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蚕学会栽桑专业委员会
为了交流,
总结我国桑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整理和利用工作的经验,商讨今后协作研究计划,加快栽桑科研步伐更好地为蚕桑生产服务,中国蚕学会栽桑专业委员会于1988年8月19一22日,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召开了桑品种资源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四
川、、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安徽、山西、湖南、河北、陕西、广西、云南、河南、新疆、湖北等15个省区和中国农科院蚕研所、西南农大、华南农大、浙江农大、安徽农学院、山西长治农校等共24个单位,从事桑树科研、教育、生产的代表32人。
会议得到了四川省丝绸公司、都江堰市农牧局和绵阳市丝绸公司的大力支持,取得了预期效果。
会议共收到了有关桑品种资源收集、保存、整理、利用,品种鉴定及研究方法,人工创造新的种质资源,桑品种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以及品种资源目录、名录汇编等共计28篇(份),会上广泛交流了近十年来,各地桑品种资源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本专业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会议的主要收获和意见如下:
一、我国目前拥有桑品种资源的数量及其地域分布已基本搞清
我国从五十年代中期起即开始重视对桑品种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以后随着资源的直接利用和育种工作的开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桑品种资源在蚕业生产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并于1979年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了全国桑品种资源研究工作会议,及时传达了我国农作物资源研究的方针即“广泛征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在这一方针指导下,近十年来全国大多蚕区有组织,有计划地广泛开展了桑品种资源的调查和收集工作。迄今对我国桑品种资源的数量及分布已基本搞清。据初步统计,已收集整理了各类桑品种资源共2542份,其中地方品种992份,新选育品种136份,优良株系1001份,野生资源323份,国外引进品种90份。各地保存的资源
数共有5108份次。
从已调查和搜集的资源看,我国是世界上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这些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栽培型(即包括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成优良株系)以及野生型:从用途
看,可分为叶用型,果用型或叶、果兼用型、果用型或条叶兼用型;从分布看,还有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态型:例如,珠江流域的广东型,太湖流域的湖桑型,四川盆地
的嘉定桑型,黄河下游的山东鲁桑型,黄土高原的格鲁桑型,新疆的白桑型,长江下游的摘桑型和山东、河北的果用、条用桑等。
二、品种资源的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在品种资源调查、搜集的某础上,开展了整理和研究工作。
据国内外文献记载,我国有15个桑种。迄今除甜桑和唐鬼桑外,搜集保存了13个桑种和3个变种,其中属栽培型的有四个:即白桑、鲁桑、广东桑、瑞穗桑;野生型的桑种有9个:即川桑、华桑、长穗桑、蒙桑、长果桑、山桑、鸡桑、细齿桑、黑桑;三个变种是鬼桑、垂枝桑、大叶桑。在这些桑种中,其中新搜集的有5个桑种,即川桑、细齿桑、长果桑、长穗桑和鸡桑。
同时,查明了这些桑种的分布地区,海拔高度和分布区域的生态条件。
现已对极大多数资源作了生物学特性、农艺和经济性状的调查研究。如,进行了树、
枝、叶、花、果的形态描述;生长期、桑叶成熟期、花性等生物学及农艺性状的观察、调查、产叶量及组成产叶量要素如叶片大小、公尺产叶量、条数条长和发芽率的调查。对部分资源进行饲料试验,鉴定叶质优劣,以及对主要病害如青枯病、萎缩病、桑疫病的抗性进行鉴定等,为资源利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此外,还对部分资源进行了细胞学、桑叶化学成份和生物比学同工酶等方面的研究。检查了部分品种资源的染色体倍数性,除了多数是常见2倍体外,查明药桑(黑桑种)为22倍体、华桑为6倍体和4倍体,还发现了“大10”等近20个天然
三倍体和数个在自然界中较罕见的天然四倍体。同时还分析了部分品种资源桑叶中蛋白质、可溶性糖等的含量,并结合生物试验,探索了桑叶中主要化学成份和养蚕成绩间的相关关系。
通过对若干桑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探索了同工酶分析技术在测定桑种间亲缘关系及鉴别同种异名、异种同名方面的应用价值。
经对品种资源的系统研究,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档案资料,整理出桑品种资源的名录或目录,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力量,着手编著我国第一部《中国桑树品种志》。四川省蚕桑研究所,还初步
建立了桑品种资源的微电脑数据库。
三、品种资源的利用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桑品种资源的利用,多年来主要是选拔经过鉴定后的地方品种的直接利用,至七十年
代,全国共有40多个优良品种供生产推广应用,它们已成为我国各蚕区的当家品种,初步
实现了我国桑品种的区域化和良种化,并发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例如荷叶白(湖桑32号)等4个品种在长江流域等蚕区栽植,至今已达385万亩,年平均净效益约1亿元。此外,用资源品种作
亲本,已杂交育成了一批象育2号那样的抗病良种。该品种在桑黄化型萎缩病地区栽植,深受群众欢迎。
近年来,随着拥有品种资源数量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进行资源直接利用,或者选择合适的作亲本进行杂交,或迈过辐射诱变,选育出一批像沙2、沦109、塘10、抗青10、试11号、丰驰桑、育71—1、育151、
璜桑14号、纳溪桑、7681、798、湘7920以及吉湖4号等一批适合于不同蚕区和不同生态条件下栽植的新品种,正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对野生资源也已开始利用。如中国农科院蚕研所利用6倍体野生华桑育成了人工4倍体植株。四川省利用野生鸡桑扦
插发根力强的特点,用来扦插,作嫁接繁殖的砧木,取得了很大成效。近年来已繁殖供嫁接的砧木达2500万株,约2300亩。
桑树除了叶用外,还开发了桑的综合利用。广东、山东、河北、陕西、新疆、四川等省区,开发了果用桑或果叶兼用桑,从品种资源中,选出了一批果用或果叶兼用品种,如大10、761、果15、大白鹅等。河北、山东、山西、陕西还开发了条用
桑或条叶兼用桑,其桑条用于编筐或造纸,选出了像红眼桑、黄荆条、灰桑、老牛筋等条用桑品种。此外还开发了桑条栽培食用菌技术。
为了丰富种质资源,创造新的遗传类型,利用现有的某些资源,采用杂交、辐射、化学诱变和组织培养等手段,进行培养或诱导单倍体、多倍体或其他突变体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初步统计至今已获得桑的单倍体5份,三倍体51汾、四倍体121份,这些均是极其珍贵的育种材料。
由于桑品种资源搜集、研究、利用取得了显著成绩,迄今各地已获得省级以上技术进步奖18个。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作物品种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作物育种的物质基础。农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品种资源的搜集与研究。我国是世界上的蚕茧主产国,丰富的桑树资源是我们的优势,有着现实的和潜在的作用。尽管现有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和成绩。但是,还有若干省区和某些特有生态地区的资源有待调查搜集;庞大的品种资源要作长期妥善保存,资源鉴定和利用在深度与广度上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因此,建议将桑品种资源继续列入国家课题,作为重点项目进行研究。希望有关部门在资金(如蚕桑改进
费)上予以支持,作为桑品种资源研究和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推广的基金,以加速我国桑树良种化进程。
为了做好桑品种资源的保存、研究和利用,建议在我国有代表性的生态条件地区,建
立若干个国家级的品种资源保育圃或研究中心。在资源研究上应以中国农科院蚕研所为主,根据各地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分工协作进行,以便相对集中,减少重复。要特别在意野生和珍贵资源的保存。要继续做好资源的调查和搜集,对某些特殊生态地区要由国家专门组织进行考察调查。今后桑品种资源工作的重点应逐渐转向系统鉴定、综合评价、研究利用上来。结合
育种主攻方向和生产需要,广泛开展桑种质资源的饲料价值、抗逆性、抗病性、染色体倍数性、遗传性、地区适应性的系统鉴定和综合评价,选出有价值的种质资源,供种和生产应用,并将各种科学数据输入电脑。开发软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以充分发挥
桑品种资源在发展蚕业科学和蚕业生产上的作用。
为了活跃学术活动,促进栽桑学科及本项研究的发展,代表们建议今后应间隔2-3年,开展一次全国性学术活动,以达到广泛交流,相互促进的目的。
中国蚕学会栽桑专业委员会
1988年8月22日于四川省都江堰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