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外向经济把蚕桑生产推上新台阶

江苏省溧阳县林副业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九年间,我县的蚕桑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79年扭转了多年下降的局势,1982年结束了三十年的徘徊历史,1984年起,每年以500吨的递增幅度上升,1987年又上新台阶,全县共有桑田面积73475亩,总产茧3090吨,比上年增长23.1%。蚕桑生产促进了丝绸工业协调发展,据初步统计,1987年生产生丝350吨,通过加工增值,丝绸和地毯产品总创汇额3900万元,在全县九大类出口产品中夺魁,占创汇的48.8%以上,现已成为我县的重点出口创汇项目。
            一、加强对蚕桑生产的计划指导
  县委、县政府为了实现方济战略转移,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将发展蚕桑生产作为创汇农业的战略措施,加强垂直领导,实行有计划的指导。
  1.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有计划地扩大桑田面积。县委、县政府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并召集四套班子和有关部委办局领导会议论证,一致认为,蚕茧将要出现紧销。看准了这个机遇,大力进行宣传,把发展蚕茧与丝绸生产作力振兴我县经济的重要部署,作出了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三万亩新桑的重大决策。购买3100万株桑苗,由于1986年苗价较低,比1987年栽桑减少300万元投资。拓植了新桑27000亩。全县桑园面积由46475亩增加到73475亩,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蚕茧生产基地。
  2.实行优惠政策,促进蚕桑生产发展。为了鼓励农民栽桑养蚕,我县运用经济杠杆作用,在微观决策上采取了四条优惠措施:一是按栽桑面积减少粮食征购基数;二是苗款多数由乡、村、户三级分担,同时又下拨了81.5万元贴息贷款,支持栽桑;三是省、市、县下拨蚕桑专用化肥3390吨,奖售斤茧斤肥2500吨,促进农民增加肥料投入进行“土地补偿;四是针对今年毗邻省县抢购我县原料茧的特殊情况,中晚秋茧实行价外补贴,由工厂让利给农民,用经济手段保证蚕茧指导计划的实施,促进茧丝绸行业正常运转。
  3.加强领导,促进蚕茧生产计划落实。为了促进分管领导知识更新,提高业务水平,在三月初,首次举办了35O多名乡村干部参加的蚕桑技术培训班,同时又将蚕茧指标纳入干部考核内容,除在大农业中占15分外,新桑亩产茧达20公斤增5分,加强了各级领导的岗位责任心。如今年八月份面临桑树后劲不足,中晚秋蚕种难落实,完成全年指标较吃紧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二次内线广播会,各区相继召开了管桑现场会,分析原因找差距,激发了乡镇领导的内动力,上下咬住3000吨蚕茧指标不放。加强埠、茶亭等乡全体乡干部分头到各村,帮助农民测产订种。由于上下发动突击管桑订种,全县掀起了管桑热潮,中晚秋蚕种落实的数量不断增加,实发蚕种35300张,生产蚕茧1050余吨,完成了全年的生产指标。
  4.优化技术服务,保证蚕茧计划的完成。我们在技术服务工作上,不断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在重点蚕区建立了以乡蚕技员为中心、村辅导员为二传手、科技户为示范点的技术推广网络;二是县、乡、村层层举办蚕桑科技培训班,据统计,三级共举办培训班162期,参加人员达到2万多人次。同时在蚕期中,利用广播把应急和应变技术措施贯彻到千家万户;三是做好蚕用物资服务,县、乡和蚕桑重点村都设点供应蚕用药品,供销、物资等有关部门发挥了综合服务功能,为蚕农积极组织供应有关蚕用物资,基本上满足了新技术推广和生产的需要。
             二、优化蚕桑生产多层次结构
  在农村第一步改革中,全县实现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了进一步完善蚕桑生产责任制,向适度规模发展,我们因势利导,抓三个重点。
  1、抓重点乡,形成蚕桑生产重点区域。我县40个乡镇,根据地理条件和生产水平,在1987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选择调整潜力最大,经济效益最佳,启动性最强的地区为突破口,主攻南山,发展城郊,开发北山,建立了“四个超五千,二个超三千”的蚕茧基地乡,这些基地乡的桑园基本都靠近村庄,集中连片,避开污染,立地较好,据初步统计,四个5000亩以上的重点乡,年产茧近1500吨,占全县总产茧量的48%。产茧最多的平桥乡现有新老桑7481亩,全年产茧440吨。茧款收入305万元,占农业总收的31.6%,成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
  2.抓重点村,形成蚕桑群体规模。全县现有562个行政村,其中有蚕桑的村479个,县局重点抓了南山的横涧乡深溪介村、平桥乡青山村、城郊的城南乡后黄墟村、圩区的埭头乡余家坝村、北山的后周乡观阳村,各乡镇重点抓1~2个村,以点促面,形成了156个超百担茧和180个超百亩桑的村,起到了大动脉的作用,推动了蚕桑生产的发展。据统计:县局抓的五个蚕桑重点村,现有桑田面积3062亩,全年发种8761张,年产茧296吨,蚕茧收入174.4万元;平均亩产茧96.5公斤,亩产值570.58元,与全县水平相比,亩产茧提高41公斤,亩产值提高21.08元。
  3.抓重点户,形成蚕桑型的家庭经济。一家一户经营蚕茧是我县的主要特点,为了研究开发家庭经营蚕桑的生产力,我们组织蚕桑科技人员,在全县范围内,随机抽样396户蚕桑兼业户,从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细胞出发,探讨现阶段蚕桑生产最佳经营规模,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宣传、推广多种类型的典型户,其中有:
  (1)专业经营型:城南乡后黄墟村是蚕桑专业村,家家户户栽桑养蚕,蚕茧收入多数农户每年有二、三千元,在家庭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周城乡濮家村养蚕大户马富林,承包桑田12亩,全年饲养23张,产茧844公斤,收入近5000元。
  (2)综合经营型:河口乡乘马圩村虞生根,现有2个劳力,2个辅助劳力,其中1人务工,3人务农,经营粮、渔、蚕、猪、禽,全年收入近万元,其有4亩桑田,蚕茧收入3000元,成为一个典型的综合经营型农户。
  (3)循环利用型:古读乡东溪村徐齐才等几户农民联合经营的桑基渔塘,有水面100多亩,桑田5亩,利用桑叶养蚕,蚕沙养鱼,塘泥垩桑的生产循环,今年仅茧款收入2500多元。
  (4)联合经营型:在一家一户经营的基础上由能人牵头,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长桑生产。沙河乡田家舍村,由专人承包桑田治虫,每亩收货0.80元,保证桑田无害虫和蚕作安全。城南乡后黄墟村,跨村联合前黄墟、圩高等村,春蚕共育1350张蚕种,由养蚕能手负责,每张蚕种收共育费2.50元,保证小蚕体质强健,发育齐一,使在外务工人员也能经营蚕桑,如潘洪坤夫妻二人在外工作,下班后回来养蚕,每年收入1200多元,他高兴地说:“这个额外收入是规模共育的好处”。
              三、强化蚕桑科技导向作用
  1.引进新技术:为了使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们引进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在试点上进行限性蚕品种试养、电器化设备加温、添食抗保幼激素、体喷“MT”激素、塑料方格簇等项目的示范推广,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
  2.推广省力化养蚕模式:我们在总结1986年初试的基础上,1987年开始推广“小蚕一日一回育,大蚕一日二回育,熟蚕自动上簇”的省力化养蚕模式,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明显提高。横涧、平桥、戴埠、城南等蚕桑重点乡已有80%的蚕农应用“熟蚕自动上簇”的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50%,很受蚕农欢迎。
  3.推广速成丰产桑模式:1987年拓植2.7万亩耕桑时,我局和县科技报印发6万份《新桑栽植十要点》,普遍推广“沟深一尺二,肥厚一百担(杂肥),密植一千三,四月底摘芯”的栽培技术。由于乡乡有点,村村有现场,层层把关检查,基本上达到了当年栽、当年养蚕、当年受益的目的。据初步统计,栽桑植的2.7万亩新桑中,有1000亩新桑当年亩产50公斤茧以上。有70%的新桑当年亩产茧25公斤以上,如我局在茶亭乡杨家边村抓的新桑34.5亩丰产方,当年亩产叶1016公斤,养蚕2张左右,农民实际养蚕亩产茧59.5公斤,亩产值360元。

                     (原载《江苏蚕业》198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