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蚕业生产徘徊的原因及开发对策


                田 志 新
              (湖南省经济作物局 410005)

  80年代初,湖南产茧量均与湖北、陕西、安徽、广西、江西等省区不相上下,这些省经过10余年的努力,年产茧都超过1.5万吨。就是以前年产茧量大大低于我省的河南、云南、新疆等省区,近几年产茧也超过了5000吨。而我省产茧量一直徘徊不前,甚至有大的回落。“八五”期间,最高年产茧量为3915吨,1996年下降到690吨。随着蚕茧产量的大幅度减产,丝绸及制成品年出口换汇也比“八五”期间2000多万美元下降了一半以上。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关注。笔者对该问题及湖南蚕业的发展提出以下看法。

  1  徘徊原因  

  1.1 部门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多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已形成农业部门管蚕桑生产、科研、教学和蚕种繁殖与供应;供销部门管生产资料供应、蚕茧收购烘烤与销售;省丝绸公司管丝绸加工与出口;商业部门管丝绸制成品内销的管理格局。由于偏重部门得益,在茧丝绸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难以协调,更谈不上形成合力,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1.2  丝绸加工企业发展缓慢。1958年湖南仅只有津市一家缫丝织绸厂。70年代先后建起了浏阳北盛、益阳、华容、茶陵、湘乡、岳阳等13家丝绸厂,缫丝能力仅1.4万绪,年加工生丝在200吨左右,织绸1000多万米。这些厂大多属中小型企业,设备落后,管理跟不上,丝绸产品难达到出口标准,且花色品种不多,企业亏损面较严重,有的已停产或破产。
  1.3 投入少,管理粗放。由于蚕桑生产在整个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小,没有形成规模效益,难以引起政府领导的重视,所以投入的资金很少。即使有的县发展了几千上万亩桑,但管理机构不健全,技术措施跟不上,单产低,质量较差,经济效益不稳定,致使市场波动而任其兴衰。
  1.4 国内外市场的影响,生产大起大落。我国的丝绸及制成品70%以上供出口,当市场滞销时,各地多家口岸竟销,相互降低价格;市场畅销时又相互抬价抢购,使茧丝绸及制成品的市价暴涨暴跌。特别是从1994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对中国丝制品实行配额限制,欧共体、日本也紧随其后,造成我国丝绸及制成品出口受阻。加上宏观失控,乡镇丝绸加工厂盲目发展,国家外贸出口管理放松,茧丝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茧丝绸行业处于困境。

  2 产销态势

  我国蚕丝业经历了近两年的大滑坡后,从1996年底又开始逐步复苏,干茧价已从低谷时的每吨28000元上升至46000元左右。纵观国内外蚕丝业行情,今后蚕丝业市场行情有望进一步好转,我国蚕丝业将迎来一个大的发展机遇。其主要表现:
  2.l 世界经济复苏和出口环境的改善将有于我国丝绸类商品的出口。从1996年以来,世界经济处于复苏阶段,尤其是对我国丝绸产品出口影响最大的两大主要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丝绸产品销售市场,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长加快,这将刺激丝绸产品的销售。预计到2000年,世界生丝需求量将达10万吨,丝绸产品需求年递增将在10%左右。在丝绸产品的出口环境方面,中美两国已达成新的纺织产品协议,并可望我国在1998年加入世界关贸总协定组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目前存在的关税壁垒,能使我国丝绸产品更有利地进入世界市场。因此,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及出口环境的改善将促进和扩大我国丝绸产品的出口。
  2.2 国内市场需求增加。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需求逐渐扩大,1996年内销丝绸产品消耗生丝l万吨,预计在今后几年内,国家经济状况将保持稳定增长,国内消费丝绸产品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其消费增长将快于世界增长水平,到2000年,国内消费丝绸产品折合生丝将突破2万吨,年递增在20%左右。
  2.3 市场需求缺口较大。我国鲜茧产量最高年份的1995年达到67万吨,但到1996年,全国鲜茧产量迅速下降至40万吨,一年减产幅度达40%,这种由价值规律进行市场需求调节,造成蚕丝业大起大落,本身要求一个恢复发展阶段,以弥补大落造成的市场缺口,达到市场供需平衡。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干茧价格上涨已表现出蚕丝业市场正在恢复性起动,而且这种需求正在不断增长,预计1997年全国共生产桑蚕丝58万吨,比指导计划差7000吨,只完成89.23%。全年产鲜茧40.75万吨,仅比上年增产2.25%。预测2000年,全国共需生丝8万吨以上,需要鲜茧将超过67万吨,国内市场需求1997年将有10万吨的鲜茧缺口,到2000年,国内至少需新增27万吨鲜茧,才能满足整个市场需求。
  2.4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蚕丝业发展的政策。我国茧丝绸产业大滑坡后,引起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96年国务院召开了专门会议,成立了国家茧丝绸协调小组,协调和解决产销中的问题,并制定了以下政策:一是加强丝绸出口管理,实施生丝出口最低限价和配额有偿使用;二是整顿丝绸加工企业,建立厂丝储备制度和茧丝绸风险基金;三是提高丝绸产品出口退税率、申请免征丝绸出口关务税;四是推进茧丝绸一体化改革;五是调高茧丝价格11%左右,省级政府定价在中央收购价格指导下,可上下10%浮动定价。这些有利政策为我国蚕丝产业稳定有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 开发对策

  我省的气候适宜植桑养蚕,山丘区土地资源丰富,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力;省里有蚕 桑科研所,不断选育出桑、蚕良种,蚕种可自繁自用有余;长沙农校有蚕桑专业班培养人 才;全省已有10多家丝绸加工企业。这些都为我省茧丝绸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只要我们抓住当前蚕丝业复苏的机会,加强领导,改革茧丝绸的管理体制,增加投入,结合扶贫项目进行开发,湖南茧丝绸生产是完全可以上一个新的台阶。
  针对我省茧丝绸生产的情况和问题,笔者认为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3.l 改革体制实行产业化管理。茧丝绸行业生产期长、环节多、科技性强,涉及多个部门,为生产服务的项目专一,利益分配难以协调,如果哪一个环节有问题,就会影响整个行业发展。中央领导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决定推广“山东模式”,实行贸工农、产供销系列化管理体制,组织农业、供销、丝绸公司等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布局、建立基地、制定实施方案、筹集资金、办点示范和技术指导等。产业化从一个县抓起,明确单位和领导统一抓,培训技术骨干,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抓出成效。
  3.2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蚕桑。为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关县政府根据本县实际,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栽桑养蚕。
  3.2.1 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每个县只由一个单位负责生产、加工和销售,并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3.2.2 农民开发栽植的桑园,规定15一20年不变,凡新开发的桑园头3年免征或减征 农林特产税。
  3.2.3 落实相应的贷款,多方集资,分部门扶持蚕桑开发,确保每年生产计划的完成。同时县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应支持这项产业。
  3.3 合理布局,建立蚕桑生产基地。根据我省的具体情况,蚕桑生产的布局应逐步向山丘区转移,“九五”期间应在湘西等山区建立10个蚕桑生产基地县,拟定沅陵、麻阳、新晃、慈利、桑植、龙山、永顺、炎陵、隆回县,至2000年每年县集中连片开发3万亩桑园,年产茧2500吨,产值可达3500万元;到那时全省年产鲜茧25万吨,总产值可达3.5亿元。 基地县一是要增加资金投入,分别从县财政、扶贫资金、农行以及农民自筹中解决,用以解决种苗、桑园建设、小蚕共育、收烘茧站以及培训资金的不足。二是发展加工业,每个县兴建一个3200绪的缫丝厂,开展深加工增值。全省2.5万吨鲜茧,烤成1万吨干茧,缫丝2850吨,产值4.5亿元以上,若织成绸缎,制成服装等成品出口创汇,那增值更多。完成此项目,还可容纳农村劳力20万个,解决城镇待业人员4000多人。同时可增收农特税 2000万元左右,征收加工增值税7000多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可观的。
  3.4 普及科学技术,抓好“两高一优”。县乡村应分期分批层层进行栽桑养蚕技术培训,各村组建立科技示范户,以带动千家万户进行科学地栽桑养蚕,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之目的。如桑树合理施肥与间作、合理采叶与伐条、病虫综合防治、小蚕共育与大蚕省力化饲养,严格消毒防治蚕病,推广塑料折簇与纸板方格簇,注重簇期管理,分级采茧出售,认真验级收购,及时烘烤蚕茧,保全茧质。
  3.5 加速丝绸企业改革,开拓国内外市场。
我省的丝绸厂大都属中小型企业,有的由于 设备落后,技术和管理跟不上,产品质量不 高,市场滞销,工厂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 亏损严重。省里有关部门应加强领导,采取有 效措施,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引进先进的设 备、技术和管理办法,以提高产品质量.不断 开发新产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力争多出 口创汇。
  3.6 稳定茧价,注重质量。桑蚕鲜茧收购价格继续实行中央指导下的省级政府定价。经省物价等有关部门应根据本省的蚕桑生产情况依据中央指导价——鲜茧中准级收购价上下浮动10%的幅度内,每年制定出合理的蚕茧收购价格,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在鲜茧收购验级作价时,强调仪器检测,废除眼看手摸评估喊价,实行优质优价,劣质低价的政策,严把质量关,促使农民多生产优质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