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萎缩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董廷宣
              (山东省昌潍农校)
 
    
     桑萎统病(Muiberry dwarf Vyrus)是桑树毁灭性病害,为检疫对象。广泛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东、河北等省。近年来在山东省一些蚕区暴发成灾。据在我省调查,个别县(市)发病桑园占总面积的8-12%,严重威胁着蚕桑生产的发展。
     一、症状
   在山东省主要发生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多在桑树夏伐以后呈现明显症状,6—8月份发病最多,2-3年内迅速衰败死亡。发病初多先从茶树一枝或数枝稍端表现症状,逐渐蔓延至全株,但桑株下部叶片仍正常较大,而出现上小下大的塔状,故有塔桑之称。发病初期枝条顶端桑叶缩小变薄,并稍向叶背卷缩,叶色黄化,叶脉变细,腋芽秋发。随病势的发展,叶形更加缩小,叶片向反面卷编更甚,色黄质粗,失去光泽,叶序混乱,侧技多发、细小,节间变短。待病重后期,则液芽大量萌发,侧枝簇生成团,叶片缩小更甚,细根变褐萎缩。
      二、病源
    过去认为是病毒寄生引起,据近年国内外研究报导,桑黄化型萎缩病是一种类菌质体(MycoPlasma)寄生引起的系统性病害。
     三、传染途径
  据研究查明,该病原在树体内越冬,可通过桑树嫁接和媒介昆虫——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 uhler)和似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  sellatiformis Ishihara)传染。在桑树生长季节嫁接,只要接穗、砧木一方带病,均能感染发病。同时,在菱纹叶蝉刺吸病树汁液时,树体内病原物随汁液吸入史体内并大量繁殖,当该虫再以四针刺入健株组织时,唾液呈胶状围绕口针成为涎鞘,当口针拔出时,涎鞘中的病原即进入桑树组织而传毒。据调查,病原在桑树内的潜育期.一般是20—30D天之间。如夏伐后或早秋感染,当年在一枝或数枝梢端可表现症状,来年发病。当然,本病的发生还与气候,桑品种抗病力,采伐时期迟早,采叶轻重及肥培管理有密切关系。
     四、综合防治
  控制本病发生,减轻为害,需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培养无病苗木禁止从病区调运桑树苗木。坚持自育自栽的原则,建立无病桑苗繁殖基地,防止病苗带入新建桑园,尤其在无病区和轻病区,更是杜绝和控制危害的有效措施。
     (二)培养选栽抗病品种湖桑中选792号对桑黄化型萎缩病抵抗力较强,在发病地区除了引进试裁外,亦可自选适合当地栽植的抗病品种。
     (三)及时挖除病株在6-9月间,注意巡查桑园,尤其在夏伐后重发新枝时期,该病症状明显,发现病株及时刨掉,待明年早春时再行补植,以控制该病蔓延。
     (四)治虫防病
     1、菱纹叶蝉是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媒介昆虫,除积极药杀第一代盛孵若虫外,待桑树夏伐后,第一代成虫多集中在剩留的残叶上,虫口集中,此时可用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或40%乐果乳油1500倍液等进行药杀。
     2、9月下旬至 10月上中旬秋蚕结束时,可喷药消灭第3、4代成虫。
        3、上述两种桑菱纹叶蝉均在桑条枝端皮层内产卵越冬,冬季桑园剪梢,据试验可消灭大量越冬卵:如剪去条长1/4一1/3,可减少越冬卵50-75%左右。
  (五)加强肥培管理为增强桑树抗病力,桑园内要多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防止偏用氮肥,并要适时夏伐,晚秋蚕期枝梢留4—6叶。
     (六)春伐夏壮,增强树势对减轻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危害有明显效果,并能消灭桑树菱纹叶蝉越冬卵。在新建桑园树形养成时期,实行春伐亦是维持树势,防止该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