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失去的蚕桑优势夺回来


  省农业厅    胡耀龙
       大报记者    同乾德 曹仲学

    省农业厅推出“八大农业开发致富工程”,这里首先将蚕桑工程与读者见面。
    根据规划,“八五”期末我省桑园面积由1990年的4万亩增加到50万亩,年产鲜茧由现在的2600吨增加到2.5万吨。这个规划与主产地县通气后,反应强烈,行动迅速。
    金秋十月,笔者在农村调查,看到许多地方正在绘制扩桑养蚕的蓝图。
    华容、澧县、永顺等县各自作出了发展5万亩桑园的计划,正将任务落实到乡到村。蚕桑发展较快的津市、浏阳、桑植更上一层楼,今冬明春新扩桑园的面积将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我省是全国最适蚕桑区之一,大力发展蚕桑优势极为明显
    茧丝绸是我国重要的出口换汇产品,丝绸及其制成品有“纤维皇后”及“珍珠之光”的美称,市场前景广阔。
    我省蚕桑生产有着极大的优势。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属中亚热带气候,桑树年生长期长达8个月,全年可养蚕4至5次,且有种桑养蚕的悠久历史,全国许多蚕桑专家一致认为:它与太湖流域、江汉平原同属于全国最适蚕区。我省240万亩的河滩洲土、沟港湖汉及边地可利用栽桑,而且效益很好,湖区种桑养蚕亩产值达2000元左右,山丘区也在千元以上,是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门路。同时,我省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目前,全省有15家缫丝织绸厂,年需原料茧5000吨左右,如今只能满足一半。全省有5个国营蚕种场和1座能储存50万张蚕种的冷藏库,蚕种供应有保证。本省选育的桑树良种“7920”和杂交桑“澧桑24×苗33”,优良蚕种“芙蓉×湘晖”,能生产优质蚕茧和提高蚕丝的品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蚕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亦已形成体系。
    如此种种,无一不说明我省大力发展蚕桑优势显著,作为一项拳头产品推出确是利国利民,大有可为。
    全国各地都上,我省一度下滑,蚕桑的优势正在失去,值得认真反思
    我省发展蚕桑条件优越,可惜的是这些条件不仅没有得到利用,反而优势正在失去。资料表明:1978年以来,我省蚕桑种植面积和蚕茧产量在急剧下降。1978年桑园面积达13.6万亩,1990年下降到4万亩;蚕茧产量也由1984年的280O多吨下降到2422吨。“七五”期间全国蚕茧产量比“六五”期间增长31.9%,在全国18个主产蚕茧的省(区)中,除我省外,个个增产。“六五”期间,我省蚕茧产量居全国第9位,现已退到第13位。
    失去了优势,也就失去了市场,失去了经济效益。从“六五”开始,我省就具备了加工5000吨鲜茧的设备能力,由于原料不足,工厂只好处于半生产状态。湘绣作为全国四大名绣之一,享有盛誉。然而,每年湘绣的坯料60%要从外省调入。今年“湘交会”期间,长沙县沙坪湘绣厂坯料吃紧,厂里只好派人跋涉千里从江浙调进,才满足了客户和外商订货的需要。由此带来创汇减少,1990年我省生丝出口折币才1365万元,仅占全国丝出口的0.7%,对比之下,汗颜惭愧。
    我省蚕桑的优势为什么会失去呢?有关方面探讨过几年,但众说纷坛。有的人为,是苎麻冲击,有的认为是价格影响,市场饱和。笔者调查,这些都不是问题时主要症结。先说所谓苎麻冲击,1984年到1985年是我省的“苎麻热”,而这两年蚕桑生产却还有所增加。当时的湖北、江西等中南几省也受“苎麻热”冲击,而他们的蚕桑生产却是大发展的。再说价格吧,统计资料表明,1984年每50公斤蚕茧均价为156.02元,茧粮比价为1:11.9;1988年为490元,茧粮比价达到 1:15。再说市场情况,世界蚕丝织物销量,每年大约以5%的速度增长,而出口蚕丝主要是中国。省内市场也严重匮乏,全省6000多万人,如果有10%的人每年占用200克丝做一件衣或一床被面,就需要一万吨蚕茧,而现在人平仅占有0.24克。
    那末,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们手头有省顾委副主任王治国向省委写的一个报告。今年5月,王治国等几位同志从种桑、养蚕到缫丝、织绸作过一次全面调查,结论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对发展蚕桑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领导不力,在经营管理体制上缺乏统一领导和管理,致使蚕桑发展处于自主自灭状态,现在我省蚕茧的管理状况根本适应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报告还指出:现在我省蚕桑生产“没有‘龙头’,茧、丝、绸,产、供、销多头管理,部门之间,互相扯皮,力量内耗,这是我省蚕茧发展上不去的症结。”王治国同志的意见可谓一语中的,完全符合我省的实际。这里不妨以津市缫丝厂为例作点分析,该厂为解决本厂原料不足,近几年投资五153万元,建立了近万亩的蚕桑基地,这既能为工厂提供原料,又能为农民致富创造条件,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多头管理,到了收茧季节,部门之间互相争购,工厂投资建立起来的基地收不到茧,别人收茧又无权干涉。这样的作茧自缚,蚕桑生产怎能得到发展?!
    发挥基地优势,健全管理体制,把失去的优势夺回来
    为了把失去的优势夺回来,省农业厅最近作出了发展蚕桑生产的规划,本文开头已提及。如果这个规划能够全部实现,那末,“八五”期末,我省年蚕茧出创汇可达1.5亿美一,增加工业产值6亿元,农民增收2亿元。
    经过专家们反复论证,这个规划是可行的。们要实现这个规划,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从当前来讲,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件事:
    建立基地,发挥优势。基地建设能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在当前资金、技术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更显得重要。省里确定华容、澧县、津市、安乡、桃源、汉寿、南县、浏阳、湘乡和永顺10个县列为基地县。要求这些县到1995年桑树面积发展到40万亩,亩产茧达到80公斤,总产茧3.2万吨。各地要加强领导,从资金、技术、种苗上给以支持,今冬要将任务落实到村组。在办好基地县的同时,“八五”期内,省里还计划在鼎城、岳阳、益阳、桑植、隆回等县新栽桑树10万亩,亩产茧50公斤,总产5000吨。这些县也应成立专门的开发机构,配备相应的技术力量,把它作一件大事抓好。
    健全管理体制。据省蚕科所介绍,一些近年蚕桑生产发展得较快的省,采用的是在省政府直接领导下,实行一家牵头几家共管的管理形式,较之我省现在实行的两段管理、工贸合一的管理形式先进合理。这种管理形式有一个“头”,能够在茧、丝、绸,产、供、销各个环节中实行综合管理,进行宏观决策。同时又能够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促进产、供、销的全面开拓。
    开放省内蚕茧市场。为了激发各地生产蚕茧的积极性,蚕茧出省由省里有关单应统一归口管理,但省内市场应适当放开,允许农民交售干茧,允许丝绸厂自建基地,允许原料竞争,实行价低监督,优质优价。总之,我省蚕茧生产要从低谷状态中飞出来,某些政策适当放宽确有必要。蚕农和有关部门都把积极性调动起来,失去的优势是可以夺回来的,而且将发挥得更好。

(原载《湖南日报》1991年10月1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