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怀化山区蚕桑生产发展前景及对策


                 吴 瑞 章
               (湖南省怀化市农业局  418000)
  
摘要 本文从怀化市的实际出发,深入分析了该市发展蚕桑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当前面临的良好机遇。并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蚕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蚕桑生产 发展 对策


  1 历史与现状

  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辖12个县、市、 区。全市境内山峦起伏交迭,地貌类型多样, 是一个“七山、二丘岗、一分平原加水面”的山区。这里的群众很早就有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的习惯,据历史资料记载,1300多年前的南朝时期,我市就开始栽桑养蚕,明代有一定发展,清朝道光年间,沅州府(含芷江)设立蚕丝局,并举办乌丝学校。1959年,辰溪县蚕茧产量曾居全省第二位。70年代初,当时省委书记毛致用同志曾在我区麻阳县兰里镇办点,发展蚕桑生产,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当地经济。从那时起,该镇花园村一直从事蚕桑生产,并由贫困逐步走上富裕道路。直到1996年遭水灾,桑园被毁而停缀,现正在筹划恢复。 
  总的来说,我市蚕桑生产虽然历史悠久, 但由于过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缺少资金技 术,90年代以前没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甚至停滞、萎缩,终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而未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1990年全市桑园面积仅3400亩。90年代初,为了加快我市农 村经济发展,当时怀化行署提出“八亩山地奔小康”的发展战略,此时,全国蚕桑生产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开始由滨湖平原向山区转移。为此,我区抓住机遇,利用蚕桑生产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把它作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起动项目,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加快发展蚕桑生产。从1994年冬到1997年,三年时间全区桑园已发展到1.8万亩。尤其沅陵、 新晃两县发展较快。如沅陵县三年间投入资金480万元,在贫困山区和五强溪移民库区结合安置移民,发展桑园12300亩,已被列入全省重点基地县:新晃县晏家乡是个有名的贫困乡,把蚕桑生产作为重点来抓,已发展桑园1000亩,计划到2000年发展到5000亩。
全区蚕桑生产形势呈上升势头。

    2  有利条件
 
    发展一个项目必须具备自然和社会条件。过去,蚕桑生产多集中在江浙、广东珠江三角州等经济、文化发展地区,而山区却相对缺乏资金、技术,一时难以发展。改革开放以 来,湖南中西部山区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伴随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我市发展蚕桑生产具备了越来越多的有利条件。
  2.1 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劳力充裕 
    我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照热量较好,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在16℃,全年20一3℃温度时间大约有五个月,无霜期263—302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雨量1156.4-1432.9毫米,年平均湿度80%。这些气象指数表明能较好地满足桑树正常生长和养蚕生产。而且,7-8月高温时间不长,昼夜温差大,利于桑树体内贮藏营养物质,利于蚕儿生长,对提高蚕茧产量、生产优质茧非常有利。据湖南省蚕业开发中心反馈的信息表明,我市秋茧同春茧质量差别不大,茧质明显高于我省滨湖平原地区。
  我市山地、溪河滩地资源丰富,人均八亩山地。据农业区划统计,仅沅陵、辰溪、麻阳、新晃4县,溪河两岸宜桑的低洼渍地、江洲及山地达20多万亩。目前,交通方便的中低山区和河谷平地多被开发成果园。而交通不便的贫困山区,特别是海拨500米以上的地方,除林业、药材占地外,大部分利用率很低,经济作物甚少,亩产值200-300元。因此,有充足的山地和溪河滩地可供选择发展蚕桑生产。
  我市农村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农村剩余劳力较多,占总劳力1/4左右,近50万人,大部分在家休闲或南下打工,这些剩余劳力是发展蚕桑生产的生力军。
  2.2 交通方便
  境内有湘黔、枝柳两条铁路和209. 219、320三条国道穿越境内,交通十分方便,是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过渡的物流集散地,利于信息交流和社会化服务。能促进经贸发展,吸引外资办企业进行蚕茧加工增值。由于蚕茧价值高,就是交通不便的山区,从搬运角度来看,比其他农副产品合算。
  2.3 技术力量较强
  全市现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蚕桑专业技术干部20多人,经验丰富的农民技术员50多人。通过近几年蚕桑生产开发培训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还有湖南省农业厅经作局在沅陵、辰溪、新晃办点示范,在技术上可以作为依托,为蚕桑生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 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我市在服务体系建设上,由湖南省蚕业开发中心牵头,由地、县业务部门(含茧站)组织成立了“湖南省怀化蚕业联合体”。负责生产、收烘、销售、技术服务,提供信息配套服务,初露产业化雏形,为我市进一步开发,成为龙头,奠定了基石。
  2.5 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资金来源充足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县、乡政府领导认识到蚕桑生产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是贫困山区脱贫的好门路,将其列入开发项目,利用扶贫、综合开发资金支持发展。仅沉陵县已投入480万元,今年将继续投入150万元。
  2.6 我区竹林资源丰富,建立蚕室、加工蚕具取材容易,节省成本


  3 机遇与可行性


  我市蚕业生产面临良好的机遇,只要我们不失时机,抓住机遇,就能使蚕业迅速发展
起来,为振兴怀化经济作出巨大贡献。
  3.1 市场形势好、前景乐观
从整个世界来看,茧丝绸市场相对比较稳定。虽然近几十年来,尼龙、人造丝的出现,织物及服装的消费多元化、高档化,流行趋势瞬息万变,但蚕丝占纤维总量的比率长期稳定在接近0.2%的水平。我国是世界茧丝绸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垄断地位。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美国、挪威取消对我国丝绸出口配额限制,美国流行丝绸面料,欧州对我绢类产品需求量大,丝绸市场发展潜力大。以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可避免市场壁垒对我茧丝绸出口市场影响,前景更为乐观。
  从国内生产情况看,1997年全国计划生产蚕茧50万吨,仅完成40.75万吨。根据我国丝绸业的现状和世界消费情况,预计今后3年我国丝绸全商品出口(冲减进口后)用丝量基本控制在5万吨上下,再加上内销1万吨,就是说在今后两三年内我国的蚕茧产量需维持在50万吨左右,而目前缺口 10万吨。据专家分析,预计2010年前后,中国蚕业仍是发展的产业,我国仍将是世界茧丝绸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
  3.2 蚕业生产区域转移给山区发展蚕桑生产带来机遇
  过去,江苏、浙江太湖流域和杭嘉湖地区及广东珠江三角州是我国蚕业生产的主产区,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大批劳力转入乡镇企业,而蚕桑生产(当地称为功勋产业)由于是劳力密集型产业,且比较效益下降,导致蚕桑生产开始萎缩,不得不向山区转移,这给山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3 发展蚕业生产是我区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发展创汇工业,增加财政收入的好路子
  目前,全市剩余劳力近50万人,如果发展10万亩桑园,不仅可解决10万劳力从事生产。而且,还可利用我市现有纺织行业进行技术改造,进行深加工,能安置5000余名职工。年可形成农业产值1.4亿元,纯收0.6亿元,年工业产值3亿元,盈利0.3亿元,年创汇0.3亿元,财政收入0.15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3.4 群众有积极性
  通过近几年的开发,我市一些群众从生产实践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如新晃县晏家乡河坝村禾毫组,全村20户,65人,1997年养蚕收入3万多元,人平530元。很多群众感到养蚕时间短、收入高,比其他项目来得快。贫困山区群众纷纷要求政府支持发展蚕桑生产。
  4 存在问题


  4.1 对发展蚕桑生产认识有差距
  我市一些贫困山区的基层政府和群众,对蚕桑生产缺乏了解,存在顾虑。其实,很容易理解,象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珠江三角州这些地方,经济那么发达,过去都把栽桑养蚕作为发展经济、积累资本的产业来抓,何况我们经济比他们落后。我区89个贫困乡,如果都能象新晃县晏家乡,沅陵县军大坪区一样发展蚕桑生产,脱贫致富指日可待。同时,蚕桑生产的发展还可带动我区创汇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事业。
  4.2 重开发、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新开发的蚕桑基地,有些地方存在大规模开发,低起点发展;轻质量、重速度的思想。过分追求规模和总量,而忽视建园规划、布局、建园标准低,整体经济效益差。
  4.3 科技普及不平衡
  目前我市普遍存在重视学习养蚕技术,轻视桑树栽培技术学习;重养蚕,轻管桑。整
个桑园管理水平低。
  4.4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还需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尽早培育我市龙头企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制。


  5 发展思路及对策


  我市发展蚕桑生产应以市场为导向,质量为中心,效益为目的。抓住机遇,以发展贫困山区经济为突破口,积极建设蚕桑基地。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蚕桑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蚕桑生产综合开发效益。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发展目标:以沉陵、新晃、辰溪、靖州县为重点,建成10万亩优质、高产、高效蚕桑基地,年产鲜茧1万吨,产值1.4亿元以上。通过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建成 3-5个茧丝绸加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3亿元,盈利达0.3亿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使蚕业真正成为
我市一项支柱产业。
  主要对策措施:
  5.1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我市各级政府在进一步认识发展蚕桑生产对振兴怀化经济的积极意义基础上,将其作为全市经济作物结构调整的内容,列入开发项目。并组织班子领导项目建设,筹措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制订制度、明确任务、督促项目顺利发展。经过3到5年的努力,我市发展蚕桑生产的规划就一定能够变成现实。
  5.2 建立高效率的商品茧生产基地
  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商品茧生产基地,才能便于科学技术的贯彻及国家的经济扶持,才能很快把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形成综合性的商品生产能力,事半功倍地收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从我市实际出发,一是要巩固沅陵蚕桑生产基地,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优质、高产桑园,全县桑园达到2万亩。二是新晃、麻阳、辰溪要充分利用省里办点示范的契机,通过示范点取得成果,向面上宣传推广,有计划、分步骤建立蚕桑基地,在三、五年内各县建立基地2-3万亩。三是靖州县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立1万亩蚕桑基地。全区建成10万亩蚕桑基地,并引导蚕农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方向转变。同时注意积极发展和扶持蚕桑重点户和专业户,以利蚕业的集约经营,通过提高经营水平,取得比较理想的规模效益。
  5.3 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蚕桑生产环节多、技术性强、商品率高、涉及部门广。我市蚕桑生产基础脆弱,存在零星生产经营(千家万户)与市场衔接的问题,为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要加强和完善“湖南省怀化蚕业联合体”,抓好基地生产、搞好社会化服务、搞活产品流通。当全市基地规模成熟后,加快龙头企业(丝绸加工)建设、培育市场体系,成立丝绸公司。最终使全市蚕业生产形成基地农户加专业服务公司进入市场的合理产业链条。
  5.4 科技兴蚕
  搞好技术队伍建设,完善地、县、乡、村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健全种、苗、蚕需物资供应、栽桑、养蚕、共育、上簇、收烘、销售、技术培训等系列化服务体系。抓好桑园基础建设,搞好桑园管理。推广低耗省力的养蚕先进技术,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通过开发蚕业综合利用和桑园套种等途径,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从而推动蚕业生产的发展。
  5.5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种桑养蚕
  从资金和物资方面适当给予扶持;对新开桑园给予税收优惠;对修建蚕室,制作蚕具拨给木材指标;允许土地流转,鼓励租凭、承包山地搞开发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