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urrie
当今世界产丝国有多少?或许不尽为人知,真实数目是50余国。产丝量最少者如法国,年产生丝仅500公斤左右;最多者为中国,年产生丝40000吨。论及蚕丝在纤维市场上的地位,就其量而言只占世界纤维总产量的0.17%(但就其价值而言,则是另一码事,1公斤标准等级生丝价为45美元)。
蚕丝生产近年来正在经历着重返其诞生地的过程。起源于中国的养蚕业,后盛行于中东与欧洲(上一世纪)及日本、南朝鲜、泰国等地。但由于养蚕需投入大量人力,故有的昔日惯于养蚕的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及西班牙由于工业兴起而放弃了养蚕业。日本和南朝鲜也正在经历着这一过程。当今世界生丝总产量的60%皆产自4500年前即已养蚕的亚洲诸国。
生丝供应
1990年世界生丝总产量约70000吨,其中,中国产40000吨,其它主要产丝国依次为:印度、日本、苏联、巴西、北朝鲜、南朝鲜、泰国。
大部分生产丝的国家也同时是生丝的消费国,其中甚至有只进口不出口生丝的国家。例如日本,自产生丝6000多吨,仍从中国进口约2000吨生丝。
世界蚕丝市场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世界上只有中国和巴西两国出口生丝,目前是供欧洲、日本及美国等国去进行加工。在中国和巴西两国的生丝总出口量中,中国占90%余。
除了‘几乎是全靠一个主要蚕丝供应国来供应’这样一个局面以外,蚕丝输入国还需应付一个实际情况:就是中国在其出口的蚕丝产品总量中,生丝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而丝织物及丝制的成品逐渐增多。同时,日本也增加从中国进口生丝以弥补其国内生丝产量的不足。虽然中国已多次向国外的生丝贸易伙伴们保证其向国外出口的生丝量将维持平稳不变,但生丝输入国仍心有疑虑:中国的生丝即使其产量将有所增加,亦将会由于内销及外销的消耗而终将有朝一日要形成对中国生丝的‘求’大于‘供’的局面。
由此,亚非拉很多国家正在研究或正在实际实施蚕业开发计划,以求能出口生丝或至少一开始能输出一些蚕茧。蚕丝本系温带地区的传统产物,但由于在蚕的遗传育种、桑树品种、土壤管理及灌溉等科研领域里的进步,使得蚕业对热带及亚热带国家来说是极具诱力及活力的经营项目。温带桑树每年可采两次桑叶(因而只能年养两季蚕),而热带新培育的桑品种适应于热带气候能全年供应蚕所需的饲料。热带国家养蚕的另一有利条件是具有适合于养益的社会经济特点:工资低、农村人口多。且对于能赚钱的农业经营项目(如养蚕)当地及国际上均乐于资助。
新兴的蚕业国为了要达到能生产合于国际标准的生丝要经过很长时间。毫无养蚕经验从零开始的国家要想变为具有出口生丝潜力的国家,而且其生丝的质量要能被丝的加工工业进步的国家(如意大利等)所能接受,这至少要花上10年时间。当然,对有养蚕传统的国家如越南、泰国、印尼及巴西等来说则这个时间可以缩短。
当今世界生丝的供需总的说来是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很难可靠地估计未来对生丝的需求量,使得一些国家不敢遽尔对蚕业进行大量投资,这一定也是中国考虑的问题之一:怕产茧量过多,国家反而要对蚕农们的滞销蚕茧进行补贴。
正在起步养蚕的新兴蚕业国,不应视其所生产出的生丝全部是供出口用的。应将它未来生产出的生丝部份,用之于供应国内小型丝绸工业,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并生产出具有特色的丝制成品以供出口。因如目的在于要能生产出达到工业需要的质量的生丝就可有助于改进丝纤维的品质以利于将来出口,同时,这样做亦可使生丝用之于少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的另一用途。
生丝价格
随着巴西、越南、哥伦比亚等国也进入供应者的行列,生丝的价格必将变得多样化。过去15年以来,中国追求着稳定其价格的政策。继1974~1976年价格大幅度波动之后,中国的这一政策给生丝消费者们带来平静,从而促进世界上更广泛地应用蚕丝。自1984年1月以来,中国开始不用人民币而改用美元来标价生丝,今日(1990年12月)的
3A级20/22生丝的价格已由28美元升为45美元。
中国未来的生丝价格,这一大问题,取决于其中央是否控制四川、江苏、浙江产丝省的生丝出口。都是由于这些省经香港出口生丝,使得政府无足够生丝出口,以致影响了1988年6月的价格。蚕丝的供应局面现已恢复正常,生丝输入国都希望中国不会再由于某些原因,而打破这新建立起来的平衡。
以上谈的是生丝,蚕丝的贸易不只是局限于作为原料的生丝。意大利、日本、南朝鲜及法国等国在进口生丝、加工成丝织物及丝制成品之同时,后两者也是大宗的交易对象。例如:意大利年进口约45001吨生丝,同时也进口(1989年)2800余吨的丝织物及360吨的丝制成品。
美国只有少量蚕丝加工部门,在1989年进口价值142500万美元的丝织物及丝成衣。日本在1989年除进口2050吨生丝之外还进口了10000吨以上的其它丝产品,使该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蚕丝进口国,进口包括各类蚕丝产品。德国也是一个大的丝织物(包括供室内装饰用的丝织物)进口国。
产 及 需
在发达国家,尤以西方诸国,传统上将‘丝’与‘奢’两字联想到一起。意、法两国丝绸工业享有盛誉是由于人们能生产时新女服装的丝织面料,这是他们数几年技术革新与艺术创造的成果,欧洲人一想起蚕丝便联想起这些。现在丝制品货物增多,价格合理,可适合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欧洲加工的领带、围内、女服装、宽短外套、西服、裙等,可适合不同年龄组的消费者选购。时装设计师们的样品中只要有丝的存在,就有助于使神话般的蚕丝的意念永存,从而刺激对丝制品的消费,故丝的生产国及输出国应感谢法、意两国的纺织工人,由于他们巧夺天工的织艺,使得在合成及人造纤维产生并发展了的今天,仍然持着人们对真丝织物的兴趣。当第二次大战期间及战后,合成纤维及人造纤维充斥市场时,原以为蚕丝注定要消失,但事实上,现在比1938年反而生产出了更多的生丝(是70000吨而不是1938年的56000吨)。
当谈到丝产品及其特性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丝制品不能长期仅依靠狭隘的市场,应变得大众化;另一种则认为如大众化将有损于蚕丝的形象。而且,说实在的,根本没有足够的蚕丝来供应,如果蚕丝突然博得较多人的欢心,则蚕丝的产量将不够应付。如每位中国及西欧成年妇女各买一条丝围巾,则世界上生产的蚕丝将被全部耗尽。
年轻消费者对丝绸的认识较不全面。关干丝绸的荒诞议论中,有两种说话妨碍着丝绸发展,一则曰丝绸价格昂贵,二则曰丝绸不易‘服侍’(使用与保管)。近来从中国、香港等地涌入的丝制成品,证明其价格并不贵,甚至还比同类型的聚酯纤维优质制成品的价格还要低;至于说难‘服侍’不愿买丝绸外衣是因为它不能被放进洗衣机内洗,这可通过加工过程使之变为可以机洗。
合成纤维的制成品其优点是易于‘服侍’以普及很快,但丝绸则以其独特品质(如穿着舒服)而被誉为纤维中之‘明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而无一缺点之纤维。
现在有了蚕丝的新的衍生品种即包心丝,其织物博得年轻人的喜爱,该织物色稍钝,不过手感甚软又耐穿着,但价格昂贵,没有一种合成纤维能具备蚕丝所具有的全部特性,有的虽具备其中若干特性(如:微纤维micro-fibre),但正如美国旧的推销广告所说‘只有蚕丝才是蚕丝’。
对蚕丝未来的供需情况很难作出真实估计,任何一种纤维只要它是与流行服式的变化紧紧地连在一起,将来会有不可预知的起落,蚕丝是世界上量极少的纤维品种,对世界上供需情况极微小的变化都很敏感。
能相对地决定着未来蚕丝供需情况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中国能否在价格稳定的基础上维持或增加原料丝的供应;二是日本方面的作用。日本是世界上最大蚕丝消费国,其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多半都是用来生产和服,但和服喜爱者已渐减少。故问题是:日本妇女是否由和服转而改穿西方式丝服?日本是否会继续在国内大量织造丝绸抑或觉得从南朝鲜等国直接进口丝绸更为合算?如日本继续增加从中国的进口量,中国是否还有足够的剩余生丝供其它生丝进口国购买?新兴的蚕业国何时才能加入生丝供应国之列?其丝价又将如何?
在这许多未知数中有两样可以肯定:其一是蚕丝将继续享有盛誉,一流女服店中的高档新潮服式中必有丝绸;其二是要更多地做宣传推荐工作,使蚕丝能主动地‘适应’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去,这种宣传不是去推荐某一具体丝制品,而是去宣传整个蚕丝纤维的优点。有人认为蚕丝具有尽人皆知的内在美可不推自广,并认为蚕丝与人造丝及合成纤维之间不是真的存在什么竞争。但蚕丝的确面临竞争的挑战,不是来自合成纤维的挑战,就是来自其它高档消费品的挑战,真正的挑战却来自香水、珠宝装饰及皮件等。这些和蚕丝正在争取同一个消费者,如果黄金、钻石、皮件等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占有地位,则蚕丝也应该当仁不让地去占有地位。
事实上非但没有替蚕丝进行宣传推荐,就连消费者到手的蚕丝也都没有真实的性状介绍,例如:产自何方?独特的优点是什么?蚕丝现有多少种及其分别用途是什么?如何使用保管?对年轻的消费者需要宣传一些蚕丝方面的知识(他们的祖辈们对蚕丝一定懂得比他们多),但迄今宣传得仍不够。
任凭蚕业面临许多问题:如供应情况的不可预知、流行服装随着时间而经常变幻,以及对蚕丝缺乏宣传教育等,但对蚕丝的未来仍持乐观态度。蚕丝在社会各部门人群中仍享有很大兴趣及吸引力。性状独特成为其它各种纤维(包括合成纤维)的对比样本,否则就不会有‘如丝般’的语句出现了。丝是天然纤维,其化学结构近似人的皮肤,穿着起来有益于健康。
世界上最古老最具魅力的蚕丝纤维,需要利用现代的市场及宣传手段去宣传,使人们知道蚕丝所具有的对人类的奉献。
叶元柏节译自《Sericlogia》
1991,31(1):103、106(英)
庄大桓校
(本文原载《国外农学-蚕业》1992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