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落成
(桃源县农业局)
近年来,我县夏秋蚕单盒蚕种蚕茧产量一直在20公斤左右徘徊,特别是中秋蚕产量更低、甚至失收。为了加速蚕业发展,夺取夏秋蚕茧的稳产高产,本文试图探索其减产减收的内在因素,并提出增产意见,供商讨。
一、夏秋蚕减产原因分析
(一)蚕用叶质量低劣
1.病虫叶多。蚕茧主产区喜雨乡桑树萎缩病发病面积达700亩,病株率达12%,个别地块近于毁灭。此外,桑污叶病、叶枯病也高部发生危害。桑树害虫也在逐年增多,目前主要有叶虫、桑螟、桑尺蠼、野蚕、斜纹夜蛾、桑毛虫、桑蓟马、红蜘蛛等,近年桑蟥也有所发现。危害普遍严重的有夏季叶虫,据喜雨乡调查,危害株率70.3%,危害枝率28.0%。造成了大量的病虫叶。
2.老黄掉叶多。由干高温干旱、病虫密集,老叶、黄叶大量发生,据中晚秋八公桥乡丘陵山地桑园调查,湖桑老叶率35.5%,高的达47%;杂交桑33.3%,高的达64.7%。
3.污染叶多。包括农药、煤烟、黄泥、沙灰污染的桑叶。喜雨乡湖堤村100多亩桑园处于水稻田中,每处中秋蚕期正遇水稻喷药防治稻螟虫,全部桑园被各种农药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县有近30%的桑园面临威胁。随着砖瓦厂、工厂,特别是农民自建茧灶的增多,煤烟尘也成了污染桑叶的重要来源。近几年的洪水灾害也使河洲、河坡桑园泥叶累累,喜雨乡剪市、湖堤、喜雨村中秋蚕五龄期用泥沙叶达60%。另外,山坡黄泥地桑叶也有淤积。
4.混杂叶多。包括野桑叶、杨树叶、荆桑、蚕桑草等。如此等等,在蚕儿严重缺叶的情况下,这些可能诱发和传播蚕病的叶子都不得不加以利用。
(二)养蚕环境条件不利
1.养蚕设备不足。全县还没有普及消毒池、专门蚕用桑用喷雾器、除沙蚕网等,绝大部分蚕农没有专用喷雾器。蚕具消毒多在死水塘里浸泡洗刷,消毒不彻底容易造成病毒再传染。蚕儿没有良好的食染环境,虽然蚕农大部分利用正屋、堂屋养蚕,但多属三面无门的“口袋”蚕房。
2.病原多、广。春蚕结束后立即养夏秋蚕,蚕室经多次养蚕,病原增多,高温下繁殖力强、数目增多。一方面,消毒不彻底和未及消毒的蚕室、蚕具传染病毒;另一方面,未经转移和未经发酵的蚕沙,以及随手乱抛和经畜禽食后的病蚕病毒,经手或桑叶传毒;再者,桑树害虫感染的病毒也会通过染对传播病毒。
3.气候恶劣。1990、1991年两年中秋蚕季久旱来雨,蚕室极温高达38℃,昼夜温差10℃,连续冲击2天。1991年夏蚕前期长时间低温(18℃)阴雨,五龄尾期又突遇38℃高温,晚秋又遇低温(15℃),饲养时间多达35天。历年来,夏蚕尾期中秋前期遇高温干旱,晚秋尾期遇低温阴雨,近两年尤为突出。
(三)蚕农养蚕技术跟不上
1.重治病,轻消毒。“有病即医”这是群众的现实观点,对消毒防病极不重视。许多蚕农养夏蚕时不注意消毒,蚕到五龄期暴发僵病、脓病时,才买药给蚕添食或体喷,常造成颗粒无收,或虽有一定效果,往往得不偿失。
2.重养蚕、轻防病。养蚕比喂猪划得来,这是蚕农养蚕的体会。据剪市区1400盒蚕种调查,防病消毒所用的漂白粉,盒种不到0.25公斤,比标准用药少1.5公斤;蚕用氯霉素不到支、灭蚕蝇仅1支,比标准用药分别要少6支、4支。蚕药的用法用量也没有按标准执行,常使蚕儿中毒或防病无效果。
3.重总产、轻单产。蚕儿将上山、激素早当先,为了追求亩桑产茧量,蚕农往往订“过头蚕”,到5龄蚕期缺叶时只好用蜕皮激素强迫上簇,结果减了单产,同时也因桑树桑叶过度采摘,减少了晚秋订种,相应减了总产。
二、增产夏蚕茧的几点措施
(一)围绕桑园地力,提高管理效益
1.推广、改植优质桑树抗病品种。在蚕桑发展时期,新扩桑园可以走以栽植湖桑为主,杂交桑为辅的长效高产、短效速成的路子。湖桑可以推广高产优质品种“7920”和在萎缩病区选栽抗病品种,如团头荷叶白、湖桑199、湖桑197等;杂交桑以沙2×伦109、澧桑24×苗33为主,先密植速成,以后进行芽接换种,移栽扩桑,这种改植办法已经试点成功并在推广。
2.加强桑园培管。重点是抗旱、除草、施肥、防污染。6-9月日中炎热,桑树生长快,蒸发水分多,如久旱不雨,桑树封顶,叶质变粗变硬,因此桑园遇旱时要早晚灌水或浇水,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喷灌或滴灌,以保证桑树有足够的水份。桑树夏伐后,掌握在“黄梅三朝草齐头”的时机及时除草1—2次,秋季在杂草开花结实前除尽。除草可采取人翻、畜耕和化学药剂相结合的办法。化学除草可采用含有效成份15%的草甘磷,每亩1公斤加水125公斤并加0.15—0.2公斤洗衣粉喷洒杂草茎叶。夏秋温度较高,施肥以速效肥为主,并配合施长效肥。夏肥在夏代后7—14日内施入,每亩碳铵80公斤,蚕沙堆肥或土杂肥80--100担;肥在8月上旬施入,每亩施尿素20公斤或碳铵5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氯化钾4公斤,这样可促进桑树生长,延迟桑叶硬化,提高桑树抗旱、抗病、抗寒能力。桑叶污染危害最大的是杀虫双农药,因此蚕区要坚决禁止使用杀虫双水剂,推广颗粒剂,同时也还要注意其它如煤烟、废气,灰尘等有害气体的污染。
3.综合防治桑树病虫。6-9月是夏秋病虫的盛发期,尤其是近年来暴发面广,危害性大的桑树萎缩病,因此综合防治桑园病虫应以防治萎缩病为主。要成立专业消毒队,坚持四个统一(统一时间、统一地段、统一药物、统一检查),做到及时、治根、治了。在桑树夏伐后对白拳或用叶前12天,可用90ap的敌百虫晶体3000倍;养中秋蚕或养晚秋蚕前12天用80%的敌敌畏2000倍或90%的晶体敌百虫3300倍液于早晨8时前或晚上5时后用药喷施;晚秋蚕结束后用50%的甲胺磷乳油1000倍,对桑园进行全面喷杀。桑树落叶后,进行重剪梢,彻底清园,除会越冬虫卵,降低病原基数。
(二)坚持科学养蚕,提高蚕茧产量
1.调整全年养蚕布局。根据历年气候特点和群众养蚕经验,春蚕收蚁宜在4月25日--5月2日之间,这段时间,早生桑已开叶3-5片;夏蚕在6月18日--6月22日收蚁,能保证在“双抢”开始前结束养蚕,避免争“双抢”力和7月高温影响。夏蚕数量不宜多,占春蚕的20—25%。早秋蚕正遇7月高温,连续养蚕也会增加蚕儿发病机率,一股不提倡养,但杂交桑为避免黄化落叶,可适当养一点。中秋蚕提早到8月12日--8月17日收蚁,夏秋高温桑树生长加快,桑叶从展开到老化只需45—50天,此时叶量增多,可尽叶养,占春蚕的90—100%。晚秋根据余叶养,占春蚕的50-60%,养蚕不宜过迟,在9月10日--9月15回收蚁较好。实践证明,晚秋过迟是导致秋蚕减产失收的重要因素。
2.推广夏秋蚕优良品种。“限1×限2”是省蚕桑科学研究所选育,经省桑蚕品种审定小组近年审定推广的优良夏秋蚕新品种,该品种在严重秋旱、桑叶差、高温干燥等恶劣条件下,在我县定点比试结果平均食种产茧量28.39公斤,大面积饲养结果平均盒种产茧22.6公斤,分别比对照种“芙蓉×湘晖”高5.81公斤、增产25.91%,高2.25公斤、增产11.06%。试养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抗逆性强、好养,蚕大茧大、产茧量高等特点。另外“三新·芙蓉×回桂·湘晖”通过定点比试,群众反映也好。
3.严格消毒防病。主要把握“八字”、八事”、“三彻底”“八字”即扫(清洁卫生)、洗(蚕具、蚕室及周围环境)、换(土)、浇(石灰或漂白粉浓)、粉(四壁)、消(毒)、煮(蚕网及小蚕具)。“八事”一是脚踏石灰入室、洗手给桑;二是除沙要轻、除后消毒;三是沙蚕远离,病蚕入钵;四是桑篓专用,用前消毒;五是贮桑用地经常消毒;六是病虫桑叶,食前消毒;七是蚕座撒灰(石灰、防僵粉等)每天一次;八是四龄蚕开始每天一次药物消毒。“三彻底”即彻底进行蚕室蚕具环境消毒;彻底清除残渣或蚕沙;彻底销毁或消毒蚕用簇具。
4.改善小气候。高温干燥时,蚕室外吊草帘湿布,日出前喷凉水,并用凉水拖地板。高温多湿,开门窗,用电风扇吹,促进空气流通,但避免强风直吹蚕座;蚕座稀放蚕头,减少给桑量,增加给桑次数;增加除沙次数,多撒干燥材料。低温干燥,用炭火升温,室内喷热水。低温多湿,加温排湿,蚕座多撒石灰、焦糠等。
5.推广小蚕木盒育及其共育。小蚕木盒具育省工、省叶、省成本及保温保湿、操作方便、消毒彻底等“六省六优”特点,1982年已通过鉴定,但近年来,由于小蚕共育没有很好地加强管理和积极引导,使小蚕木盒共育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因此推广小蚕木盒育要结合当前农村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如联户育、专户育、集体育等,总之,要让群众自愿,真正体现小蚕共育的好处。
6.普及推广科学养蚕技术。主要推广蚕种统一催青、小蚕共育、提青分批、匀座分匾、整齐饷食,自动上簇等项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