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茧质下降的原因及应取对策刍议


张艳   万正华
(江苏省溧阳县林副业局)

    近年来,全国蚕桑生产出现了回升的趋势,总产已由1985年的33.58万吨上升到1989年的48.46万吨,蚕茧主要产区的四川、浙江、江苏三省也分别由1985年的10.69万吨、8.46万吨、7.31万吨,发展到去年的13.2万吨、11.5万吨、11.2万吨。同时一些新区也有所发展。这与国内外方兴未艾的丝绸热、消费市场的需求是一致的,是值得庆幸的好事。但是,在蚕茧产量大幅度上升的同时,蚕茧质量有明显的下降,已成为目前蚕桑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据有关部门资料:近年来,鲜茧出丝率下降了1~2个百分点,上茧率下降了5~8个百分点,其它指标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相应地造成生丝原料成本增加,严重地影响了生丝质量的提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总产增加,效益减少的负效应现象。由于茧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出口创汇,削弱了行业向的竞争能力,对茧丝绸事业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在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巩固提高蚕茧生产这个基础,提高蚕茧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实为当务之急。本文根据我地的一些实际情况,试图剖析近年来茧质下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意见,和大家共同讨论。
    一、茧质下降的原因
    1.蚕茧收购中丢掉了按质论价的正确价格政策:近年来,蚕茧收购中不是按照干壳量、上茧率、含水率、化蛹程度等茧质的好坏来评定价格,而是有关部门根据主观意志来确定茧价。在抢购风的冲击下,售茧有时前后相差一天,每百公斤的价格可能上下二百多元。甚至出现茧价前紧后松、先低后高的不正常现象,使得实行科学养蚕产量高、茧质好先卖茧的价格低,而老法养蚕茧质差的反而茧价高。严重挫伤了群众科学养蚕的积极性。
    2.茧收购中的“平均扯价”,使蚕农忽视科学技术,粗放经营。由于蚕茧收购中的手估目测,“平均扯价”,使蚕农不再是努力提高茧质,争取优茧优价,而是想方设法节省成本、减少投入。从而忽视了科学养蚕技术,形成粗放经营。如蚕头养的过密,食桑不匀,造成茧层厚薄不匀,上簇过密,使双宫、黄斑等下脚茧增多,上茧率下降;拾上山的高山茧几乎不见,而是见了熟蚕就喷激素拖龙,不要说毛脚茧,甚至没有断丝头的茧子也有人抢购。长期以来为提高茧质,在技术上一贯强调的吃足、适熟上山、适时采茧、分类选茧出售和我们多年提倡的“上茧不混下脚茧、卖虽不卖毛脚茧”的做法,被冲得精光。
    3.“平均扯价”削弱了科技干部的作用:由于没有正确执行按质论价政策,冲击了原有的科学技术体系,面临茧质急剧下降的严峻局面。蚕桑科技人员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例如,我县贯彻科学养蚕技术较好的社诸、河口等乡,历年来春蚕共育面达80%以上,但因茧价先低后高或忽高忽低;平均每100公斤茧价比全县要低20多元,比共育较少、售茧校晚的边界外来抢购地区要低二百元左右。蚕农收入少了埋怨蚕桑科技人员:“听了你的话搞共育,提高了茧质,但茧价反而低,以后不相信你了。”使蚕桑科技人员在推广技术中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养蚕技术滑坡。
    4.制定政策上的片面性:收购价格的紊乱、科学技术的倒退、蚕茧质量的下降是片面性政策的衍生物。1985~1986年,由于当时对国内外消费市场的信息预测不够,对形势估计不足,自上而下地吹起了“蚕茧过剩、丝绸积压”的冷风,并提倡少养或不养夏秋蚕,采取夏秋茧降价10%收购;蚕茧合同定购,超产部分随行就市,取消了蚕茧奖售化肥等一些必要的生产扶持,削弱了农业这个根本的基础,因而限制了蚕桑生产的发展,造成蚕茧供应不足,使本来就紧张的原料茧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发生了所谓的“蚕茧大战”。另一方面,由于农、工、贸的三个环节利益分配不公,加上财政切块包干,外汇留成的刺激,一些地方的加工业盲目上马、扩大,不少地方、部门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进行多渠道抢购、哄抬茧价,水运走私,严重地打乱了正常的收购秩序。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谈不上,毛脚统茧一齐上。”直至去年中秋实行统一茧价,多数地方在执行中不分好坏一律每100公斤96元。各有关部门虽以各种形式向上级反映,不能好坏不分,要以质论价,但无结果。当然,茧质的下降还有诸多原因:如生产发展了打破了原有的划区定点收购计划,有些收购部门的收烘能力跟不上,设备不配套,造成鲜茧堆积过高,时间过长。再加上有些收烘人员技术素质下降,不能严格地掌握收烘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茧质。从宏观上看,还有区域性转移(优质原料茧产区产量减少,而新区发展较快)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茧质。但主要还是上面讲的四方面的问题。
    二、提高茧质的对策
    1.加强市场预测,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定合理的、较为长远的茧丝绸发展规划,以促使茧丝绸事业的稳固发展。
    2.加强基础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要从茧丝绸事业的整体出发,来重新认识农业是基础的问题。只有强化基础,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基础稳固,才有茧丝绸事业的兴旺发达。因此,要千方百计地增加蚕业投入,加强四个方面的建设。(1)组织蚕种集中补催青设备、小蚕育室、消毒设备等科学养蚕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这是提高蚕种一日孵化率,实行“整齐法养蚕”的关键措施,又是减少毛脚茧,提高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2)优质高产桑园建设的投资。如加强桑园排灌设施,完善病虫害防治体系,桑田种植绿肥增肥改土等。(3)蚕桑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开发研究。主要是改革簇具,研究开发抗逆性强、出丝率高、经济性状好的夏秋蚕品种等。(4)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技术培训。普及推广科学养蚕技术,提高农村饲养水平。
    3.治理、整顿收购秩序,确保价格政策的正确执行。坚决贯彻“优茧优价、劣茧劣价”按质论价的政策,并着力研究一些先进的、行之有效的售茧户收购、评茧方法。据调查,我县重点产区在蚕茧上市高峰时,一个茧站每天要收购鲜茧3000笔以上,很难避免手估目测。即使检验,现行的评划方法,由于50公分的茧样,受茧形大小、雌雄比例、随机取样的代表性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做到完全有代表性。为此,应加速试点,推广组合售茧,缫丝计价,并加强工商、物价、技术部门对收购价、蚕茧质量等方面的严格检查,使蚕农在提高茧质的同时,相应地得到实惠。
    4.重视合理利益的分配,有计划地做好蚕茧生产和加工业的平衡发展。在农、工、贸的利益分配方面,历来是贸工方面得利较多。特别茧质提高后,可以显著增加工贸的经济效益。如出丝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工贸直接经济效益可增加1成左右。因此,为了鼓励茧质的提高,要重新考虑农、工、贸的利润分配问题,有计划地发展加工业。兼顾原料茧产区的利益。要根据茧质分级,通过合理的基数调拨和外汇留成等来平衡原料茧产区与加工区的利益开差过大。提高原料茧产区生产优质蚕茧的积极性。茧丝绸产品的初级、中级、最终产品的利润分配要逐层递减,要重新考虑茧质提高后,茧价提高的幅度不能过低,使生产者与经营者真正能利益均占。
    5.搞好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加速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提高蚕桑生产科技水平。在提高茧质方面,一些经实践证明有明显效果的新技术,要结合本地的生产实际,抓紧组装配套、推广应用。(1)配套技术的应用:如组织蚕种集中催青,使一日孵化率达到95%以上:组织小蚕共育,实行整齐法养蚕,加强消毒防病措施,减少发病率,增强蚕儿体质,促使上簇齐一、化蛹齐一,减少毛脚茧,促使茧层厚薄均匀;改革簇具,推广新型簇具,加强簇中管理,提高上茧率和解舒率;在加强桑园肥水管理,搞好病虫害防治,提高桑叶质量的前提下,全年要增养多丝量品种。实施以上配套技术后,一般可提高上茧率5—10个百分点,提高解舒率5—8个百分点,提高出丝率2个百分点左右。(2)围绕生产,围绕茧质的提高,研究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蚕品种的性状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茧质的提高。例如目前我省当家春用蚕品种苏5、苏6,在农村饲养中生理和经济性状均有较为明显的退化,夏秋蚕品种尚未有理想的抗逆性强、经济状况好的当家品种,因此,要组织科研部门、蚕种场、农村生产部门联合攻关,一方面对一些现行的当家桑、蚕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另一方面要组织对一些优良桑、蚕品种进行定点试养、筛选;同时加紧对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工作。
    6.建立健全蚕桑生产服务体系。着重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技术网络组织。加强县一级、提高乡一级、突破村一级,每20~30个养蚕户,设一个技术示范户,村级辅导员要相对稳定,以确保贯彻科学技术渠道的畅通,二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县、乡二级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不断研究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信息动态,引进推广新技本。同时,要加强对村级辅导员、重点户、示范户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整体科技水平;三是强化后勤服务,保质保量地组织蚕药、蚕具等物资的供应工作。另外,有条件的地方要抓紧搞好蚕农协会的试点、推广工作。蚕桑生产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形式,虽打破了大锅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分散后由于劳力、房屋、设备,特别是生产者的科技水平极不一致。而蚕桑生产又是种殖业与养殖业的结合,技术性强,风险也较大,带来生产上的不平衡性大,技术措施的贯彻差异性也大,从而影响了产量、茧质、效益的提高。因此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协会的形式建立松散型的联合体,有利于规范化技术的实施。如组织小蚕集体共育、桑田的集约化治虫、蚕用物资的配套组织供应和组合售茧等。
    蚕茧是商品,质量是商品的生命,茧质的提高是茧丝绸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光靠行政手段不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