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桂荣 彭星明 李建德
(汉寿县农业局)
蚕桑是我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其茧丝既是轻纺工业的重要原料,又是一种出口创汇的传统商品,市场需求量大,深受人们喜爱,为了尽快发展蚕茧生产,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本文试求从探索提高幼龄桑园经济效益的综合技术入手,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早投产,高效益的目的。
一、栽桑培桑技术
1.选栽优良品种、合理密植桑树品种选栽团头荷叶白、桐乡青、湖桑197。栽植密度为800株/亩。为便于间作管理,采取长方形栽植形式,株行距配置为1.66米×0.5米。
2.保证移栽质量
栽前先在前作油菜地里开挖定植沟,沟底亩施基肥5000公斤,然后本着“苗正、根伸、浅栽、踏实”的原则栽植。
3.适时摘芯增条
为了促进桑树早成园,当年养成条3000根,采取了摘芯的技术措施,3月上旬定干,5月初待新梢长到22厘米时,抢晴天摘去顶芽,促发新枝。待摘芯后分枝新梢长到15厘米时疏去多余芽,每株留条3-4根,从而实现了当年成园,当年产叶400-500公斤的目标。
4.合理施肥
建立速成高产桑园,肥料是基础。根据“适施春肥,重施夏肥,增施秋肥,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的原则,全年结合中耕施肥4次,平均亩施尿素25公斤,碳铵30公斤,菜饼25公斤。
二、养蚕技术
1.配套推广“小蚕木盒育、大蚕室外棚架育”技术“小蚕木盒育”比常规”“蚕簸育”省工40%,省叶23%,省房屋70%,降低成本45%,产茧量增加15%。“大蚕室外棚架育技术”具有省工、省投资的优点,提高产茧量16%左右,提高上等茧率13—15%。
2.严格消毒防病
狠抓养蚕前、蚕期和各龄饱食三个环节的消毒是养好蚕的关键。小蚕期坚持“洗手给桑,换鞋入室”和“专室专具饲养”,减少了蚕病传染机会,保证了蚕儿的健壮生长。整个蚕期都注意防蝇、蚁、鼠为害。
3.科学用桑,保持桑叶新鲜
中、晚秋蚕期,气候干燥,桑叶水分含量较低,且容易凋萎,因此,小蚕用时坚持选采适熟偏嫩桑叶,大蚕期勤喂薄食,各龄饷食及减食期节约用叶,五龄第3-6天,是长丝腺时期,充分饱食,促进丝腺的生产及茧层量的提高。
三、合理间作
1.选择优良品种
根据冲积沙壤土的特点,我们选择了植株生长势强,品质佳,丰产性能好,熟期适中的西瓜新品种——新红宝。
2.搞好育苗移栽
西瓜子3月中旬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4月下旬枪晴天在桑树行间开沟定植,栽苗前在定植沟内施足底肥,栽后用稀粪水淋兜一次,然后覆一层干土,上面再用地膜益严实。
3.精心培育管理
一是巧施追肥。移栽后至开花前施提苗肥,以速效氮肥为主。幼瓜座稳后抢晴天施壮果肥,亩用菜饼25公斤,尿素10公斤,钾肥10公斤。“头水瓜”采收后,补施一次氮素化肥,以促进“后继瓜”的膨大生长。二是巧整枝埋蔓。一般采取三套式整枝法,主茎3~5节处留2条生长健壮,方向合理的侧蔓,剪除多余子蔓。整枝后埋蔓2~3次,理顺瓜蔓的分布方向,三是巧用人工授粉。为确保西瓜雌花及时授粉座瓜,普遍采取人工辅助授粉。方法是晴天上午7~9时,阴天上午7~11时,摘取当天开放的雄花,剥掉花辨,将雄蕊在雄蕊的枝头轻涂一下即可。
四、效益分析
通过科学栽桑、培桑,精心养蚕,合理间作综合配套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经济效益
蚕桑生产效益:1500亩幼龄桑园当年蚕桑产值50.59万元,亩平:137.28元,具体情况见下表:

间作物——西瓜效益:1500亩幼龄桑园,共产西瓜187.5万公斤,总产值56.25万元,亩平372元。综合效益:总产值106.84万元,亩平产值709.23元。
2.生态效益
①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处于上层的幼龄桑树个体小,枝叶少,漏光多。匍匐生长的西瓜茎叶多,叶面积系数大,能充分利用上层桑叶的散射光能,使之最终转化为西瓜产品。
②能提高桑园土壤肥力。桑树根系分布较深,西应根系分布较浅,不会发生相互争水,争肥现象。农户对间作物--西瓜的施肥次数多,施肥数量大,既肥了西瓜,也肥了桑树。另外,西瓜收获后,其大量茎叶又迈入土中,补充了桑园的有机肥源。
③能增强桑园的抗旱能力。常规幼龄桑园,地表外露,遇久晴不雨天气,易受旱害,间作西瓜后,增加了地表覆盖,减少了水分蒸发,减轻了干旱威胁。
3.社会效益
幼龄桑园的综合开发研究及配套技术应用,解决了目前蚕桑生产投资大,见效慢的难题,为我省发展新桑园,提高新植桑经济效益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