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稳定发展新区蚕桑生产的对策

 
龚水仙   金祖浩

(浙江省龙游县农业局 324400)


  当前蚕桑生产老蚕区逐步滑坡,新蚕区举步艰难。从近几年的起伏及当前的严峻形势分析,我们认为要稳妥地发展新区蚕桑生产,必须在以下几方面着力加以改进和完善。

  1 在蚕茧经营管理体制上,应建立简化直接的一体化产销机制。

  由于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近十年来“蚕茧大战”禁而不止,且不断升级。仅靠行政手段是难以制止行业利益驱动下的恶性竞争的。蚕茧少时有人“统”,多时没人“管”的流通体制已严重破坏了生产的稳定发展。因此要改变现在的不利局面、必须从调整生产关系入手,逐步理顺关系,确定合理的利益分配,保证农业、农民这些微利弱势行业的利益少受侵害。并应尽快制定实施新的蚕茧经营管理体制,采取产销见面,合同定购,协商定价或缫丝计价,减少中间环节,让利农民。同时还要建立蚕业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增强宏观调控手段,保证蚕业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才能不断开发新的生产资源,增强丝绸的市场占有能力。

  2在生产布局上,应以“四荒”为主,逐步减少或淘汰粮桑混栽桑园。

  粮食在我国的整个农业生产中永远是重中之重,而且粮田种桑易受农药污染等综合影响;因此无论是从社会及经济角度考虑,今后均不可取。我县粮桑混栽桑园最高峰时曾达到1500多亩,当时也取得一定的效益,因受农药污染及粮茧比价的影响现已退桑还粮,故此不能成为桑园的主体。而桑树利用 “四荒”土地不仅能固土保水,充分发挥经济与生态效益,易被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所接受:而且桑树上山(在坡度30°以下的缓坡),因山地气候适宜,雨量较平原多,不易受旱;” 昼夜温差大,易养分积累;大气及农药污染影 响少;荒山经济发展相对处于落后位置,易被农民所推崇。如我县溪口山区桑园及船厂等 滩地桑园在今年其他地方挖桑成风的大气候下至今桑园仍完好如初就是一个例证。

  3 在生产管理上,应重点培植与扶持专业村、重点户的生产,逐步形   成区域化生产格局。

  新蚕区蚕桑生产规模上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经营蚕桑生产农户的比例很小,只占农户的一小部分;二是户均桑园面积少,蚕茧单产、总产不高,象我县栽桑户全年平均每户 只养3张左右蚕种,因此严重制约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和生产的 稳定与发展,生产的随意性也很大。而我们对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上下朱村调查,该村 有65%的农户栽桑养蚕,户均桑园近2亩, 亩桑肥料等投入比全县平均增加30%,蚕茧单产和总产分别比全县平均高15.6%和36.5%,同时还表现为新技术推广应用程度高,农药污染桑树及蚕病损失大幅度降低,规模效益得以充分发挥,对蚕茧价格的波动承受能力大大增强。而且一旦蚕桑成为某一地区的支柱产业后,村风、民风、社会治安及土地政策完善调整均会有利于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和提高。否则将起伏很大,不利于稳定。
  在现有的生产管理水平基础上,养蚕户数在新蚕区能占60%以上的村生产易得到稳定与提高;户均拥有桑园3—5亩,年养蚕12-17张左右的重点户的投入、产出及效益均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蚕桑生产导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 在资源利用上,应加快蚕桑副产物的合理利用,并注重提高桑地的   光温利用率。

  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开发工作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新区推广应用方面仍不尽人意,致使大量蚕桑副产物资源被废弃或低效利用,使蚕桑的综合效益在作物间比较中处于劣势。因此,在制订生产发展规划时,要加大蚕桑副产物的加工增值及综合利用力度,如桑枝袋栽香菇、木耳,蚕沙提取化学物品等等。另外,还要大力探索桑地光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筛选摸索一些喜荫药材及冬季蔬菜的套种经验与模式,开发立体种植资源以期不断提高桑园资源的利用率和比较效益。

  5 在技术服务上,应大力推行以“三改”为重点的科普工作,提高蚕   桑生产的科技效益。

  在强化技术服务时,必须以改善蚕茧经营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优质优价为前提,才能 促成与体现科技服务成效。
   首先要改变过去只重视蚕桑生产的产前与产中技术服务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目前新蚕区的产后服务几乎是空白,在茧价下跌时显得十分被动。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加强产后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示范与推广力度,指导、帮助蚕农参与流通,增加农民干茧处理技术及蚕茧初加工知识(如丝绵剥制、丝绵深加工等),不致于被蚕茧经营单位肆以压价,任意克扣。这样不仅能增加蚕农收入,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有利于稳定发展蚕桑生产,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
  其二,要改变过去的精心饲养管理为省力化饲养管理,提高劳动产出率。蚕桑生产一 直推崇精心饲养管理在高产,因而蚕桑生产劳动强度大,劳动工效不高,而且农民生产时 觉得技术要求高、操作烦琐,不易被人接受。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的观念的改变,已严重阻碍养蚕这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加之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就必须加快试验、示范、推广适应新区生产的轻型栽桑养蚕成套技术与生产要求和适度规模相配套,以期减少蚕茧的单位工时,如蚕期合理布局,小蚕一日两回育、立体片叶育、全龄少回育等要加速推广进程。
  其三,要改变蚕桑技术推广手段。针对蚕茧经营秩序混乱造成的技术倒退,要切实采 取蹲点示范、技术承包等方法,辅以相应的资金物资扶持、全面完善恢复提高小蚕共育、统一消毒,适温适湿饲养等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