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同 建
(江苏省涟水县茧丝绸总公司 223400)
涟水县茧丝绸行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
史。然而,自1995年上半年起,茧丝绸行业逐
渐滑坡并进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低谷。目前,已陷入十分艰难的困境,如何尽快扭转这种
局面,使茧丝绸行业度过难关,重振雄风?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
手。
1 必须制定茧丝绸宏观生产计划
强化宏观调控手段,坚持“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必须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一是要抓好蚕桑生产的长远规划。在宜桑地区要根据规划,按照
“1115”的布局建立蚕桑基地。即桑园面积乡镇达到1万亩;专业村1000亩;重点组100亩;人平5分桑。走“两高一优”规模经营之路。二是缫丝工业与蚕茧生产同步发展,统一规划,全县桑园以稳定在10万亩为宜,不能光追求数量不讲质量;在现阶段,要制定必要的扶农政策,调动广大蚕农的培桑养蚕积极性,确实稳定桑园面积;全县缫丝厂以2~3个为宜,不能盲目扩建与新建。三是注重对
桑生产的投入和管理,这是茧丝绸业发展的
基础。要稳定蚕桑生产技术队伍,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要搞好蚕种统一催青、小蚕共育和桑树病虫测报、防治工作;要改良簇具,努力提高蚕茧质量,要认真普及养蚕栽桑适用新技术,提高蚕农的技术水平。 2 切实加强对茧丝绸工作的领导 理顺茧丝绸行业内在关系,实行综合治理,促使茧丝绸行业健康、协调、稳步发展。首先,要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政府已经出台的茧丝绸管理有关条例和文件,真正实现茧丝绸
归口统一管理。加强有力的推进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人、财、物一条鞭的管理体制。其次,在宏观调控上,对现有茧丝绸各加工企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对不符实际需求的茧站、丝厂、涉“丝”企业要予以关闭;
对管理差、消耗高的亏损大户应予限停;对生产不上规模,产品低档次,但具备生产条件的应进行兼并、合并,促进发展;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散、耗型企业应坚决促其转产。通过关、停、并、转的宏观调控,提高企业的内在素质,增强抵御市场风浪冲击的能力,促其管理上水平、质量上档次、发展存后劲,使茧丝绸行业沿着健康、协调、稳定的轨道向前发展。
3 狠抓内部管理
精兵简政,开源节流,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共度难关。随着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日趋完善,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其管理水平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存发展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实例说明,管理也是生产力。作为这么大摊子的茧丝绸行业,只要稍微“抠抠”,哪里都可“抠”出个二、三万的;当然,稍一放松,十万、二十万元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在茧丝绸系统内部,要狠抓三个方面的管理。一是人、财、物的管理。茧丝绸系统机构臃肿,人满为患,迫切需要精兵简政。建议将可有可无的机构和不胜任现有工作的人员全部精简掉。“人、财、
物”的管理,关键是“人”的管理,“人”管好了,
就不怕“财、物”管不好。因此,管理必须全面加强,要管得细,管得实,应本着“严”字把关、“细”字当头、“实”字扎根的原则,重点从用人
关、派车关、吃喝关、经营关“四关”着手,避免
“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二是成本管理。近年来,茧丝绸系统有的企业盲目决策,搞
“创新工程”、“开发项目”,结果是创而不新、开而不发,致使新上工程、项目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反而给企业压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因此,要大力降低成本支出,提高资金运营效益,可全面学习、借鉴邯钢“模拟市场预算,目标成本否决法”的管理经验,通过定目标、定人员、定责任、定措施来控制和降低各个环节成本,减少利息等费用支出。三是营销管理。在经营效益不好的情况下,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抱怨大环境、大气候不好。在观念上要坚决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要主动出击,占领市场制高点,及时捕捉有关信息,努力把握市场变动脉搏,开发“短、平、快”
项目,推出适销对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当前,茧丝绸系统必须正视现状,树立加强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围绕
“人员、质量、成本、营销、产品开发”等管理弱点、难点、重点,向管理要市场、要效益,不能坐以待毙。
我们相信,只要本行业的仁人之士齐心协力,同舟共济,茧丝绸行业一定能早日度过
难关,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