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蔡幼民
中国是世界蚕丝业发源地,蚕业生产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蚕业科学知识;蚕业本身的产业特点使之不断吸收新理论、新技术,从而形成基础和应用学科齐全,理论和实践体系完整的专门科学,不仅对发展整个生命科学作出卓越贡献,更为促进蚕业生产的发展和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拟就蚕业科技的发展动态和近期的初步设想试述如下。限于水平和资料的搜集分析不足,谬误之处,敬请教正。
一、我国蚕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茧丝绸生产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蚕业生产是丝绸业的“第一车间”和基础。
建国40多年来,我国蚕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蚕桑生产分布在26个省(区市)的1200多个县,建成了大批蚕茧生产基地。1970年蚕茧产量(11.5万吨)超过日本,1977年生丝产量(1.83万吨)相继超过日本,恢复了世界领先地位。1980年蚕茧产量(24.98复等)超过我国历史(1931年)最高水平(22.08万吨)。1990年拥有桑园面积约合1012万亩,蚕茧产量46.9万吨,比1949年产茧量(3.09万吨)增长了14倍;丝绸出口创汇19.5亿美元,比1979年的7.73亿美元增长了1.52倍。目前,我国生丝产量、生丝和丝绸出口量分别约占世界总量的60%、90%和50%以上,对世界茧丝绸生产和贸易具有决定性影响。
蚕业生产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蚕农约2000万户,平均全国亩产40公斤,产值约400万元,高产地区亩产值1000-1200元,蚕农总收入约47亿元。全国丝绸工业总产值约96亿元,丝绸出口创汇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26,每亩土地创汇190美元,为国内农业创汇之冠,蚕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我国蚕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十余年来,蚕业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选育推广优良桑品种,革新桑苗繁育技术,为老桑园更新,新桑园发展提供优良品种苗木,为扩建蚕业基地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确立以密植丰产为中心的栽桑配合技术体系,提高了桑园单位面积的产叶量、产茧量和经济效益。
3.不断育成新备品种,并健全了蚕品种选育、鉴定、繁育制度。完成了蚕品种的三次更新换代,现正进行第四次品种更新换代。改进、发展了原蚕饲育区,满足了生产上对蚕种日益增长的需求,对蚕茧产质量的提高起了保证作用。
4.确立和推广一了个蚕防干纸育、炕床(房)育、少回育和大蚕简易蚕台以及标准化饲育技术规范等高产、优质、省工、增收的养蚕技术体系。
5.调整养蚕布局,增加全年养蚕次数,普及夏秋蚕饲养技术,使桑园亩产茧、全年总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6.重视蚕、桑病虫害的防治,研究蚕、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研制和推广了一系列蚕用消毒防病药剂和桑园病虫害防治药剂,控制了蚕、桑主要病虫害的大面积危害。
7.研制了一批栽桑、养蚕、制种工具、机具和设备,提高了劳动工效。建立了蚕茧丝质的鉴定的设备和方法,推广了优良簇具,提出了加强簇中管理,改进收烘贮运的技术措施,有利提高茧质。
8.开展蚕、桑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在蚕业上的应用研究,取得较好的进展。
四十余年来,各地先后选拔、选育、推广了40多个优良桑品种,初步实现了我国桑品种的区域化、良种化。近年来,桑树一代杂交种在生产中的成功应用,是我国桑品种选育的一项突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由于大规模地加强桑园建设和以密植为中心的多种快速丰产栽培配套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使桑园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如苏、浙两省19459年亩桑产茧量仅有10公斤左右,目前已高达60公斤以上,杭嘉湖地区出现了大面积桑园,亩产蚕茧120公斤的高水平。优良了品种的选育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选育推广了70个优良的蚕品种杂交组合,性质有了提高,50年代春用蚕品种茧层率为20%,茧丝长1000米左右,到80年代茧层率提高到25%,茧丝长达到1400米。夏秋用蚕品种不仅强键性增强,其茧层率提高到22-23%,茧丝长达1100—1200米。自
1980年以来.经全国蚕品种鉴定审定通过13对优良组合,累计推广1300万盒以上,增值4亿多元。多种形式的稚蚕少回育、壮蚕简易化饲育技术体系的研究推广和工具改革,使生产每公斤蚕茧所需要劳动时间从50年代的1小时,下降到6小时左右。随着蚕病防治消毒药剂和综合防治技术的普及,蚕病为害损失率从30%左右,下降到10%以下,单张产茧量亦明显提高。50年代后期夏秋茧产量占全年总产量不到30%,其后,由于蚕品种改良、蚕病防治和栽桑养蚕技术的进步,目前夏秋蚕茧产量递增到55%以上,超过了春茧,对于充分利用桑叶,增加总产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蚕桑应用基础研究虽较薄弱,但亦取得长足的进步。我国蚕业科研、教育单位大力进行蚕、桑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并积极开展了性状分析和利用研究。对桑蚕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桑蚕受精过程与早期发生、桑蚕化性的生化遗传、桑、蚕病原性状、致病机理和早期诊断方法、蚕的生长发育激素调控、家蚕营养与人工饲料、丝腺细胞氨基酸代谢与丝物质形成、蚕业经济与蚕业区划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进展。高新技术蚕业应用研究也取得可喜结果。保幼激素类似物(JHA)的合成、植物性蜕皮激素(MH)的提取及JHA、
MH的应用获得显著成绩;发现了抗保幼激素(AJH)活性化合物SM—1及抗10、抗20、金鹿等活性物质,开发出超细纤度优质茧丝,研制出家蚕微孢子表面抗原、浓核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和病原检测方法;从蚕血液淋巴中诱导、分离出抗菌肽,并研究了其结构与作用;建立TBmNPv-家蚕载体表达系统,利用此系统成功地表达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展示了高效、安全、经济生产基因工程产物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基因定位、限性遗传研究,建立了雌蚕无性繁殖系和雄核发育系,为实现全养雄蚕奠定了基础;在桑无性系的快速繁殖、花药、胚珠、幼胚培养和单倍体育种,原生质体培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计算机技术在蚕业上的应用也获得良好的开端,如建成蚕品种信息库、家蚕育种常用统计方法和数学遗传分析程序、家蚕优良杂交组合选配模拟系统,研制出自动茧价计测仪等等。
此外,蚕桑生产物与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也在积极展开,试制出多种产品,如叶绿素、植物醇、绿氨酸、核苷酸、三十烷醇、丝素膏、桑椹膏、雄蛾酒、桑椹饮料、天然色素及以蛹壳制成手术线等等。
二、国外蚕业科技发展动态与趋势
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着重介绍经济发达、蚕业科技基础深厚的日本所研究的部分新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则兼顾其它国家的新成果。
(一)蚕业应用技术研究
蚕业应用技术研究的总目标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建立高工效、低成本简易化的栽桑养蚕技术体系。另一方面,则重视从服饰消费、充分利用和发挥主体生命功能和蚕丝的蛋白质结构特性的角度,开发既多全新品种、新用途,提高蚕丝业总体经济效益。
1.蚕、桑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日本目前生产上主要栽培的品种有4种:一之濑、改良鼠返约占80%,新一之濑、剑持约占10%。70年代后有成的新剑持、青叶鼠、南盛、时丰、大丰、桑农林10号等桑树良种也陆续推广应用。日本桑品种选育的主要要求是:产叶量高、叶质好、抗病性强、适于条桑育等。近来,还对桑的一代杂交种的利用,建立密植速成,便于机械化管理、枝条细的所谓草本化桑园。
日本多年来积累了杂交育种的丰富经验,不断育出一批批高产、优质、强健的蚕品种,对发展蚕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并注意四元交杂种及限性品种的育成和利用。目前经审定可在生产上使用的蚕品种:春用种有三十余对,夏秋用种有二十余对。春用品种主要使用朝日×东海及(朝1·日1)×(东1·海1),春岭×钟月及老岭1号×钟月1号;夏秋用品种主要使用锦秋×钟和及锦秋1号×钟和1号,芙·蓉×东·海及芙1·蓉1×东1·海1。上述品种均具优良的经济性状。春用种全龄经过约24天,全茧重约2.4克,茧层率25%,茧丝长超过1400米,解舒率近80%,出丝率21%以上;夏秋用种全龄经过约23天,全茧重2克,茧层率24%以上,茧丝长近1300米,解舒率80%以上,出丝率近21%。
近年来,日本为降低养蚕成本,扩大茧丝应用的新领域,积极选育能满足不同需要的特殊优良新品种。
育成能取食低成本人工饲料的广食性蚕品种,系利用食性变异蚕资源,通过食性系统选择和经济性状的改良而成,有日
601×中601及(日601·日602)×(中602·中603)。这些蚕品种能摄食不含或少含桑叶粉、混有多种家畜用饲料材料的低成本人工饲料,且茧质成绩与普通蚕品种相近,这对人工饲料育的成本降低和推广有重大意义。
育成能适应缫制复合丝要求的细纤度品种,系从茧丝细、丝长长、抗病强、产卵多的4个系统中选育而成的四元杂交种,有(日505·日506)×(中505·中506)及(日511·日512)×(中511·中522)。该品种具有茧丝纤度细(约2d)、丝长长(约500米)、茧质成绩好,纤度偏差小、强健易养等特点。
育成适应西服面料等要求能缫制粗纤维的粗纤度品种,有(日507·日508)×(日509·日510)×(中509·中510)。前者的茧丝纤度特粗,可达4.3d,全茧量2.75克,茧层率21.9%,茧丝长1066米,解舒率75%,出丝车18.3%。
还育成高产品种,有日02×中02(翔萌)、(精1·日02)×(选1·中02)(精选2号),前者万头收茧量可达22.2公斤,全茧量2.44克、茧层量0.639克、茧层率26.2%、茧丝长1537米,解舒率76%、出丝率22.29%。育成长丝长品种日150×中150(大鹫、全茧量可达2.51克、茧层量0.635、茧层率25.4%、茧丝长1701米、出丝率21.42%。
此外,限性品种选育的重要成果之一——限性黄业(日03·日04)×(中03·中04(黄白),经继续改良且可实用化,该品种茧层率可达24.3%,茧丝长1433米,出丝率20.75%,雌雄茧易于分别,可分别缫丝。据称,黄色茧丝用于染制深色面料效果特佳。
2.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重点的低成本、省力化、机械化栽桑养蚕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1)建立密植速成桑园、推广桑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的机械化是日本提高桑园土地生产力和提高劳动工效的主要技术措施。
桑园密植的标准分两类,一种叫密植型,每亩种桑1666株,一种叫多植型,每亩种桑866株。最近更致力于建立草本化桑园研究,以利条桑收获和机构化收割。研制和应用条桑收获机是桑园机械化的重点内容,近来研制成功的乘用型条桑联合收割机具有伐条、集积、运送功能,有很高的效率。
(2)继续推广稚蚕人工饲料育,积极研制低成本人工饲料
人工饲料有可大幅度提高工效,已建立1-3龄给饵一次,4-5龄大蚕期每天喂2次条桑的高工效养蚕技术。自应用以来,推广量逐年增加,1989年丝茧育普及率达39.9%,种茧育为41%。近年来更致力于降低饲料成本的研究,开发可供广食性品种摄食的低成本人工饲料如
LPY141等。所谓低成本人工饲料的基本特点是将饲料成本比例高的桑叶粉含量从25%减少到4%乃至以下,将高价琼脂用角义菜胶等取代,另一方面则使用廉价的畜用饲料材料如玉米粉、米糠、菜子饼等用作饲料原料。通过广食性品种的育成推广和低成本人工饲料的开发,希望建立1—4龄人工饲料育,农家仅饲养5龄的高效率“一周养蚕法”。
(3)省力化、机械化高工效壮蚕期饲育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技术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①蚕座平面饲养加全年条桑育。②利用简易饲育装置是日本壮蚕省力化技术的主要形式,即配置运输轨道和给桑台车,现普及率为66%。③利用大型饲育机(主要为多段循环式)。该机工效虽高,但因投资大,到至今普及率仅近3%。上簇技术主要采用条振机振落、收集熟蚕的振条上簇法,还在研究开发分批上簇,以减少上簇需要集中大量劳力的新技术。
近来,还有人在研究开发大规模连续化的低成本栽桑养蚕技术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在桑园内设置大型可移动式饲育棚,条桑由运输车直接送入给桑,蚕病防治简便,废条便于机械化处理,设施投资低,将已有的各种简易化、机械化技术措施综合连续实施于栽桑、养蚕、上簇、采茧的全过程,而达到高效率低成本生产蚕茧的目的。
3.开发绢丝新素材,建立相应的高效生产技术
(1)开发新颖、功能性更好的蚕丝,如伸缩膨体绢丝,经反复拉伸也能保持弹性,可
用其制成毛衣、背心。
(2)研制合金丝的复合纤维和混纺交织织物,既可降低成本、克服丝绸洗涤易皱等不
足,又可保持蚕丝良好服用性能和美感。
(3)真丝产品的高技术加工,用形状记忆蚕丝制作的“活的丝棉被”,柔软、膨松,
能保持长久弹性,在日本一条2.5公斤活的“丝棉被”零售价为15万日元,1988年销售量达一万条。
4.积极开拓蚕丝新用途
(1)固相酶的担体。丝心蛋白由于其特有的组成和构造是一种很好的担体材料,与一
般但体材料相比,更得利于保持酶的原有活性,在医疗、发酵工业领域将有广泛利用的前景。现已利用丝心蛋白研制出固相葡萄糖氧化酶膜,试验表明可增加对PH热的稳定性,膜
中的酶活性经过一个月降低很少,又如苯丙氨基酸解氨酶(P A L)经口给药可治疗苯丙桐
酸尿症,但该酶由于能被胄肠内蛋白酶分解而会迅速失活。该酶用丝心蛋白包埋成粉状,则可提高对蛋白分解酶的稳定性,经动物试验表明是有效的。
(2)手术线的改良。手术线通常用包复有丝胶的所谓硬质茧丝制成,虽然使用性能良
好,但丝胶层易于招致微生物污染。现将除去丝胶的所谓软质茧丝再用丝心蛋白包裹,这样制成的手术丝既有与硬质茧丝相同的硬度;又有体液吸收性低、灭菌效果好的优点。
(3)用于制作化妆品、药物的辅剂。将丝心蛋白制作成结晶程度高的微粒粉末(平均
直径 7—8微米)或平均分子量为1000—2000的多肽,由于丝心蛋白对肌肤有良好吸着性、延展性及保湿性等,可用于高级化妆品的调制。还可将丝心蛋白溶液制成吸水性高的聚合体(最高吸水率达300倍),将其与油脂性物质制成乳化状态,稳定性好,有使经皮吸收药物释放缓慢化和抑制挥发性成分蒸发的效果,也可用于化妆品、药物的研制。
此外,还有以丝心蛋白为材料,试图研制食品、接触式镜片、人工皮肤、人工肌肉、人造血管等等。
5.野蚕(非家蚕)及其茧丝的研究和利用。建立食性广,适应性强,丝和织物具有独特风格,成本低廉的野蚕丝生产技术。
(二)蚕桑基础研究
由于蚕桑本身的生物学特点,近年来蚕桑基础研究领域较宽。采用生物科学先进理论和技术,许多方面的研究深入到细胞或亚显微或分子水平。列举重大进展如下。
蚕胚胎卵外培养成功,能发育为幼虫,正常食桑、蜕皮、变态,进而发育为成虫、羽化、交尾。产卵,卵孵化正常;卵巢、丝腺等器官移植,蚕卵长期(2年以上)冷藏法、卵巢冷冻保存、桑芽冷冻保存,都取得较大进展;建立了天蚕、家蚕等数蚕类的细胞株,获得了家蚕与桉蚕(A·eucalyptl)的融合细胞克隆。
蚕基因突变和连锁群研究达到全部28个染色体的近400个已定位基因。通过更替运用四代电子显微镜详尽地研究、阐明了蚕表面结构与内部超微结构;应用放射自显影、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和阐明了蚕丝蛋白合成、分泌的细胞学和细胞动力学过程;采用圆二色性X线衍射以及红外分析从蛋白质化学角度研究和阐明了自液状绢丝到蚕丝纤维分子构象的变化,提出成丝机理的模式。
分离、纯化获得脑激素、滞育激素、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羽化激素、性外激素等;人工合成保幼激素、提取植源性蜕皮激素、人工合成多种抗保幼激素、蜕皮激素、滞育激素的类似生理活性物质;结构与作用机理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运用激素处理能获得永续蛹,可以人为增加或减少龄期,提前或推迟蜕皮、变态。
在蚕性别遗传控制方面,实现了非减数分裂单性生殖、减数分裂单性生殖和雄核发育,建立了获得100%雄性后代或100%雌性后代的技术,建立了蚕的单性生殖无性繁殖系,正尝试应用于遗传育种。
蚕染色体工程方面,建立了获得3倍体、4倍体、6倍体的试验方法;由辐射诱变获得
食性变异系统,能取食桑以外的植物;用辐射诱变和其他技术相结合,获得性连锁的和非性连锁的平衡致死系统,前者雄与仔何普通系统雌交配,后者与指定品种雌交配,后代孵化的全是雄蚕,雌蚕夭于胚胎;辐射诱发第2染色体向W染色体易位,获得雌蚕作黄茧、雄蚕作白茧的茧色限性系统。
蚕病毒研究可以说是昆虫病毒研究的“先驱”,初步阐明了NPV、 DNV、 CPV、IFV等病毒的核酸、蛋白结构、侵染增殖机制;详细研究了几种病毒的基因组,发表了BmNPV多角体蛋白及其基因的全顺序;建立了较好的病毒蚕培养细胞实验系;等等。
研究和揭示了多种蚕类来自滤泡细胞的卵壳蛋白基因簇的表达和调节方式,为害虫防治提供重要的基础知识;研究和阐明蚕丝蛋白基因结构及表达调节机制,发表了启动子、增强子顺序,揭示了蚕丝合成的分子生物学过程;分离和克隆了蚕丝基因、肌动蛋白基因、环节分化基因群、体液和卵壳蛋白基因等一系列重要基因。
在导入和表达外源基因方面,通过显微注射法将天蚕DNA导入家蚕卵,以期改进优化家蚕丝品质;在家蚕基因组中发现可移动因子及转位子顺序,现正探索利用它们作载体的可能性;以
P41质粒为载体,尝试利用E.Coll大肠杆菌JM109株表达天然或加工的蚕丝基因。利用T1质粒作载体,将萄糖苷酸酶基因和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导入桑叶片,培养生芽发很成株等等。
从以上列举基础研究重大进展可以看出,这些研究都围绕着应用目标,而且其中许多已经表现出可喜的应用前景。如食性变异蚕的获得,首先是为推广低成本人工饲料实现全年(包括桑树落叶的冬季)养蚕提供了可能,同时为进一步把贵的饲料扩大到草本植物,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而积总体经济效益打下基础。又如,日前世界上已有多所大学或研究所的实验室争先恐后尝试用
BmNPV―蚕系统表达各种外源基因,以期用蚕体生产珍贵医用蛋白。蚕具有强大的合成丝蛋白的能力,BmPV合成多角体蛋白的能力亦很强,它们的启动子等调节机构有广泛的利用前景;为了完成变态,体液中有蛋白酶抑制物,可保存外源基因表达产物不被降解而积蓄;BmNPV―蚕系统还能识别哺乳动物信号肽,并能在表达外源基因产物后完成糖基化等步骤。总而言之,利用蚕和养蚕业的各种方便特点,在个体水平表达外源基因产物并回收应用,BmNPV-蚕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蚕业科技近期发展的初步设想
1.制定我国蚕业科技近期发展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制定我国蚕业科技发展计划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适应世界蚕丝生产、科研发展的总趋势,适应我国作为世界茧丝绸的主要生产国和供应国,对发展蚕业科学肩负的重任,适应蚕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针对我国蚕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现状、发展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吸收国外和其它学科的先进技术,借鉴国外蚕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制订切实可行而又有预见性的发展计划。
我国蚕业科技近期发展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桑园增产潜力,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茧量与茧丝质量,增加蚕业生产经济效益。以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基础研究。以改良蚕、桑品种为中心,研究稳产、高产、优质、低耗、增收的栽桑养蚕综合技术体系为重点,积极开拓新技术、新方法在蚕业上的应用。开展蚕业技术经济的宏观研究。为发展蚕丝业提供一批关键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在蚕业研究的某些领域有所突破,应用技术的主要领域赶上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根据上述要求,在今后5-10年内,建设逐步开展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10个方的应用研究,加强作为科学贮备的5个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2.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项目
(1)蚕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
优质高产的蚕品种选育:继续提高者用品种的出丝率。在改进抗病、抗逆性基础上,提高夏秋蚕品种出丝率,要求实验室成绩春用品种达20%,夏秋品种达18-19%,农村饲养成绩分别达18%和14%,到2000年,统茧出丝率由目前的11%提高到14%以上。
新用途蚕品种选育:选育细纤度(2D)粗纤度(4D以上)、限性、耐病、抗氟。低温缫丝、短纤维用、多产卵、天然散卵、广食性、高饲料效率等特殊用途蚕品种。
蚕种繁育技术研究:研究提高工效,提高繁育系数及卵质的蚕种繁育技和改进现行蚕种繁育体制和蚕品种鉴定技术;研究蚕种长期保存和随时孵化的技术。
(2)桑品种选育及繁育技术研究
选育优质高产的桑品种;选育早生优质桑品种;选育抗黄化型萎缩病、抗桑疫病、抗氟污染等高产桑品种;继续深化一代杂交桑的利用,完善种籽繁育技术体系;探索新的繁育措施及工厂化育苗的途径。要求新桑品种产量提10%-15%,叶质及抗性优良。
(3)桑园管理和经营技术的研究
研究总结不同地区亩产桑叶2000—3000公斤的高产栽培技术及其规律,低产桑田的改造措施;研究提高桑园光能利用率和土、肥利用率的复合经营模式;研究桑园多元复合肥料及与有机肥料结合的施肥技术,提高桑园地力和肥料报酬率;研究桑园少耕、免耕的省工栽培技术,条桑收获技术及桑园作业机具。要求桑园单位面积总效益提高30%。
(4)养蚕配套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研究小蚕标准化共育和大蚕简易化饲育的技术设备;研究夏秋蚕优质高产技术体系;研究提高饲料效率的技术途径;研究影响茧丝品质的因素及提高茧丝品质的对策,改进茧检定技术、评茧方法及其设备。配合优良蚕品种的推广,达到平均亩产茧5O公斤,收购上茧率90%以上,鲜茧出丝率14%以上的指标。
(5)蚕桑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研究蚕桑主要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措施;研究蚕室、蚕具、蚕座消毒药剂;筛选高效、低毒、残效期短的除虫新农药;研究大气环境污染对蚕茧生产的影响及预防对策。要求2000年蚕病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6)蚕桑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利用
利用组织、细胞培养,培育具有优良种性的桑植株;建立桑树细胞融合技术,创造体细胞杂种桑植株;应用细胞工程技术,育成家蚕无性繁殖系、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突变系,育成专养雄蚕的品种外源基因导入蚕体及其表达,生产贵重蛋白制品;建立蚕桑病原单克隆抗体及早期诊断技术。
(7)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研究
开展桑、蚕、茧、蛹、蛾等的综合利用研究,生产优质的食用蛋白。医药制品、化妆品、系列饮料、天然色素食品添加剂、饲饵料等。
(8)柞茧、蓖麻蚕新品种选育及高产综合饲养技术研究
柞蚕白茧品种、多丝量品种和抗软化病品种选育;柞蚕场综合治理技术;柞蚕小蚕塑料大棚育,大蚕保护育和集约经营的技术体系;柞蚕主要病虫鸟害的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措施,柞蚕综合利用研究;蓖麻蚕品种选育;远缘杂交法改良茧丝品质的研究。
(9)蚕业技术经济的研究
蚕业生产的合理布局;不同地区的集约经营模式;蚕桑与其它项目复合经营的经济效益;蚕业生产基地的选择和建设;技术改革的方向、步骤及有关经济技术政策研究等。
(10)蚕业市场信息与科技情报的研究
国内外蚕业生产、市场流通、经济技术政策情报的收集、分析、贮存和利用;收集整理蚕业遗产,研究分析蚕业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建立蚕业情报信息库。
3.蚕业基础研究项目
蚕桑生产技术上的新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国内外蚕业应用技术的进步,来源于科技队伍的壮大,基础研究的充实,科学贮备的积累。特别与蚕的遗传学、病理学、生理生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成就分不开的。今后应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加强具有我国特色,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有重大学术和实践意义的蚕业基础研究。
(1)资源收集、保存,利用。我国特有蚕类、泌丝昆虫、桑柞等饲料植物资源的调查、收信集、保存及其性状分析与利用;构建蚕类、泌丝昆虫细胞库、基因文库;建立蚕桑遗传资源中心。
(2)遗传和育种方法。基因和连锁群分析;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抗病性、抗逆性、
杂种强势的机理和利用;人工智能模拟育种;蚕、桑单倍体、多倍体的获得与利用;抗病基因资源及其分离、利用;特殊用途蚕品种、高饲料效率蚕品种选育及桑品质育种理论和方法。
(3)蚕桑生物学基础。生长、发育、营养、代谢机理与调控;蚕、桑表面构造和内部
超微结构;蚕丝基因的分离,结构分析和表达调控机理;丝蛋白化学结构物理性质的研究;蚕的营养要求与低成本人工饲料开发;激素类生理活性物质的结构,特性和作用机制;桑树光能利用、水分利用、物资和能量代谢及其人工控制、行为起动机理。运耗能规律及行为控制。
(4)发生、分化、生殖的规律与控制。蚕桑发生、分化机制及其基因控制;蚕生殖和造卵机理;核移植和卵壳蛋白基因表达,调控机理及其应用。
(5)蚕桑病虫害防治基础研究。蚕病原微孢子虫侵染,增殖机制;病毒病病原性状、
基因结构、侵染、转录、转译机制;桑类菌原体分离侵染、增殖机理;蚕桑虫等天敌研究和利用;我国蚕桑主要病虫害种类与分布调查。
我相信,通过整个蚕业以及其它方面对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协作奋发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蚕业科学技术定将取得更大的成就,定将为发展蚕丝业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引用文献资料从略)
1991年10月
(本文报告人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