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蚕室外棚架育的自然生态试验技术总结

              汉寿县科委 潘石峰

  蚕是一种变温动物,不能离开其周围环境条件而生存。它的体温要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只有在适温的条件下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但在自然条件下,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温度、温度、空气、气流、饲料等),并不单独存在,也不单独对蚕体起作用,而是综合的影响。本试验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五龄期大蚕室外棚架育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利用,为简化养蚕工序如减少蚕病提供野外作业模型,以期达到稳产、高产、优质、省工、低耗的养蚕目的,提高养蚕的经济效益。
  -,试验设计及方法
  1.试验设计:选择座北朝南的屋后三排五年生欧美杨树林间,借立体林间扎棚架两层,分地、中、上三层,顶棚用塑料彩条布、扎架用小木棒篙竹、蚕床铺黄麻杆。春季室外林间蚕床213m2,中秋蚕床200m2。簇具用塑料析簇。
  2.供试蚕品种:春期为华合×东肥·671,饲有数量10盒;中秋期为芙蓉×湘晖,饲育数
量10盒。
  3.试验方法:蚕儿一至四龄室内普通育,五龄饷食后移入室外棚架育,随蚕个体增大向两边自然扩座,自动上簇以全龄期室内常规蚕箔育为对照。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1.大蚕室外育对蚕茧产量与茧丝质量的影响大,蚕室外育的产量和茧丝质量比室内育的均有较显著的提高。其产茧量春期提高2%,中秋期提高9.36%;蚕茧的解舒率,春期上、中层的达到100%,下层只有50%,中秋期上、中、下层的蚕茧解舒率均为90.91%。本试验证实了在自然生态环境里,气流与湿度影响着丝质。春蚕五龄期正处5月下旬,室外地面潮湿,加上雨淋积湿,比室内的湿度还要大。秋季气温干燥,地面层与上、中层茧的解舒率是一致的,无明显差别。室外育的上车茧率春、秋均达到95%,茧色洁白蓬松。而室内育的茧质春期上车茧率只有85%,中秋期80%,明显低于室外棚架育10—15%。(见表一和表二)

  2.大蚕室外育对蚕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大蚕室外育蚕儿的生长发育环境适宜。春蚕从5月20日进入五龄期,日夜平均温度在22℃,空中的平均湿度75%左右。室外育的蚕儿比室内育迟熟19—21小时,是由于日夜温差比室内大5℃左右,延长了食叶时间,有利丝腺积累。室外棚架蚕座上的蚕生长比较整齐,群体上簇时间先后只差9小时,而室内育在同一个蚕箔里的蚕,从见熟蚕捉到老上簇结束,一般要三次捉完,时差19一24小时。中秋蚕室内有要比室外育早熟29—33小时。试验证明,室外的自然气温与白昼温差,对蚕儿的气门呼吸和体内水份的蒸发与营养消化吸收是最相适应的。
  3.室外自然生态对蚕病的影响,据室内与室外育的自然感病对照调查,取同样时期和同龄期的蚕,均置地面饲养,发病率室内比室外高31%,同样捉老上簇,室内上簇结茧率只有67.9%,而室外的上簇结茧率达98.2%(见表三)。为什么室内比室外自然发病率高呢?因为生物细菌和病毒在室内空气不易流通,温高温重的环境里生长繁殖快,而室外的气流通畅,空气新鲜,湿度较干燥等自然生态条件下使病菌受到一定的抑制。如春期室外育的头批蚕放置上层调查9.2平方米蚕座,五龄期没出现一头病蚕,第二批中层蚕座,上簇后取点调查6平方米,僵蚕6头,软化8头;第三批地面蚕,上簇后取点调查6平方米,僵蚕12头,软化12头。从整个室外蚕床的调查,由于床面不平,雨渍的地方发病率高达5%,没淋雨的床面基本无僵蚕和空头软化病蚕。

  4.经济效益情况
  通过成本调查及核算,室内育比室外育的大蚕期饲养的材料消耗高2.1倍。室外育张种用工1.4个,室内育张种用工11.6个,室外育比室内蚕箔育省工10.2个,节约成本34.42元(见表四)。

  三、小结和讨论
  1.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室外自然生态养蚕的研究,简化养蚕程序,减少物化和能源的消耗,能降低养蚕投入65.5%是一项廉价应用技术,能很快地被农民接受。
  2.农户多次养蚕都在室内同一个环境里,不利于彻底消毒,有助于蚕的病菌和病毒的潜伏积累和扩散,久之则成为包围状,如消毒稍不严格或气象突然变化,往往因感病造成养蚕减产或失败。室内养小蚕,面积小,易管理。室外养大蚕时间短,养完后撤床暴气,加上太阳光能的配合灭菌,可大大减少病菌的潜伏寄生。如室外育采取轮歇式的调技场地,病毒就不会形成危言蚕体的暴发性病害。大蚕室外育拉开了蚕室使用的时间,节约了蚕室,减少了蚕病源体的寄生环境,也改善了蚕农的卫生环境。
  3、蚕属趋光性动物,在全龄期中,虽逐龄有所减弱,但直到上簇仍有爬向阴暗处堆积现象。根据春蚕室外育的现象表明,蚕床中间给茧要占70%,蚕床两边只占30%,尤中、下层更为突出,上层由于光照均衡,床面结茧也比较平衡。但东、西两头太阳直射时间长的蚕床,蚕儿自然减薄,茧儿成熟早7小时,但茧质最佳。
  试验结果证明,室外养蚕选择浓荫林间是比较适合的,蚕床东西两头要挂遮光草席,避免太阳光直接照射。为调剂上簇均匀.蚕床两边可采用黑色簇塑具(即改良白色塑料为染色塑料簇)或挂草席遮光。
  4、室外育的气象因素中,温度起主导作用。而湿度、空气、气流和光线等都处于次要地位。因为有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由酶活性发生的影响。室外自然气温,拉大了日夜温差。加上气流和湿度的调节,加速了蚕的新陈代谢,有利于蚕儿的生长发育。选择适宜的温度季节是养蚕的关键。春茧生产,推迟到5月上旬收蚁养蚕较佳,这样可以借助自然气象,利用自然生态条件和环境,大蚕进入林间有浓荫,桑园产叶量也可增加30—40%,大蚕期采取条桑育,采叶与夏伐相结合,既不影响桑树生长,又提高了春茧的产量。夏蚕推迟饲养,中秋蚕提前饲养,使晚秋避过寒露风。这样循环作业,可在室外养蚕三季次,也有利于桑园的培管。

            参加本试验的还有齐志寿、潘道华、刘业政、程淑远、梅国舫等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