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臣
(湖南省怀化市农业局 418000)
为了加快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尽快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我们于1993年冬应沅陵县军大坪区委。区公所的邀请(该区属国家级贫困区)进行蚕桑生产开发试点,1994年
1月栽桑440亩,当年养蚕221张,产茧5773.75公斤,实现了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受
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并引起了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以后大面
积开发打下了有利基础。
军大坪区是个高寒山区,位于武陵山脉南缘,区内山多,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7%以
上。全区山高坡陡。沟谷深切,垂直海拔高度相差悬殊,造成了区内不同海拔高度气温差
异大,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多雨,湿度大,溪边细雨蒙蒙,山界大雨如注;山界细雨蒙蒙,溪边则晴朗无雨。夏季多烈日暴雨。秋季少而干燥。冬季寒风刺骨。充分体现出典型的高寒山区气候特征。
近几年来,我们带着高寒山区发展养蚕如何夺取高产优质这一问题,一边摸索。一边
开发,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l 调整好养蚕时间布局。
这个区每年春季稳定通过15℃的时间 迟,一般要在4月下旬。桑芽脱苞发芽慢,有时脱苞发芽后,又会遇到倒春寒的影响。5月阴雨天气多,日照少,桑叶成熟度差,给春蚕
饲养带来不利,如按原来的春季养蚕时间布局,既不能发挥春叶的增产潜力,又会使大蚕
和结茧期长期处放低温冷湿环境,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的提高。1995-1996年,春蚕虽然
延迟收蚁,分别于5月5日,8日收蚁,但还是遇到低温冷湿和桑叶生长缓慢,造成缺叶减
产,两年分别损失蚕种6、7张,单张产茧也只21.2公斤和24.8公斤,茧色暗黄多湿,重黄
斑、薄皮。特小茧等下茧多,下茧率占16.4%。晚秋蚕或由于寒露风均在9月17—18日左右出现,晚秋蚕就不能饲养。其理由是气温低,全龄需加温,新区养蚕,无专用蚕室,农户
住房又为木板房,保温保湿条件差,根本无法
加温。明火加温,如处理不当,就会造成蚕儿
中毒减产失收。1994年晚秋蚕由于收蚁过迟,大蚕期过低温阴雨,温度降至18℃左右,海拔高的在18℃以不,温度低致使蚕期延长10多天,由于大蚕期延长,给叶量增多,造成个别养蚕户缺叶,整批蚕除平均单张产茧23公斤外,还损失蚕种8张。由于山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度悬殊,气温变化差异大,但春末夏秋季节,气温适合养蚕,桑叶生长快,昼夜温差大,有利蚕儿生长,对提高蚕茧质量实为有利。因此,只要我们根据当地自然、气温实际,严格消毒防病.加强技术辅导,是可获得高产丰收。经两年摸索,以全年养蚕三次:春蚕安排在5月15日左右收蚁。早秋7月5日左右收蚁和中秋8月20日左右收蚁为好,这样既可避开春季低温阴雨多湿天气,也可避开早秋高温以及晚秋低温,同时也错开了农忙季节,从而保证全年蚕作安全,获取高产丰收。
2 积极推广集中催青和小蚕共育。
军大坪区的群众过去没有栽桑养蚕的习惯,农民居住分散,文化素质偏低,要想贯彻先进的养蚕技术确是难度很大,为了能使技术扎根群众,夺取高产丰收。我们从开始养蚕
起,就坚持了蚕种在区公所集中统一催青。在区公所设立了专门催青室,安排了专门农民
技术员,由农业主管部门的技术人员采取传帮带的方法进行培训,经两在培训,已为该区
培育出过得硬的蚕种催青技术骨干。
小蚕以村组织联户共育,以10~20张蚕种为一组,选择蚕室条件较好,具有初中以上
文化程度、接受能力较强的蚕农住户作为共育户。蚕具、桑叶、燃料、蚕药等小蚕所需设备均由共育户负责,蚕种由农户自备,共育户只向蚕户收取共育费及大蚕技术指导以通过
几年实践,制定了“小蚕共育标准和规章制度”,将选择小蚕共育户的标准、小蚕共育要
达到的标准、小蚕共育户技术服务标准、共育费组成、规章制度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小蚕共育形成制度化。以村组织联户小蚕共育不仅避免了分蚕不均的矛盾。而且又收到了小
蚕体质健壮,生长发育齐一,节省劳力、降低成本的效果。小蚕共育成功,保证了2万头以
上的小蚕基数和小蚕整齐度,为大蚕饲养成功打下了可靠基础。枫香坪乡八都溪村1995年秋蚕共养56张,由于三户共育户认真负责、饲养质量好,小蚕体质壮,共产茧1857.4公斤,张产33.17公斤,农民蚕茧收入2161O.09元,张平收入385.89元,户平收入514.53
元。
3 大力推广大蚕蚕台育和优良簇具。
推广大蚕蚕台育可大量降低劳动强度,节约养蚕成本。一个新区养蚕要想制备大量蚕匾,就会增加成本,加重农民负担。农民也难于接受,栽桑养蚕也就会失去生命力。该区
竹木资源丰富,加之养蚕从四龄起蚕后第二天到五龄成热上簇后才除沙,既省力,又方便从1994年开始养蚕就推广简易扎制蚕台,到1994年冬,群众就自觉地添制标准化蚕台,在蚕台育推广中,狠抓了多用干燥材料和防病药物,以减少蚕沙湿度和稀放薄饲等关键措施,由于蚕作稳定,蚕台育很快得到普及,其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推广优良簇具,搞好簇中保护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市过去养蚕使用的多为低劣簇具在军大坪区蚕桑生产开发过程中我们首先发动群众,利用本地竹木资源,自制编织方格簇。在编织方格簇推广中我们采取亲自实践示范、实验对比、评茧验级等办法来进行推广。筒车坪乡汆水溪村村民王友清每次都使用编织方格簇。其蚕茧色泽洁白,茧形匀正,茧层厚,斤茧粒数少,茧价高。1994年饲养秋蚕一张,产茧37.65公斤,
其中上茧达34公斤,每公斤548粒,茧层率24%,蚕茧收入452.89元。在她实验示范带动下,很快在全区养蚕户中形成了编织方格簇的高潮。由于栽桑面积逐步扩大,养蚕数量不断增多,要靠自己编织方格簇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我们从1998年起引进大批塑料折簇,以弥补自编方格簇的不足。蚕簇的改良,促进了蚕茧质量的提高。到1997年春蚕,干茧上车率达95%,比1994年开始养蚕时干茧上车率提高34%、比1995年春茧干茧上车率提高12%。干茧茧层率1997年春达到47%,比上年提高10%左右,受到省蚕业开发中心的好评。
全区在发展养蚕生产中由于采取了上述一系列的措施,使养蚕单产水平逐步得到提
高,单张产茧30公斤以上的养蚕农户不断增多,到1997年,就出现了单张产茧30公斤的乡1个,产茧32.94公斤,并涌现了一批张产45公斤以上的高产户。军大坪区蚕桑生产的发展。为我市山区开发蚕桑生产积累了经验,
树立了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