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芙蓉、湘晖的种性谈提高该对品种繁育系数的技术关键


贾孟周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芙蓉×湘晖”是我所1978——1984年采用多品种杂交选育而成的夏秋蚕品种,具有抗逆性强、好养、茧层厚、产茧量高、丝量多、茧丝质全面优良等特点。1984年开始在湖南省推广应用,很快成为全省夏秋蚕当家品种。1986年以来,全国已有广东、浙江、江西、四川等9个省(区)引去饲养和繁殖推广,共饲养“芙蓉×湘晖”132.1万盒,普遍受到蚕农和丝厂的欢迎。
  在“芙容”、“湘晖”原种和一代杂交种繁殖过程中,普遍感到由于该对品种原蚕对叶质要求较严,发育调节较难掌握,芙蓉后期死蛹较多,因而影响繁育系数的提高。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中对该对品种种性的认识,谈谈提高其繁育系数的几个技术问题。
  一、提高桑叶质量,增强蚕儿体质,是提高繁育系数的基础
  (一)桑叶营养与芙蓉、湘晖蚕种繁育系数的关系长期的实践证明:桑叶是桑蚕最适的天然粮食,是蚕儿正常生长、发育的物质源泉。蚕体内物质运动的归宿是:“良桑饱食—消化量—蛹体重—卵质卵量”。蛹体重量与蚕体强健呈正相关,蛹体重量在一定范围内决定产卵量的多少。前人对蚕体内糖量积累的研究证明:“蚕儿吃了含糖量少的嫩叶或水叶后,蚕体内的糖元量积累随之减少,导致蚕儿生命力下降而发病;而用蜂皇浆添食后,表现出蚕体强健,生命率提高,茧层率及产卵量增加”1990年春笔者在原蚕区试验也发现:芙蓉、湘晖4龄盛食期添食20%浓度的蜂蜜和5龄添食2次蚕宝素后,芙蓉雄蛾的交配能力明显提高。在30℃的自然高温条件下,当天连续交配4—5次,仍可继续贮存到第二天再交配,死亡率仅40%,而对照区雄蛾当天交配两次后就出现死蛾,贮存到第二天后,死亡率达60%;其不受精卵率两者相近,添食区为14.8%,对照区为13.2%。这与前人的试验相吻合。
  联系芙蓉、湘晖的种性来看,两品种对桑叶质量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不相同的方面。芙蓉、湘晖是多丝量的夏秋蚕品种,是在优良叶质和人为高温多湿条件下育成的。其母体对叶质要求各具特色,4-5龄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对叶质要求有异。芙蓉壮蚕喂含水量多或含N量偏高的桑叶,其体质显著虚弱,发病率高,后期死蛹增多;湘晖则在桑叶偏老或含水量过低的情况下,其食桑量减少,发育慢而欠齐,体质差,发病率高,产卵量减少。如我所原种繁育室1988年秋繁一代杂交种,因高温干旱引起叶质低劣,湘晖死笼率最高达20.64%,单蛾平均产卵量减少20%以上。
  (二)注重桑叶质量,增强蚕儿体质
  1.注重选择小蚕和大蚕用叶的桑品种。近几年来,我们选择我所选育的早熟丰产型“7920”,新桑品种作为小蚕用桑(该桑品种具有桑叶成熟早、叶肉厚、含水量适中、抗寒性强等优点),以中熟丰产型“大墨斗”为大蚕用桑(其特点是桑叶硬化迟、叶肉厚、叶色浓绿、抗旱性强),较过去小蚕用“小冠桑”、大蚕用“湖桑32号”的单蛾产卵量平均提高8%左右,克蚁制种量提高10%以上。
  2.适当添食,补充桑叶营养。在春季阴雨多,日照少,或桑园偏施N肥和地下水位较富的情况下,于5龄盛食期,用20%浓度的蜜糖或蔗糖连续添食2次,补充桑叶糖分,增强蚕儿体质;在秋季干旱严重,桑叶老化、含水量低下的情况下,添食蜜糖或蔗糖,能促进蚕儿食欲,增强蚕的体质,尤以湘晖效果明显。
  3.如遇春季气温前低后高,阴雨天多,日照少,桑树前期生长慢,后期疯长,或桑园偏施N肥和地下水位较高,可采取适当推迟收蚁和提早摘芯的措施,来提高桑叶质量。
  二、改善饲育环境,狠抓消毒防病,是提高繁育系数的条件
  这里主要论述在养蚕前彻底消毒的前提下,如何坚持蚕体和蚕座消毒,杜绝病源和发病条件,保证蚕座安定。
  在推广科学养蚕,采取小蚕共育、防干育的今天,原蚕1-3龄发病一般少见,而往往是由于放松了大蚕的饲养管理和严格消毒防病,而导致5龄后期暴发蚕病,或蛰中出现大量死蚕死蛹。从芙蓉、湘晖的种性来看:(l)小蚕期饲养温度在27-28℃时,蚕儿发育齐快,低于26℃时,蚕儿发有慢而欠齐;而大蚕温度应尽量控制在26℃以下,超过27℃容易发生蚕病,影响蚕卵的产量质量;(2)嫩叶、水叶对壮蚕危害明显,过老叶对湘晖影响较大;(3)芙蓉小蚕趋光喜群聚,食桑自下而上,食残桑、污染叶机会多;湘晖逸散性强,喜爬边踏叶,食桑自上而下,易受饥饿和创伤。
  针对蚕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和芙蓉、湘晖品种性状,综合考虑叶质、温、湿度和病源等条件的相互关系,应着重贯彻如下技术措施:
  1.温湿度调节。小蚕饲养是催青的继续,根据芙蓉、湘晖抗高温多湿的品种特点,小蚕切忌26℃以下的温度保护;壮蚕切忌26℃以上的连续高温保护。
  2.注重饲养环境的净化。在坚持贯彻“一洗手、二换鞋、三不落地、四消毒”的防病常规前提下,要注重各龄见起时用0.3—0.5%漂白粉稀释液喷体1次,这样既清洁蚕体、蚕座,又能促进蚕儿蜕皮,减少和抑制半蜕皮蚕的发生。
  3.进行抗菌素添食。3龄添食1次,4、5龄各添食2次抗菌素或蚕宝素。在秋季久晴无雨桑叶污染严重时,用800—1000倍氯霉素水喷洗桑叶,以求减少因桑叶污染而致蚕发病的因素。在久雨不晴而迫不得已喂水叶时添食抗菌素,可减轻水叶对蚕儿体质的危害。
  4.精细做好蚕座处理,减少蚕儿饥饿和遗失蚕。芙蓉要超前扩座分蚕,每次喂叶前及时匀座,做到蚕儿群体分布均匀,给叶厚薄均匀;湘晖每次喂叶前缩座匀效,薄喂增餐,每天给桑次数比芙蓉多一餐。
  5.5龄盛食期或上簇1天后,用防消散作簇中熏蒸消毒1次,对原蚕区尤为重要。
  三、防止后期死蛹发生,是提高繁育系数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我省蚕桑生产的快速发展,各级蚕种场的制种任务逐年增加,后期死蛹已成为影响蚕种生产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为减少和控制后期死蛹的发生,提高优良品种的繁育系数,研究如何防止原蚕后期死蛹的发生是蚕种繁育技术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后期死蛹可分为僵蛹、干缩蛹和败血蛹等种类。败血蛹包括黑死蛹、黄死蛹和红死蛹三种类型。以败血蛹发生较为普遍,对生产造成的损失较大。从芙蓉、湘晖的种性观察,芙蓉后期败血死蛹发生较严重,尤以黄死蛹较多。究其发生原因,目前国内有不少研究文献,但结论有争议。因败血死蛹的发生除与蚕品种有关外,也是桑叶营养和环境条件及操作技能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是芙蓉黄死蛹的发生与死笼率呈正相关,后期死蛹(特别是黄死蛹)发生率较高,损失达15—20%。从调查中发现黄死蛹的发生随死笼茧率的提高而成倍增加,黑死蛹的发生比例随黄死蛹的增加而减少,而红死蛹的发生比例较稳定。因黄死蛹的发生与蚕期生命率呈正相关,可以推定黄死蛹的发生主要是因蚕期感染某种特殊的病原菌,当病原菌增殖到相当量时,只要蛹体内抑病机能减弱到一定程度后就暴发病蛹,调查情况见表1:


  二是芙蓉的蚕蛹前期蛹皮嫩薄,易受伤,采茧、削茧鉴蛹操作粗放时,会出现较多的黑死蛹和少数红死蛹,我们调查,损失率一般达15%左右。
  三是死蛹率与蚕品种有关。芙蓉食桑量大,蛹前期含水量较多,加之蛹皮较湘晖嫩薄,败血蛹和干缩蛹偏多;湘晖僵蛹率较芙蓉高,其具体发病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根据近两年我们对芙蓉、湘晖后期死蛹的观察分析,我们采取了如下技术措施:1.蚕期药物添食,净化簇中环境在春蚕期,通过添食抗菌素、蚕宝素、葡萄糖等,对防止后期死蛹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其结果见表3。

  表3说明:三种不同添食方法对防治黄死蛹均有效果。其中以加添蚕宝素和葡萄糖的较明显,这可能是补充能量后,增强了蛹体的生理代谢和抑制病原增殖能力的缘故。
  2.推迟削茧,轻细操作,改进垫蛹材料,合理保护蛹体。
  适当推迟削茧时间,上簇后第10天削茧、鉴蛹,先削湘晖后削芙蓉,可减少败血死蛹率3%以上。其作用可能是蛹体内的蛋白质等成份随蛹向蛾的发育转化,增强了对振荡和颠波的抵抗能力。同时改粗壳摊蛹为抗皱包装纸推蛹后,由于折皱纸较粗壳更干燥,蛹体完全裸露易排湿,可减少僵蛹的发生。
  另外,应注意蛹期温湿度的合理保护,尽量避免26℃以上高温或21℃以下低温保护。
  四、搞好发育调节,是提高繁育系数的保证
  芙蓉、湘晖的蚕蛹、蛾的性状表现有一定的差异,应根据其性状特点,合理掌握温、光与性状的关系,搞好发育调节,保证彻底杂交。我们着重加强了如下3点:
  1.芙蓉在复眼着黑色前的蛹体肤色较湘晖浅,易误认为湘晖发育偏快,而芙蓉在复眼着黑色后到发蛾的时间较湘晖短1天左右;且发蛾齐涌,一般见苗蛾后第二天即盛发蛾。但湘晖不同,一般见苗蛾后第二天仍只有5%左右的发蛾,要第三天才盛发蛾。因此应以上簇时间和蛹期有效积温作为发育调节的主要依据。
  2.芙蓉人为感光可提早发俄,且雄蛾较活泼;但湘晖需感受自然光照后才能发蛾。因此发蛾感光时,应适当推迟芙蓉感光时间,尽量避免雄蛾的体力消耗,以免影响正常交配。
  3.在着重正常的温度条件下,芙蓉的全期经过47天左右,其中蚕期经过22天左右,蛰中经过16天左右;湘晖全期经过49天左右,其中蚕期22-23天,蛰中18天左右。但在秋季高温干燥环境条件下,芙蓉发育比湘晖快,饲育温度平均27℃以上时,蚕期经过仅19-21天;而27℃以上的高温对湘晖的发育无促进作用,在秋季高温干燥条件下,其桑叶含水量偏低,硬化早叶质差,蚕儿发育反而偏慢,蚕期经过最多达23天20小时。应根据繁育季别,灵活掌握原种催青出库开差,春季湘晖比芙蓉提早2天收蚁,秋季以提早3天收蚁为宜。

1991年10月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