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汉寿县围堤湖乡蚕农梅国舫,坚持科学养蚕,应用“大蚕室外育”这项新技术,发了家、致了富,成了十万富翁,仅去年的蚕茧纯收入就有30183元,被人称为“蚕员外”。
老梅今年51岁,说起他的“发家经”,方圆十里的人都是大葱拌豆腐——一清二白。7年前,他还债台高筑,全家6口人挤在2间平房里;而今他有楼房一栋,平房4间,家电齐全,存款10万,总个家当16万多元,真是财大气粗。别人说他是大圣孙悟空,一个跟斗翻出穷海,踏到了富地。照老梅自个的话讲,他的致富是“四靠”:一靠党的富民政策好,二靠部门热心扶持,三靠县科委和棉麻公司送上门的新技术,四靠一家人的吃苦耐劳。
梅国舫原是汉寿县酉港镇双岭村人,那地方有养蚕的历史习惯。小时候,他就跟着大人们采桑、喂蚕、下茧、除蚕沙。从60年代开始,他就在生产队的蚕场里养蚕,是当地的养蚕里手。可那时候,养蚕,是传统的老方法;报酬,是靠拿工分吃“大锅饭”,年复一年,仅能养家糊口,直到70年代末家里还穷得叮当响。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的富民政策给梅国舫送来了春风。1979年,新围垦的围堤湖乡利用沙洲植桑养蚕办了一个蚕桑场,在全县广招养蚕贤才。县棉麻公司穿针引线当“媒人”,介绍一批养蚕“能人”到该场当养蚕专业户,梅国舫也是被荐引者之一。对这件事老梅当时又喜又优。喜的是到了蚕场后会多一席用武之地;忧的是本身难动,自己的两间茅屋,几样家什都无钱搬动。正当他发愁时,县棉麻公司慷慨解囊,鼎力相助,专门派了一辆汽车给他搬家,还给了他200元钱做生产费。到蚕桑场安家落户后,他一方面积极从事生产;一方面刻苦钻研技术,由于他舍得吃亏,在传统养蚕技术上有几手硬功夫,受到蚕农们敬重,不久他当上了场里的技术员。从此,老梅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生产一年年顺当,日子也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1986丰,县科委和县棉麻公司联合到围堤湖蚕桑场推广“小蚕共育、大蚕分养”新技术,选定梅国舫为示范户,他欣然应允,并承包了15亩桑园。打这以后,老梅成了全县的养蚕大户。
前面说的还只能算梅国舫脱贫,真正要说他发家,还得从他搞“大蚕室外育”说起,他说过,他的致富好比十五的月亮,既有政府的一半,也有他的一半。虽然他的致富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起了扶持作用,但更可贵的是他对应用新技术的一股子“钻劲”和“犟劲”。1987年,县里首次在围堤湖乡蚕桑场搞“大蚕室外育”新技术试验,为了找个示范基点,开始联系了几个专业户,都是铁腕豆落锅—油(有)盐(言)难进。有的人还说:“从盘古开天,蚕儿都是在屋里养,把蚕放到室外不是喂鸟儿”找到老梅,他看过技术资料后,一拍胸脯接了下来。春蚕饲养期间,他利用房前屋后的树木搭起蚕架,在室内将小蚕养到三龄后移到室外,又在蚕床周围布施了“驱鸟带”以防天敌。县棉麻公司还派了一个技术员住在他家跟踪辅导,由于他按科学精心饲养,使这项新技术获得成功,一季春茧收入了5000多元。“大蚕室外育”新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他多年头疼的难题。原来他家只有蚕室2间,一年顶多养蚕种13盒,还要蚕簸蚕架蚕网一大难,不仅成本高、花工多,而且还糟踏不少桑叶,一年的收成除成本和缴承包款后,剩下的就不多了。将大蚕移居室外后,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扩大了饲养场所。不仅成本低、花工少,桑叶的利用率也高。这年,他多养了蚕种62盒,全年纯收入有14360元。数着亮晃晃的票子,老梅的劲头更大了。第二年,他又增扩了3亩桑园,共饲养蚕种110盒,还承包了7亩鱼池,利用蚕沙养鱼,走鱼桑结合的路子。这一年,他的纯收入过了2万元,致富的步子迈得更大了。
近两年来,梅国舫一头扎在“大蚕室外育”这项新技术里,养蚕技术越来越精,致富路子越走越宽。他将本地多如牛毛的黄麻杆充分利用起来,制作简易蚕染和蚕床,不仅把成本降到了最低限度,而且养蚕的环境得到了改善,蚕体抗病率增强,保证了蚕儿发育正常,上簇整齐、茧丝洁白、茧质好、产量高,每盒蚕种比一般的室内养蚕增产6公斤左右,上茧率高10%以上,但茧价格提高了14元。今年一季春蚕,他养40盒种,收入18648元。春蚕丰收后,老梅对桑园进行了夏代,养了90盒秋蚕,加上他7亩鱼池和出售嫁接桑苗,全年纯收入将比去年更多。
(汉寿县供销社谢德亮 彭红平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