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蚕桑生产发展战略初探

刘楚湘
(湖南省丝绸公司)

    我省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湘绣驰名中外,1933年全省产茧量曾达到4850吨,但到1949年只有60吨。建国后得到一定程度地恢复和发展,1984年达到2870吨,后因受“苧麻热”冲击和茧价偏低等影响而连年减产,到1990年才回升到2600吨。全省丝绸企业按设备能力,年需要鲜茧5000吨,缺口甚大。
    蚕茧是丝绸工业和出口贸易原料基础,近年来丝绸内外销市场活跃,经济效益好,栽桑养蚕仍然是当前农村家庭经济中比较可靠而稳定的副业生产,是脱贫致富的“桥梁”。同时,栽桑养蚕能增加植被覆盖,起到保持水土与生态平衡的作用,我省有良好的气候条件,有丰富而肥沃的土地资源,与太湖流域、江汉平原同属全国最适蚕区,可合理利用资源,挖掘潜力,积极发展蚕桑生产。
    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茧丝绸生产是商品性的生产,要摸索和探讨其深刻的内涵,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与处理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机的结合,认真分析和研究丝绸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正确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作用,遵循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价格政策,认识和掌握好茧丝绸生产与流通的辩证关系,克服盲目、偏见和短期行为,从国内外丝绸市场供求变化的环境出发,加强宏观决策,通盘考虑,确保蚕茧原料优势,增强竞争意识和准备竞争条件,决定自身发展的前途极为重要,对实现我省蚕桑生产发展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稳定蚕茧收购价格,加强蚕茧归口管理。丝绸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大宗出口商品,蚕茧又是丝绸的基础资源,所以我国一直将蚕茧作为二类商品并实行一类商品的管理,茧价由国家统一制定,蚕茧由国家指定部门统一收购和经营。但近年这些规定受到很大的干扰。为了使蚕桑生产能适应市场变化而稳定发展,就要执行1988年国务院、省政府多次重申与强调茧丝归口管理、列入国家定价的规定。其实质是统购包销。畅销时,起最高限价的作用;滞销积压时,起最低保护价的作用。也就是通过经营主体实行以丰补歉来实现蚕桑生产稳定发展。即在丝绸出口实行统一经营,分级核算,自负盈亏条件下,需要以省或地县为单位,采取措施,包括建立实现以丰补歉对蚕桑生产负责的经营主体,积累风险基金,创造竞争机制,开拓稳定的国内外销售渠道等,以达到生产、价格、质量、出口、市场长期稳定。而在现行财政和外贸体制下放的情况下,如果畅销有利可图时,各方插手,既不住;滞销亏损时又都退回去,没人过问,包不了。一旦出现问题,国家财政难以承受,谁将最终承担责任?是蚕农、是组织和发动蚕桑生产的各地领导与基层干部。这不只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社会稳定的大事。
    二、蚕桑生产是商品性的生产,要遵循价值规律。为此,第一、生产的质量必须适应消费的需要,价格必须与市场供求关系相等,两者不可偏废。即国家通过宏观上的指导,根据茧质和市场供求需要,在执行国家规定的质量和价格标准的基础上,上下浮动,使之达到平衡,趋于合理,相对稳定。我国丝绸以出门为主,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大,资本主义市场按照价值法则通过供求关系波浪式发展,近年来,对我国蚕茧供求变化影响较大。我省蚕桑生产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基本原则,否则,将作茧自缚。1985年我省出现销路不畅,低水平的过剩,1986年起又走向事物的反面,转为低水平的不足。前几年,由于抢购蚕茧的风潮,价格猛涨,虽使蚕农增加了一些收入,但一些抢购、倒卖蚕茧的单位和个人则赚了大钱,茧质严重下降,给丝绸工业和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影响。许多县、市领导担心市场变化,蚕农担心蚕茧收购会象苧麻那样,没有安全感。由于多头抬价抢购蚕茧,出现不正确的市场信号,对原料茧只留数量不顾质量,一旦低质量的出口价格挺不住,出口受阻,市场滞销,将导致生产大滑坡,最终于蚕农不利。
    三、提高茧丝质量,发展外贸出口。丝绸以优雅华丽、舒适柔软为人们喜爱,随着天然纤维在欧美的继续流行,丝绸需求日益增长而经久不衰。因此,我们对西欧、美国、香港等市场丝绸出口与转口贸易方面,今后可望维持较高的水平,因此,丝绸在国际市场上有广阔的前景和较大的潜力,虽然我省丝绸出口有限,但在很大程度上讲,“没有出口也就没有丝绸”。要发展丝绸,在日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首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销售能力,扩大出口。由于西欧传统的丝绸机械不断更新提高,而又多织造轻薄织物,同时,丝绸作为质地优良,精细高档的消费品,价格昂贵,要求厂丝质量越来越高。但目前我省蚕茧质次价高,形成“工厂吃不饱,又吃不了。出口缺货源,又出不了。”本省蚕茧外流,又从省外求援调进的不正常现象,以及企业连年亏损,出口货源没有保证,主要靠外省产品创汇,成本不断增加,经营困难重重的局面。因此,我省在蚕茧数量、质量、加工优势、销售渠道、经济实力等竞争条件方面远不是老产区的竞争对手。尤其是产品质量,不仅需要时间和财政、银行的支持,还需要各个环节协同,其提高也有一个过程。今后茧丝的竞争,不仅包含着地方经济实力的较量和价格的竞争,居首位的还是质量竞争。所以,我省蚕桑生产的目标应放到为出口贸易服务,建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方面上来,转到在抓数量的同时,努力提高单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走以质取胜的道路。
    四、正确把握丝绸市场信息。目前,对茧丝绸产销趋势的看法,存在着不同观点,意见不统一。要有冷静清醒的头脑,当一种倾向来潮的时候,要考虑和注意到可能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即当国际丝绸市场形势看好时,要注意防止因原料和产品质量下降,导致市场反弹出现疲软,存在危机的一面;当我国丝绸出门创汇年年增加时,要注意出口数量增加不多主要靠价格上调因素的一面;当蚕茧市场畅销时,要注意防止因抢购使茧质下降,有可能出现滞销的一面。总之,要防止市场信息,可能不能正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虚假现象,即扭曲的市场信息的一面。由于前段我国两种汇率、两种价格的政策性倾斜,加上国内外投机抢购风相结合,多渠道的国内争夺变价抢购,国外出口低价竞销的“水货”暴利很大,多方冲击着我主渠进的原料和出口贸易。目前.丝绸出口价格还高于生产成本,出口企业为完成任务,生产企业为维持开工仍在变价收茧。随着茧丝变价出现和国际投资因素相结合,出现的国内外蚕桑生产热的不断升温,国内加工能力过度膨胀又加剧着产销矛盾,抢购致使茧质明显严重下降,连锁反应,导致国际丝绸市场的反弹出现疲软。如此恶性循环,将危机四伏。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决不能以扭曲的市场信息,任其不顾质量,加大成本,使茧丝绸生产、经营和出口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而贻误我省蚕桑生产发展的时机。
    五、加强蚕桑基础技术服务,提高蚕桑经济效益。桑、蚕、茧、丝、绸、贸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蚕桑生产又是整个蚕丝事业的基础。但我省蚕桑生产由于生产培植、技术辅导力量薄弱,再加上千家万户养系,生产条件、科学栽桑养蚕技术不高,数量少、单产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前几年“蚕茧大战”的冲击,适时采茧、选茧出售和收验管理制度受到很大破坏。蚕农不愁蚕茧卖不出去,质量观念对薄,不等蚕吐完丝就售茧,有些甚至喷水以增加茧重,蚕茧收购部门为抢购蚕茧不顾收验标准和制度收茧,造成劣质茧大量增加,致使我省丝绸工业和出口贸易因受原料供求矛盾和质次价高的影响与制约,现有设备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无法利用国内外购销两旺的市场形势,发挥工贸合一、产销结合的优势而造成处境艰难,缺乏信心。同时,蚕改费等扶植资金无法有效的收缴和使用,加上生产培植力量的削弱,部门工作的不协调,这些至今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另据我省1990年蚕茧生产成本汇总资料表明,平均每盒蚕种产茧量,总产值,净产值,减税纯收益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总生产成本比上年增加。上述种种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虽然近年国家实施茧价调整提高及扶持政策与鼓励措施,蚕农有积极性,而我省蚕桑生产却错过了好时期,发展缓慢,既没有数量又没有质量。严峻的局面急待改变;其根本措施必须从生产入手,提高茧质,引导蚕农切勿从提早采茧、喷水加重来增加收益,而要从提高单产和质量中增加效益。同时,要加强技术培训,稳定专业队伍,把技术落实到干家万户,使其优质高产,增加经济收入。只有树立系统工程的观点,从全省蚕丝事业整体利益出发,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扶持蚕茧生产的一系列政策,以贸为龙头、工为纽带、农为基础,使三者结合为有机整体,形成良性循环。做到产量、质量、效益同步增长,达到蚕茧质量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成本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促进蚕桑生产持续、协调、稳定地发展。

199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