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夏秋用新品种“限1×限2”试养报告

 
洣水流域蚕茧开发课题组 


    引进和推广新的好养、优质、高产的蚕品种,是实现蚕茧生产“三高”工程最右效的途径。为了配合“洣水流域蚕茧快速、优质、高产技术”的研究,提高蚕业生产经济效益,充分发挥部县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改变历年夏秋用蚕品种单一、单产难以提高的现状,我们于1991年中秋试养“限1×限2”品种449盒,与现行当家夏秋蚕品种“湘晖×芙蓉”进行对比试养。饲育结果表明,限性品种饲养成绩良好,深受广大蚕农欢迎。现将中秋养蚕情况小结如下。
    一、饲养实绩
    1991年中秋全县饲养限性品种“限1×限2”449盒,产茧15800公斤,产值143554元,盒平产茧35.20公斤,盒平产值319.72元,与1990年同期饲养的“湘晖×芙蓉” 297盒,产茧7282.5公斤,产值64086元比较,“限1×限2”的单盒产茧和盒平产值分别增长43.67%和48.11%。
    为了正确地评估限性品种在当地的推广价值,在酃县三河乡石潮村石湖组进行了较详细的对比试养。选择饲养条件相近的农户,同时收以饲养“限1×限2”、“湘晖×芙蓉”各10盒蚕种,其发育经过与养蚕成绩见表1、表2、表3。

    从表l、表2、表3中可看出:在基本相近的饲育环境中,“限1×限2”与“湘晖×芙蓉”的发育经过基本相同,但限性品种单盒产茧达37.90公斤,单盒蚕茧产值为348.76元,分别比“湘晖×芙蓉”增长14.85%和2.27%;据调查担桑蚕茧产值亦增加14.6%;且斤茧颗数少,全茧量和茧层量分别较“湘晖×芙蓉”高14.97%、13.56%。但茧层率、上车茧率和干壳量略低于“湘晖×芙蓉”。限性品种孵化齐一,好养,特别是其单盒产茧,单盒蚕茧产值均明显优于现行夏秋用当家品种“湘晖×芙蓉”,倍受广大蚕农青睐。
    二、饲养要点
    限性品种在邻县首次试养成效显著。但由于对其品种特性把握不足,其优良性状未能充分发挥。通过对部分单盒产茧40公斤以上养蚕农户的调查,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挖掘该品种的增产潜力,在饲养过程中必须掌握如下技术关键:
    (一)蚕卵全部转青后黑暗时间较“湘晖×芙蓉”相对要长一些,收蚁前保持12小时黑暗,早晨7时感光9时收蚁,一日孵化率可达95%以上。
    (二)小蚕期发育快,眠起齐一、l、2、3龄应及时扩座、加眠网;大蚕眠性慢,应掌握好止桑、饱食适期,并及时做好提青分批工作。坚持迟止桑、迟饷食,以防蚕儿发育不齐,饿眠或超蚕饥饿导致蚕儿体质下降。
    (三)整个蚕期食桑量大,食桑猛,尤其大蚕期,五龄第二天食桑量骤增,应喂足桑叶,适当增加给桑量、给桑次数,采适熟叶,做好桑叶贮藏保鲜工作,确保良桑饱食。
    (四)该品种生长发育快,食桑旺盛,大蚕期蚕座易聚桑夷沙,特别是在阴雨多湿天气,或蚕室荷种量太大,蚕座易发霉。因此要勤除沙,常开门窗,通风排湿,蚕座多撒石灰和焦糠等吸湿材料。
    (五)该品种具有雌蚕显斑纹的特殊性状,凡花蚕为雌,白蚕为雄,其老熟程度不一致,营茧速度亦有差异。一般始熟期白蚕老熟比例较大,花蚕宜适当迟上簇;同时上簇营茧白蚕营茧速度较快。因此在限性品种饲育过程中,在见熟5—10%时使用蜕皮激素尤为重要,可促使其老熟齐一,提高工效。
    (六)加强簇中管理是该品种优质、高产的重要环节。上簇前应备足劳力和簇具、室,及时上簇,蚕头宜稀放,早捉游山蚕,以防双宫茧发生,减少因先营茧蚕结上层茧,后营茧蚕儿无法找到营茧位置而吐平板丝的现象;打开门窗加强通风排湿,营茧成形后将蚕簇搬出放到空房内,或悬挂起来。
    总之,1991年中秋酃县饲育限性品种,其单盒产茧、单盒蚕茧产值、担桑产值较历年中秋饲育“芙蓉×湘晖”(正反交)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充分说明限性品种“限1×限2”(正反交)适宜于酃县的自然条件与气候环境,能较好地发挥该品种的优良特性,我们建议在夏秋季全面推广该品种,以期获得蚕桑生产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由林高堂,龙爱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