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杏桃 陈凤荣
(湖北省罗田县蚕种场 436600)
罗田县蚕种场是一个有几十年制种历史的专业场。现有干部、工人110人,桑园面积
350亩,固定资产240万元。年制种量最高达20万张,总收入350万元,利税20余万元。
但是,从1993年以来,蚕种生产、销售遇上了全国性微粒子病蔓延和丝绸市场疲软两
大困境。面对现实,我们确立质量意识,提高
蚕种质量方针,在较短的时间内,微粒子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蚕种品质得到了提高,恢复和扩大了蚕种销售市场,实现了质量上档次,效益上台阶的新局面。
l 抓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在蚕种生产中,为了创造养蚕制种一个良好的环境,新建了高标准的蚕室9000余千
米,新建消毒池,蚕沙坑14个共300余立方
米,新建水泥晒评及路面2000余平方米,添置消毒机动喷雾器等12台,利用亚行贷款改造桑园100亩,新建大型蓄水塘一处。以上共计投资50余万元。
在蚕种保护设施方面,为了保障蚕种在不同保护阶段所需的温湿度,新购置一台大型发电机、两台制冷机,重新改造冷库隔热层。在挂钟室新添吸湿机和电风扇共10台,有效地控制了梅雨季节蚕卵易发霉的危害。以上共投资50余万元。并改过去夏用种即时浸酸种为复式冷藏种,克服了过去复用种检毒时间紧、质量不易保证的弊端。
在蚕种催青设施方面,为了保障蚕种孵化齐一和按计划在预定期收蚁,我场新安装
了蒸汽锅炉,利用管道将蒸汽输送到催青室,使催青所需温湿度可自由调节。夏秋种催青利用空调机调温,补湿机补湿,使蚕卵感受温湿度均匀。由于设备的改善,使蚕种催青质量
达到部颁标准。
2 强化岗位培训,提高职工整体水平
我场十分重视对在岗职工的智力投资和岗位培训。场内设立职工教育领导小组,常年
进行职业道德和业务技术的培训。实行学习与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保障
每位在岗职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高度的质量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多年以来,我场坚持
与浙农大、苏州蚕专、省蚕研所和黄冈农校等大中专院校建立人才联络网,并选送青年骨
干到这些院校脱产学习,并鼓励职工积极报考农广校大中专课程的学习。目前,正在大专
班学习的5人,中专班学习的14人。用于场内培训,场外委培的经费年均达万余元。近几
年我场接收大专院校毕业生和调进专业人才达10余人。近几年来,制种水平不断提高,春
种和秋种斤茧制种率分别达到1.8和1.5张以上,原种合格率达到100%,杂交种达98%以上。据1995年调查:春蕾×镇珠丝茧育张种产量最高达45公斤,全县平均34.5公斤,黄鹤×朝霞张种最高产量达33公斤,全县平均25公斤。春茧和秋茧茧层率分别达到23%和22%以上。
3 综合防治微病,确保蚕种无毒
3.1 增加投入,增强防微物质基础。我场先后投资100余万元改造养蚕制种室和新建消毒池、蚕沙坑、地面和走廊硬底化。还添置了10余台半自动消毒器械,投资近10万元配备了检毒的全套设备,使防微设施基本配套。
3.2 建立防微灭病技术操作规程,并付之实施。养蚕前具体采取“一查二洗三消四检测”
的方法。即利用抽样镜检,摸清毒源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使洗消工作有的放矢。在全面清洗中实行“扫、刮、挖、填和洗”的五字方针,使蚕室、蚕具、环境净化;药消做到“六准确”,选用药品准确、药剂浓度准确、温度高低准确、湿度大小准确、时间长短准确和消毒范围准确,检测要做到全面彻底及时。养蚕期严防病从口入和交叉感染,主要作法为,加强桑园治虫和土壤消毒;全面推行叶面消毒;坚持防病卫生制度,操作人员做到“三洗手、二换鞋、一洗消”;严格蚕沙管理;彻底淘汰苗蚁和弱迟蚕;改善饲养环境,增强蚕儿抵抗力。小蚕实行“五均三少一好”,大蚕实行“二防一”的饲养管理制度。
制种期后及时抓好回山消毒,以保证下期的生产安全。
3.3 加强原蚕区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种茧质量。近几年我场对原蚕区采取了优化服务措施,增加了物质与科技投入。仅1996年扶持原蚕区新建蚕沙坑310多个,消毒池260多个,炕房蚕室518个,基本实现了塑料折簇化。场对原蚕区消毒药品和消毒机械自带,对
环境消毒药品由场无偿提供,仅漂白粉达10吨以上。在管理上实行“三同样、三不准和三
统一”的制度。即场区要同样增强防微认识;场区要同样增强养蚕制种的基础设施;场区
要同样增强科技应用力度。原蚕户必须定叶收蚁,不准养过头蚕;同一蚕期原蚕区不准丝
茧育,检测发现有微毒的种茧种场不准收购制种。原蚕区消毒必须统一时间,集中行动,
统一实行小蚕共育和大蚕管理标准,对原种茧统一验收标准和收购时间。
3.4 认真做好预知检查和母蛾检查。
每期养蚕制种前后对全场和原蚕区的蚕室、蚕具、桑园和环境进行全面取样镜检,确
定消毒重点和检验消毒效果,蚕期坚持取样检查。重视母蛾检查的准确性,采取杀蛾时每
张毛种装两袋蛾样本,第一样本送省检,第二样本留场镜检,以省检为准则。
4 加强目标管理,促进质量全面提高 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和增加科技投入的基础上,我们坚持严格的质量目标管理,保证
蚕种质量的提高。目标管理主要是根据各级蚕种数量质量指标(见表1、2、3),进行量化
管理。
为了确保达标,采取以下措施:
4.1 完善生产经营责任制。
改过去以队承包为l一2人承包,并把养蚕制种、桑园管理及蚕种销售一起承包,使产
量质量和承包者利益捆在一起,以增强生产者的责任感。
4.2 严格执行蚕种生产技术管理,加大管理力度。
根据各级蚕种生产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场生产实际,制订了“罗田蚕种场蚕种生产技
术管理细则”,将技术管理贯穿到全年多次的养蚕制种全过程,以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