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养好夏秋蚕


徐本俊
(湖州市蚕桑站)

    我市夏秋蚕茧生产占有重要比重,“七五”期间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发种量、产茧量均超过春蚕种量和茧量。“七五”平均年发种量614706盒,占全年平均数的63.82%,茧量为19711.8吨,占全年的57.52%,为实现全市33.5万亩桑园亩产茧过百公斤起了重要作用。简要回顾总结夏秋蚕生产经验,对搞好今后夏秋蚕生产有借鉴指导作用。主要是:
    1.重视桑园基础建设,提供量多质优的桑叶,为多养、养好夏秋蚕打基础。一是矮化密植桑园的扩大,全市1983--1988年6年共种植桑苗17500万株,年平均种3500万株,近十年来,重点蚕区德清、市区更新老桑园的面积占755以上,使桑园整体面貌起了变化,具有丰产的群体结构;二是增施桑园肥料、改善肥料结构。施肥三改变:改单施春肥为重施秋肥,施夏肥占桑园面积的95%以上,秋肥占75%以上;改偏施氮肥为增施磷钾肥,据1989年典型调查,每亩施磷钾肥量为33.94公斤;改一次施肥为多次施肥,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一般施3~4次速效性化肥,其数量亩施化肥在120~150公斤,占全年施肥量的50%以上;8三是重视桑园病虫害的防治,近年在实施规范化治病虫害已取得好成绩,如6月上旬的白拳治虫、6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中旬等4次治虫面积,均在90%以上。同时对桑萎缩病、桑赤锈病的研究和综合防治已有新的进展。
    2.从实际出发、搞好养蚕布局。既重视桑树的养、用结合,保护树势健壮,又充分合理利用夏秋叶,多养、养好夏秋蚕。夏蚕期以我市幼龄桑、养桑、春伐桑较多的特点出发,其饲养量一般占春蚕量的30%左右。三秋蚕针对联产承包制以后,户饲养量少的情况,改三秋为二秋饲养,早秋发种量一般占春种的45~50%,发种时间宜早不宜迟,在8月5日前发种,中秋气温偏低,农事空闲,秋叶长势好,为有利防病消毒,与早秋发种间隔一月余,一般在9月5日前后发种,其发种量相当春蚕种的90~95%。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市夏秋蚕布局合理,产量稳、效益好。
    3.更换推广抗逆性较强的夏秋蚕新品种。“七五”期间以“浙农1号×苏12”为当家品种,特别在环境污染的情况下,表现抗性强、好养、高产,同时,近几年又逐步扩大推广丝质好、产量稳的薪杭×科明、蓝天×白云、芳山×星明等品种,这些优良品种,将在“八五”期间覆盖率为百分之百。为提高出丝率、增加经济效益,在安吉、长兴等地中、晚秋推广春种秋养,已获得成功经验。
    4.严格防病消毒,提高蚕儿结茧率。各地在三个方面有提高:一是重视养蚕前的小蚕房、蚕具的清洗消毒,做到养一次蚕、消一次毒;二是注重蚕体消毒,消毒次数与药量都比标准要高,对易感期如眠头、熟蚕的消毒普遍重视,并对病小弱蚕及时进行清除隔离;三是及时推广应用新蚕药,如消特灵、蚕菌清、蚕病净的应用面逐步扩大。
    5.重视科学养蚕技术,做盒产文章。一是搞好补催青,提高一日孵化率。蚕种到室后,用标准温湿度保护36~48小时后再收蚁,一次孵化率在90%以上;二是注重提高桑叶新鲜度,严格选采各龄适熟桑叶,合理贮藏,应用打孔薄膜覆盖,保持用叶新鲜,提高了小蚕发育整齐度;三是做好眠起处理,及时加网分批提青,适时放叶;四是大蚕稀放饱食,高温时勤喂薄喂不失食,增强体质,提高盒产茧量。
    影响夏秋蚕产量不稳的因素也较多:抗旱抗灾能力弱,遇长久干旱,桑树枝叶生长慢,秋叶减产,饲养量下降,也因桑叶含水率低而带来蚕体发育不齐、蚕体小,盒产下降;忽视蚕室具和环境消毒和饲养管理不善,蚕病近几年有抬头趋势;新蚕品种因蚕体大、丝量多而在饲养中大蚕忽视通风换气和5龄中后期桑叶跟不上而造成发病和产量低。因此,在总结成功经验时,要认真分析薄弱环节,找差距,进一步搞好今年的夏秋蚕生产。在生产技术上,谈几点浅见。
    1.抓好桑园“肥、水、虫”,提高夏秋叶产质量。
    施肥:速效性化肥标氮总数每亩夏秋期不少于120公斤,创造条件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倡导施、深施、分次施,最后一次肥在8月底前施好,防止桑枝后期徒长,提高桑树素质。推广蚕期桑地尿素面施和“喷施室”叶面施肥。
    抗旱:提倡稻草铺地,既抗旱保水又防杂草丛生,水网地区多捻“八月泥”,田桑和平整桑地遏旱创造条件灌水抗旱,小蚕用叶要建立专用桑地,遇旱灾时甚至挑水也要抗旱。
    桑病虫害防治:要根据桑病虫情报适时防治,同时要密切注视病虫害的突发性,如秋期桑螟的暴发和桑赤锈病的蔓延,发现病叶要及时摘除,减少病原传播。
    2.狠抓薄弱环节,要严格消毒防病。一年多次养蚕,愈到后期,病原积累愈多,要象春蚕一样,搞好环境消毒,蚕期提倡用0.3%有效氯漂白粉液进行空中、地面、贮桑室和桑叶叶面消毒。湿叶不能贮藏时间过久,以防桑叶发腻变质,滋发细菌性蚕病,严格淘汰弱小迟眠蚕。
    3.改善环境条件养好蚕。坚持用温标准,既防高温、又防低温,小蚕用保温、保湿的小炕养蚕,使用薄膜或防干纸覆盖育;管好、用好桑叶,提高桑叶新鲜度,小蚕用砂坑或缸贮法,大蚕期要有专用叶棚,小蚕不吃湿叶,大蚕吃湿叶要现喷现吃,同时用氯霉素或蚕菌清添食;大蚕期要搞好防高温、防闷热,坚持通风换气,不关门养大蚕。
    4.防氟、防蝇、防中毒。秋期环境污染严重,虽然饲养抗性强的夏秋用品种,也要根据天气和污染程度,做好预防工作,除小蚕选采适熟嫩叶外,大蚕期对污染桑叶要清洗和用2%石灰浆水行叶面添食减氟。要按标准用好“灭蚕蝇”防蝇蛆病。要严禁“杀虫双”等农药污染桑叶,以防中毒事故的发生。
    5.抓好上山管理,提高蚕茧质量。不要用陈旧簇草上山,多用蜈蚣簇具,不用伞形簇具;上山面积要稀,掌握每盒种35~40平方米;上山一昼时,虽壳形成后,要开门开窗通风换气;要适时偏老采茧、售茧,以减少内印茧和油茧的发生。

(本文原载《湖州蚕桑》199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