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积伟 吕绍侠 张心雨 潘恒谦 邓京兰
(山东省烟台桑蚕原种场
264001)
我场前身是烟台蚕丝专科学校,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1954年改建为山东省烟台桑蚕原种场,是目前山东省唯一的桑蚕原种生产场,担负着全省桑蚕三级原种及部分杂交种的生产繁育任务。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始终“坚持以蚕种质量为中心,取胜于社会效益”的生产经营原则,狠抓蚕种生产的质量管理,各级蚕种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多年来我场蚕种生产连续获得了优质,高产,稳产的好成绩。以菁松、皓月
品种为例,全场原种平均克蚁单产一直稳定在18张左右,杂交种公斤茧制种量春季平均达到5.2张,秋季达到48张,近几年春季的综合平均成绩见下表。而且,全场各级蚕种已连
续42年未发现微粒子病。三级原种行销全国10余个省区,杂交种行销国内20余个省区,并
出口东欧、独联体等国家,蚕种质量优良,得到广大用户的高度评价。我场蚕种生产的质
量管理,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l 强化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观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蚕种的生产经营也逐步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向计划与市场的相互调节,并且计划的成分越来越少,市场的比重正不断加大。同时,蚕种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其社会效益远远地超出经济效益。因此,蚕种生产面对市场经济后更应注重提高质量,注重提高社会效益,这样才能够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才能够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质量是企事业单位的生命线,强化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观点,必须自上而下的从领导到群众全方位抓起。我们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教育、形势教育、思想作风教育,我场的职工深刻认识到:抓好蚕种的质量不仅是对广大用户的生产经营负责而且也是对企业的发展前途负责,对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命运负责。从而正确地看待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在蚕种的质量与数量,蚕种的质量与生产成本,蚕种的质量与班组的效益、个人的奖金发生矛盾的时候,都能够自觉地毫不犹豫地服从质量的要求,做到时时重质量,事事讲质量,处处求质量,切实把蚕种的质量放到各项工作的首位。
2 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与措施
要提高蚕种质量,健全蚕种生产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规范生产人员的操作行为,保证蚕种生产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工作,每一项操作技术的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为此,
我场先后完善修订了自桑园管理,蚕前消毒直到蚕种整理,成品出库发放等自始至终各阶段工作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根据母种、原原种,原种及杂交种生产的不同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分别制定了各级蚕种的生产技术操作细则。推行生产管理和蚕种质量双百分考核,对各级蚕种的各项质量指标,各工作阶段的每一项技术操作制定考核标准和奖惩标准。从制度和措施入手,强化蚕种生产繁育技术与操作规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此外
在全场设立“全优”、“质量”和“科研”三项特别奖,进行特殊奖励。三项奖励突出质量,标准从严,宁缺勿滥。
3 加强组织管理狠抓贯彻落实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措施以后,最为关键的还在于如何去贯彻和落实。对此,我场成
立了分别由场长和主业场长直接负责的两个质量检查小组,按照规章制度,操作细则,考
核标准,岗位责任等的明确要求,采取定期与随时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对主业生产的各项
管理工作和行政后勤部门的服务工作实施考评,考评成绩与年终分配直接挂钩。主业生产
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每一蚕室所生产蚕种的质量,依据场内制定的五项标准逐一品种、批
次进行分级考核,内部按级定价,优级优价,参与蚕室效益核算,实行重奖重罚。对于全场关键性的工作岗位,由场部指定专门人员进行质量把关。如微粒子病的镜检工作,坚持镜检人员持证上岗,复检人员必须由农艺师以上的技术人员担任,总检人员则由专职的高
级农艺师负责,发现漏检,违反操作规程等,立即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几年来,全场各级蚕种场内一级种率逐年提高,1997年全场原种场内一级种率达到了93.40%。实践证明,
实行蚕种生产日常管理与蚕种质量的双百分考核是蚕种质量管理的一项十分有效的办法。
4 坚持科教兴场 开展技术创新
要提高蚕种质量,职工的素质是基础。我场虽地处胶东半岛的烟台市区,气候特点和
地理位置对蚕种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我们始终坚持利用每年的冬春季节对全场职工统一组织进行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全面地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同时,积极地加强对外的技术交流,近几年选派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到浙江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单位进行培训,听取国内外专家讲学,到江苏、浙江等省的蚕种场实地实
习,考察学习达50余人次。此外,我场还不断通过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分配及从省内外调进
大中专毕业的技术干部近30名,并将他们放到生产第一线进行锻炼,注重实际工作中的培养和使用。全场年年季季蚕期结束后进行技术总结,遇到特殊情况进行专题研讨,既提高了科技人员的技术素质,又改进和提高了生产中现有的技术和操作水平。另外,全场还订购了大量的专业及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杂志,供全场职工阅读学习,以开拓视野。目前,
我场专业技术人员已达75人,约占全场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中高级农艺师22人,拥
有一支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的队伍。
结合生产搞科研,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几年来,
我场不仅对养蚕,制种等系列设施设备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而且利用现代技术完成了部分蚕室的控温、补湿、除蛾毛和蚕种冷藏的库房控温、蚕种浸酸、散卵装盒等环节的自动化生产。既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又改善了蚕种生产的工作条件。家蚕新品种选育工作克服了各种困难,成功地选配选育出新松,新月;东岳,碧波;鲁玉,曙光;9405,9406,鲁七,9202等多对优良品种,为我省家蚕品种的更新换代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此外,原原种的种性保持技术、蚕儿各龄安排采用不同桑品种的调节技术、蚕体重的调控技术等等,都经过不断试验,并加以改进和提高,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蚕种质量的提高永无止境,加强蚕种质量管理也不会一劳永逸。多年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常抓不懈、全面、综合、系统地抓质量管理,才能保证蚕种质量的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