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发展蚕桑的土地潜力与对策


               谢庭生  谢树春
              (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  410004)

  湖南省发展蚕桑的历史悠久。2500年前的《山海经》中有“衡山其上多桑”的记载。唐宋时,湖南种桑养蚕已经盛行。1993年湖南产蚕茧97000担,为湖南历史上蚕茧产量最高的年份。抗日战争时期,蚕桑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解放后,蚕桑生产得到发展。1994年全省桑园面积达12.85万亩,产鲜茧3915吨,合79300担;但还未达到本省蚕茧产量最高年价水平,与浙江、江苏、四川、广东等省相比,差距较大。研究湖南省发展蚕桑的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潜力,对促进湖南蚕桑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湖南省发展蚕桑的自然条件

  湖南省各地都有种桑养蚕的历史。澧县在西汉前已开始养蚕。《农桑辑要》中有东汉茨充在郴州教民植桑养蚕织履之说。南朝时,湘州已是“民丰土闲”,孙谦在零陵等地做官,“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南宋钟相在洞庭湖起义,以“田蚕兴旺,生理丰富”为号召,农民踊跃参加,说明湖区蚕桑业已较普遍。明朝洪武年间,为了发展山丘区蚕桑,“取淮徐桑籽20石,命种辰、永、宝、衡之间,数年之中,民获大利。”沪溪县合水,至今还保留有二、三千年的古代绕丝架。这些都表明湖南全省都具有发展蚕桑的自然条件。
  1.1 有适宜蚕桑的气候条件
  桑树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树种之一,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桑树品种。湖南省桑树的栽培品种主要为湖桑。桑树在气温12℃时冬芽开始萌发,25—30℃生长最为适宜,气温超过40℃,桑树生长反而受抑制。桑树要求有充足的光照,漫射光较直射光更能被桑叶吸收。日较差大有利于提高桑叶产量和品质。蚕儿对温度也有特定的要求,它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是23-27℃,如长时间处于30℃以上环境中,各种生理机能就会失去平衡。
  湖南省位于长江以南,处在北纬24°39’
至38°08’、东经108°47’至114°15’之间,届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富足,雨水丰沛,光能充裕,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一18℃,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一1700毫米,无霜期260一310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在5000—5850℃,全省光辐射总量在86-109千卡/cm2,年平均日照1300-1900小时。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7-30℃,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4-8℃,4—10月是农作物和林木生长的主要季节,降水量占全年70%以上。光、温、水基本同季,有利于桑树和蚕儿的生长发育。湖南地貌类型复杂,山、丘、岗、平俱全,山地占51.22%、丘陵占15.40%,岗地占13.87%,平原占13.12%,水面占6.39%,山区具有春暖夏凉的气候特点,春季受北方冷空气侵入影响较小,气温回升早,桑树发芽比平原早;而夏秋无酷热,对夏秋季养蚕有利,甚至可以在中秋和晚秋蚕期饲养丝量多、丝质优的春用蚕品种。
    1.2 类型多样的土壤条件
  桑树根系发达,要求土层深厚,土壤水分状况良好,不渍水。对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但以沙壤土、壤土和微酸性至微碱性最适宜。
  湖南省土壤类型以红壤、黄壤、紫色土、石灰土、潮土为主。这些土类广泛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山麓、丘岗地和平原,大多土层深厚,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生长。特别是河流冲积形成的潮土,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夜潮性能强,是栽培桑树的理想土壤类型。红壤、黄壤、紫色上虽存在过酸过碱、土壤易板结、抗旱力弱等问题,但经过改良,也能种植桑树,促其生长良好。

  2 湖南省发展蚕桑的土地潜力

  发展蚕桑的土地潜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土地利用潜力和土地生产潜力。
  2.l 土地利用潜力
  土地利用潜力是指适宜栽培桑树而目前未被利用的土地资源类型及其数量和质量。
湖南省适宜种植蚕桑的土地资源类型和面积从全省土地详细资料查出,而宜桑后备土地质量则是通过土地质量评价得出。宜桑后备土地资源质量评价的原则,主要依据土地生产力(通过桑叶产量表现出来)的高低,土地对蚕桑生产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以及土地改造的难易程度。宜桑后备土地的评价对象是由微地貌与土属、植被类型组成的土地类型,也是编制宜桑后备土地资源图的上图单元或评价单元。将宜桑后备土地资源各种类型归纳为宜桑土地适宜类;按质量等级分为一、二、三宜桑质量等;各等内按对桑树生长的限制因素分为土地限制型;限制型由评价单元组成。从而由宜桑土地类、宜桑土地质量等,宜桑土地限制型、宜桑土地资源单位构成全省宜桑后备土地资源分类系统。
  1.1.1 一等宜桑后备土地资源
  这等土地对桑树生长没有限制或限制性很小,地形平坦,阳光充足,土壤类型以潮沙土为主,地下水位一般在0.5一2米以下,包括滨湖湖沙泥土四旁地、滨湖潮沙泥土高滩地、河潮沙泥土高滩地等3个类型。面积共44万亩,其中第1个类型面积19万亩,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平原,为未利用的四旁地;第2个类型面积11万亩,主要分布在芦苇滩与平地之间;第3个类型14万亩,主要分布在湘、资、沅、澧四水及其支流。
  2.1.2 二等宜桑后备土地资源
  这等土地质量中等,对桑树生长存在土壤质地过粘过沙。汛期洪水短期没顶,地下水位过高,土壤过瘦,土壤含砾石等障碍因素,面积约350万亩,包括河潮土红址河坎地、河潮土石灰土河坎地、河潮泥低滩低温草地、河潮土砾质低湿草地、丘陵红壤石灰土四旁地、水库消落区倾斜平地等土地类型。其中河坎地、四旁地分别在160万亩左右。河坎地土壤为二元母质,栽桑后促进汛期落淤泥,土壤肥力逐渐提高。
  2.1.3 三等宜桑后备土地资源
  这等土地对桑树生长存在土壤肥力、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文等限制因素,包括低山红壤深丛草地、河心洲沙土、深丛草地河滩砾石间潮土低湿草地等类型,面积约670万亩,其中山丘荒坡地约650万亩,河沙滩和卵石滩约20万亩。
  由以上可见,全省约有宜桑后备土地资源1064万亩,按60%成园率计,可开成约640万亩桑园;其中可开质量好的桑园26.4万亩,质量中等的桑园210万亩,质量差的桑园402万亩。
  2.2 土地生产潜力
  湖南省目前的桑园,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区和湘西、湘东山区,总面积12万亩左右,中低产桑园占60%以上。浙江、四川、江苏、广东等省蚕桑高产典型达到“株桑斤茧”,湖南高产桑园亩桑产茧100多公斤,而大多桑园亩桑产茧不及50公斤。因此,湖南省现有桑园生产潜力很大。

  3 开发宜桑土地资源的对策

  湖南省现有桑园生产潜力远未发挥,宜桑后备土资源利用潜力巨大。因此,湖南开发宜桑土地、发展蚕桑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3.1  改造现有桑园,提高桑园现实生产力
  现有桑园在土地资源建设方面主要存在洲土排水不良、坡地缺水、土壤肥力低等缺陷。因此,对现有桑园的改造,应在洲土开挖排水沟,坡地深沟撩壕,提高土壤蓄水抗旱能力,肥力差的桑园进行深耕埋肥,改良土壤。
  3.2 按宜桑后备土地资源质量等级,确定宜桑后备土地的开发程序
  湖南省宜桑后备土地资源类型多、数量大、质量不等,质量差的土地占绝大部分。为了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的路子,必需依据宜桑后备土地资源的质量,按从高到低的程序选择待开发的土地类型,先开发一等宜桑地、再开发二等宜桑地,最后开发三等宜桑地。
  3.3 统一规划,优化配置,发展复合农业
   
四边地、河洲、山丘坡地等,都是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为了谋求农林果桑和水土保持、防洪泄洪的综合效益,开发上述土地类型,要统一规划,使种桑与农作物、防护林、水保林等紧密结合,达到增产增收、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4 边开发,边改造,减少土地对桑树生长的限制性
    二三等宜桑后备土地资源,在开发时,要针对土地本身存在的限制因素,分类进行改造,提高土地生产力。
  3.4.1 等高深沟撩壕,深施有机肥
  河坎和山丘坡地土体紧实,土壤蓄水抗旱能力弱,土壤肥力较低。开发这些土地类型,应等高深沟撩壕,分层施入有机肥。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壕沟内土壤蓄水和养分含量。经试验表明,河坎和山丘坡地等高深挖撩壕,深施有机肥,土壤含水量提高50-20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倍以上,桑园生产力提高50一100%。
  3.4.2 聚土栽植,积淤培肥
  湖南省水系发育,河流众多,由于河流经过地区岩性和河段的不同,河洲、河滩土壤质地千差万别。小河及大河上源滩地多卵石、砾石、粗砂,形成卵石滩、粗砂滩。河流经过砂岩、花岗岩地区,也多沙滩。在同一河洲、河滩,洲头与滩头粗沙、卵石较多,而洲尾、滩尾泥多而粘重。对于卵石滩、粗砂滩,可隔带开沟,聚土或客土填沟整地栽桑。植桑地淤泥会逐年增厚,土壤肥力逐渐提高。
  3.4.3 间种绿肥和豆科作物,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收入
  山丘坡地、河坎及四旁地栽桑,都可间种红三叶、白三叶、小冠花等绿肥,以及蚕豆、豌豆、绿豆、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增加土壤氮素。绿肥还可喂牛,促进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红三叶、白三叶在伏秋高温干旱季节,叶片枯萎夏盖表土,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土、培肥、抗旱效果显著。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1)靳永年,从生态系统观点分析湖南丘陵山区发展蚕桑生产的潜力,蚕业科学,1981(3):133-137
(2)谢庭生等,湖南省土地资源研究、湖南省农业区划第3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谢庭生等,湖南省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科学出版社,1993

  (第一作者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