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 经 宇*
(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 710400)
我搞家蚕育种工作近40年,回顾过去这段历程,
既有“山穷水尽”,又有“柳暗花明”,把我多年育种工作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写出来,意在抛砖引玉,期望得到蚕业界同行的帮助和指正。
l 关于育种道路
我认为“引、配、育三结合”是一条很好的道路。60年代初,中国农科院蚕研所高一陵所长来陕西考察,在我所曾谈到:“现在把人家育成的种引来,与自己育成的种组配成新的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是一种比较快而容易成功的方法”。在高所长的启发下,到70年代初,我们把它发展成了至今一直遵循的引、配、育三结合育种道路”,以“引”来解决当前生产急需,以“配”
来改进推广品种和准备接班品种,在“引”与“配”的基
础上为“育”积累资料,积累经验,使“育”少走弯路,更有成效。我们认为这条路不但在育种起步阶段要走,即使有了自己的品种仍要走,今后还要一直走下去,只是要不断丰富它,完善它。例如“引”,过去是单纯的引进人家的品种来为我所用,我们在60和70年代曾引进过正3×正4、成2×成3、东肥×华合、东34×603、华合×日·东、731×732等近10对品种推广应用,80年代后期,我们把引进人家好的经验与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八五”期间,我们承担选育高出丝率基础品种的国家攻关任务,当时我们已育成了一批高茧层率基础品种,要把高茧层率转育成高出丝率,关键是提高解舒率。我们引进了山东蚕研所刘敬全同志选育判性荧光茧品种的方法,用提高黄白荧光茧比例的方法来提高解舒,结果终于按期育成。再如“配”,60年代我们引进江苏镇江桥头蚕种场虞海澄同志选育的571品种,
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的III24和我所的105配成了公斤茧粒数在360粒左右的571×和III24 105×III24,在农村试养张产都在50公斤以上。现在我们主要配四元杂交种,除了我们的陕蚕系列品种全都是四元杂种外,我们与河南云阳蚕业试验场合作育成了豫·华×渭·春,在河南大量推广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至于“育”,我们对常规育种的技术,不但要用,而且要不断加以改进,使“育”的工作更有成效。此外为了能育出水平更高的品种,还应把基础品种和特用品种也列入省级育种单位的“育”的内容中去,因为,当你掌握了
一批基础品种,那么你就可能育成一批有特色的实用品种。
2 育种目标和指标的制定
制定目标和指标,首先要把当地生产现状、需要、气候地理条件要吃透,然后再结合本单位的条件,需要与可能相结合来制订。目前我国家蚕品种审定分国家和省两级,目标不一定一开始就订在国家审定的标准上,首先可以订在省审定标准上,只有在省内推广后才可能冲出本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有些同志常会把育种看得很容易,往往目标订得过高,把指标订得全面超过国内最优品种,大部分达到或超过国际最优品种,这样做往往容易因一时难以达到而挫伤了自己的信心。一个新品种的适用与否,要由蚕农、丝厂、种场三方面来评定,蚕农要求养产量高、茧层率高(陕西收茧的茧层率计价)、收入高的品种;缫丝厂则要求即能稳定缫制3A级生丝的原料茧;蚕种场希望新品种既产量高,农民欢迎,蚕种易销,又要求繁育系数高的品种。过去习惯的思路总是首先考虑充分满足丝厂的
要求,然后是农民,对于蚕种场则很少考虑,试想蚕种场如果因新品种难繁而完不成生产任务,那能有足够的蚕种供应,而且,蚕种场自身又因亏赔而难以生存,谁还原意繁育新品种。所以我们应把目标定在蚕农欢迎,种场接受,丝厂能过得去的省审定合格标准以上。具体指标是虫蛹率与对照相仿,全茧量、茧层率、万头收茧量高于对照、丝质符合省审定标准、繁殖系数高于对照并一律配成四元杂种推广。
当我们的育种工作在人才、设备、资料、材料和经验上有了一定基础后,就可把目标和指标定得高一些,因为让中国的蚕品种走向世界前列,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3 选种的着眼点与困惑
我接受育种工作后,就把如何尽快提高选育材料的经济性状和选纯作为唯一的目标,两眼盯在原种上,为了快,一年养了四代,但两年以后要找对交种时,谁和谁能成为一对组合,心中无数,深感自己是在盲目工作,感到困惑。1964年我们引进了东肥与华合后,东肥是出乎意料的难养而东肥×华合又出乎意料的优秀,我想如果由我来选东肥,它早就被淘汰了,可是人家把它留下了,而且育成了东肥×华合这对组合,这使我悟出了两点道理:一是把着眼点放在一代杂交种上,不能只见原种不考虑杂交种。二是人家不淘汰东肥,恐怕事先就知道东肥与华合可以成为一对优秀的组合。人家的着眼点是在一代杂交种上。由于用种(一代杂交种)的成对性和选种(原种)的单个性之间的矛盾,往往容易导致育种工作的盲目性,于是把希望放在多中选优上,放在碰运气上。这就是我们60年代和70年代初育种工作中感到最大的困惑。而脑子里总老是想着如何才能一个中系,一个日系原种育成后就能配成一对理想的组合这个问题。
4 配合力预测与成对选育
1971年,我们从镇、浙、川、粤的蚕研所引进了一批品种作亲本,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好经验,我们在把主要精力放在引进华合×日·东的同时,开始研究如何一对品种同时选育。首先,我们分析了当时生产上推广品种的亲本,发现成2×成3、141×苏12、东34×苏12、陕1×南6等的中系原种都有苏17的血统,日系原种都有苏12的血统,而查资料得知苏17×苏12是一对配合力好、杂交优势很强的组合,这使我们认识到配合力是比茧丝质更重要的性状,原种必须具有高的配合力才能找到对交种。配合力是能遗传的,如果在选育开始前就能预知那两个材料之间有特殊配合力,那么把它们育成后就是一对实用品种,这
一育种技术我们称它为成对选育,而实现成对选育的关键则是配合力的预测和选育中的保持与增强。由于在60年代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一旦得到启发,有所开窍,慢慢就拟出了一个以配合力为中心的“成对选育技术方案”,并开始实施。(1)选择育种亲本
时选一对有高配合力的组合,把它作为中、日系的骨干亲本,再根据需要配以另一些品种,杂交成若干个选育材料,以保证选育材料具有较高配合力的遗传特性。(2)常规杂交育种程序:选亲本——杂交——选育
——到F8左右时开始测交找对交种——找到了就育
成实用品种。我们把它颠倒了一下,即;选择亲本——杂交——配合力预测—一选育——育成。配合力预测就是在F1时接骨干组合的关系组配成一批四元杂种,并立即饲养,从中选出最优的组合,即有特殊配合力的组合,然后把这四元种的两个中、日系材料育成一对原种用于生产。(3)在选育过程中紧紧把握住骨干亲本的形态特征,使育成的原种相似于它,以求保持其配合力,必要时还可用骨干亲本来回交若干次。这套方法到1981年陕蚕二号育成推广时得到了初步证实,以后陕蚕三号、四号、五号的育成进一步得到充分证实。实践证明,运用成对育种技术,可以使人力设备较少的单位较快地育成优良新品种。
5 梯级育种技术
我们以571与712为骨干亲本,用成对育种法育成的品种是122×226,它有很高的配合力,经济性状优良,很受蚕农欢迎,但繁育系数偏低,配成122·731×226·732后,定名为陕蚕二号,通过试养和推广,很快就成了陕西的当家品种。陕蚕2号的优良经济性状和高配合力,启发我们何必再化精力去搞配合力预测,直接把它的两个中日系交杂原种选育成一对新品种不是既好又省吗?我们把122·731造成了124、把226·
732选成了230,124×230的成绩优于122×226,上升了一个台阶,接着又配成124.试1×230·试2和124·春5×230·春6二对四元杂种,把它们又育成141×245与139×251两对新组合,这就象爬楼梯一样,地面是571与712这对骨干亲本,122×226和陕蚕2号是楼梯的第一层台阶,124×230及其2对四元种是第二层台阶,141×245与139×251是第三层台阶,台阶越高,其经济性状越优、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梯级育种技术。
6 基础品种和特用品种选育
基础品种是某一项(经济)性状超群,又没有特短性状,用来作为杂交育种亲本的一类品种。特用品种是具有特殊用途的品种,如抗氟品种等,它既可作亲本,又可直接用于生产。目前蚕品种的经济性状已越来越接近所谓的极限水平。同时,其用途及对性状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育种难度也越来越大,要想大幅度提高则非借助于基础品种不可。我国蚕区分布广,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需要多种类型的基础品种和特用品种。我认为凡是有条件的育种单位,都需要着手选育某些基础和特用品种,为自己以后的育种作好准备。我们在70年代为了想搞限性斑品种,就着手选育日系姬蚕品种,育成了南6白、日本白和日东白3个材料,1975年后受日本学者广部达道提出的单茧丝长4000公尺、茧层量1克、茧层率30%3个基础品种极限指标的启发,根据陕西气候干旱、日照长,桑叶含水率低而营养好等特点,决定结合实用品种选育开始搞高茧层率基础品种,指标是30%,这样搞首先要求基
础品种有较高的配合力,不容易产生特短性状,用它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对以后实用品种的复壮提高还可以用它来适当冲血。经过几年努力,到1981年选出了茧层率达30.03%(四蛾平均)的123高系,以后进一步
提高,“七五”期间列入国家攻关项目,以123、124、129三个品种交卷,实际上此时实验室内茧层率在29一
31%的中、日系材料已达10个以上,以后又把其中若干个选育成有二个特优性状的“双优系列基础品种”,以便有更大的可用性和选择性。八五”期间我们又承担了选育高出丝率基础品种的国家攻关任务,也如期完成,以出丝率22.45%的125品种交卷。
基础品种选育的技巧与实用品种不同,实用品种着重在经济性状的全面优良,而基础品种则着重在目标性状的超群,所以选育时可以打破常规。例如为了提高茧层率,可以突破同蛾区交配不超过3代的常规。在一对负相关性状形成高峰低谷时,例如茧层率达29.5%而虫蛹率只30%,为了打破这种负相关,我们采取了“天平摆动模式”选育技术,而此时我们在其下代留种时把茧层率降低到29%,而把虫蛹率提高到50%,经2——3代虫蛹率达50%以上而茧层率只有28.5—29%时,把虫蛹率降低到40%,把茧层率上升到29.5%以上,再经2-3代,又把茧层率降到29.5%
左右而把虫蛹串率到60%,……,这种甲性状退一
而乙性状进二步,然后乙退一步甲进二步,不断反复就能打破负相关的平衡,使它在新的水平上建立新的平衡,达到目标性状的均衡提高。这里退一步是手段,进二步是目的,而进二步是精心选育后取得的,我们选出的高茧层率基础品种,其虫蛹率和茧层率如下表
7 育种怎样才能做到“少而精”
一个省、地级蚕研所,它有试验任务,还有创收任务,因此不可能把大量的蚕室桑叶用来稿有种,固此育种工作就非“少而精”不可,首先饲养量要少,其次工作要做得精细,选择要正确,不能搞无效劳动。
先说少:(1)实行成对选育可以减少80%左右的饲养量,例如杂交了10个选育材料,常规育种要把10个材料养到测交找到对交种后才把那些找不到对交种的材料淘汰,此时大都已养到F10以上,而成对育种在F1预测配合力时,把最好的一对进行选育,其余8个在F2时就淘汰了。养得少了调查观察也就精细了。(2)一个材料养8蛾,选2蛾继代,其下代就要养正反交各5—8蛾,但亦只选2蛾区继代,而且这二蛾区大都是全在正交或反交之内,很少正反交各选一区继代的,这是因为正反交平均成绩是有差异的,人们都从成绩好的这交内选区继代。这种现象是与体质和茧质性状的偏父偏母遗传现象有关,一般认为体质母本遗传力大,茧质则父本大,我们大量的实际育种成绩说明,并不完全如此,常有体质茧质全偏父或全偏母、或茧父体母、茧母体父的。因杂交育种材料而异,这种现象上下代是保持一致的,说明这是一种遗传特性。通过实践,我们找到了下代不必正反交都养的办法,既在选育早代选2区性状有差异的蛾区制成正反交蚕种,如代各养3-5区,茧质调查后求其平均成绩,从中找出体质茧质的偏父偏母特性并记在选种簿上,如果是茧母体父,则该品种选区制种时只要把茧质好蛾区的♀茧与体质好蛾区的♂茧交就可以了,不必再搞正反
交,运用这一方法减少了亲代制种,子代养蚕的一半工作量,使我们受益非浅。(3)如果一个选育材料后代分系越来越多,而每一系都要养8-15蛾区,则几代后蚕室就容纳不下了,我们一般一个品种只分强系(体质强,将来作实用品种用)和高系(或大系即茧层量大、茧层率高,将来作基础品种用),系内则严格控制小系数,每交配号只养3-5蛾区,从中选1-2区继代,要养得少,还要不漏掉最优秀的。要保证把选出最好的后代继代,关键在制种和收蚁,制种则要求全部都对号交配。每一圈卵的连纸上都有它父母茧的茧质成绩(我所通过工具改革解决了这个问题)。收蚁时,首先选上代成绩好的卵圈,然后再参考产附与孵化情况,孵化不好时宁收双蛾(全茧量要相近)也不收上代成绩较差而产附好孵化好的卵圈,否则就可能上代进了一步而下代却退了二步,
再说精:主要是指选得准。否则就会延误育种进程,而选得准首先要调查观察的数据准,数据的误差除了看错、读错、记错外,最大的问题常出在取样不准、缺乏代表性,茧质调查取样时常易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意中多取大茧少取小茧,结果取样偏大,另一种为了防上偏大而有意多取小茧,结果则是偏小。所以常发生蛾区成绩好而单茧成级差,或眼观手摸都较好而蛾区成绩差的情况,我们采取了一个“三堂会审”的办法,就是要求3个全茧量数字要相一致。上簇第七天采茧调查时要把普通茧,总茧量与总茧粒数折算成全茧量,同时把公斤茧粒数也折算出全茧量,此时两数之间相差应<士0.03克,否则两项调查中必有一项发生过差错(称错或数错),必须复查纠正之,第八天茧质调查时取25颗♀与25颗♂,先称全茧量求出♀♂平均全茧量,过了一天茧子应稍轻一些,所以这个全茧量与昨天调查的两个全茧量相比,相差不能>士 0.05克,否则就是取样大或小了,如果取样偏大、则♀♂各以大茧换小茧2一3粒,再称,如已在允计的0.05克范围内,就接下去称茧层量算茧层率,反之取样小了就以小茧换大茧。实践证明,这是保证调查取样客观正确,坚持实事求事的科学方法。
8 育种工作者要有一股子韧性
家蚕育种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才能出成果,急于求成,最多只能出一些短命品种。它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力,特别是失败远多于成功,意志要经得起多次的考验。开头若干年常会因出不了品种而受到批评指责,此时我们只能听取那些对育种育帮助有启发的意见,千万不能放弃了自己的主见。有时一对品种在实验室成绩很好,可是再鉴定一次成绩就大不一样,或下乡试养时甚至要给蚕农赔产,思想上会受到很大的压力,此时我们应该从工作上、方法上,实事求是的找原因,想改进的办法。也许开始育成的几个品种,拿出去就给打回来,这时可能听到一些闲话,说你“不是搞育种的材料”真是感到有点“山穷水尽”,此时一定要沉得住气,不能打退堂鼓,实际上此时你已积累了很多经验和资料,继续干下去就可能是“柳暗花明”了。一般育种开头的十年、八年是打基础,如果基础打得好,就开始出品种,这时仍可能是失败与成功参半,要把精力用到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上去,力争第一、二个品种在生产上打响,这样,以后育成的新品种,推广就容易了。20年以后,就可能成为一个成熟的育种工作者。当我们投身于育种工作中去后,就必须要作长期打算,没有一股子坚韧不拔的韧性,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要不被压力所屈、
不为贫困所移、不因成功而骄、坚持到底,必有所成。同时,我建议育种单位的领导们,对育种课题组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对主持人要做好工作,让他树立搞一辈子的决心。
以上8点,错误和不成熟的地方可能很多,仅供同行们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