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定国 吴正忠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目前我省春蚕现行当家品种仍是七十年代初推广应用的“华合×(东肥·671)”。该对品种虽然具有杂种优势强,好饲养,产茧量较高,茧丝质较优良等特点,自推广以来对稳定和提高我省春茧产量和质量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茧层率偏低,出丝率不高,加之“华合”严重退化,已跟不上蚕桑生产和缫丝工业发展形势的需要。为了尽快更新我省的春蚕品种,提高我省春茧的产量和质量,我们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引进“(829.827)×(826·8214)”[以下简称“(9.7)×(6.4)”]一对春用大茧型优良四元杂交新品种,于1986-1987年的春季及晚秋进行了三次实验室比试鉴定和三次农村多点生产区试鉴定,同时还进行二次蚕种的试繁。现将区试鉴定和试繁情况报告如下:
一、鉴定方法
1.实验室和农村生产区试鉴定,均以我省目前春蚕现行当家品种“华合×(东肥671)”为对照。
2.实验室小区比试鉴定,每品种每次收蚁量一克,待四龄起除后分设三个重复小区,每小区数蚕400头。
3.农村生产区试鉴定,均采用散卵以盒为饲养计量单位,每盒蚕种良卵数为23400粒。鉴定蚕种的数量,“(9.7)×(6.4)”共48盒,对照“华合×(东肥·671)”为52盒。
4.丝质试缫的样茧取实验室饲养化试的蚕茧,每品种每次随机取样鲜毛茧70—80粒,用电热鼓风自控干燥箱分2次烘成全干茧,送广东省顺德蚕丝试样厂检验丝质。
二、鉴定结果
1.实验室鉴定
“(9.7)×(6.4)”(正反交)一代杂交种,于1986年春、夏季和1987春季在我室进行三次小区比试鉴定,鉴定结果表现杂交优势较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现将两年历次比优鉴定的养蚕和丝质平均成绩列表1、表2。
从表1和表2可看出,四元杂交种“(9.7) ×(6.4)”与对照种“华合×(东肥·671)”相比,其发育齐快,全龄经过路短;虫蛹生命率与对照相仿(均在93%以上);万头产茧量和万头茧层量比对照种分别”高6.25%和9.25%;茧层率为23.59%,比对照种高1%左右(实数);单茧丝长和解舒丝长比对照种分别长157米和200米,解舒率比对照种略高,净度与对照种相仿。
2.农村生产区试鉴定
“(9.7)×(6.4)”及其反交,于1986年晚秋和1987年春季以及晚秋在澧县官垸乡蚕场及城关镇护城村,浏阳县高坪乡天池村牛石组,安乡县安疑乡蚕场,华容县新河乡八一桑场及宋市镇宋市村桑场,汉寿县围堤湖乡围堤桑场,临澧县合口镇白合村二组,津市市渡口镇新湖村,桑植县汆湖农场等八县(市)的十个农村养蚕单位进行了三次生产区试鉴定。两年鉴定的平均成绩列表3。
从表3看出,新品种“(9.7)×(6.4)”在农村两年三期区试鉴定的各项平均成绩,均较显著超过对照种“华合×(东肥.671)”,其全龄经过比对照种短一天;每盒蚕种的产茧量为76.82斤,提高26.16%;每斤茧颗数为259,比对照少33粒;茧层率的绝对值高0.5%;担桑产茧量和担桑产值分别为0.21斤和15.38元,分别比对照种提高15.43%和16.43%。
3.一代杂交蚕种试繁
1986年春和1987年春季等两个蚕期,对“(9.7)×(6.4)”一代杂交蚕种进行了二次试繁,其试繁结果列表4。
表4表明: 86年春季试繁“(9.7)×(6.4)”一代杂交蚕种的平均克蚁制种量为16张,比对照种多1张; 87年春季扩大繁育规模,“(9.7)”和“(6.4)”原蚕蚁量增加到28.7克,并且在五龄盛食期及簇中受到86°
F自然高温冲击下,平均克蚁制种量仍为11.29张,比对照种7.9张多3.39张。
三、小结
通过两年的实验室和农村多点区试鉴定表明,“(9.7)×(6.4)”这一对四元杂交春蚕新品种,具有蚕种孵化齐一,蚕儿发育齐快,体质较强,好饲养,蚕大、茧大、茧粒重、产茧量高,茧丝质较优良等特点。与我省目前春蚕现行推广的当家品种“华合×(东肥671)”相比,发育经过短一天,虫蛹率相仿;每斤茧少33粒,盆种产茧量高26.16%,担桑产值高16.43%,茧层率净增0.5%;单茧丝长长157米,解舒丝长长200米,且解舒较好,净度优良,是一对综合经济性状较优良的春及晚秋兼用的新蚕品种。
“(9.7)×(6.4)”四元杂交蚕种繁育较容易,其繁育系数比对照种“华合×(东肥671)”高40%左右,但日系“826”和“8214”,的原蚕对桑叶质量,饲养管理技术要求高,较难饲养,繁育系数较低,宜尽量在春季繁育;为了充分发挥该品种的优良特性,在一代杂交一种饲育过程中,必须保证良桑饱食和较好的饲养环境。
(选自珠江流域第四次桑蚕育种协作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