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蚕茧生产的形势与意见


刘   桥
(农业部农业司)

     最近,我部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农业厅(局)长会议,农业司在天津召开“全国业生产政策研讨会”,这两个会议下发了有关企业生产的文件资料。今天,借这个机会,谈一谈当前蚕茧生产的形势和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1992年蚕茧情况
     1992年我国的蚕茧生产,在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及广大蚕农的努力下,继续保持了稳定、持续发展的好势头,继1988、1989、1990、1991连续四年大幅度增产以来,又获丰收。桑园面积我们预计为1800万亩,其中成片桑园1200亩,零散桑树折600亩,增加10%左右;生产桑蚕种2880多万张,发种2372万张,比1991年增长13%,桑蚕茧产量64万吨,比1991年增长16.36%,收购蚕茧52.3万吨,增长15.22%,鲜统茧价444.5元,降低8.54%。柞蚕茧因食用蚕蛹的扩大,茧价有所回升,放养量和产量有所增加,产量4万吨,统计局统计3.3万吨,分析是社会食用的蚕茧未能全部统计上来。几个主产省的发种量和产茧量如下:四川省发种692万张,产茧18.6万吨;江苏省发种506万张,产茧14.25万吨;浙江省发种418.2万张,产茧13.81用万吨;广东省发种156万张,产茧4万吨;安徽省发种974万张,产茧2.8万吨;山东省发种90万张,产茧2.6万吨;江西省发种55.8万张,产茧1.55万吨;广西、湖北、陕西等省产茧超过1.2万吨,辽宁省柞蚕产量为3.3万吨。
     一、1992年蚕茧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1、加快了蚕品种更新步伐,加强了农村技术指导,重视了蚕茧质量的管理,加上气候条件好,各地蚕茧质量普遍高,一般在三个等级左右,一些省区蚕茧质量已恢复到“蚕茧大战”前的水平。
     2、蚕桑迅猛发展的势头基本得到了控制,由于去年秋茧价格下降幅度较大,一些地方压级压价严重,加上茧丝供大于需形势的宣传,一些地方干部和群众发展蚕桑生产积极性下降,许多地方调整了发展计划,去冬今春栽桑面积减少。
  3、蚕业生产部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经济实体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去年,各地蚕业生产部门在指导生产,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参与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创办经济技术服务实体,取得了明显的突破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了蚕业生产部门的经济实力与活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安徽省农牧渔业厅蚕桑站成立“安徽省蚕业发展公司”。几个生产县蚕业技术推广部门也成立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公司,开展从栽桑、发种、养蚕、收购、加工、调运一条龙的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湖南省农业厅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湖南省蚕业开发中心”。一些地县也成立了不同形式的蚕业服务实体,并开拓筹建农业部门和蚕业生产经营联合体。此外,广西云南、江西、湖北、陕、辽宁、河南、黑龙江、吉林、河北、上海、贵州、福建、甘肃、北京等蚕业生产部门的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都取得较大的进展,为解决群众买茧难,稳定生产情绪和发展生产做出贡献.
     1992年蚕茧生产还有其他的一些特点,不一一陈述。
     当前蚕茧生产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是对蚕茧供求形势的宣传与价格下降对各级政府和群众影响较大。特别是一些地方出现压级压价、拒收、打“白条”,不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和质量检验标准。有的地方茧价只有每公斤二、四元,有的地方奖售的平价改为半议价或议价,取消农业物资补贴。农民收入减少,经济效益下降,广东、广西、云南、江西、四川等地出现了挖桑、毁桑;去冬今春桑园管理如治虫、整枝、施肥时间推迟,数量(次)减少,失管严重。另外,柞蚕生产的问题更为严重,柞蚕丝绸的花色品种和质量没有较大突破,内外销数量减少,柞蚕生产主要靠食用蚕茧(约80%为食用蚕),影响到生产的稳定和丝绸工业的生存。
     二是蚕业生产本身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蚕茧生产基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桑园抗逆能力比较差,农村养蚕设施不足,技术人才缺少,生产分散,规模小,广种薄收,单产低,质量差,在茧价下降后缺乏与其他作物竞争能力。蚕种生产与管理也十分令人担忧,目前蚕种主要靠扩大原蚕区。许多原蚕区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不具备生产原蚕种的要求。一些原蚕种场超过计划生产,造成蚕种大量剩余;一些地方蚕种场和个人低价竟销蚕种,打乱供求计划;蚕种微粒子病虽然经过三年的努力,发生和蔓延的趋势得到控制,但面广量大的状况仍无较大扭转,一些种场生产技术低管理不严,仍然存在爆发微粒子病的危险,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蚕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引起高度的重视,在生产中认真地加以解决。
     二、当前蚕茧生产的形势
     关于当前丝绸生产和内外销形势,王庄穆同志,张林泉同志已分别作了介绍,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蚕茧形势的分析、判断是决定蚕茧生产的计划、政策、措施极为关键的问题,是影响整个茧丝绸行业稳定、协调、健康发展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广大蚕业科技人员和广大蚕农十分关心的问题。中国蚕学会在历次代表大会和学术年会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判断,1984的西安会议,1988年沈阳会议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次会议对形势分析又是很关键的一次,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对形势的分析,再不要出现象“蚕茧大战”那样挫伤农民的积极性的事情发生了,希望大家能认其分析,统一认识,以利于我国茧丝绸行业的健康发展.
     我对当前茧丝绸形势的认识是:当前蚕丝总的形势是产销基本平衡,略有多余。虽然1993年丝绸外贸出口市场仍不明朗,但内销活跃,服装出口看好,丝绸工业也将在去年好转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如能切实执行国家规定的中准价440元/担的蚕茧收购价格政策和收购标准,蚕茧生产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蚕茧产量、质量将稳中有升,这种对形势认识的根据,一是目前我国蚕茧生产的格局,茧丝绸生产与需求的格局基本稳定,内部结构比例相适应,且稳中有新。蚕桑生产方面:桑园面积1800万亩,发种2400—2500万张,产茧65万吨,可以缫丝6万吨以上。丝绸生产与需求的格局是:缫丝能力达260万绪,需缫丝茧65万吨以上,产丝5.6—6万吨,出口厂丝9000吨左右,出口真丝绸15000万米左右,折丝1.5万吨,出口服装2亿件,需绸3.5—4亿米,折丝2.5万吨以上,合计需丝5万吨左右。此外,还有军工用丝,工业、卫生用丝,内销用丝,合资企业用丝绸以及水货,所以生产的茧丝绸基本可以消化。当然,这种计算可能乐观一点,因为市场变化有时难以预料,但应该说基本的格局不会有太大变化,总体上是基本平衡,略有多余。其二是从近期各地反映情况看,茧丝供求趋于平衡,茧调拔加速,茧丝基本没有积压,个别丝厂有缺茧趋势,虽然价格回升,绸厂开工足,服装面料急剧增加,由于服装出口增加和内销市场旺盛,没有出现所想象的那种茧丝多得不得了,积压严重的状况。其三是世界茧丝生产继续发展。据资料反映,1992年巴西产丝2600吨,基本全部出口。印度产丝已超过1.5万吨,越南达到1600吨。其他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发展势头不减,巴西、越南的干茧厂丝已挤占我国的市场,这种与我国竞争的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但从市场看,只要质量好、花色品种对路,市场的潜力仍然很大,特别是近二年国内市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层次的变化,内销需求旺盛,潜力是很大的。因此,我国的蚕茧生产既不能象前几年那样高速发展,但也不能停滞不前。
     三、几点意见
     最近,我们在天津召开了“全国蚕茧生产政策研讨会”,大家对下面十个问题进行了研讨。主要是茧丝绸管理体制、优质蚕茧基地建设、蚕茧流通体制、蚕茧价格政策、蚕茧奖售政策、蚕改费收缴及使用与管理、蚕种生产管理与法规、蚕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蚕业科教投入、蚕业科技国际交流等方面。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会议对1993年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1、蚕茧生产的指导思想: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讲话的精神,以及最近农业部召开的农业厅局长会议精神,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宏观指导和宏观调控,加快“三高”农业的发展步伐,继续控制桑园面积、控制发种量,保持蚕茧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2、认真贯彻“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蚕茧生产方针,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发展“三高”蚕业。据统计今年春蚕发种量将增加200万,因此,要控制桑园面积、控制发种量,特别是要控制夏季、早秋季的发种量。蚕桑生产从扩大桑园面积,增加发种量,增加蚕茧总产转向提高质量,提高单产,来增加养蚕的经济效益。1993年农业部“小蚕片叶立体育”丰收计划将继续执行,新立项的“优质蚕种生产及配套技术”丰收计划也开始实施。另外,由我部与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农科院蚕研所共同组织的“全国主产蚕区桑树病虫害联防”将进入第二年。希望各地将此作为发展“三高”依业的措施来抓,认真做好这一项工作。
     3、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蚕茧的收购工作。1993年蚕茧收购价格国家物价局已在(1992)价电字36号《关于蚕丝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已宣布从今年蚕茧上市起,全国统一执行每市担中准价440元收购政策不变。要贯彻国家的茧价政策,优质优价、劣质低价,杜绝拒收及地方性蚕茧降价,压级压价,切实保障蚕农的利益。农业部门也要在加强蚕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兴建农业技术服务实体。建立以小蚕共育组织为核心的养蚕技术推广体系,开展以供应桑苗、蚕种、蚕药、化肥、蚕具、蚕茧收烘经营、综合利用、技术咨询的全程化、系列化服务。
     4、继续做好蚕种生产的计划管理工作。由于蚕种生产是特殊的种子生产,计划性强,生产环节多,技术要求严,特别是特殊的质量检验和冷藏保护方法不同于其他农作物种子。因此,蚕种生产必须由国家(省)统一计划、生产、经营和管理,严禁非蚕种单位和个人制造、经营蚕种。要继续做好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加强领导,完善检验机构,强化检验制度。目前,多数省已改革蚕种管理办法,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合同定购的办法。各地要严格执行蚕种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严格执行“三证”管理(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质量合格证);省间调出调入必须通过省级蚕种管理部门,纳入年度计划。目前,一些基层单位脱离省级蚕种管理部门的计划管理,私自生产原种和普通种,造成蚕种计划和质量管理的混乱,这是非常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希望各省蚕种生产部门进行整顿,恢复正常的计划管理和质量管理。今年春季一些地方蚕种多余,个别蚕种场和个人未经省主管部门同意,低价竟售,打乱了蚕茧生产计划和蚕种生产计划,要坚决制止此类现象的发生。特别注意我们蚕种生产战线内部不能打“内战”,把自己搞乱,请各地注意这个问题。
    搞好1993年的工作还有许多,因时间关系,不一一阐述。
                                          谢谢!

                                                                                   1993年 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