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国 新
(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 310021)
近年原蚕品种更新频繁,平均每十年更新一代。原蚕的性状变化较大。而原蚕专用桑园的培育及桑叶的利用方法几乎不变。专用桑园的产质量成为影响高产高效蚕种生产的潜在因素。为此,自1989年起,针对原蚕专用桑园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选择性地作了一些调查研究。调查表明:种茧育专用桑园在群体配置,桑品种结构,树龄构成,桑园施肥、土壤肥力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亩桑蚕种生产量与蚕种场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l 试验与结果
1.l 桑园群体配置
1989年在大麻等蚕种场种植亩栽530、
600、660、750、1000株的桑园各0.5亩,设3个
重复,桑品种荷叶白,1991——1992年定伐进行桑叶产质量调查如表1——2。
从表1、表2看出,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亩栽株数,能明显提高桑叶产量,1000株区比530
株区增产17.3%,750株区增产11.6%;经化学测试,530——750株间二年二季桑叶主要
化学成分均无较大差异。粗蛋白与可溶性糖含量开差小于0.5个百分点,全磷、全钾、全CaO
含量开差低于0.02、0.1、0.1个百分点;而1000株叶质,尤为春叶可溶性含量偏低;本试验对530株,750株区进行生物鉴定,表明二者对原蚕生产及制种成绩无多大差异。
故蚕种场桑园栽植密度可从目前的400——500株/亩增加至750株/亩,二腰四拳中干偏低养成,能在不影响桑叶质量下显著提高产叶量。与大面积生产桑园比可增产约4成,
亩桑制种量从330张增至528张,亩净增经济效益2000余元。
1.2 优化桑园施肥
1.2.1 NPK比与制种成绩
1989年起在王店等4个代表我省主要类型土壤的桑园中进行不同NPK肥比试验,供试桑品种荷叶白,亩栽318—500株。在亩施300kg菜饼下,设NPK比10:3:5、10:5:5、10:
6:8、10:6:10四个处理,3重复,小区面积0.6亩。用肥4年后进行桑叶产质量调查,如表3——4。
从表3、表4看出:(1)不同NPK配比施肥若干年后,亩桑产叶量以10:5:5最好,比10:3:5区高11%,春叶尤为明显,为14%。(2)不同配比桑叶饲蚕,制种成绩以10:3:5区最差,造卵数、产卵数、良卵数、克蚁制种量等以10:5——6:6——8最佳,其中中系原变以1O:6:8
较好,日系以10:5:5较好,春期更为明显。所以,合理的NPK比例施肥,能优化叶质,提高原蚕产出卵。
l.2.2 NPK比与原蚕的饲料效率试验在本所进行供试4年生盆栽桑,品种荷叶白,前4年用肥分设NPK比为10:3:5、
10:5:5、10:6:8,空白(CK)4处理,每处理15株桑。供试蚕品种春为浙蕾、春晓,中秋为兰天、白云,每处理80头蚕,3重复。结果如表5、表6。
从表5、表6看出(1)不同NPK配比影响叶质,中系原蚕以偏低PK为好,而日系以较高
PK较好,中、日平均以10:5:5为好;(2)造卵转换率与产卵转换率中系为10:6:8区>10:5:
5区>10:3:5区>CK,日系为10:5:5区>10:6:8区>10:3:5区>CK,即中系原蚕适当提高PK肥后能提高饲料效益;(3)中、日系平均饲料效率以10:5:5较好。
1.3 桑品种搭配饲育原蚕
1990年在绍兴市农校选择栽于同一地块的3个6年生不同熟期的桑品种,春期分1——2龄、3—一5龄前3天、5龄3天后共3个阶段,中秋分1—-3龄、4——5龄2个阶段
分饲各品种桑叶,供试蚕品种春期为菁松、皓月,中秋为薪杭、科明,设处理各4个,春为(l)全龄荷叶白;(2)全龄湖桑87;(3)荷叶白——
湖桑87——荷叶白;(4)湖桑87——荷叶白
—一湖桑87。中秋为(1)全龄荷叶白、(2)全龄湖桑87、(3)桐乡青—一荷叶白、(4)荷叶白
——湖桑87,结果见表7。
从表7看出:(l)春秋二期桑品种搭配饲育且均不同程度地优于单一品种区,而全龄同一品种时,以晚熟荷叶白优于早熟湖桑87;(2)春期中系以处理4即早熟湖桑87接在后期最佳,日系以处理3即早熟湖桑87接在中间最佳;(3)中秋期早熟品种接在后期则较差(处理8),迟熟品种接在后期则较好(处理7)。
2 讨论
2.1 关于桑叶产量与制种成绩
一向认为高产密植桑园影响蚕种产质量,
故种茧育专用桑园一直延稀植群体。有关种
茧育桑园适度密植虽已作了不少研究,但推广缓慢,关键是如何提高蚕种场的接受能力,我们采用了“扩大中试面积,召开现场会”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关于专用桑园的施肥
专用桑园的施肥是蚕种场桑园管理的重点,大多数蚕种场较重视有机肥与PK肥的投
入。但重施N肥造成肥料损失及NPK比不合理现象突出,关于N肥的用量,我们曾作过报
道。本文报道了NPK比与产卵量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桑园土壤为一动态因子,若干年后,仍要根据土壤肥力的变化进行调整。
2.3 关于早熟桑品种
蚕种场栽植早熟品种,主要目的是提供小蚕用叶,本研究发现合理利用早熟桑是提高产出卵的一条有效途径,关键是将早熟叶适量延用到春原蚕5龄与晚熟桑搭配饲育原蚕。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早熟桑成熟充分,含糖量高,有利于卵物质的合成。但秋期由于早熟桑叶老化,不宜在5龄期使用。
2.4 关于不同品系原蚕的差异
生产上常遇到对交品种原蚕饲养中易出现偏峰的问题,1991年我省中系兰天生命率极
低,无法与日系白云交配便是一例。本研究发现品系间原蚕对饲料中PK养分需求不同,中
系喜PK,日系相对偏少。我们曾对相同桑叶饲养下原蚕粪中PK进行测定,发现中系含量低
于日系,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有条件的蚕种场可建立不同品系原蚕专用桑,通过不同NPK
施肥获得相应的桑叶。
2.5 关于桑园栽培与蚕种生产
冯家新先生在归纳我国解放后蚕种生产的十大技术革新中无一与桑有关,说明专用桑园的研究与培育是一个薄落环节,应引起蚕桑界的重视,本研究只对专用桑园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试验作些相应的调整,有关专用桑园从土、肥、11水、种、虫及桑叶与原蚕养分的匹配等多方面的配套技术,有待研究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