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池上隆文
最近,由于蚕病防治技术的进步,过去因蚕病造成大面积灾害的情况已屈指可数了。但是在各养蚕农户和特定的养蚕地区,蚕农仍然为蚕病发生和农药中毒遭受损失而苦恼。从蚕丝统计得到的全国蚕病发生状况表来看(表略)现在,脓病(核多角体病)和僵病发生比较严重,特别是脓病占蚕病发生量的比例升高了。养蚕农户因蚕病发生和农药中毒造成了损失,降低了生产率,使养蚕经营不稳定,甚至使蚕农养蚕的积极性也下降了。根据这种情况,为了保障养蚕经营稳定,必须就防病措施再加以认真地研究。蚕病的传染源蚕病发生或是病原经口进入蚕体(食下传染)或是附着在皮肤上而感染(接触传染)。另外,蚕病造成大减产,一种情况象病毒病一样病原从蚕室内和其周围带入蚕座使很大部分蚕发病,由这些病蚕通过继发传染造成很大的损失,另一种情况象僵清一样病原主要从蚕室外带入蚕室造成极大的危害。病毒病中,脓病的病原病毒在蚕体血液、脂肪、皮肤等处增殖,皮肤破裂后污染了蚕座,成为继发传染源,因此,尽早拾掉脓蚕,就能抑制该病的传播,但是即使同一病毒病,质型多角体病和传染性软化病的病原病毒在中肠增殖,与蚕粪一起排出体外,于是这些粪就成为继发传染源。如果发生了这二种病毒病,就难以抑制继发传染。不管怎样,病毒病通过继发传染危害增大,所以在养蚕前彻底消灭病毒病原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最近因脓病造成内部污染茧,使方格簇和茧袋成了病原集中的场所,因此也要进行彻底消毒。
另一方面,蚕体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桑园中的僵病昆虫传染,迄今为止被害的例子是在秋蚕期桑园和其周围流行桑广翅蜡蝉和笠原黄叶虫,它们感染了黄僵病,农户用被黄僵病污染了的桑叶养蚕,多爆发僵病。因此防治僵病,不仅要对蚕室蚕具、蚕座蚕体进行消毒,而且对桑园中的昆虫进行防治也很重要。防治蚕病的基本措施诱发蚕病发生的条件有饲养环境的温湿度和桑叶叶质等因素,但蚕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当然是存在病原。因此防病的基础首先是消毒。消毒彻底影响着蚕病的发生和防治.养蚕前如果蚕室内有病毒病就有机会传染给蚕儿,由这些病害不断继发传染,造成极大的损失,特别是在小蚕共育所,蚕儿小易感染,也易引起继发传染,因此,在养蚕前必须对蚕室具彻底消毒。
第二、扩大范围对养蚕场所进行蚕病防治。无能怎样对小蚕共育所和自家的养蚕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消毒后也决不可从繁育室、其他的养蚕户或桑园等带来病原。因此,在养蚕期间,除贯彻给桑前要洗手消毒,入室换鞋等防病措施外,不组装未消毒的簇具也很重要。第三,无能怎样留意蚕病发生,蚕期结束后或多或少存在病原。因此,上簇和蚕茧出售后也不能高枕无忧。蚕粪蚕沙应在远离蚕室的地方制成堆肥,不留在蚕室和其周围;蚕期结束后要完全打扫清理,不让病原带到下一个蚕期。“彻底消灭病原,不把病原带进养蚕场所,不把病原带到下一个蚕期”,以上三点是防治蚕病的基础。
各蚕期的防病措施
一般认为蚕期重叠易发生蚕病,危害也增大。由茨城县蚕茧检验所从选除茧中检出的脓病病原,推测该县上茧收茧量中脓病污染茧率春蚕期是1.3%,秋蚕期是2.5%左右,脓病污染量只是上茧量中蚕茧量,一般认为从养蚕起到茧出售发生的病害比这个数多得多。因此,秋蚕期蚕病危害严重,是因为蚕期重叠不能彻底消毒,养蚕结束后残留了病原,这些病原再传到下一个蚕期蓄积以及桑叶质、气流对蚕儿不适宜。因此,各蚕期彻底消灭病原是必要的,特别是越在后面的蚕期越要彻底地进行蚕病防治,另外,要搞好与各蚕期环境相适应的防病措施也很重要。夏秋期高温多湿,蚕座蒸热,易发生蚕病,所以在饲育中应在饲育场所加强通风换气或在蚕座上撒熟石灰以改善饲育环境。秋蚕期桑园害虫易发生;而且气候也适宜僵病病菌繁殖,所以在养蚕地区也常发生僵病。因此,秋蚕期应比其他蚕期进行更彻底的蚕体蚕座消毒。
最近的养蚕布局和防病措施目前,生产上一般每年养蚕4-5次,今后通过引入低成本人工饲料,预计饲育次数进一步增多,可以进行多回育。这样,养蚕期间难以彻底消毒蚕室蚕具,蚕农担心在养蚕中会经常发生蚕病。因此,今后必须开发与多回育相适应的消毒技术,现在就生产上实行的消毒技术叙述如下。
在小蚕共育所等能密闭的场所,用超微粒子福尔马林喷雾的方法进行消毒,这种方法在无人的蚕室消毒,其优点是不象喷布液体药剂一样淋湿室内,能更早地去掉福尔马林的异味,而且金属也不易生诱.这种方法在进行多回育的养蚕区进行消毒是有效的。
另外,茨城县在蚕期重叠时用熟石灰进行地面消毒作为消灭病毒病的应急处理。该方法是每平方米地面喷洒熟石灰200g,然后喷水2升。不过,这种方法毕竟是应急处理,不能彻底杀死病毒病源,并且对其他蚕病病原无效。
另一方面,最近由脓病和细菌病引起的内部污染茧经常发生,病原传染给下一个蚕期,这是病原传播的重要原因,对此,最重要的措施是对方格簇进行消毒。茨城县为了防止内部污染茧,采取对熟蚕进行消毒的方法。在脓病蚕和细菌蚕混杂上簇时,病原附着在熟蚕的皮肤上,成为内部污染茧经常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振条收集的熟蚕用蚕网上簇,当熟蚕放在蚕网里时,每平方米撒改良巴芙索尔50g。象这样,在多回育不能完全消毒的情况下,必须进行相适应的各种防病措施。
人工饲养育和防病措施
用人工饲料进行小蚕共育,不仅饲育环境,而且在防病措施方面要用更严密的设备进行。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在蚕病发生方面有哪些不同,这里有必要认真研究人工饲料育的蚕病防治方法。桑叶育时,每次给桑叶几乎都要吃完,人工饲育时,饲料在蚕座上很长时间才能食完,因此,人工饲料育只要无病原就很安全,但是一旦饲料中带进了病原就会长期存在,而且如果存在脓病蚕,其脓汁会被饲料吸收,易引起继发传染,比桑叶育更能引I起病蚕暴发。并且,人工饲料在蚕没有食下前,白于防腐剂几乎没有系状细菌,但是排泄的蚕粪,在小蚕共育所高温多湿的情况下,易繁殖曲霉病菌,有可能成为蚕病发生源的危险。因此,人工饲养育时,不但要消灭蚕室内的病原,而且要加强防治管理,杜绝带进病原。
以上就蚕病防治的要点和若干防治技术谈了一些看法,以后养蚕经营随着多回育体系的变化,以上的蚕病防治措施是很重要的,关于各个要点的具体的防治技术,希望以后的学者详细谈谈。
颜新培译自《日本蚕丝新闻》1991年7月10日(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