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摘要)

             湖南省经济作物局 田志新

  一近几年来。由于我省丝绸加工业薄弱,厂丝和绸缎生产任务受国内计划的限制,蚕茧限产,茧价很低,严重地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各地大量毁桑改种。1987年全省桑园面积只有4.52万亩,产茧3.32万担,分别比1984年减少59.5%和41.8%。蚕茧如不调高收购价格,提高经济效益,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就会有被挤沉谷底的可能。为此,本文着重围绕蚕桑生产经济效益方面,论述三个内容:
  一、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潜在力
  1.蚕桑生产的巩固和发展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建国以来,湖南的蚕桑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1984年全省产茧量5.71万担,比1949年1200担增长46.5倍。其中1975年以前的25年间产茧量在8000担左右徘徊,1975—1984年的10年平均增长8.1%。近几年来,生产连年下降,1985年产茧5.1万担,1986年产茧4.5万担,1987年3.32万担。生产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的问题是经济效益不高。一是生产环节上,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低。1984年全省平均亩桑产茧只有66.8斤,比浙江平均水平要低三分之一,每亩桑园年产值仅100.2元,每个劳动日的纯收入只1.5元;二是流通环节上,供销部门收购农民的鲜茧价格太低。据1985年在华容、澧县调查,收农民一担鲜茧,经烤干后销售给工厂要赚纯利30元左右,比规定标准高2倍;三是加工环节上,工厂缫丝成本太高,全省统计吨丝成本5万元,高于国家定额标准6000元。
  2.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潜力。1986年全国产茧657万担,丝绸工业产值达到89.3亿元。丝绸出口创汇11.3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86.6%。但湖南1986年只生产蚕丝179吨,织绸1400万米;丝绸出口换汇仅551万美元。湖南的自然条件优越,建国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了蚕桑生产体系,有40多个县曾经开发过栽桑养蚕的生产阵地,有一批历史形成的集中产区,有一套生产管理和科研、教育的机构,有一支100多人的专业技术队伍,有四个蚕种场年产蚕种20万张的能力,有4万多亩投产桑园,提高蚕业经济效益蕴藏着很大的潜力。
  第一,质量潜力:目前全省平均亩产茧量只70一80斤,如果经过努力,平均单产提高到150—200斤,按现有4.5万亩桑园面积,总产茧最6.7一9万担。
  第二,质量潜力:我省蚕茧的上茧率80%左右,解舒率不到60%,如在改良簇具的基础上,加强簇期管理,可以使上茧率提高到90%以上,解舒率提高到70%以上。
  第三,蚕茧流通潜力:如改革蚕茧收烘、经营体制,由生产单位组织蚕茧收购、烘烤和经营,可以避免压级压价,加强质量管理,减少中间环节,节省费用三分之一。
  第四,丝绸加工潜力: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吨丝成本控制在国家指标之内,不仅降低成本15%左右,而且大大提高生产力。
  第五,蚕桑付产物综合利用的潜力:桑园合理间作,蚕粪、蚕蛹、桑条、桑果综合开发利用,比生产物的价值还高。
  二、影响蚕桑生产的制约因素
  1.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不完善,对蚕桑生产的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带来直接的影响。我省蚕业系统包括生产、流通、加工分别由农业、供销、丝绸公司三个部门管理,由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产供销相互脱节,相互牵制。农业部门要组织发展生产,培训人才,推广良种,改进技术,但苦于缺乏经费;工业部门限于设备、技术落后,造成成本高,质量差,产品无竞争力;丝绸公司则急于出口货源的数量与质量,有蚕茧生产不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来,为蚕茧的调拨、销售费尽心机。这样农工贸的互相制约与贸工农的互相制约反复循环,给茧、丝、绸生产带来障碍。
  2.价格政策。国家对主要农产品的统、派、购任务放开后,农产品之间的比价相差较大,据调查,1985年国家规定的稻谷与油菜籽收购价格分别比1978年提高64.1%和57.9%,而蚕茧的收购只提高20%,柑桔、苧麻等成倍提高。而我省实际收购蚕茧价格从1981年以来,年年在降低,如华容县1981年平均担茧收购价格171.41元,到1985年下降为140.94元,担茧均价比81年降低30.47元,降低17.8%,比1978年末提价均价133.5元仅提高5.5%。因此,该县在近二、三年内桑园面积由19330亩减少到6630亩,毁桑改种面积65.7%,蚕茧产量减少56.2%。
  3.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蚕业生产是一项工序复杂、环节多、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只有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当前原料茧方面突出矛盾有两个:一是培桑养蚕科学技术水平低,二是收烘加工经营管理水平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人,是从事蚕桑生产的技术人员和领导者,领导者必须把注意力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4.经营规模,生产服务,商品流通。经营规模的大小,生产服务的好坏,商品流通的畅阻等,都是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制约因素。因为生产规模的大小,决定着产量和收入的多少,影响着一个单位或一个家庭对该项生产的重视程度,决定投入成本和劳力的多少,从而影响着经济效益的提高程度。同时,蚕桑生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都需要各方面的配合。目前,千家万户植桑养蚕,生产的服务工作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若不能及时提供服务,就会耽误生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蚕茧作为商品,流通工作很重要;流通顺畅能促进生产,否则阻碍着生产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各行各业,各个经济环节都在力求搞活,而蚕茧收购环节的统一收购却卡死了蚕桑生产。
  三、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综合措施
  1.调整布局,适当集中,建立商品茧基地。
  湖南的蚕桑生产,正面临着恢复发展时期,计划到1990年,全省蚕茧产量恢复发展到10万担。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应该调整布局,适当集中,在巩固发展湖区重点县的基础上,逐步向经济不发达的山丘区转移。从当前现实和发展前景考虑,主要抓好三个蚕区:以华容、澧县等县为主的湘北蚕区,以浏阳、湘乡等县为中心的湘中蚕区,以永顺、泸溪、桑植、麻阳等县的湘西蚕区。其它零星分散又具有条件的地区,支持鼓励其发展。要求一个县年产茧5000一10000担,一个乡产茧1000一2000担,一个村300一500担,一个农户3—5担,养蚕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有相当比例,才能更好地发挥规模效益。
  2.推广普及新技术,提高蚕茧的单产和质量。
  我省大部分地区是人多耕地少,增产蚕茧不能单纯靠扩大桑园面积,而应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桑园的亩产、蚕种张产和蚕茧质量。一是搞好桑园基础建设,在发展新桑园上,必须实行良种、密植、速成、高产。对成林和老桑园,采取换种、改土、复壮、更新,增施肥料,加强管理,改造低产桑园。力争每年亩产桑叶4000一5000斤;二是广泛普及养蚕技术,实行良种配套,推广分级养蚕,坚持综合防病,加强簇中管理;三是抓好关键技术,提高叶丝转化率,如果把斤茧用叶量降至15斤(以往18-20斤),则可以提高单产值25一30%;努力提高夏秋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搞好消毒防病,选用多丝量品种,少养或不养早秋蚕,降低蚕的发病率,力求提高单产30一40%;积极推广优良簇具,簇期注重打开门窗排湿,分级采茧,以提高上茧率和缫丝解舒率。
  3.推行立体生产,开展复合经营。现代蚕业有一个明显趋势,就是要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就是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采取综合的生产措施,使栽桑养蚕沿纵向和横向引伸,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一个立体为复合的生态系统,并使这个系统内部结构之间相互协调,循环利用。1982年澧县大围乡东港村改造了36亩年洼地,其中桑基栽桑15.6亩,鱼池养鱼20.4亩,当年蚕茧和鲜鱼每亩平均收入161元,到1985年亩平均收入达892元。渔桑结合,桑叶饲蚕,蚕粪喂鱼,池泥肥桑,形成了良性循环。蚕桑园间作蔬菜等作物,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桑枝木屑栽培香菇、木耳。还有蚕蛹、桑果等付产物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项目很多,搞得好甚至比蚕茧的收入更高。
  4.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搞活蚕茧流通。原料茧的生产,直接影响丝绸工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制定一整套能调动生产积极性的政策,采取一系列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的措施。正确领会“贸工农”的精神,贸是先导,工是关键,农是基础,是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组合,是指生产活动的顺序,而不是主次关系。目前,我省在这三个方面意见不统一,没有很好的协调,利益不均,基础很薄弱,尤以工业落后,阻碍行业发展。在蚕茧价格和经营收烘问题上,矛盾较多。根据市场需要,应相应调高蚕茧价格,恢复奖售肥料,发展新桑园应给予资金扶持,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收烘鲜茧经营上,应允许生产单位自己建茧站,收烘经营蚕茧,支持和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参与流通。实行农工商贸联合经营,形成一个产供销,茧丝绸一体化的管理集团和经济实体,围绕一个目标共同奋斗,以促进我省茧、丝、绸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