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港桑基鱼塘分析洞庭湖地区
 发展鱼桑结合的优势及途径

                吴 若 云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农民经过长期耕作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农业体系。这一生态系统具有塘基栽桑,塘水养鱼,以桑养蚕,蚕粪或蚕蛹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桑的优点。从而形成了以桑为先行,以鱼为中心的桑鱼结合循环体系。八十年代初,桑基鱼塘被洞庭湖区人民引进并逐步推广,现已在汉寿、安乡、澧县等地发展了近千亩桑基鱼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桑基鱼塘在洞庭湖区将有更大的发展。本文以澧县大围乡东港桑基鱼搪为缩影,对洞庭湖区发展桑基鱼搪的优势及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加以论述。
  一、东港桑基鱼塘的形式和效益
  东港位于洞庭湖的偏北地区,1982年以前属于低洼蓄洪荒湖泽地。1982年春开挖蜈蚣形群豪鱼塘26.8亩,1983年春挖并列渠形鱼塘26.8亩,桑基和鱼塘共53.6亩。其中桑基占17.5亩,鱼池占36.1亩(成鱼池为20.5亩,种苗池为15.6亩)。塘基宽8米,塘面开口15米,开挖深度1.5米,坡比1:1.8基塘比为3.3:6.7。塘基上栽良种湖桑团头荷叶白,株行距(1×3)尺,亩基植桑2000株,由于桑树生长在土层疏松,肥力较高,水分充足的塘基土壤中,其生长速度快,长势繁茂,产叶量高,从而出现了桑多、蚕好、茧优的局面。东港自建立桑基鱼塘五年来,季季创高产,年年大丰收,单位面积上蚕茧和鲜鱼产量高,收入多,见表1。

  东港桑基鱼塘同邻近蚕场和鱼场生产效益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东港桑基鱼塘的桑树生长良好,单位面积上的茧、鱼产量和产值,均显著优于邻近专业蚕场和鱼场,见表2、表3。显示出了桑基鱼塘这一人工生态农业体系极大的生产力和经济优势。

  二、发展桑基鱼塘的优越生态条件
  洞庭湖北连长江,横跨湘鄂两省,与湖北江汉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是我国粮、棉、油和淡水渔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发展蚕桑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在洞庭湖区发展桑基鱼塘,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一)水土资源丰富。洞庭湖辖湖南18个县、市,15个国营农场,总面积为31600平方公里,耕地1274.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达957.8万亩,占75.2%。全区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质地良好,广泛分布着壤土和砂壤土,肥力较高。土壤PH值6.2一8,有机质含量2.1—4.5%,速效氮150Pm以上,速效磷在石灰性土壤中35PPm以上,在酸性土壤中高于100PPm,交换性钾在100PPm以上。适宜桑树生长发育。
  洞庭湖区水利资源充足,该区不仅连接长江下游,并容纳湘、资、沅、澧四水,还有松滋、藕池、太平、调弦四条泄洪内河,水域面积411万亩。建国三十多年来,湖区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修建了3400公里的防洪大堤,围成了200多个堤垸,保护着垸内700多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1千万亩农田。
  此外,洞庭湖区尚有荒湖译洲100多万亩,低洼湖洲,低产甩田(农作物不易保收的耕地)和低效湖塘等“三低”面积80余万亩。这些土地生产力低下,亩平产值在250元以下,适宜改建成桑基鱼塘。如果把上述土地中的20 %面积建成桑基鱼塘,可超过35万亩,亩平产值按800元计算,每年可获农业产值28亿元,比不改造的要增值20亿元左右,如把工业利润计算在内,增值更要翻番。
  (二)气候条件适宜。洞庭湖地区日照时间长,光热条件好,年平均气温16-18℃,稳定通过 0℃以上的季节达355天,活动积温大于6100℃;稳定通过 5 ℃以上的时间达280天,活动积温大于5700℃;稳定通过10℃以上的时间长达240天以上,有效积温5300℃左右.无霜期270-280天。年平均降雨量大于1400毫米,并大于年蒸发量;全年雨季集中在春、夏两季,其间降雨量大于900毫米。全区相对湿度大于80%,地表蓄水丰富。洞庭湖区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间为1760一1860小时,日照百分率在40%以上;年辐射总量在110千卡/cm2左右。适宜栽桑养蚕和发展淡水渔业生产。
  (三)劳力多,基础好。洞庭湖地区农业人口达968万人,人平耕地不足1.3亩,剩余劳动力较多,有利于精耕细作和开发集约经营产业,同时,也为发展大面积高标准桑基鱼塘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大军。
  另外,洞庭湖地区的蚕桑生产和渔业生产历史悠久,广大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植桑养蚕、养鱼的生产经验。在洞庭湖区发展桑基鱼塘生态农业体系,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该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蚕桑和水产专业技术干部达500余名。湖南省蚕桑科研所和水产科研所,分别建立在该区的澧县和沅江,便于就近培训技术力量,示范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在洞庭湖地区建有4个国营蚕种场,年生产蚕种的能力达20万盒以上。不仅是湖南蚕种生产基地,而且也是丝绸工业基地。全省11家丝绸厂有8家集中在洞庭湖区,拥有一缫丝机1.1万绪,丝织机1100多台,担负着全省80%的丝绸生产和90%以上的出口丝绸产品的任务。因此,有利于蚕茧就近加工,减少环节,缩短运输距离,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发展途径和生产措施
  要一步促进桑基鱼塘的发展,并发挥和提高其经济效益,今后必须采取与该区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基础和农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技术措施,首先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生产环节。
  (一)因地制宜改造“三低”建设高产桑基鱼塘。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讲究经济效益。在洞庭湖区发展桑基鱼塘,应从改造低洼湖洲,低产甩田,低效湖塘等“三低”土地入手,或与修建大堤等水利工程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投工少,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大。
  建设桑基鱼塘,要立志于高标、丰产、低耗、好管的八字原则。宜建立并列渠形或蜈蚣形群豪鱼塘,以保证基与基相连,塘与塘既相通又相隔,以便桑树培管和采叶,也利调节塘水、捕鱼作业和运输,以及塘泥的挖掘。
  建设高标准桑基鱼塘,基和塘的相互发展;要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基塘比是桑基鱼搪的中心问题。目前我省桑基鱼塘以3基7水为多。据调查,每8公斤蚕沙可养活1公斤鱼,以亩桑产叶3000公斤计算,能养6盒蚕种,获2400公斤蚕沙,如养一亩鱼,可增产300公斤。所以,基塘比应以4.5—5比5-5.5为好,其综合效益最佳。
  另外,在建造桑基鱼塘时,还应考虑到基塘的长、宽、深和坡比及单口鱼塘的大小等问题。从目前农村承包责任制和劳力、经济状况及生产效益等因素来看,塘基宽15-18米,长60一80米,鱼塘开口30米,深2.5米左右,坡比1:1.5,单口鱼塘不小于3亩为宜。并列7—10口单塘,总面积40-60亩,由数个农户承包经营。这样既可节省投工,减少投资,又便于生产作业和管理,经济效益也好。
  (二)把握关键技术,提高桑、茧、鱼产量。在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桑是先行者,它具有带动整个系统中各个部门生产的作用。桑树生长好坏,产叶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茧、丝鱼的质量和产量。因此,抓好塘基桑树的培管,增加桑叶产量,是提高桑基鱼塘整体效益的关键。
  塘基桑的栽培管理,应坚持“改土、浅栽、密植、精管”的八字措施。以达到快速、优质、高产,实现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受益。挖掘鱼塘使塘基土壤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耕作层,变为底土层,而底土层填在塘基表面,作为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增加,但还原性物质也增多。故须经冻坯改土,植桑时增施有机肥,并间作绿肥,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一般土壤栽桑时,要求深耕开沟,而塘基因经过人工改土,土层疏松,不需开深沟。又因塘基地下水位高,桑树根系分布浅,适宜密植,栽桑时株行距以(1.5×3)尺为好,亩基植桑1300株左右。栽桑后还应加强中耕、除草、肥培和防病治虫等培管,以促进桑树生长发育,提高产叶量和叶质。
  在养蚕技术方面,应推广小蚕共育技术,以克服蚕室差、各个农户间养蚕技术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并有利于消毒防病,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东港五年来均坚持小蚕联户共育,获得了小蚕无病,大蚕健壮,蚕茧优质高产的良好效果,亩桑产茧和产值显著优于不共育蚕区。
  在养鱼技术方面,要抓好以下技术环节。一是,放养大鱼苗,并合理搭配品种,混合放养。每亩水面放大鱼苗(2—3两)100公斤,其中草鱼、白鲢各占40%,鲤、鲩、鳙鱼等占20%。二是,投足饲料,促进鱼儿生长,并在给鱼饲料时采用“两头精,中间粗”的方法。春、秋多喂精饲料,夏天多投青饲料,每亩全年投菜饼、牛粪各1000公斤,米糠500公斤,蚕沙2000公斤以上。三是严格消毒防病,提高鱼苗成活率,减少病虫害。每亩鱼池用100公斤石灰消毒,鱼苗下塘前,用0.01一0.02%的高锰酸钾进行消毒,4—9月经常用漂白粉消毒。四是调节塘水,6—7月高温季节,经常充水补氧,鱼池保持深水2米左右,给成鱼创造较好的生长环境。
  (三)发展综合利用 力争多层增殖。利用塘基桑园放养蚯蚓,发展其他养殖业,或直接在桑园放鸡或栽培食用菌;也可在养蚕闲季利用蚕房设备、蚕粪、桑枝栽培香菇,黑木耳、银耳等,都能直接提高生产效益。此外,在集中蚕区建立蚕蛹、蚕粪综合利用化工厂,生产叶绿素、果胶、蚕蛹蛋白、酱油或饲料等,以实现多层增殖,提高综合经营效益。
  (四)加强部门间配合 搞好服务工作。桑基鱼塘属于人工生态农业体系,茧、鱼均是商品率较高的农产品,因此,要求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需要蚕桑、水产、供销、外贸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扶持,并发挥各部门技术职能作用,开发基地切实为在洞庭湖地区发展桑基鱼塘做好种苗服务,技术服务,物质和信息服务。加强横向经济和技术的联合,共同为开发洞庭湖区的高效生态农业体系做出贡献。

                           一九八八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