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恒成
(广西蚕业指导所 530007)
1 历史与现状
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 Donovan)原产印度,是一种无滞育期多化性完全变态的绢丝昆虫,因主食蓖麻叶而得名。我国蚕区广西、广东、湖南、四川分别用木薯叶、马桑叶饲养,又称它为木薯蚕或马桑蚕。它从引进到在我国“安家落户”已有40多年了。
最先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朱冼教授等于1951年引进驯化和试养,逐步掌握了它的生物学习性,在越冬饲料、保卵、幼虫饲养、繁衍后代以及预防疾病等方面研究取得了成果而应用于生产。先在安徽省推广,同期江苏、广西等省也从上海引进试养。1955年仅安徽省就推广饲养蚕种4967盒(每盒约1万条蚕),产鲜蚕茧65吨,到1956年粤、桂、皖、闽、江、浙、豫、川、鲁等省,试养或推广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这是我国蓖麻蚕试养和推广达到第一次高峰。尔后由于市场和蚕病暴发等原因,饲养量大幅度下降,有的省已停产。
第二次饲养高峰是60年代初开始,这时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蚕种繁殖借鉴了桑蚕方面采用三级繁育(原原种、原种、普通种)四级制种(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普通种)的蚕种繁育制度和严格消审防病,有效地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和蔓延。尤其是1956年广西岑溪县农业局干部邓启辉首创地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成功,经过几年的实践已日渐成熟,加上这个时期我国遭到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缺衣少吃,棉布凭证供应,数量极少,部分蚕区,政府鼓励饲养蓖麻蚕采取统购统销和奖励棉布政策,刺激了生产的发展。至1965年,全国蓖麻蚕饲养量已达300多万盒.产茧皮 6000多吨,其中广西最多,达1740吨。这时蓖麻蚕已成为我国次于家蚕、柞蚕的第三大蚕。
尔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化纤的兴起和棉布供应的好转.国家取消了锦市凭票供应和蓖麻蚕茧购销奖励棉布、化肥的政策,加上当时茧价偏低等原因,农民纷纷停止养蚕,致使生产又一次跌入低谷。
我国的蓖麻蚕生产开发,尽管道路坎坷,困难重重,但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厂以及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始终坚持研究和探索。难能可贵的是:中国蚕学会,不管生产是高期或低潮,一直把开展蓖麻蚕的学术交流和生产开发的探讨作为己任,多次开展交流研讨活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蓖麻分会亦做了大量的工作;广西对这一蚕族新秀也比较重视,始终坚持科学试验和探索生产恢复发展的途径,自治区还把“蓖麻蚕的生产开发与利用”列为“八五”期的“星火计划”项目。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把发展马桑列为“八五”期“绿色工程”项目;四川省拟把泸州市的叙永列为马桑蚕重点产区。广西蚕业指导所在经费极度困难情况下,仍把较齐全的蓖麻蚕品种资源保育下来。所有这些,对我国蓖麻蚕今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末略有回升,1989年全国养蚕7.5万盒,产茧皮约150吨(其中广西127吨)。“八五”期间,市场需求不甚稳定,前期滞销,后期看好.但每年产量多徘徊100吨以下。去年全国年产仅30~40吨左右。
我国目前的蓖麻蚕产业已今非昔比,一落千丈。好在于生产、加工、流通的基础还在,有的科教、推广仍在运作,继续培养人才和探索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种、养技术,产品加工工艺均比以前提高。蓖麻蚕的生产、加工技术是配套的.还有一定的技术储备。今后恢复发展仍大有可为。
2 科研已为生产开发创造条件
我国的蓖麻蚕经过40多年的试验、推广、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而且很多已应用于生产.在生产技术上已形成一整套的技术体系。
2.1 养蚕饲料的研究
蓖麻蚕的主食是蓖麻叶,但它性杂食.究竟还有那些植物叶能作代用词料.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在上海饲养蓖麻蚕首先遇到那里蓖麻在冬季落叶或枯死,养蚕断炊。他们经过试验,找到了解决的途径:一是发现蒲公英、飞轻和野蓟等叶子可作代用饲料;二是配制人工饲料喂蚕,后来各地先后研究发现木薯、马桑、乌恤、臭椿、鹤木等40多种植物叶均可用来饲养蓖麻蚕。这些植物在我国分布很广.木薯在广东、广西、海南;马桑在四川的沙州、湖南的湘西等都比较集中连片,仅上述地区估计总面积有40~50万公顷之多。
对养蚕饲料的品种、栽培技术、综合利用等研究,各产区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多已应用于生产。
2 .2 蓖麻蚕适温的研究
蓖麻蚕原产地的生态环境是高温、湿热、多风。根据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的试验,蓖麻蚕的最佳适温是22ºC~28ºC.低于12ºC或高于30ºC,持续高温或低温都可导致它代谢失调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当室温超过30℃时,对大小蚕生长发育都不利,蚕蛹和卵在30º
C持续高温2天,母蛾展翅不良,产卵有一半不孵化,不受精卵达20~30%。蚕卵在33ºC室温基本不发育。
2.3 推广杂交种
蓖麻蚕和家蚕一样通过杂交结合纯系定向选育可望育成新种,但它育成新种比家蚕容易,因为其经济性状大体相同,性状相对稳定,其杂交选育或用同品神异地交配均能收到强健好养的效果,如我国在60年代,各蚕区选育许多白黄、花黄、素白类型的新品种如110、高州一号、合白黄、谌生一号、624、625、湛鹤一号、南宁一号等品种,深受蚕农欢迎。其全茧量达3.8克。茧层率14%以上,比养纯种好养和增产。后来广西、广东、安徽等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深入研究发现蓖麻蚕的二元杂种比原来的纯种或纯杂种的生命力和经济性状有了更大的提高,已推广的如南×白黄、广花黄×110、花白×兰皮等。以“南一×白黄”F1为例:其虫蛹生命率99.5%、全茧量3.85~4.20克、茧层量0.56~0.65克、茧层率15.48%~16.13%、单蛾产卵量0.78~0.8克,其杂交优势可持续到第三代,即至第三代仍比对照增产6%。
2.4 关于蚕病的防治
蚕病的防治,关系到蓖麻蚕生产的兴衰与成败。蓖麻蚕的传染性蚕病有微粒子病、细菌性软化病、病毒病和硬化病,寄生天敌有寄生蝇和线虫。但常见病是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微粒子病是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有胚种和食下两种传染途径。母蛾显微镜检查病原孢子,淘汰有病蚕卵可杜绝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蚕室具消毒和养蚕期防止“病从口入”都是行之有效办法。用2%多菌灵添食也有一定的抑制与治疗效果;软化病是蚕由于被一种球菌寄生罹病,在高温多湿的养蚕季节流行严重。在防治上,除做好消毒防病,调节环境,喂鲜叶外,添食500单位的氯霉素也有较好的预防与治疗效果。
2.5 综合利用已大大拓宽
蓖麻蚕的茧、蛹、蛾、卵,以及蚕粪等都有用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它的综合利用的广、深、高度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拓宽。蓖麻蚕茧丝织成的绢纺产品有其独特的风格,具有其他纤维织物不可代替的作用。它的初级产品有绵球、绢丝、绢纺绸、绵绸等近年来已能生产开发高支绢丝、针织绢丝,丝毛、丝麻混纺绢丝、色芯绢丝和花色绢丝.对重磅绢丝和防水整理技术的研究也正在积极进行,它的成品如绢纺色织绸、提花绸、交织绸及服装、针织品、丝毯等产品的出口外销正在日益扩大。
蓖麻蚕沙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并可用之提取叶绿素:蚕蛹可食用或提取蛹油,1993年广西农业大学钱惠田教授等对蓖麻蚕蛹所食的成份全面测试分析.证实具食高蛋白、低脂肪、富有矿物质和维生素.是理想的食品工业原料。去年5月中国蚕学会在辽宁丹东召开全国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交流展示会.从展示的产品和会上交流的情况看.成果层出不穷,产品日新目异,如原蚕沙提取叶绿素现已发展到叶绿素系列.蚕蛹蛋白和氨基酸系列及分别开发研制的医药、保健新品有九如肝肽、肝血宝等。丝素和绿收开发的化妆品、新型食品。蚕蛾开发的各类补酒和功能饮料等等.无论规格、档次和商品化水平都比以往有显著提高。三蚕(桑蚕、柞蚕、蓖麻蚕)都是如此,其综合利用大有可为。
3 问题与思考
我国蓖麻蚕的开发利用条件适宜、资源丰富、地域宽广,不少地区不要专门种植饲
料,而且在夏秋季饲养20多天便可收获一批,种养技术及茧丝的深加工已比较成熟配套.是一项投资少、收益快的扶贫项目和创汇农业,从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为人民创造物质财富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加以开发利用也很有必要。
关于茧丝的深加工及产品在市场的供需情况,除个别年份之外,一直比较看好。按1994年全国重点绢纺厂的统计.全国有绢纺绽60万绽,需原料20万吨(含缫丝厂的汰头、长吐),而全国当年仅有7万吨,原料缺口很大。这两年国家正在对那些盲目低水平重复建的工厂进行调整。笔者认为,就算关停30万绽,绢纺原料还有缺口。还不包括相当一部分用于直接出口的精干品和绵球所需的原料。
我国目前出口的绢纺产品主要是绵球、绢丝、抽丝、绢纺绸和绵调,有少量绢纬塔夫、绢纺斜纹绸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这两年来,无论是江苏太湖茧丝市厂行情或者国内茧丝绸交易市场现货成交价幅等信息,尽管桑蚕茧价,白厂丝价等的波动很大.但绵球、绢丝、抽丝的价格一直比较平稳.而且稳中有升,说明蓖麻蚕茧丝市场是看好的.其在市场竞争中有不可低估的优势和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为什么我国有这样好的资源和生产开发优势,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当前上产还在每况日下?问题在哪里?笔者认为:
3.1 认识问题
我国蓖麻蚕的生产开发利用.从实验室到农村和工厂;产品从试制到进入市场.只有40多年时间.它与桑蚕或柞蚕相比,毕竟比较年青,人们知之不多,对它的开发利用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和较长远的打算。某些宣传媒体曾经有这样提法:50年代推广饲养蓖麻蚕是“从实验室走到农村”“为国家增产丝绸原料”和“为农村提供一项新的副业门路和就业门路”;到了60年代是“繁荣市场,增加社会物质财富”,解决“人民缺衣少吃”的新举措。似乎都是把它当全一种短期行为。国家在政策上.基础建设及人、财、物方面投入不多,且缺乏连续性。目前各地的蓖麻生产开发,均处于放任自流状况,低估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提高,上下没有共识,行动措施就不可能得力,开发任务也难以落到实处。
3.2 蚕茧的价格问题
蓖麻蚕茧是绢纺工业原料。要多产茧、产好茧必须依靠广大农户,而农民对茧价是十分敏感的,价格定得过低,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过高工厂又承受不了,自绝生路。60年代广东、广西地方政府采取低定价,另用奖励棉布票证或化肥、原粮指标等办法,是凑效的,产量急剧上升。尔后取消了这些优惠政策,生产便一落千丈。说明任何产品都有它本身的价值和供求规律,违背了,必然走向衰落。
进入90年代,国家对蓖麻蚕茧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放弃国家统一定价,事实上已经放开蚕茧市场。广西产区就是经营单位和基层合同订购办法,茧价双方商定,且每年一定。务使蚕农、工厂都能接受。每年价格根据市场导向都有一些变动。比过去国家统一定价好,但由于风险大,仍侧重工、贸方面的利益,尚未能充分调动农民养蚕的积放性。
3.3 养蚕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蓖麻蚕的主副产品都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丝、蛹、蛾、卵以及蚕沙,都有用场。如果能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综合利用和多层次利用。就可变无用为有用、变小用为大用,从而
大大提高整体经济价值,增加社会财富,当前农家把蚕粪作肥料如能变成提取叶绿素发展到生产“叶绿素系列”;把蚕蛹吃用、作饲料改搞“蚕蛹蛋白和氨基酸系列”,其身价必定倍增。综合利用要搞出成效,当前的关键是要有胆识、有资金、有货源、有人去做。
3.4 蚕种的产、供、销问题
开发蓖麻蚕生产,必须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和供销网络。蚕种是特殊的生产资料,它的计划性强,环节多,技术要求高,而且必须超前生产。生产蚕种一般比较薄利,不达到一定生产规模通常还要亏本,风险也比较大,蓖麻蚕的产、销还有别于桑蚕或柞蚕,因为它无滞育期要累代繁衍,遇上冬季还得设法解决饲料,我国北方在冬季天寒地冻,养蚕要升温,饲料也不好解决;由于它无滞育期,对蚕种的储备及运输都受到限制。在北方开发蓖麻蚕生产,必须有蚕种繁育基地,为了节省投资和方便供种,可在蚕区建立普通种场,原种繁育基地可到南方去办。
现在我国南方的蓖麻蚕种繁殖场所剩已不多了,生产规模小,多年没有投资、设备陈旧不足、缺人才、缺资金,至今在管理上仍沿袭“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自收自支政策,如无国家投资又无其地生财之道,广西蚕区就是如此,有的蚕种场正面临转产、关闭、职工下岗另谋出路的境遇。这些问题,还有待解决。
总之,我国蓖麻蚕的开发利用是大有可为的,前景美好,但问题还不少。根据中国丝绸协会的预测,面向21世纪,我国丝绸生产发展必须采取长丝与短丝并举的方针(长丝即厂丝;短丝即绢丝,包括可与其他纤维混纺的短纤维)。形势对生产开发极为有利。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跨世纪的历史发展阶段。
为了抓住契机,笔者认为:我国蓖麻蚕生产开发利用的任务,就是原原本本地把蓖麻蚕的利用价值和作用作更为广泛的宣传,因地制宜地加以开发,把一家一户蚕农组织起来,向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发展。通过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格局。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蚕、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使蓖麻蚕生产开发利用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蓖麻蚕的开发利用可望持续、快速、协调地向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