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蚕丝业的现状


    吴继光
(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主任    中国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蚕丝生产的发展


      中国蚕丝生产,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被誉为丝绸之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蚕丝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而于长期频繁战乱的影响,我国蚕丝业遭到严重地破坏,到1949年底蚕茧产量仅有别31,000吨,少于历史最高产量228,000吨的七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政府采取许多政策和技术措施,大力扶植蚕丝生产的发展,在短时间内,得以较快地恢复。到60年代中期止,蚕桑生产在十多年时间里几起几伏,呈波浪式发展。1965年全国蚕茧产量为66000吨,比1949年增加1.14倍。此后,每年虽稍有增减,但总趋势是持续增长的。到1970年蚕茧产量为122,000吨,与1965年相比,增产84.85倍,跃居世界第一位。70年代发展速度较快,1980年蚕茧产量是250,000吨,超过1970年的一倍以上。这十年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0.49%多。1980年以后,保持了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1985年蚕茧产量是336,000吨,比1980年增加34.4倍,五年间平均增长率是6.85%。以上各时期的平均增长率大大地超过同时期世界蚕茧总产量的增长速度。我国蚕丝生产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正逐步增加,目前已达到57%左右。1985年以后,蚕茧生产仍持续增加,1988年蚕茧产量为360,0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
     我国蚕丝业遍布全国,除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外,每个省、市都有蚕丝生产,大部分属温带地区,其中以长江流域一带为主,特别是四川、浙江、江苏三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我国蚕区再一个类型是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珠江流域的广东省和广西自治区。这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技术与东南亚各国相似,蚕品种和桑品种,饲养及栽培技术,也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目前,我国以专业或副业形式从事养蚕业生产的农民约有1700多万人,各省都设有原市场、普种场、蚕茧收购机构等养蚕业生产组织。
     中国丝绸工业拥有820间工厂企业,约有60万工人和职员,拥有1,400,000缫丝机和150,000台丝织机。实行了机械化生产,具有进一步发展生产的潜力。
             蚕丝业教育和科学研究组织的概况
     为了推动蚕丝业生产的发展,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同时,积极开展蚕丝业科学研究。
     1.教育方面:全国共有9所农业大学设置了蚕桑专业。在这些大学里,分别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学士)、专科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每年毕业生400人左右。在上述各大学设有相应的研究室,实行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另外,全国共有11所蚕业技术学校,培养中级人才,每年毕业生也有数百人。以上院校的设置满足了我国蚕丝业发展所需要的高、中级人才。
     2.科学研究机构方面:除直属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中央蚕业研究所之外,在浙江、四川、广东、安徽、山东等加个省分别有省级蚕业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分别根据生产存在的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对促进生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蚕丝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如上所述,中国的蚕丝业用有限的时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除制定了提高生产者积极性的政策和调整价格外,蚕丝业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对推动生产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主要生产技术的改进有如下方面:
     1.蚕桑生产方面
     (l)优秀品种的选育及推广
     我国从建国初期起,就实行了家蚕原种由国家管理,蚕种统一供应的制度。中央和各省蚕业研究机构都把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作为重要的科研课题,先后培育出不少适应各地饲养的各类新品种。并推广部分多元杂种,以不断更新原有品种,提高了绸、丝的品质和家蚕生命力。据中央纺织工业部统计材料,我国1980年蚕茧产量是1970年的2.05倍,同期生丝产量相比为2.12倍。1986年蚕茧产量是1981年的1.175倍,生丝产量相比为1.275倍,显而易见生丝的增产幅度均大于蚕茧增产的幅度。这都说明优良蚕品种的选育与推广的作用。出丝率正在逐步提高。同样,在桑树方面,通过杂交育种技术的应用,培养推广了一些优良品种。
   (2)推广桑树的合理密植和广栽“四边桑”
     过去,我国主要蚕区浙江、江苏一带,传统的桑树栽培均养成中干树型,每公顷桑园仅栽7500—9000株桑树,桑叶一般产量仅6-8吨左右。70年代以来,在许多地区推广了无干(或低干)密植法,每公顷桑园栽树桑苗增加到22,000—27,000株。与此同时,加强了肥培管理,合理采伐增加了采叶次数,使桑叶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增长幅度为过去的2倍左右。
     此外,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分散的小块土地,大量栽培“四边桑”(路边、山边、田边、河边)。其中仅在四川省一省,象这样分散栽培的桑树达16亿株以上。投产以来,使四川省的蚕茧产量直线上升,跃居全国第一位。
     (3)养蚕技术的改革
     养蚕收成和气候因素,桑叶品质及饲养管理水平关系极大,要求全面掌握技术;特别在小蚕期是很重要的,象俗语说的一样:养好小蚕一半收。因此,在我国大多数主要蚕区建立了小蚕饲育专业组织和共育室,推广了小蚕共育制度,使小蚕的生命力和强健性大大提高了。同时还大力推广尼龙育、坑房育、地面育等技术,从而提高了养蚕效益。
     (4)加强蚕、桑病虫害防治措施
     在养蚕各环节上,多年来认真地全面地贯彻严格消毒防病这一综合技术措施。同时对易发生的主要蚕病和桑树病虫害,采取重点防治的措施,取得了重大成果。研制、筛选出了防治各种蚕病的药剂,使用这些药剂,使蚕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
     2。丝绸工业方面:
     (l)机械的更新与染色技术的改进
     1970年以来,已基本全面实行了缫丝的机械化生产,使用全自动和半自动缫丝机,纺织企业部分引进了先进的无梭织机。我国自己研制的新型染色机和光洁机,正在更新陈旧的设备,使染色技术得以提高,改进了染色的坚牢度和光泽。抗缩性和耐磨性的研究也有所突破,新产品正开始投放市场。
     (2)图案设计,品种的发展
     顺应国际市场时新式样的变化,我国丝绸工业正在设计制造多种多样图案的新产品。并结合时新设计、推出了更多、更豪华舒适、更有特色的丝绸时新式样。同时,生丝-羊毛、生丝-麻、生丝-棉花等混纺类型和纯丝针织品,丝绸装饰品等的发展也引人注目。
                 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中国有句古话“丝绸传友谊”。早在公元前2世纪,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贸易、科技等的交流。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了蚕丝业技术。
     现在,世界各蚕丝业生产国都有各自发展的历史和经验,蚕丝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发展。
     为了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1979年以来,随着我国实行了开放改革的政策,前后派出几十名留学生和学者去日本留学和开展合作研究;并派遣专家,教授到日本、印度、北朝鲜、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菲律宾、泰国等国家进行专业考察、相互交流;以及派员前往土耳其、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并多次参加国际蚕业学术会议,我国和国际技术交流日益发展起来。
     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为了促进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蚕丝业的开发,1982年在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内,建立了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开办以来,先后有17个国家106名学员前来参加培训。其中大部分学员来自亚太地区,他(她)们借鉴中国蚕丝业经验,同时也交流各自国家的技术,在回到本国后,都在蚕丝业生产、教育和科研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强国际合作,建立了与此相适应的地区蚕业连络网,在各成员国定期连络,不断交流情报和进行国际培训活动,相互交换品种资源,开展合作研究,扩大贸易等,通过这些活动,我相信不仅将使本地区各蚕丝国都能得到收益,而且能促进世界蚕丝业的发展和各国人民、科学工作者的友好合作。
    我们愿意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作出努力。

    (本文原载[日]《蚕丝科学与技术》1989年7期,颜新培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