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省蚕茧生产优质、高产、增收
的 技 术 途 径

                靳永年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栽桑养蚕是现代蚕业多层次系列化生产的基础层次,它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商品茧,为丝绸工业提供原料。蚕桑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与基础层次的生产经营者——蚕农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关系着能否调动广大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确保蚕桑生产能否巩固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蚕桑生产要在农村商品生产竞相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除了调整经济政策,增加蚕农收入以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养蚕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湖南当前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试提出实现我省蚕茧生产优质、高产、增收的主要技术途径。
    一、大力推进蚕品种的改良
  日本把蚕品种改良作为日本蚕丝技术改良的根本手段,日本政府通过巨额投资,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家蚕遗传、育种、良繁和品种资源的研究及品种鉴定和推广。近三十年来,通过全国鉴定、审定合格的新品种,已指定可供生产推广的达130个,对提高日本蚕茧产量和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解放以来,我省春蚕品种和夏秋蚕品种分别进行了三次和四次的更新换代,每更新品种一次,都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这充分说明,更新采用优良蚕品种,对提高蚕茧产量和品质具有快速、明显和稳定的作用。
  为了加速选育和引进优良桑蚕品种的推广工作,1979年由省经济作物局、省棉麻蚕茧公司、省纺织工业局及省蚕桑科研所组成全省桑蚕新品种审定小组,负责新品种鉴定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工作。自1979年建立全省桑蚕品种审定制度以来,我省夏秋蚕品种革新的步伐大大加快,目前我省推广的夏秋蚕当家品种 “芙蓉×湘晖”与七十年代夏秋蚕推广的主要蚕品种“东34×苏12”比较,其虫蛹生命率相仿,但“芙蓉×湘晖”盒种产茧量高15-18%,茧层率绝对值高3—4%,担桑产值高25-35%,单茧丝长和解舒丝长均分别长200公尺以上,鲜毛茧出丝率净高3%以上。因此,每推广“芙蓉×湘晖”10万盒,蚕农养蚕和丝厂缫丝,共可为社会增值800万元以上。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桑蚕品种审定工作的领导,着重抓好春用蚕品种的鉴定工作,加快春用品种的更换步伐。坚持凡是我省推广应用的新蚕品种,必须经过全省区试鉴定,省桑蚕品种审定小组通过,省蚕业生产主管部门批准。
  二、合理调整全年养蚕布局
  合理调整养蚕布局,是提高养蚕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有效的宏观调节措施,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全年养蚕批次的布局,二是调整不同季节采用蚕品种的布局。
  1.调整养蚕批次布局:我省蚕区传统的秋蚕批次布局基本上分早秋、中秋、晚秋三季饲养,一般早秋在七月下旬,中秋在八月下旬,晚秋在九月下旬收蚁。近几年来,华容、汉寿、浏阳、湘乡、湘潭等县市,从点到面,逐步调整批次布局,把每年饲养三季秋蚕改为二季秋蚕,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据湘潭市农业局对该市桥头和莲花两个示范片的调查:1985年三季秋蚕共养66.5盒种,平均盒种产茧23.4公斤。1987年养两季秋蚕共75.2盒,平均盒种产茧30.97公斤,两季秋蚕总产燕量较三季秋蚕产茧量增加50.42%,盒种产茧量提高32.25%,又据浏阳县土产公司1982年对该县北圣乡的新江、马战、押口三个试点村的调查,新江村二秋饲养比马战、押口两村三秋饲养和种产茧分别提高12.68%和18.16%,1987年该县除高坪、古港两个经济区仍按三秋蚕饲养外,其它13个经济区全面实行三秋改二秋饲养,其盒种产茧较1986年的三秋饲养提高12.9%。三秋改二秋的总体做法是:不养早秋蚕,提早养中、晚秋蚕,我省各地调整秋蚕布局的实践证明,三秋改两秋有四大好处:一是不养早秋蚕,使蚕期避过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高温对蚕儿正常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同时,在劳力使用上不与双抢争忙。据查我省近二十年的气象资料,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是一年中每旬出现高温天数最多的时期。


  二是不会由于饲养三次秋蚕,蚕期套叠,消毒不易彻底,往往导致蚕病多发。三是提早养晚秋蚕,可大大节约蚕期人工升温的生产成本。四是七、八月间正是桑树生长旺期,在此时期内尽量少采叶,有利于桑树树势恢复和桑叶旺长,因而产叶量增多,叶质好,为秋蚕增产打下基础。此外,早养晚秋蚕,蚕期结束后,树梢继续生长的3-5片嫩叶不能利用,只要保留蓄养,可使桑树积蓄养份增加,为来年春季增强发芽势,从而增产春叶。
  2.调整蚕品种布局:在秋季气温稍低的时期或冬暖夏凉的山丘地区,秋蚕采用多丝量品种,是提高茧质,增产增收的途径之一。日本鲜茧出丝率可达18%以上,而我国平均不过12%,除了由于普及推广方格簇,上茧率大大提高以外,其主要原因是日本地处海洋性气候地带,春秋蚕均采用多丝量品种,八十年代以来,我省山丘区如酃县、永顺、桑植、平江、浏阳等县,在春种秋养上经过大面积试养,均获得好收成。地处洞庭湖区的华容县,1987年晚秋饲养多丝量春用品种“春·蕾×镇·珠”和“苏5×苏6”共3274盒,平均盒种产茧35.64公斤,比1986年同期饲养夏秋用品种5847盒,平均盒种产茧22.5公斤,增产58.4%。
  三、有效控制蚕、桑病虫害的为害
  无论国外和国内,都把控制蚕病为害,作为夺取养蚕稳产、高产的首要关键来抓。日本近30年来,蚕病的危害率由1955年的7.88%下降到1985年的3.87%。我国主产蚕区之一的浙江省对养蚕防病措施的普及比较重视,据报道,该省每年消耗防病一号等粉剂蚕药达400万公斤以上,氯霉素针剂达500万盒以上,病毒病、真菌病基本得到控制。1985年,全省春秋蚕病危害率为8—10%,春蚕平均盒种产茧48公斤,秋蚕31.9公斤。我省蚕病防治的科技普及工作与浙江相比,差距甚大。据估算,近年我省蚕病危害率约15—20%,以病毒病为主,占蚕病发生率70—80%,随着乡镇工业的兴起,工业废气对蚕桑危害的频率不断在增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省要有效控制蚕病为害,除了加强蚕病防治的科技普及工作外,有关部门的服务机构、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好适用、高效的蚕药供应农村,为蚕农实现无病高产提供有效的服务。
  桑叶是蚕茧生产的饲料基础。桑树病虫害防治在桑树丰产栽培中居十分重要的地位。浙江省对桑树病虫害防治工作比较重视,1986年,全省共有17个县建立了桑树病虫害测报
站,54个测报点,桑园病虫害防治率达90%以上,治后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对桑园的优质高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目前我省洞庭湖主产蚕区,引起生产损失最严重的病虫害是桑树萎缩病的为害。据1982年省蚕桑学会桑萎缩病考察组对常德、安乡、桃源、汉寿、华容、澧县及省贺家山原种场蚕种站、屈原农场蚕种场等8个县、场33527亩桑园的调查统计,发生萎缩病的面积占调查统计总面积的11.8%。近年桑萎缩病在洞庭湖地区还在不断扩大蔓延。省贺家山蚕种站全站桑园450亩,1982年发病率只30%,1985年因桑萎缩病危害严重,已全部改种其他作物。汉寿县蚕种场的400余亩桑园,1982年发病率为9.8%,1987年秋季已上升到26.5%,重病区竟达88.3%。据笔者调查,在一年内萎缩病发病率骤然上升暴发的桑园亦不少。安乡县安凝乡蚕场的700亩桑园,1987年春萎缩病只约10%,但当年夏伐后,发病率骤然猛增到40%。澧县官垸乡蚕场二分场的100亩桑园,1987年春发病率约20—25%,但夏伐后发病率骤然猛增到80%以上。调查座谈中,大多数蚕农认为,桑萎缩病所以容易暴发,主要是由于忽视治虫,编施氮肥和采伐过度。萎缩病的快速传播,容易导致大批桑园严重欠收甚至衰败,威胁着洞庭湖地区蚕桑生产的巩固和发展,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除了发动群众采取栽植无病苗木,及时挖除病树,防治媒介昆虫,合理剪伐采摘,加强肥培管理等综合措施控制萎缩病为害以外,还应着重推广湖桑7号、育2号等抗病桑品种,建议各蚕茧主产县尽快建立抗病品种的母本桑园和良种桑苗繁育基地,国家应给予适当扶持,以便繁育足够的桑苗,供更新病园和扩植新桑所需。
  四、积极推广简易、省力、适用的综合配套技术
  栽桑养蚕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花工较多,因此采用省力、适用的配套技术,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显得十分重要。近三十年来,日本是随着省力技术的普及,经营管理的改革,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才获得显著提高的。1960年,每收获1 公斤上茧,劳动时间需6.42小时,至1986年,已缩减到2.2小时,几乎缩减了三分之二。目前,日本每亩桑园培管和采叶用工,仅需劳动工时40小时,如按8小时为一个标准劳动日折算,只有5个标准劳动日,而我国则不少于35个劳动日,差距很大。但也说明,我们提高蚕桑生产劳动率的潜力很大。
  目前,需要大力推广的适用技术,养蚕方面,主要是:小蚕共育(包括联户共育、专业户共育、集体共育、小蚕公司等形式)、薄膜复盖育、坑床(房)育、条桑育、蚕台育、折簇或简易编结式方格簇自动上簇。这些养蚕和上簇方法,劳动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一般每个劳力可养5龄蚕3-5盒种,比传统养蚕法工效提高2—3倍。1987年汉寿县科委和农业局,在围堤湖乡开展屋外彩条编织布棚架蚕台育、小蚕选优养蚕法和采用塑料折簇自动上簇技术的试验和示范,收到了明显的省工、低耗、多收的效果。桑园省力栽培方面主要是:采用隔行春夏轮伐,年中一次施肥,以及化学除草等技术。省蚕桑科研所近两年来,用草甘膦防除桑园杂草,比人工除草工效提高3-5倍,成本降低40%,劳动强度大大减轻,除草效果更加彻底。
  五、广泛开展蚕室、桑园的复合经营
  实行复合经营,是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一条简捷途径。日本近年来养蚕复合经营的农户不断在增加,1985年,养蚕复合经营农户已占养蚕总农户的55%。过去,蚕桑生产经营的结构比较单一,蚕室养蚕,桑园种桑,种桑为了采叶养蚕,养蚕为了产茧,这种单一的生产经营,很容易在当今农村商品生产竞争中被淘汰,必须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以蚕桑业为主体的复合经营形式。我省主产蚕区,每年蚕期仅占半年时间,在养蚕闲季,利用蚕室和设备栽培食用菌,可以提高生产效益。桑园内涵的生产力很大,必须把单一桑园建成一个立体化、多项目、内循环、高效益的绿色综合整体,在桑园内同时集约地选种菌、菜、药,饲养家禽及放养蚯蚓,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山东省昌潍农校1986年在三年生桑园行间试种蘑菇16平方米,占地(包括桑树在内)0.114亩,经60天,收鲜菇153公斤,除去开支,纯收入79.6元,折合每亩桑地可得纯收入600多元,收菌后废菌基就地掩埋,为桑园增施大量优质有机肥。若每亩隔行间种,一年全园可普施废菌基5000多公斤,为桑园的优质高产打下基础。浙江省盘安县冷水乡农民利用桑园间作中药材元胡,亩收元胡115公斤,亩产值350余元。当前,要着重探索和推广农民容易办得到而又效益高的复合经营模式。
  六、重视开发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蚕桑副产物已在食品、日用化工和医药合成工业上被广泛利用,为社会创造了大批的物质财富。蚕桑的副产物主要有桑技、桑椹、蚕粪、蚕蛹、蚕蛾以及缫丝后的下脚(包括茧衣、蛹衬、滞头和废水等)。桑枝木屑是食用菌理想的培养基主料,其生物转化能与棉籽壳相仿。福建省闽候县农业服务中心的实践证明,一亩年产百斤茧的桑园,一年可剪伐鲜桑枝500—800公斤,可收200—350公斤干木屑,每百公斤桑枝干木屑加其他配料后,可生产鲜菇80一100公斤,产干菇8—10公斤,产值100多元。桑皮是制高级纸的原料,江苏省迁安县造纸厂1983年发放桑皮收购款达506.3万元,全县平均每亩桑园增加收入90元。桑椹可以酿酒或制成饮料,我省汉寿县科学技术开发中心生产的桑椹酒,理化、卫生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开发桑椹酒生产后,使每亩桑园的产值净增100元以上。蚕粪含丰富的粗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可制备叶绿素铜钠盐。此外,还可提取医药原料植物醇,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以及贵重的食品添加剂果胶。山东省益都蚕种场,1986年生产叶绿素铜钠盐4吨,产值达280万元。蚕蛹营养十分丰富,干蛹含粗蛋白45-50%,脂肪含25%,除可作精饲料或加工成保健食品外,还可提取蛹油和蛹蛋白,用途十分广泛。据报道,如以蚕蛹作为“生物化工厂”用以生产基因工程产物——如干扰素、抗菌肽及凝集素等,每吨产值可达20万美元。蚕蛾含有较多的生理活性物质,用雄蛾取制壮阳固肾的公蛾酒,畅销国内外市场。缫丝后的废丝下脚料,除加工成丝棉、短纤维外,还可提取价格昂贵的丝氨酸和丝素粉。因此,开发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化废为宝,是提高蚕业生产经济效益又一重要途径。当前,我省应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国家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使蚕桑副产物身价百倍。
  七、建立高效率的商品茧生产基地
  长期的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商品茧生产基地,才能便于对生产实行统一的规划和政策领导,便于科学技术的贯彻及国家的经济扶持,才能很快把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形成综合性的商品生产能力,事半功倍地收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我国蚕茧主产省的蚕区一般比较集中,浙江的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地区,产茧量占全省83%以上,这一地区的蚕茧产量又主要集中在湖洲市的郊区、德清县和嘉兴市的桐乡县、海宁市、产量占该区的80%左右,占全省的55%以上。江苏省年产1500吨茧以上的县有16个,占全省产量的75%,其中2500—5000吨的具有4个。洞庭湖区是我省蚕茧生产的主要基地,土地肥沃,桑树生长繁茂,生产和加工基础好,应该首先加以巩固、提高和发展。与此同时,必须从长远的战略眼光出发,积极规划和开发山丘区的蚕茧生产基地。实践证明,蚕桑产区的分布,不单受生态环境条件的制约,同时,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而发生变迁。近十年来,日本的蚕区正在不断迁移,原来蚕业较发达的东海、北陆、关东、东山等地区,随着交通的开发,经济的发展,由于养蚕劳动报酬不及其他劳动报酬,这些地区的养蚕业相继衰退。蚕茧生产以外其他劳动报酬相对低的地区,如九州、东北、四国等新兴蚕茧产地,产茧量都相对有增加的倾向。目前,日本蚕区变迁总的趋向是:平原地区及城市郊区的桑园不断减少,半山区和山区桑园相对有所增加。50年代江苏省太湖平原产茧量占全省95%苏北只占5%,目前,苏北产茧已占全省70%以上。此外,近几年来,广东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主产蚕区急剧向粤北山丘地区转移,又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要巩固商品茧生产基地,并提高基地的生产效率,必须引导蚕农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转变,按一个户年产几担茧,一个村几百担茧,一个乡几千担茧,一个县几万担茧的模式发展。同时注意积极发展和扶持蚕桑重点户和专业户,以利于蚕业的集约经营,通过经营水平的提高,取得比较理想的规模效益。日本近10年来,亦大力扶持年产茧1吨以上的养蚕农户,目前这些养蚕大户占养蚕总农户的7-8%。浙江省近几年的养蚕专业户、重点户也在不断增加,1986年产茧2.5吨以上的户共43830户,比八十年代初期增加近4倍。我省华容县本市镇桑场养蚕能手罗光福,全家承包成林桑园10.89亩,近几年来,平均亩桑产茧达 175公斤以上。汉寿县围堤湖乡养蚕专业户海国防一家,承包17亩桑园,近几年来,年产茧一直保持在2吨至2吨半的水平上,这些典型,充分显示了专业经营的生产效能和经济效益。
  赵紫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使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事。”恳望我省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通过各种途径,促进蚕桑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为实现我省“七·五”期间扩植桑园达到10万亩,产茧5000吨的发展规划作出积极的贡献。

                    (原载《湖南农业科学》 1988年第 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