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丝绸新局面


王庄穆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我们在学习十四大江泽民总书记“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胜利”的报告(下均称报告),其中关于“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中,着重提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重要讲话中“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事实上我国改革开放14年来,市场经济逐渐扩大,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如果同三中全会前的纯计划经济,特别是全部吃大锅饭的时期比较,那真是天差地别了。因此,十四大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然,我们丝绸业也不例外,同样要依靠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来振兴丝绸。为此,就丝绸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点意见,提供领导部门和丝绸企业决策参考。
       一、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竞争激烈
       在许多政治经济学词典中,都解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价值规律自觉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个部门的分配。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举,解决了市场经济如何解决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也解决了一个所有制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即江泽民同志报告中说:“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经济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分配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上去,并给企业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人经济、私营经济、外贸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份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也是我国具体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为此我们丝绸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理论根据和实际办法.
        二、丝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对象
        我们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竞争激烈,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中优胜劣汰。因此,丝绸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首先是要在竞争中求发展。这样,首先要明确同谁竞争?我国丝绸是以出口为主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其出口折茧量,均占全国的60%—80%。特别是在近年来,我出口丝绸要占世界丝绸市场90%上下,真丝绸45%上下,我国丝绸业已是“世界型”的丝绸业。因此,我国丝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应该主要是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
      一是应该与世界纺织纤维在消费领域中的竞争,即要扩大丝绸在世界纺织纤维消费领域中的比重。在本世纪来,蚕丝在纺织纤维消费领域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如1929年世界蚕丝产量60300吨,占纺织纤维总产量的0.89%,到1989年蚕丝产量66000吨,60年增长9.5%,而占纺织纤维产量的比重则下降为0.17%。因此,如果我们在1989年的0.17%基础上提高万分之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世界蚕丝消费4000吨上下。如果我们依靠科学技术,发挥蚕丝的优越性,增加品种,创新花色,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合理经营,特别是恢复针织(袜)丝用量,扩大军工和装饰绸产销,以及开发蚕丝在医疗卫生等方面用途,这个万分之一的百分点,或者是二个、三个……,完全是可能达到的。二是应该与世界其他蚕丝国的竞争,即扩大我国丝绸在国际丝绸市场上的比重,我国生丝出口量虽已占国际丝绸市场贸易量的90%,真丝绸占45%,但这个比重在近几年受严重威胁。即巴西等国蚕丝生产的发展使其出口量在不断增加,如巴西1986年出口生丝1118吨,1990年1650吨,1992年可能达到2200吨。而我国1986年出口9000吨,1990年只8746吨,1992年可能只有8000吨。又如印度1986年进口我国生丝1106吨,1990年只进667吨,1992年由于印度蚕丝减产,进口我丝可能有所增加。为此,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持和扩大我国出口丝绸在国际丝绸市场的比重,特别是要不断增加出口量的绝对数。这个竞争与第一竞争是有密切联系的,我们如果在第一竞争上获胜,则这个竞争也必定胜利。
       上列两个竞争是我丝绸业的主要竞争对象。当然,我丝绸业内,即地区、工厂、公司之间也应有竞争,即要优胜劣汰。但这是个内部竞争,必须服从于上列两个竞争,特别是必须有利于上述两个竞争。
        三、我国丝绸生产和出口的特点
      我们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和两个竞争的对象后,还必须认清我国丝绸的特点,也即是生产和出口的特点。
         1、我国年出口丝绸折丝量35000吨(均按生丝计,由此而产生的绢丝、抽丝、锦球等及其制品均不计入,下同)左右,占生产量的75%上下。这是我国出口商品中占生产比重最大的商品。事实上,我国生产丝绸几乎全是为了出口的,因为留下的25%上下,除了少量的特需外,可以说全是由于质量、花色、品种等方面不适于或暂不适应出口要求的部分。
        2、我国出口生丝绸的90%,真丝绸45%上下,是我国出口商品中在国际市场上能够起到垄断和发言权的商品。
        3、我国出口丝绸吨价,是我出口商品在2亿美元及以上商品中最高的。如我出口丝绸(含成品)1吨值4.8万美元(1990年价,下同),出口1吨生丝等于我国出口商品10亿美元以上商品中出口的原油314吨,成品油147吨;在5—10亿美元商品中出口煤1263吨,棉花27吨。当然,黄金首饰比丝绸吨价高,但其年出口收汇仅有15000万美元。丝绸吨价高,因此,库存多了其利息承受不了,少了又交不出货,不多不少难能办到,这是丝绸经营的特点。
         4、国际丝绸市场上经营生丝和真丝绸的客户,由于价格高,数量少,因此经营者不多。我国目前一类丝绸的客户,只比我目前出口30多个口岸公司多一些。
         5、茧丝绸生产和出口是一个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如养蚕,由于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饲养的蚕品种,加之气候、饲养方法不尽相同,因此一个地区生产蚕茧归一“庄口”,蚕茧收烘和丝厂按“庄口”烘茧和缫丝,以保证生丝质量。绸厂也要求生丝对口供应,以保证绸的质量。许多客户,特别是生丝用户屡屡要求专厂供应。如果各“庄口”蚕茧混缫,绸厂混织,其结果必将造成次品。因此,茧丝绸、产供销必须联合起来。
         6、出口丝绸(包括服装)量小价高客户少,必须统一经营。因为我出口丝绸(真丝)折丝量仅35000吨上下,而现在经营单位,除有些服装经营者外,已有30多家,即平均每个单位只1000多吨,月需车皮只2个。如减去年出口4000吨上下的几个主要出口口岸,则有些公司只是几个邮包即可。如果再增加出口经营者,势必造成分散经营,交易会上主人出客人多,造成莫大浪费。特别是低价竞销,肥水落入外人田。
       四、我国丝绸产销的有利条件
       我们在认清我国出口丝绸的特点后,也应了解我国丝绸产销的有利条件。我国除西藏、青海外都能栽桑养蚕,农民有养蚕习惯。特别是待发展地区,都在为脱贫致富发展蚕丝生产。桑地可不占良田,可利用四边杂地。我国现处发展中国家行列,国民收入还不高,丝绸生产成本一般比巴西、印度低些,据Hextil-Rve,Nr44.26 Oktober 1992的各国劳动力价格比较,设美国为100,则日本为159,巴西15,印度5,我国只是3。如果我们丝绸业各个产销环节中再精打细算些,我们丝绸成本价也不会高于越南。因为,我国蚕丝生产技术可以肯定说比目前世界正在发展蚕丝的国家水平高,质量也好。特别是我国现已拥有蚕桑和丝绸比较完整的专家队伍和较高水平的院校以及科研部门,对提高丝绸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有很好基础。
        我国丝绸出口基础好,“丝绸之路”名闻世界,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对中国丝绸有良好印象。在世界上有的是几代经营中国丝绸的经销商,有的是习惯使用我国丝绸为原料的加工厂。有的是在柜台上不可缺少中国丝绸的百货公司,有的是以服用中国丝绸为荣的消费者等。
        我们既有“物美价廉”的生产基础,也有市场需要的出口基础。丝绸具有服用性能良好及珠光宝气的外观特性,这是与其他组织纤维和其他产丝国家竞争的优越条件。
       五、目前我国丝绸产销中的问题
         1、产大于销,供过于求。我国1991年桑园面积为1665.4万亩,比上年增加44.64%,其中成片桑增加650%,零星桑35.5%,这样大的增长幅度是历史上少有的。1991年产茧量55.05万吨、收购45.2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4.7%和14.20%。1992年预计产茧量60多万吨,收购50多万吨,分别比上年又将增长10%以上。如果1991年新增的桑树再过2—3年后,即1995年能收桑叶时,在不再增加桑园面积情况下,其产茧量势将高达90多万吨。1991年产丝48486吨,比上年增长12%,1992年预计产丝54000吨,又将比上年增长10%多。如果1995年按预计茧量计算,则产丝量将高达8万吨上下。
      茧丝产量年年增加,而丝绸出口量并未增加,据海关统计的生丝、桑丝绸、桑丝成品共计折丝量,1991年只有31607吨,比上年总增长8%,但比前年和前前年反而有所减少。1992年根据6月底的海关统计折丝量看,也不会比上年增长。估计到1995年的丝绸出口,折丝量也不可能有很大的增长。
      1993年2月20日出口统计中,自1月1日—2月20日出口生丝704吨,比上年出口1328吨减少46.98%,真丝绸590万米,比上年312万米减少55.03%,出口服装虽不增加,但总弥补不了丝绸的减少量。目前虽然出现国内生丝、真丝绸好销局面,但这是与议价汇率突然提高以及内销丝绸商店的增加有关,是与1989年全年产生丝绸脱销局面相似的假象。
        2、出口服装低价竞销.目前出口服装金额增长较快,从表面上看,深加工附加值的增加是好事,但这个好事的实质中坏事占上峰,一是附加值增加不多,有些真丝绸服装出口价的创汇率基本是零,有的甚至亏损,比出口生丝价低。据海关出口真丝绸服装折丝量(只能参考)计算,1990年比真丝绸价只高6.20%,1991年12.43%,比生丝价高16.87%和31.25%。这样低的附加值,是弥补不上其加工成本的。二是有不少合资、独资、甚至以外资名义,在国内用人民币低价购进真丝绸加工服装以低价竞争出口,捞取不义之财。三是大量低质低档服装流入地摊市场,严重影响高贵的丝绸形象。四是严重引起世界进口我国生丝和丝绸经营者的不满,到处提出限制向我国进口服装的要求(1993年月2月5日意大利商务部正式文件通知意大利全国海关,二月份限制进口生丝14吨、绸62吨,服装10吨),影响其经营我国丝绸的积极性.
        3、促进世界丝绸消费的增加,由于我国真丝绸服装在世界市场上的低档低价的干扰,严重损害了西欧的丝织厂,有些同志认为西欧的绸厂及服装加工厂关门,我们可以代替他们多出附加值增大的服装,即减少原料出口,增加成品出口,这不是大好事吗?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真丝纺服装是高级消费品,其价值一般要比同类型的其他纤维服装高4—5倍,因此,这些服装不仅要有高的加工技术,而且还包括其必要的意识形态.我们的出口服装去代替他们的服装加工是不可能的.
       六、振兴祖国丝绸业的措施
    丝绸是我们祖宗留下来的“国宝”,我们炎黄子孙有责任必须搞好,根据上述的条件,我们是完全可以搞好的,一些问题也是不难解决的。主要措施是坚决贯彻十四大精神,特别是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贯彻到行动中去,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意见是要适应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科学化的趋向,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组建以贸为龙头的贸、工、农经济联合体的中国丝绸公司(略)。

199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