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茧育应实现桑无虫、蚕无病、种无毒


                苏  树  鑫
               (江苏省镇江蚕种场  212018)

  1998年春期蚕种生产即将开始。怎样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的蚕种,笔者认为种茧育生 产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的目标是桑无虫、蚕无病、种无毒。在这里仅谈一些春期生产技术 要点,请同行们指教。
                  (一)
  桑叶是蚕儿的营养基础,没有良桑就没有良种,要提高蚕种质量,就必须管理和建设 好种茧育桑园。近几年普通种生产大多着眼于农村原蚕区,对场内自备桑园管理放松,施 肥量减少,树势衰退,病虫为害加剧,频繁出现虫、蚕的交叉感染,直接影响到蚕种的质量提高和蚕种生产的安全,是当前急待解决的认识和实际问题。
  桑园管理应以治虫为中心的桑园全年管理。春季3月上旬对桑园害虫进行普查摸底. 调查越冬虫与卵量。在3月底、4月初采取人工捕捉与化学防治的办法,努力控制越冬害虫基数。抓好春季发芽前的白条治虫,可用1500倍敌百虫或甲胺磷1000倍液,喷桑枝及树干。其次在4月20日前用敌敌畏或辛硫磷1000倍液进行二次治虫,并派专人到田间逐块检查治虫质量。防止桑园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交叉感染。认真做好虫情预测预报的调查工作,密切与市(县)测报站联系,及时通报虫情信息。
  桑叶营养是提高蚕种质量的基础,种 育桑园必须增施有机质肥料,从而达到卵质充实。专业场和原蚕区都要了解桑园土壤力状态,测土化验,科学施肥,按照捉茧育桑园要求:N5:P3:K4的施肥比例,以缺啥补啥为原则,以便掌握目标施肥。春肥在春季气温达 12℃以上,树液开始流动时,土壤中各种微生物开始活动。春肥施早了,地温低,肥料水解慢,若迟于3月以后施肥,不仅不能起到催芽肥作用,相反桑叶成熟推迟,含水量增 加,对蚕不利。春肥一般亩施尿素2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氯化钾7.5公斤。春季桑叶 摘芯是提高叶质的重要措施,对易发生生种的蚕品种用叶更应偏早摘芯,重摘芯。桑叶采 摘、运输、贮存均是保证叶质优良的重要环节,采用各种方法,达到保鲜。春季如遇阴雨,桑叶成熟度差,可采用以0.2~0.3%磷酸二氢钾,在用叶前10天进行根外施肥2~3次,以充实叶质。掌握叶蚕平衡,做到“量叶养蚕、良桑饱食”。
  认真做好叶面消毒是减少微粒子病的综合重要措施,我场做法是药品采用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生产的蚕用消毒净,该药属广谱高效消毒剂,药性稳定,药液为澄清液,无沉淀, 使用方便。药液浓度为主剂十辅剂后加水1000倍稀释。有效氯浓度含量为0.17%。药液稳定,无需再滴定含氯量。叶面消毒方法,小蚕用叶可在药液中浸债,大蚕以在树上喷为好。喷撒时要做到正反面喷到、喷匀、不漏株、不漏叶,保持湿润状态30分钟,凉干或风 干后用。喷药时间,浸清法在给桑前,考虑到能充分晾干为宜。树上喷撒,以用叶前一天傍晚进行为好,用多少喷多少,避免日中高温喷撒而造成对桑树的伤害。喷药用具必须专用、清洁。最好能成立专业队伍。配药水源要求清洁。喷药要记载,喂叶要观察,防止污染和农药中毒等意外事故发生。
                 (二)
  实现蚕无病,是蚕种生产的奋斗目标。无病是取得蚕茧高产优质的保证,也是蚕种高 产优质的基础,提高生命力,无疑是增加总产卵量的有效途径。但人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蚕病的各种病原物,往往是伴随桑、蚕的存在而存在。因此,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措施,在生产过程中把防病、防毒贯穿于整个生产全过程。特别在微粒子病大敌当前的时刻,要选择对微粒子虫孢子具有强烈杀灭的消毒剂;氯制剂的药有漂白粉精、化氯净、消特灵、蚕用消毒净。甲醛制剂有福尔马林、毒消散。消毒防病做到认真、彻底、 始终。消毒方法要规范,配药浓度要准确,用水清洁无污染,喷药量要足,务求彻底实效。在收蚁前查漏洞,找死角,做好小蚕(共育)室和环境的补消毒工作。消毒后的各类蚕具防止再污染。坚持入室洗手换鞋,坚持贮桑室消毒,坚持除沙后消毒。蚕沙倒入蚕沙坑,做到不扩散。认真做好蚕期制种后消毒防病工作,认真处理好旧簇、烂茧、蛹皮、蛹草、病死蛹、 废弃蚕蛾、蚕沙等,防止飞扬传播病毒,做好回山消毒工作,控制病源对环境的污染。
  家蚕要求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各项性状是遗传基础和外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催青期、幼虫饲养期、上簇种茧期及制种期,对温度、湿度、光线、空气及桑叶诸多因子都有极密切的关系,都影响着各个阶段生长发育和最终蚕种生产的丰歉。认真细致的做好各阶段的技术处理和操作,提倡精养细管和工作的严、细、实。小蚕发育快,对叶质营养非常敏感,所吸收的养分主要是建造蚕体,叶质过老过嫩均可造成营养不良,生理障碍明显,表现出蚁蚕疏毛困难,蚕体大小不齐,落小蚕多种种。大蚕吸收养分在蚕体内贮存的蛋白质,半数供造卵用,造卵的多少是依据体内积累养分数量来决定的。为此,用桑前先行调查摸底,实行桑蚕对口供应,加强责任,密切联系,对口负责人定期到桑田观察,统一目光,确定标准,并在用桑前进行桑叶含水率测定,确保吃好吃饱,强体增卵。
  做好小蚕的精养细管,给桑做到薄饲、匀饲,做好匀匾、匀蚕、匀桑工作,加强发育观察,适时眠起分批。根据不同龄期的要求,合理保管温度、湿度和换气。加强蚕座消毒,减少蚕座混育传染。严格贯彻“五选”,关键要突出选蚕。细心除沙不遗失,及时扫、消蚕室、道路,处理好蚕沙。
  做好簇具、簇室和环境的三干燥。掌握好上簇均匀不偏密,熟蚕均匀不偏生和光线均 匀不偏光。环环扣紧,以提高结茧率。推行早采茧技术,适时采茧,轻采轻放,粒粒平铺,改变营茧位置,减少缩尾蛹,达到易交增卵。
  后期管理是提高蚕种质量的关键时间,往往认为蚕已上簇,大功到手,而忽视后期管 理,也是不能达到丰产丰收。许多事例说明,尽管收茧量不低,但制种量不高,公斤茧制种量低。为此应及早做好发育调节,在上簇后根据每日对交双方上簇数量,做好调节计划,达到双方发育开差吻合,数量平衡。坚持迟削茧、迟鉴蛹,力争在发蛾前结束。建立严格检查制度,防止削伤鉴错。推行瓦楞纸摊蛹,做好病死蛹的处理,防止病菌感染。坚持迟交、 长交、短产的增卵技术。一般羽化后3~5小时母蛾已成熟,成熟的母蛾交配产卵量多,残存卵少。加强雄蛾保管和管理,提高杂交率。收种、运种等各环节要轻细,尽量减少落卵损失。按照规定正确袋装母蛾,合理保管送检。
                 (三)
  一代杂交种的质量检验,目前主要有四个项目:即母蛾微粒子病毒率、蚕种孵化率、 杂交率及良卵率。这四项都标志着蚕种品质的优劣,影响着蚕种生产的丰歉。但目前影响 蚕种和蚕茧生产,人们是最关注的要点是蚕种微粒子病毒率。为此,种无毒是蚕种质量的 主要优质标准。
  蚕种是特殊商品,历来都由国家统一管理,由于近几年来蚕种生产供应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着经营秩序混乱,劣质甚至带毒蚕种低价混入市场,造成微病暴发流行常有发生,必须加强对蚕种生产和销售的管理。
  家蚕微粒子病是病原性微孢子虫经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而使蚕感染发病的一种传染性蚕病,杜绝胚种传染,首先确保原种、原原种、母种不带毒,这是安全生产的首要关键。
而一代杂交种生产场,必须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和科学的检测手段, 使其成为无毒场、无毒批、无毒种的先进单位。
  防微工作首先要提高职工自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让大家认识微粒子病的基本症状, 熟悉检验方法,掌握检验标准和检验技术。要求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贯彻始终,措施上扎扎实实。在生产中预知检查是较早检查微粒子病的方法,对防止微粒子病扩散感染及降低 毒率有重要作用。但预知检查工作,大多采用乳棒磨碎,不进行离心沉淀就直接进行镜检,这就有可能使微量带毒迟眠蚕漏检,给有毒区增加了继续传染的机会。磨碎液经过离心沉淀后,可以大大提高检出率,减少微粒子病的传染。以往预知检查工作,大多由蚕室的技术人员兼做,顾此失彼。为此应选派专职技术人员,送上级检验部门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同时要有固定场所和专用房屋,要改造检毒设施,添置检测设备,如双筒显微镜、电动搅拌器、离心机、混合器、培养箱和冰箱等。从而提高检测水平,保证检验的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
  预知检查要做到四个并重,即预知检查与应急检查并重,常年检查与定期检查并重, 场内生产与原蚕区并重,送上级检验与本场自查并重。
  预知检查范围包括死卵、苗末蛾、卵壳、各龄迟眠蚕、始熟蚕、簇毙蚕、病蛹、苗末蛾、 母蛾,以及桑园各种害虫、野外昆虫、桑叶、蚕沙。大环境的道路泥土、房屋灰尘、农村丝茧、茧丝、废簇等。送检样品要具有广泛性、代表性、真实性。送检样品应防混、防措、防压。样品还需注明批次、品种,字迹要清晰,标记牢靠。各次检查要实事求是的反映真实情况,详细记载,建立预知检查档案,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认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