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生森
(华容县农业局)
近几年来,我县广大干群对发展蚕茧生产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自觉性越来越强,每年以递增20%的速度恢复和发展,为我县尽快建设成蚕茧生产基地县起了推动作用。最近,我们深入到村民、工厂进行了一月的调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党的经济政策是决定蚕茧生产兴衰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效益是决定蚕茧生产兴衰的主导因素。
蚕茧生产在我县经历过由发展—滑坡—恢复—再发展的过程。回顾十几年的农作物种植史,决定蚕茧生产的主导因素是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不仅反映在价格上的涨跌,且涉及到农作物比价是否失调。通过江州、潘家、宋市、终南4乡(镇)、32个农户的调查表明:
1974年以前,亩产值:稻谷160~180元,棉花180~205元,黄麻170~190元,蚕茧215元,经济效益明显表明:蚕茧比稻谷增值26.5%,比棉花、黄麻增值19.4%,是居首的高效益作物。从1974年起,每年以18.5多的速度递增。1983年,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17457亩,总产英1045.25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84-1987年,农作物比价失调,除稻谷稳中上调,面积稳定在70多万亩,亩产值稳定在280多元外,其黄麻、苎麻、蚕茧比价严重失控,加之个体商贩干扰,“两麻”价格暴涨,亩平产值:黄麻450~600元,苎麻3200~3500元,蚕茧150~170元。这样,严重地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误入毁桑种麻“麻风”热的歧路。1988年,全县桑园面积下降到6214亩,总产茧544.85吨。87、88年政府调整了比价,稳定和上调了稻、棉、茧价格,并制定和完善了经济政策和奖励政策,蚕茧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1991年,全县桑园面积恢复到10946亩,总产茧恢复到905.4吨,植桑养蚕而由原8个乡(镇)、22个村、107个生产组,1375农户,发展到13个乡(镇)、43个村、187个生产组、5360农户,占农业总户4.2%。并涌现了一大批高产高效益的生产典型。如宋市桑场64户、275人,桑园面积254亩,在连续三年亩平产茧150公斤,亩平产值1500元基础上,1991年饲养蚕种1062盒,总产茧39370公斤,亩平产值1830元。王建林、王立荣、刘美卜、戚治伦4蚕户,共24人,承包桑园面积32.5亩,养种176盒,会计产茧5659.5公斤,产值60560元,亩平产茧174.2公斤,亩平产值1863.38元。
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领导决策的重要因素。
决定一项作物能否在一个地区巩固和发展,不仅要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还应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蚕”全身是“宝”。
蚕粪是农家的优质肥料。蚕粪含氮2.2~3.5%,磷0.5~0.7%,钾2.4~3.4%,肥效相当于人粪尿的4倍。全县全年饲养量4万多盒,生产蚕粪240万公斤,肥效可换回稻谷210万公斤;利用于精养鱼池,可换回鲜鱼18万公斤。每年节省肥料、饲料成本140万元。
蚕蛹富含蛋白质,是人、禽、畜的优质精料,据调查,我县丝绸厂每年向县饲料厂提供干蚕蛹50吨,价值14万元,全部用于生产配合精料,换回禽、畜肉类2.5万公斤,价值15D万元。蚕粪、蚕蛹等副产品,不仅经济价值高,同时,促进了生态循环。
蚕茧是缫丝业的主要原料。据调查:我县丝绸厂年吞吐量250吨干茧,生产丝绸织品43个,年产值1000万元,创利润100万元,年创汇7万元。产品畅销于省内外,其中真丝品销于香港、中南亚国家。尽管企业不太兴旺,但为我公安置了干、职及待业人员1276人,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县政府将加速发展蚕茧生产列入今冬农业开发项目之一,其决心来自于村民的积极性及三种效益的显著提高。
三、政策的完善和兑现是发展蚕茧生产的重要保证。
近三年来,我县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政策外,为了加速发展蚕茧生产,更有效地调动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对政府的有关经济政策进行了补充和具体化。第一,蚕茧实行优质优价,确保现金金额收购。据调查:每公斤茧均价增1元左右,发放收购现金500多万元,杜绝了白纸欠条,打击了二道贩子;第二,增加奖励:全面兑现省以1:1:2化肥、粮食奖励外,根据我县实际,每亩桑园再增加碳铵指标100公斤,粮食指标50公斤;第三,新扩桑园实行三优先:一是资金优先:新扩一亩桑口,政府扶助低息贷款20元,且冻结了的有关资金允许解冻;二是劳力用工优先:新扩桑园所用劳力,全部纳入冬修水利工程,且让步于整土栽桑用劳力,每亩补冬修工30个;三是化肥优先:每新扩桑园一亩,增碳铵50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