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定国 吴正忠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养蚕研究室)
一、原种性状
“限1”属中国系统,是含多化血统的二化性夏秋用斑纹限性品种。越年卵色灰绿及青灰,卵壳黄色及淡白色,产附较好,不良卵少,春制种每蛾产卵数5OO粒左右,秋制种每蛾产卵数450粒左右。
蚕种孵化齐一,蚁蚕黑褐色,有趋光性,克蚁头数2100-2200头。各龄蚕儿发育齐一,但1-3眠眠性较快,大眠眠性较慢。壮蚕体型粗壮结实。花蚕为雌,白蚕为雄,凭借蚕体斑纹的有无鉴别雌雄十分准确;蚕儿食桑旺盛,行动活泼,老熟齐一,营茧较快;茧色洁白,茧形椭圆,大小较匀整,缩皱中等。发蛾较集中,雄蛾先出,蛾体活泼,不太耐冷藏,交配性能较好,产卵快。本品种体质较强;茧层率较高,丝质好,春期在适温偏高的条件下饲育,虫蛹率在95%以上。全茧量1.70—1.80克,茧层量0.400—0.45O克,茧层率23%-24%;一秋季在自然高温条件下饲育,虫蛹率在85%以上,全茧量1.40克左右;茧层量0.300克以上,茧层率22%~23%。在春季繁育,催青经过11天,幼虫期22天,蛰中期15-16无。全数经过48一49天,秋季繁育,催耷经过8-9天,幼虫期23天,蛰中期16一17天,全期经过47-49天。
良种繁育技术要点:
1、“限1”与“限2”对交,宜推迟1天出库催青,迟1天收蚁,迟1天上簇,蚁量比例是110:100。
2、为防止生种发生,春期蚕种催育后期,宜用79-80ºF,秋期宜用80-82°F平温催青。
3、稚蚕期饲育温度以82-80ºF为好,壮蚕期和簇中及蛹期应尽量避免8ºF以上高温,以防生种发生。
4、收蚁及1—2龄用叶以适熟偏嫩为宜,以防止或减少小蚕发生,壮蚕月叶要充分成熟,以充实卵质。
5、在四龄或五龄时,可将花蚕白蚕分开饲养及上簇,便于进行雌雄鉴别。
6、由于羽化快。发蛾较集中,雄蛾活泼及不太耐冷藏,感光不宜过早,注意发蛾调节和加强雄蛾的冷藏保护工作。
7、浸酸标准:即时浸酸的温度115ºF,盐酸比重1.072,时间5分钟;冷藏浸酸温度118ºF,盐酸比重1.092,时间6分钟。
“限2”属日本系统,是含多化血统的二化性夏秋用斑纹限性品种.越年卵灰紫色,卵壳白色,产附尚好,春制种每蛾产卵数450-5O0粒,秋制种每蛾产卵数40O粒左右,蚕儿孵化齐一,蚁蚕浅黑褐色,克蚁头数2300-2400头,蚕儿发育齐一,蚁蚕及各龄蚕均有逸散性,稚蚕对叶质要求较高,如果叶质过嫩或过老,蚕儿则生长发育缓慢,眠起不齐。壮蚕体型较细长,花蚕为雌,白蚕为雄;蚕儿食桑缓慢,老熟较齐一,茧形浅束腰,大小匀整,茧色洁白,缩皱中等,羽化迟,发蛾不及“限1”集中,雄蛾欠活泼,交配产卵性能较好,雌雄蛾尿较多,蚕卵粘着力较差。该品种体质较强健,茧丝质较优良,春期在适温偏高条件下饲育,虫蛹率在95%以上,全茧量1.65-1.70克,茧层量0.360一0.380克,茧层率22%左右;秋季在自然高温条件下饲育,虫蛹率90%左右,全茧量
1.3O-1.40克,茧层量0.250一0.300克,茧层率20一21%;在春期繁育,催育经过11天,幼虫期22天,蛰中期16~17天,全期经过49一50天。秋季繁育,催青经过8-9天,幼虫期23天,蛰中期17-18天,全期经过48-50天。
良种繁育技术要点:
1、“限2”与“限1”对交,要提前1天出库催青,早1天收蚁,早三天上簇,蚁量比例为100:110。
2、蚁蚕孵化齐快,逸散性强,收蚁感光不宜过早,避免蚁蚕饥饿疲劳。由于各龄蚕儿逸散性较强,每次给桑前要做好整缩蚕座的工作。
3、稚蚕对叶质要求较高,要注意选用适熟叶,避免用偏嫩或偏老叶,大蚕用叶要成熟。蚕儿食桑缓慢,每次给桑量不宜过多,以免造成蚕座残桑多和产生伏桑夷蚕。捉老时,花蚕白蚕分开上簇。
4、由于羽化迟,发蛾慢,感光直适当提早,捉蛾交配宜适当延迟,交配时间适当延长,以促使快产多产卵,减少不受精卵。
5、由于蛾尿多,蚕卵粘着力较差,拆对后要充分排蛾尿,产卵投蛾宜适当偏稀,产卵室湿度不宜过大。
6、浸酸标准:即时浸酸的温度115ºF,盐酸比重1.072,时间5分钟;冷藏浸酸的温度118ºF,盐酸比重1.092,时间6分钟。
二、一代杂交种性状
“限1×限2”(正反交)是含多化血统的二化性夏秋蚕斑纹双限性品种。具有体质强、抗高温、好饲养、经过短、产量高、茧质全面优良等特点。以“限1”为母体的卵色灰绿、卵壳浅黄色,每克卵数1700粒左右,克蚁头数2200-2250头;以“限2”为母体的卵色灰紫,卵壳赤白,每克卵数1780粒左右,克蚁头数2450-2550头。正反交孵化均齐一,正交蚁蚕较文静,反交蚁蚕逸散性较强。小蚕期有密集性,生长发育齐快,各龄眠起齐一,全龄经过和五龄经过均与“芙蓉×湘晖”相仿;大蚕体型粗壮,普斑花蚕为雌,素蚕为雄,行动活泼,盛食期食桑旺盛,食桑量较多,老熟齐一,雄蚕营茧快,雌蚕营茧较慢,大多数在中上层结茧,熟蚕背光密集性强,如簇室光线明暗不匀和上簇过密,易结双宫茧;茧粒大,每公斤茧比“芙蓉×湘晖”一般少40-55粒,茧形长椭圆形,大小较匀整,茧色洁白,缩皱中等。茧层率为22%-23%,单茧丝长1100米左右,解舒率80%,净度93-95分,鲜毛茧出丝率16%-17%。
为充分发挥该品种的优良性状,技术处理需注意如下事项:
1、由于蚁蚕趋光性和逸散性较强,收蚁当天感光不宜过早,宜适当提早收蚁。
2、小蚕超光性和密集性较强,在每次给桑前要注意做好匀座和扩座工作。
3、大蚕食桑快猛,特别是五龄盛食期食桑旺盛,要注意充分饱食良桑。
4、因花蚕是雌,白蚕是雄,大蚕雌雄可分开饲养,分开上簇,分开售茧,有利丝厂利用雄蚕茧缫高品位生丝。
5、雄蚕老熟快、营茧快,要及时拾熟上簇,雌蚕熟性较慢,拾熟应当偏迟;上簇密度宜适当偏稀,以减少双宫茧。上簇初期应注意簇室光线均匀,并及时捉出游山蚕另行上簇。
6、蚕种浸酸标准:即时没酸的温度115ºF,盐酸比重1.073,浸渍时间正反交均5分钟;冷藏浸酸温度118ºF,盐酸比重l.092,浸渍时间正反交均6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