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游仙区实施优质蚕丝产业化工程初见成效


  游仙优质蚕丝产业化示范工程是1995年秋季开始启动的,经过三年的实施,已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公司十农户”二次利益分配为主要内容的优质蚕丝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1996和1997年在丝绸行业极不景气的情况下,游仙蚕农每公斤茧比其他地方多卖1.5一2元,公司从工资环节返利补贴蚕农500多万元。今年全区60个蚕桑特色村(基地村)2.3万户蚕农每年养蚕收入可达1亿元以上,人均养蚕收入可达千元以上。
  三年来,通过推广应用智能蚕种催青技术气纸板方格簇、微机智能收茧系统……等先 进的养蚕、蚕茧收烘和缫丝的技术和设备,大大提高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并获得了可观 的经济收益。目前,已初步建立起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十农户”蚕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成功建立,使公司与广大蚕农之间形成了紧密联 系,较好地解决了千家万户养蚕与千变万化市场间的矛盾;解决了目前农村蚕业规模小、 集约化程度低的矛盾;解决了蚕茧生产主体与加工销售主体之间单纯买卖关系的矛盾,有力促进了蚕业生产力的发展。
  其主要作法是:(1)经三年的逐步调整,把养蚕农户由196个村9万户择优建设60个 蚕桑基地村的2.3万养蚕农户,大大提高了蚕桑基地的专业化水平。(2)对基地村的蚕农 实行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凡解舒丝长达到600公尺的蚕茧每公斤不低于14元,按蚕茧订购合同一定五年不变。(3)对原办有丝绸企业的镇(乡)按当年实际收购茧量每1万担蚕茧返还税利50万元(其中50%拨缴给当地财政,50%用于偿还当地丝绸企业所欠债务);对没有办丝绸企业的镇(乡)按每收购1万担蚕茧给当地财政返还税利10万元。(4)对全区11家丝绸企业按优化资源配置原则进行资产重组,选择条件较好的4家进行技术改造恢复继续生产,其余关停并转,把过大的缫丝能力压减下来,使其与蚕茧资源相适应。

                   (摘编自《蚕业信息》1998年8月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