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山地资源优势恢复发展蚕桑生产

                  怀化地区经济作物工作站 罗文臣

                   
  我区蚕桑生产具有悠久历史,群众有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的习惯。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南朝就开始种桑养蚕,到明代“洪武年间,取准除桑籽二十万,命种辰、永、宝、衡之间,数年之间,民获大利。”清朝乾隆三十年日桑 〔典术〕中对地方桑种进行了分类命名。道光年间,沅州府(今芷江)设立蚕丝局,翰林熊希令还兴办了鸟丝学校。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蚕桑恢复发展效快,1957年达
到68.9吨,比1949年增长31倍。出后,由于“左”的路线干扰,蚕桑生产又受到破坏,到1977年下降到9.25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下,蚕桑生产又得到恢复发展,1983年桑树栽植面积达到4342亩,产茧61.9吨。近几年来,由于蚕茧独家经营,养蚕的经济利益各环节间分配不合理,茧价低(每斤鲜茧我区只1.1元),蚕农收效甚微,加上产销渠道不通,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毁桑改种严重,蚕茧产量又大幅度下降,1985年仅产47.9吨。这两年来,农业部门积极参入流通,开展产后服务,开始打破了独家经营的局面,蚕茧价格开始回升,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经济效益。麻阳县兰 里镇花园村桑场86年蚕茧直接与厂家见面,7356.03公斤蚕茧产值达26951.51元,每公斤鲜茧价3.7元。特别是去年,蚕茧市场供需缺口大,蚕茧紧俏,价格上升更快, 该场继续将蚕茧直接交厂,每公斤鲜茧价达5.4元,户均蚕茧收入达414元,人平177元。由于蚕茧价格提高,挖桑毁桑现象也有
所缓和。全区现有2503亩桑园也基本稳定下来。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又开始高涨起来。
                   
                 二
  (-)气候温和,土地宽阔,适宜发展蚕桑

  我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但复杂多变,小气候差异大,年平均气温16.3~17.2℃之间,大于和等于10℃的活动积温为5100~5447.6℃,一般冬季无严寒,夏秋季高温酷暑时间不长,但气温日差较大,昼夜温差大,一般相差5~6℃,最冷季节元至二月,平均气温为4.5℃~5.4℃,最热月为7~8月,月平均气温仍在26.5~28.5℃,热量充足,年日照为1360~155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50—一1600毫米,无霜期长271~303天。桑树和蛋的生长发育与温度、阳光、水分、空气等外界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桑树只有在一定温度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般春季上温5℃以上时, 桑根吸收作用开始增强,气湿12℃以上时,冬芽开始前发,抽出新枝叶,最适温度25~30℃,夏秋气温在40℃以上时,桑树生长受到抑制。气温一30℃时,仍能生存。我区一股 三月下旬气温即上升到10℃以上,桑树开始萌动,抽出新梢,到5月气温可达20℃以上,桑树生长速度就加快,五月上旬即可采叶养蚕,7~8月高温时间不长,根本不影响桑树生长 。-2~-5℃的温度出现年份少,此时正是桑树休眠时期根本无危害。由于我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对桑树生命活动中摄取、输送养料、进行同化作 用、调节树体温度均有利,桑树生长良好,贮藏营养物质也多,对养蚕提高蚕茧产量、质量都非常有利,从我区蚕茧内质好、比滨湖地区强就足以证明。蚕是变温动物,蚕体温度随着周围环境空气温度变化而变化。蚕的发育可能温度是7.5~37℃之间,在20~30℃之间,温度愈高,食下量愈多,消化量也愈大,但消化 率以26℃时为最高。以26℃上下的温度为最适宜。我区20~30℃之间的温度最长,长达5个月。虽然7、8月有高温出现,但只要合理安排好养蚕时期,高温季节就可避过,但由于我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日差较大,昼夜温差大,对蚕儿生长有利。高温时期也可采取人工调节 蚕儿生长所需温度。因此,我区气候温和,对发展蚕桑生产是有利的。
  我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是座落在云贵高原斜坡上的一个山区,丘陵、山地和盆地较多,大多是以板、页岩形成的红、黄壤上,紫色砂页岩形成的紫色土和河流冲积土,土层较深,质地疏松,酸碱度适中,一般PH值4.5~6.5为多,土壤养分能满足桑树生长发育。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全区共有大小河流2716米,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824条。 沅水由西南向东北蜿蜒流经全境,流程447公里,流域面积26726平方公里,大小河流总流域面积50667平方公里,溪河两岸可供栽桑的低洼渍地,江心洲以及四边零星隙地共十万余亩。据农业区划四个基地县调查, 溆浦有桑地有26个乡282个村,面积2.8万亩。麻阳沿溪河两岸的低洼渍地7千余亩,江心洲41个,绕洲没种植作物的低洼地8千亩。辰溪在辰沅两水沿河两岸的河滩地有1.5万亩以上,加上四边隙地共4.5万亩,尚未开发利用。怀化市在长达150公里的 沅江、汗水两岸的河滩沙洲3万多亩,均未很好利用,可供栽植桑树。仅四县区划统计就有十一万八千亩,还有芷江、黔阳、靖县、沅陵的沅水、许水、酉水、渠水等流域两岸均有河滩地、江心洲的大片沙地也未利用,而且这些县过去均有栽桑养蚕习惯。而精县 甘棠镇平原,红光两村84年还栽桑70亩,已开始养蚕。这充分说明我区栽桑的土地面积是广的,只要合理开发应用,就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广大农民群众增加经济效益。如1983年12月在麻阳县兰里镇海燕村千亩州利用过来收入少,易水灾和旱灾的外洲植桑78.2亩,当年在7~8月严重干旱情况下,亩桑产茧还达到44.8斤,产值64.3元,加上 间作收入亩平达到116.6元,超过前几年种小麦和棉花的亩平产值45.7%。
  (二)物种资源丰富,剩余劳力充裕,给发展蚕桑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
  我区栽桑养蚕历史悠久,人们在生产实际中不断繁殖、引进,使我区具有极其丰富的桑树品种资源。据1982年5月至1985年5月先后四次对我区溆浦、辰溪、怀化、麻阳四个主产县桑树品种资源进行了系统考察。经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和省蚕科所的专家分析鉴定。我区除引进的湖桑(鲁桑)、杂交桑(荆桑)外,还有五个地方桑种(白秦、鸡桑、华桑、蒙桑、鬼桑),一个变种(鲁 桑),在全国15个品种,我省8个品种中我区有7个,共选出材料50份,其中鲁桑、白桑栽培品种18份,野生品种32份(其中野生利用栽培9份)。通过考察,发现我区海拔140米到860米均有 桑树分布,而且生长良好。麻阳县兰里镇青山村陈三英家屋旁,50年前栽植五株野生油桑(即鲁桑),平均树干围粗69厘米,树干高8米,叶大而厚,单株产叶80公斤左右。辰溪县罗子山乡老屋场村石通河家门前,30年代栽植的一 株野生油桑(即白桑)老树已死,新发侧枝,现树干围粗44厘米,树干高7.3米,冬芽萌发早,叶大而厚,每年产叶90公斤。这些品种均为我区广大群众栽培和利用,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抗逆性,在养蚕中也显示出特殊价值,对育种和发展蚕桑生产均有极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除华桑、蒙桑、鬼桑外,现有零星桑树25.96万株。只要加强培育管理,就能养蚕。野生蒙桑、鬼桑集中成片,只要封山育林,禁止砍伐,也能就地利用。同时,我区竹木资源丰富,给添置养蚕设备, 蚕具提供了原料,为降低养蚕成本奠定了基础。
  我区劳力资源充裕,为栽桑养蚕提供了大批劳力。全区现有农业人口364.6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66.4万人,只占农业人口的45.6%。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 一步完善,广大的农家妇女、老人等半劳力均空出来,而无事可做,发展蚕桑生产,他们就是主力军。
  (三)群众有栽桑养蚕缫土丝、织土绢、丝蚊帐的习惯,为我区蚕桑生产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我区溆浦、辰溪、麻阳、怀化、芷江、黔阳等县市都是栽桑养蚕的老产区。由于栽桑养蚕时间短、见效快、效益好,农家妇女非常喜爱。解放前,我区溪河两岸,农家屋前屋后均栽有繁茂高大的乔木桑树,每年春秋,家家只见养蚕忙,户户可闻织绢声。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蚕桑生产发展很快。1959年我区辰溪县桑园面积就达到569亩,产茧29500公斤,列全省蚕茧产量第二位,而黄溪日野渔桑场也评为全省红旗单位。由于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广大农民群众在实践中摸索了利用屋前屋后栽桑,发挥空间优势,桑叶获高产的经验,如溆浦县马田坪桔花园孙富生利用屋前屋后栽桑四十株,每年养春蚕二盒,收入两百多元。精细养蚕、蚕茧高产的经验,如怀化钢丁张家溪陈珍月养春蚕盒平产茧102.5斤。利用蚕粪养猪,促进家庭养殖业的发展。如溆浦马田坪桔花园孙富生每年除养蚕外,还利用蚕粪养猪,每年养猪3~4头。另外,为了充分发挥蚕茧经济效益,群众利用土法缫丝织绢,棉丝混纺,织蚊帐的经验。以上这些经验,为我区蚕桑生产的恢复发展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全区现有经过农业院校桑学专业培训的技术干部17人,已培训农民技术员300余人,现有蚕桑专业队一个,专业场一个,国营织绸厂一个,集体织绸厂二个,这为蚕桑生产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由于我区发展蚕桑生产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经地区经济开发办研究同意,在继续稳定我区现有2503亩桑园面积的基础上,到二千年在四个基地县发展桑园五万亩。其中:溆浦1.5万亩,辰溪1.5万亩,麻阳1万亩,怀化1万亩。如五万亩实现,每亩产茧50公斤,就可产茧2500吨.如果一个县栽一万亩桑,就可年产500吨茧,收入约200万元茧款,可安排2~3干个劳力养蚕。可办一个规模4~500人的 缫丝厂,生产50多吨丝,税收、利润可达50~60万元。用于出口,可换回130万美元的外汇。这样全区就可收入1000万元茧款,安排10~15万个劳力养蚕, 可办5个4~500人的缫丝厂,生产250多吨丝,税收、利润可达250~300万元。用于出口,可换回650万美元的外汇,折合人民币962.5—1155万元。全区共可增加收入2212.5~2455万元,按420万人口计人平可增加收入5.2~5.8元。若进一步利用科学的进步,提高亩桑产茧,开展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如桑枝造纸,培养香菇,蚕蛹制蛹油,高脂蛋白,蚕粪提取叶绿素,生丝织绸等,则经济效益就更可观了。
                 
                  三

  当前蚕茧市场形势很好,价格回升快,农民经济收入也大大提高,又调动了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为了把握好这一大好形势,实现以上规划,其具体措施是:
  (-)进一步提高对蚕桑生产的认识
  要恢复发展蚕桑生产,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广大基层干部和蚕农对蚕桑生产的认识,使大家认识到蚕丝是创汇产品,其创汇率高。丝绸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产量和出口数量均占世界首位。其中生丝产量占世界60% ;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贸易量占90%;真丝绸的贸易占世界市场的40%以上。我国1987年丝绸出口创汇达13.4亿美元,仅次于石油,比86年增长18%。目前国际市场“丝绸热”正在兴起,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仅生丝一项缺口达1万吨。从国内市场来 看,许多丝绸厂家纷纷告急,国内蚕茧价急剧回升。从我区来看,蚕茧现在虽然不多,商品量不大,但如能尽快发展起来,就能为今后发展丝绸工业打下基础,也能为我区尽快脱贫致富开辟新途径。
  (二)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行多渠道经营,彻底放开搞活蚕茧流通,提高蚕茧的经济效益。
   蚕桑生产是一项商品性很强的生产,它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着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制约。商品生产只能在竞争中不断发展,没有竞争就没有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不能正确的按质论价,势必影响生产者利益,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妨碍生产的发展。当前蚕桑生产由农业 部门管生产,供销部门管收烘,丝绸部门管加工的管理体制,以不利于蚕桑生产的发展,收烘单位也不能代表蚕茧生产者和蚕茧需要者的利益。因此,蚕桑生产要巩固、恢复、发展就必须实行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改革。为便于加强 领导,有利于蚕茧生产,保证丝绸原料茧的质量,蚕茧生产多的地、县,应成立农、工、贸一条龙的茧丝绸公司,生产数量少的,可成立蚕茧专业公司或茧站。在基层,按蚕茧生产的数量,成立相应机构。这些管理体制必须是既管生产,也管经营,又管加工、服务。在经营体制上必须按照(85)一号文件精神,使蚕茧经营和其他农副产品 一样,实行多渠道直线流通,蚕茧经营和加工单位可以直接与蚕农签订收购合同,蚕农也可以通过合作组织与有关单位协商签订销售合同, 实行计划指导下的合同收购,合同内按牌价收购,合同外议价收购,对完成任务好的,适当进行奖励。收购出售不受地域或庄口限制,工农之间,购销双方对产品有选择的权利,收购价格应根据质量和供求情况上下浮动。
  为了巩固和发展蚕桑生产,对现行蚕茧收购价格,应作适当调整。现行茧价自1979年调整以来未作调整,蚕茧比价低,经济效益差,群众种桑养蚕积极性不高。调整应根据蚕桑生产的特点,亩桑产茧的难易,花工、农药、化肥、蚕需物资等成本作出既有利于生产,又能调动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根据当前蚕桑生产的形势和其他农副产品的比价,蚕茧的 上车茧价应保持4.5元以上一斤,统茧均价达3.5元以上。这样,亩桑产茧达150斤,还只525元,与其他农副产品比,还相差很远。
  (三)积极开展蚕茧缫丝,解决农民发展蚕桑生产的后顾之忧。
  随着蚕桑生产的不断发展,蚕茧数量也不断增加,数量多了光靠调出是不行的,靠原材料输出,价值低。为了提高蚕农的经济效益,解决蚕桑生产的后顾之忧,使其具备强大后劲力,就必须开展深加工和就地加工。每担鲜茧经过梁丝、织绸、印染等多层次加工,每亩可增值10倍以上,因此,开展加工,是发展蚕桑生产的必要条件。要开展蚕茧加工,必须树立,先抓桑园基地建设再进行加工设备建设,或者两者同时进行。要开展蚕茧加工,首先就应建立集中成片、成线的桑 园基地,产茧必须是县2500比以上,乡250吨以上,村25吨以上,才能具备加工条件。其次就要搞好缫丝厂、织绸厂布局。对蚕茧数量多,基础条件好的乡、村可以允许初加工,而县搞精加工。我区现在桑园面积不大,但根据发展可在基地县搞精加工,重点乡、村搞初加工,以提高农民经济效益,促进蚕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四)建立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工作,为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打下基础。
  我区发展蚕桑生产,地区分散,怎样才能把树栽好、管好、培育好,养蚕技术辅导好?也是发展蚕桑生产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农村经营管理责任制到户的情况下,更是艰巨复杂,光靠现有技术力量是不行的,必须继续培训一 批既不走又不脱离实践的养蚕栽桑技术员,通过他们再将技术传到千家万户。蚕茧是商品率较高的农产品,要提高商品率,就必须讲究质量。要提高质量、产量就必须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要推广、落 实就必须建立一个蚕桑体系,加强蚕茧服务工作。体系建立的办法是根据蚕农发展生产的要求,坚持自愿的原则,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建立县、乡、村蚕桑技术服务组、站。其任务是开展预订和发放蚕种,举办技术培训,组织小蚕共育,进行技术辅导,统一组织防病治病,代购代销桑苗、蚕具和蚕用药品等服务工作。
  贫困山区发展蚕桑生产资金比较困难。尤其是发展新桑园,桑苗、肥料等一次性投工、投本较大,财经部门和乡镇企业应给予支持解决,以促进蚕桑生产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