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生森
(华容县农业局)
华容县地处洞庭湖畔,洲土面积大,具有宜桑养蚕得天独厚之优势。是我省“加速发展蚕茧生产基地建设”县之一。快速发展蚕茧生产是群众的迫切要求,是丝绸市场的急需。发展蚕茧生产务求布局合理,步伐稳健,投入少,见效快。“八五”期间为实现县政府提出的年产1000吨以上蚕茧的目标,我们于6月上中旬到江洲、鲇市、潘家等9个乡(镇)、10个村重点蚕区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县桑园现状
我县现有桑园面积10946亩,其中成林园面积5818亩,幼林园面积3611亩,1990年冬新扩1517亩。分布于13个乡(镇)、43个村、187个生产组。1000亩以上的乡(镇)有景港、江洲、潘家、鲇市、宋市等5个。据调查,桑园现状大体有三种类型。
(一)萎缩病低产桑园。全县成林桑园中,萎缩病发生面积5390亩,占92.6%。其中发病株率10%以下面积2658亩,占45.7%;发病株率10%以上面积2282亩,占39.2%。这类桑园产叶量低,叶质劣,一般减产1.8至4成。
1988-1989年新发展的3611亩幼林园中。因部分苗源引自于我县疫区,萎缩病也有发生,面积约300亩,占8.3%。对这种桑园和蚕区必须更新高抗品种,才能增产增收。
(二)老衰低产桑园。现今的成林桑园,基本上是74-76年栽植的,树龄15年以上。其中3905亩,占成林桑67.1%,由于连年采叶过度,管理未跟上,树龄老化,枝细、条短、产叶量低。这类桑园必须逐年分批更新。
(三)壮林高产桑园。1988—1989年发展的3611亩桑园始步入壮林,加上1913亩培管好的成林桑园共计5524亩,系我县蚕茧生产的骨干,务求精细管理,合理利用。
针对我县桑园现状,在狠抓发展的同时对萎缩病低产桑园,老衰低产桑园分类指导,逐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品种更新或更换。
二、发展蚕茧生产的指导思想
以粮保桑、以桑促粮、合理布局、适当集中,不与粮棉争地,强化质量意识,完善服务体系,促进桑、茧生产稳步发展。
三、发展蚕茧生产的有利条件。桑园基地应具备的条件及原则
(一)发展蚕茧生产的有利条件:一是有肥沃的“三洲”土地。宜桑“三洲”面积4.5万亩;二是有丰富的栽桑养蚕经验和高产典型。如1990年鲇市镇西岗村民任公朴春蚕盒子产茧53公斤;宋市镇桑场291亩桑园,亩平产茧136公斤;三是劳力充足。由于机械化,电力设施提高,劳力过剩;四是群众有迫切要求,茧丝市场看好,价格稳中上浮,村民发家致富心切,无桑户采社会桑养种量逐年增加,如1990年对无桑户供种1300多盒,今年仅春蚕种一季增加到2300多盒;五是有一支专而强的骨干队伍和栽桑养蚕能手。通过多次培训和实践,全县有一定水平的养蚕能手达1650人;农、供、乡专业骨干49人,其中农艺师5人,助师8人,技术员36人。能肩负起指导和组织全县蚕茧生产的重任。
(二)桑园基地应具备条件:1.土层深厚、肥沃;2.排灌方便,外洲土应具备防渍、防涝条件;3.桑园应远距有毒有害物场所。如窑厂、化工厂及桑园周围其他农作物施药危害。
(三)发展蚕茧生产应循原则: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充分利用、开发、改造荒洲渠道,不与粮棉争地。
四、发展蚕茧生产的规模及设想
(一)规模:发展蚕茧生产不宜过份集中,也不应过于分散。调查考证:2000—3000人口,人平2亩耕地的村,桑园面积以300-1000亩,户平以3亩左右,最大批量养种4-5盒,大、小(小蚕专用堂)蚕室42平方米为宜。并且要求桑树面积适当集中连片。以l4区域为理想,以利于管理,防止药害。过于集中,特别是户平面积过于集中,劳力负担重,大蚕大忙时,缺劳力,缺蚕室,缺蚕具;过于分散,主要是难于防止其他作物施药危害。
(二)设想:发展蚕茧生产应以垸区洲土为主。并要求作物区域化,品种优良化,生产专业化。根据考查、调查和座谈,初步设想是:
1.基地布局
(1)建设年产500吨茧基地乡(镇)2个,其中:宋市镇发展桑园5000亩,以宋市桑场和宋市、甘羊、卫星、荷花、高山、江流、沙口村为基地;景港镇发展桑园5000亩,以赛华、联盟、联华、红星、井港、育英、农科、禹九村为基地,各镇年产鲜茧600吨以上。
(2)建设年产50吨茧基地村12个:以鲇市镇的和平、湘北、旗杆、潭子口、和丰、黄洋村;新建乡的河口、先锋村;梅田镇的友谊、浩丰村;抄军乡的六合、南华村等12个村为基地。
2.推广优良品种
(l)高抗萎缩病优良桑品种――育二号推广:鲇市、梅田、宋市、景港及其他老蚕区
发展桑园,因桑萎缩病较重,以推广高抗萎缩病品种育二号为主;病、老、衰桑园更新,以推广育二号、 456、杂交桑为主。
(2)丰产性优良桑品种推广:新建、沙军及其他新发展区,以推广丰产性品种7-ll,湖桑199、湖桑197、7307、456等丰产性品种为主。
(3)速成高产杂交桑新品种(组合)推广:杂交桑—具有抗性强,丰产性好,投入少、见效快,一种多用(即可不须嫁接直接栽于大田,根、茎可用做嫁接苗的砧木等)等特点。先年冬栽桑,第二年只要培管好,可产鲜茧75—100公斤,是加速发展蚕茧生产速成高产的优良品种(组合),全县两年内发展杂交桑面积3000—5000亩;
3.发展步骤
规划及考察论证,全县发展桑园面积14000亩。根据我县财经人力、物力及种苗资源,以1991-1992年冬两年实现为宜。其中1991年发展6000亩。
五、发展桑苗生产的实施措施
(一)宣传发动,摸清底子。将面积在秋收前落实到村、组、农户、丘块。以利种苗挂钩。
(二)落实种苗
(1)自产桑苗:估计今年杂交桑出苗80-100万株,可栽植400-500亩;育2号嫁
1.5万株,栽植180亩;无病区嫁接苗100万株,栽植1000亩,共可栽植1680亩;
(2)尚缺桑苗:432万株(以今冬发展6000亩计算)政府落实计划后,于9-10月迅速做好双挂钩工作。即与乡、村、组农户挂好需求钩,然后与外地联系调苗,以免计划落空。
(三)筹集资金
发展6000亩桑园,共需资金172万元,其中嫁接苗需种苗款165万元,杂交桑需种苗款7万元。解决资金渠道有三:(l)农户集:估计自筹资金103万元,占60%(2)国家扶52万元,占30%;(
3)集体助17万元,占10%。
(四)加强领导,建立专业班子
县政府恢复和充实蚕桑领导小组,确立3-4人专抓。有任务、有计划的乡(镇)成立相适应的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以政府牵头,加强部门协作。从双抢结束后,迅速抓好计划落实,资金筹备,桑苗挂钩,准备肥料,落实栽桑土地等工作。不违农时,抓出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