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蚕业
建设高效蚕茧生产基地


叶芊芊
(湖北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430070)

摘 要 本文针对湖北省蚕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实际,提出发展水土保持蚕业,建设高效蚕茧生产基地的构想。阐明发展水土保持到生态蚕业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而提出了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蚕业的步骤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蚕业


  水土保持型的生态蚕业,是以水土保持为主要手段,以恢复良性生态经济为中心而形成的高效蚕业生态系统,达到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目的。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蚕业,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与一般的蚕茧生产比较,强调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是对蚕桑研究领域的拓宽。本文以湖北省的水土流失现状为例,阐明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蚕业必要性、可行性和对策。

  1 湖北省蚕业生态环境现状与严重性。

  湖北省的地貌高低悬殊,形态多样,由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组成,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全省土地面积为1874万公顷(2811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77万公顷(5652万亩),在耕地中,水田占总耕地的52%,旱地占总耕地的48%。旱地中坡耕地占旱地的70%以上,且大多分布在鄂东、鄂西和鄂北,而这些地区正是湖北省现有的主产蚕区和规划宜发展的蚕区。由于近十多年人口增加,不合理的垦植,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据1980年统计,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7.2%,且大多集中在坡耕地上。因此,目前湖北省主产蚕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据调查这些地区每亩坡耕地每年流失的肥分达25公斤以上,全区仅坡耕地的N、P、K就达6400吨。据有关部门在1991年水灾后到罗田、莫山等重点蚕区调查,相当部分坡地被水冲刷后砂砾外露,土地有机质从48%下降到0.37%(等外级)适合发展蚕业的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10万公倾(7650万亩)(含重庆、四川区域)占该地区土地面积的60.5%,其中强度和极强度流失面积占总耕地的43.5%,年度侵蚀量达到2亿吨以上,侵蚀系数3O0O吨/公顷。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肥力下降,水旱灾害频繁。据1994年对全省39个县、市345个 地、块、片中上取监测点分析,与土地普查时比较,60%的田块有机质平均下降了17.5% 有50%的田块土地含氮量下降19%。速效钾的含量下降的面积在扩大,程度加深,其中有 65%田块有不同程度下降。因此,治理水土已成为发展湖北蚕业经济的重要战略性工程。
据报导,长江的流砂60%来自坡耕地。最近在武汉召开的治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学术会 上,全国百名专家为治理长江勾画了“上蓄、中防、下排”的防洪远景,湖北属长江中游,其在治理长江中所担负的任务在于“防”。因而,大力发展水土保持型的生态蚕业,正是为了 “防”水土流失、也是治理长江宏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蚕业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要求

  21世纪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日益突出,粮食与耕地的矛盾日益激化,要解决 21世纪粮食问题,合理的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农业结构尤为重要。我国人口多,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少,耕地与人口的矛盾日趋激烈,而可开垦的耕地不多。今后不仅不可能占用更多的耕地,面且要大力发展坡耕地桑园,解决发展蚕桑与粮食用地的矛盾,要发展坡耕地桑园,必须走水土保持型生产蚕业之路。

  3 蚕业生产与治理水土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利用合理 

  3.1 产业链长,附加值大,能解决部分农民就业
  我省蚕区人多地少,人口压力大,劳力过剩现象普遍。蚕业生产环节多,产业链长, 、据粗略统计,发展万亩桑,从栽桑到缫丝,可安排4万多人就业,对繁荣农村经济,确保安 定团结都有积极作用。
  3.2 蚕业与环境治理联系紧密
  首先,桑树是多年生乔木,木质坚实,根系强大,对自然环境适应性强。只要加强培肥管理,在坡耕地生长旺盛、能获高产,且有似栽植林木一样具有固土和涵养土地的作用。其次,由于桑树是叶用植物。在湖北蚕区栽植桑树约有4个多月处于落叶状态。且每年要多次采叶养蚕,要进行1—2次剪伐,光能利用率较低,为桑园间作创造了条件。此外,在养蚕过程中能生产大量的蚕沙。如每亩桑年养蚕三次年产蚕沙约600公斤,可作肥料还田。由于蚕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副产物,有利于能量和物质的再循环,有利于构建复合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与生产的良性循环。

  4 水土保持型生态蚕业的步骤及技术对策

  4.1 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蚕业的步骤 
  
根据湖北蚕区的现状,发展水土保持型的生态蚕业分三个步骤进行。一是逐步恢复 生态系统。主要是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桑园,重点工作是坡改梯及建设保水设施。以 突出生态效益为主;二是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基本 稳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基本接近平衡;三是实现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发展阶段,水 土流失基本根治,生态系统复合化,收入多样化,土地生产效益大大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稳定增长。
  4.2 技术对策。
  4.2.1 建设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坡地高产桑园。
  坡地桑园严格选在<25℃的山坡上。按等高线进行坡改梯建设梯田。并根据土质和以往土地流失侵蚀强度建设必要的节流设施,以利纳雨蓄水。在建国方法上可用垅槽式建园。桑品种选择和树型养成方面,应根据坡高分层搭配,上层应选栽本省地方品种黄桑、 马蹄桑或牛耳朵桑。高干或乔木养成;中层选择湖桑类型品种中干或高干养成;最低层选 栽湖桑或杂交桑矮干或无干养成。各层之间应栽植隔水桑带,隔水桑带选栽实生桑,乔木 养成。以防治上层的水土流失。
  在桑园管理上,应实行浅耕、少耕和免耕,以减少水土流失。施肥要深施,分层施,施后覆盖方法,并且选从有机、复合肥或复合缓释固形肥料,做到以肥调水,涵养土壤。
  4.2.2 复合经营,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物质的再循环
  复合经营是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物质再循环的重要手段,也是水土保持型的生态蚕业第二阶段的主要措施。复合经营主要内容包括桑园间作和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桑园间作,能使桑园收入多样性。并能使空间生态位和营养或功能生态位得到扩展,使光、热、 水等气候资源,在土地养分系统内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得到大面积多层次的连续利用。复合经营的模式大体可分为桑菜结合、桑药结合、桑果结合、桑草结合、桑菌结合、桑禽结合 、等。应根据当地坡地桑园的特点,和市场容量与市场定位确定经营项目。蚕桑副产物的多 层次循环利用,一是可通过食物链的方法,使蚕业和畜牧业同在一个循环系统中运转,促 进养分循环。如用桑叶养蚕,蚕粪肥桑,桑园间作饲料作物,蚕粪和饲料作物喂猪,猪粪肥桑等。二是直接开发利用,如用蚕沙制成药枕或从蚕沙桑叶中提取各种有实用价值的物质等。
  4.2.3 建立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
  省力养蚕技术是提高生态蚕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这种技术体系应该以省力 化、低成本、高效益为核心。应以小蚕共育、大蚕条桑育、自动上簇,除沙作业高效为重点。随着科学与经济的发展,应从省力向超省力发展,做到稚蚕人工饲料育,大蚕采用省力化装置等。
  4.2.4 建立完善蚕业产业化经营体制蚕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蚕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只有实行蚕业产业化经营,才能更好发挥资源优势,才能迅速提高蚕业生产水平,增加产量,推动行业经济的发展。只有实行蚕业产业化经营,才有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有利扩大经营规模,采用先进技术,实行科学管理。才能使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拓宽产品的利用程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改进产品质量,从而加强茧丝绸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为蚕业的发展,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
  建立完善的蚕业产业化管理体制,要重视完善市场管理体制,重视蚕茧基地建设,造 就和培养熟练的专业和加工产业化队伍,建立产业化服务体系,要有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