~1986年在两广共推广303.3398万张。
(3)用“朝霞”与“781”配成的“朝霞×781”。经四川省农村生产鉴定证明,“朝霞×781”张种产茧可比对照种“苏3×苏4”增产3.1公斤,增值5.63元,丝厂缫丝鉴定证明,缫折比“苏3×苏4”低15.30公斤,丝厂生产一担丝可节约原料茧价153元,生丝品位可比“苏3×苏4”高0.55级,丝厂担丝增收77元,1983~1986年四川共推广“朝霞×781”183.865万张。
(4)用“朝霞”与“群芳”配成的“朝霞×群芳”经参加广西、湖南两省区鉴定和全国鉴定,全国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农牧渔业部(82)农(农)字第9号批准在全国各地试养推广,“群芳×朝霞”与全国对照种“东34×苏12”相比:茧层率21.57%比“东34×苏12”19.33%净增2.24%,一茧丝长,1058米,比“东34×苏12”增加 109米,解舒良好,净度93.98分,比“东34×苏12”稍高,万头茧层量和万头产丝量分别比“东34×苏12高7%, 1982~1986年在广西、湖南共推广饲养34.02万张,
综合广西、广东、四川、湖南四省区共推广用“朝霞”对交的以上四对蚕品种总推广量达653.125万张,对提高以上省区的蚕茧产量和蚕丝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江苏省西章蚕种场用“朝霞”与75新”配成“朝霞×75新”,江苏省许墅关蚕种场用“朝霞”与“957”配成“朝霞×957”正在参加省级鉴定和全国鉴定,85—86年已饲养该两对品种达11.43万张,湖北省蚕研所用“朝霞”与“黄鹤”配成“朝霞×黄鹤”已在湖北省参加省级试养鉴定,86年已饲养该品种1.3万张,广东省蚕研所用“朝霞”与“中夏”配成“朝霞×中夏”,经参加省级试养鉴定,86年已试养推广1万多张。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各有关省区用“朝霞”配成杂交组合的推广数量,今后还将继续增加。
又由于“朝霞”品种体质强健,茧丝质优,配合力好,综合性状优良,除可作为夏秋蚕中系品种的对交品种直接应用于生产外,还可作为优良的有种素材而被广泛利用。利用它作为亲本之一,湖南省蚕研所用“朝霞×782”育成了“湘晖”,浙江省蚕研所用“东肥抗”×764(751×朝霞)育成了科明,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用“武七苏×朝霞”育成了“532”,用“403
×武、朝霞”育成了“白玉”,广东省蚕研所用“794×朝霞”有成了“日桂”,用“朝霞×秋303”有成了“203”,同时由于“朝霞”是为数不多的日系姬蚕品种,在日系皮斑限性的品种选育上,也有积极的意义。 三、讨 论
1、根据遗传互补原理,采用多品种杂交,丰富了蚕品种的遗传基础,从“朝霞”购育成和应用,说明了亲本的选择,既要考虑亲本的抗逆力,也要考虑茧丝性状和配合力,在“朝霞”的亲本中,选用抗逆力强的多化品种。“658”,作为维持强健度的基础,同时又选用茧丝质量好,纤度细的亲本“苏16”和蚕茧解舒净度优良,纤度祖而配合力很好的“东肥”经一定代数选择后,再选用高茧层率,高出丝率,高净度与配合力好的“782”杂交,为提高配合力和茧丝质量提供了基因背景,通过多品种的杂交和基因重组,极大地丰富了“朝霞”后代的遗传基础,其性状之间又能得互补,使育成的“朝霞”具有抗逆力强,茧丝性状优良和配合力特别好的高度生产性能,并可一材多用,成为我国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现行优良的夏秋蚕日系实用品种和基础品种,
2、蚕品种的强健性与茧丝质和量性状之间的负相关是可以攻克而建立新的平衡的。
在夏秋蚕品种的选育中普遍认为技术难度最大的是解决强健性与茧丝量和茧丝质相关的矛盾,茧质性状(茧层量、茧层率)和茧丝性状(解舒、净度)的提高,常常会使生命力下降,反之,生命力的提高又会使茧质下降,而茧层量、茧层率的提高又往往招致解舒的降低,为了提高生命力,采用不良环境条件培育,选拔生命力最强的蛾区留种,为使茧质提高,在留种蛾区内选拔茧质最好的个体留种是有效的。为使品种的优良性状能稳定提高,采用及时建立系统,加强系统选择,蛾区选择权个体选择,在提高生命力和茧质的基础上进行活蛹缫丝提高丝质,即把提高生命力与提高茧层量,茧层率及提高茧的解舒和净度三者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合理地解决品种的强健性与茧质和丝质负相关的矛盾。
从“朝霞”的育成和应用,通过生产鉴定充分证明,用“朝霞”配成的“朝霞×932”在高温季节恶劣条件下,其生命力与“南农七号”相近,而茧层率,张种产茧,张种产值,茧丝长、生丝品位,出丝率均比“南农七号”有很大的提高,湖南省蚕研所用“朝霞
×782”育成的夏秋蚕新品种“湘晖”与“芙蓉”对交配起“芙蓉×湘晖”经省级鉴定和全国鉴定其生命率,茧丝质与对照“东34×苏12”相仿,而茧层率,茧丝量,出丝率均比对照有很大的提高,我们的育种实践,充分证明了在夏秋蚕品种的选育中,茧丝质、量与强健性之间的负相关,是可以通过品种的杂交,培育和选择而攻克的,从而进一步明确在夏秋蚕育种中,不但可以攻克,而且必须攻克品种的强健性与茧丝质负相关的堡垒,打破强健性与茧丝量和茧丝质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3、“朝霞”的不足之处,是全茧量偏低,产卵量较少,繁殖系数较低,这是由于长期高温多湿恶劣环境培育,提高生命力的结果,根据调查几乎生命率高的蛾区,不是全茧量偏低,就是茧层率偏低,不断用高温多湿恶劣环境条件培育,又不断选择生命力最高的蛾区采种和选拔茧层率高,茧的解舒、净度好的个体留种,虽选育出“朝霞”品种具有生命力高和茧层率高、解舒、净度好的优点,但又带来全茧量偏小、蛹体过小、产卵量偏少,繁殖系数偏低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我们打算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在保持“朝霞品种现有优良性状的同时,通过系统选择,适度提高全茧量,以提高产卵量和繁殖系数,(2)在保持其优良性状的前提下,采用同品种异品系杂交或通过测交,选配和另一与“朝霞”品种血缘相近的品种杂交,制成杂交原种来提高一代杂种的繁殖系数。
本文承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易文仲研究员,张民义付研究员,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长所夏建国付研究员审阅修改,特此员谢。
(选自珠江流域第四次桑蚕育种协作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