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桂 英
(隆回县农业中心推广站) 植桑养蚕,见效快、周期短、收益大,是当前农村很好的副业商品生产之一。桑树冬栽后,次年秋季就可采一部分桑叶养蚕,二至三年后一般每亩可养蚕二盒以上,产茧百多斤,收入500一600元;培管好的,可养三、五盒
蚕,严茧200~300斤,收入一千元以上。同时每盒蚕还可得新鲜蚕粪200多斤或新鲜蚕沙600~700斤(每百斤新鲜蚕粪相当于7.2斤硫酸氨,1.7斤过磷酸钙、10斤草
木灰的肥效)。一季蚕从收蚁到结茧只二十余天,是农业生产中周期最短的项目之一。每年6-10月,月月卖蚕茧,项项是收益,季季有肥料。此外年年有桑枝,可解决烧柴的困难。蚕农称赞“桑树是摇钱树,蚕房是聚宝盆”。
我县近几年来蚕桑生产发展较快,由原来的十余亩桑园已发展到1200多亩,年产茧500余担,蚕桑生产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各级领导对蚕桑生产已逐步重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发展植桑养蚕。隆回县人民政府曾于1980年4月做出规划,在“七五”期间要实现栽桑2000亩,产茧2200担的目标。现将我县发展蚕桑生产的优势和措施简述如下。
一、发展蚕桑生产的优势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隆回县境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流、小溪遍布全县各地,如有辰河、白竹河、紫阳河等。在主要河流的两旁有许多沙滩荒洲尚未开发利用,这批洲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但由于涨水,往往每年淹没几次。大多数作物怕水淹,而桑树独具耐水特性,每次洪水淹1~2天,仍可正常生长。仅
荷香桥区,可供开发利用种桑的沙洲、荒滩就有2000余亩,现已利用的尚不足20%,大部分仍在荒废。
丘陵岗地也是种桑的好地方,如曾家坳乡田山村,地处山沟,1982年农民利用山坡旱上种桑150余亩,有95户养蚕,占全村148户的64.2%。1988年共养春蚕64盒产茧4163斤,收入24978元。该村任何一项副产品的产值都没有蚕桑产值高,现在户户要求栽桑养蚕。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适宜栽桑的缓坡山丘、河滩荒洲、四边地等约五万余亩,加上适宜的与候和雨水等条件,发展蚕桑生产的潜力是很大的。
(二)充裕的人力资源种桑养蚕属轻体力劳动,是一种半工厂式的生产门路,适合半劳力和辅助劳力。全县现有95万人口,其中劳动力有42万余人,耕地78万亩,地少人多,加上乡镇企业不发达,尚有剩余劳力十万余个。丝绸市场当前形势很好,价格回升快,
因此大力发展蚕桑生产,以此作为传统的家庭副业,可解决剩余劳力的出路问题。
(三)部分乡、村种桑养蚕已初具规模。通过几年的实践,全县现有桑园面积1200余亩,每年养蚕1000余盒,产茧500余担,收入600余万元。荷香桥区六个乡,已有三个乡的21个村种桑508亩,年产茧300多担。同时近年来还涌现了一批典型专业户,其中:有年产
茧10但以上,收入六千多元的;有培苗年收入三千多元的;也有用蚕粪作复盖物育壮秧和用蚕粪养鱼夺高产的。
另外,就物资条件而言,隆回县农村民房一般都较高大而宽敞,是养蚕的有利条件,每户养1一2盒蚕,不需添置蚕室,同时竹木资源丰富,为添置养蚕设备提供了原料,从而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二、发展蚕桑生产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基层干部及蚕农的认识。蚕丝是创汇产品,一吨生丝出口,可换取2.6万美元,仅次于石油,是利国利已脱贫致富
的新途径。各级行政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必须重视蚕桑生产,要将它纳入商品生产中长期计划之内。
(二)大力培养技术人员,扩大蚕桑生产技术队伍,提高植桑养蚕技水平,改变我县蚕桑生产发展慢,产量低,养蚕手段落后的局面。蚕桑生产技术性强,要求有一支较强的专业技术队伍。近
年来,一些蚕桑专干由于无用武之地而被迫改行,这既浪费人才,又不利于我县蚕桑生产的发展,必须使这些人尽快归队,使之学以致用。
(三)狠抓桑苗繁育,扩大桑园面积,养蚕先栽桑,栽桑先育苗,桑苗是发展桑园的物质基础。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桑园面积不断扩大,栽植形式趋于密植,对桑苗的需要量逐年
增大。为了加快桑苗繁育速度,应贯彻自力更生精神,发动群众自采、自育,自栽;切忌盲目到外省、外地区大量购进苗木,以免危险性病虫害随苗木传播。
从今年开始,每年培育实生苗20-50%,嫁接苗50一100亩,在三、五年内全县扩建桑园五千亩以上,以满足现实的需要。
(四)因地制宜,抓好蚕区布局和基地建设。根据蚕桑生产的特点和适应商品生产的需要,首先应把现有桑蚕生产基地巩固起来,然后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全县十个区,先抓好
南面几个区的蚕桑生产建设,每个区产茧500~1000担,全县就可以增产蚕茧五、六千担。
在种植方法上,提倡以户栽、户管,户养为主。为便于经营管理,技术指导和收烘蚕茧,凡新发展的蚕区,在布局上要小集中大连片。低杆密植,快速成林,桑品种以湖桑197及团头荷叶白等品种为主,建
立一批稳产高产的基本桑园。并利用屋前房后,溪沟、河流两岸谁栽谁有相结合,注意一定规模和经济效益,一般是一户植桑1一2亩,每组10~20亩,每个村100一200亩,每个区500一1000亩,或2000亩,逐年形成桑、蚕、丝、绸一条龙,产供销~体化。
(五)搞活蚕茧流通。农村可自建烘茧灶收购鲜茧,经营干茧,减少中间环节,防止压级压价,提高蚕茧质量,这对交通不便的地方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