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永 年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我省解放初期饲养夏秋蚕的数量很少,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从1958年开始(当年夏秋蚕的发种量占全年的34.7%),逐步推广全年多次养蚕,逐渐增养
夏蚕和早、中、晚秋蚕以后,夏秋蚕的饲养量才逐年增加。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我省夏秋蚕的发种量一般占全年的65%以上,因此,重视培育和推广夏秋蚕的优良品种,对提高我省蚕茧产量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系统总结和回顾湖南近三十年夏秋蚕品种的历史状况入手,通过对推广品种经济性状实绩演变的分析,试提出我省九十年代夏秋蚕品种更新的目标和措施。
一、演变概况的回顾
(一)历代夏秋蚕品种更换经过
第一代(1958-1971):绝大部分年份以瀛文×华+为当家品种,系春秋兼用。随着夏秋蚕饲养比例的逐年增大,蚕病为害加剧,从着重考虑稳定夏秋季蚕作出发
,1969年起,大量推广抗高温性能强,体质强健,发育齐快,担桑产茧量较瀛文×华+提高25%以上的306×华+。
第二代
(1972-1981):以四川省推广的川-×华+正为当家品种,取代了对农药敏感,茧形小的306×华+。川-×华+正在湖南推广期间,由于该品种茧形大,全茧量较重,单产较高,颇受蚕农欢迎,但茧丝解舒差,且出现竹色茧,故1980-1981年改为大量推广抗逆力强,产茧量高,蚕种繁殖容易,解舒率高而稳定的东34×苏12。
第三代(1981—1984年):以广西蚕业指导所育成的群芳X朝霞为当家品种,该品种于1980-1981年参加全国区试鉴定,并通过国家审定,体质与东34×苏12。相仿,且耐粗
食,丝量多,茧层率和出丝率分别比东34×苏12提高2.5%和2%(实数),茧丝长。这一新品种的推广,把我省夏秋蚕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也标志着我省夏秋蚕开始进入采用强健性多丝量品种的新阶段。
第四代(1985年一现在):以本所育成的芙蓉X湘晖为当家品种。该品种好养,抗逆性强,与群芳X朝霞比较,盒种产茧量提高15一20%,茧层率提高1-2%(实数),解舒丝长150米以上,鲜毛茧出丝率高1-1.5%(实数)。这一新品种的育成,较好地解决了蚕体体质与茧丝质量之间的负相关矛盾不易统一的关键问题,近几年在湖南普及推广,深受广大蚕农和丝厂的欢迎。该品种通过参加1984-1985年全国区试鉴定,其综合平均成绩,有茧层率、上车茧率、出丝率、解舒率、万蚕产丝量、虫蛹率等六项刷新了我国过去历年参加国家秋蚕新品种鉴定单项成绩的最佳纪录,且茧丝质全面优良。
(二)历代夏秋蚕品种原种繁育种茧调查成绩
(三)历代夏秋蚕品种一代杂交种实验室和农村生产鉴定成绩
1.第二代当家品种比试鉴定(见表2.3.4)
2.第三代与第四代当家品种比试鉴定
二、演变实级的趋势分析
回顾我省近三十年来,夏秋蚕品种的更新演变,经历了四代的三次换种,通过品种更新,使我省夏秋季的蚕茧生产,无论在养蚕单产水平和茧丝质量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从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推广的产
茧量低,茧丝质量较差的瀛文x华十品种演变到八十年代后半期推广的抗逆性强,产茧量较高,丝多质优,由本省自行育成的芙蓉X湘晖品种。芙蓉×湘晖的主要经济性状,达到了国内的先进水平。
芙蓉×湘晖的育成和迅速推广,充分说明湖南具有较强的独立创造和开发新蚕品种的能力。现就找省历次夏秋
蚕品种更新演变的特点和趋势分析如下:
(一)强健性和养蚕单产不断提高
从八十年代初期起,我省先后推广含我国南方多化性血缘的蚕品种群芳×朝霞和芙蓉×湘晖,其蚕体强健性远远超过了七十年代采用的主体品种川-×华十正。
实验室鉴定表明,虫蛹率、万蚕收茧量等项成绩,芙蓉X湘晖与东34×苏12相仿(见表5),但东34×苏12明显高于川-×华十正(见表2)。
从全省大面积养蚕成绩看,六十年代我省夏秋蚕单张产茧平均为15公斤左右,且蚕作不稳定,近年全省夏秋蚕平均盒种产茧达到22-25公斤。夏秋蚕品种的不断更新,对促进养蚕单产的提高.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出丝率和茧丝品质有长足进步
八十年代以来,我省夏秋蚕先后推广的两个当家品种,各品种的茧丝品质,从国家对这两个品种的鉴定成绩便可明瞭了解。
湖南津市缫丝厂,是我省建厂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丝厂,其历年实缫的各批
庄口夏秋茧丝质成绩汇总的情况,基本可以反映全省茧丝品质演变的趋间。
从上表看出;自1971年一1987年的17年间,解舒丝长从404米增加到572米,净增168米,平均
每10年净增近100米(实98.9米);解舒率由56.9%提高到73.3%,净高了16.4%,平均每10年净高近10%(实9.6%);实绩出丝率由18.5%提高到22.54%,净高4.04%,平均每10年净高2.38%,如果九十年代更新的品种,这几个项目的成绩能按上述幅度提高,将是相当可观的。
三、对我省九十年代夏秋蚕品种更新的展望
(一)九十年代品种更新的总目标
我省今后的养蚕业肯定会趋向省力优、简易化、低成本的养蚕技术体系方向发展,到蚕品种的强健性和抵抗性将要求更高,据此,我省九十年代夏秋蚕第五代更新品种的总目标应该是“好养高产,丝多质优”。在
保证夏秋季蚕作稳定的前提下,力求注重“量”的提高,在丝质方面要阔步登上更高的台阶。具体的目标(实验室成绩)要求是:全茧量比芙蓉X湘晖提高7一10%,万头茧
层量提高5%以上,鲜毛茧出丝率净增2%以上,茧丝长1200米以上,解舒率、纤度、净度均符合国家规定的审定标准。同时,要求制种性能良好,一代杂交种的繁育系数比芙蓉X湘晖提高15%以上,此外,新品种还需具有一定对工业废气污
染的抵抗力。
(二)实现总目标的主要措施
1.增加对育种研究的投入
目前我省家蚕育种任务主要由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承担,由于事业经费紧缺,研究设施和手段相当落后,育种研究人员还要抽出一定精力繁育一部分生产用种,增加收入来弥补事业费的不足。因此,只有增拨育种研究经费,才能保证“七五”和“八五”期间
育种研究任务的圆满完成。我省九十年代蚕品种更新的目标才可能变成现实。据我省有关主管部门框算,每推广10万盒夏秋蚕品种芙蓉X湘晖,由于养蚕单产、蚕茧茧质及出丝率和生丝品位的提高,可为社会增值800万元左右,其中蚕农
可增加收入约240万元(约占30%),丝厂产丝增值约560万元(约占70%)。因此优良蚕品种的育成鉴定和推广,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使蚕农增收,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丝绸厂及
外贸部门的经济效益。因此,丝绸工业和外贸部门担负一定增加育种研究经费投入的任务,是义不容辞的。
为了进一步调动育种单位和有关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可以考虑育种成果实行技术有偿转让,省有关主管部门在确定蚕种价格时,将技术转让费列入成本,蚕种经营单位从蚕种款收入中每盒种提取0.2—0.3元返回
育种单位,以缓解当前育种研究经费的严重不足,并支付适当嘉奖育种有功人员的奖金。
2.加强基础品种的引进、收集、保存和应用研究
目前我所保存的基础品种数量极为有限,远远不能满足育成九十年代更新目标品种的要求,在育种技术应用还没有新的明显进步以前,必须下大力气注意引进有特长的基础品种,如叶丝
转化率高、茧丝质性状特异或丝量特高,抗污染或抗病力强…等育种素材。这样我省九十年代育成的新蚕品种的经济性状水平才可望大幅度提高。
此外,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还应逐步创造条件,运用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等在家蚕育种研究中应用。这样,我省的育种技术水平才可能有较大的突破。
3.进一步健全蚕品种审定制度,改进和完善鉴定方法
我省的桑蚕新品种审定小组,是1979年春,由当时的省农业局主持,会同省棉麻烟茧公司、省轻工局及省蚕桑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这一机构建立十年来,对加快我省夏秋蚕品种的革新步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省桑蚕品种鉴定和审定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省农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品种审定工作的领导;审定工作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除了对一代交杂种鉴定以外,
还应同时有原种性状和制种性能的调查;为使品种审定工作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急需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参鉴品种各项性状表现的综合评判方法,如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或判别函数法或其它数学方法。
4.认真解决好家蚕良种繁育中几个带关键性的问题
(l)提高蚕种繁育系数。建国以来我省历次更新推广的夏秋蚕品种丝量越来越多,但也同时出现产卵量逐渐减少的趋向。为此,今后通过多元杂交的途径,解决好蚕品种繁育系数这一问题。近年来,我所利用广西蚕业指导所育成的新品种“5091”,配制成(湘晖·5091)×芙蓉B三元杂种,在提高蚕种繁育系数方面已初见成效。
(2)防止良种退化。家蚕品种育成以后,移交蚕种场进行常规繁殖,高档层次的原种不继续进行强健性锻炼和缫丝选择,其经济性状必然会逐步退化。笔者认为,
育种单位将育成的新品种交蚕种场投产后,仍应担负新品种的培育提高、并定期向蚕种场提供高档原种(以母种为主)进行复壮更新的任务。
(3)重视开展改进良繁技术和经营管理研究。目前,蚕种繁殖技术繁锁守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生产率和蚕种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快良繁技术的研究和革新确
是当务之急,当时,在良繁研究中,应注重下列三方面,一是提高种质和改善产卵性能的技术,二是提出简化而又能正确反映蚕种质量的检验项目和实施办法,三是有效提高蚕种生产经济效益的
经营管理方法,使育种与良繁比翼齐飞。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
(选自全国家蚕现行品种暨遗传育种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
本文承湖南津市缫丝厂技术科童瑞镁工程师提供部分丝质检验数据,谨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