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辛德兴副司长在全国
蚕茧生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一九九二年三月十九日

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全国蚕茧生产会议经过四天的大会交流和小组讨论,到今天告一个段落,明天大家还将参观罗田县丝绸企业、蚕种场、农村饲养点等。参加这次会议的有29个产茧省(市、自治区)农业部门、丝绸公司主管蚕茧生产的同志,国务院开发办、国家科委扶贫办、经贸部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纺织部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我部计划司等单位的同志及小蚕片叶立体育推广协作网的同志。特邀代表李道盛、钱旭庭同志以及湖北省、黄冈地区、罗田县的有关领导等,共计100多人。会议期间,有10省交流总结了1991年蚕茧生产情况以及科技兴蚕、提高蚕茧质量、开展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经验,汇报了各地蚕业发展计划、发展趋势,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国务院开发办、国家科委扶贫办的同志介绍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政策及所取得的成就,”八五”期间的措施意见;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的同志就当前丝绸产销情况、国内外丝绸市场形势及有关意见作了专题发言;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的同志代表全国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指导小组向会议作了“当前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情况及意见”的报告;全国小蚕片叶立体育推广协作网总结了1991年推广工作,并布置了1902年部级丰收计划的任务;全国主产茧地区桑树病虫害联防协作网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研究、布置了1952年工作计划;湖北省农牧厅副厅长谢学升同志、黄冈地区万福生副专员、罗田县易茂先县长分别介绍了省、地区及县发展蚕桑生产的经验。罗田县是革命老区,栽桑养蚕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几年县委、县政府从发展全县经济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蚕桑生产,他们从桑园基础设抓起,积极开展栽桑养蚕、制种、收烘、缫丝、织绸等成龙配套的系列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种桑养蚕这个传统的生产项目渐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全县桑园面积达到8万亩,县、乡两级蚕茧加工企业达115个,蚕茧产量突破3千吨,茧丝绸产值达到1亿元。蚕丝业已成为罗田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他们的经验值得各地学习、推广。
  这次会议虽然时间较紧,但大家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情绪很高。会议开得很成功,到达了预期目的。刚才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李道盛同志对发展蚕茧生产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下面我就会议的情况,作一总结。
  一、1991年全国蚕茧又获丰收
  (一) 1991年生产实绩
  1991年是“八五”的第一年。在全国蚕茧主产省、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通过各级政府、业务部门应蚕桑战线广大干部、蚕农的共同努力,全国的蚕茧生产又获得了自1978年来的第13个丰收年。据这次会议上统计,全国发桑蚕种2067万张,比1990年的1769万张增加298万张,增16.9%;生产蚕茧57.2万吨,比1990年的53.4万吨增加3.8万吨,增7.1%,其中桑蚕茧52.6万吨,增4.6万吨,增9.6%。蚕茧的丰收有力地支持了丝绸工业和外贸的发展,也对平息“蚕茧大战”、稳定收购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1991年全国桑蚕茧收购量45万吨,比1990年增5.53万吨,增14%,统劳均价9.72元/kg,比1990年增加0.01元/kg,农民茧款收入达44亿元。1991年全国丝绸工业也稳步发展,据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统计,1991年全国丝绸工业总产值达240亿元,比1990年增长7.06%;丝类产量达5.68万吨,比1990年增长7.76%,其中桑蚕丝产量为4.56万吨,增长6.89%;丝织品产量16.6亿米,增长16%,其中桑蚕丝及其交织品 4.27亿米,增6%(其中纯桑蚕丝织品3.67亿米,增长8%)。虽然由于受国际丝绸市场疲软的影响,1991年全国厂丝和坯绸出口不理想,但服装出口却大大增加。据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统计,1991年全国丝绸出口创汇21.05亿美元,比1990年的19.5亿美元增加1.55亿美元,增长7.9%,其中生丝及坯绸出口12.6亿美元,增长7.0%,厂丝出口量为9296吨,比1990年增长6.29%,其中包括以出顶进。据海关统计,1991年全国丝绸出口创汇30亿美元,其中丝绸服装出口量1.03亿件,比1990年增长60.6%,创汇额比1990年增长62.8%。其中真丝绸服装数量增长12.1%,金额增长35.4%。
  柞蚕茧生产由于受外贸及收购的影响,继1990年减产之后,1991年再度滑坡。这次会议上统计,全国去年生产柞蚕茧4.55万吨,比1990年减0.86万吨,减少15.9%,收购数量剧减,不足生产量的三分之一,茧价下跌,有三分之二的柞茧被当作食品吃掉,形势十分严峻。
  (二)1991年蚕茧生产的特点与经验
  全国蚕茧生产能够在大灾之年夺丰收,这是很不容易的,这次会上大家都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归纳起来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条:
  1.领导重视、工作扎实、群众积极性高涨
  近几年我国蚕茧生产的持续发展及其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使更多的领导干部、群众,特别是老少边地区的领导干部和群众,认识到蚕桑生产对于农民脱贫致富及地区经济开发的积极作用。因此,蚕桑生产不仅在江、浙等老蚕区继续受到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喜爱,在贫困地区如大别山、井岗山、武陵山等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开发,各地党政领导亲自抓,把发展蚕桑生产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项目之一,制定了发展计划和规划,并在人、财、物上实行倾斜。“蚕桑工程”、“龙头工程”、“致富工程”等蚕桑发展计划在各地陆续实施,呈现出发展的好势头。
  1991年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主产茧省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据统计,安徽省受灾桑园11.7万亩,春季制种损失22%,直接经济损失3976万元;四川省受淹桑园10万亩约2.5亿株,丝绸行业直接经济损失达8177元;江苏省受淹桑田132.8万亩,其中16万亩新栽桑被毁,春季制种减产45万张,全省因灾损失2.17亿元;浙江省杭嘉湖蚕区严重受淹桑园达9.6万亩,占三市桑园面积的10%。在这样的大灾面前,广大蚕桑干部、蚕农在当地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团结抗灾,奋力拼搏,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同时又开展“以秋补春、以丰补歉”等活动,终于在大灾之年夺得了历史最好的水平。
  2.贯彻“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努力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
  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蚕茧生产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现阶段我国蚕茧生产实际发展情况的。1991在贯彻落实这个方针中,结合本地实际,做了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提高蚕茧质量方面,已从前几年蚕茧大战的阴影中走出来,开始步入恢复和提高的轨道上来。山东省全省上茧率达84%,鲜茧出丝率达到14.08%,解舒率64.64%,烘折仅229.6公斤。该省海阳县全年平均鲜茧出丝率达17%,春茧达到18.03%,接近日本水平。浙江省“组合售茧、缫丝计价”试点进一步扩大,桐乡县和湖州市1991年茧质检定所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转,共有10个乡镇,112个村,12800蚕农参加,共使用方格簇722万片,收茧9870吨,鲜茧出丝率达到15.1%,农民每50公斤得返回款37.39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江苏省把提高蚕茧质量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将其列为蚕桑生产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全省1991年新增方格簇4000片以上,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的推广量。
  3.加强基地建设,注重规模经营
  突出重点,狠抓基地建设也是去年夺取蚕茧丰收的重要原因之一。“七五”期间,各地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根据合理布局、集中成片、强地技术服务的原则,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基地县、乡、村,涌现了许多规模经营、高产质优的好典型。老蚕区中的一批老基地如浙江的嘉兴、湖州,江苏的南通,四川的南充等产地更加巩固,新发展地区也逐步形成了一批象安徽的金寨,湖北的黄冈那样比较集中、稳固的基地,近几年发展较快的省,产量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基地建设的巩固和发展,这不仅是去年,也是几年来我国蚕茧连续增产的基本经验,更是新区蚕业开发的成功之路。
    4.强化基础,大力推广科学栽桑养蚕技术
    1991年全国桑园面积继续扩大。据这次会议上统计,1991年末全国共有成片桑园781万亩,比1990年增178万亩,增29.5%,零星桑树75亿株,比1990年增21亿株,增38.9%。与此同时,桑园改造工作也得到各地业务部门和农民的重视与加强。蚕种生产条件继续得到进一步改善,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蚕种供求矛盾比上年有所好转,蚕种质量也有所提高。桑园质量的提高、数量的增加以及蚕种生产的发展为1991年全国蚕茧丰收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技术方面,除继续大力推广优良桑、蚕品种、坚持小蚕共育等常规技术外,杂交桑及一步成园、高产模式栽培、小蚕片叶立体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及方格簇、塑料折簇的推广应用过一步扩大,促进了蚕茧产量、质量的提高。
    5.建立、健全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
    农业科学技术只有为农民所掌握应用,才能真正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技术服务网络便是把科技成果从科研、教学单位传播到农村、农民,直接为生产服务的桥梁。1991年在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蚕业技术服务体系以及桑树病虫测报网络、充实技术队伍培训农民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在开展社会化服务方面有了新的进展。1991年江苏省建设2500万吨以上的县级培训中心8个,250吨以上的乡镇蚕技站30个,建立桑树病虫害测报站39个,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浙江省在重点蚕区建立了四个社会化服务示范村,开展统一种桑、改桑、统一消毒、统一共育、统一治虫的“四统一”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农民欢迎,还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即:开展社会化服务,一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二是要有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三是蚕桑生产要在农业中占有相当比重;四是要坚持有偿服务,适当补助的原则;五是要坚持统分结合、实事求是;六是要以蚕农自愿为前提。四川省绵阳市以蚕桑“双户”为依托,以公司为中心,以乡、村、蚕协会为网络,建立起群测、群防体系。此外,四川省还推行岗位责任制,省、地、县层层签定产量、质量的目标任务书,实行集团、区域或单项承包,增强了责任心,提高了技术指导、服务水平。这些经验值得大家借鉴。
    1991年各地做了许多工作,还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在这里我就不一一总结了。
    二、增强竞争意识,稳步、协调、健康地发展我国的蚕茧生产
    (一)认清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
    1.国内外蚕丝生产发展迅猛,各国间竞争更加激烈
    前几年,由于原料茧丝紧缺,价格上涨,蚕桑生产在种植业中的经济效益相对提高,丝绸企业和外贸效益可观。因此,调动了各地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特别是贫困地区,纷纷把发展蚕桑生产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和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发展势头很猛。据统计,1988、89、90、91年全国蚕茧连续四年年增产4万吨,年增长10%左右,一些地区的发展速度则远远高于这个比例。这次会上统计,1991年全国桑蚕茧产量达到52.6万吨,已超过国家下达的1995年50万吨生产计划,而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初步统计数达55万多吨,虽然这二个数字还需要进一步核实,但总趋势是显而易见的。有的省发展速度很快,如1991年安徽省产茧增长26.6%、山东增长6.3%,广东增长28.8%,湖北增长41.5%,江西增长131%。1992年,各地计划栽桑、发种、产茧仍有较大增加,今年全国各地计划发种2333万张,产茧57.7万吨,发展新桑园118.8万亩,零散栽桑5.05亿株,分别比1991年增长2.7%、9.7%、15.2%和6.7%。
    近几年国际丝绸价格上涨也刺激了世界各国蚕丝业的发展。印度在世界银行及瑞士等国家的帮助下,正在实施一项投资4.6亿美元的蚕业发展计划,到1995年产丝3.4万吨;巴西在日本的帮助下,产量在稳步增加;越南得到联合国2400万美元的财政资助,计划由1989年产丝334吨发展到1995年产丝7000吨;泰国得到欧共体200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南朝鲜得到意大利300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此外,巴基斯坦、印尼、孟加拉、阿富汗以及非洲一些国家都在争取各方资助,致力于蚕业开发。据统计,1990年世界蚕丝产量为7.09万吨,比1985年的5.91万吨增l.18万吨,是1980—1985年增加量0.4万吨的295%。如保持目前发展势头,“八五”期间世界蚕丝产量将有更大幅度增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1995年,世界蚕丝产量将达8.5万吨),并将出现巴西、印度、越南等能与我国相抗衡的蚕丝生产国,威胁我国在世界蚕丝业中的主导地位。
    2.基础薄弱,市场疲软
    在国内蚕茧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一些基础配套工程,如蚕种、催青、共育、推广服务等的发展都相对滞后,特别是蚕种生产,投入少,压力大,微粒子病难以控制,抗灾能力弱等,严重制约着蚕茧质量、单产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据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的同志介绍,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兴起蚕桑热,产丝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总需求滞后于茧丝增长,国际丝绸市场却由前几年的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虽然丝价一再下调,但市场疲软趋势没有明显好转,外商对质量、品种要求越来越高,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二)统一思想,积极行动
     对于上述二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全面的认识。从发展的观点看,蚕丝业的前景无疑是广阔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丝绸新产品的不断开发,世界丝绸消费量、贸易量、生产量将继续持续、稳定地增长。前几年我国茧丝绸发展有一个较高的速度是必要的,否则不可能缓解茧丝原料的供需矛盾,“蚕茧大战”也不可能平息。而目前,面对蚕茧产量与质量不协调发展,基础薄弱,竞争激烈,市场疲软等现实形势,我国蚕丝生产该如何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各级领导,特别是业务部门的重视,必须不断研究市场需求及供求关系的变化情况,以调整我们蚕桑生产的发展步伐。对此,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并贯彻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
    1.继续贯彻“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生产方针
    “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是我们过去几年一直坚持的,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方针就是要求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巩固现有生产基地和桑园、柞蚕场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按照市场需求,积极而有计划地、稳步地、健康地发展蚕茧生产。近期应该实现“三个转移”,即由扩大桑园面积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包括张种产茧量)转移,由增加蚕茧产量向提高蚕茧质量转移,由广种薄收向提高经济效益转移。老区要巩固基础,提高质量;新蚕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要稳步扎实、协调发展。在国务院开发办、国家科委扶贫办、农业部农业司、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等五个单位联合召开的大别山蚕桑产业带开发研讨会上,对大别山地区蚕丝业发展提出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适度控制发展规模,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主攻质量,降低成本,扬长避短,开放联合”的发展原则,这个原则也是适合其它新蚕区的。目前,一些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时都向蚕桑方面发展,这并不是好势头,一种商品的需求,总有一个限量,要与需求相适应,一哄而上,大起大落的教训很多,蚕桑生产再不能出现象1986、1987年挖桑降价的局面,再不能重蹈苎麻、羊毛的覆辙。希望我们蚕茧战线的同志们切实重视这个问题。
    2.加强基地建设,开展规模经营
    实践证明,广种薄收,遍地开花式的蚕桑生产发展模式带来的不仅是低产、劣质、效益差,而且还会造成人、财、物的严重浪费。实际上,这种发展模式也经不起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这几年各地的发展说明,集中人、财、物力,建设一批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蚕茧生产基地是蚕业能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经验。只有建立这样一批蚕茧生产基地村、基地乡、基地县,才能更有效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正确的决策指挥系统,高效的生产管理系统,及时周到的生产服务系统,科学实用的技术指导系统,平衡协调的基础配套系统和茧丝绸加工系统等,才能切实有效地巩固蚕种、桑园、养蚕三大基础,实现单产、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明确这一点,各地就可以通过区域布局的调整,合理规划,迸一步在适宜地区集中,不断提高重点县、乡、村的比例,从而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高标准蚕茧生产基地,促进蚕桑生产的稳定、协调发展。
    3.把提高蚕茧质量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提高蚕茧质量,既是当前增强竞争能力,促进蚕桑生产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丝绸工业和内外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几年由于受“蚕茧大战”的影响,全国蚕茧质量有较大幅度下降,1990年开始有所恢复,但各地蚕茧质量不平衡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八五”期间,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切实把提高蚕茧质量作为蚕桑生产的首要任务来抓,从技术、资金、物资上给予倾斜。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较多,要从更新品种入手,增养多丝量品种,量桑养蚕,良桑饱食;要加强桑园肥培管理,大力推广小蚕共育、联合防病消毒、高产优质低耗的生产模式和规范化技术措施等;要积极改良簇具,大力推广方格簇;加强簇中管理。做好蚕茧收烘是保全茧质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尤为重要。农业部门要协助收购部门做好蚕茧的收购工作,提高收烘技术水平,争取在尽短的时间内,把蚕茧质量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4.加强蚕种生产计划管理
    蚕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蚕茧的单产、质量和效益。而蚕种生产又是特殊的种子生产,计划性强,生产环节多,技术要求严格,质量检验程序和冷藏保种方法特殊。因此,蚕种生产均由国家统一计划、制造、经营和管理,严禁非蚕业生产单位和个人制造经营蚕种。近几年,由于需求增加,蚕种生产设施不足,靠扩大原蚕区增加蚕种,严重超负荷运转,致使有的地方技术措施贯彻不严,微粒子病大面积暴发和蔓延,质量下降。为此,各地贯业生产主管部门要加强蚕种生产的领导,加强蚕种生产的管理,严格生产计划任务和繁育程序。要多渠道增加蚕种场的投资,加速生产设施改造,增加生产能力。要严格执行良种繁育规程和质量检验标准,加快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努力提高蚕种质量。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上毁灭性的传染病。从1988年在一些省区暴发后,经过近三年的防治,蔓延程度有所抑制,但发生的面和烧种的数量仍然较大。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微粒子病对蚕业生产危害性的认识,加强微粒子病防治的领导,健全组织,完善检验、监督机构,贯彻《家蚕良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治技术要点》,落实以三级原种母蛾镜检为中心的全方位防病消毒措施,尽快将微粒子病蔓延的趋势和烧种数量控制下来。
    5.加强蚕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各地蚕业生产主管部门要结合蚕业生产的特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充分发挥农工贸、茧丝绸系统工程有机体的作用,不管蚕业生产归属那个部门,都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把蚕茧生产当作蚕丝行业第一车间来抓,为振兴蚕业生产做好服务工作。
    (2)要加强和充实乡一级的蚕业技术推广,稳定乡村蚕业技术干部和辅导员队伍,提高素质,改进工作,牢固树立为蚕农服务的思想。鼓励实行技术承包服务责任制,充分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大力开展“科技兴蚕”活动。
    (3)鼓励县乡蚕业技术部门兴办技术服务实体,供应蚕种、蚕药、化肥、蚕具等蚕用生产资料,以及接受外贸部门委托收购蚕茧,进行各种技术咨询和实行有偿服务。在当前分户养蚕的经营承包的形式下,集中催青、小蚕共育是实现稳产高产、优质高效,是促进蚕业生产向现代化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县一级要重点抓好集中催青,管理好催青室的工作,提高孵化率,保证孵化齐一。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好各种形式的小蚕共育,建立以小蚕共育组织为核心的新的养蚕技术推广体系,开展全程化、系列化服务。
    6.关于柞蚕生产发展问题(略)    
    三、1992年工作安排意见
    根据我部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今年种植业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习和贯彻落实“一个决定”即《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两个通知”即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和《采取措施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体制的通知》为主线,继续提高种植业综合生产力水平;以强化服务,增强实力为重点,迸一步加强农业部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稳定布局,提高品质为中心,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产品,力争整个种植业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蚕业生产也要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今年,国家计委下达桑蚕茧生产计划为48万吨,低于1991年的实际产量,其目的就是要按“八五”计划进行安排,适当抑制速度。具体意见前面已经谈了,这里我想着重强调二个问题:
    1.控制桑园面积,适当控制发种量。对这个 问题,会上不少同志都发表了意见。我们认为,各地情况有所不同,但也不能过分强调地方的特殊性,连续的大面积发展桑园。应该调整一下计划,使发展能稳定下来,看一、二年。过去我们提过“热的时候冷一点,冷的时候热一点”,现在过热了,需要冷一点。希望大家将这次会议上的信息和意见带回去向各级有关领导及同志们反映一下。同时,也希望我们蚕茧生产部门的同志多做些调查研究,注意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反映情况,当好领导的参谋。
    2.把提高质量作为首要工作来抓,这包括蚕种质重和蚕茧质量。希望各地今年在科技兴农,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采取有力措施,争取蚕茧质量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此外,今年各地蚕种生产任务都很繁重,要加,经营管理,严把质量关,竖决杜绝粗制滥造强严禁倒卖蚕种,确保蚕种质是量,为夺取全年蚕茧丰收作贡献。
    此外,会议期间还进行了小蚕片叶立体育推广和主产茧地区民树病虫害联防工作二项专题活动。
    同志们,1992年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任务也是艰巨的。我们要在各地党政部门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开拓前进,为我国蚕业生产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这次会议在湖北省罗田县召开,得到了湖北省农牧厅、黄冈地委、行署、地区农牧局、地区蚕桑办、罗田县委县政府、县农牧局、县蚕桑办、县茧丝绸公司以及罗田宾馆、义川宾馆等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的重视与大力支持,为我们这次会议做了大量细致、周到、热情的服务工作,保证了大会顺利进行,圆满结束。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农业部农业司及全体与会代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

(注:本文本刊有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