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孟 周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五·五”到“六·五”期间,湖南蚕桑生产发展较快,省政府对蚕种场的建设也给予了一定的投资,使蚕种生产具备了基本的生产条件。1985年以来蚕种不仅自用有余,且还支援了兄弟省(市)。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搞活的进一步深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日劳动价值、农用物资价格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给我省的蚕桑生产带来了新的矛盾,蚕种生产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目前为保证农村蚕种需要,蚕种场在人、财、物等方面都超负荷地进行着生产。当今世界兴趣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各行各业,对蚕种繁育事业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蚕种生产要立于不败之地,有必要进行技术革新的探讨,种茧育实行省力化养蚕是蚕种繁育中的新课题。
一、种茧率必将逐步实行省力化养蚕
种茧有实行省力化养蚕前人早有研究,如种茧雌雄分革机的研制,选育限性品种,切桑机的应用等。在养蚕技术上六十年代就有少回育的酝酿,七十年代又有安徽合肥蚕种场全龄3回育的成功经验。但传统的养蚕技术是以饲料为中心,精耕细作为前提,精心饲养,勤饲薄喂。对减少给桑回数仍抱着稳妥渐进的方式,由稚蚕无覆盖育日给桑12回改为有覆盖育8回,逐步减少到6回、5回;壮蚕仍用7回、6回、5回等不同日给桑回数。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应围绕着提高单产,提高品质,降低消耗,以最少的劳力获得更高的效益作为我们深化良繁改革的指导思想,把传统的技术与现代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探索良繁新技术。种茧育改多回育为少回育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农村经济发展已向商品化与加工业的转变,使农村从事种养殖业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而原来蚕种场季节性的主要劳动力来自农村,现在农村的劳力结构已由农、副、工、商、建、运、服各业组成。一部分农民已转入乡、镇企业,从事工业劳动;一部分投入第三产业;少部分从事承包责任制的家庭工副业。能参加养蚕制种的只是少数既不熟悉养蚕,而且流动性较大的劳力。这使蚕种场在生产大忙季节缺少劳力资源,若能逐步实行省力化养蚕技术,就可缓和劳力不足的矛盾。镇江蚕种场从1983年春起推行全龄4回育的养蚕技术,减少了30%左右的劳力,并取得了全龄多回育同样的养蚕制种成绩。
2.从劳动者本身经济收益来看,农业劳动日工资已成倍提高。在1984年以前,蚕种场
每天1.0~1.3元的工资就可雇请到大量的劳动力,而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已提高到3元左右的日工资,造成蚕种场的零工工资成倍增加。实行省力化养蚕将能减少蚕种场的零工开支,且能减缓季节性劳动力紧张的矛盾。
3.蚕用消耗物资价格上涨,蚕种生产成本倍增。据调查,无计划供应的蚕期用燃料煤
碳、木炭,前者由1984年的40多元1吨提高到1988年的80多元1吨;后者由200多元1吨提高
到近600元1吨。 1987年化肥、农药、蚕箔等项生产资料的价格,比1984年平均上涨93.9%,而且计划尿素微不足道,议价尿素上涨到700元左右1吨。但目前蚕种销价原种只由12元一张提到14元一张,一代杂交种由4.5元1盒提到6.5元1盒,蚕种提价不到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蚕种繁育面临着人、财、物的危机。要加速提高蚕种生产经济效益,蚕种场逐步实行省力化养蚕是必由之路。
二、种茧育实行少回育的可行性
蚕种繁育多年来以“良桑饱食”为中心制定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在保证蚕种质量,促进生产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对如何能“饱食”’,减少给桑回数是否能“饱食”很少研讨,也从来以桑叶发挥最大经济效益来考虑其利用。生产上存在着多给比少给好,给桑次数少,生产的安全系数低的一种错觉。据日本专家松木茂先生1983年春,在镇江蚕场指导进行蚕种繁育的全过程中,采用稚蚕2回育壮蚕3回育的饲育方法,其种茧成绩与卵质卵量都较好,所制原种、杂交种在生产上经过3期的继代重复验证,未表现不良现象,与对照种无差异。镇江蚕种场从1983年春到1984年秋,进行了2年4期的少回育生产试验,其少回育的各项调查成绩均不低于多回育,对次代蚕亦无影响,且少回育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具体有:
1.少回育(4回)比多回育(6回),平均单蛾用桑量少,桑叶利用率高。以苏5苏6为例,多回育单蛾用桑 23.8公斤,少回育17公斤,节约6.8公斤,减少桑叶28%;克蚁用桑量多回育98.4公斤,少回育91.9公斤,节约6.5公斤,减少7%。
2.少回育比多回育的单位用工少,日产值高,并能减缓劳力紧张的矛盾。由于日给桑回数少,养蚕人员的劳动强度减轻,休息时间得到保证,在上班时间内可适当增养蚁量,能减少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左右的劳力,一般每40克蚁量可节约饲养工 7一10个;随着给桑回数减少,也减省了干燥材料的使用,又可节省3一4个工,合计蚕期节约用工达16.4%左右。
三、实行少回育的技术工艺设想
给桑回数在整个蚕期的技术处理中是处于中心位置的,在给桑回数逐步趋向减少的情况下,如其他处理仍然不变是不行的,也不符合蚕儿生理要求,要取得少回育的高效益,在其他方面也应有所改革。
1.给桑时间与给桑量。据试验,为了能使操作者有足够的安静的睡眠时间,采用不等距的日短夜长给桑时间为宜,具体时间为6:30、12:00、16:00、21:00时。因间隔时间有长有短,要求操作者能机动地掌握给桑量,日间宜偏薄,夜间宜偏厚。给桑量的多少,春期以食尽1小时到1.5小时,秋期以食尽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白天给桑每次增加当次给桑量的10%,夜间增加当次给桑量的20%,即可避免残杀过多或饥饿现象。在生产实践中操作者之间存在技术熟悉程度的差异,技术员应认真观察,及时调整每次给桑量,以免给桑失当。
2.调桑标准。桑叶是蚕儿唯一营养来源,叶质一般是指营养成份、老嫩程度、被食性、消化难易、以及有无病虫害及污染等而言。决定叶质因素主要是桑品种、成熟度、施肥水平及气象条件。目前种茧有用的桑品种比较单一,从现行多丝量品种以及推行少回育的饲育法来看,必须谋求桑品种的营养成分高,易于啮食,能使一次食下量增加而增进营养,故应逐步改良桑品种,提高施肥水平。
调桑方寸的大小和调桑的型式(条叶方叶三角叶)都直接影响桑叶萎凋的快慢与治桑量,而左右蚕儿就食的难易主要是调桑得当与否。特别是1龄,调桑不当给桑不易均匀,甚至造成伏蚕。故1龄宁小勿大,2龄以后则宁大勿小。少回育要求桑叶水份散失慢,保持新鲜时间长,调桑方寸宜比多回育略大,现将试验后的调桑标准如下,以供参考。
雄蚕扩座匀座用长条叶0.3~3.0
1龄第1日0.7×1.5、第2日0.7×2.0、第3日0.4×2.5
2龄第1日0.7×3.0、第2日1.0×2.0、第3日1.5×2.5
3龄当日小三角形,第2日以后大三角叶
4龄当日粗切,第2~4日全叶,见眠后粗切
5龄全叶育
注:调桑方寸单位为厘米
3.蚕座面积与扩座。蚕座的疏密关系到蚕儿的发育与健康,尤其是稚蚕期。少回育每龄的最大蚕座面积与多回育相同,但在扩座时间及一定时间到达一定蚕座面积有差异,给桑回数少间隔时间长,与多回育比较,扩座次数相应减少,因此要贯彻超前扩座,做到先疏后适。
4.眠起处理与迟眠蚕淘汰。眠起处理在多回育是按照饱食就眠、分批处理、适时饷食三个原则来进行的。饱食就眠、适时饷食少回育也是同样要求,但分批处理的方法上应有所改动,即:1、2龄眠网宜偏早,3、4龄将眠蚕或个别眠头加网;掌握1、2龄不分批,只除去迟眠蚕,3龄一次分批,4眠二次分批为原则。坚决淘汰迟眠蚕,止桑时间以呈现80%的眠蚕时停止给桑,在下次给桑前将迟眠蚕拾清淘汰。
5.适应少回育的轮班制度。实行少回育不宜用3班制或2班3轮,根据目前的养蚕技术水平,适应少回育的轮班制度应是技术人员与调温人员采用3班制,饲养人员2班制,上班时间甲班为4一13时,乙班15:30~24:30时,在班9小时包括就餐,每隔几天调班1次。
四、省力化养蚕取得蚕种优质高产的条件
借鉴于日本的省力化养蚕和我国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种茧育实行省力化养和必须逐步具有以下条件,才能保证蚕种稳定持续地优质高产。
1.重视桑品种的选育以及选择优良桑品种栽植,并提高施肥水平,以求良种良叶。
2.改进设备,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主动加强保护叶质的采、运、贮设备与蚕簇室保温防热通风装置的建设。
3.有高效的消毒药剂和消毒机械,能达到彻底消毒防病的要求,保证蚕作安全。
4.要培训并稳定一批技术力量,贯彻符合蚕儿生理规律的技术措施,并不断探索提高省力化程度与省力化的深化问题。
5.配合省力化养蚕的劳力配备上的减少,为后期管理中的劳力平衡,要考虑逐步实现种茧制种工的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与半机械化,使省力化养蚕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保证蚕种优质高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