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安
(安化县农业局)
安化地处湘中,属雪峰山脉中低山区县,年平均气温16.2℃,年降雨量1682mm。1977年开始在山坡上植桑养蚕,经济收入较好,各级部门认定植桑养蚕是我县人民治穷的生产项目之一。1982年以后发展的速度较快,但一直按照每年养蚕5季(春、夏、早秋、中秋、晚秋)蚕的模式进行饲养。1988年开始了调改蚕期的试验,深受试验地群众的欢迎。调改的原则是:推迟养春蚕,适当养夏蚕,不养早秋蚕,提早中、晚秋。具体做法是推迟春蚕领种1周,中、晚秋蚕则提前领种1周,一般不领早秋蚕种。这样,既提高了蚕茧质量(主要增加了春茧的比重),又降低了生产成本,缓和了生产矛盾。
一、增产蚕茧,促进持续高产
调改蚕期后,可以提高单位面积蚕茧产量,每亩产茧量由1986和1987年的21.9公斤与25.4公斤提高到1988和1989年的28.3公斤与31.0公斤,春茧产量则由1986和1987年10.6与 14.3公斤提高到了1988和1989年的14.3与15.0公斤。安化县调改蚕期后,虽然张产量有所降低,但亩产茧量提高,这就说明,养蚕水平有所提高,收蚁批次在减少,提青除尾脚蚕较多,亦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用种量,从而提高了蚕茧的品质。调改蚕期能增产的原因何在?
1、推迟养春蚕1周,据计算,每亩可增产春茧2公斤左右(按每亩1000根支条,春季3天长1片叶,每公斤叶60O片,每公斤春茧需15公斤叶计算)。
2、不养早秋蚕,有利于秋季桑树的生长,增加了中、晚秋蚕的饲养量。
3、提早晚秋蚕1周,可以提前结束全年的养蚕,从而桑园留叶养树的叶片增多,树体养份积累增加,为来年春叶高产打下基础,有利于桑园连年高产,为蚕茧持续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降低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调改蚕期后,可减少春蚕前期和晚秋蚕后期饲养过程中升温所需大部分费用。据调查,一般按每年养5季蚕,春蚕前期和晚秋蚕后期需要升温7-10天,每张蚕种需燃料费3-5元(春蚕、晚秋蚕);经调改蚕期后,春蚕前期很少升温,晚秋蚕后期则不要升温。这样,春蚕、晚秋蚕每张减少生产成本3-5元,从而提高了农民养蚕的纯收入。
三、缓和矛盾,有利消毒防病
山区桑园多较分散,基本没有专业村、场、户。农民多以粮食生产为主业,广泛开发其它生产门路。养蚕业仅是山区人们治穷的产业之一,饲养早秋蚕正值“双抢”期间,与粮食生产有争夺劳力的矛盾。同时,早秋蚕的饲养后期又是中秋蚕的饲养前期,常因蚕室少而难免大、小蚕混养,蚕室具严格消毒带来了时间上矛盾。这样,造成蚕病的流行而减产甚至失败的情况在我县不乏其例。不养早秋蚕可使蚕室,蚕具消毒有充裕的时间和劳力,从而大大地减少了蚕病对产茧量的影响。不养早秋蚕不仅没有影响单位面积上蚕茧产量。还有利于提高每亩桑园的蚕茧产量。
综上所述,调改山区桑蚕饲养期,对发展山区蚕桑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它既可降低养蚕成本,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的产茧量,又能缓和生产矛盾,促进其它生产的平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