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 合 养 蚕 法 的 探 讨

               王法严 王正棫
                                   (四川省内江市丝绸公司)

  四川农村,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年代,积极开辟四边桑(田边、土边、路边、溪河边),实行“桑树统一栽,桑蚕集体育”的型式,对四川蚕桑的兴趣,有着历史的贡献。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蚕桑的格局变成了“人人包桑,户户养蚕”,急需一种适应户营为主的新型养蚕法,以提高蚕业经济效益。为此,笔者在川南重镇——内江市资中县进行试验,从实践探索中觅寻了组合养蚕法。
  一、现状的分析
  当前蚕区的现状是:面广量小,极为分散。资中县实育“四边桑” 2500万株,随责任地划到户,包到人头,人均30株,相当一部分农户只一、二十株;五万户蚕农养蚕,每户季养量仅0.3张,有40%农户季养量为0.1-0.2张;养蚕收入甚微,占庭院经济比重小,蚕区农户年均养蚕收入 70元,在庭院经济中仅占1.5%,且设备简陋,不懂技术,绝大部分蚕农人、畜、蚕共屋,消毒困难,蚕具紧缺,百分之八十的养蚕人员不懂饲养技术和护桑培管,蚕、桑的单产低、质量差;经营管理不善,技术指导难。队营时指令性计划加行政干预,有一套管理办法。户营后,经济杠杆起主导作用,村、组干部难于管理。区、乡技术指导员人少、事多、面广,无法对千家万户开展业务指导,结果单产逐年下降,蚕茧年年递减,个别地方毁桑种果。这就激励我们去思考、探索,走改革之路。
  二、作法和效果
  组合养蚕,不单是把几家农户简单地组合起来养蚕,它有严密的组织性和较强的政策性。我们在开展这项试验时,首先认真搞好调查研究。一九八六年春,深入蚕桑有代表性的亢溪乡四村二组、五村四组,对养蚕户进行全面调查,在搞清各户主、付劳力、茶叶产量、房屋设备和技术水准的基础上,编拟组合养蚕方案,召开干部、群众会,反复讨论,统一认识,形成决议,付诸实施。其次是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购叶养蚕。方式有三种:(-)承包桑叶总产量。春蚕前,由养蚕户与售叶户签订合同,按上年实产量,每斤七分计价,一次付款,分季采叶,桑树由受益广培护管理,无丰年欠,价格涨迭,均严格维约;(二)实行包购。即养蚕户以每斤七分向售叶户购叶,每季按实采叶量付款,若桑叶有余,也必须按实付款;(三)投叶养蚕,按股分红。每季养蚕户按养蚕所得的茧款收入,除去人工、药物、设备费用后,按投叶产的桑叶量平摊分红。这样以来,把无条件养蚕户的桑叶调节给有技术、有设备、有劳力的部分农户饲养。通过组合养蚕实践的结果,两个村民组的养蚕户由原来86户缩减为28户,减少三分之二。养蚕量由户平0.8张提高到3.15张,从而养蚕三消、个委共育、大蚕省力和自动上簇等配套技术、得以贯彻,技术指导更加落实,深受蚕农的欢迎。同时达到“两提高、三增加、一满意”。即提高了单产和单产值。一九八五年平均张产54.9斤,一九八六年张产71.8斤,净增16.9斤,增长30.8;一九八五年张平产值81.94元,一九八六年为119.53元,增收37.59元,增长44.1%。增加了发种量、产茧量和总收入。一九八五年发种70.5张,一九八六年85.65张,增长21.4%;一九八五年产茧1935.3公斤,一九八六年产茧3050.33公斤,增长57.6%;一九八五年收茧款5999.43元,一九八六年收10128.41元,增长68.8%。售叶户在不花劳力和投资的情况下,每售100斤桑叶的经济收入,比往年用一百斤桑叶养0.1张蚕的收入还多1.85元,且不担风险。
  三、特点和作用
  组合养蚕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是科学技术与蚕业经济相结合的联合体,是户营后,蚕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中出现的崭新劳动组织形式,它喷薄而出,具有旺盛的生机。
  第一,组合养蚕为蚕桑生产开辟了新的道路,使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以亢溪乡四村二级为例,该组人人有桑,户户养蚕,但百分之八十的人不懂技术,一九八五年养蚕35张,张平收入只80余元。有的农户,季季养蚕,颗粒无收,不是挖桑毁树,就是将叶喂猪,资源损失,浪费大。一九八六年组合给有条件、有劳力、有技术的14户承担养蚕,发种增加21.4%(43.3张),单产值119.53元,增加44.1%,不仅没有毁桑、采叶喂猪现象,而且去冬今春加强了肥培管理,把60%的实生树更换成了良桑。
  第二,使农村的劳力、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组合养蚕是根据劳力的技术专长,体力的强弱和养蚕设施,确定饲养承担户。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剩余劳力,同时,又由于承担内调养量大,还需聘请有技术的劳力,把技术人才充分利用起来,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资中县两渡乡,今年全面开展组合养蚕,春夏两季发种2975张,较上年同期增长8%;产茧2033担、净增880担、增长76%;产值48.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三倍。
  第三,有利于蚕农学科学,用科学,把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组合养蚕后,组合户养蚕规模扩大,经济收入在庭院经济中有一定比重,科学技术积极采用。凉水乡三村一组组合户陈祥荣,有十多年的养蚕历史,技术熟练,家中有幼壮桑树1500株,每年养蚕不到1张,收入70元,占庭院经济750元的10%左右,通过组合养蚕,一年养蚕7.4张,收入1299.66元,占庭院经济1926元的69%,有着重要位置,十分重视蚕桑生产,全面采用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自动上簇和选用新一之赖优良桑品种,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效益倍增。
  第四,实行集约化生产,使蚕农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组合养蚕的承包户,采用蚕桑先进技术措施和技术装备,在一定的桑树和饲养量上使用大量的劳力和资金,使这两个生产要素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去增加单位收益,这就是养蚕户实行集约经营,生财之道的绝招。两渡乡木林村十一组组合户吴光普,把全家人力、财力、房屋设备都投入蚕桑上。一九八七年春、夏养蚕10张,产茧691.6斤,收入茧款1720.6元,社会反响很大,全村都来学习,回去后自觉给桑树施肥,增养秋蚕和晚秋蚕,而且新育苗20亩,嫁接良桑64300株。
  第五,组合养蚕,是解决售茧难的一条捷径。户营为主的五个年头里,蚕业界志土,为解决售茧难的问题,梦寐以求,做了不少探索,比如“组合售茧,试缫计价”等均不凑效。而且组合养蚕,售茧人数减少60%,可以正确验级、评茧、计价,既方便蚕农,又利于茧站执行茧价政策和技术处理。

       本文在资料搜集、整理中,李武平、李联民同志参加,并付出辛勤劳动,表示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