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县人民政府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全国蚕茧生产会议在我县召开,既是对我们工作的鼓励和鞭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首先,我代表中共罗田县委、县人民政府向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将罗田县近几年来丝绸系列开发的情况向各位作一个简要汇报。
(一)
我县位于鄂东大别山南麓,湖北省东北部,是大别山革命老根据地的组成部分之一。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最大相对高差为1681米,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就在我县境内。我县常年平均降雨量135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6.4℃,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全县现有12个乡、8个镇,412个村,13万户,54万人;版图总面积2144平方公里,折合321.6万亩,其中耕地38.3万亩,山场224万亩,水域13.8万亩,基本上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也是国务院确定的老区县和重点贫困县。1984年,我县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定为全省9个综合改革的试点县(市)之一,1988年,又被列为全省优化产业结构试点县,1989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县。
近几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山区脱贫致富这个中心,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本地资源为主体、以智力开发为核心的科技扶贫开发指导思想,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使山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在,全县已基本形成具有罗田特色的“一个基础(粮食)、两大系列(茧丝绸、林果)、三个行业(机电、化工、建材)”的经济发展格局。1989年,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我县提前一年基本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十年来,我县还获得了全国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等多种荣誉称号。1991年,我县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洪灾,损失惨重,但经过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战,终于夺得了抗灾救灾的决定性胜利,经济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24亿元,比上年增长6.8%;县级财政收入实现2995.9万元,增长11.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58亿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人平纯收入574元,比上年增加65元,比1985年增加367元。做到大灾之年农民增收,财政增收。
“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历来被称为大别山区的三大宝,种桑养蚕在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把桑蚕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还是近二十年的事情。70年代初,在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我县桑蚕生产得到较快发展,蚕茧产量一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和全区的二分之一。1982年,我县蚕茧总产达到2480吨,创历史最好水平。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桑蚕生产跌进了低谷,到1986年,蚕茧总产只有1285吨。
面对这种状况,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领导从我县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分析了恢复和发展桑蚕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有利条件,统一了思想认识:第一,从外部形势看,周围县市的桑蚕生产发展很快,系列开发的步子很大。我们是鄂东的春蚕区,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把桑蚕生产搞上去,不仅保不住现在的位置,而且有掉队的危险。这样,既对不起罗田人民,也对不起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各级领导。第二,从发展条件看,一是广大群众有栽桑养蚕的历史习惯和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二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建成了制种、烘茧、缫丝、织绸等一系列成龙配套的生产加工企业,有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三是国际上丝绸市场行情昂然变化较大,但也为我们提供了市场机遇;同时,我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投资机遇;第三,从经济效益青,栽桑养蚕投入较少,产出率高,而且周期短、收效快,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门路。蚕茧深度加工增值率高,丝绸出口创汇,开发前景广阔,对国家和集体的贡献大。基于这些认识,县委、县政府于1987年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速度,三年恢复历史最好水平”的奋斗目标,从桑园基础建设到蚕茧深度加工,进行一条龙的系列开发,使种桑养蚕这个传统的生产项目逐步发展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具体措施上,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头突破。茧丝绸系列,一头是桑蚕生产,一头是蚕茧加工,空间跨度大。我们采取“农工对应开发,城乡双向推动”的战略,一手抓桑蚕基地建设,一手抓蚕茧深度加工,实行两头突破,推进了系列开发。在桑蚕生产方面,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开发土地资源,大搞桑蚕基地建设,从1989年起,全县桑园面积每年以1万亩的速度递增。到去年,全县投产桑园面积发展到了6万亩,去冬今春又新发展2万亩,为蚕茧的大幅度增产打下了基础。在蚕茧加工方面,县、乡两级蚕茧系列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15个,他们瞄准国内外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创造名牌优质产品,系列加工产值达到5000万元,县茧丝绸总公司已跨入了全省200家大型企业的行列,这个公司级丝厂生产的梅花牌白厂丝荣获部优产品称号,全部免检出口。
二、政策激励。在茧丝绸系列开发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运用政策的威力调动各个方
面、各个层次的积极性。1989年,县委、县政府以罗发(1989)20号文件就全县茧丝绸系列开发的有关重大问题作了政策性规定,各地认真贯彻执行这个文件,有效地促进了系列开发工作。去年又以罗发(1991)13号和罗政发(1991)11号两个文件进一步完善了一系列政策,主要内容是:(l)优先招工。对符合招工条件的养蚕大户的子女,国家和集体招工优先录用。(2)现卖现结。将原来斤茧斤肥的差价和生产补助分季结算的办法改为现卖现结,直接补助到蚕农。(3)鼓励发展优质茧。以乡镇为单位,按照上等鲜茧收购数额每
斤补助0.02元到乡镇。(4)建立投入机制。对村办茧站和国营茧站继续接收购总额的1.88%提取桑蚕改进费,用于发展桑蚕生产。(5)整顿村办茧站。按照茧站之间距离相隔4公里、办站村年产茧必须达到20吨的标准和规定,严格审批建站,但年产50吨鲜茧以上的村,建站距离不予限制。(6)鼓励茧丝深加工。每织绸1米,补助产品开发费1元。通过完善和落实政策,激发了各级各部门开发茧丝绸系列的热情,调动了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的积极性。
三、科技驱动。茧丝绸系列,既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一个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驱动系列开发,这方面,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建立和健全四级技术普及和推广网络。县成立技术指导中心,乡镇成立技术指导站,村有技术指导组,小组有技术辅导员。全县县乡两级的专业技术人员有120多人,还聘请兼职的桑蚕辅导员
80多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大力加强新技术培训。全县组织养蚕技术录像带22盘,先后到20个乡镇、409个养蚕村巡回放映1000多场次,收看人次达6万多。还编印了。养蚕技术简明表。直接发给养蚕户,并在县职业中学开设了一个53人的专业培训班,聘请兼职教师讲授茧丝绸生产技术;组织茧丝绸加工企业的职工到江浙等地学习,做到不懂养蚕技术的人员不养蚕,不熟悉加工业务的工人不上岗。三是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全县普遍推广了硬枝扦插、一步成园、原子能辐射、小蚕共育、片叶立体育等10项栽桑养蚕新技术。片叶立体育的推广应用工作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四是不断加强茧丝绸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去年,县茧丝绸总公司和大河岸缫丝厂共投资220万元进行设备技术改造,提高了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档次。同时,县茧丝绸总公司还决定投资2800万元,从日本引进一批喷水织机,以扩大生产能力。目前,这个引进项目正在抓紧进行,预计年底试产。
四、服务先行。茧丝绸系列开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方联动,整体作战。近年来,围绕这一支柱产业,全县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为茧丝绸系列开发提供了一系列服务。县农委、桑蚕办、农牧局和各乡镇、村共建立苗木销售服务组织60多个,去年帮助蚕农销售渠苗毛亿多株,收入1300多万元;物资金融、开发办等职能部门为系列开发提供资金和物资服务,共组织收购资金1800多万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10多万元,供应蚕药、蚕具、化肥等物资共6000多吨,保证了鲜茧收购不向农民打白条。工商、税务、物价等管理部门积极参与茧丝市场管理,维护了正常的生产和流通秩序。县茧丝绸总公司每年拿出近百万元的资金以工补农,发展原料基地。同时,为解决蚕农卖茧难的问题,我们按照合理布点、严格管理的原则,在全县建起村办茧站25个,方便了群众,促进了桑蚕生产的发展。几年来的开发和建设,促进了我县桑蚕生产的发展和茧丝绸“一条龙”的形成,茧丝绸系列已成为我县的一大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门路。目前,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投产桑园6万亩。养蚕规模已发展到409个村、3910个组、86000多个农户,分别占总数的99.8%、95%和66%。村办蚕桑场发展到62个,桑园经营面积达3000多亩。1991年,全县蚕茧总产达到3155吨,农民种桑养蚕收入达5000万元,人平收入达100元。茧丝绸企业共生产白厂丝200吨,织绸210多万米,系列加工总产值达500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6.8%;为国家提供税收400多万元,占县级财政收入的13%。
(二)
近几年来,我县蚕业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与上级领导要求相比,与周围兄弟县市相比,与江浙等一些发达地区比,还差距很远,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特别是质量和效益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们,茧丝绸系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与完善。我们决心从现在起,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高标准建设桑蚕基地,扩大蚕茧深加工能力,全面振兴蚕业经济。我们规划:到“八五”期末,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10万亩,年产茧过5000吨,茧丝绸系列产值达到2亿元,上交税利3000万元。为此,从现在起我们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改善桑园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再发展新桑园2万亩,改造低产桑园1.2万亩,新育桑苗1万亩,嫁接湖桑1000万株,努力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量。二是投资100万元扩建县蚕种场,使年制种能力由现在的
12万盒增加到 20万盒,以适应桑蚕生产发展的需要。三是整顿蚕茧收烘市场,对全县国营和民办茧站进行一次清理,对经营管理不善,收烘质量不高,未达到建站标准的茧站,限期整顿提高,在规定限期内仍不能达到标准的,吊销其营业执照,以利切实加强蚕茧收烘市场管理,确保蚕茧收烘质量。四是抓紧完成茧丝绸引进项目,力争按期投产达产,早日发挥效益。
这次会议的召开,为我们实现上述目标增添了信心和力量。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动力,再鼓干劲,再添措施,真抓实干,使我县茧丝绸产业不断壮大和发展。同时,诚恳地希望上级须导和各位专家、教授、同行对我们的工作多指导,诚恳希望各地的同行进一步团结协作、合作,为共同振兴我国的蚕业经济而努力!
1992年3月15日
(本文是湖北省罗田县人民政府易茂先县长在全国蚕茧生产会议上的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