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园及蚕桑副产物生产食用菌应用研究的综合报告


(1988-1990)
桑园及蚕桑副产物生产食用菌应用研究组

    一、开题原因
    食用菌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磷、钙、铁等多种营养成份,具有人体必须的八种氨基酸。它不仅是人们最喜爱吃的食物,而且具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降低血压、减少胆固醇等作用,是国际上公认的“保健食品”,国内外市场十分广阔。
    过去生产食用菌采用段木栽培,不仅周期长,而且需要大量的木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几十年来利用锯木屑、棉籽壳、稻草、玉米芯、甘蔗渣等原料栽培食用菌成功;而且,已广泛推广应用。但利用桑园及蚕桑副产物生产食用菌的研究和生产应用,尚未见报导。而栽桑养蚕除利用蚕茧缫丝织绸外,大量的副产物尚未被充分利用。如桑树每年需进行一次伐条,每亩桑园可伐桑枝500公斤左右,过去都是作柴火烧掉了;养蚕后的残叶和蚕粪仅用作肥料。如果利用桑园栽培食用菌,以桑枝、残叶、蚕粪作食用菌的培养料,用栽培食用菌后的废料作桑园肥料,不仅可以开辟食用菌生产的新途径,增加桑园综合效益,而且可以改良桑园土壤,提高桑叶和蚕茧产量与质量,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因此,开展“桑园及蚕桑副产物生产食用菌的应用研究”,是在蚕桑和食用菌生产的交叉领域中,利用多种技术交织的综合效能,变单一经营为复合经营的立体开发研究,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研究内容和结果
    本研究课题原课题设计任务书拟定研究内容为四项:
    1.菌株和培养基的筛选。通过各菌株在不同单项培养料及不同配比培养料上的生长和出菇(耳)情况,筛选适应于蚕桑副产物栽培的食用菌菌株和最适配比的培养料。
    2.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研究利用蚕桑副产物为培养料;在蚕室和桑园栽培食用菌的关键技术。
    3.废菌料的开发利用。研究废菌料还桑田,对改良桑园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桑树生长发育的作用。
    4.桑园栽培食用菌对蚕桑生产的影响。在执行过程中,增加了利用桑枝屑制作食用菌母种和原种的技术研究,桑枝木屑加工技术的改进研究。
    本研究采取实验室研究、小区试验与大田开发相结合的办法,边探讨关键技术,边示范推广,过培训技术力量。通过三年努力圆满完成了任务,研究出了共有一定推广面积的桑园及蚕桑副产物生产食用菌的综合配套技术及单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适合蚕桑副产物培养料生产的优良菌株和最适培养料配方的筛选。
    为探求食用菌对蚕桑副产物培养料的适应菌株,从全国各地引进香菇、木耳、平菇、金针菇四大食用菌类的25个菌株,通过培养基筛选试验表明:蚕桑副产物是生产食用菌很好的培养料,对各类食用菌的生长都很适应,特别对香菇和木耳。在单项原料与配比原料培养基对比试验中,以配比原料培养基能更好地满足食用菌生长发育的需要。其培养料配比,香菇桑木屑90%、蚕粪粉5%、桑叶粉5%为好。黑木耳、毛木耳、平菇、金针菇以桑木屑80%、蚕粪10%、桑叶粉10%为好。适合蚕桑副产物培养料栽培的食用菌菌株中,以香菇“856”、黑木耳“高温42”、毛木耳“黄背”、平菇“糙皮侧耳”、金针菇“金1”为最好,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开发,将会出现更多的优良新菌株。
    (二)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利用蚕桑副产物作菌料,在桑园和蚕室中栽培食用菌,是提高蚕业综合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但要夺取食用菌高产,必须有与蚕桑副产物菌料及蚕室、桑园环境适应的高产栽培技术。为此,我们从1987年各开始,进行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高产栽培技术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选好菌株和培养料配比。通过室内外栽培试验和推广面上的调查,进一步证实了香菇“856”、黑木耳“42号”、黄背毛木耳用桑木屑80%—90%,蚕粪和桑叶份各10%—5%的混合料栽培能获得高产,其生物转化率香菇“856”平均为58.8%-6.7%,黑木耳“42号”为95.2%-116.7%,黄背毛木耳为104%-125%,栽培平菇和金针菇用蚕桑副产物比棉籽壳略差。
  2.选定栽培季节与栽培场地。食用菌栽培,要求温度保持15℃-28℃,相对湿度保持85%-95%。我省春季雨水较多,空气的相对湿度较大,可利用桑园大量栽培。其黑木耳生物转化率可达98%左右,香菇57.3%;秋季我省常出现规律性干旱,桑园栽培不易保持目的湿度,黑木耳生物转化率只52%,香菇只45.3%,宜以室内栽培为主。
  (三)制种技术研究
  食用菌制种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母种通常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即PDA培养基),成本较高,保存方法要求严,保存期短。距离较远的菌种场和菇农,往往因途中运输时间长,保存条件差造成苗种者代,影响生产。1988年我们开始用桑木屑代售PDA培养基,获得了好的结果。在桑木屑培养基上培养的黑木耳、香菇、平菇,其菌丝生长速度虽比在PDA培养基上稍慢,但菌丝粗壮、洁白;比PDA培养基更具有以下优点:l,转管数高2—3倍。2.保存时间长,菌丝不易老化。桑木屑培养的黑木耳、香菇、平菇同种,在自然条件下可分别保存160天、158天、96天。而PDA培养的只能分别保存45天、54天、40天;利用冰箱保存(2℃),桑木屑培养部分别可保存360天、360天、300天。PDA培养的三个品种均只能保存120天。这就使一般菌种场和菇农,解决了生产中菌种不易保存的重大难题。利用渠水清和蚕粪代替棉籽壳、米糠(麦茨)制作食用菌原种,菌丝满瓶时间比棉籽壳培养的早4—5天,菌丝生长粗壮,生命力强,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菌种可保存6个月以上,冰箱可保存 12个月以上,菌丝不老化,成本比棉籽壳培养的低,保存时间长。
  (四)废菌料还田研究
  为探讨生产食用菌以后的废菌料施入桑园,对桑园土壤和桑树生长发育的影响,于1987—1989年在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18号桑园中,进行了废菌料还田的试验研究。在施菌料一年后、二年后分别进行调查,其结果表明:1.废菌料还田,对桑园土壤结构的改良作用很大。土壤孔隙度增大,团粒结构增加,PH值从施菌料前的6.5,一年后上升7.2,二年后上升为7.5;2.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施废菌料二年后全氮量增加91.8%,速效磷增加50.13稀,活性有机质增加1.425倍;3.促进桑树生长发育。并时期提早3——4天,发芽率净增8%-10%; 4.桑叶产量增加。一年后春秋叶增产31.85%,二年后增产25.11%。
  (五)食用菌对蚕桑生产影响的研究
  食用菌虽与蚕的多种僵病的病原同属真菌门,但科、属、种完全不同,与桑树的多种真菌病原也不相同,从理论上讲是不会相互传染的,即不会因食用菌属于真菌,而导致责与桑真菌类病害的蔓延。但在实际工作上蚕业工作者往往担心发展食用菌会引起蚕和桑树真菌类病害的传染,甚至担心栽培食用菌的桑园的桑叶,蚕吃了会影响产茧量和产卵量。为此,我们在进行食用菌开发研究的同时,进行了食用菌对蚕桑生产影响的研究。分三个项目进行:1.栽培食用菌桑园的桑叶与未栽培食用菌桑园的桑叶喂蚕后,对蚕的产茧量和产卵量的影响;2.栽培食用菌的桑园,对桑树生长发育和桑病发生的影响;3.蚕接种食用菌孢子是否会导致蚕发生真菌病。试验结果表明:食用菌孢子接种在蚕体上后,蚕的生长发育,上簇结茧、化蛹、发蛾、产卵均与对照无区别,且均无僵病发生;桑园栽培食用菌,食用菌并不与桑树争肥、争光,也不会导致桑树发病,用其桑叶喂蚕,对蚕无不良影响。而且食用菌生长过程中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利于促进桑树的光合作用。而桑树茂盛的枝叶所造成的萌蔽条件,有利于食用菌生长发育。桑、菌互补,相互促进,但菌料既适宜生长食用菌也适于绿霉菌、曲霉菌及其他真菌繁殖生长,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如消毒不严,导致其他杂菌大量侵染。或废菌料未及时还田处理,任其他杂菌寄生繁殖,有可能引起蚕的真菌病的发生。
  (六)改进桑枝木屑加工技术研究桑枝木屑的加工程序一般是将夏伐或春伐的鲜桑枝,人工剪切或用枝条剪切机,剪切成2—4cm的短枝,晒干后再用粉碎机粉碎成木屑。由于栽培食用菌的木屑,要求呈1-3mm的木屑颗粒,使菌料保持一定的通气性,有利于食用菌生长。而一般市场上销售的普通饲料粉碎机的筛片孔径很小,一般在0.9mm以下粉碎出来的木屑都成了糠粉,不适于食用菌培养料的需要。我们经过多次试验,最后用2mm厚的钢或铁板,自己设计划线,引眼钻孔,成功地制成3-5目/时,孔径3—5mm的专用桑木屑粉碎筛片。这样只需在普通饲料粉碎机上安装专用筛片就盯粉碎出适合食用菌生产需要的桑木屑。
  三、推广应用与经济效益分析
  本试验在进行试验研究的同时,在部分菇农中进行了示范与推广,并于1990年3月19-24日举办了 6个县(市)和一个蚕种场参加的22人技术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仅澧县澧东乡石灰港村和澧阳乡菌种场、城关镇护城村等地,1988—1990年就示范推广利用桑木屑栽培木耳、平菇10万多袋,菇农收入12万多元。据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桑园示范栽培食用菌调查,每100kg菌料的生物转化量(鲜耳或鲜菇)为104.6公斤,产值251.04元(每公斤2.4元),原料成本88元,纯收入173.02元。澧县农村栽培调查,每100晾干料可产鲜耳(菇)80kg左右,折合干耳(菇)7kg,每公斤价36元,共252元。除去成本120元左右,纯收入132元,该县城关镇护城村朱远富,1900年栽培13000袋木耳、平菇、用菌料5400kg,产鲜耳(菇)4320吨,收入12000元,除菌料成本后纯收入8000元左右,每100kg菌料栽培菇、耳产值222元。桑园每年都需进行伐条和整枝,每亩每年约可得鲜桑枝500kg左右,可加工桑木屑300kg左右。每亩桑园可养蚕3-4盒,可得干粪100kg左右。桑木屑和蚕粪可制耳类,或菇类栽培袋800袋。菇、耳产值500元左右。我省现有5万多亩桑园,如果利用60%的桑枝等副产物开发食用菌,可增值 1500万元以上。全国有成片桑园800多万亩,如在30%的桑园中推广利用桑园和蚕桑副产物生产食用菌,可增值10亿元以上。
  四、结语和讨论
  (一)开展“桑园及蚕桑副产物生产食用菌的应用研究”成功表明:
  打破了桑园、蚕室单一采叶、养蚕的常规。利用桑木屑、蚕粪、残桑叶作菌料,促进了食用菌生产的发展。利用桑园、蚕室作为食用菌的生产场地,提高了桑园和蚕室的利用率。节省了食用菌生产场地及建设费用。以废菌料还田肥桑,增辟桑园肥料来源,改良桑园土壤,促进了桑树生长发盲和蚕茧优质高产。使桑、蚕、菌紧密地结合一起,相互促进,以多种技术交织的综合作用立体开发桑园,提高了蚕业综合经营效益。
  (二)国内食用菌生产,目前一般以段水、锯木屑、棉籽壳、稻草、玉米芯等原料为栽培料,由于其需要量大,原料日益紧缺,价格不断上升,成本增大。利用桑枝、蚕粪、残桑叶为原料生产食用菌的研究成功,为食用菌的进一步开发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原料,降低了食用菌生产成本。节约了木材,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三)经过筛选、比试和大面积推广应用,评比出了适宜蚕桑副产物原料栽培的优良菌株主要有香菇“856”、黑木耳“高温42”、毛木耳“黄背”、平菇“糙皮侧耳”、金针菇“金1”等。同时摸索出了适合不同菌种的最佳培养料配方。用桑木屑代替PDA作母种培养基,以桑木屑和蚕粪代替棉籽壳、米糠或麦麩作原种培养基,不仅节省了粮食和饲料,降低了菌种成本,而且菌种不易老化,活力增强,保存期延长3倍以上,为条件较差的苗种场和菇农解决了食用菌生产中的保种难题。
  (四)通过桑园,蚕室栽培食用菌对蚕桑生产的影响的研究,证实了香菇、木耳、平菇、金针菇的菌丝和孢子不会促使桑树发病,不会引起家蚕发生僵病,为人们利用桑园和蚕室栽培食用菌在思想上解决了后顾之忧。
  蚕桑副产物是栽培食用菌的好原料,利用桑园和蚕室栽培食用菌不仅对蚕桑生产无不良影响,而且废菌料还田可以增加桑园土壤肥力,提高桑叶产量,蚕桑生产和食用菌栽培有机结合起来更能提高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实用推广价值。

研究组成员: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吴桐银  段幼聪  杨述谟  刘振国
            湖南省微生物研究所   吴自强  肖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