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加快蚕业科技进步

 

李奕仁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212018)


  已经历经几千年的养蚕业,要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面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纺织品升级换代这样一种加速变化的产业结构格局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立足于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立足于技术创新.立足于科技进步和提高茧丝绸行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为此,必须根据生产中存在问题,市场前瞻性预测和现有研究工作基础,突出科研重点,确定有限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争取在几个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的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l 关于蚕桑品种改良
  蚕桑品种的遗传改良,是蚕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内涵与重要标志。通过“七五”、“八五”国家与地方的科技攻关,我国已有成了一批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毫不逊色的蚕、桑优良新品种,正在陆续投产。近年来,国际市场丝绸产品向多样化、高档化发展,国内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蚕区正在从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原料产地变迁所带来的养蚕生产条件的改变,迫切需要提供一批新型的蚕、桑品种,例如优质易繁的蚕品种,新型原料茧丝用蚕品种,具有特殊性状的蚕品种,适合条桑收获的桑品种,适合种茧育使用的桑品种,适合快速丰产的桑品种等。
  为了避免出现育成品种性状雷同、差异不大的现象,要十分重视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工作,十分重视物理化学诱变、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技术等遗传育种新技术的研究应用,突出种质创新。争取选育出在食性、抗性、饲料转化效率、繁育性能、茧丝性状等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的蚕品种和抗病虫、耐剪伐、适合轻型机械作业的桑品种.为面同二十一世纪的蚕业作好蚕桑良种的技术储备。
  目前,育种单位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新近在常规育种的同时。中蚕所已推出粗纤度、细纤度、耐氟、限性蚕品种.山东省育成了荧光判性蚕品种和细纤度蚕品种,浙江、广东、重庆等地正在选育卵期平衡致死雄蚕品种.催青期温敏致死雄蚕系统、限性品种和稚蚕入工饲料育专用蚕品种;在桑树品种方面.中蚕所已有成抗病桑品种、早生桑品种、果叶两用桑品种和杂交桑品种组合.四川重庆育成推广了3倍体桑品种嘉陵16号、广东已推广数个杂交桑品种组合,并已有成3倍体桑品种粤桑2号等。仅以细纤度原料茧生产而论,分别采取了抗保幼激素诱导、饲养遗传三服蚕品种及饲养显性三眠蚕×四眠蚕品种三种技术路线。这些事例说明,特色品种选育已经得到重视,实用蚕桑品种类型正在不断丰富。
  2 关于“二高一代”蚕茧生产技术体系构建
  进入九十年代正常年景我国蚕茧生产技术水平,与五十年代初期相比,每盒蚕种产茧量已由25公斤提高到近40公斤;养蚕工效按生产每公斤鲜茧所需劳动工时计算,已由15小时缩减到5小时,蚕病损失率已由30%左右下降到8%,每亩桑园产茧量由15-20公斤提高到50公斤左右。产量与效率提高的幅度不小,但潜力仍然很大。设定以拥有1000万亩桑园,年产50万吨鲜茧、缫制6.0万吨生丝(出丝率为12%)为基数,通过总结高产优质典型经验,配套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强化现场技术指导,加快中低产蚕区改造,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全国的蚕茧单产与出丝率提高20%是完全可能的。这样的话,1000万亩桑园就可生产60万吨鲜茧,缫制8.64万吨生丝。
  相对而言,提高劳动工效的技术难度要大一些。栽桑养蚕,劳动密集。据一些市、县调查,一亩桑园个需管桑养蚕作业用工70工日,而粮食作物仅需30日工;栽桑养蚕每个工日的收入,只及粮作的20%。蚕桑生产这种用工多、工值低的状况,已受到农民收入多元化.粮作推广轻型栽培技术二方面的挑战.在已经富裕起来的地区.养蚕“热情”正在降温。
  因此,在继续设法提高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的同时.设法建立并普及省力高效的栽桑养蚕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养蚕劳动生产率,已成为全行业共同的任务。要拓宽思路.大胆革新,学习粮作轻型栽培、畜禽机械化养殖的经验,先将现有各项省力高效技术方法如一步成园、化学除草、桑园免耕和少回育、立体育、条桑育等组装配套,进而以提高稚蚕共育水平、完善全年条桑收获条桑饲育为中心推出省力高效养蚕成套新技术。作为技术方案、路线,还要立题研究论证桑树草木化栽培、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等途径的可行性。
  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行业实力的增强,一些先进的技术设施开始进入普通的养蚕人家,首先得到装备的是蚕种场与催青室。如中央空调与窗式空调器、电热器、自控负离子补湿器、智能式蚕卵催青装置、蚕种浸酸全自动生产线、散卵全动装盒生产线、全自动磨蛾机、彩色电视显像显微测仪、电力秤、高压喷雾器、电动喷粉机等,使人感到古老行业吹进了一股现代化的新风。
  桑园作业机械如中耕除草、绿肥埋青、伐条收获,养蚕作业机械如切桑机、稚蚕联合同育机,制种作业机械如削茧机、雌雄鉴别机等,已有研制实例,但尚未批量投产应用。
今后应采取理化与生物结合,机械与农艺结合的方法,集中解决如采桑、上簇、削茧鉴蛹等用工高峰环节高效作业问题;同时研制轻型饲育装置,像设施农业、设施园艺那样,逐步解决人蚕共居的问题。
  3 关于桑蚕茧丝绸产品多元化、用途多样化开发
  这些年来,我国在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应用方面。是有成绩的。蚕粪提取叶绿素,蚕蛾保健食品,丝肽护扶用品等都已形成产业化的规模。例如.山东青州蚕种场的叶绿素厂,沈阳飞龙公司的“延生护宝液”,无锡永新日化公司的“丝素”化妆品系列等。
  笔者曾在以往发表的文章中〔《蚕业文摘》1988(4)〕作过如下估算:一亩年产1500公斤桑叶的桑园,在栽桑养蚕过程中的年生物总产量(干物量)约为675公斤,其中桑条为300公斤,桑叶375公斤;由蚕食下的桑叶干物为240公斤,残桑为135公斤;食下部分中排泄掉的蚕粪约达150公斤,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用于能量消耗和遗体造丝,至老熟上簇吐丝采茧后可得最终产物茧丝约22公斤。各项产物占年生物总产量的比例大致为:桑条占44%,残桑占20%,蚕粪占22%,蚕蛹占3%,主产品茧丝占3%。
  上述桑条、残条、蚕粪、蚕蛹四项副产物中,除残桑一般只作肥料、饲料外,其它三项均已作过若干综合利用开发研究,并取得可喜的结果。尤以利用桑条培养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以蚕粪为原料提取叶绿素与果胶,利用蚕蛹生产蛹油与蛹蛋白等,技术工艺已经比较成熟。最近《中国科学报》载,湖北大学陈怀新副教授和他的科研小组已经建立了一套适合工业生产的蚕蛹综合分离提取技术。采用该技术制备的食用蛹蛋白粉,洁白且无蛹臭,蛋白质含量高达98%,蛹油、申壳素提取率分别可达98/、70%,剩下的废液还可培养光分细菌,用于农业生产。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还证明,在蚕蛹油不饱和脂肪酸中含有大量的脑黄金DNA。日本学者平林洁教授从1983年开始蚕丝食用化的研究。通过多年来的研究发现,丝素丝肽的溶液与粉末是种非常有发展价值的生物材料。利用它不单可制成各种护肤用品,还可制成具有预防高血压和脑血栓、糖尿病、老年痴呆症效果和解酒保肝功能的保健食品,制成果品保鲜剂、织物整理剂、高级涂料、酶及药物缓解载体等,应用前景相当广阔。
  蚕的本能是食桑长大,吐丝作茧,但也可以设法让它按规定要求吐成平板丝。缫丝后的蛹衬,只能用汰头机拉成汰头,但采用湿法丝绵机辅之以必要的后处理,却可以拉制出洁净、膨松呈网状交织的成片丝绵。仅此一项技术,就能使丰产100吨生丝的缫丝厂增加30万元的副产品纯收入。
  桑叶茶,含桑叶粉末的食品和鲜桑椹、桑椹膏、桑椹酒、桑椹色素等的开发应用,也开始得到重视。研究结果表明,桑叶具有降低血压和防癌的效果;桑椹中含有名为“白茶芦醇”的抗肿瘤物质。成熟的桑椹含有9.6%的糖分,富含人体所必须的8种氨基酸、有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近几年选育的果叶两用桑品种“大10”结果多、产量高、果型大、品质好,已开始在生产上投产。
  自1985年前田等用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mNPV)作载体,在蚕体表达的α—干扰素(α-IFN)获得成功以来,家蚕作为基因工程中的“生物反应器”,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中蚕所“家蚕生物技术”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等单位,已先后表达成功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禽马立克病毒的B糖蛋白、慈菇蛋白酶抑制剂B、植酸酶和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荧光素酶、人成骨素等基因工程产品,开始向产业化接近。
  总之,桑蚕茧丝绸产品多元化、用途多样地开发、大有可为、需要我们更为有效地组织发掘、发现。与此同时,还要重视桑园间作、养蚕设施套用问题的研究,以提高土地与设施的利用率。通过主产品、副产品和设备利用率三个方面,来提高养蚕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桑树是一种良好的绿化树种,叶形大,成活率高,生长快,根系分市深,对土壤的适应性强。成片成带栽植,能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净化环境、调节气候的作用.有利于改善生态条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栽桑养蚕与农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桑基鱼塘”、“林、蚕结合”、“蚕、畜、粮配置”等类型的生态农业系统。
  检测结果表明,经过蚕的“滤过”,所产生丝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符合“有机(天然)丝”(Organic silk)的标准,无愧于“保健纤维”、人的“第二肌肤”的美誉。以蚕桑生产副产物和蚕丝为原料,还可加工形成多种“绿色产品”。
  养蚕这项产业,是一项资源可以再生,具有经济与生态双重效应,符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产业。在继续发挥“绿色产品”、“生态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蚕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提高这个行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与包含产品用途、质量在内的综合经济效益,那么已经经历五千年历史的这项传统产业,在21世纪的前景仍将是光明的,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宽。


(本文作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