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韵琴 袁碧华 屠振力 陈立军 陈善豪
(浙江农业大学) (福建化工研究所)
1 引言
随着乡镇工矿企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农村星罗棋布的砖瓦窑,排放大量的气态和生态氟化物,附着在桑叶表面或经气孔吸入叶内污染桑叶,蚕食下多氟的桑叶,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为了确保春茧生产,省政府下达文件,强制砖瓦窑停火,但有些容厂片面追求自身利益,采取明停暗烧手法,故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氯污染的危害。为此,我们从88年开始,先后采用20多种药剂进行解毒试验,试图通过药物添食,减轻或消除氟对蚕的毒害。通过7年筛选试验,初步筛选出解氟剂C的解毒效果较好,现将试验结果初报于下。
2 材料与方法
2.l 时间和地点 1994年春期,浙江农业大学养蚕室
2.2 材料 供试蚕品种 菁松×皓月;供试桑品种
湖桑197;供试药品6000PPmNaF母液、解氟剂C。
2.3.l 桑叶添氟浓度及解氟剂浓度
桑叶添氟浓度 F(I)10PPm、 F(Ⅱ)20PPm、F(Ⅲ)30PPm
解氟剂浓度 1%。
2.3.2 处理方法将
鲜叶在氟液中浸湿→晾干→喷解氟剂→晾干→待用(或喂蚕)。
2.3.3 试验设区
鲜叶、鲜叶水、鲜叶C;F(I)、F(I)C、F(Ⅱ)、F(Ⅱ)C、F(Ⅲ)、F(Ⅲ)C等九种处理各三次重复,27小区,每小区100头蚕。
2.3.4 饲育方法
全龄每天给桑三次,l-2 龄常规饲育,3—5龄按试验设区处理,早、晚2
次给桑时用解氟剂处理过的桑叶喂蚕。
2.3.5 桑叶含氟量测定方法
叶片去叶柄后放入80℃恒温的烘箱内烘干,粉碎后秤量供测,同一龄的样品均在同一时间测氟,各设三次重复,测氟方法是采用常规高氯酸浸提、氟电极法。
2.3.6 调查项目 (l)桑叶含氟量、(2)蚕儿发育速度、(3)结茧率、死笼率、上茧总量及茧质
3 试验结果
3.l 桑叶含氟量测定
3—5龄鲜叶及各添氟浓度处理后桑叶含氟量测定结果见表1。 

3.2 发育速度
由上表可知,鲜叶C及F(I)C经过时间与对照区相同;F(Ⅱ)C及F(Ⅲ)C分别比F
(Ⅱ)、F(Ⅲ)快13小时和8小时。
3.3 结茧率
除鲜叶区的结茧率与鲜叶水、鲜叶C差异不明显外,其余各试验区均比对照区高,详见表
3。 
由表3可知, F(I) C:显著高于 F(I),F(Ⅱ)C及 F(Ⅲ)C均极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区 F(Ⅱ)及F(Ⅲ)。
试验结果表明,在桑叶含氟量较高的情况下使用解氟剂,其解毒效果较明显,显著提高了结茧率。
3.4 死笼率
经解氟剂处理的各试验区,其死笼率均低于相应的对照区,详见表4。

试验结果表明,解氟剂对蚕体无毒害作用,且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健蛹率。
3.5 上茧总量
除鲜叶、鲜叶水及F(I)与对应的试验区鲜叶C及F(I)C上茧总量差异不明显外;F
(Ⅱ)和 F(Ⅲ)经解氟剂处理后,均能极显著地提高上茧总量,说明解氟剂有助于提高蚕体生命率,从而提高结茧成绩,增加上茧总量,详见表5。 
3.6 茧质调查
试验结果表明,对全茧量的效应。鲜叶区及
FⅡ)区经解氟剂处理后,无明显差异乡(直)
区经解氟利处理后,全茧量虽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F(Ⅲ)区经解氟剂处理后,全茧量明显提高,其差异达到明显水平。详见表6。

对茧尽量的效应,除鲜叶区及F(I)检经解氟剂处理后效果不明显外,F(Ⅱ)C与 F(Ⅱ)相比,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F(Ⅲ)C与 F(Ⅲ)相比,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详见表7。

对茧层率的效应,除鲜叶及F(Ⅰ)区效果不明显外,F(Ⅱ)及 F(Ⅲ)在经解氟剂处理后,茧层率明显提高,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详见表8。

4 小结与讨论
4.l 本试验使用解氟剂C解毒添食,没有发生拒食现象,对蚕儿生育亦无任何副作用。
4.2 当蚕食下含氟量高的桑叶时,首先表现的症状是食欲减退,生长发育速度减慢,群体发育不齐;使用解氟剂C添食后,食欲状况明显改善,蚕儿发育齐快,减蚕率和死笼率明显厂降,结茧率及上茧总量明显提高。试验结果表明,解氟剂C具有良好的解毒效果,能增强蚕儿体
质,提高蚕茧产质量。
4.3 在本试验桑叶含氟浓度范围内,解氟剂C的解毒效果,随着桑叶含氟量的递增而提高。这是因为蚕体本身具有一定的抗氟能力,在桑叶含氟量低的情况下,对蚕体并无明显的毒害作用;而当桑叶含氟量超过其承受能力时,添食解氟C,即显示其解毒作用,特别是含氟量高的F(Ⅲ)区在5龄发生死蚕较多,经解毒处理后,死亡率明显降低。
4.4 本试验各处理区的上茧率统计分析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是因为对照区的病弱蚕在饲养过程中已被淘汰,上簇的蚕都是发育正常的蚕,故结的下茧少,因而上茧率的统计分析差异不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