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幼 聪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发展蚕业和发展其他事业一样,一靠政策(投入多少也是靠政策调节的),二靠科
学。党的十三大把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深刻认识科学技术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加强蚕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促进蚕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我国蚕业技术发展趋势和推广情况,借鉴国内外蚕业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成功经验,试就蚕业技术推广如何适应蚕业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蚕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蚕业技术是进行蚕业生产的科学原理与技能。当前我国蚕业经济正处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过程,蚕业技术的发展也正在进行相应的转变,其转变趋势为:
(一)传统单项生产技术向现代系列化组装技术转变。栽桑养蚕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在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产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种传统产业技术与现代蚕业的要求差距甚远。表现为:1.现代蚕业不仅要求产中进行种、养技术服务,而且要求产前提供技术和经济信息、优良种苗、高效农药与化肥、先进机具等服务,产后提供蚕茧收烘设备和技能,组织蚕茧流通服务。而传统蚕业只注重产中种养技术服务,忽视产前、产后服务,致使产中技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2、传统蚕偏重于单项技术研究,忽视系列化组装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因而尽管我国蚕茧总产量早在1970年就居世界第一位,而蚕茧质量和出丝率却远远落后于蚕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日本。日本农户养蚕已普及全龄条桑育和小蚕人工饲料育的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桑园中耕除草、施肥、治虫、采叶、伐条实现了成套机械化;养蚕设备机械化、电气化;蚕具大多为塑料制品,簇具为回转方格簇;并普及了茧检定技术。蚕茧单产高,质量好、劳动生产高。1986年我国平均亩桑产茧35公斤,蚕茧上车率70%左右,鲜茧出丝率12%左右,蚕病损失率10%以上。而日本当年亩桑产茧46.9公斤,上茧率95%以上,蚕茧出丝率18.5%以上,蚕病损失率3%以下。为了加快我国蚕业生产的发展,近几年我国各主产蚕区从蚕种电热催青、小蚕共育、少回育、推广方格簇等先进簇具、实行组合售茧及茧检定技术,蚕种场应用蚕室热风采暖技术、进行集团磨蛾检毒等方面,加速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加快从传统蚕业技术向现代蚕业技术转化。
(二)单纯的蚕茧经营技术向综合经营技术转变。实践证明,蚕业生产如果只是单一进行蚕茧生产,其经济效益往往不高。因此,日本至1985年已有55.1%的养蚕农户走上了蚕业复合经营的道路。我国近几年各蚕区在进行蚕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中,也已逐渐打破蚕农单纯生产和经营蚕茧的习惯,开创立体桑园、复合养蚕、进行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利用桑园集约经营桑、菜、菌、花、药及其他动物养殖业等多项生产;在不养蚕的季节中,合理利用蚕室蚕具生产食用菌;利用蚕蛾、桑果制作蛾公酒、桑椹膏、桑椹酒及其他多种桑植饮料;以桑皮造纸,从蚕粪、蚕蛹中提取多种化工和药用原料等,取得了远远超过蚕茧收入的经济效益。恩格斯说:“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随着蚕业生产由单一的蚕茧生产向综合经营转变,蚕业科学技术必然从单项经营向综合经营作相应的转变。
(三)高产技术向高效益技术转变。传统蚕业的特点是以产品经济为基础,靠行政手段指挥生产,用派购统销进行产品流通。为其服务的蚕业技术,往往偏重于高产量,忽视高效益。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今天,价值规律等经济杠杆对生产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市场竞争十分激热,竞争的核心是质量与效益。蚕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内容为适应竞争的需要,已在原来高产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到高产、优质、低耗综合高效益技术,蚕业技术工作者不仅要研究和应用蚕茧高产技能,而且一要掌握优质、投入、产品初加工、流通、管理及综合经营等系列化配套组装技术。
二、蚕业技术推广的特性
蚕业技术推广,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蚕业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推动蚕业生产的直接动力,是提高蚕业投入效益的重要保证,是培养蚕业劳动力科技素质的主要途径。它是一门科学,是属于行为科学、经济科学、技术科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具有明显的特性。
(一)相依性。蚕业技术推广与蚕业生产相依相存、相辅相成。没有蚕业生产就谈不上有蚕业技术推广;而蚕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得好,也必然促进蚕业生产的发展。
(二)中介性。科技工作包括科研和推广两个部分,科研是技术进步的开拓者,但科研对经济的作用,不是表现在新成果创造之日,而是表现在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之时,而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必须通过推广这个环节。因此,技术推广具有明显的中介性。它不仅是衔接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桥梁,也是沟通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媒介,是连结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纽带。
(三)实践性。技术推广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理论基础和生产技能都来源于实践,是长期科研实践、推广实践和生产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没有实践就没有技术推广。
(四)综合性。蚕业技术推广是为蚕业生产服务的实践活动,现代蚕业要求综合的系列化技术服务,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五)选择性。蚕业生产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经济再生产,它受益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而蚕业生态环境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使蚕业技术推广必须因地因时制宜,选择应用。
(六)群众性。蚕业生产是群众性的副业生产,在蚕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虽然会逐渐形成较多的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但其技术推广仍然是以蚕农为主要对象的群众性工作,我们平时说的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特性说明:蚕业技术推广的项目具有选择性,进程具有阶段性,内容具有综合性,方法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行技术推广时,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原则,开发普及的原则,系列配套的原则,群众服务的原则,综合效益的原则。它要求蚕业技术推广普,既具有精通一门的专长,又具有渊博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献身蚕业,服务人民的思想,不断开拓新领域,探索新规律,适应新形势,作出新贡献。
三、蚕业技术推广体系
技术推广体系包括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工作职能和技术队伍等方面。我国的蚕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机能,因省、地、县蚕业管理体制不同而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形式:少数省由茧丝绸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丝绸公司主管,大部分省由农业部门负责。其共同问题:一是技术工作行政化,以长官意志代替技术,凭行政手段推广技术;二是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各个环节由不同的单位和个人承担,容易互相脱节;三是技术推广与流通和经营脱节,只开“方”,不卖“药”,合理施肥买不到肥,防病治虫买不到药,提高茧质买不到簇具,技术推广没有物质基础,停留在纸上谈“兵”;四是人员少,经费缺,机构不健全,新毕业的大学生进不去,原有技术人员不断改行。不解决好这些问题,科研成果再多再好,它的转化率还是不高,犹如一座渠系不配套的水库,装满了水放不出去。而渴望得到科学技术的蚕农,好比开折的稻田、受旱的禾苗,对“水”望而不及。因此,健全推广体制,充实推广队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蚕业技术推广体系,已成为增强蚕业发展后劲的紧迫问题。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蚕业生产的特点。笔者认为:蚕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首先是有重点地在县或县以下的主产蚕区,健全官办与民办相结合的推广组织;其次是加强蚕业科研所的推广职能和做好推广管理配套工作。现分述如下:
(-)以基层蚕茧收烘站为基础,建立技术、经营、流通综合服务组织。蚕桑生产的主产品--
蚕茧,需将鲜茧就近烘烤成干茧后再给丝厂缫丝。因此,有蚕茧生产的县一般都在蚕茧产区建立了蚕茧收烘站。过去蚕茧收烘站大多属供销部门或绸丝工业部门,只从事蚕茧收购、烘烤、流通和组织蚕种计划供应工作。近几年来,陕西、湖北、湖南、贵州、河南、新疆及浙江、江苏等省主管蚕茧生产的部门,办了一批蚕茧收烘站,既从事蚕茧生产培植,又组织蚕茧流通,进行技术推广,经营蚕需物资,取得了良好的生产、经济与社会效益。1.蚕农可以就地学到技术,买到实施技术所需的物资。通过购买物资,又可就地学到使用这些物资的技术,使知识形态的技术与物质形态的技术同步转移,加速技术推广的进程,起到优化服务,搞活流通,方便群众,促进生产的综合效益。陕西省农业部门办了35个蚕茧站,在全国大多数省蚕茧连年减产的情况下,该省蚕茧连年稳步增长;湖南省农口14个茧站所在地的桑园面积稳定,1987年蚕茧增产10%以上,去冬以来扩桑4000多亩,占全省同期新扩桑园的70%;2.有利于就地传播市场和技术信息,引导蚕农落实生产计划,开展技术承包,掌握生产动态,就生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灵活地采取应急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3.蚕茧收烘站由一、二名国家技术干部负责,其余人员从聘请农民
技术员中解决,既解决了国家技术人员的不足,又可从经营收入中解决大部分资金困难,
加强自身建设,减轻国家负担,搞活服务工作。以蚕茧收烘站为基础结合推广搞经营,搞
好经营促推广,是蚕业技术推广的一种新途径,符合国务院关于“除粮棉等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宗产品外,一些农产品逐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管理”及我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技术承包,经营有关农业生产资料,实行有偿或低偿服务”的指示精神。既要允许农业部门办茧站,结合推广搞经营,又要帮助供销部门的茧站,结合经营搞推广,共同促进蚕业生产发展。
(二)办好科技示范户,建立技术推广前哨阵地。蚕业科技示范户,一般是蚕桑生产较多的专业户或重点户。以科技示范户为蚕业技术推广的前哨阵地,新技术、新品种首先在这里示范,可以在实践中检验该技术、该品种的适应性,为改进提高取得依据;取得成功后,群众耳闻目见,易学易推,利用科技示范户的能手作为农民技术员,进行技术示范和咨询服务,群众信得过;科技示范户对群众的要求、生产中的好经验和问题十分清楚,他们不仅是技术推广员,而且是很好的情报信息员。每个茧站培养和联系一批科技示范户,使技术推广、经营、服务成龙配套,形成体系,无论对长远的技术推广和完成当年的生产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科研所的推广职能,实行科研、信息、培训、推广一条龙。目前大部分省
的蚕桑(业)科学研究所偏重单项课题研究,忽视技术组装配套应用与推广。其原因固然与蚕业主管部门未赋予研究所推广职能,以及经费紧张有关,但也与思想认识有关。在我国漫长的产品生产中,从蚕业主管部门到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都把技术推广工作视为行政部门的工作。今后除主管部门应赋与科研单位推广职能,安排其推广经费外,必须在思想认识上来一个转变,视技术推广为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份内职责,在科研所内设推广服务机构,并进行新技术培训,传递市场和技术信息,使基层推广人员业务上有依靠,碰到问题有老师,以形成技术整体权威,发挥科学技术的综合效益。
另外,凡是有蚕业生产的县,要有主管蚕业生产的部门。在主管部门中应有蚕业科技人员。把蚕业技术推广工作纳入省、地(市)、县蚕业主管部门的议程统一管理,将蚕业技术改进费应名符其实地用在技术改进上,推动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