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芊芊1 郝 瑜1 秦喜秀1
陈登松1 程 薇1 柯利堂2 李祖发2
(1.湖北省农科院蚕研所)(2.湖北省农业厅经作处)
摘 要 通过开展以母种的提高选育、异地繁育复壮、合理运用环境条件、防止近亲交配、正确合理的人工选择以及原种的循环交配等种性保持方法及良繁规范技术的研究和实施,使湖北省生产上应用的两对优良蚕品种春蕾×镇珠及黄鹤×朝霞的综合经济性状,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与提高。
关键词 家蚕 品种 性状保持 良繁
家蚕育种理论和实践表明,一个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后,如忽视种性的保持工作,随着繁育代数的加深,不良变异积累,种性的退化现象,是难以避免的。湖北省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两对蚕品种“春蕾×镇珠”、“黄鹤×朝霞”,近年来,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退化现象。如春蕾×镇珠表现出原种中系难养,一代杂交种一茧丝长、解舒丝长缩短,黄鹤×朝霞原种和一代杂交种都表现出生命力下降,白死卵增多等。这些实用经济性状的退化,给蚕茧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为此,1992年湖北省科委下达了“家蚕优良品种的性状保持与良繁技术研究”项目。经五年实施,已完成全部研究内容,现报告其研究结果。
l 研究内容
1.1 母种的系统保存、选育提高
1.1.l 扩大饲养量。两对品种的母种饲养量从原来的16蛾扩大到123蛾,以扩大选择范围,确保择优继代,促进性状逐代提高。
1.1.2 品种内建立不同的系统。春蕾·苏春·明珠·镇丰,黄鹤·朝霞,既保留原系统,即为各品种的A系(采取系统保存法),又采用品种异地杂交,建立复壮系,即春·蕾·镇·珠的B系,黄鹤的D系,朝霞的B系(采用综合种性保持技术)。从而建立各具特色的不同系统,为母种不断提纯复壮,克服缺点提供基础材料。
1.1.3 采用单蛾育,单粒称量,对已退化的性状进行提高选育。针对春·蕾·镇·珠的茧丝质和黄鹤的生命力及卵质(主要白死卵)等性状退化现象,在母种、原原种的繁育过程中,除严格按规范化良繁技术操作外,在继代蛾区的人工选择时,春·蕾·镇·珠在保持生命力强健的前提下,强化对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及蚕期发育整齐度的选择提高,黄鹤·朝霞在确保茧丝质性状稳定的同时,强化对生命力、产量、整齐度及良卵率的选育提高。
1·2 异地繁育复壮
分别从省内罗田、黄冈、远安、南浮蚕种场、浙江农业大学及广西蚕业指导所引进苏春、春蕾、镇丰、明珠及黄鹤、朝霞原原种,通过饲养观察,从中选择综合性状均衡的作为复壮材料,与本所保持的母种进行交配,形成复壮系统,并对复壮系统运用一系列的种性保持技术进行复壮提高,省内各专业蚕种场也分别从本所和中国农科院镇江蚕业所及各场之间相互引进这两对品种的原原种,进行同一品种内的异地交配复壮。
l.3 合理运用环境条件
根据不同品种的性状特征,设置合理的环境条件,以保持和提高品种的优良经济性状。如春用品种春·蕾·镇·珠的母种、原原种繁育时,采用以气候、叶质条件好的春季继代为主,若必须秋繁时,注意降温,严把桑叶质量,精细饲养,给予良好的环境条件,促使多丝量性状得以保持和充分发挥。夏秋用蚕品种黄鹤·朝霞,则采用春秋交替的方式繁育继代,春繁时,创造适温偏高的饲育温度,同时每隔一年,进行一次秋繁继代,使其在气候和叶质条件较恶劣的环境中锻炼与自然选择,以达到保持和提高这对品种抗高温、多湿和叶质较差的能力。
1.4 防止近亲交配
在繁育母种和原原种时,除严格做到异蛾区交配外,还要防止同一小系蛾区之间交
配,即同一双新的二个蛾区成绩很好也不能交配。此外,在母种繁育时禁止雄蛾再交。为
了恢复性状,每隔几年还要在品种内异系交
配一次,以减少不良隐性基因表现和固定。
l.5 正确、合理的选择
为保持蚕品种群体原有基因组成平衡状态,把严格按品种性状要求,合理选择留种的
蛾区及个体作为正确选择的技术关键。选择的重点一是生命力,包括蛾区孵化率、结茧
率、死笼率、虫蛹统一生命率;二是发育经过,
严格淘汰病、弱、迟、小蚕;三是茧质,淘汰茧量过重过轻;茧层量及茧层率过低的蛾区和个体;四是苗型及其匀整度的选择。同时在选择中坚持蛾区间的选择重于个体选择,注意性状的相关性,保持品种各性状之间的均衡状态,被免重视某些性状的选择而忽视另一些性状的选择。春用种春·蕾·镇·珠,偏重茧丝质,兼顾体质和繁育系数;夏秋用种黄鹤·朝霞则偏重体质,兼顾茧丝质;春繁偏重茧丝质,秋繁则偏重生命力。此外,有针对性地对那些退化了的不良性状,加强选择力度、黄鹤、朝霞的匀整度、黄鹤的白死卵、镇丰的卵色等采用系代从严选择。
1.6 原种的循环交配
每年采用品种内异系循环交配来繁育原种。使原种既保持了品种的性状,又具有一定
的杂合性,提高原种的生产能力。
l.7 制定蚕种繁育规范术
编制《湖北省家蚕良种繁育技术细则》,详细制定了蚕种生产布局、消毒防病、催青收蚁、原蚕饲养、种茧调查、选择制种、原蚕点管理、蚕种保护与人工孵化、蚕种事故预防、种性保持及品质检验等技术规范,以指导全省大面积生产上种性保持及蚕种繁育工作。
2 研究结果
通过贯彻实施上述种性保持和良繁技术,使我省两对当家品种春·蕾×镇·珠和
黄鹤×朝霞的经济性状得到了较大的恢复与提高。
2.1 春用品种春.蕾×镇·珠的复壮效果
2.1.l 母种复壮效果
母种复壮系统与原系统饲养成绩见表1
从表二可知,复壮系B系与原系统A系比较,万头收茧量、万头茧层量、全茧量、茧层
量普遍提高。其中万头收茧量增幅在0.2一10.87%,万头茧层量增幅在2.92一12.05%。镇丰产量指标增幅在10%以上。虫蛹率春蕾·镇丰B系与A系相当;苏春·明珠B系高于A系。由此表明春·蕾·镇·珠母种经复壮后,产量指标和茧质都得到恢复和提高,而生命力仍然保持了强健好养的特点。另外,通过多代卵期选择,原来镇丰卵色驳杂现象也已得到控制,原来有20%左右蛾圈卵色呈淡绿色,现在基本消失。
2.l.2 原原种复壮效果
1995年春,南漳蚕种场从本所引进复壮的春·蕾·镇·珠原原种(B系)160蛾,与该场自繁未经复壮的原原种(A系)进行对比饲养。结果表明,经复壮的原原种在生命力和茧质方面均全面超过未经复壮的品种,其全茧量增幅在2.96~8.63%之间,茧层量增幅在l·15-17.84%,生命力提高幅度在0.65一7.55%之间。(见表2—1)
1994年一1996年远安蚕种场每年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品种育成单位)引进春、蕾、镇、珠原原种,与该场经复壮后的原原种进行比较饲养,结果表明,经复壮后的原原
种生命力和茧质均接近或超过育成单位的原原种。其中镇丰的全茧量提高6.44%,茧层量提高11.33%。(见表 2~2)
2.1.3 一代杂交种复壮后同育成绩
1993年和1995年将本省蚕桑主产区
安、黄冈、罗田、南漳四个专业蚕种场复壮前
(1993年)和复壮后(1995年)繁育的春·蕾×镇·珠进行对比饲养,结果生命力相似,虫
蛹率均在97%以上,茧丝质明显提高,其中茧层率、解舒率、解舒丝长、鲜毛茧出丝率分
别提高3.74%、20.82%、5.27%和7.48%。
2.2 夏秋用品种黄鹤×朝霞的复壮效果
2.2.1 母种复壮效果
复壮系黄鹤D、朝霞B与原系统黄鹤A、
朝霞A母种饲育成绩见表3。
黄鹤的复壮系D系比原系统A系的万
头收茧量、万头茧层量、虫蛹率、全茧量、茧层
量和茧层率分别提高9.70%、13.23%、
234%、3.82%、4.58%、0.74%。说明黄鹤在
保持了品种强健性和茧质优良的同时产量也显著提高。朝霞复壮系B系比原系统A系万头收茧量、万头茧层量、虫蛹率、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分别提高4.18%、5.82%、l.41%、0.44%、1.03%和0.42%。表明朝霞不仅仍保持了品种原有的强健性,而且产量
和茧质也明显提高。此外,通过累代对卵期选择,黄鹤春繁越年种白死卵蛾圈已由原系统的30%,降至7.69%。
2.2.2 一代杂交种复壮后饲养成绩
将复壮后的黄鹤D系和朝霞B系制成 一代杂交种与黄鹤、朝霞原系统A系组成的一代杂交种和国家蚕品种鉴定同期进行调养鉴定,其结果为,复壮后的黄鹤×朝霞和国家鉴定对照种苏3、秋3×苏4。(表之)其丝质全面优良,与原系统的黄鹤×朝霞对比,除鲜毛茧出丝率相近外,万头产丝量、一茧丝长、解舒丝长、解舒率、鲜毛茧出丝率均全面超过其提高幅度在8.36—34.13%。而且复壮系统的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较小。
3、小结
本项目通过系统归纳;总结家蚕种性保持方法及良种繁育规范技术,用以指导全省蚕种繁育工作,使我省现行推广的两对当家品种春·蕾×镇·珠及黄鹤×朝霞的综合经济性状得到全面的恢复与提高。省内各专业蚕种场应用该成果后,生产的一代杂交种,各项成绩明显优于项目实施之前。项目实施后,预计将会延长上述两对优良品种的使用寿命5年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