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我国蚕丝生产


                  吴维光

                  华 南 农 业 大 学
                 联合国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蚕丝生产的发源地,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丝绸以其色彩华丽,穿着舒适而闻名于世。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丝国”的美誉。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输出丝绸和传播蚕业技术,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发展人民间的友好往来,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丝绸传友谊”,一直传为佳话。今天,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生丝生产国(约占世界总产的58%)和输出国(约占世界生丝市场的90%),每年为国家创汇10多亿美元(1988年达15亿多美元),对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促进对外贸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方面,有着新的重大意义。在纪念丝绸之路2000多周年之际,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珍贵遗产和传统,振兴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我国的蚕丝生产,巩固和提高我国作为世界首位蚕丝生产国和输出国的地位,扩大国际影响,促进国际蚕业技术的交流和发展,对人类物质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世界蚕丝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浅析
     半世纪以来,蚕丝生产虽然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严重破坏和一段时期人造纤维 的强烈冲击,经历了许多兴衰起伏,但是,丝绸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和特有的魅力,作为“纤维皇后”,仍然保持其声誉和市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近年的总产(66—68千多吨)。(1)(2),仍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的1938年(约57千吨)增长15-20%。从1970年算起,到现在近20年间则从44千吨增长到约68千吨,增长率达54%。世界市场,优质生丝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升,保持着增长的趋势。     
     在此期间(1970年以来)世界蚕丝生产,有如下几个明显的趋向:
     1.日本从原来最大的蚕丝生产国,产量急剧下降:随着日本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劳动 工资值的提高,需要费劳动力较多的蚕丝生产,从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即急剧下降, 80年代初期政府曾采取限制性减产的政策措施。生丝产量从1970年的20.5千吨(占同年世 界产量的46.5%)下降到1987年的7.8千吨(2)(占世界总产的12.4%)退居在中国、印度之后。
     2.中国的恢复和发展,跃居世界首位:中国由于30年代、40年代战争的严重破坏, 1949年解放时蚕茧产量仅为历史最高产量的14%。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大力扶植蚕丝 科技的发展,生产得到了不断的恢复和发展。1970年蚕丝产量达到11.12千吨(占世界总产的25%左右)。随后,近20年发展较快,到近两三年,产量在用36一39千吨之间(约占世界总产的58%),稳居世界首位。
    3. 印度的兴起:印度是近年发展较快的国家,全国现有桑地215000公顷, 440万人从事蚕业。由于地处热带,桑树全年均能生长,并有大量廉价的富余劳动力,近年政府大力提倡发展蚕业,提高蚕茧价格,二化性白茧,每千克约合6—7美元,多化性黄茧约合5美元,因而刺激了蚕业的发展,生丝产量从1970年的2.26千吨(约占世界总产的5%),提高到1986年的7.9千吨和198下年的8千多吨(约占世界总产的13-14%),超过日本而居世界第二。
       4.过去一些蚕丝生产国,如意大利(1983年产量曾达2.7千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已经从产丝国家的名单中消失。
     5.另一方面,对蚕丝业感兴趣的国家正在增多: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丝价格的上 升,赚取外汇的吸引力,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努力发展蚕业。目前蚕业国家已近60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粮农组织也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蚕业开发,例如曾先后资助马达加斯加、津巴布韦、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菲律滨、越南等国,此外,中东的土耳其,拉美的国家除巴西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外,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非洲的卢旺达、肯尼亚、乌干达等地也都对发展蚕业很感兴趣。但是大都还未取得显著的进展。
     6.其他的许多生产国时有起伏,产量基本持平或发展缓慢:如苏联1970年为3千吨, 1980年曾达4.4千吨,而1987年又下降到3.6千吨左右。泰国从1970年到1987年也是在1千吨左右浮动,伊朗一直在0.44千吨上下,越南也从1970年的0.3千吨到1987年的0.4千吨,土耳其从0.26千吨到0.29千吨,保加利亚1975年为0.22千吨,1987年为 0.2千吨,罗马尼亚一直在0.1千吨上下。巴西在一个时期发展较快,从1970年的0.26千吨,到1982增至1.2千吨,但以后到1987年几年来徘徊在1.2至1.3千吨之间。
  综合以上的几点指况,可以分析归纳为:
     (一)世界蚕丝生产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约近85%集中在中国、印度、日本三个主 要生产国。但其比重在近20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份额正从经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日本、意大利南朝鲜、蚕业的减退和中国、印度的增长(在同一国家中,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蚕业也正逐步转移到内陆待开发的山区和丘陵地带)。     
       (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桑树能全年生长可以多次养蚕等自然条件,具有发展蚕业的潜力和兴趣。但是由于蚕丝生产环节多,技术性强,特别是适应当地的优良蚕种有待培育,缺乏适宜的蚕种供应。各种制约因素较复杂,诸如种和养、农业和工业、贸易间的关系;农业内部蚕茧和各种作物的比价关系;以至宗教习俗等(如泰国佛教徒戒杀生,对烘茧、煮茧、杀蛹缫丝也认为是杀生),正如上述许多国家的情况一样,在一定时间内,难以取得较大的发展。一些新发展的国家,即使在一个时期内取得一定的发展,但也将会有起伏,不易稳定地持续增长(例如巴西)。
     二、蚕丝消费市场的前景
我国不少人士经常关心的是蚕丝增产了,但市场需求又将如何?在人造纤维问世的初期,曾经风靡一时,蚕丝和其他天然纤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是随着实践的检验,人造纤维毕竟在许多方面仍然不及天然纤维,特别是蚕丝的舒适,人们重新对蚕丝及其他天然纤维感兴趣,提倡天然纤维服装,这就决定蚕丝消费市场约近20年来得到恢复和增长超过50%的原因。特别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天然纤维的消费正日益增长。以日本为例,据1983-1984年的统计,在各类纤维总消费中棉花占30%,羊毛占21%,蚕丝占9%(人工合成纤维占30%),而在全世界纤维消费总量中,1985年的统计蚕丝仅占0.19%,因而提高蚕丝消费量的前景是乐观的。事实上,由于近年丝绸时装的兴起,丝绸内衣裤的风行,正使丝绸消费量稳步增长。美国在1986年进口丝绸比1985年增长4.84%,同年进口生丝比1980年增长29%。 西欧是进口生丝的传统主要市场,意大利在1986年进口7.13千吨,比1980年的3.97千吨增长79.6%,而在香港市场,1986年进口3.18千吨比1980年的0.34千吨增长8.8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丝绸的消费量将会肯定继续增加,并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消费量也必将逐步增长。近年生丝价格的不断上涨,正是反映市场上需求不断增长的供求关系。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蚕丝生产的几个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当前世界丝绸畅销,市场正稳步扩大,并将继续发展在最大的三个产丝国——中国、印度、日本,日本同时作为蚕丝消费大国,今后将努力稳定在目前的产量水平上,而放弃进一步的竞争,印度的产量将继续上升。但目前水平仍与我国有较大的差距;因而我国应抓紧时机,加快发展,努力扩大生产,以巩固和提高我国作为最大的产丝国和输出国的地位,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为此,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提高对蚕丝生产的认识,进一步研究解决农、工、贸间的合理分成比例,适当提高茧价。     
  如上所述,印度是近年来蚕业发展迅速的国家,这和他们提高茧价有关,其二化白茧每千克约6-7美元,高于我国的劳价,据我们了解,斯里兰卡、尼泊尔、泰国等均鼓励蚕丝生产,从蚕茧收购价格到农业贷款上给农民优惠,养蚕收入均比种植其他作物高,日本在蚕茧和生丝的比价,在政策上着重扶植农民,茧价占丝价70%以上,而我国蚕茧收购价格偏低,尽管我国各种农产品大都均开放市场,价格随供求关系而变动,而由国家统一收购的蚕茧牌价,低于其他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幅度,例如过去在广东珠江三角洲,0.5kg蚕茧价值约相当于2.5kg塘鱼,而现在仅值1kg多(未提价前仅值0.6kg塘鱼),因而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上养蚕成本(如电、煤、化肥、蚕药、蚕具价格均大为提高)增高,因而在经济较发展的地区,蚕业生产已出现大幅度的滑坡,如广东从1985年年产2.5万多吨蚕茧跌到近两年的1万多吨。过去,占广东销售蚕茧产量85乡以上的顺德、南海、中山三县,现在下降到只占10%左右。各地蚕茧收购的混乱局面,仍未能完全制止,如果我们不认真加以重视,正确处理农、工、产品的合理比价,将不利于蚕丝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我国这个有5000年历史传统和在世界上占有优势的最大创汇之一的产业就会难于继续巩固和提高目前的优势,存在潜在的危机(由于印度的迅速发展)。
     2.我国蚕丝业要巩固世界上领先地位,迅速加强蚕业和丝绸业科研是当务之急。
     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正在日新月异,我们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特别要致力于改进贡品种的质量,提高生丝的品质和产量,大力改进丝绸整染工艺,大力改进花式品种,大力发展丝绸时装设计,以适应世界潮流的需要〔据香港市场调查,最优质的法国丝绸每码(约91.4公分)售价690港元,而我国产品仅在120—200港元之间,由于质量上的差距,销售量不如法国产品。意大利一条真丝领带,质量高的价值600元港币〕。同时要大力开发生丝的多种用途,研究丝毛,丝麻,丝棉等交织产品。要做到这些,应立足于不断提高我国蚕业教育、科研水平和生产水平,增加投入,大力改善科研、教育机构的条件,改进蚕丝业的基础设施和人员的待遇等。
     3.进一步贯彻开放、改革的政策,加强国际蚕业科技合作和交流。
     著名的丝绸之路,在古代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发扬这种精神和传统,就要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开放、改革的政策,积极开展国际蚕业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努力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如举办国际培训,开展对外有偿的技术咨询和项目承包等活动,输出杂交蚕种和养蚕、缫丝设备等,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南朝鲜派出专家到23个国家帮助他们发展蚕业)。这也是服从于我国的外交政策,符合南南会议的精神的,也是我们赚取外汇的积极做法。与此同时,从而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蚕业科技情况和各自的经验,取长补短。日本在蚕业科学技术上,还有不少领先的领域,要继续发展中、日科技文化交流,总之,本着互利的原则,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将对发展我国的蚕业是非常有益的。
              参 考 资 料 
  (1)ESCAP(1988), Current Status of the Sericultuve Sector in the   Conntrieo of The  ESCAP Region,Expert Group Meeting on  Sericulture.P.s-  27
  (2)Regional Office For Asia and Tbe Parif  FAO.(1989).
  Sericultnre DeveloPment in Asia.RAPA  Publication 1989% 5.P.l32-137
  (3)Ronacd Currie(1988) The world silk Ma-rket:
  Taday and Tomorrow,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rohical   Sericulture Practices, In一dia P. 73-87
                        1989年10月于西安
(本文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亚洲太平洋地区蚕桑培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