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蚕丝生产的消长及其发展趋势


华南农业大学、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  吴维光

    丝绸以其色彩华丽、穿着舒适而驰名于世,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2100多年前,我国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在开展丝绸国际贸易的同时,也向外传播了蚕丝业技术,促进了世界蚕丝业的发展。蚕丝生产在世界上分布遍及四大洲约50多个国家。
    半个世纪以来,蚕丝生产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严重破坏和人造纤维的强烈冲击,经历了许多兴衰、起伏。但是,丝绸以其优越的性能和特有的魅力,作为“纤维皇后”,在和各种纤维的竞争中,仍然保持其声誉和市场,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近年世界的产丝量在66-68千吨之间,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的1938年(57千吨)仍增长了20%左右,比二十年前的1970年(44千吨)则增长了约50%。7O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世界产丝国家在此期间,也相应出现了明显的消长,其特点和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有如下方面:
    一、蚕丝生产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由于蚕丝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栽桑、采叶、养蚕、上簇等都花费很多劳动力,需要持续劳动的时间较长,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地价和劳动工资位迅速增长,蚕丝生产变得少利可留或无利司图,特别对年青人缺乏吸引力,因而蚕丝业正不断萎缩,产量急剧下降。例如曾雄执牛耳数十年的生丝大国日本,从1970年的产丝20千吨(占同年世界总产46.5%下降到199O年的6千多吨(仅占世界总产10%左右),仅为其历史最高产量4万多吨的15%左右。南朝鲜也从1978年的4235吨下降到1988年的1338吨。反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蚕丝业对出口创汇和提高人民收益有明显的实效,因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在上述期间,世界蚕丝总产正稳步上升,其增益的份额都归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同期恢复和发展较快,近年已从1970年的11.12千吨(占世界同年总产25%)上升到40千吨左右(占世界总产近60%)。又如印度的崛起,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由于印度地处热带,桑树能全年生长,现有桑地21.5万公顷,计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政府大力提倡发展,提高茧价,因而发展很快,从1970年的2.26千吨(占世界总产5%左右)提高到1989-1990年的9.7千多(约占世界总产15—16%),跃居世界第二(但目前印度的蚕茧质量较差,二化白茧仅占总产的15%左右,多化×二化仍约占85%,全国平均出丝率为7%左右)。在同一国家中,蚕丝业也同样逐步从工业较发达的地区转移到待开发的地区。例如广东省过去的主要蚕区——珠江三角洲的顺德、南海、中山.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蚕丝生产也从过去占全省产量近90%而下降到不到5%,而西部、北部的丘陵、山区蚕茧的产量正在成倍增长。这个趋势,今后还将发展下去,估计日本、南朝鲜仍将每年递减5-10%左右的速度下滑。而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例如泰国、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菲律宾、斯里兰卡、土耳其、阿富汗、马达加斯加、卢旺达、肯尼亚、乌干达、巴西(已取得一定进展)、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等,都有发展蚕丝业的兴趣和要求,正纷纷制定规划。[附:亚太地区蚕丝业国家情况简介(略)]
    二、蚕丝业今后发展的生率趋势
    面对当前高科技时代的市场形势,今后蚕丝业必须向高质量、多用途、省劳力的主要趋势发展。
    1.高质量:科技的发展,对蚕丝的物理、化学性状的研究,正日益深入,仿真丝的研
制,也必将日趋完善,以代替部分真丝制品,以适应大众化的需要。但高档的服装,仍将喜爱、崇尚高级天然纤维。国际市场上需要的生丝质量更高,以适应高级时装、晚礼服、连裤袜、高级内衣等都要求纤度更细、净度更好的高级生丝。目前低级生丝库存出现积压,正是反映这种趋势,因而要使蚕丝在高科技的时代,在和各种纤维的剧烈竞争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声誉和占领市场,就必须进一步在各个环节上努力提高生丝及丝绸制品的品质。相应地在遗传育种的研究上,选育优质、好养的桑蚕品种;在上簇、储运、收烘上要进一步改善条件;在加工工艺上要大力改进整染技术(如克服丝绸皱缩等缺点);大力改进花色品种;发展高级时装的设计等以适应世界潮流的需要。日本细纤度(2.2-2.3d)品种“曙光”等的能成,正是为了适应高级生丝及复合丝的制造作为选育目标的。
    2.多用途:世界衣料发展的潮流除高级化以外,另一方面是多样化。丝绸制品不能局限于过去的旗袍、和服、沙丽、头巾、衬衣、领带等,还应着眼于市场更广的西服制作,日本粗纤度品种“魁”(纤度为4.2—4.3d的育成,是为了适应制作西服面料的保型、耐磨等要求的。日本还通过缫制短纤维的缫丝法创造了“斯本罗”纺丝,它的特点是在于未除去丝胶,具有较好的膨松性和伸缩性,具有毛质感的机能,适于编织制品及西服面料使用。为了扩大丝绸西服的需要,还要研究把优良的丝绸感性(如光泽、良好的通透性等)同其他纤维优良特性的结合,开发出丝/毛、丝/麻、丝/人造丝、丝/聚酯、丝/尼龙、桑蚕丝/野蚕丝等新的混织材料,并研究其最适合的混和比率,以及一整套上述材料的精练、染色、化学加工等技术。这将为蚕丝的多用途开拓广阔的市场。
    此外,蚕丝除对衣料外,丝蛋白用途的扩大,也值得注意研究和开发,如用于丝蛋白膏、洗面乳、人造皮肤等化妆品的研制。医疗领域上也有用作人工血管及隐形眼镜等的材料。最近还有用废丝研制药用、保健饮料等。
    3.省劳力:回顾世界各国蚕丝业的消长、兴衰的历史,使我们懂得蚕丝业的致命弱点是花劳力多,以致成本高。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终会因劳动效益低下逐步萎缩。为此,要使蚕丝业在高科技、高效益的时代,能久盛不衰,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研究和开发出一套省劳力、高效益、低成本的栽桑、养蚕技术体系和相应的经营管理方式、方法。多年来,日本及我国不少单位均致力于这个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许多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例如在养蚕方面:(丑)大力推广稚蚕共育;(2)开发低成本的人工饲料,延长使用人工饲料到四龄;(3)推广地坑育、地面育、立体育、条桑育;(4)选育抗病、强健好养的优良蚕种;(5)开发简易的上簇技术:如使用振条机、蜕皮激素活性物质、自然登簇剂等;(6)推广使用限性品种;(7)三眠蚕的选育;(8)机械化养蚕体系的使用。
    在栽桑方面:(1)推广密植、速生高产技术;(2)改革收获型式,推广条桑育;(3)研制减少劳力的桑园机械;(4)使用桑园化学除草剂。
    此外,在经营管理方面还应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推进多回饲育和改进稚蚕共育的方式方法等。以上的举例,都是省力养蚕技术研究的一些方面。
    而对世界蚕丝业今后的主要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在参考世界蚕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茧丝和丝绸质量;大力扩大和开拓蚕丝的新用途,研究开发出适合各地自己特点的省劳力、高效率、低成本的技术,使蚕丝业具有了强的竞争力,从而促进蚕丝业的稳定发展,为国家多作贡献。

 1991年10月
(本文报告人是联合国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