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多丝量品种优质高产繁育技术的研讨

 潘恒谦    顾以获.   张心雨
(山东省烟台桑蚕原种场 264001)


摘要    针对多丝量蚕品种绢丝晚发达,茧丝量多,而致原蚕体质弱,拉病抗逆性差,造卵产卵少,种质不稳的问题,在良种繁育技术上,对原种,杂家种生产,采取适当控制绢丝腺的增长和绢丝物质的积累,创造一个营养好,保护合理的生产环境,以增强体质,增加蛹体重和运卵产卵数,充实卵质,技术措施上:①抓好桑园建设、管理、提高叶质,充实原蚕饲养;③精选适龄适熟叶,力求饮食来调节和增加蛹体重;③五龄以蚕体、蚕美食水率、调节用桑水分治理添水;①加强旅中管理,抓好发蛾调节,减少病弱蚕、蛹,达到运期适量发蛾支配:⑤合理保护种苗,使蛹f蛾良好发育,提高文配产卵性能;③坚持“防重于治,综合防治”减则,切实做好消毒卫生,防止中毒等系列工作。
关键词    蚕桑    多丝量品种    良种繁育

     我省成立丝绸公司以来,为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选用多丝量、高品质的蚕品种进行更新换代,短时间内选用青松、皓月替代了苏17、苏16,且不断进行选择提高,由于多丝量蚕品种茧丝量的增加,在良种繁育上出现了单产低,种质差,生产不稳的突出问题。我场通过生产实践和科研,不断探索,总结优质、稳产、高产的繁育技术,取得了较好成绩,以近三年为例箐松、皓月单产(春秋平均)原原种45蛾以上,原种克蚁制种达18张左右.普通种公斤茧制种达6张多(场内)某些经济性状有不同程度提高,场内普通种三年平均主要质量成绩如下:

  多丝量品种由于绢丝腺发达.茧丝量多而致原蚕体质弱,抗病、抗逆性差、变态困难,造卵数少,不良卵多;对叶质,气象要求严的生理特点,我们采取适当控制绢丝腺增长和绢丝物质的积累创造一个营养好,保护合理的生产环境,增加蛹体重和造卵数,产卵数,充实卵质。掌握以下技术环节。
 
 l 提高桑叶质量,充实原蚕营养

  多丝量品种对叶质要求严,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桑叶质量,满足原蚕需要,主要抓好以下几点:不同桑品种所含营养成份有差异.一般认为稚蚕用早生桑为好,经50、60年代场内桑品种试验结果,根据山东气候干旱,日照足,桑叶成熟快,含水率低的特点,①用湖桑亦可满足原蚕对营养和水份的需要,促进发育齐一健壮,壮蚕以湖桑,鸡冠鲁搭配使用,可增强体质,提高种质,增加产卵数。②做好土壤测定,掌握土壤内各种成份的基础上施肥,提高碳氮比值,在施肥方法上.多施堆厩肥、绿肥、秸草等有机肥,重视磷钾肥施入,克服偏施氮肥,施肥中氮磷钾一般掌握5:4:3 ,重视增加腐植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③重视抗旱保墒,尤其在秋期旱季,要适时适量灌溉。搞好桑叶的采、运、贮、提高叶含水率。④对桑园进行防病除虫,减少病原传染桑蚕。⑤建设稚蚕专用桑园对多丝量品种更为重要,选我优良桑品忡,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早发芽.提高叶质的含水率。
  
   2 精选用桑,调控体重

     多丝量品种原蚕一、二龄用桑老或老嫩不匀或水份不足,极易发生小蚕.如用桑嫩、以青虽齐,体质则弱;壮蚕用桑老或水份少,蚕体轻、卵少卵粒小;若用嫩桑不成熟叶或水份太多的桑则蚕体肥大,抗病、抗逆性差,死蚕,死蛹和不良卵多。因此选叶上必须掌握一龄和各龄少食期用桑偏嫩,含水量偏多,二、三龄中,盛食期用桑要适熟;壮蚕尤其五龄蚕用桑要充分成熟,含水量适当,各龄用桑含水率参照收蚁77~78%,一龄77%,二龄76~77%,三龄75~76%,四龄74~75%,五龄72-74%,绝对避免给予嫩桑,偏施氮肥和日照不足叶或水桑以控制绢丝腺增长,充实体质.促进造卵物质的积累。一股春蚕一龄和二龄少食期选采湖桑生长芽叶,二龄中,盛食期用湖桑半生长芽片叶;三龄用湖桑止蕊芽叶或成熟早的鲁桑,四龄采成熟快的鸡冠鲁和湖桑止蕊芽叶;五龄湖、鲁桑搭配用。为促进湖桑生长芽成熟可摘芯处理。通过以用桑为主,温湿度为辅等办法,调节蚕体重,一般龄盛食蚕重中系4.8~5.l克,日系4~4.3克范围内即可。当中系品种五龄蚕体过重时,除给予成熟偏老叶外,可控制给桑量,使其多吃叶脉,多运动,总之,应在茧丝量适当增长的基础上,控制蚕体重在上述范围内。
 
    3 参照蚕体,蚕粪含水率调节用桑水份

     四龄和五龄前,中期是原蚕积累造卵物质的重要时期,五龄中蚕体水份变化很大,桑叶水份直接影响五龄蚕的水份生理和营养代谢。因此用桑水份多少与饲育成绩密切相关。根据我场过去试验调查,不同含水率桑叶对蚕体重.造卵、产卵量有影响,通过五龄期每日不同含水率桑叶与蚕体、蚕粪含水率关系的试验与调查,其结果,不论日系或中系五龄盛食蚕体重以低水区最轻.高水区最重.但踊体反以适水区为重、且卵多,卵质好;再三龄期每天蚕体含水率逐日下降,蚕粪含水率逐日增加的其中第四、七天有明显变化,用桑含水率与蚕体、蚕粪含水率呈正相关。我们根据这些变化特点,在生产中采取参照蚕体、蚕粪含水率调节用桑水分,合理添水,促控体重,取得一定成效,具体做法是:对多丝量蚕品种响食和少食期选用偏嫩水份多(75%左右)桑叶不添水;中、盛食期前用桑水份要稍多(74-75%);干旱桑叶水份不足时适当添水;盛食期用桑含水份要适当控制(72~73%)。开始见熟时的用桑水份应偏少(71~72%),不添水。除添水外也可用其他防干措施,不同品种不同季节可通过实践和试验成绩,分别制订各品种五龄期逐日的用桑,蚕体、蚕粪含水率适宜的标准范围为生产中对照参考。
 
    4 加强簇中管理,抓好发蛾调节

     多丝量品种五龄期和簇中不抗湿。易发生不结茧和毙蚕、化蛹等遇到高温多湿更明显。因此,上簇前要做好簇室、簇具的干燥工作,见熟后用桑水份应偏低以控制蚕体含水率。适熟上簇,上簇熟蚕防密以减少熟蚕排尿量;簇中温度掌握偏高温(25ºC~25.5ºC),偏干燥(相对湿度70%),光线偏暗均匀,茧壳形成后降到24Cº,湿度75%保护。
     为解决干旱影响,采取少分批,缩短早末批开差日期.以提高后批成绩,但出现了种茧处理,制种工作过于集中。多丝量品种交配性能差,由于临工多,素质差,操作不熟,工作量大,操作粗放,影响产量质量。为此,应及早抓好发蛾调节.使对交双方发育开差合适,根据每天对交双方上簇的数量,将上簇数量过于集中的蚕、茧分成两份,用不同温度保护,以达到移开中心分向两头,使发蛾制种时变大批为小批,提高操作质量。
  
   5 合理保护种茧,搞好交配产卵

     不良气象对多丝量品种影响更大,种茧期又是提高产卵性能和充实卵质的重要阶段,为此,及早抓好发蛾调节,切实避免雌蛹在22ºC以下低温.防止冷藏抑制;雄蛹绝对防止在25ºC以上高温促进,力求在 23.5~ 24.5ºC保护,湿度前期75%,触肢着色后用80%保护。对蛹体小,蛹体含水率低时用偏湿保护,做到昼明夜暗,促进发蛾齐一。
     为减轻和克服多丝量品种交配产卵性能差的问题,注意抓好以下几点:①雄蛾是提高交配性能的重点,但中系雄蛾体小、活泼、易消耗体力疲劳,不易交配,因此适当增加中系收蚁比例;②重视发蛾调节,力争用当日羽化的雄蛾交配;③推迟雄蛹感光时间,先拾和早拾雄蛾。对当天不用和拆对后需再用的雄蛾,应及早放低湿处或冷藏。冷藏时做到不挤压、不摔、防密、防伤、防受热;④日系发蛾晚,雌蛹应偏早感光,严格做到明交暗产,适温适湿保护,为提高产卵率,产卵速度,缩短卵龄开差,减少不受精和腹中残存卵,必须严格选蛾,采取适交(雌蛾发情后),长交(交配5~6小时)短产的技术措施,对生产春制秋种更应如此。

     6 坚持“防重于治,综合防病”

     蚕病是影响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而多丝量品种体质弱,抗病抗逆性差。坚持“防重于治”的方针,做到“无病先防,综合防病”,克服单纯依靠消毒和添食,把消灭病原,增强体质,改善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工作全面做好,特别抓住以精心饲养,充实体质这个中心建立健全一套清洁消毒防病卫生的制度,落实于生产全过程、加强发育观察,认真做好病弱个体予知检查,防止蚕座的反复感染。为防止中系品种易发生细菌性肠胃病,不能湿叶贮藏,不吃嫩桑,避用水桑,壮蚕期叶面添水时,做到干贮湿喂,用水干净,适量喷细喷匀,同时添食氯霉素。红霉素或克氯素。针对易发生败血病,仔细操作防伤,蚕期添食氯霉素。早采茧适当偏迟、削茧鉴别防挤、防震、防堆积,用1000单位氯霉素喷蛹体.房屋、用具消毒。为防止僵病,除撒用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熏烟消毒外,重视做好通风换气.多撒干燥材料。针对抗氟性差,做好桑叶氟测定、掌握氟污染信息,按品种蚕龄不同调节用桑,清水浸洗降氟或添食石灰水等。
     总之,今后选育和推广的桑蚕新品种,茧丝量还将不断增加,叶丝转化率还会提高,蚕种繁育必然更为困难,要想取得蚕种生产的优质、高产、稳产,我们认为,原种、普通种繁育应该从饲料、气象环境、技术处理等采取适当控制茧丝量增长的基础上,增强体质。增加蛹体重,从而提高产卵数和卵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