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蚕病防治之不足及对策


金祖浩
(浙江省龙游县团石区农技站)

     蚕病是养蚕生产的大敌,它制约了蚕桑生产的发展,对蚕茧产质量的影响很大。人们在科研、生产中也不断地探索着防治对策。笔者根据多年的调查和实践,浅析现行农村蚕病综合防治的几点意见,供同行商榷。
     一、当前农村委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蚕病的发生与当时当地的气象环境、桑树立地条件、养蚕历史和技术的熟练程度、生产习惯等密切相关,因而蚕病的发生有地区性,各地不尽相同。但在蚕病防治上存在的问题各地大同小异,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认为,当前农村蚕病损失严重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蚕农对蚕病防治重视不够,对蚕病发生和防治规律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于病源、饲养环境和饲料这三者关系缺少相互制约的整体概念。一些蚕农存有侥幸心理,错误地认为消毒好坏对蚕作影响不大,这种情况在蚕期间隔时间短、劳力紧张和上个蚕期饲养成绩好坏更为突出。还有一些蚕农—旦蚕儿饲养成绩不好或发病,就责怪蚕种质量有问题,而忽视自身在消毒防病和饲养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影响技术水平的提高。
     其次是技术处理缺少标准化概念,顾此失彼,不能环环扣紧。小蚕共育是取得蚕茧优质高产的重要途径,但在新蚕区较难推广,用药剂添食防治蚕病,在使用次数、剂量、时间上掌握不当,致使效果欠佳;在化学药剂消毒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视蚕前消毒、轻视期中和回山消毒,重视养蚕场所消毒、忽视蚕室四周及门前地基消毒,重视小蚕室消毒、忽视大蚕室和小蚕具的消毒,重视药剂消毒而忽视综合防治措施,因此,消毒工作功篑一亏,彻底消毒落不到实处。
     三是消毒药品的供应服务存有不少弊端。蚕用药品有时根本不能按照生产的要求供配,脱节、断档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药品质量差,缺乏完整的质量监督;另外象漂白粉等质量很不稳定,严重影响消毒质量,而漂白粉的腐蚀性又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也影响了消毒质量。
     最后是管理不当和缺少有力的防范措施。一旦出现蚕病,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以致愈演愈烈;大小蚕室缺乏较好的卫生隔离习惯,专用蚕室又很少;养蚕户之间的消毒时间不统一,影响正常效果的发挥,对日趋严重的农药、废气中毒,缺少强有力的预防手段及有效的解毒方法。
     二、综合防治蚕病的措施
     1.建立服务网。一个比较完整的蚕桑生产服务网络对蚕病防治及防治技术的切实贯彻落实十分重要。在县、区、乡配有专职技术干部或蚕桑技术辅导员的基础上,村级必须建立“联系户”和“技术示范户”。使先进的技术和当时当地常规技术及时通过蚕农自身的示范作用切实加以推广应用,加快蚕桑生产、防病技术的推广进程和常规技术的普及。并通过“两户”的辅导、示范,及时纠正防病和饲养管理上的不足,这样既可弥补专职技术人员之不足,又能促进蚕农自身素质的提高。
     2.强化综合防病意识。目前在农村蚕桑生产中,往往把蚕病防治仅仅理解为药剂防治,而把其他一些措施象改善环境和叶质等忽略了,致使防病工作单一、效果差。因此,在进行技术训练时,应将一些有关的农业措施与蚕病防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综合治理蚕病工作贯彻于整个蚕桑生产的全过程,使蚕农牢固树立一个综合防病意识,并付诸实施。
    3.优养四龄蚕。四龄蚕农村生产中习惯上者作为大蚕对待。然而,四龄蚕的生理特性、抗逆往等都与小蚕相似。因此采用“优养四龄蚕”的方法来增强蚕儿体质,减少感染机会,达到提高蚕茧产质量的目的是可取的。具体要做到:(1)改喂老叶为适熟叶;(2)改自下而上来叶采定位采摘,(3)改四龄第一天下地为第二或第三天下地饲养(主要看温度、饲养量);(4)改自然温湿度为人工因时适当调节温湿度;(5)改石灰蚕座消毒为隔天用防病一号消毒。
     4.减少或避免农药、废气中毒。近年造成桑蚕中毒最多的是“杀虫双”在晚稻和水果生产中的大量使用,桑叶被直接污染。对较大范围的“杀虫双”微量中毒可采用三种方法:其一在重点蚕区,政府部门应全盘考虑,制订可行的乡规民约,用颗粒剂代替水剂“杀虫双”,施用时采用泼浇形式,减少农药在大气中飘散,在粮桑、果桑交接地带应协调好关系,注意各种农药的安全使用。同时桑园设立保护行,采取划片采叶。其二是掌握好“杀虫双”的大量用药期,调整蚕期布局,避开农药污染或养蚕。如浙西地区早秋蚕掌握在7月20日前后收蚁,8月8日左右蚕期结束,就可有效地避开农药中毒。我县巳连续几年实施效果很好,中秋蚕收蚁时间比常规稍许推迟几天,一可为蚕前彻底消毒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二可减少中秋蚕期桑叶的农药残留,因中秋蚕期雨水相对较多,赶到自然冲洗作用,减少农药在桑叶中残留量,中秋延后使农药的自然衰退期增加,可减轻药害,温湿度更趋合理,蚕儿自身的抗力增强,也可减少药害。同时,在采叶中也应分段划片,根据农药污染程度划分若干片,枝条分为二段,把农药污染轻和枝条上段叶喂给第一批强健蚕,反之喂给迟批蚕,以防不测。其三还可用夏伐改迟夏伐,增养迟春蚕,适当养早秋,不养复中秋,多养晚秋蚕的方法减少农药中毒损失获得优质蚕茧。据我地农药污染严重地区的试验调查,亩桑产茧可增加30%,投工、蚕用物资等减少41%,具体方法是常规春蚕即将结束时饲养迟春蚕(用秋用种)利用此时桑树光热、水肥充足的有利条件,饲养量可达春蚕的70%。迟春蚕结束后夏伐,不养常规夏蚕,适当养早秋,可利用部分疏芽叶。不养中秋蚕,因早、中秋是主要的中毒蚕期。多养晚秋蚕,饲养量可达春蚕的110-120%,这样虽然养蚕次数减少了,但无中毒之忧,蚕茧质量大大提高。迟夏伐后秋叶生长期短了,由于早秋少养,不养中秋,枝条养分积累增加,光能利用并未减少,对全年和来年的产量几乎无影响。而且还使光合产物都能有效地供养蚕之用,显著地提高了饲料的价值。是一个十分可行的方法。
     对于工业废气中毒可改变桑园的立地条件,避开不良物质的侵袭;选用抗往强的桑和蚕品种,污染地区用3%的石灰水浸反桑叶,效果也十分明显。
     5.改善叶质。桑叶质量直接关系蚕儿的体质和强健度。而—般桑园的土质、肥力均比较差,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桑叶质量,对蚕病防治大有益处。而要达到此目的,增施桑园有机肥是关键一环。具体可采用挑客土、施栏粪、种植冬、夏绿肥翻埋,夏季也可用作物秸秆覆盖,既可降低夏季土温,抑制杂草生长,逐渐腐烂和冬季翻埋后可增加土镶有机质。抓住时机防治好桑树病虫,防止与桑蚕发生交叉感染也不容忽视。
     6.组织联防联治。分户养蚕后,由于各蚕户在劳力、时间、蚕室等方面的影响,很少有人组织养蚕户进行统—消毒,定期检查,致使不能形成一个大卫生观,消毒防病工作各管各,影响了整体的消毒效果。因而各自然村应划分若干片,以村或片为单位,由联系户或技术示范户组织大家统—进行联防联治,做到统一时间清理垃圾、污泥、阴沟,统—时间消毒,统一组织检查验收,制订相应的卫生制度。
     7.规模经营。根据目前我国农民的习惯,大部分人的经营能力和笔者对当地蚕农的调查,认为蚕桑生产对一般家庭的经营规模以占家庭收入的35~45%为好,户有桑园以1.5~3.5亩为佳。因为,目前的农村家庭,大多数均以从事粮食生产为主,兼顾其他各业。当蚕桑生产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柱时,其对消毒防病等各生产环节自然就倍加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