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养蚕和桑树栽培技术的期待


             〔日〕小野松治

     我的专业是桑树栽培学。因此,在这里我想从桑树栽培上的学问和技术出发,就我对今后中国在养蚕技术上的期待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关于中日养蚕技术的交流
     在这里,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两国间的交流历史。关于中国和日大的养蚕技术交流,据说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因此,我就谈谈近代的交流情况。
     据吉武等(1982年)的研究,中国在1700年左右,从长江流域到浙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栽桑养蚕技术,茧、丝的生产已经很多了,在1760年(乾隆25年),据说向日本输出了30吨的丝织品。特别是上海港对外开放以来,生丝、绢织品作为一种国际商品供应海外需要。在此情况下,日本于1877年,向太湖地区派送了留学生,学习中国先进的栽桑养蚕技术。以后,当时的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国内治安,镇压叛军等,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为了补充军费,曾经花了较大的努力来振兴蚕丝业,但没有取得大的效果。同时1858年日本横滨港的开放,中国蚕丝业碰上了和日本竞争的时代。
        这样一来,清朝政府失去了在蚕丝业方面的优势, 1903年(明治36年),蚕茧产量的第一把交椅让给了日本。另一方面,在日本,于1872年(明治5年)为了改良生丝的品质,创设了官营的富冈制丝所,随后在1911年(明治44年),以提高蚕丝技术为目的,创立了蚕丝试验场。并且注意蚕丝科学的振兴与人才的培养,设法充实了有关蚕桑大学和蚕桑专门学校,使蚕丝科学的振兴和蚕桑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其结果,带来了日本蚕丝业的全盛时期, 1930年(昭和5年)养蚕农户达220万户,桑园面积达71万公顷,收茧量达40万吨,生丝的输出达到了2862吨,蚕丝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尼龙等的出现,以后蚕丝业就一直走下坡路了,大战后, 由于国内对生丝需求的扩大,生丝生产量有一段时间内增加了,但到1963年(昭和38年),开始由生丝输出国变成了输入国。1971年(昭和46年),输出生丝780吨,近3000吨的生丝,几乎是在国内消费了,到横滨港对外开放105年时,蚕丝业作为输出产业的使命宣告到此结束。
     另一方面,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提出《一切产业均以粮食为中心……》。的口号的同时,在蚕茧的生产方面也开始下力气了,于1969年(昭和44年),超过了日本,重新居世界王座。在1987年(昭和62年)中国蚕茧产量达到了34万吨,占了世界蚕茧产量的59.1%。如以上所说,中日两国在世界蚕丝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家蚕茧的生产方面,日本今后想再次超过中国,那恐伯是不大可能了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领导未来世界蚕丝业的将是中国了,仅此一点,中国在世界蚕丝业上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
     因此,中国在作为世界蚕丝业的领导地位上,也必须具有相应的条件,在这里,我想从桑树栽培的立场上向你们推荐《省力多收》的发展方向,即不减少桑叶的收获量的基础上,如何减少桑园作业劳动力。
     2.支撑着日本养蚕业的省力技术
     近30年来,日本的工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以高质量、大规模生产而享有盛名,其中,不断的研究,创新和生产体系的效率化是为世人所了解的。由于工业的发展,劳动人口向城市、工厂流动,农村陷入了所谓的人口过稀,带来了农业劳动者的高龄化,出现了所谓的 “三老”农业,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1960年)。
     但是,放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生产,那也是不行的,在高物价,高工资的日本,要维持农业生产,就只有象工业生产那样,采取高质量,大规模生产的方法。因此,省力技术就成了首先考虑的问题,特别是象养蚕,蚕饲料桑叶的生产和蚕的饲养要分二个阶段作业,这样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是不允许的,如何用较少的劳动力来取得较多的收益呢?对于这样的课题,各研究机关、行政单位、农民都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这样一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果用1960年单位工作量的劳动力指数作100的话,到1986年已经下降到了32,其中,特别是桑的栽培方面,这期间已经达到了省力80%,那么,省力技术到底与那些方面相关呢?下面列举四个主要的方面:
     1)改良收获方法
     2)桑园管理作业使用机械化
     3)引入除草剂
     4)扩大桑园规模
     这些作为实用技术已经定形了,今后我想应该向更加合理的方法方面去改善。
     在日本,由于《茧丝价格安定法》的实施,决定了茧丝的基准价格,其基准价格自1981年以来,三次调低,因此,导致了养蚕农家锐减,收茧量由调价前的7.3万吨减到2.96万吨(1988年),约减少了60%,可是1988年以后,茧价一下子提高了,1989年的春茧平均每千克是2800日元,比前年夏茧的每千克1400日元增了一倍,可是茧价的变动,对养蚕农户来说,有一种前景不安感,小规模的农户显著减少,相反,大规模养蚕农户增加了,预计今后也将是这个发展倾向。
     从日本的过去和现状来看,我想在规划今后中国蚕桑生产的理想蓝图上,日本的这些经验也许能作为一个参考。开发和普及更加高效率的养蚕技术,这对正在以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中国来说,应该是非常需要的吧。我作为亚洲的一个朋友,强烈的期待着,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中国蚕丝业的发展。
                              1989年10月于西安
    (本文作者曾任日本农林水产省蚕丝试验场栽桑室室长)符报军译,沈汝禄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