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两高一优”栽桑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

 
                 叶 伟 彬
             (湖北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430070)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蚕业是我国蚕业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是蚕业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我国的蚕业生产要成为充满活力和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的现代化产业,只有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实现高效益之路。桑树栽培是蚕业生产的基础,“两高一优”栽桑技术的确立,对实现蚕业“两高一 优”,提高丝绸行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1  “两高一优”桑树栽培枝术研究和应用现状 
    1.l“两高一优”栽桑技术的研究基础 
    随着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桑树栽培学科不断得到发展与进步,目前已经确立了以低干密植、快速、高产稳产为中心的桑树栽培技术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桑园的报酬率和劳动生产率。据统计全国亩桑产叶量已从1984年的430公斤,提高到1994年的835公斤。一些科学技术较发达的蚕区,亩桑产叶量提高更快,以浙江省为例,该省1978年127.2万亩投产桑园平均亩产叶量只有542.4公斤,1994年平均亩产叶量已达1410公斤,成为我国大面积高产典型。我国“两高一优”栽桑技术,在改革开放不断进步,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1.1桑苗的繁育
    首先是桑树杂种优势的利用上的突破。随着一批桑树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的育成与大面积推广,简化了桑苗繁育的程序,降低了新桑园建立的成本,使桑园的投产期提前了两年多。如沙2×伦109组合在长江流域蚕区推广,采用 “直播一步成园’物方法,改变了过去这些地区,先培育实生苗,后嫁接,再定植的繁育方法。其次是无性繁育杀菌的技术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各地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繁苗方法,如一菌多用法,双季压条法,室内芽接法,简易芽接法,土钵绿枝扦插法,芽接扦插育苗法,全光喷雾扦插法及纤插的倒置预措处理等。这些措施和方法,大都具有省工、省穗和成活率高的特点,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研究,解决了一些难发根的优良桑品种扦插繁殖的技术问题。在外源激素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进一弄清了 NMH、NAA、ZBA、 BPPP33、ABT与桑树扦插生根的关系,进而较好地掌握了这些激素处理穗条的时间。浓度和方法。
  在生物技术领域,桑树组织培养应用取得重要进展,现已掌握了花药培养技术、未受精子房的培养技术和离体无性系的快速育菌技术。桑幼胚、胚轴、子叶、叶片,茎段和原生质的培养已获得新的植株。桑树的基因工程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获可喜的进展。如华南农业大学管志华等,将人工合成的柞蚕抗菌肽D基因,通过根农杆菌TI质粒载体转入桑叶片组织,经卡那抗性筛选后培养诱发出不定芽,最终获得基因苗。由于柞蚕抗菌肽D基因对青枯病假单胞菌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因而对培育抗青枯病桑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l.1.2桑园的建立
  已确立了低干密植,快速丰产高效益的栽培技术体系。各地从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经济产量出发,利用沙2×伦109的杂交优势和该组合枝条发根容易的特性;利用湖桑的嫁接寄 栽:小苗移栽,速成养成等措施,因地制宜创造了快速、高产、高效益的桑园建立方法,如沙2×伦109一年生枝条扦插一步成园,桑苗嫁接体薄膜袋贮藏栽植一步成园,芽接育苗一步成园,可以获得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收益的效果。利用快速成园的方法,桑园的投产期比过去那种一年栽桑定干、二年春伐养型,三年提早夏伐,四年正式投产的建园规程提前两年投产。如山东省日照市安家湖村,采用嫁接体快速建国的方法,创造了当年亩产叶820公斤,产茧54.6公斤,第二年亩产叶2423公斤,产茧150公斤的高效益。在丰产桑园的群体结构方面,通过反复研究和实践。总结出高产桑园群体结构模式,即每亩年产茧150公斤的湖桑类型桑园,亩栽植株数应在800——1000株,每亩有效条数7000——8000根,平均条长1.4米,总条长9800——11200米;亩年产桑叶2000公斤的桑园,苗栽植1000株,亩有效条应在7500——8000根,亩条长应达到11000米。此外,经不断调查研究和生产实践,逐步掌握了不同地理条件的栽桑客观规律,使这些地区的栽桑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如江西省红壤和湖北省大别山的麻骨土,通过抽槽换土,增施有机肥,使桑园持续高产。陕西的陡坡地灌桑垄槽栽培技术,不仅能防治陡坡地水土流失,防汛抗旱,而且还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桑树高产稳产。新疆和江苏海安等地的盐碱地,通过挖渠降低地下水位,灌水洗盐,抡墒松土和种植绿肥等措施,有效防止盐分上升,使桑园高产稳产。福建省的洲 地栽桑、浙江省肖山的海涂栽桑、湖北襄阳的沙滩栽桑、云南高海拔地区的栽桑及四川的地边, 路边、田边、溪边栽桑都有各自成熟的经验。各地还根据栽桑学科与养蚕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制定了一批栽桑养蚕的配套技术,创造了大批高产效益典型。如浙江省农业厅通过研究制定的“亩桑产茧150公斤的技术模式”、浙江省湖州市农业局提出的“33万亩桑园亩产茧100公斤的配套技术”.浙江仙居县林特局的“滩地桑园亩产茧100公斤,150公斤,200公斤模式栽培”,湖北省蚕业研究所研究制定的“大别山区亩桑产茧100公斤的技术标准”等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l.1.3桑园肥培
  根据桑树的营养生理和多次采叶的特点,利用各地土壤普查的成果,从提高肥料的报酬率出发,围绕肥料类型,施用量,次数,施肥方法等开展大量的研究,取得大量数据。沈增学等对亩产茧150公斤桑园土壤分析,结果表明,高产桑园全氮的含量在0.l%以上,有效磷在13PPm;李茂贞等通过研究认为,亩产叶3000公斤桑园,年亩施纯N不得少67公斤、P2O525公斤,K2O36公斤;沈国新通过对肥料的形态与桑树营养生理的研究认为,复合肥的利用率比混合肥高,能增产桑叶20%左右,桑树对N.P.K素是按比例吸收,并以固定比例分配到枝、叶、根中,但其绝对吸收量增加。同时科技人员还在桑园配施磷钾肥、桑园间作绿肥,增加养园的效果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桑园管提供大量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桑园的施肥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逐步推广以产走肥的方法、按公斤纯氮产叶50公斤计算施氮量,按NPK比例配施磷钾肥。二是确立了全年多次施肥,重施有机肥,重施夏肥,NPK配合,巧施微肥的配方施肥方法。并先后在江苏、山东、广东、湖北等省兴建了桑树复肥厂,年产桑复肥超过10万吨。三是确立了穴施、 沟施、全面施为主,根外施肥相结合的施肥方法。四是先后研制成桑叶宝、叶面宝等桑叶增产素,作为肥料的补充剂,使肥料的报酬率提高。
  1.l.4桑园的采伐
  全国蚕区已确立了符合桑对生理要求,与蚕作制度相适应的桑园采伐技术。如广东从80年代起逐步改变过去单一的,以冬根刈剪定养成为主的采伐方法发展成现在有春根刈,夏根刈、冬根刈以及当年留大树尾等多种形式的多元采伐技术,并且创造了“提早挫远、空中密植、促进成熟”方法。不仅改善叶质,使亩产叶量提高10%以上。随着沙2×伦109杂交桑在长江流域蚕区的推广,这个地区已探索出一套采伐方法,如“春重剪、夏根刈”“隔行春根刈、夏根刈”和“全年两次剪伐”等。长江流域蚕区在进一步完善春夏轮伐的剪伐技术同时,广泛采用夏伐留基叶,晚秋蚕后留叶8——9片,冬季水平剪梢等措施,增强了树势,增加桑叶15%以上。山东省文登县创造的低于桑留芽夏伐技术,可使当年夏秋叶增产36.8%,来年春叶增产51.9%。
    1.1.5桑园管理
    围绕降低桑园管理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省力桑园管理技术进行研究。其中在桑园除草剂的应用和开发、桑园机具的研究和应用上取得较为明显的进展。“克芜踪“和草甘磷等除草剂获大面积的应用,桑园的农机具,如旋耕机、伐条机具、绿肥埋育机、机动喷雾器和灌溉机械等也正在开发利用。此外,桑园的生态除草和桑园的免耕也开展研究并引起重视。
    1.1.6桑园的复合经营
    包括桑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和提高桑园光能利用率进行套种(养)其他作物(动物)。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已从初级利用向高层利用发展。从过去利用桑枝养成桑叉、编织、作燃料,发 展到用枝条培养食用菌,用桑纤维制纤维板和高级桑皮纸。对桑椹的利用更为广泛,如果酒、果酱、蜂蜜桑椹膏。用桑叶和桑椹制成的保健饮料,除人们公认的畅销饮料夏桑菊外,还有诸多已经形成批量生产,如广东的无核桑果汁、陕西的桑菊茶、四川的桑椹浓缩计、桑椹红色素、桑椹口服液已打入国际市场。桑园的套种套养,近年发展迅速,经济效益,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主要套作模式有桑——蔬菜—一鱼草;桑—一 药材——蔬菜;桑——蔬菜——食用菌;桑—一 碗豆——大蒜——蔬菜等。另外,还有桑茶间作,桑基鱼塘桑园里放养禽类等。
    1.2“两高一优”栽桑技术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2.1  现有桑园产叶量偏低。以1994年为例全国桑园面积近100万公顷,亩桑产叶量只有835公斤,每亩桑荷种量不到1.6张。其原因一是桑树老化严重,低产桑园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全国约有万亩桑园树龄超过10年,而绝大多数密度偏小,缺殊严重,树势衰败;二是投入减少。以施肥为例,绝大部分桑园施肥不足,有机肥偏少。1991年调查湖北省桑园平均亩施量纯氮不到8公斤。
    1.2.2蚕桑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一些研究成果未能很好推广,常规技术得不到普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体制解体,一个以联产承包责任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又未形成,加之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科技服务对象、规模和要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客观上给科技服务增加难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走向经营型,原来为数不多的农技人员有的已下“海”,使栽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慢。以桑树新品种为例,近年来经国家审定的桑品钟就有11个,加上省级品委会审定的达20多个。区多数品种未能推广,桑品种的多乱杂局面还有待进一步扭转。又如桑树病虫害的防治,由于经费不足,原来已经建立起来的测报站有的转向,有的名存失亡,导致一些地区桑树病虫害暴发。      1.2.3  农用物资价格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两高一优”栽培技术的实施。如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价格膨胀,大大加大栽桑成本。由于粮、棉、 油等主要农作物多次调价,使蚕茧的比较价格降低。如1987年蚕茧与棉花比价为1:2:5, 到1995年已接近l:l;这就使农民调整资金投向,减少了对桑园的投入。
    2  “两高一优”栽桑技术的发展对策
  “两高一优”桑树栽培技术,高效益是目的,高产、优质是手段,并直接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实现高效益,必须要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及优化投入的前堤下,以生产最多、最优、使用价值最高的产品。要达到“两高一优”之目的,必须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2.l  栽桑优化投入的研究。其中包括桑园优化施肥技术、桑园少耕或免耕技术研究,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桑园机械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要特别重视对那些投入少,无污染,效果明显的技术研究,如生态除草和生态防治技术等。
    2.2  继续进行以低干,密植、快速、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把桑树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加速选配桑树多倍体杂交组合,推广一代杂种,以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减少新建桑园的投入,要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尽快使桑树组织培养技术实用化。
    2.3  开展桑园复合经营的经营模式及桑树综合利用的开发研究。提高桑园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桑园土地报酬率。
    2.4  重视对老桑园的复壮和更新,提高新建桑园的质量,新建桑园要起点高,桑园设计的经济技术指标,要与日益增长的劳动生产率相适应,并县要提出实现生产指标的措施,切忌盲目性。
    2.5  努力推广现有研究成果,加快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据统计,从1979年来,我国桑树栽培、育种和桑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省市级以上研究成果近50项,其中有一半的成果未能被应用,因此,要创造条件,使成果“活化”,并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2.6  要尽快总结出我国不同地区亩桑产叶量2500—3000公斤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桑树栽培技术,并从理论上阐明其高产规律。
    2.7  进一步确立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农资价格,在调整粮、棉、油等价格的同时,适应调整蚕茧价格,使蚕茧与其他农产品的比较价格日趋合理。
    2.8  “两高一优”蚕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两高一优”栽桑技术则是该工程中的第一车间。栽桑、养蚕及蚕茧加工等必须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规律的新的茧丝绸管理体制,以确保“两高一优”技术研究和实施。
    中央已经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已经为“两高一优”栽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国的蚕业必将在“两高一优”道路上显示出无比生机,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