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澧县红湖区的调查
澧县县委政研室
澧县红湖区委 联合调查组
澧县是我省蚕茧主产区之一,红湖区则是澧县蚕桑生产的主要基地。这里三面环水,土质肥沃,资源丰富。近几年来,他们在不放松棉粮油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把发展蚕业作为开发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1989年,该区共养蚕7239盒,总产鲜茧216.45吨,占全县总产的69%,创产值297.89万元,上交税利1.61万元;获纯收入269.62万元,占全区经济作物收入的7.8%,比1988年全区农民收入增长1倍。因此,从红湖区多年发展蚕业的实践和积累的经验看,湖区致富,走植桑养蚕的路子,是大有作为的。
一、现状·潜力
红湖区辖六个乡,99个村。栽桑养蚕已有80余年的历史。通过近20年来的苦心经营,
使这一传统的产业得到了不断恢复和发展。目前,该区共有专业养蚕组39个、835户,从事
专业养蚕人员1792人;受益桑园1401亩,占全县桑园总面积的38.8%。其主要特点是:
建设速度快。该区以官莞乡为示范基地,官莞蚕场自1966年建场起,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有效地利用和挖掘土地潜力,加快了速成增殖的步伐,不断改进植桑养蚕技术,现已辐射到全区3个乡、 13个村的39个组,连片集中,形成了初具规模,种、养、加工一条龙的种桑养蚕生产新格局,成为全区经济收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
亩桑产茧量增长快。1985年亩平产茧只73.5kg,到1988年亩平产茧量增至154.5kg,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6.6%。
蚕桑专业户发展快。随着农村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养蚕专业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个区已有养蚕专业户835户;3326人,劳力1792人。从单纯的粮棉生产转移到专业养
蚕上来。市劳动模范、官烷乡蚕场蚕农李二英,全家八口人,仅3个劳力,种桑7亩,
1988年,养蚕种32盒,产量达1300kg,亩平185.5kg,获收入1.82万元,加上家庭养殖等
项收入,全年纯收入达19500元,人平2562.50元,桑园南平创值2785.70元,成为了市县闻名的科技养蚕示范户。
经济效益提高袂。在认真摸索科技养蚕的同时,改革历史沿用的原始养蚕方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8年获得亩平桑茧值1924元的好收成,分别是粮食、棉花收入的2.8倍和3.7倍。
事实证明,蚕桑生产在综合效益上具有很大的潜在力:
潜力之一: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据分析对比,一亩桑田与一亩棉花比较,接近三年均价对照,桑田受益亩平均在1700元,棉花为310元,是棉花收入的4.4倍。官烷乡蚕场有128户,535人蚕农,1988年、1989年两年创收147万元,人平创值2747元,纯收入上万元的96户,占75%,已有楼房15栋,拥有电视机110部,存款105万元,户平8200元。
潜力之二: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发展桑蚕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丝绸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也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和外汇,还则以充分挖掘社会潜力,为更多的剩余劳力找到出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潜力之三: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建设大规模的桑蚕基地,对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起到不呼估量的促进作用,是名符其实的“绿色无烟工厂”。
二、优势·前景
蚕农称赞“桑树是摇钱树,蚕房是聚宝盆”。栽桑养蚕历来被人们视为农村致富门路
之一,素有“小金库”之美誉。基于这一点,他们设想并规划,从1990年起,建立8.5km长的蚕桑生产带,桑园面积扩大到5000亩。鲜茧产量突破1000吨,产值过千万元,使蚕茧收入达到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7%,拟建成我省湘北地区最大的蚕桑基地。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其优势有以下五点:
1.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据初步调查,红湖区植桑养蚕已有80余年历史,有近动
年来蚕桑业几起几落的经验教训。现拥有专业技术人才百多名,有835户蚕农的主要劳动力掌握了全套养蚕的操作技术,有在实践中摸索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和技术措施。积累了桑树栽培、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防治以及养蚕优质高产的经验,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2.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这个区有13.4万米的防洪大堤所形成的近万亩沙洲,是发展蚕桑的丰富土地资源;有近年内开发的卿加亩精养鱼池,可全面实行桑基鱼塘建设;有全区3.8万个农户的宅基地,面积达五万余亩,如将现有乱、杂而经济效益低的树木变为植桑养蚕,经济效益将成倍增长。
同时,该区属洞庭湖冲积平原,在此地形和水文条件下形成的非地段土壤(如河湖积物发育成土母质为长江沉积物,加之耕作施肥等人为措施下形成的水积土),有利于蚕桑生产,且周期短、受益快,能增强再生产的发展能力。
另外,该区位于湘西北,属中亚带北缘内陆气候区,日平均气温16.5℃。区境内温度、湿度、光照、降水等都宜桑宜蚕。
3.劳力资源丰富。全区现有农业劳力69239人,势平负担耕地仅2.9亩,可抽出近万
名劳力从事蚕桑养殖等多种经营生产,植桑养蚕且不受年龄、体质的限制,不分男女老幼,进行多方面充分利用,把蚕桑经济系统作为其载体之一,完全可以吸收消化其中一部分,使剩余劳动力得到较好的转移。
4.市场前景广阔,产品畅销。当前,随着世界性“自然纤维消费热”的兴起,被誉为
“纤维皇后”的丝绸及其织成品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出现严重短缺,需求增
大。同时,蚕桑业的发展,也可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和外汇。且生产出的蚕茧色泽光亮而优质,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已成为丝绸厂家的抢手货,市场广阔,前景可观,有利于基地建设的发展。
5.经济效益可观,能有效地调动蚕农生产积极性。
三、问题·对策
近几年,蚕桑业建设虽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策不稳,环节分割。具体表现在收购价格不稳,重收购、轻生产,农工贸管理之间整体服务观点淡薄,各自强调部门利益,导致养蚕的不如加工的,加工的不如收购的状况,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建国标准不高,盲目引种,盲目建园,分散植桑,形不成规模效
益。
三是科学技术服务落后于生产,致使现有桑园萎缩病不断蔓延扩展。如不认真解决,就不可能有长久的经济效益。
应采取的对策是:
1.广泛宣传发动,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商品经济观念。目前,蚕农对蚕桑生产认识高、行动快,效果显著,巳经偿到了植桑养蚕的甜头。但他由于市场的变化,必须认真引导广大湖区人民看到蚕桑业的有利条件和优势。以现场参观、印发技术资料,现身说法的方法,解决“急功就利”的思想倾向,正确处理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从传统的习惯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看到蚕桑业的发展潜力与前景,以适应商品生产的新形势。
2.统一规划,高标准抓好桑园建设。把蚕桑基地建设纳入乡村秋、冬修水利工程建设付于实施。基地建设在不与粮棉争地的前提下,集中建立以官炼、余家、大围三乡十五村连片集中的蚕桑生产带,充分利用我区地处东部滨湖区沙洲,沟港湖汉和农户宅基地的四旁植桑,做到生产集中,技术使中、服务集中,建园一片,受益一片。迅速实现百亩一村、千亩一片、吨茧一户的规划,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成立班子,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为了适应大面积发展的需要,成立党票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把发展蚕桑生产作为发展多种经营的突破口,提供多功能优质服务,负责苗圃、栽培、防病治虫、养蚕、加工服务等一条龙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定期举办植桑养蚕训练班,组织参观学习与检查督促,解答疑难,减少损失,使成功的经验得以迅速推广普及,这见成效。同时,努力做好销售、加工,使其流通环节畅通,增加出口,努力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
4.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养蚕经济效益。坚持科学养蚕,夺取蚕茧优质高产;一是注意养用结合,总结饲养经验,合理安排全年养蚕,以养足春蚕,适养夏蚕,少养早秋蚕,大养中秋蚕,看叶养晚秋蚕的科学布局;二是把消毒防病贯串于养蚕生产的全过程,掌握高产主动权。同时,充分综合利用蚕桑副产品,深化挖掘系统效益。尽快使社会资源转变为商品经济优势。拓展整个蚕业经济。
参加调查人员:曹哲忠、张儒松、李文清、杨先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