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蚕丝及制品出口创汇现状
和发展趋势研究(摘要)


    一、湖南茧、丝、绸生产概况
    湖南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500年间“三海经”一书中就有“衡山其上多桑”的记载。公元25年桂阳(今耒阳县)太守茨充教民种桑养蚕,人得其利。鸦片战争前后,生丝外销急增,刺激了蚕桑生产进一步发展,1907年全省产茧0.125万吨,1914年产茧0.24万吨,1931年产茧0.34万吨,为我省历史上产茧量最高水平。此后外销顿减,丝价惨跌,加上日本侵略的破坏,到1941年蚕茧产量下降到0.062万吨,1949年更降至0.006万吨。建国后,蚕桑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较快,1949-1987年,蚕茧产量增长32.3倍,1987年与1978年比较,增长72.2%(表 1)。

    湖南蚕桑生产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地区(表2), 

如1986年滨湖15个县、市蚕茧产量占全省总产的74.3%以上。山丘地区历史上是我省蚕桑的重要产区,后因种种原因蚕茧产量渐渐减少,70年代开始复苏并有较快的发展,但近年来又明显地下降了。
    湖南丝绸工业起步较晚,1958年开始在津市建立第一个丝绸厂。尔后于澧县、湘乡、浏阳、湘潭、长沙等地相继建广,现在有21个丝绸厂。9000多名职工,有缫丝机13000多台,织绸机3200多台,每年耗茧0.4万吨,可缫丝400—500吨,织绸几千万米。
    二、湖南丝绸出口创汇的现状、潜力和前景
    (一)出口创汇的现状
    丝绸历来是我省传统出口产品。建国后,我省丝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口创汇由1951年的827美元增长到1987年的803万美元。
    (二)湖南省茧、丝、绸生产潜力
    湖南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潮湿,年均温在16—18℃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1700毫米,65—70%降水量集中在4-9月,≥10℃活动积温为5000-5800℃,年太阳幅射量92-115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270-310天。气候适宜蚕桑生产,具备亩产桑叶2500公斤以上,产茧100公斤以上的生产条件。中国蚕桑区划认为湖南属我国蚕业最优生态区之一,可与杭嘉湖地区媲美。
    湖南宜桑土地面积大,洞庭湖区有200多万亩湖州、170多万亩内湖边地和几千公里沟渠、残堤尚未很好地利用,至少可种桑50万亩,产虽3.75万吨以上。广大山丘地区有溪、河滩地和洲土100多万亩,还有大量田埂、地边、河堤、渠边、塘边、路边等多边地及其它零星空坪隙地,可栽桑养蚕。我省发展蚕桑生产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三)国内外丝绸供求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整个供求关系看,亚洲是丝绸供应市场,欧、美、日是丝绸消费市场。世界主要蚕丝消费国有美国、法国、西德、意大利、苏联、南朝鲜、日本、印度、中国、瑞士和巴西。1983年这些国家消费总量为68116吨。
    世界丝绸消费总的趋势是增长的。1975-1983年消费增长了10.6%,其中中国增长83.2%,印度增长85.1%,美国增长的40.4%,意大利增长37%,苏联增长13.5%。我国1980年消费丝绸5.74亿米,其中真丝4.4亿米,I985年消费丝绸12亿米,其中真丝8亿米;1987年比前几年消费量更大。随着“天然纤维化”潮流的发展,加上蚕丝纺织性能和服用性的特点,需求量将继续稳步增长,丝绸市场前景光明。
    世界丝绸生产和贸易现状是:1985年世界蚕茧总产48.35万吨,生丝总产量4.39万吨。主要生产国为中国、日本等12个国家和地区。1930-1985年,世界蚕茧产量仅增长1.3%,生丝还下降10.4%,丝绸生产发展缓慢,日本和南朝鲜近年来茧丝生产严重下降,1986年日本只生产了4.3万吨蚕茧,较1980年下降41.2%。中国蚕丝占世界的50%左右,但1978-1985年中国蚕茧只增长2.9%,生丝只增长2.2%。
    世界丝绸消费量增长较快,而生产发展缓慢,供求不平衡。世界丝绸生产,消费大致可分为自产自销、部份出口、出口为主、加工转出口、部分进口、全部进口等六个类型国家和地区。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南朝鲜、香港、美国、意大利、法国、瑞士、英国;主要出口国家有中国、香港、印度、朝鲜、巴西和苏联。世界生丝进口1975-1984年上升110%。其中香港、南朝鲜进口大增。中国是生丝主要供应国,中国出口的生丝占世界生丝出口的54.7%,起着左右世界丝绸市场的作用。
    (四)湖南丝绸出口创汇前景
    湖南1987年桑园面积3.92万亩,产茧0.23万吨,平均每亩桑园创汇204.85美元。若按省蚕桑业主管部门计划,“七五”期间,桑园面积将恢复到10万亩,产茧0.5万吨;2000年桑园面积要发展到20万亩,产茧1.5万吨。苦创汇水平仍按1987年水平计算,则1990年可创汇1745.7万美元,2000年可创汇5237万美元。目前,世界丝绸市场供不应求,国际市场丝绸价格呈上浮形势,1985年上半年丝绸出口价格比1984年上涨13.9%,1986年又较1985年上浮了7.5%,1987年更有所提高。因此,湖南丝绸出口创汇潜力大,前景乐观。
     三、提高湖南丝绸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的对策和措施
    (一)提高质量,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
    我国茧、丝、绸的质量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日本上茧率为90%以上,茧层率达25—26%,出丝率18—19%,丝绸印染技术水平较高。我国前三者只有80%左右、21-22%和10—11%,印染技术亦不如日本。我省的上茧率、茧层率和出丝率同全国水平差不多,而印染技术比全国水平还要差,所以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强。怎样提高我省茧、丝、绸的质量?第一,选育和推广优良蚕品种和桑树良种是提高茧质和丝质的基础。桑树的种植应该良种良法配套,要建立良种母本园,就地繁殖就地推广。湖区应积极推广抗萎缩病的湖桑7号,山丘区应选育适于本区种植的优良桑树品种。第二,改善生产条件。努力推广小蚕共育,农民自愿联合共育,乡村组兴建共育室共育,改善育蚕条件,提高育蚕技术。第三,推广优良簇具、淘汰蜈蚣簇、竹枝簇,推广稻草折簇、纸板方格簇和塑料折簇等。塑料折簇易消毒和保管,经久耐用,且茧质良好。第四,更新、改造蚕茧收烘、缫丝、丝织和印染设备与工艺,引进和广泛应用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工艺,跟踪国内外市场的新产品、新式样。如印度丝绸以图案新颖、花色奇异夺目挤入世界流行服装行列,成为我国竞争对手就是一例。第五,严格蚕、桑、茧、丝、绸检查标准。保证产品质量。
    (二)建立蚕桑出口基地,保证出口货源
    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立蚕桑出口基地。建议将浏阳、澧县、岳阳、常德、湘乡、新化、望城、安乡、汉寿、南县、平江、酃县、华容、双峰等14县定为蚕桑基地县,省和外贸、商业部门应从经济政策和技术、物质上扶持和支持这些出口基地县的建设和发展。基地县应建立良种场,积极推广生产新技术,培育好技术人员,保证优质茧丝原料的生产,力争多出口、多换汇。
    (三)提高认识,加强服务,努力扩大出口贸易市场
    我省目前对丝绸出口创汇的认识还不够,因而丝绸生产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生产水平远没有恢复到历史水平,且近年来还处于下降趋势。因此,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加强领导,加强服务,满腔热情地支持蚕桑生产,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和必要的资金、化肥、种苗、蚕种等物资,制定合理的收购价格,搞好产品的收购,积极扩大出口贸易市场,巩固现有的日本、欧洲市场,积极开拓苏联、美国和东南亚国家等新市场,力争多出口、多换汇。

(参考文献略)
(本文选自《湖南省创汇农业发展研究》  作者胡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