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古老的山东蚕丝业,一直呈现出生机勃勃、稳定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蚕茧大战”、“国际丝绸市场持续疲软”、“放开经营低价竞销”等严重的市场风浪冲击下,国内茧丝绸生产普遍滑坡,出口创汇下降,但山东仍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十几年来,山东省丝绸主管部门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那就是贸工农一体化,人财物、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管理体制;同时,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外贸为龙头的协调、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由于实施一体化的经营体制,使贸、工、农三方利益有机地得到调整,以贵补农,以贸强工,而农业、工业的稳定发展更促进了外贸这一龙头的舞动。这个体制,稳定了农业生产,增强了工业实力,促进了外贸出口,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1995年,山东蚕茧收购量达到41707吨,与1980年相比,年均增长9.7%;工业总产值25.34亿元,年均增长8.15%,出口创汇1.2286亿美元,年均增长12.36%。
坚实巩固的农业基础
1981年,山东组建了省丝绸总公司,茧丝绸开始进入松散联合的轨道。1984年,山东省政府对山东丝绸实行了经济实体化改革,建立了以外贸为龙头,国有企业为主体的贸工农经济实体。在实体化公司的“一盘棋”中,把蚕茧生产作为一条龙发展的基础,注重保护蚕农利益和生产积极性。根据省政府颁布的《山东省茧丝生产经营管理规定》这个由政府对蚕业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将蚕茧生产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在全省实行蚕茧生产订购合同制,明确了丝绸公司与广大蚕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协作关系。省总公司注意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多年来,运用一体化的财力,以支农周转金的形式扶持农民植桑养蚕澧县、乡、村三级建立了完整的技术服务网络,按每百亩桑园配备一名农民技术员。县公司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供应平价农用物资等渠道对蚕农实行全方位服务。为满足全省养蚕不断增加保证向农民提供优质蚕种的需要,近几年对蚕种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提高了制种能力,改善了配套设施。各县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蚕茧收烘站,1995年对各地茧站收烘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仅上半年就投入4000余万元,对扩大烘力,提高烘茧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农业投入的增加,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了山东蚕茧生产的基础地位,为“高产、优质、高效”蚕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体化公司一直把强化蚕茧生产质量管理作为一条龙产业发展和占领国际市场的关键来抓,从加快桑园更新改造,严格蚕种质量考核和检疫、加强对蚕农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大力推广新的科技成果、改进烘茧工艺和工序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有效地促进了茧质的提高。目前,山东蚕茧的质量已享誉全国,蚕茧等级、解舒率、鲜茧出丝率均位于全国前列。出丝率1980年不到10%,1990年达到13%,1994年已提高到16.25%,大大高于全国11%的平均水平。近年,山东已成为全国蚕茧出口的主要省份,1995年,山东出口的蚕茧占全国蚕茧出口量一半以上。
山东的蚕茧生产没有出现过大起大落,主要经验是按照茧丝产销能力平衡的原则建桑园,在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主攻茧质,增加效益”的十六字生产方针前提下,实现高起点建园,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走规模效益之路。山东桑园面积的稳步发展,已从1990年的26万亩发展到去年的80万亩,自1990年以来,着手建设的18万亩优质高产桑园和20个桑蚕茧生产基地县(每县的标准为桑园3万亩,产茧1500吨以上)开始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并取得成效。
山东各级党委政府都把植桑养蚕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三高”农业的重要产业,高度重视当地蚕茧生产发展。近几年来,面对全国性的“蚕茧大战”,由于地方党委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蚕茧市场管理,蚕茧市场秩序在全国主产省中是最好的,《国际商报》1994年6月22日第二版“农业小生产与国际大市场的利益结合”中称“这在全国是一个奇迹!”
由于实体化公司内部农工商贸企业财务结算统归到省总公司,每年,总公司都要筹集巨额的收购蚕茧资金,1995年,筹资5,96亿元,占全省收茧资金总额的93.7%。在茧价大幅度滑坡,其他省份少收或低价收购的情况下,山东丝绸总公司依然按国家定价收茧,没有向农民打过“白条”,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由于广大农民植桑养蚕积极性提高,对蚕茧生产的巩固和发展,工业生产所需原料茧的供应以及外贸出口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实力雄厚的工业主体
工业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由省总公司按需统一调拨对口供应,价格统一规定,以转帐方式结算,减轻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压力,出口产品由外贸公司统一下单收购,缓解了企业库存积压的矛盾,企业不必为跑原料,找市场奔忙,可以集中精力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向外贸提供优质、充足的货源。
长期以来,丝绸行业流行着“外贸是肥肉,工业是骨头”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利益相当悬殊。省总公司依靠一体化管理体制的优势,根据市场变化,以经济手段不断调整各行业的利益分配,保障了行业间利益的均衡。如今年原料收购价格上涨,而坯绸出口价格却下跌,总公司就按厂丝每吨15.8万元调拨丝织厂,外贸公司收购时以每吨17.3万元核定成本,每吨让利1.5万元,保证了工业企业的利益。
为增强丝绸工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发展后劲,省总公司按照“高起点、深加工、多创汇和茧丝生产平衡配套”的原则对工业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七五”期间投入1.7亿元,“八五”期间投入4.96亿元,引进日本、意大利等国先进的缫丝、织染、丝针织等设备,使山东丝绸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根本性改观,从而有力促进了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提高,目前,具有年产白厂丝5000吨,各类丝织品8500万件的生产能力,山东丝绸工业实力日益雄厚。
强劲有力的外贸龙头
丝绸作为一种高档的传统重要出口商品和非生活必需品,最易受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所制约,因此,要求茧丝绸以销定产,才能实现产销基本平衡、协调稳定发展。省总公司始终把外贸出口作为行业发展的头等大事,首先实行以销定产。总公司根据全行业发展规划需要和市场变化情况,安排蚕茧生产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的生产计划,其次,外贸公司主动将国际市场变化信息迅速反馈到工业企业,促使工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外贸需求。
去年以来,由于原料与成品价格倒挂,丝绸工业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为维持工业的稳定发展,总公司坚持以贸强工的方针,付出了1.7亿元的代价。
此外,外贸公司充分发挥一体化的优势,加大工作力度,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同时,广开经营渠道,抓住各种时机,千方百计促出口和扩大成交。近几年来,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产品销售价格和吨茧创汇水平均位于全国前列。山东丝绸凭“金的质量,银的价格,最优的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声誉越来越高。
完善体制,阔步前进
目前,山东省丝绸总公司已成为拥有农工商贸独立核算企事业单位209个,固定资产15.4亿元,职工6.6万人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了包括蚕种生产、植桑养蚕、收烘、缫丝、绢纺、织绸、服装、制品、丝针织等行业门类齐全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十几年来,特别是近年来,这个实体化公司经受了各种严峻形势和困难的考验,有力说明山东茧丝绸发展之路是成功之路,也是希望之路。
为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它们正面临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完善、发展一体化经营体制的重大任务。人们殷切期望,山东茧丝绸沿着发展之路继续阔
步前进,为加快我国蚕丝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提供更多新鲜丰富的经验.山东丝绸任重道远。
(本刊特约通讯员综合报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