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古 代 丝 绸 之 路 的 考 证
论 现 代 丝 绸 之 路 之 开 拓


                           靳永年 
            (湖 南 省 蚕 桑 科 学 研 究 所)

     丝绸之路,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通道,它是我们的祖先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对于历史作出的伟大贡献,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千多年来,在占世界陆地总面积三分之一的亚欧大陆上,古代各国各族人民的联系,正是依靠以美丽的丝绸命名的交通要道。它的形成、开通与繁荣,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影响和推动了这一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丝绸之路是商品贸易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也是各国各族人民传递情谊、友好往来之路。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对丝绸之路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研究领域不断扩宽,研究方法日趋多样,研究队伍逐渐壮大,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得到普及,在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今天,研究丝绸之路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
     我国是最早发明养蚕织丝的国家,目前已发现的最早丝织实物是钱山漾出土的残绢片,经鉴定是家蚕丝织物。它说明我国养蚕织丝最少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从已发现的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说明,中国的丝绸,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就出现在南亚、西亚及南西伯利亚地区。么元前四世纪战国初期,已贩至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远在张房通西域之前,我国丝绸已远销希腊,中国被称为“贫力斯(丝)匡”,丝绸之路始辟于何时?过去不少史学家普遍认为始于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合出使西域之时。其实,从古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秦立国不久就已有蚕桑丝织业,《诗经》。的十篇秦风中就有三篇提及蚕桑丝织。秦代对蚕桑事业是用法律严加保护的,丝是市场上一种大宗的流通商品,丝绸贸易相当发达,这种贸易当然亦会从国内扩大到国外,秦时开辟的东西交通要道必然会与丝绸贸易有关。古老的丝绸之路,从我国司马迁的《史记》起,历代许多中外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它都有记载和研究,但称之为丝绸之路却是近代十九世纪的事。从这里看出,丝绸之路是后人为突出丝绸贸易加予古代东西方交通路线的名称。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丝绸之路这条古老而漫长的路,更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走出来的,很难说是那个人开辟的。我国学者张易惯先生早在1930年出版的叫西交通史料汇编乡第一编附录“支那”名号和中写道:“张在西使,交通沿自古以来西行之道而走,无空可凿。”秦代中西贸易很兴旺,汉初由于汉代中央王朝与匈奴处于敌对地位而至一度中断,张黎的功绩就是使由干匈奴阻隔。度中断的中西交通重新得以恢复,并后来使之兴盛。综上所述,可以说丝绸之路始辟于秦,而盛于汉唐。
                二、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丝绸之路从广义来说,大致可分为西域路、草原路和南海路三条主要通道。
     (一)西域路
     西域路是公元前二世纪以来,历史上中国大量的丝织品向西输出的主要通道。汉代为历史上丝绸对外贸易的兴盛时期,当时,由东延何西域的通道分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西北丝绸之路东起长安(即西安)西行,循着河西走廓至敦煌,由敦煌再分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西南出古阳关至若羌(即都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经和田、莎车,越过葱岭到阿富汗、伊朗,再在西可达伊拉克、大秦(即罗马)。北路从敦煌西北门出玉门关至上鲁番,库车到喀什,越葱岭到大宛(今苏联弗尔于纳)、康居(今苏联撒马尔罕),往西经伊朗,可达大秦。西南丝绸之路由西安经四川成都、云南大理、保山到印度、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
     (二)草原路
     草原路是古代中原丝织品向北输出的主要通道。这条路线是我国史学家张维华在八十年代初期发表的论文中提出并论述过。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学上所提供的证明来看,这条路线的使用较早,始于公元前七一五世纪,早期中国丝绸传入西方,很可能主要是从这条路传入的。这条交通要道开通后,在其东段,先后被蒙古高原的匈奴、突激、回鸿、蒙古等强大的游牧民族所控制,他们与中原正朝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贸易联系,大量的丝绢流入蒙古高原,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又被转售出去,有不少被转运至中亚、西亚、乃至欧州,加突厥与东罗马就有过丝绢贸易。草原之路从起点塔那(即塔那伊斯)到终点元大都(北京),都处在元的范围之内。在这个时期,欧州各国及教皇与中国相互派企的使节以及来中国的传教士,不少就是从草原之路来的。这条东起蒙古草原,西至黑海沿岸,横贯欧亚草原地带的交通线,它的方位大体在北纬45一50度附近。自公元前七世纪以来;经汉唐至元明,是一条主要的交通要道之一。大量史料证明,古代中原的丝织品是同时分别向北和向西两条路线输出的。
     (三)南海路
     丝绸之路,除了西北的陆路以外,还存在着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航海事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唐代中叶,中央亚细亚被土尔其等民族占领,唐朝的势力退出了这个地区。而吐蕃(今西藏)的势力也向北扩展,占据了河西和陇右,这样,陆上的丝绸之路,也就再没有当年最盛期那样繁荣。到了公元十五世纪后,随着海路的畅通,世界海运不断发展,中西交通开始由陆路向海上转移,陆上的丝绸之路慢慢冷落下来,逐渐被水路所代替。
     据《新唐业、地理志》·记载,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大体是:从广州出发,沿越南海岸南下,取道马六甲海峡,绕经苏门答纳,西行至师子国,再由师子国沿没来国(印度马拉巴)海岸北上,抵新头河(印度河)口,从此沿波斯海岸西行,经阿曼湾到达波斯湾头,最后溯幼发拉底河至阿拉伯首都缚达城(巴格达)。如横越阿拉伯海,到达东非沿岸,最后可抵波斯湾。从广州至波斯湾全程,约需航行三个月。中西方的商人,有直接从起点至终点航至对方的,也有至中途某地交换货物即行返航的、在这条海上丝路中,斯里兰卡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三、开现代丝绸之路
     随着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进一步贯彻,我国同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必然会日益增强,开拓现代丝绸之路,必然成为我国四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经济地理分布的特点
     我国经济地理分布明显地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位置优越,海陆运输便捷,劳力充足,工农业基础好,商品经济发达,资金富裕,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较高,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地方资源缺乏,原材料和燃料靠外地调入。中部内陆地带处于全国腹心位置,可以双向开拓市场,能源及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基础雄厚,工业、科技力量都有一定的基础,但该地区工业布局较分散,商品经济不够发达,地区经济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西部边远地带地处边锤,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较差,劳力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力量不足,但该地区面积辽阔,矿产、能源、水力资源丰富。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生产力布局总的态势由东向西是阶梯形变化,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指标渐次递减,而空间广度和资源丰度却渐淡递增。生产分布的与资源分布的不协调,经济技术优势同自然资源优势脱节,制约着全国经济的健康增长和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现代丝绸之路——欧亚海陆联运的大陆桥
     古代丝绸之路,分陆路和海路,随着历史的变化,陆路交通慢慢衰落,逐渐被海上交通所代替。现代丝绸之路,是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结起来。它的具体路线拟以连云港为起点,经陇海一兰新一北疆铁路,出阿拉山口至苏联阿克斗卡,接阿拉木图一西伯利亚铁路,横贯亚欧大陆,北上北欧,向西直抵荷兰鹿特丹港,南下可达中东、西亚、北非,成为联结太平洋与大西洋、沟通亚非欧三大洲的“大陆桥”。
     (三)开拓新丝路 加快我国经济的振兴和繁荣
     连云港处于西太平洋东岸亚洲大陆的中部,位置适中,腹地广阔,将成为欧州各国从陆路进入太平洋经济国最有利的港口。横贯我国北方的陇海一兰新铁路沿线,历史上形成了淮海、中原和西北三个经济区,加快它们之间全面的经济联系,将建成我国除沿海、长江沿岸两个产业带以外的又一个产业密集带。而建设陇海一兰新沿线产业带是开拓现代丝绸之路,促进国内久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客观经济基础。陇海一兰新线连接着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三大轴心城市,向东与淮海、中原地区衔接,同长江产业带并列贯穿于我国东西,成为经济开发的主动脉;向西形成我国西部的外贸·走廊,适应大西北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的要求。因此,开拓现代丝绸之路,一是有利于把沿海地区的发展同内地的开发紧密的结合起来,使沿海的技术资金优势与内地边远地区的资源优势有机地结合,从而处理好我国东、中、西部的关系,进一步促进全国经济的振兴。二是有利于加快大西北的开发,将把我国辽阔的内陆地区推向开放的前沿,使我国由东向单线开放改变为东西两线的双向开放,同时使西北重新变成联结亚非欧的交通要道,更好地综合利用国际资金技术和资源市场;三是有利于我国陆运事业的发展,将使我国同欧州、苏联、中东、北非贸易进口货物不需倚靠海运,使西太平洋经济圈进出口货物的大部分舍海就陆,把我国海运不发达的劣势变成为陆运事业蓬勃发展的优势,四是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将使两大洋三大洲更加依赖我国。
     目前,连云港的建设正在加快,陇海复线和兰新电气化工程顺利进展;北疆铁路正在加紧兴建,苏联也积极主张接轨,开拓现代丝绸之路的条件已逐渐趋于成熟,我们期待着丝绸之路更加繁荣的时刻早日到来,让它放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异彩。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维华 于化民《略论中西交通史的研究》《文史哲》1983年第一期 
     (2)张星海 《中西交通史科汇编》第一册
     (3)莫任南 《隋唐时期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一期
     (4)陈 炎 《“丝绸之路”由陆地转向海洋》、《嘹望(京)》1984年第36期
     (5)郎 樱 《国外“丝绸之路”研究动态》.《丝路(新咯什)》1985年第5期
     (6)成 一 赵昌春等《丝绸之路漫记》新华出版社出版
     (7)周匡明《蚕业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8)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 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