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发展蚕桑生产的现状和前景

岳阳市棉麻蚕茧公司 张玉英

  一、我市蚕桑生产的历史和现状
  岳阳养蚕的历史据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梁纪日方《达异记》:“洞庭湖多桑苎。”唐代为我国蚕业生产的鼎盛时期,唐代前期的赋役法规定蚕乡每丁纳绫、绢、纥各二丈。非蚕乡的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服役二十日。唐代诗人元稹描述元和(公元806—820年)时岳州农村诗:“年年四五月,茧实麦小秋。”说明当时的岳阳蚕茧获得丰收。公元1130年,钟相在洞庭湖一带起义,号召参加者可得“田蚕兴旺,生理丰富”。农民起义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并占领了19个县。继后,杨么起义的地址,即今岳阳君山,他坚持的“兵农相兼”、“陆耕水战”方针,提出的“兴旺田蚕”口号,使岳阳一带蚕桑有了一定发展。直到明朝末年,由于赋税的加重,蚕桑生产受到了较大影响。
  鸦片战争后,由于生丝外销价格高,刺激了农民养蚕积极性。从而,岳州的蚕桑生产又开始发展起来。不仅靠洞庭湖发展迅速,而且也向平江、岳阳等山丘区一带扩展。据光绪《巴陵县志…杂识》载:“邑中桑土无多,惟饶村出丝只可作绢,近岁方布政大官、荆襄郧道时,劝课蚕桑,市浙桑数万株。因此,所余遗其家之邻近,里人乃颇有习蚕者,得丝桑而白,然尚未广”饶村即今岳阳县东部山丘区。
  抗日战争之前,岳阳的蚕桑生产在农业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战争爆发之后,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掠夺及反动政府的严重压榨、勒索。至解放初期,岳阳全市幸存成片面积为48亩,年产茧量仅99担。
  解放之后,全市的桑蚕生产经历了四个起伏、兴衰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徘徊阶段,1950—1973年,农民利用零星野桑自发蚕,产量在千担左右;1961年是此阶段中产茧量最高年份,也不过是1700担;I973年为最低年份,产茧仅为100担;到1973年,桑园面积为2734担,产茧量为600担。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从1974-1978年,开始从江浙等老蚕区引进桑苗扩桑,并一方面从江浙、四川等地请进师傅传授种、养技术;另一方面由各县,场推荐赴江浙有关院校作技术培训。这样,由于技术的普及、提高,栽种桑树由从外地弓除苗木,逐渐过渡到自繁、自育、自栽,以至稍有苗木输出,从而加速了本市蚕桑生产的发展。据1974年底统计全市桑园面积2872亩,产茧量为1111担,分别比上年增加50%和59%。到1978年底统计,全市桑园面积和产茧量分别达到了27854亩和7492担。绿三阶段为全盛阶段,即1979—1984年,1979年度国家物价总局从春茧上市起,对鲜蚕茧收购价格作了一次调整,其调价幅度为20%,即每担基价由115元调至138元。与此同时,本市部份县蚕茧集中产区农民口粮在经销指标内予以解决,解决了专业蚕农的后顾之忧。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植桑养蚕的积极性。198O年,全市产茧量一举跃过了万担;1982年产茧量又翻了一番,达到了23954担,产值超过300万元。并有华容县进入全国产茧过万担重点县行列。线四阶段,即1984年至今,蚕业生产每况愈下。1986年底统计,桑园面积由1982年的42360亩减少到了8169亩,至到1987年初,还在继续减少。
  二、我市蚕桑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蚕桑生产的认识。蚕桑生产是一项包括种植和养植业的生产,技术性很强,本市建起的专业桑场中,不少是靠行政命令,一蜂而起的。如岳阳县毛田区据1978年桑园面积22000多亩,但是由于桑园立地条件差。养蚕经济效益差,最终全部毁尽。汨罗县1975年冬至1976年春,在川山乡大兵团作战,造人造平原320亩,由于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桑树长势差,养蚕入不敷出,农民纷毁桑改种了国外松。
  (二)蚕茧价格与其他农副产品比较不合理,导致毁桑改种。自农副产品价格放宽之后,粮、棉,特别是苎麻价格大大提高,但唯独蚕茧价格一直未予调整。据调查,在六十年代,蚕茧收购价格与粮、流和由麻的比价分别为1:12、1:1.5和1:1.4,但到1986年与其比价分别为 1: 9.8、 1.1:1和 0.34,而蚕茧与其各类产品,在种植技术、投工投肥、成本开支等方面并不低。相比之下,蚕农只能毁桑种麻或其他作物了。
  (三)生产成本增加。自1984年以来,蚕种供应价由3.00元/合提高到4.50元/合,提价50%;尿素由450元/吨,提高到 550元/吨,提高 22%(指平价尿素),蚕农口粮供应价由 9.50元/担,提高到 15.56元/担,提高64%;竹木原材料改分配指标平价供应为议价供应,价格成倍增加。蚕农每亩桑园因涨价增加成本65-100元。蚕农反映:“牌价的茧子出售;议价的物资购进,我们受不了。”
  (四)科学植桑水平低。从六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的1984年为止,从大学、中专毕业分配到本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有40人,除工作需要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去的之外,绝大部份均未从事本项业务。这样,技术转变不成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普及,岳阳县的麻塘区春风乡桑场,现有桑园200亩,由毛田铁山水库来12户移民管理,1986年养早秋蚕26合,产茧172斤。平均合产茧10.75斤,产值261.44元。在12户人家中有2户颗粒无收,辛勤劳动一个月,还倒赔了种子款。其余10户也刚刚保住了本。
  (五)管理体系的不配套,产、购、销严重脱节,致产、购、销环节多、矛盾大,在扶持资金、技术辅导、物资供应、检质评价等方面互相扯皮、相互推诿,影响生产发展。
  三、生产活力和发展前景
  从我市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分析,发展蚕桑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生态条件适宜。我市位于北纬28°16’- 29°49’,东经112°19’—114°11’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5—17℃,≥10℃活动积温5400°-5500℃,最冷月一月份平均气温为3.9°—4.5℃;最热月七月份平均气温28.9°—29.3℃年降雨量为1195—1520mn,年日照时数为1700—1820小时,年日照率湖区可达4O%以上,年幅射值在105千卡/cm以上。而且热雨同步,对桑树夏伐后迅速恢复生机进入旺盛生长期极为有利。
  (二)土地资源丰富。在本市区域内,湖区面积大,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0%,且土壤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 N、P、K比例适当。 PH值在7.5左右,其他理化性状亦适合桑树的生长发育。只要合理开发、科学安排,我市栽桑面积完全可以突破18万亩的。
  (三)有充裕的剩余劳动力。全市总人口为40O多万,其中农业人口占350万左右,农村劳动力 60万左右,按剩余劳力30%计算,这18万的10%投入蚕桑生产,也有1.8万人,再加之从事蚕桑生产辅助劳力都能胜任,初步匡算全市辅助劳力达100万人,以其1%来从事此项生产就达10万人,劳力十分充裕。
  (四)具备有良好的生产物质基础。我市蚕桑生产从1973年开始大发展起来,为适应生产的需要,各部门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拘形式地培训技术人材。现已从上到下,基本上造就了一支庞大的蚕桑技术队伍,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辅导种养技术,开展正常收烘业务的网络,并且在上汲业务主管部们支持下,全市已有能承担5万担以上蚕茧收供量的收烘设施。同时,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涌现了一大批蚕茧生产的高产、冒尖户。比如华容县宋市镇办桑场的罗光福同志,他承包了18.9亩桑园,从1982年起,连续六年亩平产茧过300斤,1986年仅蚕茧一项收入就达7000多元。华容县鲇市镇黄洋一组,是个粮桑兼作的生产单位,桑园面积占整个农田面积的10%,蚕茧收入占农田总收入的34%,粮桑合理布局,连年粮增产、茧丰收,在近几年苎麻热的冲击下,该组干部、群众仍坚持种粮、养蚕未动摇。
  随着蚕茧生产的发展,我市先后在华容、岳阳县已建成投产了两个具有2800绪缫丝生产能力的缫丝厂。另外,在屈原农场波立了有生产10万合蚕种能力的桑蚕种制种场。
  岳阳市是全省的轻纺工业基地之一,我们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在“丝绸热”即将到来之际,积极搞好丝绸工业原料车间—一蚕桑生产的建设。岳阳市又是全国有名的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来自五大州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我们要利用这个窗口传递国际市场信息,把我市的纺织工业的新产品传遍世界,同时,又将世界各地生活穿着需求信息反馈,从而促进我们的轻纺工业的发展,这样对增加农民收入、出口换汇、支援国家“四化”是不无好处的。
  四、我市发展蚕桑生产的方向和主要措施
  (一)发展方向:今后的蚕桑生产一定要考密布局问题,宜桑则桑,切忌一刀切。发展的重点要立足于洞庭湖滨,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又有植桑的传统,可以大力发展。具体布局可沿长江外州建立万亩桑园基地;在潘家、新河、井港、鲇市等沙州较多的十个公社建立十个千亩基地,从鲇市到井港的沿藕池河两岸建立桑带。岳阳、湘阴县湖州、沙州面积很多,可以充分利用堤外成片栽桑或结合养鱼搞桑基渔塘。汨罗、临湘山丘岗地多。可根据山丘特点,掌握“近水栽桑”的原则发展。汨罗的磊石、楚塘、新塘、白水等地水源方便,支流溪水较多,可作为山丘区的基地。另外,平江县境内农民利用房前屋后植桑,养蚕用蚕房、蚕具易于解决。且劳力充裕,亦可利用这一优势发展此项生产。根据我市现有桑园面积和有待开发的土地资源,到1990年发展到5万亩,年产茧5万担,到2I00时,桑园面积10万亩,年产蚕12万担。
  (二)发展措施:
  1.继续建立和完善我市稳产高产的蚕桑基地。首先只稳定发展华容蚕桑基地,该县产茧量在1985年就已超过了2万担,近两年毁桑面积达三分之二,今年产茧只10067担,应采取紧急措施,尽快恢复。其次恢复平湖区的岳阳、汨罗、屈原、钱粮湖等县场的蚕桑生产,采取集约生产的形式,做到每个村民小组、村、乡、县产茧分别实现十、百、千、万担的生产指标。同时,在丘陵山区发动农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自留地、“四边地”见缝插针栽桑。
  2.扎实搞好桑园建设。严要求把握好新扩桑园的质量,无论从桑树品种的选择、栽种密度和质量,都要因地制宜、全面考虑,切不可盲目行事,违背客观规律。加强成林桑园的培管,切实做好老树的复壮工作,使之持久高产。
  3.疏通渠道,搞好各项服务工作。结合当前的机构改革,改变目前蚕茧生产、收烘、加工和丝绸贸易相互割据的局面,为共同振兴岳阳市的桑蚕生产做好服务工作。
  4.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推广桑、蚕新品种,普及矮杆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桑树规范化栽培和小蚕专业化饲养技术,认真防治桑、蚕病虫害,大力推广折簇采用多种形式培训技术力量。对近几年来,从大专院校分配来我市的专业技术人材,除已提拔到领导岗位的外,一律要求组织部门密切配合,迅速将其归队。
  5.开展综合利用,实现多层次增值。桑、蚕、茧的农副产品很多,现在均未很好利用,不仅影响到经营的经济效益,而且对国家财产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必须从简到繁,开展综合利用,针对目前批量大的桑椹、蚕粪、蚕蛹、蚕蛾、蚕衣等村产品进行综合利用研究,使每一项付产品均充分发挥其增值作用,以促进我市蚕桑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