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力在山  希望在山
试论资兴市丘岗山地发展蚕桑的思考与对策

黎    法
(湖南省资兴市蚕业开发公司  423400)


     我市地处湖南省南部、南岭以北,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总面积405万亩,其中宜农可垦地46.3万亩,绝大部分海拔在400米以下,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土质较肥沃,理想的宜农宜林地。80年代中后期,曾在东江水库周围开发了3万亩果树,湘南农业开发七里大石庵、毛坪等项目区,已经获得了较好的效益.带动了田心、大石庵、评石流域也开垦了近万亩果树。通过丘岗山地的开发利用.促进了种植、养植、加工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从单纯的稻谷加稻草,转向以粮为主多种经营并重;从提蓝小卖逐步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从单纯向耕地要效益与向丘岗山地要效益并举的格局。因此.我认为根据资兴的特点.资兴的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唱山歌.走山路,潜力在山,希望也在山。
  近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财税体制的改革,虽然是一种压力,也可说是一种动力。怎样才能“富民强市”?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立足挖掘潜力,找准项目,一抓到底。我个人的肤浅看法,丘岗山地发展蚕桑生产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比较效益高的产业,这项产业很有发展前景。
  l 蚕桑业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我市的开发情况
  1.l 我国蚕桑业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丝绸的国家,已有5000年的历史,黄河流域是蚕丝的发源地。3000多年前,养蚕已成为黄河中下游的重要生产项目。清朝末年.广东珠江三角洲、江苏、浙江、四川蚕业兴起.逐步成为我同近代最重要的四大蚕区。建国后,我国蚕业科学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丝绸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蚕丝有“纤维皇后”“珍珠之光”的美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前景相当广阔.是我国出口创汇比例最高的一项产业。1995年以来由于多种原因生产下落,引起国务院特别重视,建立风险基金和储备制度,组建集团公司,使我国的这项传统创汇农业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2 我省蚕桑发展情况。
  我省发展蚕桑也有相当长的历史。1994年全省桑园面积12.85万亩,产鲜茧3915吨,主要分布在湘北、湘西。199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速建设农业强省的决定》,蚕桑已列入十五项开发工程之一。“九五”期间,计划集中在山丘区开发15个年产茧1000吨以上的基地县(市),每个县发展桑园2—3万亩,产茧1000—2000吨。要求适当集中连片,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1.3 我市蚕桑的开发情况。
  我市蚕桑项目从1992年开始,由市农业局、市科委从广东省引进。同年市编委发文,从市农业局内部抽调部分干部职工组建了资兴市蚕业开发公司,负责蚕桑开发产、供、销服务工作。市委、市政府也很重视,同时成立蚕桑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负责蚕桑业的指挥和协调。我市的蚕桑开发先从高码乡江背村开始试点,逐步发展到何家山,青腰,州门司,兰市,彭市,汤市,波水,廖江等乡镇。1994年全市桑园面积2100亩,产鲜茧66.8吨,销售收入129.58万元。1995年桑园面积1810.5亩,产鲜茧62吨。在这几年的蚕桑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高产、高效的典型户,如汤市乡坪子村的王春风,1995年2亩桑园,养蚕9张,总产鲜茧341.9公斤,产值5214.5元。亩产鲜茧170.95公斤,亩产值达到了2607.25元。汤市乡下堡村黄汉兴,1995第三批养蚕一张,单产48公斤,收入666.8元。州门司镇的许中明1995年开发山地桑园亩,承包他人2亩桑园,当年养蚕24.75张,产鲜茧 594.49公斤,产值 8556.5元,是我市养蚕规模最大的农户。彭市乡丹拗村的唐初清,1993年种桑1.8亩,养蚕10.25张,收入2000元,1994年发展到 2.6亩,收入 5584.08元,亩平达2147.7元,走上了致富之路,被湖南省科协授予省级养蚕科技示范户。
  种桑养蚕是丝绸工业的基础。我国的丝绸行业是一项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高风险、高利润的行业。由于1995、1996连续两年世界丝绸行情处于低迷状态,国内丝绸行业体制不顺等多种原因,造成全国性的挖桑毁园,我市属蚕桑新区,情况更严峻,1995年尚有桑园面积1810.5亩,投产900亩,养蚕2678张;1996年只保存面积280亩,养蚕269张;1997年只保存面积48.3亩,市蚕业开发公司工作人员最多时30余人,现在只5人。公司由于急功近利,用大量的稻田改种桑树,想获取较高的利润,造成轰动效应。未想到,大量与粮棉争地.会导致无粮不稳,无粮则乱的局势,终究会毁桑还田。特别遇到市场销有波动,将导致全面挖桑。同时。配套设施过于超前,花近60万元的贷款资金,兴建两栋烘茧灶,能烘烤1.5万亩以上桑园的产茧量,花20余万元购买桑苗,赊销给农户。一但桑树被挖,设备空闲,桑苗款无法收回,造成蚕业公司负债累累,不能自拔。
  2 我市丘岗山地发展蚕桑的优势
  经过五年的种桑养蚕,五年的兴衰.五年的经验及教训。我市发展蚕桑应主要利用现有旱士以及三年两不收的高岸田,少量零星的坡度在30度以下、水源较好的山地,不与粮食争地,采取扶贫开发形式,使过去一亩旱上只有100-200元的收入,达到1000-1500元,增加8-10倍。这样发展的优势是:
  2.1 容易被农民所接受。过去种桑养蚕已有一定的成效,利用荒坡、荒地、空坪隙地,避开了与粮争地,经济效益比一般的经济作物要高。
  2.2 有一定的技术力量。一部分农民已经掌握了一定种养技术,全市最高峰,桑园已经发展到1800亩,有养蚕户1500户,有蚕桑专业技术员4人,蚕桑办多达30多人,1993-1995年每年聘请师傅20余人。农广校和农民中专参加蚕桑专业学习的有10多人,绿证培训40余人,技术力量相当雄厚,蚕茧质量高,我市的茧销往浙江、广东等丝厂有较高的声誉。
  2.3 市场销售渠道广阔。通过几年的种桑养蚕,结识了一批同行,并且在茧价下跌时,给我们不少帮助,不少客户讲信誉。
  2.4 集累了蚕桑开发种养加一条龙服务以及公司加农户,基地连农户的经验
  3 丘岗山地发展蚕桑的主要对策措施
  3.1 建立机构,加强管理,重新恢复蚕桑开发的机构设置。栽桑养蚕生产环节多,技术性强.必须实行有组织机构,有技术服务机构的系列化管理机制。由市委、市政府委托管农业的领导或丘岗办牵头,负责制定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资金。将原来的蚕业公司改为蚕桑开发技术指导站(或服务站).负责新技术推广和普及,组织桑园、蚕种及蚕药、蚕具和肥料等物资的供应;协助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蚕茧收烘经营,进行全程服务。对基地乡村要配备相应的技术辅导员,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3.2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种桑养蚕。①排一定的办公经费及低息贷款给蚕桑技术指导站,对蚕农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办成经济实体,形成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服务体系,②鼓励农民或有识之上租赁、承包山坡山地搞开发性经营,15年不变。③凡新开发的桑园头三年免征农林特产税。④在资金和物资方面适当给予扶持。
  3.3 建立适度规模的生产基地。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做法,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田心开发区和天塘坪开发区蚕茧收烘基础设施已搞好,应优先。可以在资兴矿物局租借土地上试点,首期连片开发500亩.第一年冬种植,第二年秋试养,试养期间做好技术、物质准备等基础工作,为第三年大面积投产做好准备。试点成功后每年以500-1000亩的速度发展,5-10年后立争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养蚕3万张以上,产鲜茧900—1000吨,亩平产值150O元以上。稳定了这个生产规模,即可以兴办丝绸加工业。
  3.4 狠抓科技兴蚕。在桑园建设和培管方面,一是选择上层深厚肥沃的土地,适当集中连片栽植。二是选择优良桑树品种,合理密植,抓好栽桑质量。三是加强肥水管理,养好树型,防治病虫害。在养蚕技术方面,一是做好统一催青,小蚕共育。二是彻底消毒。三是改革养蚕室和工具.推广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四是推广优良簇具,提高茧质。
  3.5 建立风险调节基金。在蚕茧市场行情看好时,从公司和农户收取一定数量的资金.财政从每年的增值税收入中返还部分,设立银行帐户,建立风险调节基金。在市场行情下跌时,用风险基金对蚕农进行补贴,以稳定蚕农的生产积极性,稳定桑园面积,不至大起大落,减少风险和波动。
  4 蚕桑富民,丝绸兴市
  通过五至十年的艰苦努力,力争全市桑园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养蚕3万张以上,年产鲜茧 900—1000吨,茧产值 1500元万以上。建立一个稳产、优质的蚕茧基地。通过引进人才、资金、设备和技术,兴办丝绸工业,出口创汇。适时兴办缫丝、印染、纺织、制衣等一系列加工业,由原料基地逐步转变为成品加工、出口集散地,真正将丝绸行业办成一项富民兴市的支柱产业,为我市的经济腾飞插上又一有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