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气象与各作

 
(日)栗林茂治

  对于高温、多湿、干旱、低温多湿、台风等异常气象,如果从养蚕技术方面来采取处理措施的话,应以彻底消毒防病为中心,并与保持桑叶叶质、调节饲养环境、采取适当的饲养管理等措施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对付各种气象情况的基本方法,这就产生了与各种异常气象相对应的应变处理措施。下面叙述其要点。
  异常气象和养蚕受害
  养蚕上的气象灾害是由于气温高低、日照和降水量的多少、强风等造成的。在桑树方面:导致桑树生长发育不良、病虫害大量发生,叶质变差、产叶量减少;在养蚕上:蚕室内微气象环境的恶化又使蚕发育不良、死蚕增多、茧丝质降低、产茧量减少等等。
  据统计,桑树的气象灾害有:霜冻、低温多湿、风灾及水灾、旱灾、降雪及冻雹灾害等,虽然依据地区和年份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每年都有7%-20%的桑园面积一定程度上受害。由此而导致蚕茧减产,其减产量相当于整个桑树受害而减产的80%-95%。
  蚕底座环境不良而引起的对蚕的危害,通常作为无病来看待,因此,如果包括这部分损失在内的话,全年因气象灾害而造成蚕茧减产量就会占整个蚕茧减产量相当大的比例。
  改善饲养环境
  蚕是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蚕体内各种生理作用直接受到外界的环境影响,因此,做到使蚕室成为适宜于蚕生长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
  养蚕时为了应付异常气象,首先要做到在外界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蚕室内能较容易保持所需的气象环境。在防止炎热天气时内高温灼热和低温寒冻的基础上,必须设置能进行相应通风换气的设施。简易蚕室最好设置隔热板,天花板,混凝土地板,开闭式门帘,加热器,换气扇等设施。
  养蚕饲育标准表上所例的各龄期饲育温度、湿度、气流等标准,只是养蚕的最适标准值,实际上蚕能够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其范围较大。例如:蚕各龄期在20-30℃的范围内均可正常生长发言,但当温度超过30℃时,会引起蚕生理机能紊乱,并且由于蚕座温度上升和蚕沙发酵而产生的不良气体,病原菌大工繁殖等影响,蚕不能正常生长发育。5龄期,蚕体抵抗这样的高温多湿能力特别差,每天容许接触高温的时间为:33℃2小时;35℃1小时左右。 20℃以下的低温也会阻碍蚕体生理机能,使生长发育明显不良。尤其是4龄之前对低温适应性差,必须避免接触20℃以下低温。
  环境条件对蚕而言是否合适,主要由温度、湿度、空气的清洁度以及气流这四个因素综合决定。因此,如果只是气温过高,并不能说就是条件不良。这四个因素,气流对于其它三个因素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调节好较容易调节的气流,对于改善蚕座环境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气流不但能交换、净化蚕室内的空气,也能降低蚕体温度,蚕体温度在无风的情况下比气温高,气温越高温度差越大,33℃时温差达l℃。有风时的情况则相反,蚕体温度比气温低,气流速度越大,温差越大,气温33℃,气流速度0.2米/秒时,蚕体温度比气温低1℃,与无风情况相比,蚕体温度差别达到2℃。在超过30℃的高温条件下,保持蚕体温度下降2℃,增加了蚕体的舒适感是非常有意义的。以前将5龄期的饲养称为“风养”,不只是因为5期食桑旺盛,排泄物多,空气容易被污染而必须依靠风采净化空气,而且必须依靠风使蚕体含水率降低到食下桑叶的含水率之下。所以,此时期气流对蚕座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在出现异常气象环境条件时,应用气流来调节简易蚕室内的环境条件,以利于蚕生长发育很有必要。不过气流会加速蚕座内桑叶的凋萎,因此要将气流控制在0.5米/秒范围以内。此外,当蚕室密闭,室内空气污浊时,无论室内有多大的气流,也不过是室内本身的污浊空气在反复流动,因而效果不好,此时必须进行通风换气。
  低温时,用加温设备对蚕室进行升温,可达到升高温度、降低湿度并交换室内空气的目的,效果很好。此外,用化纤窗纱等通气性帘子覆盖蚕座表面,使蚕座处于无风状态,蚕体温度便可随蚕座温度的上升而有所提高。如果整天覆盖,因为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不良气体会给蚕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应在给桑前1—2小时将覆盖物揭开,换一换新鲜空气。湿度过低会加速蚕座上的桑叶凋萎,过高时病原菌易于繁殖。蚕座中有食剩的桑个蚕的排泄物,病死蚕等不经处理残留在蚕座上,这样不但不卫生,在换气不充足的情况下,因为多湿、发酵,成为沤热和产生不良气体的原因,从而威胁蚕体健康,所以,做好通风换气和除沙工作,能有效地改善蚕座环境。
  搞好蚕室环境调节对于养蚕后期的上簇,营茧极为重要。蚕健康地生长发育,成为熟蚕,可以说已经为生产优质茧打好了基础,要使之成为优质茧,养蚕后期的工作是上簇以后的处理,必须使熟蚕安全上簇,在有利于吐丝、营茧并改善茧质的环境条件下,严格进行保护。簇中保护过程中,创造有利于蚕吐丝营茧,有利于吐出的丝胶固化的合适的簇中环境,对于改善茧质,尤其是对于提高解舒率是十分重要的。其关键在于如何排除因熟蚕吐丝结茧时排出的大量水分和因此引起的簇中多湿,以及如何保持合适的温度。特别是在熟蚕上簇到吐丝结束期间,以排湿为中心,加强排尿处理和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簇中环境,对于茧质的改善是十分重要的
  保证桑叶质量
  桑叶遇到气象灾害,便出现凋萎、软化、硬化、枯死等症状,不宜用来养蚕,并且难以从养蚕技术上进行改善,所以预防桑叶受害很重要。天气干旱、桑叶水分不足时,宜早晨采叶,并采取贮桑时喷水,在蚕座上覆盖化纤窗帘并在帘子上喷水补湿等措施。但补湿过多的桑叶易造成蚕座湿度过大,连续用这类桑叶养蚕,会导致产茧量下降,因此要待桑叶适当凉干后再给桑。将叶质差的桑叶与良桑混合使用,可以缓和对蚕体的不良影响。营养条件是蚕作安定的重要条件,尤其在蚕室内微气象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应特别注意使用良桑饲养。
  彻底消毒防病
  通过养蚕前蚕室、蚕具的消毒和养蚕过程中隔绝病原来达到彻底防病管理的目的。春蚕后由于连续养蚕,病原逐渐积累,而且由于异常气象,使蚕座环境恶化,桑叶质量变差,饲养环境更加恶化,正常情况下蚕体能抵御的少量病原菌,此时也能导致蚕发病,所以,异常气家情况下防病工作更为重要。
  防止蚕病毒病发生的根本在于养蚕前蚕室、蚕具的彻底消毒和养蚕过程中避免疏忽大意将病原物带入蚕座内。发病的主因是有病原物存在,温度不正常以及桑叶叶质差等不良条件与发病也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在不良条件下,蚕的正常生理机能受到阻碍,导致蚕体的抗病性下降。细菌性软化病也是由于在饲育条件极不正常的情况下,细菌趁蚕生理机能受到损害,蚕体虚弱之机,在蚕体内急骤繁殖而导致发病的。因此,在彻底消毒的基上,要特别注意避免4龄期低温和5龄期高温多湿,为蚕提供舒适的环境和保证良桑饲养。至于防止真菌病,主要是要搞好养蚕前蚕室、蚕具的消毒,另外养蚕过程中要严格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适当的饲育处理  
  饲育处理大致可分为1—4龄的处理和5龄的处理二个阶段。1-4龄以保证蚕体质强健为主,饲育处理要精心细致。5龄期重点是采取提高茧质和产茧量的省力化饲育技术。养蚕管理上应创造适宜于各龄期生长发育的蚕座环境和搞好不带入病原的防病工作,同时做到良桑饱食,认真搞好各龄期的眼起处理,使之生长发育整齐。出现异常高温时,易造成蚕座内蒸热,加速桑叶的凋萎,因此,要及时扩座,采用少量多次的给桑方法,增加除沙、通风换气次数。给桑时要掌握适量是重要的,异常高温和低温往往使蚕食欲降低,所以要控制给桑量。当温度正常后要及时补给桑叶,使蚕做到充分饱食。

                     杨大庆译自日《蚕丝科学与技术》
                        1991年第7期  符保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