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汇清 李云楼 符保军 姚德球 陈步阳
谈顺友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桑品种选育组 415500) l 育种目标
选育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桑树新品种是提高蚕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我省的蚕桑生产目前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地区及湘西、南丘岗地区,栽培的桑品种以引进外省的湖桑32号、湖桑197号、沙2×伦109等桑树品种为主,这些品种具有很多优良性状。但由于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的差异,在我省栽培,成林桑园的亩桑年产叶量一般只有1500公斤左右,而且成林一般需要三年以上。根据我省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及养蚕布局和饲养特点,选育桑树品种的总目标应该是: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具体目标是:
1.1产叶量高 高于现行良桑品种湖桑32号20%以上,与我省近年育成的湘7920产叶量相近,成林桑园亩桑产叶量要求达到2000公斤以上,高产桑园亩桑产叶2500公斤以上。
1.2叶质良好 桑叶质量不低于现行推广的良桑品种,养蚕成绩优于“湘7920”。
1.3抗逆性强 特别是抗萎缩病能力较强。
1.4适应我省栽培管理技术水平,春秋兼用型桑品种。
2 育经过
2.1亲本选配
新本的选配是育成新品种的关键。该品种的亲本杂交组合是采用广东桑系统的塘7为父
本,该品种发芽早、节间较密、生长芽多、生长势强,开雄花。其缺点是抗寒能力弱,春季易受冻害,雄花开放较多,影响春叶产叶量。其母本澧桑24号是我省50年代选育出的地方桑品种,春季冬芽萌发率70%左右,秋叶产量高,叶型中等,叶色深绿、叶肉厚、叶质好,多数雌雄同株,少数雌雄异株,雄花一般不开放,抗萎缩病力较强,杂交优势明显。这两个亲本杂交后,使双亲的优良性状结合,获得比亲本更为优良的新品种。
2.2选配的依据
80年代初期,我省从广东、广西引进一代杂交桑种进行试验,同时引进了苗33、沙2、伦109、伦教40、塘10等亲本材料,在本所品种资源圃中进行仔细的调查,观察记录,并进行遗传性状分析和叶质化学成份分析,结合“桑萎缩病防治技术及抗病机制研究”课题组的工作,对这些品种进行了抗萎缩病能力的测定,然后根据这些品种的特点和性状,确定以苗33、塘7、伦109等二倍体品种为首选品种,与我省的优良地方桑品种澧桑24进行有性杂交。利用澧桑24抗病、抗逆性强、叶质优良的特点与发芽早、节间密、生长芽多、生长势强的广东桑进行有性杂交,通过优良单株选,希望选育出一个优良的桑树新品种。
2.3育成经过
1989年课题组进行套袋授粉杂交,先后组配了30多对杂交组合,所得杂交桑籽,全部育成实生桑苗,从幼苗出土开始,在桑苗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认真观察,经过筛选,在观察圃中表现了三个优良单株系,即澧桑24×苗33(澧州3号)、澧桑24×伦109(澧桑9号)和澧桑24×塘7(澧州7号)。随即于1990年将这三单株系移栽于选种圃中,经过连续二年的单株选育与嫁接繁殖,于1991年选育出了具有栽培丰产型的优良单株——澧州号。1992年2月上旬本所建立了以湖桑32号、湘7920为对照的比试圃。经过几年的产叶量调查、叶质养蚕试验和抗病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澧州7号的各项经济性状,均表现良好,达到和超过了预定的育种指标。特别是生长势与产叶量方面优势显著,适宜我省滨湖及丘岗地区栽植的高产新桑品种。
3 生物学性状
3.1 形态特征
3.1.1 树形:较高大,枝态直立紧凑。
3.1.2 枝条:条直而长,粗细中等,节间密,皮青黄色,皮孔长椭园形较突出,平方厘米13个左右,节间距离为30—35个/米,叶序为八分之三,无侧技。
3.l.3 冬芽:正三角形,黄褐色,无副芽,芽褥突出,叶痕半椭园形,芽鳞5~6片。
3.1.4 叶片:叶为长卵园形,叶尾尾状或双尖,叶形较大,一般叶长23cm、叶幅18cm左右,叶肉较厚约23~25mm,叶色翠绿,叶面平整,光泽较强,叶脉三出,片叶平稍下生,叶缘乳锯齿状,叶柄长4.5cm。
3.1.5 花:开雄花,花较多,主要集中在枝条基部,花叶同开。
3.2 发芽期和发芽率
澧州7号在洞庭湖地区栽培脱苞期一般3月15日前后,开叶期比湖桑32号早5天左右。
发芽率平均达88%,发芽早,发芽率高是本品种的特征。见表1。
3.3 产叶量及性状调查
澧州7号桑品种发芽率高。发条数多,长势旺是高产的基础,几年来农村比试点和比试圃的调查,其产叶量均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增产30%以上,生长芽多是该品种产叶量高的重要因素。
3.3.1 生长芽率
据1993年——1995年的调查,澧州7号生长芽率平均达30%以上,发芽率高、生长芽
多是该品种产叶量高的重要因素。
3.3.2 发条数与条长
澧州7号桑品种发条数多,枝条长,栽植当年平均单株发条数3根以上,栽植第二年达6
根以上,平均条长达1.4米以上,其条数及条长与对照种湖桑32号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见表2
3.3.3 产叶量
澧州7号桑品种栽培的第二年,亩产桑叶量可达2500公斤以上,与湘7920相近、比湖桑
32号增产39%以上。见表3。
为了正确判断品种间产叶量的差异,在不同品种,不同小区,经过统计方法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方差分析,继续进行t测验,证明澧州7号与湖桑32号有极显著差异。
3.4 桑叶质量
桑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蚕的生长发育、蚕茧产量、茧丝质量及蚕种繁育产量和质量,为了鉴定澧州7号桑品种的叶质优劣,进行了叶质营养成份分析、叶质养蚕试验、丝质鉴定及一代杂交蚕种制种试验。
3.41 叶质营养成份分析
澧州7号的桑叶叶质营养成分见表4。
从表4可看出,澧州7号桑叶蛋白质、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较丰富,与对照品种湖桑
32号的营养成份基本相似。
3.4.2 叶质养蚕试验
1993年以来,对澧州7号桑品进行了叶质养蚕试验,每个桑品种重复4次,每区养蚕400
头,饲养成绩见表5、6。
从表5可以看出用澧州7号桑品种养蚕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与湖桑32号的饲养成
绩相似,结茧率基本接近。虫蛹率高于对照品种。
从表6看,春秋饲养成绩,万头产茧量、万头茧层量、100公斤叶产茧量、亩桑产茧量均优于对照。丝质鉴定成绩见表7。
澧州7号养蚕能明显提高解舒率,达到83.33%,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养蚕解舒率净增16.89%。制种成绩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利用澧州7号养蚕制种,产卵数量比对照品种略有增加,良卵数略有提高。
3.4.3 秋叶硬化程度
澧州7号桑品种桑叶硬化迟,落叶迟,落叶比湖桑32号迟10天左右,见表9。栽培该品种适宜饲养晚秋蚕。
从以上的分析,饲养试验结果说明,澧州7号桑叶质量优良。
3.5 抗逆性
澧州7号抗萎缩病的能力较强。1993年先后在澧县官垸乡、余家台乡等地进行了套接接
种测定试验。接种方法是:7月上旬将有病枝条剪下,取出套管及时套接在当年栽植的桑树枝条上,第二年春、秋两季分别调查发病情况,澧州7号发病率为9.99%,湖桑32号为25%,湘7920为30%。
4 栽培特点
4.l 澧州7号生长快,产叶量高,宜选择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栽培,由于其生长势旺,单株产叶量高,在多边地栽培更能发挥其高产性能。
4.2 澧州7号可养成低、中、高干树型,适当提高树型更能发挥其生长势旺的特点。
4.3 澧州7号发芽率高,生长芽多,冬季剪梢适短,留枝宜长,夏秋采叶应该注意留叶柄,防止损伤腋芽。春季发芽早,生长快,可作小蚕用叶,也可作大蚕用桑。秋叶硬化迟,注意采养结合,并合理施肥。
4.4 经过多年的观察、调查,以亩栽800株
——1000株更能发挥其高产性能。
5 存在问题
春季雄花开放较多,对春叶产量有一定影响。秋季落叶迟且色泽好,须注意采养结合。
*本文由符保军同志执笔,唐汇清副研究员审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