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四川省考察蚕桑生产情况的汇报


常德市赴四川考察蚕桑组※

  为加速我市蚕桑生产发展的步伐,1990年7月8日至22日,常德市农业局经作站和市棉麻学会组织了安乡、汉寿、澧县、鼎城、桃源等县(区)经作站的蚕桑技术干部共6人,赴四川省考察了蚕桑生产。听取了有关部门的经验介绍,实地察看了乐山市的丹棱、夹江等县的蚕桑生产。现就考察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四川省辖19个地(市)、200多个县(市、区),其中17个地(市、区)的 160多个县(市、区)养蚕。1989年产茧10万吨,预计今年可产茧11.5万吨,产茧量居全国之首。1989年,茧、丝、绸创外汇3亿美元,占全省创汇的三分之一。其中年产茧2万吨以上的有重庆和南充两地(市),l万吨以上的有万县和绵阳两地区,5000吨以上的有乐山、宜宾、遂宁、德阳、沪州 5个地(市)区。年产150吨以上的县(区、市)有90个。并有4个县产茧5000吨以上, 3个乡年产茧250吨以上。
     全省现有桑树40多亿株(折台面积500多万亩),其中四边桑20多亿株,其余为间作桑和连片密植小桑园。近年来,年平均每年失去550万盒左右,约700万农户养蚕。
     二、主要经验
     1.建立健全的产、供、销一条龙的管理体制。由省丝绸公司统管蚕桑生产、收购、缫丝、织绸和出口与内销等项工作,地(市)、县(市、区)一般也相地设立了对口的丝绸公司,个别蚕桑较少的地区,由农业部门负责蚕桑生产,蚕茧公司负责收购。由于全省自上而下形成了农工商贸一条龙的管理体制,减少了部门之间的矛盾。
     2.抓基地建设,重视规模经营。四川省根据人均占地少这一特点,省里提出了“巩固蚕业基础,发展基地,适度规模,促进茧丝绸产业结构合理化,充分发挥四川原料优势”的战略思想,着重抓基地建设。1988年起,全省已建立25个基地县,产茧量占全省的50%以上。基地县都要经省政府批准,要求年产茧1500—2500吨。并有产茧500吨以上的基地乡100个。县和乡着重抓年产茧50-500吨的基地村,实行重点扶持。省丝绸公司近两年每年给基地县5—10万元的扶持资金,各地(市)、县对基地和建设也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
    3.抓服务体系,重视技术推广。夹江县是由农业局的蚕桑站管理蚕桑生产及服务工作
的,他们经过4年的努力,逐步完善了一套生产服务体系。县农业局蚕桑站负责蚕桑技术推广,区、乡有蚕桑辅导员,村有蚕桑中心技术员,组有科技示范户、小蚕共育户。蚕茧由县蚕茧公司负责收购,县蚕茧公司与县农业局蚕桑站密切配合。丹棱县成立了丝绸公司,下设3个片站,县公司的8个技术干部每人负责一个基地村,包干负责,采取基本工资、包干工资、超产奖励三结合的责任制。小蚕共育户负责大面积生产,要求平均单张产茧25公斤以上,超过有奖,达不到要罚。重视技术培训工作,县培训到村一级的中心技术员,乡培训到组里的专业户、重点户,把科学技术普及到每个蚕农。在养蚕方面,采取共育小蚕,成立专业消毒队,推广优良簇具等。夹江、丹棱两县的共育面达到了90%,实践证明,小蚕共育比没有共育的每张单产高3—5公斤鲜茧。丹棱县以小蚕共育户为主成立专业消毒队,统一人员、统一时间、统一蚕药、统一消毒,使蚕儿发病率大大下降,全县单张蚕种产量平均在25公斤以上,高出全省5-7公斤。夹江县蚕桑站在推广优良蔑折簇,从1979年到1988年每年的春茧、晚秋茧都出口日本,去年全县每张产茧31.2公斤,单产高、质量好。
    4.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具有四川特点的桑园。四川省人多地少,要发展桑园,只能利
用多边地、坡地、河滩外洲等地。他们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栽四边桑、间作桑和密植桑的形式进行发展。全省40多亿株桑树,其中四边桑占20多亿株,有的地、县的四边桑占60-70%;在旱粮作物地里间作桑树,每亩100-200株,同时,各地都在发展密植桑园。全省每年育苗15万亩左右,其中引进一部分杂交桑。近年来,桑园发展的速度很快,丹棱县1987年的桑园只有1180亩,其中四边桑80万株(折合面积800亩),1988年达2750亩,四边桑占216万株。全年产茧52.1吨,1989年发展到4150亩,四边桑占370万株,产茧81.2吨;今年已达8500亩,预计产茧 150吨。夹江县现有桑园17500亩,其中四边桑占10500亩,间作桑5000亩,密植桑园2000亩,去年产茧275吨,今年预计200吨。并播种桑籽620公斤,其中杂交桑籽370公斤。
     5.抓政策的落实,积极扶持蚕桑生产。四川省的蚕茧实行全额收购、斤茧斤肥的政策及时兑现。蚕桑改进费及时下拨,省里按一担干茧提取蚕桑生产改进费48元,生产扶植费80元。省、地(市)、县按1:1:8的比例分配。为防止遭灾,价格下降,每公斤干茧提取1元的风险基金上交财政代管。对于省确定的基地县,省丝绸公司从1988年开始,每年拿出125万元的资金扶持基地建设,每年对每个基地县还解决200吨化肥指标。各地、县根据自己的财力,都给蚕桑生产适当扶持.如乐山市的洪雅县政府作出了《关于扶持开发农业的试行意见》中规定;桑树统一管理,受《森林法》保护;一律免征农林特产税,科技人员下乡8个月以上浮动工资一级;基地项目验收合格兑现钱粮;育壮苗5000株补粮指标25公斤、化肥指标50公斤,现金50元,密植桑5亩以上每亩补45元,建共育室一个(60—100张规模)解决贴息贷款10O0-1500元,年产茧500公斤的专业户优先解决生产用房占地,按播桑种1斤出圃合格苗4万株,拨培训费3元;交鲜茧1公斤,拔培训费0.O2元。两年来,该县投资栽桑资金38.2万元,粮食指标10万公斤,化肥指标550吨。这个县1988年有桑园1万亩,产茧140吨,1989年桑园1.48万亩,产茧215吨,今年桑园已发展到4万亩,预计产茧400吨。
     三、关于蚕桑草养蚕的问题
     四川省正在研究、试验蚕桑草养蚕,他们认为,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总结完善。我们特地到了四川省蚕桑草养蚕生产试点基地县—丹棱县,实地察看了城乡镇白塔村一组用蚕桑草喂蚕的现场。该县自1988年春引种500克蚕桑草进行种植,在11个乡27个村的817户试养蚕127盒,产茧1447.3公斤,盒种产虽31.1公斤。与桑叶饲养比较,全龄延长24小时,其中五岭延长5小时,单茧丝长平均短40—50米。他们认为:此项工作还处于试验阶段,在有桑叶的情况下,蚕以吃桑叶较好,如缺桑叶,也可利用一部分草作代用食料。
     四、对发展我市蚕桑生产的建议
     考察组—致认为,四川省发展蚕桑生产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市发展蚕桑生产的有利条件优于四川,只要领导重视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我市的蚕桑生产能很快地搞起来。如何使我市的蚕桑生产有一个较快速度地发展,我们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1990)4号文件《关于加速发展蚕茧生产的通知》精神,抓好澧县、桃源、安乡、汉寿、津市等基地县(市)。基地县建设的有关政策,如斤茧斤肥,从1990年起,按省丝绸公司收购鲜茧金额提取4%的蚕桑改进费,供销部门每收购1担鲜茧向农业部门提供2—3元的扶持费,从1990年起由省丝绸公司每年安排50万元、省农业厅从省财政安排的周转金中安排30万元,作为加速基地县的投入等,尽快落实。并协调好农、商两家的关系,做到共同扶持生产。
     2.巩固现有桑园,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我市现有桑园1.8万多亩,去年产茧 514吨,按成林桑园计算(1.01万亩),亩产63.4公斤,但单产不平衡,有亩产100多公斤的蚕桑场,有的亩产不到50公斤。要加强桑园管理,提高产叶量,力争今年全市亩平产茧75公斤以上。
     3.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具有我市特点的蚕桑生产。常德市的蚕桑以蚕桑场为主,
这批蚕桑场要巩固、提高;在不与粮、棉争地的情况下,利用废堤、沟渠、外洲、浅丘等地发展密植桑园,争取早受益。按照基地县的要求,到1995年时,每个基地县产茧量达500吨以上。
     4.根据发展规划,迅速建立桑苗基地。发展蚕桑,桑苗是基础,要坚持自繁、自栽的原则。每个基地县(市)要建立2—3个苗木基地,非基地县也要建立l-2个。根据各县的发展规划,确定苗木基地的面积,以保证发展蚕桑生产的需要,严禁从疫区调运桑苗。

(参加考察人员:向际铜、严礼惠、袁落成、何仕祥、易胜安、程淑远。本文由袁落成、易胜安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