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唐 汇 清 洞庭湖跨湘、鄂两省,北连长江,西南容纳湘、资、
沅、澧四水。宜桑土地广阔,堤外有200多万亩外洲,垸内有170多万亩内湖边地和几千公里长的沟渠、废堤。省农业区划研究所通过考察,认为洞庭湖地区至少可栽桑50万亩,产茧75万担。但是,目前实际产茧不足4万担。其
原因除价格政策等因素外,主要是良好的生态优势没有转变为生产优势,
亩桑产叶量、产茧量低,而单产低是与栽培的桑树品种休戚相关的。洞庭湖地区目前栽培的桑品种,大多是江苏、浙江蚕区栽培的湖桑品种,这些品种引进后。未经过系统的鉴定,品种也不纯,对当地的生态条件
并不完全相适应。蚕桑生产是以生态条件为基础的经济再生产,它受益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从洞庭湖地区的生态条件特点,选育出适合本地区栽培的桑品种,对加速实现桑树的良种化,促进蚕桑生
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洞庭湖地区的生态条件
(一)气候条件:洞庭湖地理位置居东经111°35-113°35’,北纬28°30一29° 50’,日照时间长,光、热条件好,年平均气温16——18℃,无霜期270——280天,≥10℃的有效积温5300——5600℃,桑树在这里一般
于3月中旬开始发芽,至12月上旬才逐渐进入休眠,生长期较长。全年日照1640—1850小时,太阳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05一112千卡,春、夏、秋三季占全年辐射量的85%以上。年降雨量1300一1400毫米,相对湿
度79—81%,适宜桑树生长。
(二)土壤肥力:洞庭湖地区的土壤,大多是冲积母质发育而来的潮沙泥土或沙质壤土,少量粘质壤土。其主要特征是;养分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1.3—2.8%,土
壤全N量0.08一0.18%,速效磷13PPm以上;速效钾50PPm以上,PH值6—8.2;土层深厚。多由河流沉积作用而成,质地层次明显;母质来源复杂,有的质地较粗,有的质地较细;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结构良好,
易于耕作。
二、洞庭湖地区桑树育种目标
洞庭湖地区栽培的桑树品种,必须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笔者通过几年的调查研究认为:应该围绕快速、高产、优质、抗逆的育种目标,进行桑树新品种选育。
(一)快速:洞庭湖地区的光、热条件和水、肥基础好,适宜于栽植生长速度快、长势旺的桑树品种,该地区的经济基础也要求我们栽植见效快、投资少的桑树品种,
据澧县农科所1984一1986年试验,栽植湖桑197,三年平均每亩年产叶1050公斤;而同样条件下,栽培我省近年选育的速生高产桑树新品种“7920”,三年平均每亩年产叶量达1630公斤。笔者认为,快速的标准
是:根系发达,成活率高,树形紧凑,适密耐剪伐。当年栽桑,当年秋季能采叶养蚕,亩产叶800公斤以上;第2年春伐而不影响树势,亩产叶1500公斤以上;第三年亩产叶3000公斤以上,为较理想的品种。
(二)产量高:提高桑叶单位面积产量,是提高蚕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作为高产品种,必须具有发条数多、枝条长、节间密、树势好、发芽率高、生长芽多、叶片中等而厚、花果少、生长期长、生长势旺以及抗逆性强等性状。而这些性
状品种间是有较大差异的。如表1。
笔者认为,要抓住其中主要项目.如生长势旺,发芽早(3月中下旬)、发芽率高(90%以上)、生长芽多(30%以上)、秋叶硬化迟(11月上中旬)等性状为目标,选育出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桑树新品种。比现行引进
推广的湖桑197增产20%以上,成林桑亩产桑叶3000公斤以上,较是理想的本地栽培的高产品种。
(三)优质:所谓优质,是指桑叶含营养成分高,适合蚕儿生长发育,并能获得高额的产茧量和出丝率。桑叶的干物质化学分析营养成分的含量,与养蚕成绩是成正相关的。如表2。
因此洞庭湖地区应该选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的适合大小蚕用叶的桑品种。
(四)抗逆性强:洞庭湖地区温、光、水、肥,适宜桑树生长,但个别年份也出现降雨量过多,温度偏低等自然灾害。
(l)抗冻害:洞庭湖地区极端最低气温大多在一11℃以下,个别年份出现一18.1℃(1969年1月31日)。据笔者近几年观察研究,广东桑在洞庭湖地区栽培,遇到一6℃低温左右时,枝条有冻伤现象。湖桑类型遇到一8℃左右时,枝条
梢端有冻伤现象。如遇到3月的倒春寒,广东桑比湖桑冻害严重。因此必须选育能忍受一8℃以上的耐低温桑品种,才能克服在洞庭湖区栽桑的冻害问题。
(2)抗渍:洞庭湖区堤垸内的耕地、内湖,堤垸外的河滩荒洲大多数是水来水往。笔者1983年调查省蚕科所幼龄桑园,桑树枝条长度的4/5被洪水淹没15天的桑树,死亡率因品种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湖桑死亡率达60%左右,杂交
桑死亡率只30%左右;枝条全部淹没7天和3天的,死亡率分别是80%、20%。因此笔者认为,水网地栽桑,需选育耐渍能力强的桑树新品种。
(3)抗萎缩病:洞庭湖区萎缩病比较严重,1986年据常德地区调查,全区发生萎缩病的桑园达27.5%。位于洞庭湖中心的省贺家山蚕种场,由于萎缩病的蔓延为害,桑树已全部挖毁改种而至今不敢再栽桑;1986年调查
澧县官垸乡蚕桑场,桑树萎缩病发病株率达70%;常德丹洲蚕场发病株率达94.2%。选育抗萎缩病的桑品种,是当务之急。
(4)耐污染:随着农村乡镇企业迅猛发展,油毛毡厂、石灰厂等,排出的煤烟和废与,严重的污染附近的桑树,使桑叶减产,质量变劣,临澧县新安镇旦阳村,1983年冬新栽密植桑园200亩,由于离桑园150米以内的油毛毡厂,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与氟化氢,使桑叶氟化氢的含量达15Pmm以上,桑树生长不好,养蚕单产低效益差,致使该村1986年底全部挖桑改种。因此,选育出对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毒气体具有抵抗作用或不吸收这些有毒气体的桑树新品种,不仅能提高蚕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将增强蚕桑业的生命力。
(选自全国桑树育种目标及鉴定指标学术研讨会论文)
本文承段幼聪同志审阅,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