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生态蚕业提高比较效益
稳定蚕桑基地积极恢复发展

 赵少伟       杨永春
(重庆涪陵市丝绸集团公司 408000)

 
摘要    从1994年我国蚕茧产量77.7万吨、生丝产量6.6万吨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6.4%和70%,经两年的大滑坡,跌落到1996年产量37.6万吨、生丝产量4.5万吨.回落到“六五”期的水平,使世界丝绸贸易格局发生变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清趋势,迎接挑战。
  要使蚕业生产在短期内恢复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蚕业的比对效益,直接表现为亩桑产值。提高亩桑产值的有效措施只有更新观念,克服传统蚕业产品单一只生产茧丝绸观念.开拓以蚕业为基础、现代(微)生物技术(包括食用菌和沼气)为纽带,探索桑、蚕.菌、菜、畜、禽、气、肥八业良性循环的生态蚕业模式,对桑枝、蚕粪进行开发性综合利用、桑园立体种植,使亩桑产值成倍增加到4000元以上,保住重点农户和蚕桑基地,形成规模、再创中国蚕业的辉煌。
关键词    蚕业    效益    基地    发展

  1 认清形势,总结经验,迎接挑战
  茧丝绸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出口量在世界市场居垄断地位。改革开放以来,蚕丝绸行业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80年代末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猛增、丝价上涨诸多因素的刺激下,更加发展迅猛异常,到1994年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即全国桑园面积达到1800多万亩(包括零星栽植折合600万亩);桑蚕茧产量高达77.7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76.4%;生产生丝66036吨,占当年世界生丝产量的70%。重庆市(包括直辖后划入的万、涪、黔两市一地),1994年桑树也发展到31.1亿株,全年养蚕244万余张,产桑蚕茧5.13万吨,占全国总产的6.6%,农民收入茧款6.2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46.2%、26.4%、14.6%和59%。其规模和产量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苏、川、浙三省,谱写了重庆市蚕丝业的辉煌篇章。蚕丝业成为重庆市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和振兴农村经济的骨干项目。
  但是,因茧丝绸行业管理体制长期没有理顺,多年来缺少农、工、贸相互衔接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手段,处于盲目发展状态,终于导致茧丝总量过剩、结构失调、再加上国际市场需求量的减少,丝价陡跌的“无情突变”,致使我国丝绸加工及外贸企业难以适应.最终酿成近两年来难以忘怀的“大祸”:茧价大幅下跌.蚕农毁桑弃桑,丝绸加工和外贸企业的全面亏损,进而出现蚕丝行业农、工、贸的全面大“滑坡”。1995年到1996年两年全国毁桑600多万亩.占全国桑园的1/3以上;1996年桑蚕茧产量37.6万吨.仅为94年的一半.跌落到87—88年间的产茧水平;生产生丝 45210吨.跌落到1990年以前的水平。这也是丝绸行业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团体制不顺.不能适应“两个转变”咽下的苦果。
        经历了这场“大滑坡”,使我们总结了沉痛的经验教训,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成熟的茧丝绸业不在于短期内增长了多少,而在于如何以市场为导向求得稳步发展。为此,1997年2月全国纺织总会和农业部依据近期国际国内丝绸贸易的需求量,首次联合编制了1997年生产桑蚕生丝6.5万吨和生产桑蚕茧50万吨的指导性计划,提出1997年蚕茧生产的指导思想和具体任务。要求:“紧紧围绕两个转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质量为中心,加强信息引导,稳定桑园面积,力争蚕茧生产有恢复性增长”。其主要任务是:保三个“1000”,即保1000万户重点养蚕农户,保1000万亩投产桑园,保1000万担优质桑蚕茧。其工作重点是:1、加强市场预测,实行总量指导。要求各省(市)按照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合理制定蚕种生产计划,并将各项指标分解到县,精心组织蚕桑生产,努力完成1997年的蚕茧生产任务。2、合理调整布局,抓好基地建设。根据近两年全国挖桑较多,但各地情况有所不同。各省(市)要根据本地蚕业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对蚕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一是根据各地近几年蚕茧和丝绸生产现状、发展潜力、发展趋势、本地规划和当地政府积极性等,重新确定蚕茧生产基地县,并给予重点扶持;二是要根据桑园面积情况、蚕农养蚕条件及积极性,适当调整养蚕农户,确定一定数量的重点养蚕户作为保证蚕茧产量的基本力量,为今后一体化改革中蚕农进入集团公司作好准备;三是对现有蚕种生产单位进行合理调整,重新确定蚕种生产基本规模和蚕种场数量;四是调整养蚕布局。要求:基地县年产茧量应在万担以上;重点养蚕户的基本标准是户均一亩桑,年产茧一担;蚕种场的标准除基本无微粒子病的发生外,生产规模重点省在10万张以上,非重点省应在5万张以上。3、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蚕茧质量。要求各地在抓好常规养蚕技术的同时,重点在三个方面进行突破:一要扩大小蚕共育的数量和比例;二要加大方格簇推广力度;三要继续做好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努力提高蚕种质量。4、参与体制改革,强化服务功能。为加强茧丝绸行业的领导,稳步推进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改革,促进行业稳定协调发展,国务院已成立国家茧丝绸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将六省一市(川、浙、苏、粤、鲁、皖和重庆市)确定为推进茧丝绸一体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并吸取以往成立一体化公司后蚕业生产管理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被削弱的深刻教训,要以强化蚕业部门管理、指导和服务功能、提高蚕农组织程度,夯实蚕桑基础,促进蚕业生产与丝绸工业和内外贸的协调发展。农业部这些措施的贯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使两年毁桑弃桑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大滑坡”遗留下的后遗症并未完全消除。蚕业比较效益低,这一关键问题并未彻底解决,蚕业生产稳步恢复发展的势头并未根本好转。
  桑树是蚕茧生产的基础。如何稳定桑园面积,力争蚕茧生产有恢复性的增长.关键是各地蚕业主管部门怎样以优质的服务.用切实可行的蚕业科技配套实用技术指导蚕农建好稳产高产的桑园,不仅提高亩桑产茧量、还要充分利用桑园的时间差、空间差.搞好桑园间、套作,进行立体综合开发,提高亩桑产值至少达到 2000元以上,并力争稳定在 4000元以上的收入水平,就能实现农业部的保住三个“1000”,使蚕业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
  2 开拓生态蚕业,提高比较效益,稳步恢复发展
  蚕桑生产较长时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产量稳的优势,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农副产品在价格经营上的全面放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劳动力价值的提高,使传统蚕业生产产品单一、环节复杂,自然气候影响风险较大,劳动密集,比较效益低等劣势也越来越暴露突出,越来越缺乏竞争力。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仍然是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因受价值规律的支配而具有效益性、竞争性、联系性的特点,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扬长避短,克服劣势,发挥优势,应用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开拓生态蚕业是提高蚕桑生产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
  生态蚕业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内容。就是用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观点来指导蚕业生产,探索结构和功能代化的蚕业生态——经济复合体系。即以桑蚕为基础,以食用菌、沼气和现代(微)生物技术(酵素菌技术和EM菌技术)为纽带,突出抓好蚕桑副产物(桑技、蚕粪、桑)的综合开发利用,应用酵素菌技术,配制桑技蚕粪培养基生产食用菌和菌渣饲料;同时充分利用桑园行间的时空差合理间套作,抓好立体开发,并将间套作物的稿杆和废弃物同菌渣应用 EM(有效微生物英文缩写)菌剂技术配制混合饲料,发展畜禽养殖生产畜禽肉和蛋;应用低耗高效的厌氧消化技术即沼气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物分解成可溶性的有机物,并产生沼气达到加收生物能源和净化环境的目的。同时,又对厌氧消化的残留物进行资源开发,应用生态工程的食物链技术,将沼液用于喂猪、养鱼或桑园的施肥,将沼渣制成饲料或用作肥料。这样形成一个桑、蚕、菌、菜、畜、禽、气、肥八业良性生态循环系统。不仅生产丝绸工业的原料——蚕茧;还综合开发利用了蚕桑副产物生产出食用菌、畜禽鱼蛋、蔬菜、水果;同时又生产了再生能源——沼气和增加了有机肥料,从而大大增强蚕业生产的竞争力,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按照桑叶的亩产量与≥10ºC以上积温成一比一的关系,只要做到桑品种良种化、长相指标化、肥培管理科学化,一般亩桑有效条可达8000根左右,有效条长在l-1.2万米,就能实现亩产桑叶2000—2500公斤;若按每张蚕25万头,用叶650公斤,产茧30公斤计算,亩桑可养蚕3-3.5张,实现亩产茧90-100公斤,亩桑产值1100—1200元。桑园冬季套作榨菜,亩产5000—6000斤,榨菜头可值500元左右,榨菜叶还可作饲料和肥料。五月初间作生姜、十月中下旬收获亩产可达500-700公斤.价值 1000-1400元。桑树鲜枝条与桑叶的产量一般呈0.8比1的关系,一般每亩桑树冬季修剪有1000公斤鲜枝条,每2.5-3.0公斤鲜枝条可得1公斤干枝条,即每亩有330—400公斤干枝条,可经切片粉碎成桑木屑,按80-100%的生物转化车生产食用菌,每亩桑条可产250-400公斤鲜(菇)菌。还将同时获得60%的菌渣,即亩产菌渣饲料40—300公斤。每养l张蚕蚕还有150公斤鲜蚕沙,折合干蚕类和姨桑各50公斤。桑技、粪和姨桑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食用菌培养基和配合饲料的优质原料。畜业养殖一般搂肉料3.4比1的饲料报酬计算,每亩桑的菌渣饲料可转化成60—100公斤的畜禽肉。畜禽粪便和沼渣、沼液作有机肥返回桑园,每亩桑园可降低100元的桑叶成本。综合上述几笔计算,亩桑产值可增收3000-4000元。
     生态蚕业能否实施还要靠贸工农一体化的丝绸行业将此摆上工作议程,使基层蚕业管理站和蚕茧收购站的职工转变观念,学习掌握推广食用菌技术,酵素菌剂和EM的生物技术、沼气技术,供应优质菌种,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行业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流通环节,保住1000万户养蚕重点户,达到“三保”的目的,使我国蚕茧产量在短期内恢复增长到50万吨以上,再创中国蚕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