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蚕茧丰产经验总结
刘 欣
(澧县蚕业技术服务站) 一、生产特点
澧县是湖南蚕茧主产区之一,蚕桑生产主要分布在官垸、张公庙、余家台、大围等四个乡。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和广大干群的积极努力下,今年蚕蚕茧获得全面丰收,与1987年比较,出现了养蚕数量、蚕茧产量、收购均价和全年总产值等全面增加的特点与大好形势。全年养蚕9453盒,较1987年7915盒增加19.43%,亩桑平均养蚕从1.8盒增加到2.2盒;全年产茧5274.9担,较上年4400担增加19.88%,平均每亩桑园产茧从100斤增加到20.43斤,增加20.43%;担茧均价667.45元,为1987年297.9元的2.24倍;亩桑产值803.82元,较上年297.9元增加1.698倍;全县蚕茧总产值352.07万元;为1987年131.07万元2.686倍,由于蚕茧丰收后茧值提高,群众植桑养蚕的积极开始恢复,桑园面积基本稳定,个别地方开始扩大新桑园。1986年全县桑园6000亩,1987年4400亩,今年为4450亩,其中新扩桑园100亩,因桑萎缩病为害减少老桑园50亩
二、突出典型
栽桑养蚕是我县的传统产业,群众有丰富的植桑养蚕经验,在今年蚕茧丰收的形势下,涌现了大批植桑养蚕能手,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典型层出不穷。
第一,出现了大面积亩桑产茧过2.5担的村组。如官垸乡蚕桑总场有桑园445亩,全年养种2320盒,产茧1290担,产值909200元,亩平产茧289.88斤,亩平产值2043.15元。虽然面积比1987年萎缩了20亩,总产茧量仍比1987年的1100担增加17.27%,亩桑产值比1987年的846.24元,增加141.44%。
第二,出现了亩桑产茧超200公斤的高产户。如官垸蚕桑总场四分场蚕农彭在元,承包4亩桑园,养种24盒,产茧1698斤,亩平产茧212.125公斤,亩桑产值3054.87元。
第三,出现了户产蚕茧过一吨的养蚕能手。官垸蚕桑总场三分场蚕农李二英是我县吨茧开发示范户,全家7口人,3个劳动力,承包桑亩5.8亩,继1987年产茧2412斤后,今年养种32.5盒,产茧2648.5斤,产值18866.55元,又一次保持全县领先地位。
第四,出现了大面积“一年养蚕,收入过万”的养蚕致富户。余家台乡东巴村有养蚕户80个,户平桑园3.27亩,今年收入过万的有7户,占养蚕总户的8.75%。官垸蚕桑总场的128户中有52户收入过万元,占全场的40.63%。
三、主要经验
第一,深化改革,归口管理蚕种。今年我们在县农委和省蚕种冷库的支持下,对我县蚕种供应实行了由农业部门归口管理。使蚕桑技术推广与蚕种供应紧密地有机结合在一起,便于因地制宜主动地掌握养蚕季节,指导蚕桑生产。扭转了过去经营蚕种中种价不一,供种不及时,品种不对路的混乱现象,有力地促进了蚕茧增产。
第二,扭转重蚕轻桑思想,全面落实各基技术措施。在技术推广工作中,今年我们重点扭转了重蚕轻桑的不良倾向,增加了桑园的劳动力与肥料的投入。据主产蚕区典型调查,全年亩桑施氮肥50公斤左右,同时加施了10—15公斤磷肥,20担猪栏肥及其它有机肥料。桑园培管用工每亩由1987年的27个增加到33个。亩平产叶3500斤左右,最高的达6800斤。对桑园的病虫防治,各蚕区分季节片有专人负责指导治虫防病技术。特别是官垸蚕区对防止萎缩病的蔓延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发动群众学高产户的成功经验,把好蚕期“五关”,即“收蚁关、消毒关、良桑饱食关、眠起处理关及适时上簇关”。在确保蚕儿饲养头数,促进蚕体发育整齐的前提下,严格消毒蚕体蚕座,注意良桑饱食,为蚕儿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认真抓好“两户”建设。蚕桑生产重点户、示范户是蚕业技术推广的桥梁与前哨阵地,对确保全年蚕茧任务的完成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建设蚕桑重点户与示范户的工作中,省蚕科所蚕业技术开发综合服务部,派出技术人员,在官垸蚕桑总场三、四分场进行技术指导,长期住在蚕农家,进行现场传授蚕桑生产技术。全县以官垸三、四分场为样板,根据各蚕区不同的生产水平,确定了不同的“两户”类型。如官垸蚕区,目标是“攻总产”即户平“产茧过吨,收入过万元”,在该场老典型、老科技示范户李二英同志的带动下,掀起了蚕桑生产的热潮,全场7个示范户,户平产茧都过了一吨,占全场的128户养蚕户的5.46%。收入过万元的52户,占40.63%;张公庙乡新堤村蚕桑组,93户蚕农,206.46亩桑园,户平桑园2.22亩,目标是“攻单产”,要求亩产鲜茧200公斤,亩桑产值2000元以上。其中示范户占才新4.5亩桑园,养种26盒,产茧922.5公斤,产值12269.25元,亩桑产茧205公斤,产值2726元。全组共产茧3165公斤,产值359266.50元,亩产茧153.3公斤,产值1740元,虽然没有达到预定指标,但产量比上年增加20%以上,产值增加一倍以上,给广大蚕农以极大的彭舞。
第四,完善蚕桑生产服务体制,巩固蚕茧流通阵营。过去我县蚕茧由供销部门一家收购,今年县政府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允许供销社,丝绸厂及农口三大家14个营业执照的茧站经营蚕茧,各茧站在相互竞争中,争先提高服务质量,不仅使蚕茧价格得到提高,扶持生产服务工作也大有进步。如县丝绸厂预约上门收购,县乡联办的官垸茧站,加强产前蚕需物资供应、产中生的技术指导、产后蚕茧收烘增值一条龙的服务;余家台乡巴村蚕茧站,坚持从收购盈利中“返利还农”,深受群众欢迎。使1988年全县鲜茧收购均价达667.55元,分别比1986年的165元/担、1987年的297.9元/担提高304.52%和124.0%。极大地稳定了我县蚕桑生产局势。
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我县蚕业技术服务站和县乡联办的官垸茧站,靠优质服务,采取多设网点的形式共收得鲜茧1103担,占收购总量的19.95%,收购均价713元/担,茧价高于全到平均水平的9.52%,并针对供销部门收购工作中的各种奖励政策,购进议价碳铵90吨,议价尿素15吨,转平价奖售卖茧给茧站的蚕农,补贴差价达800余元,赢得了信誉,争取了货源新兴的乡村企业茧站,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官垸乡蚕桑总场,余家台东巴村的两个集体企业性质的茧站,收得鲜茧1619担,销售干茧29.43吨,获毛利15.442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有处条件在于村办茧站的兴衰直接与养蚕农户切身利益挂了勾,茧站获得利益可减免蚕农的上交提留,解决村干部的工资和其它集体开支,减轻群众负担。如东巴村各季蚕结束后,按本村蚕农交售的鲜茧量,每担返回利润20元,共返利款10560元,并减免了本村群众的各项提留和摊派款近万元。象这样“自产自销”形式的茧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适应目前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势;个体茧站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到目前为止,我县官垸及余家台蚕区,已有个体茧站四个。全年他们共收鲜茧1003担,销售干茧18.5吨,获利润近8万元。
综上所述,抓好重点专业户,科学示范户,以点带面以及加强服务工作,以服务促进生产是我县取得今年生产丰收的主要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