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生淼
(华容县农业局)
1989年以来,随着蚕茧价格的稳定,茧丝市场的巩固,调动了广大干群发展蚕茧生产的积极性,至1991年冬,仅三年时间,全县桑园面积由1988年的6214亩。恢复和发展到18760亩,年均递增67.3%,鲜茧总产由1988年的621吨,恢复到905.4吨,年均递增15.2%、面积和鲜茧总产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蚕桑热”罕然升温。据调查,有一个镇共14个农业村,2.3万亩耕地。1991年冬,桑树发展由原7个村扩大到14个村,新扩面积3450亩,新老桑园共计5193亩,占总面积18.3%。去冬这个镇向县政府提交了1993年以前桑园面积发展到1万亩的规划,这规划落实,无疑必将与粮、棉争地,干扰国家种植计划,波及粮、棉拳头产品的发展。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内,只有统一认识,明确主攻目标,将蚕茧生产侧重点转移到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上来,才能正确贯彻“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蚕茧生产方针。
我县第一批专业性桑场,是1974年开始兴建的。回顾19年我县养蚕史,经历发展一滑坡一恢复一再发展过程。决定蚕茧生产兴衰的主导因素是经济效益。亩平产茧量、盒平产茧量、单产值是涉及经济效益的三个主要因素。综合表现了亩产鲜叶量、鲜茧产量、茧质及鲜叶的利用率。
桑树培管优良,桑叶含量利用,饲养成绩好,茧质佳即能事半功倍,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宋市桑场的254亩桑树是1974年栽的,18年来,他们坚持丰收不自满。失败不灰心,精培细管,科学养蚕。摸索了一套成功的新技术,桑树老而不衰,健而不病,养蚕批批成功,盆盆高产,连续四年亩平产茧150公斤、盒平32.5公斤,亩平产值1500元以上.并涌现了一批高产大养户。1990年王建林、王立荣、刘美卜、戚治伦4户共24人。承包桑园面积32.5亩,养种176盒,合计产茧5659.5公斤,产值6.056万元,亩平产茧1742公斤,亩平产值1863.38元,相反某桑场的365亩桑园,同是1974年栽的,多年来,由于培管、利用不当,养蚕技术水平低,导致桑树逐年衰败,产量低而不稳。1990年6月对其调查,普遍发生桑萎缩病。其中发病诊率5%以下面积150亩,占40.1%,5~20%面积185亩,占50.7%,全园毁灭面积30亩,占8.3%。严重地影响了饲养量和养蚕成绩,1979年,该场饲养蚕种1642盘,亩平4.5盘,总产茧43.513吨,盒平26.5公斤,亩平119.2公斤。三年以后。因桑树衰败,饲养量和蚕茧量逐年下降,至1987年,全场养种量仅1020盒,亩平2.7盒,总产茧18.36吨,盒平重18公斤,亩茧50.3公斤,下降41.9%。以宋市桑场展望1991年蚕茧生产形势,全县可产鲜茧1650吨,比实际总产增81.8%,单盒增29.2%,总产值增81.2%,亩平产值增16.l%。因此,发展蚕茧生产,增加经济效益的途径,并不是一股劲地扩大面积,而是寻求亩平产茧、单盒产茧及产值的增产途径和增产措施。
一、挖掘桑树高产优质潜力。
1、推广和更新优良桑品种。相对而言,一个优良品种,它具备高产、优质、抗性三个主要性状。通过试验、示范,适宜于湘北地区栽培桑品种:7307、7920、湖桑。7号、湖桑197、湖桑199、丰驰、及育2号等。各地根据土质,病疫及培管水平选择栽培。如7920、7307、湖桑7号、湖桑197、湖桑199等丰产质优,但抗桑萎缩病能力差,适于新区和无桑萎缩病区推广;丰驰杂交桑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耐寒,一步成林、条桑收获多特点,是快速发展蚕茧生产权宜性品种,适于新老桑区推广,育2号抗桑萎缩病能力强,发芽早,发芽率高,且叶质优,适于桑萎缩病疫区更新桑园。
2、推广密矮栽培法,发挥主枝(干)优势,适当增加亩桑密度,辅以矮干配套栽培,不仅能充分利用地力,光照,更能发挥桑树主枝优势。据任德基等(1985、1986年)调查,亩栽1000株新一之濑,栽后第二年内的行间和株间漏光,春伐后为30.6%和9.6%,夏伐后为57.7%和38%,第三、四年一般漏光损失10%左右。因此,增加亩桑密度,是提高光能利用率,减少漏光损失的重要措施,也是发挥桑树主枝优势的重要措施。表1说明,主枝和侧技比较,主枝条数高73.8%,枝平长0.8米,米平芽数多3.2%,生长芽高83.5%,发芽率高54.1%,公斤片叶数少53.8片。适当增加亩桑密度是增加亩平主枝,发挥主枝优势,提高单产的有效途径。
3、养成优良树型,改良丰产结构。成片桑园靠群体丰产,桑园的群体构成,取决于桑园密度和树型养成。高产而优良的树势在苗栽800~1000株密度的基础上,其他指标要求达到;主枝数亩平7000~9000条;主枝长春1.4米、秋1.6米以上,基粗2.1厘米以上,且布条合理、整齐无病虫、无卧伏枝,生长芽20一24%;发芽率7O%以上;公斤叶片数130-140片;LAI值10以上。因此,在桑树的管理上:(1)加强肥水管理,多施有机土杂肥,不偏施N、且N、P、K比例适调。宋市桑场桑树老而不衰,亩平产叶300公斤以上一条重要措施是以有机土杂肥为主,一般占全年总施肥量的65-70%,N、P、K比例为4:2:1。(2)合理采叶。采叶不过度,特别是夏秋蚕用叶,正是桑树生长旺盛季节,主枝上至少留足10叶以上,不伤芽。试验表明,秋季采叶以留10片叶最理想。(3)整枝剪梢彻底。根据地力,长势合理整枝,适度留条,特别是地势基,肥培水平低的桑园,切勿贪多。秋冬剪梢,宁早匆迟,一般入眠时进行。剪除长度视长势、地力、树龄而异。(4)防治病虫为害,减少传染源和污染。
二、提高科学养蚕水平
1、准确估测叶量,务求种、叶平衡。各批养蚕前,根据桑树长势、肥培管理、气候、饲养水平等因素,对桑叶产量准确进行1-2次测产,再确定饲养量,切勿盲目,切忌贪多。“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养种过头,特别是夏秋蚕过量,不仅影响当批蚕的产量、品质,更危害桑树正常生长,影响树势,导致来年春蚕减产。终南桑场一组一农户桑园面积4.3亩,1991年春,桑树长势差,春蚕饲养8盒(亩平1.8盒)过头蚕,总产茧179公斤,盒平22.4公斤,其中上茧率75.5%,下次茧24.5%,公斤价8.40元,比全场均价低2.20元,产值比1990年同期减少1100元,减产六成。三组一农户桑园面积6亩,1990年秋,桑树长势旺,盲目饲养中秋蚕10盒亩平1.7盒,造成五龄期严重缺叶,每枝仅留2叶,造成桑树长势差,中秋蚕产量低。总产茧115公斤,盒平茧11.5公斤,下次茧率53.4%,公斤茧价低4.35元,1991年春茧减产2.5成。
2、推广小蚕共育。小蜃生长快,操作细,技术要求高,但花工少、误工多。推广小蚕共育是一条省工、省叶、降低病蚕率新途径。是促、带、帮平衡增产的新措施。江洲乡白水湖村,小渡口村、终南乡终南桑场等60多户从1990年以自愿组合,联户饲养的形式推广了小蚕共育,根据种量,设备条件,推选1-2名技术水平高,责任性强,信得过的人专职饲养,报酬从义务中调平。由于严格“三专一远离”防病措施,共育户批批蚕茧高产。
3、严格处理蚕沙、旧簇。蚕沙、旧簇是蚕病病原物存活的主要宿主,对于蚕室、蚕具等养蚕前、蚕期中、养蚕后的三个主要消毒环节和消毒工作,已逐步被蚕农所掌握和重视。然而,蚕沙、旧簇的处理往往被广大蚕农所勿视,残留着大量的致病病原。据有关资料论证:体腔型脓病多角体在自然条件下,可活2一3年,在4℃条件下,经20年还可存活;中肠型脓病多角体在室内或旧簇上在阴暗潮湿处可活20个月;病毒性软化病尸体半年内仍有100%的致病力,蚕沙经65天高温还有50%的致病力;卒倒病孢子在干燥旧簇、蚕沙内可活10年以上。未经处理的蚕粪施入土层1.5寸经4个月仍有36-70%的多角体致病,游离水中的多角体能活12个月;微粒子孢子可活1年等等均说明病原物致病力强,生命力强。因此,蚕沙、旧簇是蚕病传播的主要隐患。终南桑场一组一农户,养蚕水平不低,蚕室、蚕具消毒不差,但有很多批次蚕因发病而减产或失败。其原因,蚕沙堆紧连蚕房桑园所致;一组又一农户,将未消毒的旧簇年复一年收藏于蚕室内的简易楼上,尽管防病消毒饲养尽心尽责,但仍避免不了蚕病的危害。今年春蚕饲养前,及时处理了这批旧簇,春茧获得丰收。33盒春种,总产茧125公斤,盒平37.9公斤。因此,严格处理蚕沙旧簇切不可轻视。(1)蚕沙、旧簇必须远离桑园、蚕室;(2)严格消毒,蚕沙倒人粪堆时,拌和3%生石灰上堆,外用泥浆密闭半月以上高酵后使用;可留旧簇结合回山消毒处理,再暴晒2-3天后远离蚕室、桑园存放,废簇及时烧毁,切忌留作烧柴;(4)严禁家禽啄食病蚕及蚕沙堆昆虫。
4、改善簇室具备条件,提高鲜茧品质。(1)逐步改善簇室条件,建设或改良远离蚕室桑园,通风良好,采光均匀,防震防风的簇室设施;(2)簇具优良;(3)捉老上簇及时,密度适当;(4)及时采茧,分级处理薄摊,严防挤压发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