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地委政研室 343000 吉安地区蚕桑办)
遵照地委社书记的指示,由地委政研室、地区蚕桑办联合组成调查组,就当前我区桑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主题一是单产如何搞上去?二是缫丝厂如何扭亏?调查组先后深入遂川、安福、永新县,并与吉水、新干、万安蚕桑办同志进行座谈,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
下:
1 我区蚕桑生产现状
1.1 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
我区蚕桑工程建设从1989年开始实施,经过6年的努力,经历了市场和气候条件两大风险的严峻考验,已初步形成了种养加、农工贸、生产科技服务相配套的一项新兴产业。
一是桑园面积几经波折得以巩固。全区现有新老桑园面积6662.4公顷。主要分布在6个重点蚕桑县,其中永新3200公顷,遂川1000公顷,新干1000公顷,吉尔400公顷,万安630公顷,安福230公顷,峡江、永丰等县200公顷。1994年冬和1995年春全区新栽桑园1254公顷,但由于吉水县调减桑园667公
顷,其它县调减了零星分散桑园,因此实际只
增加《9公顷;二是蚕茧产量稳中略增。尽管1995年市场疲软,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又遭受洪涝灾害,预计全区鲜茧产量2650吨,较去年约增100吨,其中:春茧、中晚秋茧约增190吨,夏茧减产8.08吨;三是建成了一批后续加工企业。这几年,全区新建了7个缫丝厂,缫丝规模22560绪,年生产白厂丝能力可达465吨,年需鲜茧4200吨;四是蚕桑生产已成为各级财政和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1994年全区蚕茧收入达40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永新2520万元,比上年增长110%,农户养蚕平均收入达650元,比上年增加 250元左右。永新县从蚕桑业收取农林特产税等税金每年约为500多万元。蚕桑生产正在逐步成为我区兴县富民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兴产业。
1.2 蚕桑生产又一次面临市场疲软的严峻考验
我区的蚕桑生产一开始就经受着技术和市场两方面严峻考验。以往6—8年出现一个低谷,现在两年一个低谷,近十多年中,全世界每年对丝绸的消费维持在6万吨生丝的水
平,而1994年中国产生丝7万吨,这种供远大于求的局面对中国丝绸80%用来出口的情况只能形成低价竞销,因此,我国丝绸制品在欧美市场的销价近几年来一跌再跌。1990年真丝服装出口价平均每件9.69美元,1994年降为5.7美元,一吨白厂丝出口价1988年为5万美元,成本与赢利为1:l,此后逐年下滑,去年降到2.33万美元,成本与赢利为
1:0.05以下,丝绸制品及厂丝价仍在暴跌,作为原料的蚕茧价格却在暴涨,1994年国家将鲜茧收购价由每50公斤440元调高到650元,但江苏、浙江在蚕茧抢购战中一路上调,达到1000-150元。1995年国家每50公斤鲜茧收购价定为750元,可上下浮动10%,多数地方就高不就低,实际鲜茧每50公斤平均都达850元;而3A级白厂丝却由1994年21.56万元/吨,下降到1995年的17.2万元/吨,一涨一跌企业难以承受。据介绍,1995年1一4月份,全国20个重点城市374家丝绸企业中亏损面达59.1%.我区蚕桑生产起步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产品
质量缺乏竞争力,承受风险能力差。因此,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
1.2.1 单产低,蚕桑生产的应有效益未能完挥。1994年全区平均1/15公顷桑产茧28.5
公斤,平均1/15公顷桑收入仅为450—500元。加上粮食价格不断上涨,种桑养蚕的可比效益低,影响桑农积极性,不愿投资投劳,桑园管理也只是“应付桑”生产水平,不少地方
甚至出现毁桑还耕现象。
1.2.2 缫丝厂普遍亏本。全区1995年投入生产的5个绿丝厂,共亏损464万元。究其原
因:一是鲜茧不足,缫丝厂被迫半停工停产1994年全区6县实际收购鲜茧2077.7吨,与全区缫丝厂年需鲜茧4200吨,缺口一半多。二是市场严峻,茧丝倒挂,1994年全区因茧价上调比1993年多付112万元,1995年每公斤鲜茧由去年的15.60元提高到17.46
元,1995年比1994年又要多付546万元。而1995年白厂丝受国际市场影响供过于求,全厂每生产一吨白厂丝,要亏损6万元,缫丝厂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三是增值税压力大,进项税少,吨丝税由1993年的6000元增至目前的12000元。四是经营管理不善,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年财务费用过高,如建一个2400绪规模的缫丝厂一般只需500万元,而有些厂却高达70O万元,现在全区7个缫丝厂的贷款高达2000多万元。
1.2.3 公司负债累累,奖金短缺。几年来蚕桑公司用于蚕桑开发,统一贷款1200万元
近期蚕农难以偿还,包袱由公司背,年付后
120万元,加上这些部门自收自支,包袱越革
越重,过去每吨干茧4—4.5万元,1995年内到2一2.5万元/吨,丝厂生产不景气,干茧价
格下跌,6县公司目前积压干茧72.5吨,造成流动资金被占用,而银行又不能定额贷款;
中晚秋蚕茧收购中巳出现“打白条”的严重情况。
2 工作对策
我区的蚕桑工程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确实来之不易,为实施蚕桑工程,全区投入近亿元资金。面对现实,确实步履艰难。但是若徘徊不前或半途而废,不仅支柱产业难以支撑,而且无疑给我区经济背上沉重包袱。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发展蚕桑生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当前我区发展蚕桑生产面临一些有利因素:一是面临东桑西移格局。具有栽桑养蚕传统的沿海地区,由于乡镇企业发达,劳动力务工务商转移日渐加剧,东部桑园的面积有所减退或萎缩,这给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蚕桑业提供了一个发展良机;二是沿海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加上国内棉花年年减产,刺激了丝绸业快速发展,缺乏蚕茧现象日趋严重,这给我们发展蚕桑生产提供了广泛的市场;三是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蚕桑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群众温饱问题大部份得到解决,可调整一定的面积转化为桑园,这些都为发展蚕桑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四是发展蚕桑有一定的农特税和增值税,不少县、乡已将蚕桑税源列入地方财政的盘子。因此,发展蚕桑业可以实现富县富财政之目的,有利于调动各地种桑养蚕积极性。
为加快蚕桑发展,当前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坚定不移的实行“稳定面积、主攻单产、
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方针。
稳定面积,就是近二、三年内我区桑园面积稳定在6667公顷左右,缺1块补1块。要求一、二类桑园面积达80%以上,投产桑园面积5300公顷以上。主攻单产就是1/15公顷桑养蚕3—4张,按模式化技术要求种桑养蚕,春茧产量37.5公斤/张以上,夏秋茧产量30公斤/张以上,1/15公顷桑产茧由现在的不到20公斤,分三年逐步提高到40、50、70公斤,1/15公顷桑收入1000元以上,纯收入700元以上。调整加工能力,就是缫丝厂不再发展,除水新一厂、遂川、新干、万安缫丝厂外,其它厂允许关停并转。
2.2 为了实现1995年和今后几年蚕桑生产的发展目标,各地应重点抓好四项配套措施。
2.2.1 建立蚕桑生产基地,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各地应按照“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合理布局、讲求实效”的原则。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建设一批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蚕桑生产基地。用两年时间,重点建设一批50吨以上的乡、10吨以上的村、150公斤以上的户的生产基地,使基地面积占总面积50%以上。在基地范围要注重集中连片地发展重点户,每户栽桑不少于1/15公顷。并建立基地资料档案,由县管到村,乡管到户。丝缫厂(公司)要
由“背靠政府,面向市场”转为“背靠蚕农,面向市场”。
2.2.2 在经营方式上,实行丝厂(公司)加农户,合同加奖励办法。所谓丝厂(公司)加农户,就是在经济利益上把丝厂(公司)和农户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产加销一体
化,加强社会服务,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所谓合同加奖励,就是(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规定双方的责权办法,用合同引导蚕农生产,建立蚕桑基地。
2.2.3 建立蚕桑生产发展基金和价格风险基金。每收购50公斤鲜茧提取0.8%作为蚕
桑生产发展基金和风险金,提取0.2%蚕桑生产技术改进费。由用茧单位摊入成本支付基金和风险金进入银行专帐,由蚕桑工程领导小组审批使用,主要用于丰欠调节,任何人无权挪用。生产技术改进费由用茧单位拨付给技术指导部门,主要用于技术培训和科学实验、示范推广。
2.2.4 核减定购粮。新开垦荒地种桑的二至五年内免税,粮田改桑园,已征特产税,免征公粮,同时要核减定购粮,即蚕农用粮田种桑,每种1/15公顷桑,可核减15公斤国家定购粮指标,由各县按实际用水稻田种桑的面积,统一核减。
2.3 重点扶助建设高标准蚕桑基地
桑园是实现“三高”蚕业的基地,一定要加大投入打好基础。今后开发新桑园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规模经营、连片栽桑、分户管理”,选择立地条件好,有群众基础的乡、村、组建立蚕桑生产基地。桑园地的选择在实行由平原粮田向丘陵山坡河滩地转移,尽可能选用河滩地、有一定水源条件的山地,高标准建园,适度规模经营。确保栽种一片,管好一片,高效一片。对现在桑园,要采取果断措施,将零星分散的桑园,实行收缩战线,集中连片,重点建设一批50吨以上的乡,10吨以上的村,每户桑园面积以0.1-0.13公顷为宜,种桑养蚕要成为养蚕农户的主要产业,要按照基地建设的要求,调整桑园布局,加速低产桑园的改造。对荆、草桑实行湖桑嫁接换种,或者淘汰改种湖桑;缺株断垅的桑园可采取压条、扦插的方法补植;肥培失管的桑园要加强肥水管理;树势衰弱的桑园实行重度剪伐或春伐复壮,并加强肥培,努力提高桑叶产量。
2.4 抓好技术推广,依靠科技夺高产
一是全面推行种桑养蚕模式化管理,地区印发的“亩桑产茧100公斤,栽桑养蚕技术
规范模式表”要作为指导蚕桑生产技术法规来实施,并成为各类培训班的主要教材。当前
要重点推广高标准建园、低产园改造、桑树家蚕良种、蚕种统一催青、小蚕共育、大蚕分户饲养、消毒防病、纸板方格簇和塑料方格簇等实用技术。各蚕桑重点县要实行模式化栽培,严格按1/15公顷产100公斤鲜茧栽桑养蚕技术规范模式种养,做到高投入、高起点、高效益;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千方百计壮大技术队伍,提高业务水平,强化技术服务体系,要通过定期举办短期、专期培训班,现场传授和推广新技术、新知识,使每户蚕农至少有一名成员掌握科学养蚕技术,并要分期分批送技术人员到丝绸专业学术培训和种桑养蚕发达的地区学习,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狠抓蚕桑科技队伍的建设。地、县、乡要建立蚕桑生产技术服务队,经费可采取地、县财解决一点的办法解决。对于目前技术人员偏少,农民技术员报酬兑现难等问题,可采用从有实践经验蚕农中择优录用专业人员到乡镇蚕桑站搞技术推广,分片指导,并使其报酬与所担负辅导的产茧量挂钩,实施以产定酬,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同时,要鼓励科技人员到蚕区搞技术承包。
2.5 加强企业管理,努力扭亏增盈
各县茧丝绸企业要严格控制其地建设规模,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立足自身挖潜。要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尽量避免茧丝倒挂。据遂川丝厂介绍,缫丝原料成本在70%情况下,缫丝才有微利,72%为临界点。1995年丝价17.5万元/吨,原料成本应
控制在12万元/吨。要努力搞好成本核算,降低消耗,干茧入库要严格执行干茧标准,由
法定单位试样计价。要加强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提高白厂丝品位,同时加强资金管理和
质量管理,及时追回三角债,盘活流动资金,积极开拓茧丝市场,增加茧丝收入。近两年争取水新县缫丝厂扭亏为盈,其它县缫丝厂要把亏损额降低到最低限度。
2.6 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发展蚕桑生产是强农、兴工、活商的优势产业。各级领导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真正
把蚕桑生产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后劲骨干支柱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领导力
度,切实抓好蚕桑工作,在当前蚕桑业激烈的竞争面前,各级领导要克服畏难松劲情绪,负重奋进,大胆迎接挑战。要象永新县那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管,六套班子、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发展蚕桑生产的合力。要把发展蚕桑生产的面积、蚕茧产量、质量、税收、效益指标逐级分解到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进行考核严格兑现奖罚,增强各级领导责任感。地、县、乡领导都要建立蚕桑生产示范点,树立高产样板、抓点带面。有关部门在种苗服务、技术推广、产品销售、信息咨询、资金物资供应等方面搞好全程服务,保护和调动蚕农积极性。
(转自《蚕桑茶叶通讯》1996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