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葵文
(屈原蚕种场)
屈原农场位于洞庭东岔,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水陆交通便捷,东有京广复线,西临湘江航道,屈汨柏油公路贯穿全场,直通107国道,也是中外著名的旅游区,其中屈子祠、屈子庙、河泊潭、罗子国等闻名于世。屈原农场自1958年围垦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现有总面积2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万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步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大型农垦企业。1991年,我场战胜了多种自然灾害,全年实现社会总产值八亿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按90年不变价)2.67亿元,其中工业1.46亿元,农业1.21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276元,农业职工人平纯收入1041元,农场人民开始向小康目标步步迈进。
一、蚕桑生产发展的历史
屈原农场的蚕桑生产历经了15年的迂回曲折的过程,初步形成了植桑一养蚕一制种一
烘烤一缫丝一条龙生产的规模。
1976年,由湖南省农业厅投资扶持,在农场建起了蚕种场(1980年,蚕种场隶属农场直接领导),开始植桑养蚕,全场发展桑园三千多亩,由于市场价格机制的制约,职工养蚕技术跟不上,加之苧麻风的强烈冲击,农场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毁桑风,结果全场桑园面积不足千亩。1981年一1984年,蚕桑生产跌入了低谷,为了稳定蚕桑生产局面,省丝绸公司,省经作局,岳阳市农业局,从物资上,经济上予以极大的支持,扶助蚕种场建起烤茧灶,批准成立收茧站,加建了简易蚕室;省蚕科所、蚕种冷库在技术上认真扎实地进行指导和培训,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技术资料和信息,农场采取减免固定资产折旧费的办法,扶植蚕桑生产,蚕种场也看准了蚕桑发展的广阔前景,在内部,逐步建立、建全和完善了经营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技术改造,强化了科技兴农的意识。具体做法是:
1、带好班子:首先将所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干部分到基层单位,负责协助单位工作,年终奖金按单位经济效益高低评发,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密切干群关系,随时反馈各方面的信息。
2、育好人:先后派出14名具有高中文化、事业心强的青年赴外地大专、中专学校培训学习,对在岗的技术干部进行轮训,举办短期培训班,技术辅导讲座常规化,增强技术素质,普及科技养蚕制种技术。
3、值好桑,更新改造老桑园,鼓励开发新桑园,对改植、新植的新桑实行减少上交管理费,免减机耕平整费,按规划要求建成能排能灌的高标准桑田,同时强调肥培管理及防病虫害的防治,分季验收,从而达到高产、优质的桑叶,为养蚕制种打好物质基础。
4、养好蚕:主要落实在防病消毒和改造蚕簇具两方面,蚕网(除小蚕网外)、蚕簇已全部塑料化,防病消毒上正在加建蒸气灶和桑夷沙池。采取免费提供消毒药物和集中进行的办法,搞好每年的回山消毒。
5、制好种;制种组进行优化组合,采取按面积定组数,按桑叶测产数定蚁量,凡不能进组的即养普蚕的办法;按制种技术要求,加强对蛹期,蛾期的保护工作,严把蚕种质量关、验收关,剔除不良卵,近年来,对老蚕室进行了彻底改造,建成高标准楼房式蚕室,利于温度湿度的调节,防病消毒,增加饲养蚁量,提高了蚕种的数量和质量。
6、收好茧,为确保蚕茧质量,始终坚持用评茧仪的验茧办法,不搞手触目测,按质论价,童叟无欺,并采取对收购的蚕茧加发每公斤3元保护价的办法(来源于年初按面积适度代收的费用),以确保蚕茧的归口管理,防止鲜茧外流。
7、服好务:重点放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上,产前积极筹足生产资料,产中强调从蚕种催青到制种一条龙技术服务;产后管理人员全力以赴抓好验收、收购、核算、报酬、兑现及回山消毒工作。几年来,由于蚕种场充分发挥了资源和人才的优势,加强了企业内部管理,从而使蚕桑生产跃出了低谷。由十年前最贫穷落后的乡村,一跃成为农场的首富单位。1989年,实现工农业产值401万元,制种11.73万张,产茧23吨,缫丝8吨,人平纯收入达2471元,荣获”全国蚕种生产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为我们蚕桑生产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990年初,农场将毗邻蚕种场原属六分场管辖的四个生产队五千多亩耕地,两千多人划属蚕种场,并升格为正科级单位,计划投资650万元新扩桑园四千亩,至今,蚕种场已有桑园4500亩,其中老桑园704亩,一年桑807亩,二年桑1220亩,三年桑1769亩,建起了高标准的蚕室共57栋237间,建筑面积14343m2,(集体建202间,127482m2,私人建35栋35间1595m2),其中92年投资64万元建蚕室45栋140间(包括私建)建筑面积7921m’。1980年至1984年,蚕种场工农业总产值一直徘徊在22-30万之间,人平纯收入不足150元,1990年和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上升到715万和790万,产茧量已分别达到36吨和92吨,制种已分别达到10.5张和11万张,蚕桑生产产值已分别达181万和252万元,农业承包户的人
平纯收入已分别达1191元和1317元。据调查,1991年该场的二年桑亩产鲜茧达38公斤,二队二年秦亩均产茧41公斤,该队职工杨伯华,有5.5亩二年桑,全年产鲜茧350公斤,亩平64公斤,蚕桑产值3800多元,为全农场蚕桑生产的发展树立了样板,增强了新桑区职工植桑养蚕的信心。屈原农场的蚕桑生产虽历经了15的马鞍型的变化,但一直在曲折地向前发展和壮大着。
二、发展蚕桑生产的构思和设想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在引导着农业生产产业结构的调整,屈原农场的决策者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要振兴农场经济,必须从粮食的必然王国中解放出来,在粮油棉、糖菜烟、麻丝条、果药杂的天地里因势利导地择优延伸,农场发展蚕桑生产有着天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利(土质肥沃、地势平坦)人和(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农场职工)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省政府又已经把发展蚕桑生产列八“八五规划”,在(90)4号文件的文件中明文确定“屈原农场被列为全省十二大蚕桑生产基地”,因此,农场多次召集场长会议,专题讨论发展建成蚕桑基地,主要领导亲自赴浙考察,经过深思熟虑,一致通过了“农业结构调整,创立十大基地为核心”的决定,其中,把建立蚕桑基地摆在首
要地位,提出:“以蚕种场为依托,以开发自然资源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效益农业为前提,缫丝工业为龙头,适度规模为原则,积极稳妥地抓好蚕桑系列开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产业结构调整”,下达了“八五期间内扩桑到一万亩,在1992年完成3200绪缫丝的补齐配套技改工程,实现蚕桑的综合系列开发”的规划,成立了以郑可仗、李菊良两场长为首的“蚕桑系列开发领导小组”,并于91年7月正式挂牌办公,制定了“抓蚕桑的扩植、改植、抓蚕茧的优质高产,抓蚕种的良繁良育,抓缫丝的品质品位,抓配套项目的上准上快”等措施,为了鼓励调动扩种蚕桑的积极性,总场还研究实行优惠办法,即凡种桑的单位,由农业银行优先提供种苗资金贷款,凡新植桑面积,免交92年、93年总场收取的甘蔗上交费和定购粮,凡送往蚕种场加工的鲜茧所取得的烘烤利润由蚕种场返回50%给产茧分场;蚕种场向发展蚕桑的单位和农户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具体抽调2名技术骨干由农业科统一安排,作为蚕桑专职技术员;凡是总场批准的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用工,都统一纳入水利冬修工日统一平衡等。
为实现蚕桑发展规划,1991年冬至1992年春,我们做好了以下几件事1、全场已在1、6、7分场改蔗植桑近3000亩,现有桑蚕园已近八千亩。
2、为防止缫丝对制种生产的影响,投资280万元进行拆迁、改造,原800绪丝厂为3200绪丝厂的技改工程已经全面开始施工,该项工程采用一流化的建筑方案。购置安装一流
化的机械设备,实施一流化的工艺设计,将于10月份全面峻工,11月试车投产。
3。为尽快培养蚕桑技术人才,农场已经组织了30名高中毕业,思想政治表现的知识青年赴浙江嘉兴蚕专学校培训学习,办起了蚕桑专业技术湖南培训班,丝厂又已经派出17名已有几年缫丝实践技术熟练的班组长骨干再度赴浙江桐乡丝厂实地培训三个月,四月底又将输送100余名新工赴浙学习培训半年,同时已和有关丝厂联系,请进老师傅来厂担任技术顾问,以充实提高缫丝工人的技术素质,1993年达到生产3A级以上的高档丝占70%,打入国际市场。
当前,我们已顺利地拉开了屈原农场“八五”期间扩桑到一万亩,年产茧500吨,缫丝一百吨,茧丝年产值一亿元的宏伟工程序幕,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重视下,专家们的技术指导下,加之全场职工的实干加巧干,定能如期完成,达到年制种50万张,产鲜茧1200吨,缫丝1O0吨,蚕种、茧、丝产值达亿元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