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产业现代化是蚕业摆脱困境的希望

 
                 刘 阜 华
             (湖南省隆回县农业局  42220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蚕业生产经历了多次波浪式的曲折发展之后,1994年下半年开始走向低谷,蚕茧产量下降,茧价急剧下跌,国际丝绸市场疲软,产销形势发生剧变。西欧、美国等主要进口国对我国采取种种限制政策,生丝及其织品出口不畅,价格低落,白厂丝价格从1990年的4.8万美元/吨下降到2.3万美元/吨,坯绸、服装出口价分别比1990年下降50%和40%。1995年后形势更趋严峻,行业全面陷入困境,蚕农思想波动,弃桑甚至毁桑改种,1995年全国蚕茧产量比1993年减产近15%,茧价大幅度下跌,而且 “白条”增多,甚至出现了无人收茧的怪现象。

    1  蚕桑生产陷入全面困境的原因

    笔者以为,造成蚕桑生产严重滑坡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因素、产品质量、管理体制、市 场调控机制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市场疲软是造成蚕业滑坡的国际环境因素;市场调控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行业处在高峰期时,贸工商等部门企业利润过多地用于改善本部门工作与生活条件及职工福利,较少考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因此,当行业处在低谷时即显得束手无策;管理体制不合理是造成蚕业严重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蚕丝业是集农、工、商、贸于一体的特殊行业,各环节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不可分割。但长期以来,各 个环节互相割裂,形不成有机整体。各部门对各自的职责范围、管理权限,责任义务等争让不休,都想以自己为中心成为行业的龙头。蚕茧收购、调拨、茧丝绸加工、外贸出口等是行业中有利可图的环节,贸工商等部门都以充足的理由要求政府将其划归本部门垄断经 营。而对直接决定着行业生死存亡的基础环节——蚕茧生产,却因无利可图,各部门又都 以种种理由互相推御责任。农业是丝绸行业的基础,它的波动起伏直接影响到行业的兴 衰,理应得到全行业的支持和保护,但农业生产环节自身出现的技术队伍不稳定、资金短 缺、茧价偏低、售茧难等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基础环节无稳定可言。

    2  建设现代蚕业,尽快摆脱困境

    蚕桑行业如何冷静分析形势,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摆脱困境成了蚕业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发展对策上,从农业角度而言,应该把发展现代蚕业作为行业摆脱困境的主要措施来抓。
       2.1  蚕业现代化的概念
  建设现代蚕业是结合我国国情,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大趋势。它是指依靠现代蚕业科学技术及相关科学技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高产、优 质、低耗为中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走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贸一体化服务的道路,使蚕丝业逐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低投入、高效益的生产体系。
  2.2 蚕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与建设思自 
  2.2.1  经营管理体制现代化 
     我国目前的茧丝绸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生产销售分别由农业、供 销、工业、商业、外贸等部门多头管理,存在政企不分,中间环节多,流通及出口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部门及地方保护主义又严重阻碍了国家统一经营的权威,导致了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混乱。且由于农工商贸责、权、利界限不清,经常为了本部门的利益互相扯皮,难以集中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上来,内耗增大,阻碍了行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这种体制显然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必须加以改革。
  2.2.1.1 实行政企分开
  政企不分的弊端在于政府行为直接体现在行业各环节的具体工作中。这样既耗费政府精力,又捆绑了生产经营者的手脚,压制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有损政府声誉。因此,政府对行业的管理应改变过去直接干预的形式,以宏观调控为主,主要是制订 好生产规划,协调好行业内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之各自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力和义 务,并通过制订政策、法规对市场进行管理与监督。
  2.2.1.2  推行农工商贸一体化
  近年来,许多地方已着手加快农工商贸一体化的体系建设步伐,推行“茧丝绸一条 龙”的管理体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行的“一条龙”体制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各地自行其事,国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格局。 而且这一体制大都是把原属农业部门管理的蚕茧生产这一块并入丝绸部门而形成,主体是丝绸产销,对原料茧生产却因缺技术、缺人才而缺乏管理力度。同时政企不分的弊端依然存在,从而使“一条龙”体制没有体现出它固有的活力和生机。必须协调好行业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形成一种利益的共同体,而不是管理机构的简单合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工商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管理体系。
  2.2.1.3  改革蚕茧流通体制
  蚕茧流通一直实行“三统一”的政策.“蚕茧大战”、“买难卖难”现象因此经常发生。实际上是一种少时有人“统”,多时无人“管”的流通体制。只有打破现行体制,使蚕茧经营面向市场,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自发调节蚕茧总量与价格平衡。此外,要改鲜茧交易为干茧交易,鲜茧烘干处理由农民自行完成或由有关部门帮助完成。干茧交易应建议专门市场,并打破地区界限、部门界限、允许蚕农、丝厂及各种商贩进入市场。实行市场价格,公平交易。
  2.2.2  蚕茧生产布局规模化
    过去,蚕桑生产一直作为一项传统的家庭副业来抓,分布于千家万户,专业化程度 低,形不成规模效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蚕桑收入在家庭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只有政 副业为主业,把现有零星桑园通过土地调整或转包的形式逐渐转移到部分农户集中管理,使之成为这部分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同时,在制订发展战略时要强调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适度生产规模,推行“区域发展战略”,实现农业产业化。通过各生产要素的 优化组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2.3  蚕茧生产技术现代化
    2.2.3.1  大力推广省力化蚕业技术改革蚕业技术的重点放在对现有手工劳动的技术改造上。如桑树良种速成丰产模式化栽培技术、小蚕共育技术和大蚕省力化饲育技术、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优良簇具应用与自动上簇技术等。
  2.2.3.2 努力提高蚕业机械化程度 
    2.2.3.3  加快优良桑、蚕品种选育进程 
    2.2.4  建立现代化的科技信息网络 
    要求准确掌握国际国内市场行情,通过科技信息网络及时传递到生产、经营者手中, 以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除上所述外,蚕业现代化还应有健全的市场调控机制,实行全方位服务的行业服务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