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园生态与桑树病虫害

 
              雷国新 谈顺友 李章宝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桑园生态是以桑树为主体,由生物(动、植物及微生物)、物理及化学环境(光、热、水、气、土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活动、科学技术水平、经济状况等)等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桑园生态不是自然的,而有着它自身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一、桑园生态与病虫害的关系
     湖南省位于东经108º47’-“114º15’,北纬4º38’-30º08’之间,东北靠幕阜山、东临罗霄山脉;南有南岭;武陵山横贯湘西;雪峰山横卧湘中。形成了东、南、西三面环山而中部和北部低落。西部海拔在1000m左右,东部在500m左右,形成西高东低、市高北低的地貌特征。具有典型的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点。加之我省植桑养蚕历史悠久,耕作制度变革较大,地形复杂多样,造成生态因子繁多,生态环境多样,导致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从我省桑树保护角度看,讫今为止,基本上经历了天然保护期、人工保护期和现阶段的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体的化学保护期三个历史发展时期。
     在天然保护期,桑园生产水平力低下,桑树被视为多年野生植物,桑树病虫害还不成其为问题(主要是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其类群和动态变化主要受自然生态平衡机制的制约和调节,人为干予基本未介入。在人工保护期。随着正规、专业桑园的出现和兴起,桑园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桑树病虫害的危害也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注意。在自然调节的基础上,人们通过精心栽培管理,人工捕捉害虫,挖除病株等措施来保护桑树。这种保护体系,虽使生态平衡损失较少,但防治效果有限,往往对暴发性病虫害束手无策。
    随着化学农药工业的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桑树工作的面貌,使之逐步确立了以化学防治为主体的桑保体系,防治效果得到了极大提高,可以暂时减轻病虫为害。但由于农药本身的广谱性,使之施用时病虫与天敌同时受害,加之病虫害抗药性增强,迫使农药用量加大,致使农药防治实际上遵循的是报酬造成规律。更为严重的是环境被污染,桑园生态平衡和自我调节性能遭到无可挽回的破坏。使得桑树受害程度仍有加重趋势。
       1、桑园耕作制度的变革是病虫种群结构的主要生态因素。
     人类自人工栽培桑树时(即原始桑园生态),由于当时社会经济落后,栽培水平低,人口密度稀疏等种种原因,年生产周期内是单一化的耕作制。冬季和初春时节桑园都处于休闲状态,适于冬耕晒垡,这样有助于消除广塑性害虫滋生繁衍,减轻为害。如翻耕可以机械地消除蜗牛的栖息场所,冻死或鸟食土壤表层桑瘿蚊休眠体等,从而减轻桑树受害;又如地老虎,是二种杂食性喜湿害虫,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所以人工翻新桑地可以机械消灭害虫寄主,压低害虫发生基数。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复种指数扩大,在桑园内问种红花草籽、黄豆、绿豆等绿肥作物,这样,为杂食性害虫(如地老虎、桑蓟马、桑红蜘蛛等)增添了食料来源和栖息 场所,使其发生极为有利,导致桑园危害逐年加重。据调查,50年代桑蓟马还不是我省桑园的主要害虫,1984年在澧县澹阳村桑园中调查,桑蓟马在最大虫量日每株有若虫1045只,危害株率达80%以上;不少地区桑蓟马每年都发生7-8代以上,且危害严重,有的桑园套种芝麻,造成桑菱纹叶蝉虫口密度大幅度增高,据调查,桑萎缩病发病区桑园内桑树早春萌发前的虫口密度最高可达1300一1500头/亩,大大超过了防治阈值。
     2、栽培条件的改善是病虫种群消长的重要条件
     30多年来,湖南的桑树栽培条件,通过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引进良桑品种,加大栽培密度,施用化肥、农药等进一步得到了改善,提高了桑叶产量和质量。同时也为病虫种群的消长提供了重要生态条件。
      目前,我国的氮肥施用量占世界第一位。据张相报导:中国平均化肥施用量在1980年是127.5kg/公顷,1981年是135kg/公顷。在丰产桑园施肥时,化肥施用量远远超出这个水准。由于桑园大量施用氮素化肥造成桑树生长过旺,延期硬化落叶休眠,桑田植被增加,加大桑田湿度,害虫食料充足,有利害虫的繁殖和蔓延;据报导,桑菱纹叶蝉、桑蓟马的危害程度可随氮素化肥的施用量增加而加重。
     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草害仍是当前的主要防治手段。但由于长期连续使用,缺乏对生物种群遗传和生物群落整体性的认识,产生了一些严重的副作用。一是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长期使用一种或一类农药防治病虫害,可引致害虫或病菌产生抗药性,使药效迅速降低。据报导,到1980年止,全世界已产生抗药性的昆虫达428种。我国在桑树害虫的防治上,1958-1959年采用80%敌敌畏乳油2000—3000倍液,可有效地防治桑象虫,而如今喷洒敌敌畏液对桑象虫基本无效;过去桑毛虫、野蚕等对敌敌畏和乐果之类药物很敏感,而现在则防效很差。目前已改用甲胺磷农药,虽防效很好,但残毒期长,蚕作不安全。二是次要害虫上升。农药的施用,对天敌的大量杀伤,从而降低了对某些次要害虫的威胁,因而造成了“人为害虫”。如50一60年代,我省桑园的野蚕、桑尺蠖、桑蟥得到了有效控制。近年来,由于对桑蓟马、桑瘿蚊的药剂防治,抑制了部分天敌种群的繁衍,从而使野蚕、桑尺蠖、桑蟥等害虫再度猖獗。
     3、树型变更是病虫种群结构变化的又一条件
     桑树是各种病虫赖以生存、繁衍的直接寄主,又是桑园生态的重要支柱。讫今为止湖南的桑树树型养成经历了三次变更。50年代由乔木桑树型逐步养成高干桑;60-70年代由高干桑养成中干桑;80年代后由高中干桑逐步养成低干密植速生桑。现在桑园大多为苗栽1000一1500株的低干密植速生桑园。由于桑园株多条密,通气透光性较差,导致田间小气候变劣;加之桑叶繁茂浓绿,桑园沟系不配套,地下水位高,田间持水量增大,处于多湿的环境之中,进而导致桑疫病、桑褐斑病、桑卷叶枯病、桑里白粉病的发生.同时,桑毛虫、桑蓟马、桑菱纹叶蝉虫口密度也普遍增高。
     二桑田生态型与害虫区系
     桑田生态型也和其他生态型一样,有多种类型。其划分的标志,有根据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划分的,也有依据人类对自然开发利用程度划分的.本文依据前者将湖南省桑园大致划分为三个基本生态型:
     1、洞庭湖区桑田生态型:洞庭湖辖湖南18县、市,15个国营农场,总面积为31600平方公里。全区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质地良好,广泛分布着壤土和砂土,肥力较高。土壤PH值6.2—8,有机质含量2.1——4.5%,速效氮150PPM以上,速效磷在石灰性土壤中35PPM,在酸性土壤中高于100PPM,交换性钾在100PPM以上。本区≥10℃积温达5300-5400℃,能满足桑树对温度的要求,年降雨量1195-1520mm,地下水位在lm以下。是我省主要的蚕茧产区之一,占全省产茧量的70%左右。该生态区域内一般对食性较专一 的害虫(野蚕、桑毛虫、桑象虫)及喜湿性害虫(地老虎)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它们滋生、蔓延和危害。据1982年省蚕桑学会调查,桑蓟马、桑菱纹叶蝉、桑天牛、桑象虫、野蚕、桑毛虫、桑蛀虫、地老虎在该区为害严重。桑树被害株率达61.4%左右。
     2、湘西南丘陵桑田生态型:主要为怀化、湘西两地蚕区。该区丘陵、山地和盆地较多,大多是以板、页岩形成的红、黄壤,紫色砂页岩形成的紫色土和河流冲积土,土层较深,质地疏松,酸碱度适中,一般PH值4.5一6.5为多。≥10℃的积温为5100—5447℃,一般冬季无严寒,夏秋季高温酷暑时间不长,但气温日差较大。年降雨量1250-1600mm:植被较少,占全省植桑面积的15-20%.由于该区桑树前期生长快,后劲差,易出现早衰,加上该区桑园周围寄生杂草较多。有助于某些杂食性、喜旱性害虫为害。如桑红蜘蛛、桑叶蝉、桑布马,刺蛾、灯蛾类害虫在该区危害都较严重。据麻阳县兰里镇花园村桑场1986年调查桑红蜘蛛,桑蓟马越冬成虫在丘陵地区2月中旬迁入桑园,加上这年旱情严重、猖狂期从7月中旬延至到9——10月份。有虫林率高达96.5%。又如桑叶蝉,据1989年调查,丘陵区内虫量最高,山区谷地次之,湖区平原及少,百叶虫量依次为1100只、400只、45只。
     3、湘东南丘陵山区桑园生态型:主要包括湘潭、衡阳、涟源、邵阳、零陵、郴州等地区蚕区。本地区地形地貌较复杂,有山峦重叠的高寒山区温带型,有低山丘陵区的亚热带气候,有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土壤主要是红壤,还有不少紫色土。酸碱度适中,一般PH值在4.5——6之间,≥10℃的积温为5300——5600℃.年降水量在1300——1450mm之间。是光、热、水等资源较优越的地区。但由于降雨量在季节分配上不均匀,故易通秋旱。在这个生态区内食性专一的害虫(野蚕、桑毛虫、桑象虫)、杂食性害虫(刺蛾、灯蛾类)、喜旱性害虫(桑红蜘蛛、桑叶蝉、桑瘿蚊)均有发生或交替发生。1985年据浏阳县。调查,桑瘿蚊为害遍及该县五个区,受害面积达1000余亩,使早、中秋蚕茧减产2.7万公斤。其中城郊区关口乡高升村樟树组1公顷桑园,受害面积达50%,蚕茧减收197公斤。
     三、提高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加强病虫害防治
     从湖南省30多年来桑园病虫害更替的过程看,就充分证明了病虫种群的演变是与其生活着的周围环境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病虫害与环境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化和适应,处于相互联系制约的平衡状态。但是病虫害对环境的适应并不是无限制的,而有其一定的阈值范围,一旦环境的改变超过病虫害的适应阈值时,则环境对病虫将是一种灾难。这就需要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对病虫害进行科学的系统管理,即针对各类桑园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其中病虫的类群、分布、危害和各种生态关系,设计出多样的合理恰当的防治方法,并使这些方法在实践上有机结合成一种生态学上协调一致的管理制度,使病虫害的群体水平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1、推广抗性品种。实践证明,抗病虫品种在综合防治工作中经济有效,简便易行,能减少农药的使用,能与生物防治有效的配合。目前,适应我省推广的优良抗病虫品种有:湖桑7号、湖桑197、湖桑199、育2号等品种。
     2、保护利用天敌。桑园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天敌资源非常丰富,现已查明的有100余种。这些天敌,对当地生态条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如捕食性昆虫中瓢虫能捕食介壳虫、红蜘蛛等,茶翅春以刺吸器插入桑蟥幼虫、蛹和蛾体内吸取体液致死;寄生性昆虫中桑蟥黑卵蜂、桑天牛、啮小峰分别在桑蟥、天牛卵内寄生;桑毛虫脊腹茧蜂、桑尺蠖茧蜂、桑白毛虫脊腹茧蜂,分别在桑毛虫、桑尺蠖、白毛虫体内寄生;还有广大腿蜂寄生在桑蟥、野蚕、桑螟、桑尺蠖、灯蛾等害虫蛹体内。对以上天敌要加以保护和利用。
      3、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使用农药防治,应讲究使用方法,减少农药用量和次数。同时要适应养蚕需要。一般重点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应在非蚕期进行,主要集中在早春桑树发芽前后,夏伐后的桑树白拳治虫,晚秋蚕结束后至桑树落叶休眠期的防治。这样才能保证蚕儿饲养安全,又有利于稳定桑园生态和有益生物群落的生长,延缓病虫抗药性,减轻环境污染。
     4、人工捕杀及农业防治。对鳞翅目幼虫,利用其幼龄的群集性,可用于摘叶捕杀,金龟子、叶虫类、象虫有假死性,可采用打落法捕捉、用灯光诱杀蛾类、用针刺蛀虫、天牛幼虫等。同时利用冬季桑树剪梢,可消灭菱纹叶蝉越冬卵,对抑制翌年第1代虫口数量有着显著的效果。
     当今随着高科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新科学、新技术不断改善桑园生态环境条件,同时利用先进农业耕作管理技术,应用微生物、遗传、激素、信息素及物理机械等科学技术防治桑树病虫害,达到优质、高产、高效蚕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谭荫初1989,生态学杂志8(2):38-40
  2、许晓风1990,安徽蚕业3:38-40
  3、靳永年1981,蚕业科学7(3)-1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