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斯魁
(湖南省蚕桑科研所原种繁育室)
我室担负着全省桑蚕原原种培育和原种繁育的任务。蚕种生产的经营管理,内容广泛,涉及问题较多,为了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以达到低耗高产优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近年来,我室在蚕种生产的经营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改革的探索,现把体会总结如下:
一、调整机构
1985年我室将过去分的桑园、原原种、原种、普种和蚕种保护等5个生产组,调整成蚕桑配套的2个蚕种繁育组和蚕种保护组,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调整了机构的好处:(一)减少了管理人员,(二)由于蚕与桑的紧密结合,更有效的促进了桑园的管理。(三)因我们采用了按蚕品种系统承包到组,各组自行2级饲育3级制种,既有利干职工对饲育技术的掌握,提高工作质量,又克服了过去因上一级的蚕种不是自己生产所造成的矛盾。
二、桑园管理
提高桑叶产量质量,主要是决定于桑园的管理水平,既要调动承包人员的积极性,又发挥生产组一级的作用,掌握管理的主动权,按蚕种繁育的需要和桑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用肥、用药的措施,以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使良桑能真正的起到为生产良种服务的目的。
我们对桑园管理实行以定工承包管理,超产、节余提奖,减产、超支扣除奖金的办法对实施合同所规定的管理技术措施,定期组织检查,验收完成质量的情况下,分项目进行核算临时工工资的开支。桑园管理所需的工具、农药、肥料等生产物资,均由生产组根据实际需要供给,承包人员只负责领用保管工作。这种管理办法,克服了过去一揽子承包中存在的管桑与养蚕,用工用料与开支等的矛盾。桑叶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详见表一。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全室桑园总面积因近年来的基建和建桑基鱼塘等原因逐年减少,至1989年总面积仅为1984的84.68%,减少了36.6亩,再加上桑园更新,实际采叶面积也逐年减少,1989年采叶面积仅为1984的80%左右,(二)从春叶总产量看,1985—1989年五年中除1985年和1988年二年用秋旱严重,影响了次年的春叶产量外,其余三年总产量均保持或超过1984年的水平。各年的增产幅度为
3.5- 41.6%。
三、蚕室管理:
蚕室主要采取“三定”、“五统一”的管理办法,承包给蚕种生产组。生产组再根据任务定品种、质量和消耗承包给组内职工。“五统一”:统一消毒防病、给桑次数、用桑量、温湿度管理和值班保卫等。同时加强了(一)劳动纪律:规定了干部、职工请假的审批权限,一律凭批假条记工,旷工一天扣除五天的工资和奖金等。(二)质量管理:成立有室、组干部和职工参加的三结合蚕种生产质量检验小组。(三)奖金管理在完成蚕种任务的基础上年收入减年支出后增收节支部份分成提奖。对蚕种或总产值来完成任务时,以减少的产值比例扣除承包组实发奖金总额的相同比例。为保证生产时间的出勤率,全年奖金分配实行按忙季3—9月份占80%,1-2月和10-12月份占20%不论请何种假,假期不享受奖金的管理。同时对财务物资和安全生产等管理都作了相应的规定。
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全室生产任务年年超额,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具体情况详见表二表三。

从表三看出:(一)近年来的总产值和总开支均逐年增加,总产值比1984年增加了24.9%-5.62倍,1985年至1989年五年平均值比1984年增了2.66倍,开支费用比1984年增加了14.27%—
3.37倍,五年平均值增长率为84.28%。
我们对蚕种生产管理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尤其是职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急待提高。必须在改革生产管理的同时,抓紧对人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青年工人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激发学政治、学技术的热情,发挥对事业的奉献精神,才能按质按量圆满完成生产任务,并使蚕种事业的发展后继有人。
一九九○年六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