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于三月下旬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召开了有关省、区专家教授参加的蓖麻蚕生产开发研讨会,研究论论如何扶持贫困地区充分利用自有资源,积极开发蓖麻蚕丝绢纺生产,增加收益,振兴经济。与会专家呼吁各级政府领导采取切实措施,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实事不失时机地抓住抓好。现将有关意见建议报告如下。
蓖麻蚕原产印度,我国自50年代初引进试养成功,随后逐步推广。生产鼎盛的1965年曾产鲜茧4.2万多吨(折合茧皮6000吨),当年产茧量居世界首位。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曾几经起落,尤经文革十年动乱后一直到80年代初,几已濒于停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加上绢丝在国内外市场连年畅销紧俏,蓖麻蚕生产在一些省区很快有所恢复发展。其中恢复较快是广西,该自治区1986年总产茧皮尚不足2吨,至1989年已恢愎到129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989年产茧皮约150吨以上。现在,凡开始恢复或试养过蓖麻蚕的省区,多数有进一步发展生产的意愿,有的正开始或已经制订规划并组织实施,势头之好为多年所未有。出现这样的好势头,专家们指出主要原因是:
一、各地有丰富的蓖麻蚕饲料资源,且多为经济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
蓖麻、木薯、马桑、臭椿、乌柏、鹤木、红黄麻叶等植物叶子均可作为饲料。其中数量最多且分布较集中或连片的主要有蓖麻、木薯和马桑等,全国约计至少有1000万亩以上。如蓖麻,吉林、内蒙、山西、湖北、安徽等省区合计每年就种植有400—500万亩;木薯,仅广西就有300万亩以上;马桑在湘、鄂、川、云、贵等均有大片的自然林分布,仅鄂西、湘西就有成百万亩。这些人工种植或野生的饲料大都分布在农村商品经济落后,副业生产门路不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贫困地区,有的至今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恢复发展蓖麻蚕饲养业,不仅是对农业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的开发利用,而且是一项很好的扶贫生产项目。
二、蓖麻蚕生产周期短、收效快
我国大量饲养蓖麻蚕主要在夏秋季,从蚕卵孵化到上簇结茧,华南地区约需20天,其它地区气温低则稍有延长。群众反映养蓖麻蚕比桑蚕简便容易,比养畜禽收益快得多。养一盒蓖麻蚕一般可产鲜茧15-25公斤,折革茧皮2.5-3.5公斤,收入50-70元(平均每公斤茧皮以最低价20元计)。一年养三批,每批养二盒,年收入可达300元以上,再加上蚕蛹和蚕粪的收入则效益更多。对农家而言,确实是一项“短、平、快”的副业生产门路。
三、蚕茧是优良的绢纺工业原料
蓖麻蚕丝是蛋白纤维,弹性优,光泽佳,手感柔软滑爽,吸湿好,耐磨擦,且茧层丝胶含量较少,精练脱胶容易,可纺性也好,能按照不同比例给制丝毛、丝麻、丝绦、丝腈、丝棉以及多种纤维配合的混纺产品,服用功能极广,产品质量稳定。绢丝和绢绸在国际纺织品市场,历来占有特殊地位,享有很高声誉。因此,开发蓖麻蚕饲养业又是一项外向型创汇农业。
四、养蚕的副产物都是宝
养蚕的大宗副产物是蚕蛹和蚕粪。蚕蛹含蛋白和脂肪,可以食用或作畜禽精饲料。广西等省区有些少数民族群众有食用蚕蛹之爱好(有些地方农贸市场每公斤售价达3—4元,
且十分走俏),蚕粪是优质有机肥料,对多种农作物有显著提高产、质量的效果,并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地力。此外,各地分别用蓖麻蚕卵繁蜂治虫,用蚕蛹制取蛋白粉或复合氨基酸,用雄蛾浸制强身酒,用蚕粪提取叶绿素等,都已取得成功或成效。并正不断向广度、深度研究发展,综合利用的效益和前景十分诱人。
根据框算,如果“八五”期间全国蓖麻蚕生产能恢复到历史最高年产量的一半(即产茧皮3000吨),蚕农总收入年平均可达6000万元(每吨以
2万元计),加工成绢丝、抽丝1500-2000吨,用于外销可创汇6000-8000万美元(每吨按4万美元计)。同时对增加劳动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国家税利和地方财政收入等等,都将起到建设性的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专家们既肯定了近几年各地蓖麻蚕资源开发取得的初步进展和成功经验,同时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普遍出现经济紧缩、市场疲软,特别是去年春夏之交事件之后国际丝绸市场行情发生了某些变化,确实也给各地恢复发展蓖麻蚕生产带来很大冲击,尤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因对形势的错误判断而刮起的“国际绢丝市场疲软,发展蓖麻蚕没前途”的冷风影响,使刚开始形成、出现的开发热情及好势头,又濒临被动、困难的处境,引起不应有的消极后果。
专家们进一步指出, 1989年我国绢丝出口数量与其它丝类商品一样,比前几年明显减少,原因是既较复杂又很清楚的,即除了某些西方国家对我施加所谓的“经济制裁”以外,主要是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尚不能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需要。尤其是目前大宗出口的桑蚕绢丝,因质量严重下降(有的甚至因市场紧俏而掺假使杂)而销量萎缩,至于蓖麻蚕绢丝,由于近几年刚起步恢复生产,数量太少且未形成批量加工外销,因此决不能“张冠李戴”混为一谈。同时据外贸部门介绍,国际市场对质优、对路的绢丝、绢纺产品向来需货殷切,供不应求,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抓好质量,确保生产发展和产品畅销不衰。
为了使蓖麻蚕资源开发和绢丝生产得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养蚕积极性,专家们建议:
1.统筹安排当前和长远发展规划、计划
蓖麻蚕绢纺、绢丝,不仅生产潜力大,而且通过深加工开发能增加和丰富丝绸产品的数量和花色品种,对增强我国丝绸工业发展后劲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具有十分积极、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发这项事业,不应是权宜之计,而要从对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拓展丝绸行业、产业领域。增加市场供给和出口创汇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制订当前和长远、国家和地区、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规划打算,且按照系统工程,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实施。
建议“八五”期间,重点抓好商品生产基地建设,选择已有较好基础和条件的三至五个省区作为基地,实现农、工配套,稳定发展生产,并在不断巩固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以求扎实和稳中求快,提高效益。
2.加强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
我国蓖麻蚕茧生产目前比较分散,各省区产量都不多,由此而带来种苗繁殖供应、茧丝深度加工和组织流通销售等问题都不易妥善解决,以至有的生产多属自发性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难以巩固提高。
加强统一领导是指国家应有权威职能部门实施计划管理,加强对产品的产、供、销的全面综合研究安排。建议由农业部、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和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三家合作,设立专门领导机构,也可组织一个适当的联合开发实体或松散型组织,将已投产的广西、湖南、山东、安徽、四川等省区和拟逐步开发的山西、湖北、云南、贵州、甘肃、吉林、内蒙等十多个省区联结形成公司集团,以利宏观调控和联合开发落到实处。
3.实行倾斜政策,增加有效投入
我国蓖麻蚕饲料资源丰富,且多分布在贫困地区,为了扶持这些地区开发和生产发展,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提供较优惠的条件在当前极为必要。如:在一定期限内免征或减纳农、林、特产税等税赋,蚕茧的购销暂行在国家指导下的合同价,建立银行信贷并给于低息优惠,将重点开发项目列入扶贫经费专项计划;组织有关生产资料向农民让利销售,特别批准合法经销单位有一定的外销自主权,等等,贯彻“谁开发,谁得益”的原则,以调动广大蚕农、科技服务、开发经营、工厂、企业和外贸等单位、部门的积极性。
蓖麻蚕主产基础目前十分薄弱,技术设施缺乏,在起步开发阶段竭需国家有一定的资金等投入。尤其对—些暂时难以收到经济效益的基础建设如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配套建设,蚕种场站建设等,没有投入就难以落实,特别如蚕种场站建设必须先行一步,才能适应蚕农养蚕的需要。
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桑蚕良种的繁育和推广,经多年投资和经营,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相形之下,蓖麻蚕的良繁和推广由于历经坎坷,多年未予投资,各地原先兴办的一些蚕种场站,都已简陋破旧,生产规模既小条件又差,还有像广东、广西、安徽等省区于60年代建立的部分蚕种场(站),现已关、停、并、转,因而从整个蚕种生产能力来看,眼前则已较难适应有计划开发的需要,必须率先安排解决。按照目前每制定10000盒蚕种需基本建设投资35-40万元计算,建议国家和各省区加以统筹规划,落实基建项目,分期分批投资改造、扩建和新建一批骨干种场,为长远开发打下基础。
广西地处亚热带,蓖麻蚕生态条件优越,是我国天然温室和保种繁种的理想基地,且现有技术力量和基础设施较好,建议在广西兴办国家级蓖麻蚕蚕种及良繁技术开发中心,支援全国所需各级原种,并为实现蚕种繁育专业化、优质化和商品化提供有益经验。
4.坚持以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
蓖麻蚕虽比较粗生易养,但生产环节较多,季节性、技术性也较强。目前各地饲养管理一般还未上规范,单产水平较低,质量也有待提高,关键在于急需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技术骨干队伍和普及推广组织。建议各地运用各种手段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除抓紧培养专业人员外,要花力气分期分批培训重点户、专业户、示范户及农村辅导员,使他们尽快分别掌握保种、繁种、饲养管理技术和基本知识,确保大面积生产稳定提高。工业开发,建议各省区纺工丝织部门立足于长短结合(长远和当前,长丝和短丝),并利用各自拥有的其它纤维原料、加工设备、工艺技术等优势,积极研制和生产各种档次、各具有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以不断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使产业发展长盛不衰,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我国蓖麻蚕科学研究事业仍然比较薄弱,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大都存在经费缺乏、研究手段落后、科技人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等突出矛盾和困难,为了加强科学研究,增强开发后劲,这些问题都要列入议事办事日程,尽快逐步加以解决。
以上意见,建议如有可取之处,急请批示落实!
中国蚕学会
一九九○年四月二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