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化物对蚕的危害及其解毒方法初探


缪云根                                      陈志伟
(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  (杭州高等农业专科学校)

    氟化物污染桑叶已成为江浙主要蚕区的一大公害,引起了蚕业界的普遍关注。分布在大气中的氟化物,被桑叶叶面吸附,吸收并积累。当蚕食下被氟化物污染的桑叶后,中肠上皮细胞受氟化物的刺激,引起消化机能衰退。而且氯化物可以在蚕体内积累,使病势不断加重,导致蚕死亡,为探索家蚕食下不同含氟量桑叶后的发育情况、对茧质的影响及减轻氟危害的途径,我们于1990年春蚕期到本省氟污染严重地区余杭县东塘乡黄泥滩村进行实地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桑及蚕品种:桑品种为:桐乡青;蚕品种为:秋丰×白玉。
    (二)饲育型式:小蚕共育,大蚕按常规方法饲育。
    (三)试验分区
    (1)桑树处理:a.清水处理区:养蚕前10天对桑树进行正反叶面喷水处理,每四天一次,b.石灰水处理区:石灰水浓度为3~5%,其它处理同前,雨后外喷;c.对照区:桑树不作任何处理。
    (2)饲育分区:a.不处理区:蚕儿食用对照区桑叶,b.添食区:对照区桑叶采回后,用3%石灰水浸1O分钟,晾干给桑,c.持水区:蚕儿食用清水处理区桑叶,d.三眼叶:1~2龄用石灰水处理区桑叶,3龄后使用三眼叶,e.片叶区:全龄使用石灰水处理区桑叶喂食。
    (四)氟化物测定:采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一)三种桑树处理条件下氟化物含量的变化
    对三种不同的桑树处理,分别采取1-4龄蚕儿的适熟叶及三眼叶,测定其含氟量。
    从测定结果看,清水或石灰水喷洒桑树,能明显降低桑叶的氯化物含量,推测这主要是由于喷洒起了冲洗桑叶的作用,减少氟在桑叶上的吸附。
    (二)不同饲育条件下的蚕儿生长发育情况
    表1举例了5种不同饲育区蚕儿的食性、发育、整齐度及强健性。

 

    五种处理中,小蚕始进行石灰水添食,对蚕的食欲有一定的影响,进而使蚕的发有趋缓,但蚕儿的发有较为整齐,个体水平也较好。清水区发育快,个体水平也较好。
    表2调查了不同饲育处理的眠蚕重、熟蚕重、五龄病死蚕、斤茧粒数等。

 

    从表2见,添食区的各项指标均较好,其次为清水区。

    (三)不同饲育条件下的茧质调查
     表3表明,片叶区和添食区的茧质成绩较好,比不处理区略优;但三眼叶饲育往往蚕儿发育不良,而且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都下降。
    三、小结
    根据本试验结果及当地蚕农的养蚕经验,减轻氟中毒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是“以水养蚕,石灰相辅”。具体做法是:
    1.在氟污染严重地区,应加强桑园管理。
    在合理安排肥培管理的同时,适当增加喷灌次数,尤其在1~3龄,力求4~5天喷灌一次。
    2.小蚕期(l~2龄)不用石灰水添食,而在叶子采回后,以清水冲洗,晾干后再给桑,三龄蚕饲食后,可用3~5%浓度的石灰水添食,以减轻氟中毒的程度。考虑到蚕儿有一定的拒食作用,可采用石灰水隔回添食。
    3.氟化物污染特别严重地区,应少用或不用三眼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