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步高
谢同建
(江苏省涟水县蚕茧总站 223400)
摘 要 桑尺蠖是为害桑树芽叶的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桑树裂隙或平伏枝干背风面越冬,越冬幼虫为害冬芽,先吃芽的内部.渐将整个桑芽吃空,仅留芽苞。桑芽萌发后为害桑叶,在被害桑园中终年可见。幼虫除为害桑外,尚未发现有其它寄主、在生产中,要狠抓第一代和越冬代的防治,并加强冬季桑园管理.可显著减轻为害.
关键词 桑尺蠖
生物学特性 防治技术
桑尺蠖Phthonandrla atrlllneata Butler,俗名桑搭、造桥虫、树丁子、剥芽虫等。属鳞翅目,尺键蛾科,是一种以幼虫为害冬芽及萌发后的嫩芽嫩叶的害虫,以春季为害最甚。我们于90年代初开始对桑民健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形态特征
成虫;头小,灰白色。复眼球形,黑色。雄蛾触角羽状,体长16~ 18mm,雌蛾触角丝状,体长18~20mm,体和翅都是灰褐色,前翅外线呈不规则齿状,有灰褐色缘毛,中央有两条不规则的波浪形黑纹。后翅有一条,外线亦呈齿状,有灰褐色绿毛。前后翅上均散有不规则的深褐色短横纹。雄蛾在栖息时腹未露出后翅,雌蛾栖息时腹未为后翅完全复盖。足暗褐,中胫节有一对小刺,后胫节有两对。
卵:扁平,椭圆形,中央略凹,大小0.8×0.5mm。初产时淡绿色,孵化前变为暗紫色。未受精卵,产出时呈鲜黄色。
幼虫;头部呈方形,扁平,咀嚼式口器。壮龄幼虫体长52mm,前细后粗成筒状,初龄体绿色.后变灰褐并散有小黑点呈保护色,着上去酷似桑树小技。第一、五腹节背面各有一横形突起,腹足两对,着生在第六、九腹节上。气门九对,椭圆形。臀板三角形,暗黄色。室内饲养观察,幼虫最长体长 57.4mm。
蛹:呈圆筒形,深酱红色,体长18~22mm。头、胸、翅芽和足上有粗糙不规则皱纹,第一至第八腹节有许多刻点,臀棘略呈三角形,上生8根钩刺,中间2根最长,尖端向左右两侧弯曲。茧浅褐色,茧层疏薄,从外面可透见蛹体。
2 生活史及习性
根据室内饲养及大田观察,桑尺蠖在我县一年发生4代,各代幼虫的盛孵期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中旬和9月下旬、其中以第四代三、四龄幼虫躲入桑树裂隙或平伏枝干背风面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即开始活动,食害桑芽(以后各代均吃食叶片)。桑芽萌发后为害桑叶,以夜间及凌晨取食最盛,日中多静止于技上前处,有的平伏,有的吐丝下垂,腹足、尾足紧夹枝条,虫体斜立似枯枝状,不易觉察。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弓曲爬行,啃食桑叶,喜阳光。脱皮3至4次后,经过25~30天而化蛹(越冬幼虫经过时间特长,约220天),蛹期9~20天羽化。成虫羽化受天气影响,一般晴天的晚间羽化较多,阴天羽化较少。羽化后 12-18小时即交尾,以夜间 12时后最盛。交尾约经1小时左右,翌日开始产卵。产卵期一般2~4天,也有长达9~15天的。卵产在枝条顶端嫩叶背面,且大多群集一处。一般一雌俄产卵数量在600粒左右,也有多达千余粒的,卵期5~9天。初孵幼虫具有群集性,往往先群体食害下表皮及绿色组织,被害叶面呈现透明斑点。长大后再分散沿叶绿向内啃食成大缺刻或全叶吃光,并排粪污染桑叶,老熟幼虫多在树干裂隙中结茧化蛹。
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近年来,我县桑园桑尺蠖的发生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原因有三:
3.1 气候转暖。近几年气候反常,特别是冬季,气温逐年转暖,雨雪较少,苏北-10℃以下温度的天数更少,致使越冬虫口基数较高,春季为害加重。
3.2 忽视桑园管理。由于茧丝绸行情差,蚕桑比较效益低,广大蚕农不重视桑园管理,尤其是冬季管理,普遍忽视了清园、修枯桩和束技工作,导致桑尺蠖越冬存活率较高。
3.3 治虫的片面性。近几年我县桑瘿蚊为害严重,片面强调地下毒上防治桑瘿蚊,忽略了树上害虫的防治工作。尤其晚秋蚕期,忽视了对越冬代的喷药防治,导致桑尺蠖上升为主要害虫。
4 防治方法
近年来,桑尺蠖发生量逐年增加,为害比较猖厥,给蚕桑生产已造成一定损失,有的地方桑叶损失率达10%以上,形成虫与蚕争吃桑叶的局面。根据桑尺蠖世代重叠严重,全年幼虫为害时间长的特点,为保蚕作安全,防治上宜以抓好越冬前药剂防治为重点,并坚持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其综合防治措施为:
4.1 捉虫保芽,减轻全年发生量。在11月中、下旬及早春冬芽转青前后,人工捕杀幼虫,减轻全年发生量,效果十分理想。平时在桑园管理和采摘桑叶时,要随见随捉。捕捉时,要细心观察,因其体色和枝条颜色相似,极易疏忽。
4.2 加强冬管,降低越冬存活率。在桑园冬管中,要狠抓清园、修枯桩和束技工作,降低越冬存活率。特别要大面积开展桑树束草诱杀工作,诱杀潜藏率高达90%以上。次年3月桑尺蠖幼虫出蛰活动前,及时解下束草烧毁,消灭越冬幼虫。
4.3 喷药防治,降低虫口密度。在各代幼虫盛孵期,用80%敌敌畏或60%双效磷1000倍液进行喷治,并可兼治其它害虫。特别要重抓第~代和越冬代的防治工作。5月底6月初,结合白拳治虫,用50%甲胺磷1500倍液;9月底10月初,即晚秋蚕结束后,结合“关门”治虫,用20%杀灭菊酯8000~10000倍液进行喷治,压低桑尺蠖第一、四代虫口基数,减轻全年和翌年为害。
4.4 保护天敌,提倡生物防治。保护繁殖桑尺蠖脊腹茧蜂等天敌,是控制桑尺蠖自然发生率的重要因素。桑尺蠖背腹英蜂分布很广,雌蜂产卵于桑尺蠖幼虫体内,成熟后仍在寄升体内化蛹。因此,当发现桑枝上有倒挂变黑硬化的桑尺蠖幼虫时,要加以保护。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桑树上有目的地设点悬挂将要羽化出蜂的寄生,让其自然羽化飞出,可有效地控制桑尺蠖的为害,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