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新培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415500)
1 引 言
为了预防家蚕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必须进行母蛾检查。以往都是按一定百分率(一般普通种定为10%)从制种批中抽样镜检,根据样本病蛾率对照允许病蛾率判定该批蚕种是否合格。由于这种方法在生产中有不合理之处,从80年代初起,许多省区已参照和借鉴国内外经验和成果,改以在一定概率保证下,样本中检出病蛾数作为判断标准的抽样检查法即集团母蛾镜检法。因为该方法检查速度快.准确性高,效果良好。目前,大部分省区颁布的现行蚕种繁育检验办法中都明文规定,普通种母蛾检查以对丝茧育产量无恶劣影响的0.5%病蛾率作为允许病蛾率,以不合格蚕种误判为合格蚕种的风险率小于1.5%为约束条件,制定检查方案进行抽样,集团镜检。这些规定,对提高蚕种质量,预防母蛾胚种传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家蚕集团母蛾镜检法的科学性
2.1 以固定百分率袋蛾,样本病蛾率为依据的判别方法的不合理性
2.1.l 样本病蛾率不能正确反映批毒率
设有某制种批母蛾总数 N=20000的总体,批病蛾率P=0.5%,则批病蛾数D=N
· P=100,按10%抽样,样本容量n=20000×10%=2000,那么这2000蛾中能检出病蛾一般d=2000×0.5%=10只,但在实际检查中,检出病蛾数为0、1、2……100等的各种情况都有。各种情况病蛾数出现的概率服从超几何概率分布,计算式为
从表1来看:①样本2000蛾中病蛾数恰好是10的概率(样本每率0.5%)为0.1236,即100次重复抽样中只有12次含10个病蛾,其余88次都不是,且样本2000蛾中病蛾个数分别为0、1、2…100,样本毒率各不相同.除1个与批毒率0.5%相同外,其余的都与批毒率不相同。②如果以样本毒率小于0.5%作为合格标准,样中病蛾数小于10蛾都应判为合格蚕种而予以接收,累汁概率为0.4523,就是说以样本病斌率小于0.5%作为合格标准,那么对批病蛾率0.5%的不合格蚕种,将有45.23%的机会被错判为合格蚕种,而判为不合格蚕种的机会仅有54.77%,显然这样做所冒的风险太大,在生产上有损用种单位的经济利益。从以上分析可知,样本毒率不能正确反映批毒率,以样本毒率为依据的判别方法可靠性很低。
2.l.2 以固定百分率抽样检查准确性差
设有批母蛾总数分别为1000、5000、10000、100000的4个制种批,在批毒率分别为
0.1%、0.5%、l%时,同样各抽检10%,则检出病蛾的概率如表2
从表2看,批量小的病娥很难抽检出来.例如批母蛾总数1000饿的,在病蛾率l%时抽检10%,则100次有36次检不出病蛾,但批母蛾总数10000、100000的,则100%的机会能检出病蛾。这说明,不同批量的都按同样的百分率抽样是不合理的,应当有所区别,凡批量小的应增加抽检母蛾数,否则就有病蛾检查不出来。
同样以上面4个制种批按10%抽样,以0.5%病蛾率作淘汰标准,各制种批的蚕种实
际淘汰概率如表3。
表3说明;①在10%固定抽样条件下,合格蚕种(0.l%~0.4%)被判为不合格蚕种的概率,随着制种批的缩小而迅速增加,例如批病蛾率0.1%~0.4%时10万蛾批判为不合格蚕种的概率为0—7%,而1000蛾批则有9.5%—33%的可能性被判为不合格蚕种而淘汰,这会损害制种单位的利益。并且当批毒率0.7%~0.9%时,10万蛾批,以99%以上的高概率判其为不合格蚕种予以拒收,而1000蛾批则有40%~50%的可能性,将不合格蚕种判为合格蚕种,这会损害用种单位的利益。②批病蛾率从0.4%增加到0.6%,10万蛾批的淘汰概率从7%迅速上升到92%左右,而1000蛾则只从33%提高到45%左右,判别灵敏度很低。
2.2 以置信概率作保证,样本病蛾数为依据判别法的合理性
以样本检出病蛾率为依据的判别法既不能正确反映批毒率,又不能提供合乎要求的概率保证,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新的判别方法取而代之。由于微粒子病的成因是食下传染,病蛾在群体中呈超几何概率分布或二项概率分布,不同批量和样本容量及样本内病蛾数出现的概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可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设计抽检方案。设某制种批总蛾数为N,从中随机抽取n蛾样本,在病蛾率为0.5%,置信概率98.5%以上时,样本中允许病蛾数为C,则C满足计算式
以表1为例,如果我们规定2000蛾样本中,最大允许病蛾数C为2,即检出病蛾数不超过2个,该批蚕种合格,超过2蛾该批蚕种判为不大格。由表1可知检出病蛾数为0~2的累计概率为0.0027,即批病蛾率为0.5%的不合格制种批判为合格蚕种的概率为0.27%(小于1.5%的风险率),而判为不合格蚕种的概率高达99.73%(大于 98.5%的置信概率),这样就使判别工作得到了合乎要求的概率保证,这就是N,n,C)一次抽样方案。其含义为总蛾数为N的制种批,随机抽取n蛾作样本,样本允许病蛾数为C,实际检出病蛾数为d,若d<C,该批蚕种判为合格.若d>C则这批蚕种判为不合格。(N,n1,n2,C1,C2)两次抽样方案基本原理也是相同的。在这种抽样方案中,样本并不以固定百分率从总体中抽取,制种批小,袋蛾率高,制种批大,袋娥率低。通过改用样本病蛾数作为判别依据,就使判别工作建立在一定的概率保证基础上,比之用样本毒率判定就可靠多了。
3 集团母蛾镜检法在生产上应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关于制种批的均一性和团机抽样
集团母蛾镜检法抽样方案是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上,是以置信概率作保证,样本检出病蛾数为依据,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设计的。其具体实施效果不仅取决于方案本身,还取决于总体的均一性(同质性)和抽样的随机性。
对于制种批本身最重要的是批的内容要具有同质性。制种批最好以收蚁批为单位。一个收蚁批,蚕种来源、营养条件、技术处理等基本相同,均一性高。特别是实行承包后的蚕种场和原蚕区,收蚁批缩小,更要注意各制种单位饲养条件,技术处理比较一致,才能把种茧并批制种,否则种茧调查后,不同收蚁批再合并成一个制种批,这时均一性就差。比较大的制种批制种时最好按其不同天的发蛾划分为若干小的制种批,因为同天发蛾的病蛾分布呈二项分布;这样按天发蛾分批,在同一收蚁批中均一性更高。
随机抽样的关键是抽样时必须保证同一制种批中每个母蛾都有被抽到的均等机会,要做到抽取的作本母蛾能够代表全批。无病蚕种场可以整个制种批为总体,依照抽样方案抽取样本,这时总体大,抽样率低,省工省力。有病场可以同一制种批同天的发俄制种作为一个小批,以每天估计的制种张数作为一个总体,按集团母蛾抽样方案抽取规定数量的样本,这样做一是微粒子病蛾的分市一般是两头多、中间大批少,以日制种张数作总体均一性高,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淘汰蚕种的数量,减少蚕种场的损失。具体抽样时,每个总体的首末号必须袋蛾,其余抽样张号随机分布于全部蚕种张号中,袋蛾盒数稍多于抽样盒数。
3.2 关于有毒集团数和有毒蛾数
集团母蛾镜检法规定,以30个母蛾为一镜检集团,查到一个有毒集团即以一个母蛾带毒计算毒率。在1个有毒集团中,检出病蛾个数可能是0、1、2…30,把一个有毒集团作为一个病蛾处理,会不会带来误差呢!设某制种批母蛾总数为60000~80000按照集团母蛾镜检法抽样方案抽样5100蛾(集团数170盒).当批毒率分别为0.1%、0.5%、1%、2%时,按照概率值分别求出有毒集团数如表4。
由表4可看出:①一镜检集团中,一蛾以上带毒蛾的概率,将随着批毒率的增大而增大,无病蛾的概率,随着批毒率的增大而减少。②批毒率为0.5%时,一个集团内含有0个和1个病蛾的累计概率为0.9901.即批毒率为0.5%时有99%的可靠性可以把一个有毒集当作l个病蛾处理。批毒率小于0.5%时,把一个有毒集团当作一个病蛾处理可靠性更高。③批毒率大于0.5%时.一集团内带毒蛾在1个以上的概率不断增大,从而造成实际检出集团数小于理论带毒蛾数,但由于实际检出集团数远超过允许病蛾数,绝对不会将不合格蚕种判为合格蚕种。虽然随着批毒率的增大一集团内出现1个以上带毒蛾的概率也会增大,但决不会将毒率超过0.5%的不合格蚕种判为合格蚕种.因此,集团母蛾镜检法是合理的、科学的.决不会随着批毒率的增加而降低其可靠性。但由于检出的有毒集团当作l个病蛾进行毒率计算时.只有在批毒率小于0.5%时才有99%的可靠性、批毒率大于0.5%时可靠性随之降低。所以在毒率处于0.5%左右时,辅以一视野中检出抱子的密度加以综合分析可以减少判定的误差。对发现有微粒子病的蚕种场,集团内母蛾的个数以酌情减少为佳,因为减少集团内母蛾的个数,集团内含2个以上的病蛾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因此,目前未发现微粒子病的蚕件场以30蛾为一集团,已发现有微粒子病的种场,以15蛾为一集团,通过增加集团个数,更好地防止超毒蚕种误判为合格蚕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