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国 安
(河南省南阳农校 473055)
编者按:本文介绍测定漂白粉有效成份的比重法,主要是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溶液密度—百分含量”三者成正相关的原理,研究出产漂白粉溶液的密度(比重)计算其百分含量的方法。经国家有关部门中心实验室用常规化学分析法和比重法进行对比检测,结果表明误差甚少。这种物理测定法对仪器设备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的农村和一些基层生产单位,很有实用价值。
漂白粉是工、农、医、环保、供水等行业中常用的消毒剂及漂白剂,此剂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必须用前测定其有效成份的含量,以便准确稀释至目的浓度,达到使用的目的。然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至今仍多沿用化学分析法(即碘化钾或硫代硫酸钠滴定法),因该法均需使用精密仪器及运用专业化技术,而这些正是多数基层单位及农户所缺乏的,这就限制了人们喜用价廉效显的漂白粉,就要求一种简便易行、省俭快捷而又比较准确的测定法。
本法属物理测定法,是使用比重计测定漂白粉溶液的比重(简称比重法),通过简单
计算,便可获得正确的结果,十分方便,适合广大农村及基层单位引用、推广。
1 制出《漂白粉溶液比重与有效氯百分浓度查对表》供应用
笔者已于1991-1992年通过科研试验,制定出《查对表》(见表1)。
2 物理测定漂白粉有效成份的方法 2.1 用品:感量0.5克小秤一把,250或200毫升量筒一个,500毫升烧杯一只(用普茶缸代替也可),感量0.001、量程l.000-1.030及1.030-1.060比重计各一支,棒状玻璃温度表一支,待测漂白粉若干斤。
2.2 操作:在待测漂白粉中全面随机取样(遇有较大颗粒应研碎)。准确称出50克,倒入烧杯中,量出净水500毫升,光倒入少量水将漂白粉调成浆液状,再注入剩水,充分搅拌后静置约30分钟,倒出澄清液于量筒中至满后排除液面泡沫至九成满便可,放入温度表测出液温,再放入比重计测定溶液比重。
2.3 查算:将测出的液温、比重值对照《查对表》,再简单计算即可。
例一 某漂白粉样品稀释了10倍(漂白粉50克加水500毫升),溶液温度15℃,比重1.022,求原漂白粉的有效氯百分浓度。
解:(1)查《查对表》表首15℃与表左侧比重1.022两项对应相交的百分浓度为1.20(即溶液的百分浓度)
(2)漂白粉有效氯百分浓度=溶液百分浓度×稀释倍数。1.20×10=12(%)
结果:求得漂白粉的有效氯含量为12%。
例二 某漂白粉样品稀释了20倍(漂白粉50克,加水1000毫升),溶液温度22℃,比重1.019,求原漂白粉有效氯百分浓度。
解:(1)查《查对表》左侧比重1.019,对应温度22℃是在20-25℃之间,其百分浓度则在1.11—1.26之间。
(2)用内插法计算漂白粉溶液百分浓度:
1.11+(1.26-1.11)/25-20 ×(22-20)=1.17%或1.26-(1.26-1.11)/(25-22)×(25-22)=1.17%
(3)求原漂白粉的有效氯含量〔同例一的(2)〕。
1.17×20—23.4(%)。结果:求得原漂白粉的有效氯含量为23.4(%)。
2.4 注意事项:
(1)取样需全面、随机,具有代表性。
(2)对所测漂白粉作两次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3)水温超过表内范围时,可换用冬暖夏凉的深井水;水温过低时,可适当倒入热水
调至适度。测定时应力求液温与室温相等或接近,并力求液温在15一30℃范围内进行测
定。
(4)测定高效漂白粉,可加大稀释倍数,使溶液比重下降,以免比重值超出表内范围
没法查对。
(5)本法关键用具是比重计,应选用量程小(1.000——1.030、1.030-1.060)、灵敏度高(最小感量示度为0.001)的比重计。
(6)观察比重计要平视,即视液面与示度齐平的度数。切勿以液面与比重计接触处
产生附壁张力而上升的液面为依据。否则测出的比重偏低0.0005-0.0001,计算结果,漂
白粉有效成份将减少0.5-1.0%。
(7)测定漂白粉样品的稀释用水,最好是蒸馏水,若用生活用水,遇到可溶性杂质
多、硬度较大,温度偏低的水,其比重常>1(1.001—1.002),反之,常<1(0.999—0.998)。因此,所用水要测定其比重.以便订正方法:比重>1的,如1.001,超出标准水的比重0.001,就应将测得漂白粉溶液的比重减去0.001;反之,比重<l的,如0.999,低于标准水的比重0.001,就应将测得的漂白粉溶液比重加上0.001,然后再以此订正数查表。
(8)漂白粉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应随用随测,测后即用。
3 讨论
漂白粉是常用的消毒剂及漂白剂,其主要成份[次氯酸钙Ca(OCI)2]是可溶于水的
溶质,其溶液温度、溶解度、溶液浓度与溶液比重成正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比重法求其有
效成份的百分比含量。
本法易于传教,易学易行,又因用品简单,多数可以借用,即使购置,所费无几,还可长期保存使用,实属似难实易、似繁实简的实用方法。
(注:本法的原文,曾载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主编的《中国衣业文库》①(1997年4月出版)。本刊登载前,作者从测重实际应用出发,对原文作了很大的删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