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萍 李飞鸣
(湖南省蚕科所)
家蚕微粒子病是病原性微孢子原虫经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使蚕感染发病的一种毁灭性的传染病。十九世纪中期,该病曾经在养蚕业盛极一时的法国、意大利等国相继发病蔓延,几乎把地中海沿岸的蚕桑生产一扫而光,至今一厥不振。在我国蚕桑发展史上,微粒子病的长消可以说是两起两伏。解放前,微粒子病曾相当严重。解放后,至6O年代已有效地控制了该病。到了80年代,随着蚕桑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各主要蚕区,微粒子病又日趋严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建立健全了蚕种质量检验和监管机构,狠抓了以母蛾镜检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微防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全国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指导小组会议纪要》,从全国八个主产省的215个蚕种场统计来看,1991年与1990年比较,无毒场从47个上升到69个,有毒场从165个下降到157个;淘汰蚕种数(毛种)由170万盒下降到12O万盒。但必须指出,重点蚕区的疫情虽有所控制,但发生面较广,超毒或带毒蚕种仍占相当比例,稍有松懈,就有可能暴发、蔓延成灾。
在我省,家蚕微粒子病目前虽不很严重,但也曾经有过发生的苗头。由于微粒子病通过胚种传染发病仅仅是其中途径之一,微孢子原虫大量存在野外如桑园害虫带毒污染桑叶,导致蚕儿发病,更主要的是由于病原的存在,养蚕制种的房屋、工具、环境等如消毒不彻底将造成恶性循环而致发病蔓延。因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积极采取防病措施,防患于未然。现就如何生产出大量质优无毒的蚕种,积极加强微防工作,促进我省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提高微防认识
防止家蚕微粒子病必须充分认识它的危害性和防治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反复性。各级领导应把微防工作列入蚕种生产的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地认识它的发生规律和传染途径,全省应统一建立健全蚕种质量检验,特别要严格控制病区的蚕种入境。各个蚕种生产单位必须建立专门的素质好的质检队伍,努力完善检毒设备和各期预检的登记表格档案,不断更新检疫设施,改善质检条件,提高质检手段。
(二)严格消毒防病。
蚕种生产,桑叶营养是基础,消毒防病是关键,认真做好消毒防病工作,以杜绝传染病源。消毒药物尽可能使用广谱高效的漂白粉或其他氯制剂,因微粒子原虫对氯制剂很敏感。认真加强养蚕制种各个阶段的防病消毒卫生工作。
1、养蚕前的消毒首先要搞好蚕室周围的环境卫生,清除杂草垃圾。然后冲洗蚕室、蚕具和贮桑室,要求做到无灰尘、无污迹、无残丝。最后才进行药物消毒。药物消毒一般分三次完成,第一次用石灰浆剧白墙壁;第二次用1.2%漂白粉液喷洒,保持30分钟;第三用福尔马林或毒消散消毒封闭一昼夜,保持77ºF时。蚕具一律进行蒸汽消毒,不能进行蒸汽消毒或无蒸汽灶的用1.2%有效氯漂白粉液浸渍消毒。必须特别指出,蚕种场要建立蒸汽消毒灶,这是防止微粒子病的关键手段之一。
2、养蚕期的消毒 养蚕过程中,为防止病原体重新污染,要进行经常性的防病消毒。蚕室要订立一洗手(调给桑叶前用漂白粉液洗手),两换鞋(进入蚕室、贮桑室换专用鞋),三不要落地(薄膜、蚕网、蚕座用品不准落地),四消毒(每天进行蚕体消毒,蚕室地面消毒,贮藏室消毒和用具消毒)和三、五令盛食期定期选除病弱小蚕等的防病常规,发现病蚕投入消毒缸,蚕沙要远离蚕室,沤制发酵杀死病菌后才施入桑园。严禁晒蚕沙作牲畜饲料或自留地用肥。
3、养蚕后的消毒 要重视搞好毛消工作。即蚕期结束后,蚕室连同蚕具一起先用1.2%有效氯漂白粉喷消,将病原杀死在未扩散之前然后再按常规清洗消毒。
4、蛹期的防病卫生
蛹期是病源体最易传播扩散的时期,从上簇到制种结束必须坚持每天上、下午用漂白粉水拖沫地面。簇中及削茧过程中出现的病死蚕、蛹必须集中消毒处理。特别是削茧鉴蛹时,每天晚上最好用2%福尔马林进行空气消毒,第二天应及时拾出摊蛹箔中死蛹。
(三)认真做好预检和母蛾检验
1、预知检验主要是做好各令迟服委的镜检,以便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所以原蚕收以时必须先做好蚁量分区饲养工作。各龄各区所袋迟眠蚕或病弱小蚕应放在82-86。F的多湿环境中培养1-2天,再行镜检,对入境蚕种,要做好补正检查工作。
2、母蛾检查 母种、原原种和原种均必须全部对号袋蛾;母种、原原种实行单蛾对检,原种实行以张为单位集团磨蛾至少制成四个样本对检,以上三级蚕种一旦发现有毒,一律以张为单位进行淘汰、烧毁。普通种必须按规定抽样袋蛾,第一样本包括始、未号蛾盒,实行集团磨蛾镜检,发现超毒批次,应严格淘汰
母蛾检查是检查微孢子原虫行之有效的方法。各级送检母蛾要妥善保管,待自然死亡之后( 7天),进行烘蛾处理,烘蛾温度以150F为中必,不得超过160F,严防母蛾混杂,霉变、虫鼠危害等。
(四)加强桑园治虫
我们在微粒子病发生区,镜检桑园野蚕,桑尺蠖,发现绝大部分有带毒情况,而且通过生物试验、有的能与家蚕相互感染。因此,加强桑园及周围绿化树木的治虫工作,是微防工作绝对不能忽视的。应根据桑园虫情及用叶情况,及时进行药剂治虫及人工捕捉。并在秋季养蚕结束后,用1000倍甲胺磷等高效长效药液露酒,冬季要进行清园、修剪,以降低来年虫口密度。
(五)慎重发展原蚕区:
从全国来看,原蚕区是蚕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蚕种数量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原蚕区的条件一般较差;消毒不易彻底,往往是出病区。因此,发展原蚕区生产,一定要注意原蚕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桑园管理和蚕种质量的监管工作,搞好种叶平衡,以保证蚕种质量。必须特别提出的是,对原蚕区从选择到定点生产都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指导思想,以便加强对原蚕区的建设,反对放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错误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