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市蚕茧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周正天  张立煌
(湘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一、蚕茧生产概况
  
我市蚕茧生产历史悠久,在宋代就具有相当规模,以后由于各种原因,蚕桑生产停滞不前。解放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发展,至 1982年,全市鲜茧总产量达184.1吨,居全省第三位。以后由于调整桑园布局,茧价偏低及“化纤热”、“芝麻热”的冲击,蚕茧产量连年下降,1986年仅94.47吨。1987——1988年,由于“蚕茧大战”的刺激,连续两年增产,回升到105吨。近两年来,由于桑园衰败,蚕茧又连年减产,1990年为77.75吨,1991年为70吨左右。
  二、蚕茧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市桑园总面积2400亩,其中,投产面积1700亩左右。蚕茧生产分布24个乡(镇),90余个村。100多个村民小组,1500多个养蚕农户。1990年,我市列入全省蚕茧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我市政府和市蚕桑办虽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收效甚微,发展速度不快,主要原因是:
  1.领导力量薄弱。自80年代中期撤销市多种经营办公室以来,蚕茧生产无人组织领导。1990年虽成立了市蚕茧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但只在有关部门之间矛盾较尖锐时才出面协调关系。现由农技、供销部门组成的市蚕桑办公室,成员在各自单位都有主管的业务工作,不能专职起来,不能及时办理基地建设事务,无权、无财、无物、无法落实基地建设规划。
  2.经营体制混乱。现行的蚕丝业生产经营涉及农业、供销、工业、贸易等四个部门,部门之间矛盾重重。蚕农因生产和生活资料涨价,埋怨供销部门收购蚕茧压级压价,茧价提高幅度不够。供销部门则认为收购在按质论价的标准上已放松了1-2个等级,交售工厂也卡得紧,无法再提高茧价;供销部门与工厂在蚕茧流通上,在茧质茧价上都为自身利益各行其是,生产和流通已不能保持统一的计划和通盘协作,无法坚持评茧标准,无法执行“优质优价、劣质劣价”的收购政策,蚕农卖统茧、潮茧、毛脚茧的现象难以制止,茧质受到严重破坏。农技部门抓生产技术推广,既无生产扶持资金,又无技术改进示范推广经费,难以搞好本专业工作。总之,我市现行蚕丝业生产经营体制是“多头领导”,没有形成体系,部门之间利益分配不合理,致使产、销、工、贸各环节不能协调发展。在处理问题上,各部门相互牵制,内耗严重,不能形成合力促进生产发展,从80年代中期起,逐渐成为蚕茧生产发展的障碍因素。
  3.缺乏资金和物质扶持。现行的蚕丝业生产经营体制之所以从的年代中期逐渐成为蚕茧生产发展的障碍因素,其原因是改革开放和体制改革深化以来,财政包干和增强企业活力等配套政策的实施,政府的调控能力相应减少。过去由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而来的农业投资明显减少。从整个茧丝绸行业来看,工业、外贸的活力增强,而对农业的扶持相对减少。这种不平衡的现象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由于体制分割,主要为社会效益服务的农业部门不能从丝绸行业的创利中得到扶持,造成行业间苦乐不均,农业部门资金、物质严重短缺,缺乏工作手段,蚕茧生产设施陈旧落后,严重阻碍了蚕茧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
  4.基地建设指导思想欠妥。我市目前蚕茧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基地建设发展面积,仍着眼于路边、沟边、田边等空坪隙地。近几年来,我市蚕茧生产实践证明:10年前靠多边隙地发展蚕茧生产的方式,在当前个体农户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已不适用,也不符合基地建设的要求。这些地方不仅易受农药污染,养蚕不安全,而且桑园零星、分散,经营规模太小,不能形成拳头产品,也没有经济地位,不为各级领导重视,从而组织技术、物资服务不能落到实处。虽有一些面积较大的旱土,一些宜桑的田边隙地或河堤,也因分属几户或几十户,难以统一思想,落实发展。这是我市蚕茧产量连年滑坡、蚕茧生产基地站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5.桑园衰败,产量降低。近10年来,我市蚕茧生产由于桑园零星、分散,生产不为领导重视,组织、技术、物资服务不落实,蚕农掠夺式生产,培管粗放,桑园普遍衰败严重,导致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下降。
  三、蚕茧生产发展的对策
  
1.市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领导,组建一个领导生产的决策机构,合理地布局蚕茧生产,制订和执行一些发展蚕茧生产行之有效的规定;调动一切有利于蚕茧生产发展的积极因素;组织乡、村开发蚕茧生产基地,抓好桑园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组织技术和蚕需物质服务;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矛盾,解决实际问题,以保证全市蚕桑协调发展。
  2.改革茧丝绸生产经营体制,增加蚕茧生产的投入。对现行茧丝业生产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实行蚕茧生产和收烘经营一体化管理,以利于统一蚕茧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增加对蚕茧生产的投入。建议先在苏坡乡建立起蚕茧生产、收烘、加工一体化的茧丝绸公司,将该乡范围内的蚕茧收烘划归苏坡缫丝厂,由苏坡缫丝厂投资贷款扶持改造好苏坡蚕桑场,同时,开发苏坡乡千亩蚕茧生产基地,使之成为苏坡缫丝厂的原料茧生产基地。外省的经验值得借鉴,浙江省德清县实行茧丝业经济体制改革,成立专业公司,以大量的资金扶持原料茧生产基地、技术推广体系、蚕需物质服务机构的建设,仅用3年时间,蚕茧总产从5000吨增加到9650吨,增长77.1%;人口69700人,90114亩耕地的富安镇,仅用4年时间,使桑园面积发展到10012亩,占全镇总耕面积的11%,蚕茧总产达1505吨,比改革前增长145.5%。因此,要振兴我市蚕茧生产,也只有走农工贸生产经营一体化的道路。我们再次呼吁市政府认真研究、支持和搞好我市茧丝行业的体制改革,从而增加对蚕茧生产的扶持和投入,以促进我市蚕茧生产正常健康地发展。
  3.重视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建立蚕茧生产基地。栽桑养蚕的成功因素之一是讲究规模经营,适度发展。一个农户有较多的桑园,在家庭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农户才重视投入,精耕细作,从而才有搞好蚕茧生产的可能。一个乡,一个村,也是如此,要拥有一定数量的桑园,才能达到相对集中,相对突出的规模和经济地位,才为各级领导所重视,才能利于工作联系和技术力量的配备。我市实践经验表明:乡有桑园500亩以上,村有桑园50亩以上,户有桑园1亩以上为好。就目前农村家庭人口状况看,非专业户以经营1—2亩桑园为适宜,利于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我市蚕茧生产基地的布局要通过认真的考察和研究,选择确定几个有栽桑养蚕基础的乡,除留足口粮田外,村、组每小片栽桑几十亩至百亩,每个乡若干村、组连结成500-1000亩,形成500亩以上的蚕茧基地乡。全市只要重点开发几个500亩以上的基地乡,栽水田桑2000—3000亩,亩桑产茧150公斤,仅此即可年产鲜茧300-500吨,成为我市蚕茧生产基地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领导技术、财力、物力一齐集中抓,才能迅速建成优质高产稳产的蚕茧生产基地。否则,基地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
  4.完善蚕桑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安排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经费,加速推广栽桑养蚕优质高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