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与日本的蚕品种选育


(日)绿川荣一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日本的社会形势发展很快,蚕业生产也不例外,对蚕品种的要求,大约每十年就有一次大的变动,蚕育种工作者根据需要进行育种,以培育出适合不同需要的蚕品种。
  1945~1954年,称战后复兴期,为了经济重建,重视农业政策,特别是奖励生丝的增产。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由于战争影响,国内粮食,住宅,衣料等严重不足,开始决定增加生丝生产,1946年战后首次生丝出口;1947年组织了制丝、蚕种、桑苗协会,成立了由一些小的制种场组织起来的全国蚕种研究会,各县成立了蚕业技术指导所,共同来增加蚕茧生产,1948年养蚕上推广防干纸育,这对以后养蚕的稳产起了很大的作用;1949年对缫丝机进行了改良,在农林省设制了技术改良科;1953年开始小蚕共同饲育,使一些养蚕技术措施得到贯彻,同时上簇改良技术迅速普及,这二个技术可以说是划时代的改良。这个时期对蚕品种的要求是:(1)强健性品种;(2)高产的品种,多丝量的品种;(3)丝质上进行改良,当时日本不同地方生产的生丝的品质都不同,要求有相同等级的生丝,以便统一出口。这十年育成的主要品种,春用种:太平×长安,丰光×新玉,白·马×天·龙,日122 ×中122,改·日122×良·中122,春日×宝钟;夏秋用种,长·光×信·和,秋花×银岭,秀峰×明日,日122×中115。
  1955~1964年,称景气回复期,虽经济发展很快,但也出现一些情况,主要是人口向城市过于集中,农村年轻劳动力缺乏。1955年经济回复,家庭电气化时代到来,发明了自动缫丝机的自动部件――纤度感知机,农村中小蚕共育普及;至1957年正式的自动缫丝机设计出来; 1959为了解决劳力问题,开始普及全年条桑育,由于多次养蚕而放松消毒防病,中肠型软化病危害严重;1960年山崎博士发现病毒性软化病,农林蚕丝试验场饲养成功全龄人工饲料育,虽茧子很小,但为以后的人工饲料育打下了基础,自动缫丝机广泛普及;1962年,桑树栽培上推行宽窄行栽桑的省力化技术,便于机械化采伐,养蚕技术上普及省力化养蚕;1963年壮蚕自动饲育机开发出来。这十年中,社会发展的特点对蚕品种提出了新的要求:(l)丝质优的品种;(2)强健性要求高;(3)为了提高生丝品位,而要求能制高品位生丝的蚕品种。这十年育成的主要品种,春用种:瑞光×银白,日124×中122细,富·国×大·安,研光×春白,富士×樱花;夏秋用种,锦秋×钟和,日124×中124,(日112×日124)×(中115×中124),郡光×万里,丰年×研白,丰白×银龙,日126×中126,秋光×龙白,国光×精白,日502×中503。
  1965~1974年,称经济高速增长期。农业人口急减,先是农村人往城市集中,其次,企业往农村建工厂,农村劳动就地就业,从事农业的人更少。1965年,为了制种业节省劳力,出现了限性品种;1966年为了对生丝进口实行管理,成立了蚕丝检验团,同时成立了蚕丝增产协议会;1971年农林省组织了省力化养蚕的班子,进行省力化养蚕技术的开发。针对上述情况,此时期对蚕品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1)限性品种,(2)适合广省力化养蚕的品种;(3)利用多元杂种,提高制种量;(4)针对多次养蚕,提出特别强健的品种。这个时期育成的主要品种,春用种:共荣×新白,郡华×芳香,日131×中131,春岭 ×钟月,郡春×丰·荣,同荣×红白,新宝×长和,干春×万花,日136×中131;夏秋用种,丰山×银白,多摩×绫锦,日132×中132,明星×北斗,秋芳×银花,秋岭 ×金钟,日132·日135×中132·中 136,日137×中137,筑·波×东·海。
  1975~1984年,称好景气持续期。日本经济发展持续景气,多数人变得很有钱,真正没有钱的是农民。养蚕也受到很大冲击,生丝出口没有,而进口越来越多。由于劳动力不足,农业经营缩小,开始致力于蚕种,养蚕,制丝部门的省力化技术研究。养蚕上,小蚕人工饲料育开始,它一方面可以避免春蚕晚霜的危害,另一方面可以做到无菌饲育,减少蚕病感染蔓延,同时还可以节省劳动力;缺点是蚕品种不同,对人工饲料的食性不同,所以从事育种的人开始进行人工饲料的适食性研究,并评始普及个责人工饲料言。双阳性品种,四元杂种的利用多起来了。此时对蚕品种的要求是:扩大对限性品种的利用;③人工饲料育品种的利用;③组合多种优良性状的多元杂种的利用;④适合省力化养蚕的蚕品种的要求更高。这个时期育成的主要品种,春用种:朝·日×东·海,日144×中140,日142·日143×中142·中143,郡·优×桂·冠,日140×中145,(朝·日)1号×(东·海)1号,太平1号×长安1号,春岭1号 ×钟月1号,日146×中147,日145·日×中146·中01;夏秋用种:芙·蓉×东·海,万光×大白,锦·花×瑞·钟,日137·日141×中137×中141,利·根×秀·水,吾·妻×升·月,锦秋1号×钟和1号,(芙·蓉)1号×(东·海)l号,(诚·贯)1号×(福·珠)1号,秋光1号×龙白1号,清风1号×(钟·音)1号。
  1985~现在,称经济增长过猛调整期。日本持续经济增长,而农村连生存下去都成问题,政府开始研讨保存农业的对策,蚕业上主要作二个新的努力:①开发蚕丝的新用途;②降低人工饲料的成本;蚕育种上主要进行:①培育多用途的新品种;②培育适合于人工饲料低成本的品种。1985年农林水产省研究成功复合丝,主要用于制作妇女的连裤袜和披肩,1987年开始实用化;1988年大力开展低成本人工饲料的研究, 1989年研究LP饲料(不含桑粉而含我鱼粉的饲料)进行低成本饲养,鼓励蚕农l~4令用LP饲料,仅5令用桑叶饲养;1990年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中间试验,虽成本提高,但劳动力可以大大减少,而且产卵多,不含微粒子病,还是值得推广的,这时期对蚕品种的要求:①适合于省力化养蚕,低成本人工饲料育要求的蚕品种的需求增多;②限性品种方面的要求,不仅是斑纹限性,还要求茧色限性;③特殊用途品种要求,细纤度为2.0d左右, 用于制作复合丝,中纤度,2.6d左右,用于制作和服,粗纤度,4d以上,用于制作西服;对于强健性品种方面,无论哪个时期都是一样的。这个时期痛成的主要品种,春用种:日02×中02,日150×中150,精·日02×选·中02,日137×中146,(朝·日)1号×(平·成)1号,日 03·日04×中03·中01,夏秋种:万光1号×太白,(夏·辉)1号×(绢·妆)1号,(赤·诚)1号×(惠·泉)l号,(芙·蓉)1号×(平·成)1号,另外还有一些不同纤度品种和广食性品种。
  绿川荣一先生从事蚕育种工作已有40余年,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人失败的教训,主要总结为:①在品种育成过程中,将的最好的作为主力系统,另外应该留作预备东系统,一方面则以进行复化,另一方面在性状变化的较大时可以进行交换。②育种的原始素材是重要的,选育强健性品种,必须有强健性的亲本,要选育多丝量品种必须有多丝量的亲本,仅靠环境是不够的。③二亲本性状开差大,杂交后进行选育时,不要很快进入产蛾育,而是以多几代混合育为好。④采用增殖育成法育种,即结合大量农村繁育过程(大约200~300蛾区),全部进行调查,然后从中选择优良的蛾区(l0~15蛾)作为留种蛾区的一种选育方法。因为是从大量农村繁育中选育出来的品种,对农村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强,能适合生产的需要。

      屠振力摘译自作者于浙江农业大学讲稿 吴玉澄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