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树 新 害 虫 — 红 蜡 蚧

 

 

                 叶志毅
              (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

  红蜡蚧(eroplaste rubens Maskll)属同翅目蜡蚧科。是柑萨和茶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对桑树的为害以及在桑园里的生活习性未曾见过报道。近年来,浙江农大的部分桑园发现有红蜡蚧的为害,影响桑叶生产。为此,笔者对桑树上的红蜡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其结果初报如下。
  一、对桑树为害和发生规律
  红蜡蚧以针状口器吸食树液,寄生部位主要在桑树一年生枝条基部。据对枝条长8~9尺的桐乡青桑园抽样调查。离拳五尺以内枝条上,平均每技16.6头(其中0.5尺以下12头,0.5尺~1尺4.6头);枝条1尺至2尺处3.7头;2~3尺0.4头;3尺以上0头。树干上未发现红蜡蚧寄生。
  地下水位高、荫闭多湿的小气候有利红蜡蚧寄生。如我校桑园内,凡地势低,靠近池边或水沟边的桑园红蜡蚧寄生密度高。地势高的红蜡蚧寄生密度低。浙江农大的低干桑园(包括苗圃)或多或少都受到红蜡蚧的危害,而高于桑园没有发现红蜡蚧寄生。红蜡蚧对不同桑品种危害程度不同。以桐乡青危害最严重,依次是团头荷叶白、湖桑197、荷叶白、新一之濑。选择桐乡青和新一之濑相邻的同一条件的地块调查,桐乡青每株虫口密度为300头,新一之漱每株2头,并且寄生在桐乡青上的红蜡蚧虫体大,自然死亡率低;寄生在新一之漱上的虫体小,自然死亡率高。
  桑树受红蜡蚧危害后,发育不良,树势容易衰败,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
  二、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虫体紫红色,椭圆形,背面稍隆起,长径约2.5mm,短径约1.7mm,身体边缘在气门处陷入很深,触角6节,3对足均甚小,体的末端分裂较短,肛门狭而尖。虫体上覆盖很厚的蜡质分泌物,外形好似红豆,椭圆形,长径 3-4 mm,高2.5mm,初为深玫瑰红色,后随发育成熟而逐渐变为红褐色,老熟成虫体背中部向上高度隆起成半球形,头顶稍尖,腹部钝圆,4个气门有4条白色蜡带向上卷起,前2条白带向前至头部,介壳中央有一白色脐状点。雄虫体暗红色,长lmm,翅展2.4mm,口器及单眼黑色,触角淡黄色,细长共10节,前翅白色半透明,后翅退化,足及交尾器淡黄色。
  (二)卵:椭圆形,长径0.3mm,短径0.15mm,淡紫红色,两端稍细。
  (三)若虫:初孵化时呈扁平椭圆形,长0.4mm,暗红色,腹端有2长毛。2龄时成广椭圆形,稍突起,暗红色,体表被白色蜡质,3龄时蜡质增厚。
  (四)预蛹和蛹:蜡壳暗红色,长形。蛹体长1.2mm,淡黄色。茧椭圆形,暗红色,长1.5mm。
  三、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一代,以受精雌虫在桑枝上介壳下越冬,越冬雌虫固定一处后不再移动,次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产卵、孵化。雌若虫蜕皮3次,9月上、中旬成熟,交尾后越冬。雄成虫8月中旬~9月上旬羽化,寿命甚短,仅1~2天。越冬雌虫产卵于体下,产卵期长达1个月。每雌可产卵200~500粒。
  桑树夏伐一般在5月中下旬,可使红蜡蚧的虫口密度明显减少,下一代的虫源主要是伐条后留下的一截短枝上的红蜡蚧繁殖,故采用有拳式养戍能减轻红蜡蚧的危害。若虫孵化后,离开母体,爬至新梢上,吸取汁液,并由秘蜡器官在虫体的背面和胸部两侧分泌蜡质。背面是马蹄形,侧面呈斑点状,均粉白色。以后虫体逐渐长大,分泌物也逐渐增厚,至成虫期停止分泌蜡质物。雄虫在前蛹期也停止分泌蜡质物,化蛹时,分泌一层较薄的白色蜡茧,化蛹其中。
  四、防治措施
  在桑树休眠期防治红蜡蚧效果较好。我们的措施是:首先用抹布等人工抹杀枝条基部的越冬雌虫(红蜡蚧虫体大,其抹杀效果优于桑白蚧)。然后用波美3一5度石硫合剂加0.3%洗衣粉喷布。经连续几年的防治,现在我校桑园的红蜡价基本得到控制,危害逐年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