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来我所家蚕育种工作的回顾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摘 要 
介绍了湖南省蚕桑科研所近15年来育成的五对家蚕新品种;总结分析了育种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 家蚕育种 成果 经验

  在蚕丝业生产中,加强蚕品种改良,充分发挥蚕品种的内在增产潜力,不仅可以提高和稳定蚕茧产量,增加蚕农收入,而且可以改善原料茧的缫丝工艺品质。因此,建国四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蚕品种的改良,使家蚕育种技术进展迅速,硕果累累。我所的家蚕育种虽然起步较晚,真正配备较多的技术力量,开展家蚕育种是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科研人员的努力,以及兄弟育种单位的协作和支持,进展较快。从“六五”到“八五”三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发展时期,我所主持及与兄弟单位合作共育成5对家蚕新品种,所育成的品种不仅应用面广,而且经济性状优势明显。本文就八十年代以来我所育成的蚕品种的主要性状特点及育种实践中的体会作简要回顾。

  l“六五”时期以来我所育成的家蚕品种

  “六五”时期以来,我所先后主持育成了芙蓉×湘晖、限1×限2、洞·庭×碧·波等三对夏秋蚕品种。和广东蚕研所、广西蚕业所共同主持,合作育成芙·新×日·湘,和河市云阳蚕业试验场共同主持,合作育成豫花×湘明等两对夏秋蚕品种。
  1.1 芙蓉×湘晖
  该品种于1978年开始选育,通过7年的培育和选择,于1984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986年通过国家审定,同年9月该项成果获农牧渔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1年又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国家发明奖的家蚕品种。
  芙蓉×湘晖抗逆性强、好养、稳产高产、丝量多、茧丝质全面优良,一般每盒蚕种产茧量达30公斤以上,茧层率23%,单茧丝长1000-1100米,解舒率80%,鲜毛茧出丝率17%,茧丝净度94-95分,纤度适中。该品种经参加1984一1985年连续两年的全国夏秋蚕品种区试鉴定,在鉴定平均实绩中,有6项主要反映蚕体强健性、产茧量和茧丝品质的成绩,刷新了这次及其过去历次全国夏秋蚕品种鉴定单项成绩的最佳纪录,即;虫蛹率94.67%,茧层率23.32%,上车茧率95.98%,出丝率17.38%,解舒率79.89%,万头蚕产丝量2.59公斤。
  该品种育成后,不但在湖南普及推广,成为湖南省夏秋蚕的当家品种,而且被国内蚕茧生产省引去饲养和繁殖推广。1985年以来,先后有浙江、广东、广西、江西、四川……等10个省(区)引进并推广,至1995年止,共饲养芙蓉×湘晖520余万盒,经济效益显著,深受广大蚕农和丝厂的欢迎。
  此外,芙蓉、湘晖在国内后来育成不少的新品种中,直接作为育种素材,并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如近年配成的两广二号(即:932.芙蓉×7532.湘晖)很快成为华南蚕区的当家品种。
  1· 2 用限1×限2
  该品种是1985年开始选育,通过选择优良亲本,杂交、回交、插交等手段,环境培育结合活蛹缫丝反复提高健康性和丝质选择育成的适用于长江流域以及南方蚕区饲养的含多化血统的二化性夏秋蚕斑纹双限性新品种。具有体质强、抗高温、好饲养、茧大、产量高、茧丝质优良等特点.茧层率为22-23%,单茧丝长1100米左右,解舒率80%,净度93-95分,鲜毛茧出丝率 16—17%,与对照种芙蓉×湘晖相比,单盒产茧量提高16.02%,50公斤桑产值提高6.97%,万头蚕产茧量和茧层量分别提高7.11%和6.15%。该品种还具有中、日两系统品种雄蚕为素蚕,雄蚕显普斑的特性,能在蚕期鉴定雌雄,对保证彻底杂交,提高蚕种质量,以及分雌雄茧缫丝,提高生丝品位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参加1993-1994年连续两年的全国早秋蚕品种区试鉴定,其综合成绩居参鉴品种首位。经国内同行专家会议鉴定认为,其综合经济性状成绩在同期国内推广的夏秋蚕双限性品种中居领先水平。
  该品种子1991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992年获湖南省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5年通过国家审定。
  限1×限2从 1990年开始在湖南省农村试养,1992年在全省普及推广,并先后被四川、贵州、湖北、浙江、广西等省(区)引去试养推广,至1995年止,省内外共饲养限1×限2蚕种62万余盒,均收到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洞·庭×碧·波
  夏秋蚕新品种洞·庭×碧·波的育成是我所承担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和湖南省“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从1991年起,利用本所“七五”期间选育的斑纹限性新品种限1、限2和引进的优良品种秋丰B、854B,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育成的斑纹双限性四元杂交新品种。它除具有芙蓉×湘晖的抗逆性强、好养、丝量多、茧丝质全面优良的特点外,还表现出茧大、产量高、蚕种繁殖容易。经参加湖南省区试鉴定,与对照种芙蓉×湘晖相比,每盒蚕种产茧量提高21.25%,每盒产值提高25.67%,万头茧层量提高14.02%,各项丝质指标符合国家审定标准。近年经蚕种场大批量试繁,繁育系数较芙蓉×湘晖提高22—30%。且具有中日两系统四个纯种斑纹限性的特点。该品种1994年通过省级审定,1995年10月,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并主持,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国内同行专家鉴定认为:该品种为双限性四元杂交种,在我国夏秋蚕品种的配成和应用尚属首次,居国内领先水平。
  该品种1994年早秋开始在本省和浙江省海宁市农村面上饲养;1995年夏秋季分别扩大到湖北省黄岗地区、贵州省铜仁地区、四川省陪陵地区饲养,两年省内外共饲养洞·庭×碧·波蚕种3.4万盒,均表现抗逆性强、好饲养、产茧量高,深受当地广大蚕农、丝厂欢迎。
  1.4 芙·新×日·湘
  80年代中期,广东、广西、湖南三省(区)分别育成的研菁×日桂、三新×5091、芙蓉 ×湘晖等品种,均具有易饲养、丝质优良的特点,但原种难养,蚕种繁殖系数较低,蚕种生产单位不易接受。因此,“七五”中后期(1988—1990)三省(区)以保持原有品种的优良特性,同时提高双交原种生命率和蚕种繁育系数为目标,共同组配育成了适用于长江流域夏秋季及华南地区春秋兼用的四元杂交新品种芙·新×日·湘(即:芙蓉·三新×日桂·湘晖)。
  该品种具有体质强健、产茧量高、丝质好,且原种易饲养,繁育系数高等特点.经参加1991—1992年全国蚕品种区试鉴定,表现孵化、眠起、上簇齐一,体质强健;茧层率23.49%,鲜毛茧出丝率17.16%,茧丝长1084米,解舒丝长792米,解舒率73.54%,净度95.28分,茧丝纤度2.440D,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审定标准,是本次鉴定中唯一通过国家审定的夏秋蚕新品种。但由于各省(区)精力有限,推广工作没有跟上,故目前该品种推广面还不大。
  1.5 豫花×湘明
  该品种是我所与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八五”期间共同组配育成的四元杂交种。四个纯种是分别选用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育成的优良春用多丝量品种豫花、春云和我所培育的体质强健、茧丝质优良的夏秋用品种芙蓉、湘晖,组配成的豫花×湘明(即:华豫芙蓉×春云·湘晖),该品种同时具备春用品种的多丝量和夏秋用品种的强健性,且繁育系数幅度提高,是适应我国北方蚕区夏秋季饲养和长江流域中、晚秋期饲养的新品种。1995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经河南蚕试场和湖南蚕科所实验室共同鉴定和两省农村区试,均表现经济性状优良,1994年参加北方蚕业协作区联合区试鉴定,虫蛹率96.54%,万头收茧量17.35公斤,茧层率24.08%,鲜毛茧出丝率17.11%;茧丝长1177米,解舒丝长980米,解舒率83. 27%,净度95.5分,茧丝纤度适中;深受蚕农、种场和丝厂的欢迎,推广量现已占河南省夏秋蚕发种量的50%以上。

  2 真诚协作与友好支持为我所育种快出成果提供重要保证

  我国幅员广大,气候条件复杂,长期以来,各省(区)形成了自己的种质资源并积累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育种技术经验。1978年,经湖南省编委批准,将原湖南省蚕桑试验站改建为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建所后,集中较多的人力和财力,开设以桑、蚕育种为重点的各项科研课题.在家蚕育种工作中,确定夏秋蚕品种选育为主攻方向,并广泛与兄弟省育种单位交往,特别加强与中南各省(区)协作,不断引进、交换亲本材料,学习兄弟省育种的技术经验,并应用于实践,使我所家蚕育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1 在兄弟省支持下,引进优良的亲本材料
  一个新的品种诞生,是不同基因重组并加以固定的结果,杂交育种虽然与培育环境、选择方法等有关,但基因是基础。优良性状的基因来源于优良的亲本材料。我所“六五”期间育成的新品种芙蓉×湘晖。其中芙蓉就是从广东蚕业研究所引进的含多化性血统抗高温的新九为母本的,为加大芙蓉的丝量,并提高其体质水平,选育至Fll代时,插交入由广西蚕业指导所提供的922。湘晖就是从广西蚕业指导所引进的配合力特别好、抗逆力强的7532为母本的。“七五”期间我所开始转向选育限性蚕品种限1×限2,为了选育出适用夏秋季饲养的双限性新品种,我们引进广西蚕业指导所育成的含多化性血统的二化优良限性品种素材限539和限7532作母本,分别以我所“六五”期间育成的芙蓉、湘晖作父本。在限1选育中,通过杂交和回交;选育至Fll一F12代时,为了进一步提高中系育种素材的全茧量和茧层量,连续二次插交由中国农科院蚕研所引进的茧形较大、茧层较厚的品种丰一,先后杂交固定成中系限1。“八五”期间我所选配的洞·庭×碧·波。首先以夏秋用双限性品种限1、限2为基础,再分别从中国农科院蚕研所引进优良限性品种秋丰B,从湖北农科院蚕研所引进优良限性品种854B,测交组配成四元杂交种。
  2.2 学习和借鉴兄弟育种单位的育种技术经验
  家蚕育种经过变异的产生,变异的选择,变异的维持三个阶段。家蚕的杂交育种利用目标亲本杂交使基因重组,这只是三个阶段中的第一步;要使符合育种目的基因型变异被选中,并固定下来成为新的品种,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需要丰富的育种技术经验。我们在育种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提高的同时,积极参加育种技术经验交流,包括全国的家蚕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和中南区省际之间的协作和交流活动。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向国内兄弟省学习了不少很好的育种技术经验,如高温多湿密闭环境培育技术;活蛹缫丝选留个体继代技术;复合杂交技术等。

  3 育种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3.1 夏秋蚕品种选育中,关于如何解决好蚕体体质与丝量丝质之间的负相关矛盾,在较高水平上得到统一的问题。
  3.1.1 在亲本选配上,必须考虑到对杂交品种的中日系双方都要含有一定的体质强健多化性血统的成份,较多的二化性多丝量成份,并且,其中有一成对的生产用组合。这样育成的品种既具有较强的强健性,能适应县秋季不良的气候环境条件,而茧丝质量又比较优良,其一代杂交组合配合力好,杂交优势强。如芙蓉、湘晖、限1、限2等品种的亲本就是按这个原则选配的。
  3.l.2 在选择好亲本的前提下,正确运用复合杂交的方式进行杂交。在杂交后的早期世代遗传性状开始明显分离和重组时进行复合杂交为好,具体根据育种目标,针对存在某些性状缺点,通过复合杂交能弥补品种的某些性状缺点,这样可使几个品种优良性状的遗传基因重组在一个体内;复合杂交后,只要不失时机地采取得当的培育和选择措施,加速遗传基因的纯合化和优良性状的稳定,就有可能使体质强健和茧丝质优良的性状融合在一起.如芙蓉,就是新九×781后,在不同世代分别又杂交了茧层率较高、茧丝净度好的二化性多丝量品种757和体质强、量较大、茧丝质优良的二化性品种922。而限1是利用限539杂交回交芙蓉后,再来交茧形较大、茧层较厚的丰一,结果育成的限1品种,既体质强健,又丝多质优,斑纹显限性,与限2组合具有斑纹双限性,一代杂交优势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等特点。
  3.1.3 采用较恶劣的环境锻炼与优良环境培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向培育。杂交后采用高温多湿、密闭和常温偏高的环境交替培育,在高温多湿较恶劣的条件下着重锻炼和提高蚕体体质及选留强健个体,在常温的优良条件下着重提高茧丝的质和量。
  3.1.4 在不断提高生命率的前提下,进行杂交后代的茧质和丝质的选择。杂交是使不同遗传基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离和重组,为选择提供丰富的遗传基础。因此,在杂交后分离重组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杂交后的早期性状分离明显的世代,不失时机地对那些遗传力大的形态和数量性状进行选择效果较好,但必须始终把强健性的选择放在首位,即首先选留虫蛹率最高系统或蛾区,然后再在入选的蛾区中又选全茧量中等,茧层量在平均
值以上的个体留种,通过严格控制全茧量,增加茧层量来提高茧层率。同时,为有效地提高丝质,在杂交后代遗传性状分离比较激烈的早期,对成绩比较优异的系统或蛾区实行活 蛹缫丝,选留茧丝长长,切断和小类少的个体留种继代。
  3.2 关于斑纹双限性实用品种育成的主要技术关键问题
  3.2.1 在限性品种选育中,常常遇到一个技术难度较大的问题,即通过与限性品种杂交,导入限性基因以后,斑纹限性的问题解决了,但经济性状水平却又明显下降。因此,要注意选用没有或轻度生理障害的易位斑纹限性育种材料作样本。原始斑纹限性系统是斑纹基因转座到W染色体的突变体。由于转座基因过剩片段带来的生理障害,如果不注意这一 点,限性斑纹遗传基因导入后,很可能出品 种的优良综合经济性状指标下降和蚕儿体质 强健性与茧质丝质之间的负相关矛盾更突出两个问题。因此,在斑纹限性品种的选育研究 中,必须把筛选出无生理障害的易位限性育种材料放在首位。我所在80年代中期开始限性品种选育的研究,首先从国内兄弟育种单位引进大量的限性育种材料进行饲养调查比较,结果选中含多化血统的二化体质强、丝量较多、茧丝质较好、基本上不表现生理障害的限539和限7532,分别用体质强健、茧丝质全面优良的芙蓉、湘晖回交,杂交后代表现良 好,为限1×限2育成奠定了基础。
  3.2.2 杂交早代严格淘汰有生理障害的蛾区及个体。目前大多数斑纹限性育种材料,都是经过育种工作者不断改良和提高的,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受到易位染色体片段带来的生 理障害。如限539、限7532,在众多的限性育种素材中,就受易位染色体片段带来的生理障害很轻,然而,这也只是相对的,特别在杂交组合后代表现较明显。因此,在限1、限2 的选育早代,即F2代起回交亲本的同时连续淘汰具有一定生理障害的蛾区,并加强入选蛾区内雄蚕(茧)个体的选择力度。
  3.3 关于加快配成优良四元杂交组合的有效方法问题
  由于四元杂交种不仅能改善原蚕体质,提高产卵效率,而且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国内外生产上推广使用的四元杂种比例越来越大。然而组配成优良的四元杂种并不那么容易。如用中、日系各5个原种,就有100种(中·中)×(日·日)四元杂交形式;这些组合的配制及全面比较、筛选是十分困难的。我们通过参加几个组合的组配工作,认为采用如下两种方法,能有效地加快优良四元杂种的组配速度。
  3.3.1 三级鉴定三级筛选
  ①初级配合力预测鉴定。就生产上已应用的二元杂交组合,其配合力是很好的,但甲 组合的中、日系品种分别与乙组合的日、中系品种杂交,不一定配合力好。因此,首先把参加选配的育种材料按中×日配制若干二元杂交组合,进行二元配合力鉴定,筛选出一般配合力优良的品种。
  ②中级配合力预测鉴定。根据初级配合力鉴定的间接和直接配合力表现结果,择优配制中·中×日·日四元杂交组合,进行四元配合力鉴定。筛选出特殊配合力高的四元杂交组合。
  ③高级配合力鉴定。即设立对照种,根据育种目标,考查综合经济性状水平,找出最优良的四元杂交组合。
  3. 3.2 有序配备四级蚕种。在四元杂交种筛选过程中,也跟生产上推广一个品种一样,需充分配备各级蚕种。特别是前期,由于品种多,组合复杂,往往出现备种与实际需要不吻合的偏向,被选中的组合没有备种,影响选配速度。我们的作法是:在初级配合力鉴定阶段,利用育种材料组配中、日二元杂交组合的同时,组配大量的中·中、日·日杂交原种,在中×日二元杂交组合鉴定期,同时饲养中 ·中、日·日杂交原种;根据一般配合力表现结果,择优配制中·中×日·日四元杂交组合,并配制相关的中·中、日·日杂交原种。在中级配合力鉴定阶段,饲养中·中×日·日四元杂交种时,同时饲养相关的中·中、日 ·日杂交原种,根据特殊配合力表现结果,再择优配制中·中×日·日四元杂交种。并继 续配制相关的中·中、日·日杂交原种。在高级配合力鉴定阶段,饲养特殊配合力高的四元杂交种,同时饲养相关的中·中、日·日杂交原种,根据育种目标,认定综合经济性状成绩最好组合,配制该组合杂交种及其杂交原种,备作实验室鉴定和农村生产鉴定及再繁殖用。

 [选自中南五省(区)第七次桑蚕育种协作会议论文资料]

  *本文由部定国、靳水年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