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之 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建国四十年来,我国蚕业生产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就,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在生产体制上,经营目标上,发展观念上,都在不断更新。蚕业生产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正迎着改革的浪潮向前迈进。但如何能使我国蚕丝业经久不衰,在本世纪乃至下个世纪,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对此,笔者提出我国蚕业发展中带有战略性的有关问题,愿与蚕业界的领导、专家门共同讨论。
一、扩大并深化东部沿海省区蚕丝业发展,使之成为我国创汇最多的蚕丝业商品生产基地
我国东部沿海的江、浙、沪、鲁等省(市)特别是江浙省区,历来是我国蚕桑重点产区,这个产区不仅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且至今仍是我国产量高、丝质优、技术精、装备全、配套好、基础实、创汇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蚕丝生产
基地。加之地处得天独厚的东部沿海地带,水温光热充裕,土壤质地良好,劳力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方便,对外交往频繁,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实属我国发展蚕桑的适区
和最适宜区。我国应当充分利用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沿海地带,这个有利于家蚕优质高产的地理优势,扩大并强化发展这项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外向型创汇最多的产业的丝绸业。为此,建议从长江三角洲
至胶东半岛的沿海附近诸县(市)重新调整农作物布局,进一步扩大桑园栽培面积的比重,产区相对集中,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使之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优质高产的商品
茧基地,进而深化后继产业,增加丝绸的花色品种.提高档次,提高加工深度、扩大丝织品出口,使之成为我国创汇最多的丝绸生产基地,为我国“四化”建设作出更人的贡献。
二、加速四川盆地蚕区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国最大的原料茧生产基地
四川盆地蚕区由于地处中亚热带,气候炎热,加之蚕区主要分布于丘陵山地,土壤质地、水资源、交通等条件,不如江浙平原蚕区为优,农村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养蚕设备条件相对较差。由于这些宏观因素的制约,因而四川的蚕业,无论在茧丝质量上乃至外汇创收方面与江浙老蚕区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应当正视这些客观现实的存在。但也应看到这些差距通过人为的努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可以得到改观的。四川盆地,是全国蚕茧的主要产区,加之蚕业生产历史悠久,土地、劳力资源丰厚,蚕桑发展基础良好。更由于栽桑不与粮棉争地的生产特点,从而为四川蚕丝业发展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也是我国蚕丝业生产发展的稳定因素。
从商品经济发展和蚕业消长的客观规律来看,我们可以作如下的论断:世界的蚕业中心逐渐转向中国,而中国的蚕业中心到二十一世纪将寄厚望于四川。且不论这一论断的可靠性如何?但至少在本世纪内,四川原料茧生产若无政策性的失误
或其它重大外因的干扰,她将继续居全国领先地位。
四川蚕丝业要在21世纪肩负起我国蚕丝业。中心转移的历史使命,还必须要作大量的艰苦的努力。为此,必须打破闭关自守的“盆地意识”,在充分发挥本省地理环境和各种资源优势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向先进地区引进资金,引进设备,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在开拓中前进,在竞争中发展。并采取有效地、能调动广大技术人员和广大
蚕农积极性的各项政策措施,从而发展和提高自己。在资金设备上,借助于国内外财力的投入,在科学技术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泰山能纳细土,大海不拒涓流,方能显示高大、
浩翰的形象。若拒外力于山峡大门之外。控制蚕茧、生丝的外流,单纯追求原料茧生产与缫丝能力在本省内的平衡,而不去挖掘本省扩大原料茧生产的巨大潜力,而囿于目前区区利益之得失,实在是失策之举。
依笔者之陋见:四川省凭借着地域辽阔,劳力众多,发展蚕桑有着速度快、成本低、数量多、潜力大等诸多有利条件,因此大力加速蚕桑发
展,使之成为我国最大的原料茧生产基地,不仅可保证本省对原料茧的需要。而且也可尽量满足外省对原料茧的供求。
为了建立四川优质高产商品茧基地,在发展盆地其它蚕区的同时,今后还应当更加重视到自然气候特好、茧丝质量特优的川西地区的开拓,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规模宏大的川西优质
茧基地迅速的建立与形成。
从本省社会经济基础的实况出发,首先把四川建成为庞大的原料茧生产基地。在充实武装、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过程中,进而把自己变成为能与国内外竞争的丝绸王国。“欲取之先予之”的发展途径,未必就是失算之策。
三、重视黄淮平原蚕区的开拓,使之形成我国后备的蚕丝业生产新基地
黄淮平原蚕区包括江苏省的徐淮平原,安徽省的皖北平原,河南省的豫中、豫东北平原以及山东省的鲁西北平原,这块我国东部最大的平原地区,有着充裕的土地资源和劳力资源,具备了发展蚕桑适宜的自然气候条件,是我国发展蚕桑不可多得的地区。
在这块平原地区内,有112个县(市),耕地约1.3亿亩,农业人口700余万,人均农业人口占有耕地1.7亩。这个地区为光热资源条件较好的南北过渡地带,年降雨量为600~800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匀,地下水属淡水富水区,土壤大部潮土,但砂僵黑土和盐碱土占有较大面积。
国家规划开发这块平原地区,以改造其中低产面貌,使之成为我国粮食生产基地。
历史和现实的生产经验告诉我们,单纯地发展粮食生产,或以粮食生产占极大比重的农业产区,要想粮食高产,农民经济收益增加是困难的,其改变的速度是极其缓慢的,它
必须与经济作物紧密结合才能推进粮食的稳产、高产,农民的经济状况才会较快的改观,江浙及四川等老蚕区,由于粮食与蚕桑结合发展,相互促进,从而推进了粮丰茧旺。
为此建议:国家在开发黄淮平原的同时,应当把蚕桑生产纳入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统盘规划发展。在发展蚕桑的地区,桑树栽培
的面积,一般而言,要占到农耕地10%以上,每户蚕农至少要拥有一亩以上的桑园,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蚕桑发展才能得以巩固,并逐步形成生产基地。
望黄淮平原地区各有关县(市)把它列为本县(市)的骨干副业,重视蚕桑发展,这对振兴地方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活跃城乡市场,解决社会待业青年就业等问题,都是有
极大好处的。
这块地区目前虽然也有一些蚕桑生产,但数量不多,产区分散,量少质差,效益不高,影响了当地群众发展蚕桑的积极性。今后要在这块平原地区发展蚕桑,切忌发展中贪多、图大、求快、求洋的不切实际的作法,应当有选择地,经过充分调研,充分论证之后方能规划发展,避免发展中的盲目性。
四、加快“两湖”蚕区发展的步伐,使之尽快形成我国新兴的蚕丝业生产基地
我国蚕区的两个重点,一在长江流域东部的华东平原,一在长江流域西部的四川盆地。两个蚕区占到我国产茧量3/4比重,而在长江流域中部广阔的皖、赣、湘、鄂地
区,却是蚕茧生产薄弱环节。然而上述省区发展蚕桑的条件是完全具备的,在江西、湖南,拥有号称我国两大淡水湖的邵阳湖和洞庭湖地区,更具有发展蚕桑的优越条件,特别是洞庭湖地区有着发展蚕桑的巨大潜力。为了适应国内
外对茧丝生产的需要,如何加快“两湖”蚕区发展的步伐,使之尽快形成长江流域中部新兴的蚕业生产基地,目前尤感紧迫。
“两湖”地区,如果说过去由于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蚕桑生产失去了大发展的良机,那么,现在趁蚕桑发展的大好形势,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应当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指引下,排除一切干扰和阻力,不失时机地把“两湖”地区的蚕桑尽快的发展起来。
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没有形成蚕丝业配套经营体系的蚕区,在大型工业以及乡镇企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特别是效益不显著的蚕区,蚕业生产经历兴旺发达的发展时期之后,逐渐又走向衰落的阶段,这也是
蚕业生产发展存在的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因此,发展“两湖”蚕区,特别是洞庭湖蚕区,应该说;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两湖”蚕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在许多方面与太湖蚕区相似,其热量和土质条件,特别适宜桑树的生长发育,因此这个地区发展蚕桑,亩桑产
茧量很高,且能短期见效。实为蚕桑发展的一大优势。
为此,还望湘赣两省的最高领导和决择部门以及业务部门,要尽力打破目前
蚕茧裹脚难前的沉闷局面,狠下决心,开拓“两湖”地区的蚕桑事业,进而扩大“两湖”流域蚕区。
以洞庭湖地区而论,沿湖滨周围各县,调整农业生产的作物布局,每个县安排数万亩、十来万亩桑园,把这个地区的桑园扩展到50万亩,进而达到100万亩左右,亩桑产茧量力争在100斤的基础上,向150斤到200斤的目标迈进。如果实现了这样的生产目标,蚕业生产将给湖南
省特别是洞庭湖地区各县,对振兴地方经济,推动湖南经济,将有多么大的促进!在奠定洞庭湖蚕区基础之后,再向洞庭湖的湘、资、沅、澧各流域扩展,湖南蚕业将是多么一幅美妙的图景,她将是被誉为“丝绸之
府,鱼米之乡”的太湖流域蚕区在洞庭湖地区再现。我想,这幅美丽的蓝图,只要经过20年左右时间的艰苦努力,是完全可以变为现实的。
当前蚕业生产如此迅猛的发展,是否会有“蚕茧过剩”、“生丝积压”的现象出现?
1938年世界产茧量曾达到877.6万担,生丝产量5.64万吨,日本在三十年代产茧量曾达800万担,生丝4.3万吨。日本是当时蚕茧、生丝生产大国,时隔50年之后的今天,直至1987年,我国产茧量才700万担,生丝才3万余吨,至今还不及三十年代日本的生产水平。
何况此间世界人口倍增,人民生活的消费水平远比三十年代大为提高,世界人民对丝绸的需要更是大量地迫切的增加。如果,对当前蚕桑生产大发展的形势又顾虑重重,岂非
杞人忧天。也许在某个时候,蚕茧、生丝有滞销状况出现,那只是暂时现象,而不是问题的实质。
回顾建国40年来,我国蚕业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限制与反限制的矛盾中求得发展的,我国蚕丝事业能在今天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如果没有各级领导和广大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付出艰辛的劳动,坚持不懈地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指导群众,推动各地蚕桑生产的大发展,我国生丝、绸缎要想在1987年创取13.4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外汇额是不可能的。
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生活的物质需要,永远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不应当采取这样那样的理由和行政措施去限制茧丝绸生产的发展,正确的作法是,
蚕丝业的经营要放开,利益要均沾,生产要扶持,不合理的中间环节要刎除,蚕丝业的一统天下要改革。只有茧丝绸生产大发展之后,我国才能加速创造和积累更多的外汇去支援“四化”建。
(选自中国蚕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