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中的陆良茧丝绸业


云南省陆良县丝绸公司

  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之路,是我县蚕茧丝绸产量质量迅速发展提高的根本经验。1985年在全国茧丝绸处于低潮时期,我们县以丝绸为龙头,以蚕桑为基础,组建了农工贸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茧丝绸公司,有力地促进了蚕桑、丝绸生产的发展。目前全县的桑园21670亩,1991年产茧1513.8吨,蚕桑收入1770万元,平均亩投产桑产茧85公斤,亩桑收入960元,面积占全省桑园面积的40%,产量和收入均占全省产量和收入的60%以上。六年时间,桑园面积增加7684亩,增长54.9%;蚕茧产量增加926.25吨,增长1.59倍;蚕桑收入增加1491.45万元,增长6.83倍。荣获了云南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丰收杯奖,国家农牧渔业部丰收奖。
  1990年,白厂丝完成113吨,经商检检验平均品位达到2A+84;绸完成62万米,工业产值达到2075万元,六年增加1812.5万元,增长6.9倍,白厂丝连续三年评为省优、部优产品,1991年4月又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省内同行业的佼佼者。
  1986年以来,每年提供出口白厂丝40吨左右,占全省厂丝出口量的85%以上,1990年出口厂丝50.4吨,出口绸37.79万米,出口蚕茧68.8吨,出口创汇达到355.5万美元,若按桑园面积计算,亩桑创汇达到257美元,后种植业出口创汇之首,荣获云南省创汇先进企业称号。
  同时,新建了桑条刨花板生产线开发利用蚕桑副产物,用桑条生产刨花板,变废为宝,属国内首创,投产一年多,今年可超过五千立方米的设计能力,可完成产值350万元,产品属全国独一无二,供不应求,色泽、强度和吸水性能等质量指标,均比同行业产品优良。
  1990年我县蚕桑、丝绸、副产物总产值已达到4788万元,向国家交纳税收357万元,平均亩桑创税258元,属我县纳税大户。预计1991年农、工、副总产值可达到5260万元,向国家交纳税420万元,比1990年又增长17.6%,使蚕桑、丝绸业成为全县的一项支柱产业。
    我们的政策是从发展生产出发的,就是“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依靠政策的威力,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发展蚕桑生产。六年来公司共拿出了1524万多元扶持蚕桑生产,其中无偿扶持的为909万元,有偿扶持贷款615万元,有效地推动了蚕桑生产的发展。具体的政策是:
  l.育苗、栽桑给予补贴。每育一亩苗无偿补贴70元,用于购买桑种和技术培训。新栽桑给予扶持,1985年前实行每栽一株桑,无偿补贴三分钱;1988年起实行每栽一亩桑;给予无偿扶持四元,有偿无息贷款50元,用款期三年,到时从交售蚕茧款中扣回。
  2.按交售蚕茧量,返回给乡镇生产扶持费。1988年蚕茧未提价前,实行每交售一公斤鲜茧给予价外补贴6角、8角。蚕茧提价以后,实行每交售一公斤鲜茧返回6角生产扶持费,1991年起按一元返回,其中乡、镇办事处接6:4分成,用于发展蚕桑生产农田水利建设。
  3.奖励政策,省对我县以1986年产茧量为基数,每增产50公斤茧,给予100元有偿低息贷款扶持,省地县分别按五、二、三承担,县对乡实行每生产50公斤茧,奖给乡镇五元。
  4.完善干部技术岗位责任制。一是对蚕桑辅导员实行超额完成任务的,按超产部分一斤茧奖给一角钱;完不成任务的惩年工资总额的1%。二是辅导员工资与产茧量挂钩,实行产效与工资同步增长的办法。产量增工资增,产量减工资减。三是对蚕茧质量好,效益高的给予嘉奖。
  5.蚕种给予补贴。县蚕种场每供给蚕农一盒合格种,省给予0.5元补贴,县公司给l.2O元补贴,降低蚕种种价,让蚕农得到实惠。
  6.建立蚕种风险基金。即蚕农按每盒蚕种交三元风险基金,蚕种场从销售收入中,按每供一盒提取一元,存入专项基金,不参与周转,用于因微粒子病造成死亡50%以上的补偿。
  7.建立茧丝绸市场风险基金,解除蚕茧价格不稳的担心。一是从丝绸厂销售收入中提取1.5%;二是从调节基金中划出20%;三是出口蚕茧所创的利润,集中存入专项基金,用于茧价下降20%以上困难时,对蚕农实行保护价,用市场风险基金补贴。保证蚕桑生产稳定发展。
  8.蚕桑生产实行双层经营,桑园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栽桑,然后再根据农户劳力、蚕房、技术等能力大小,每户承包两叁亩,农户每年每亩向合作社上交50元到150元的提留款,这样做农民富,集体经济也壮大了,一个办事处如有千亩桑园,每年可收提留5万元到15万元。可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村社公益事业建设,困难户或固定损失补助,让干部补贴等开支,解决了干部向农民收提留难的问题。
  9.实行走向招工。丝绸系统把工时,对蚕桑基地蚕农定向招工,在同等情况下给予优先录用。
  10.此外还有水利补贴、化肥补贴,蚕病死亡补贴、消毒处消毒药品补贴,茧肥挂钩,粮茧挂钩等等,这些政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鼓励大力发展蚕桑生产。
  今年,经过总结、论证,县委、县政府又作出了新的发展规划,到2000年“九五”期
末,全县桑园发展到5万亩,年产茧4000吨,缫丝能力达2万绪,年产白厂丝500吨,出口创汇力争完成1500万美元,工业和蚕桑产值达到1.8亿。目前,广大干部群众正积极努力,为实现这个宏伟规划而努力奋斗!

                             (本刊有删节)
                             1991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