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何 夺 取 秋 茧 高 产

              汉寿县围堤湖乡桑场专业户
                  梅国肪

  秋蚕期有养蚕时间长,批次多,数量大,产茧量多的优势,同时也有气温高,干旱明显,病害严重,饲养环境差,单产低等不利因素。近几年来,我家的秋蚕取得较好的成绩,全年亩桑平均产茧280多斤,其中秋茧占了70%以上。现将我是如何提高秋蚕产茧量技术措施简述如下。
    一、合理调整养蚕布局
  秋蚕合理布局,不仅能够直接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而且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发育。我们的做法是:不养早秋蚕,早养中秋蚕,适养晚秋蚕。以改变过去秋蚕养四季,造成大、小蚕混养,蚕病多,单产低,效益差,农事矛盾突出的不良循环体系。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我县全年最高温度季节,月平均气温28℃以上,平均最高气温32℃,极值39一40℃,这时养早秋蚕,不仅病多难养,而且与双抢争劳力。把中秋蚕提前到8月中旬收蚁,不仅可克服因不养早秋蚕而出现桑叶硬化的矛盾,而且有助于晚秋蚕的饲养。因为,8月中旬至9月气温条件基本上与蚕儿的生理需要相吻合,桑叶质量好,蚕茧产量也高,我1987年中秋蚕亩桑产茧96斤。把晚秋蚕提早在9月中旬收蚁,小蚕期可以避开9月规律性寒流的影响,减少加温成本,可以扩大春种秋养数量,提高经济效益。
  二、认真搞好消毒防病
  由于大多数秋蚕是利用农家“堂屋”、“歇屋”养蚕,各批蚕重迭或间离时间短,蚕室蚕具重复使用,病原物多,不易彻底消毒;秋蚕期如气候环境复杂,常遇恶劣天气冲击,使蚕儿体质虚弱,抗病率降低;加之秋季桑树病虫害较多,有的病虫害还可与蚕相互感染。因此必须采取“防重于治”的方针,进行综合防治,把消毒防病贯穿于养蚕的全过程。不仅要注意养蚕前的消毒,而且要注意蚕期中与蚕期后的消毒;不仅要注意养蚕前的消毒,而且要注意周围环境的消毒;不仅要注意某一批蚕的消毒,而且要注意每一批蚕的消毒;要建立防病卫生制度,及时淘汰隔离病死蚕,处理好蚕沙,贮桑地点和用具要保持清洁,采桑、给桑用具与蚕具要严格分开等等。
  三、切实抓好良桑饱食
   良桑饱食是养蚕技术的中心环节。秋蚕期气候变化大,桑叶质量不一,蚕的食欲时高时低,良桑饱食工作比春蚕期难度大。根据近两年本人的实践,要使秋蚕达到良桑饱食,必须做好以下三项工作:1.以草、虫、肥为中心,全面加强桑树的培育管理。2.多回薄饲,看蚕给叶。秋蚕期,特别是中秋蚕期气温高,空气干燥,桑叶容易调萎,要在每昼夜给叶4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给叶次数,减少每次的结桑量,注意及时补叶,以保持桑叶新鲜。3.做好桑叶采、运、贮工作。坚持早采叶,自下而上采,留叶柄,既要防止桑叶老化,又要采叶不过度,为下季蚕留足桑叶。运叶要少装快运,
不凋萎,不发烧。
    四、改善饲育与簇中环境
   1.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采取多种改善措施。高温干燥时,在室外搭凉棚,挂草帘;中午气温高时,要适当关闭当风面的门窗,以防热风直接吹蚕座,同时用凉水喷蚕室周围;在天气闷热时,应设法促使室内空气流通,或在晚上把蚕搬到室外,让蚕儿露天纳凉。
     2.根据不同蚕期,采取多种改善办法。一般中秋蚕期以防高温干燥、高温闷热为主,小蚕期以防干为主,大蚕期应加强蚕室内的通风换气。
     3.注意改善蚕种催青环境。秋蚕种一般不需要升温催青,但应十分注意降温补温工作,必须将蚕种放在凉快通风、温度适宜的环境保护。
     4.改善簇室环境。加强簇室防闷热工作,反对关门上簇。在蚕儿吐丝,茧子基本形成
(大约上簇后20一30小时后)立即打开门窗,加强通风换气,但应防止阳光直射簇座。晚秋蚕遇低温应以微火补温。上簇第二天要及时拾尽“游山蚕”另行上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