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一 乐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2120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桑树育种和桑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全国各地育成的桑树新品种20余个,桑树一代杂种的利用在生产上被广泛应用,我国桑树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基本完成,搜集到的种质资源入圃保存。据不完全统计,15年来,桑树育种和桑树种质方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国家发明奖1项,省、市级奖约25项。这些成果推广应用以来,已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对我国蚕桑生产的发展,桑树品种良种化作出了很大贡献。
1 桑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整理与利用
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多样,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桑树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桑树种质资源。
1.1 桑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概况
1979年6月国家科委、农业部关于开展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的通知后,全国主要省。
自治区及有关科研、教育单位,先后进行了补充征集桑树种质资源,迄今为止,全国几个省、自治区的20个科研教育单位保存了桑种质资源2600余份,其中地方品种近千份,新选育的品种及材料200余份,优良株系1000余份,野生
资源300余份,国外引进品种90余份。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在1979年以前,保存桑种质资源数505份。1980年起先后
到四川、湖北、山西、贵州、西藏、湖南、云南等省区的99个县、238个乡进行了10次考察收集。行程50500公里,收集到桑资源1120份,主要保存资源数1625份,为1979年保存数的二倍多。保存的桑种质资源包括国内即国外资源两大部分,国内有江苏、浙江、四川、安徽、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河北、河南、甘肃、宁夏、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西藏、台湾等26个省、自治区。国外包括日本、独联体、朝鲜、意大利、法国、
越南、印度、泰国、缅甸、阿富汗等10个国家。
从已收集的桑种质资源看,我国是世界上桑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这些资源可分为栽培种与野生种,从用途上可分为叶用、果用或叶果兼用等,从分布看,还可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态类型,例如珠江流域的广东桑类型、太湘流域的湖桑类型、四川盆地的嘉定桑类型、长江中游的摘桑类型、黄河下游的鲁桑类型、黄土高原的格鲁桑类型、新疆的白桑类型、东北的辽桑类型。
1.2 桑种质资源的整理研究工作更加深入
在桑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的基础上,开展了整理和研究工作,经整理和分类鉴定,保存的资源中有13个桑种3个变种,其中栽培桑种有4个:即白桑、鲁桑、广东桑、瑞穗桑;野生桑种有9个:即川桑、华桑、长穗桑、蒙桑、长果桑、山桑、鸡桑、细齿桑、黑桑;3个变种:垂枝桑、大叶桑、鬼桑。同时查明了桑种的分布地区、海拔高度和分布区域的生态环境。
选拔出的优良地方品种有:黑油桑、大花桑、大红皮、甜桑、转搁楼、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桐乡青、湖桑197、华明桑、大叶瓣、黄桑、圆叶瓦桑、道真桑、梨叶大桑、蒙阴黑鲁、黑格鲁、白格鲁、饽椤桑、牛筋桑、芦桑、勺桑、胡桑、秦巴桑、藤桑、延边鲁桑、和田白桑等品种,其中荷叶白、桐乡青、团头荷叶白、湖桑197号等品种的推广面积达全国桑园总面积的50%,这四个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于198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桑树地方品种的选拔与推广,对促进我国蚕桑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收集地和种质保存圃的调查和鉴定,还发现了一些具有特异性状的种质资源,如:早生早熟的种质资源,发芽率高的粉质资源。节间密的种质资源,大叶型的种质资源,发条力强的种质资源,发根力强的种质资源,叶质优的种质资源,产椹率高的种质资源,抗黄化型萎缩病的种质资源,抗黑枯型细菌病的种质资源,抗氯化物的种质资源,抗寒的种质资源,另外还有抗旱、
耐盐碱,生长快、硬化迟等种质资源。为桑树育种提供了大量的、优良的基础材料,同时为生产上也提供了不少可以直接利用的优质高产的良种。
2 桑树新品种选育
优良的桑树新品种是获得优质、高产蚕茧的基础,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人们对桑树新品种的需求也愈来愈迫切。长期以来,桑树新品种选育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为主要选育目标。但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桑树新品种选育也要为“一优两高”农业服务,所以应把优质放在首要的目标;同时抗逆性应把重点放在抗桑黄化型萎缩病、抗桑青枯病、抗桑疫病桑品种的选育上来。
2.1 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的桑树新品种在生产上应用推广
近年来,全国各科研、教育单位均选育出一批适合当地栽植的优良桑树品种,1989年4月经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其主要经济性状符合国家审定标准,并经农业部批准的桑树新品种有育151、育237、育2号、7307、
璜桑14号、选792、伦教40号、试11号、塘10×伦109、吉湖4号、选秋1号等11个品种。如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抗病丰产新品种育2号、早生桑育151、育237于1991年获得了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将苍溪49号×育2号的杂交种子用N2激光处理培育出优良品种7681,于1989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山东省蚕业研究所选育的选792,于1991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桑品种农桑8号已通过省级鉴定;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桑树新品种有71一1、湖南省蚕桑研究所育成的高产新品种湘7920。正在参加全国桑树品种鉴定之中,广西蚕业指导所育成的7625。云南省蚕桑研究所育成的云桑798、四川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川852都是一些产量高、叶质优的好品种,广东省选育出的抗青10号,对控制青枯病的蔓延和危害起了积极的作用。
2.2 桑树多倍体育种研究取得显著的进展
三倍体桑品种叶量高,又具有叶质优的特点,为此,国内外育种工作者把育成三倍体品种作为一个热门课题,我国在桑树多倍体育种方面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进展很快。在多倍体种质资源、无性系四倍体桑诱导技术、人工三倍体桑品种的选育与三倍体杂优组合选配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有的已在生产上发挥了作用。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丝绸学院用西庆1号(4×)×育2号,育成的三倍体桑树新品嘉陵
16号于1992年11月通过了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三倍体品种“大中华”,已在全省八个鉴定点进行鉴定,这两个三倍体品种均表现了产叶量高、叶质好、抗逆性强的特性,深受蚕农的喜爱。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开展了桑树多倍体种质资源普查,发掘出一批多倍体种质资源,并采用广东育成的一代杂交桑沙2×伦109幼苗为主要材料诱导出四倍体材料一百余份,并培育了抗青枯病的三倍体杂优组合;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成功地诱导了优质高产新品种育71—l的四倍体植株,通过有性杂文获得了生长势旺的三倍体植株。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陕西省蚕桑研究所、新疆和田蚕研究所等单位用秋水仙碱处理不同的桑品种,获得了湖桑199、荷叶白、桐乡
青、团头荷叶白、密眼青、大墨斗、707、新一之籁、761、871、洛山1号等多个优良品种无性系四倍体植株。
2.3桑树一代杂种利用前景广阔江浙一带,桑树的繁殖主要采用嫁接繁殖法,时间长、技术环节多,成本高;自然杂交种子培育的苗木,性状杂乱、产叶量低、叶质差,不能直接栽植成园。我国桑树一代杂种的利用研究虽在日本、苏联之后,但进展较快,实用化程度较高,广东省选配出的沙2×伦109、塘10×伦109,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丰驰桑,现已在全国十多个省、区推广应用,最近,广东省农科院蚕研所选育的69×851、湖南省蚕桑研究所的澧桑24号×苗33杂优组合均具有高产、优质的特性。
桑树一代杂种的利用,为速成密植桑园的建立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对实现条桑收获、省力化养蚕、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此外,桑树品种主要病害抗性的鉴定方法,抗病品种的筛选与培育的研究已初见成效,并更加深入,应用组织培养保存桑种质资源、试管培苗、桑花药和胚培养已获成功,桑原生质体的分离技术及原生质体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