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省桑蚕春用品种
  繁育质量的几个技术问题(摘要)

                  许 斯 魁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我省现行桑蚕春用品种共有两对,一是671·东肥×华合,另一对是苏。目前不论是推广已久的671·东肥×华合,还是近年引进的苏×苏品种,都存在着繁育系数低和质量不高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既有蚕种生产的科学管理问题,也有良种良法的繁育技术问题。下面仅就如何掌握品种性状,充分发挥品种优势,提高春用品种繁育成绩,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认真做好原种的催青
  从广义看,催青既是次代繁育的开始,也是上代蚕种保护的继续。为了达到按预定时日期收蚁、孵化率高、蚁蚕健康好养和制出的蚕种完全越年化(黑种)的目的,必须严格执行二化性种催青的技术标准,为此应把握好下面三个技术关键:(一)调节起点胚子。起点胚子齐一与否,关系到整个催青孵化齐一的基础,对东肥、苏等发育缓慢的品种,起点胚子不易整齐,应提前出库,放在45~50° F或出库后放在60-63° F的温度保护 1~ 2天或2~3天,以促进起点胚子的齐一。(二)戍3胚子起的高温感光催青。反转期是决定化性转化的关键胚阶。从戍3胚子起必须给予77° F以上的高温和连续18个小时的光照条件,才能达到生产出的蚕种完全越年化的目的。(三)见点胚子的调节和黑暗处理,调查见点时间的早或迟,可以预测孵化时间和孵化齐一的程度。为了提高一批蚕种的一天孵化率,根据蛾区点青有快、中、慢的实际情况,最好按每开差4~8小时进行分类排队,分别给以不同温度保护,以达到各类蛾区同天收蚁。健育后期采用黑暗保护,是促进孵化齐一,提高一天孵化率和调节收蚁期差的重要措施。光线对胚子的影响,见点前明亮发育快,见点以后黑暗发育快。而发育快的胚子,受黑暗的抑制可以防止早孵化,起快等慢的作用。所以,对点青不齐,开差大的品种,应抓紧时间进行分类排队,并采用黑暗保护,以使整批蚕种孵化齐一。从调查得知:中系品种的黑暗抑制效果好,有效时间长,一般可抑制延迟1~2天收蚁,日系品种效果较差,必须进行较大的降温,才能延迟收蚁。但苏品种,在黑暗保护下,很少孵化。
  二、要重视良叶饱食
  “良种来自良桑”,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我们繁育多丝量春用品种苏、苏等,有时成绩不好,主要原因:(-)蚕种场没有建立小蚕专用桑园,全龄采用单一化的鲁桑系统的湖桑品种,不能满足小蚕期需要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丙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二)春季滥施氮肥。这在联产承包后更加突出,桑树承包到户,各户管理不一致,不是根据种茧用桑多施有机肥,而是盲目地多用化肥,且施用的时间往往距离收蚁日期不足25天。多氮肥的桑叶,减弱了多丝量原蚕的体质和卵质。(三)我省春蚕期正值雨季,雨量集中,阴雨日多,桑叶成熟度不够,老嫩不一,含水量较高,不能达到适龄用适叶的要求,而造成了蚕体虚弱,发病率高,蚕体重下降,造卵数少,卵质不充实。特别增加了华合、苏品种不受精卵的发生。现行多丝量品种,对桑叶质量要求高,特别是小蚕期更是如此。据试验:1一5龄全期用良桑饲育,发病率16.7%,而1龄用不良桑,发病率可达71.4%,结茧率比全期用良桑的要低36%以上。针对我省的实际,为提高春用品种繁育质量,在叶质上必须做到:(一)蚕种场应有10%的小蚕专用桑园。(二)小蚕专用桑地,春蚕期应不施或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三)为促进春季桑叶成熟,在用桑前10一15天,进行摘芯工作。(四)1~2龄蚕期在三眼叶中选采适熟叶。
  三、加强后期的技术管理
  这里所指的后期,是原蚕上簇起至发蛾制种阶段的时间。(一)加强簇中管理,保持温度75~77° F、湿度70--75%的环境,以促使熟蚕迅速结茧,减少蚕体内残留丝量,这对多丝量品种尤为重要。(二)实行早采茧。这不单可减少缩尾蛹的发生;也有利于促使熟蚕吐尽残丝,提高发蛹率、发蛾率和产卵量。为了掌握早采茧的时间,捉老蚕的熟度要一致。苏品种的熟蚕行动并不活跃,体色带玉色,透明度不明显,上簇熟蚕不易一致,更须注意早采茧的时间适当。一般对营茧慢、开差大的中系品种最好在上簇后60~70小时进行早采茧。(三)加强种茧保护,提高健蛹率。减少化蛹后至发蛾前死蛹的发生,是提高我省春用品种繁育系数,增加经济收入的关键。死蛹主要有:真菌的僵蛹、灵菌的红色烂死蛹和球菌、病毒的黑包死蛹。造成死蛹的原因:1.忽视后期消毒工作;2.采茧削茧和鉴蛹摊蛹的操作粗糙,造成的创伤感染。3.随着生产组织体制的改变,近年来春繁出库时间,逐年推迟,原蚕上簇和种茧保护温度期间经常碰上高温。如1986~1987年原蚕上簇至蛹期,蚕室高温达85~92° F,远超出多丝量品种的温度界限,是造成种茧死笼率高和后期死蛹的主要原因。(四)加强发蛾制种的管理,为了提高产卵数,增加制种量,创造母蛾产卵快、产卵多、遗腹卵少的环境,是一个关键的技。但产卵快慢是与母蛾成熟有关的,为此必须:l.掌握投雄交配的时间一般应在母蛾羽化后3小时才投雄交配,最好在羽化后5个小时投雄交配。对后出蛾或下午出的母蛾,不要随捉随交,可放入低温处保护,到次日4时交配,以促使快产多产,提高制种量。2、掌握交配时间。从理论上讲,初交的雄蛾一股在5一10分钟开治射精,约40分钟结束。所以初交雄蛾交一个小时即可,在生产上一般掌握交配3小时以上。但对产卵快和产卵早的苏、东肥品种,交配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散对产卵。相反,对中系的苏、华合品种,交配性能差、散对多,可以适当延长交配时间,以提高受精率和产卵量。3.创造明交暗产的环境。对东肥产卵早,苏六产卵快的品种,为防散对后产卵,更要保证明交环境,利用光线抑制。而对产卵慢的华合、苏品种,产卵室一定要黑暗,以促使拆时后产得快,产得集中,减少遗腹卵。4.保持产卵室温度正常。在75° F左右环境保护下,可以促进产卵和受精,在70°  F以下明显降低产卵速度。但在77°  F以上并没有促进产卵速度。如超过80° F,反而引起受精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