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豪
(湖南省岳阳市农科所 414000)
1 蚕业简史
蚕桑生产起源于中国,岳阳市境历史悠久。传说舜帝南巡时,娥皇、女英二妃住在君山,曾去华容采桑湖(钱粮湖七分场)采桑养蚕。南朝任仿《述异记》载:“洞庭湖多桑苧”。至唐代,蚕桑生产已初具规模,湘阴、平江、巴陵(岳阳)、华容列于湖南14个主产县中。元和年间元祯在描述岳州农村时题诗云:“年年四五月,家家茧实麦小秋”。宋代国税中有农桑、丝绢税,岳州府年赋丝3472斤,占湖南12.8%。其中巴陵赋1404斤,平江1291斤,华容452斤,临湘325斤,另湘阴1146斤,巴陵、平江、湘阴赋丝量分居湖南第3、4、5位。南宋隆兴元年,纯州州判王梦雷在平江勘察时题诗:“处处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无收”,说明养蚕已成农家主要收入之一。清乾隆《平江县志》载:宋淳福年间,“平(江)种桑饲蚕,产该博之,如道以蚕织为本偿,使桑麻被野,缫丝织布,恒业可资”。元代植棉兴起,使蚕桑生产受到冲击,元延祐《平江州志》载:延祐年间“桑挤于十三都”。
明太祖立国初降诏:“凡民间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不种桑出绢一匹”。弘治《湖广岳州府志》载:岳州府洪武年间年赋税桑丝5947.8斤,织京库绢215.2匹,南京库绢277.6匹;正统年间分别增加到7638.4斤、2384.4匹、700.l匹。隆庆《岳州府志》载:“农桑丝绢者盖古,墙下植桑之,意分之解南北,故绢二也皆随粮微之耳。”并记载:洪武巴陵县桑丝1512斤,织之成绢1212匹;绢,生丝为之,有黄、白二色。临湘县桑丝507斤,织之成绢413匹。平江县桑丝1248斤,织之成绍1231匹,绢,生丝为之,类巴陵。华容县绢解北608.83匹,解南5.63匹。
清代衣着来源主要为棉品,养蚕仅为农村重要副业。康熙年间湘阴夏税丝926斤,桑丝220斤;雍正九年新加颜料绢价银30370.9两。此后丝绢渐不为赋税。鸦片战争后生丝外销价高,农民养蚕积极性大增。光绪二十年,湘阴邑人钟祥开、李仲连家均植桑数千株,蚕丝堪织土绢,县设有蚕桑社及蚕桑研究所。巴陵惟绕村出丝可作绢,出丝桑而白。平江东、西、北三乡均植有桑。临湘由县购领桑秧,分饬保甲局领种。华容四乡均有植桑者。光绪二十三年《农学报》第10一14期载:泰西(缅甸、泰国)人来平江购丝,每出重价,长寿、冬塔等地大有养蚕售茧之风,间有缫丝者;全县年出口精丝190余担。宣统二年,平江在花园寺创办初等实业学堂,设蚕桑课班,职员3人,学生20余人。
民国时期境内蚕业由兴至衰。平江1912年(民国元年)在金窝创办农事试验场,主要培桑植棉;长寿吴栋臣、吴励建捐资,在大口段齐家番开办蚕桑学校,设蚕桑班、刺绣班.次年在城北朱家段开办蚕桑讲习所。1914年引进柞蚕。试养并刊送(育蚕浅说》和《蚕桑讲义》。1916年平江、临湘成立蚕桑局,平江并在北城杨眼桥开办女子蚕业讲习所,学制2年,每班学生3O-40人。1928年华容栽桑228亩,产茧457担,亩产200.4斤,人平0.16斤。此后蚕业衰退,蚕桑一村不过数家,1935年湖南产蚕10县,境内无一上榜1937年岳阳、临湘沦陷后,大批桑树遭毁。1941年华容养蚕户占9.3%,挤入湖南10个主产县行列。平江有桑4万多株,年养蚕600余架,产丝6000余斤。1945年后,蚕丝贬值,“斗米斤丝”,各地大肆伐桑,至1949年,境内仅残存零星桑树48亩,产茧99担。
新中国建立后,蚕桑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五十年代初,农民利用零星野桑养
蚕。1954年岳阳许市农业社率先植桑3900
多株。1956年华容产茧25.6吨,并率先在湘北农业社建立养蚕场。1957年岳阳开始试养蓖麻蚕。1958年华容开始育苗植桑,建立蚕桑队13个。1959年湘阴县蚕种场建成投产。
60年代初因自然灾害粮食欠收,蚕用物资涨价,不少地方毁桑种粮,主产县华容茧量为空白,湘阴桑园几乎毁尽。60年代中期得以恢复和发展,1965年平江南江区的南江、冬塔、石浆、昌江、板江公社栽桑400万株,人平100株,全县产丝8.5吨。1967年全区桑园面积达到1000亩。
70年代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华容、
平江、岳阳、湘阴增加资金投入,大建桑场,
1975年全区桑园发展到8100亩。省农业局及省蚕桑试验站等单位帮助屈原农场建成省内最大的蚕种场。1977年华容建立全省最大的江洲桑场,辖6个分场,植桑4000亩。1978年华容产茧223吨,居全省第二。岳阳毛田区建成高标准桑园7350亩,其中300亩以上的基地园5个。汨罗磊石垸定为湖南蚕茧生产基地。1979年全地区桑园面积突破3.3万亩。平江列为湖南蚕茧生产基地县,有连片桑场16个。
80年代为发展鼎盛时期。1980年全地区桑园面积增加到3.66万亩,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华容县1.15万亩,占全地区31.4%,产茧452吨,跃居全省第一,并被列为全国蚕茧生产重点县。岳阳毛田区有520个生产队植桑养蚕,产茧114吨。1981年发种4.54万张,产茧901.1吨,按采叶面积亩产茧29.1公斤,其中8户亩产过200公斤,2户总产分别过2吨和1吨。共有蚕桑场、队761个,其中县办2个,社办43个,大队办248个,生产队办468个,场队桑园面积占89.6%。1983年华容产茧1045.3吨,占全省39.4%。1984年全地区桑园面积2.54万亩,产茧1325吨,分别占全省31%和45%,均居第一。但桑萎缩病面积高达3000多亩,生产开始滑坡。此后受“苧麻热”冲击,加之桑萎缩病蔓延,普遍毁桑扩麻。1987年华容骤减至7000余亩。1989年全市(地改市)面积仅有8200亩,属本年代之最低;产茧9O2吨,仍占全省39.2%,其中华容占全省三分之一强。1991年全市面积恢复到1.7万亩,但利
用率仅11.3%。
2 桑树品种与栽培
岳阳市境内自古原生野桑,俗称土桑,也称荆桑。明洪武二十九年,朝廷命康茂万为营田使,取淮(安)徐(州)桑籽20担,送给岳州一担,岳州又分给平江半斗(约7.5公
斤),使民种之。清光绪二十年,湖南巡抚吴大澄倡导蚕桑,派员购运湖桑数十万株,通
行各属栽种。旋即湘阴全邑杂植湖桑、土桑。
光绪三十年,湖南善后局赠送平江湖桑4000
株,植于城南晏家湾外滩洪家洲。民国期间也曾多次引进湖桑,但至1949年,境内品种仍大多为土桑,只有少量湖桑。1949年后,主要地方品种有大叶桑、压桑、牛耳桑、澧桑24
号、果桑、油桑、黄桑、早生花桑、葫芦桑、鸡帚桑、花叶桑等。1957年起,着力繁殖推广湖桑,湘潭地区从外地调入300多万株,分发各县。华容从澧县、大通湖引进实生苗、嫁接苗13万株。1958年湘阴从江浙引进湖桑接穗自行嫁接。1978年汩罗磊石垸从浙江、福建调进嫁接湖桑20万株。以后各地“自繁、自育、自栽”,80年代初基本实现湖桑良种化。主栽品种有湖桑32号、7号、199号、197号等。
桑树栽培技术早在清代就有记载。光绪《农学报》第17期云:光绪三十三年,平江冬
塔“利用废沙洲植桑养蚕,清田挖深……基种桑育蚕,塘养鱼扶稼,桑叶饲蚕,蚕矢饲
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传统育苗方法为播种法,分春播和夏播。播种方式由撒播渐
改为条播。此外还有嫁接法、压条法。1946年平江接省分发嫁接苗300株,始有嫁接桑载
植。50年代后期开始自行嫁接。
传统培管方法是稀植,让其自然生长,故“三年培桑,五年来叶”。新中国成立后,培管技术不断提高。60年代起推广中杆密植。80年代初学习四川“多边地栽桑”经验,充分利用外洲和境内沙洲、河滩,将每亩密度增加到850-1150株,发展速成低杆密植园,
实现“当年栽桑,当年养蚕,翌年高产稳产”。此后又推广立体栽培,华容、岳阳、湘阴建成一批高产高效的桑基鱼塘和桑基园。对低产园主要是深挖客土,增施肥料,并采取增株、增拳、增条和压条补株、套种新株等措施进行改造。对衰老低产树则实行嫁接换种,截杆移栽,春伐复壮。冬季提倡做好翻耕、施肥,整枝、剪梢,补植缺株,防治病虫,清沟排水,间种绿肥等项工作。
3 蚕品种与饲养
新中国成立前均系土种,单张产茧量和出丝率低,丝质差。1953年华容、平江引进推
广改良种(一代杂交种),单张产茧12.5-15公斤,饲养期30天,比土种产茧量增加一
倍,出丝率提高25%,饲养期缩短10天。
1957年华容土种基本绝迹。临湘县永丰农业社试养夏蚕改良种,单张产茧21.1公斤。岳阳试养秋蚕改良种,单张产茧24公斤。1958年岳阳许家牌公社养江苏“瀛文×华+”249张,产茧6吨,张平24.1公斤。直至60年代初,境内以“瀛汗×华八”为春用种,“瀛文×
华+”为春、秋兼用种。60年代中期以“川-×华+”为春、秋兼用种。70年代以“华合×东肥”、“华合×东肥·671”为春用种,“东34×苏12”为夏用种。1980年华容县蚕桑公司从省蚕科所引进夏、秋兼用种“群芳×朝霞”,在新河、宋市桑场试养养示范,比“川-×华+”经济效益提高23%。1981年华容推广4.54万张,增产17.4%。1983年从省蚕科所引进夏秋用良种“芙蓉×湘晖”,重点在华容试养示范,其茧层率达23.2%,出丝率达17.4%。至1985年全市累计推广4.02万盒。1986年起,华容春蚕全部是“东肥×华合”,夏、秋蚕全部是“芙蓉×湘晖”。其他各具亦然。
新中国建立前养蚕技术落后、粗放。蚕种催青多用人体抱种。新中国建立后养蚕技术不断提高。50年代岳阳采取高温干燥、多回薄饲”的快速养蚕法,饲养期缩短13-19
天。60年代初,岳阳广兴洲、君山公社、县家农场建立催青室和共育室,实行新法集中催
青,“小蚕共育、大蚕分养”,除沙蚕网化。平江、华容、湘阴推广“稚蚕防干纸育技术”,使用叶、劳力节省,产茧量、茧层率提高。70年代各县试验推广吊架养蚕,小蚕坑床、坑房共育,大蚕蚕坑育、屋外坑育、少回薄育,以及保幼、蜕皮激素养蚕等新技术,并用稻草蜈蚣簇取代竹枝、树枝、油菜杆、棉杆等簇具,使茧质提高。1980年华容蚕桑公司在潘家乡桑场进行大蚕蚕台育试验成功。并引进塑料折簇。华客总结出“严消毒、精饲养、细管理”的经验,编成《养蚕三字经》:“选叶精,
给桑匀;扩匀座,除沙勤;压齐眠,提纯青;常防病,调湿温;严操作,莫粗心。”对普及科学养蚕技术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