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桑树育种进展与湖南桑品种研究概述


                唐 汇 清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415500)
摘 要 综述了建国以来利用有性杂交、选择育种及诱变育种等技术的桑树育种概况。概况叙述了湖南桑品种研究工作成效。
关键词 桑树 育种 品种 研究

  桑树是发展蚕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优良的桑品种对产叶基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一次栽植多年受益。因此,国内外蚕业界都十分重视桑品种的研究。建国以来,我国的桑树新品种选育进展较快,成绩显著。湖南的 桑品种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将我国桑树育种进展与湖南桑品种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我国桑树育种概述

  建国以来,我国应用杂交育种、选择育种严诱变育种等技术,育成了一批桑树优良品 种。
  1.1 有性杂交育种
  受杂交育种是桑树育种的基本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已育成了一批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桑树新品种。如: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中桑5801、育2号、育151、育237、育 71—1,育72-l,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育成农桑思号、农桑9号、农桑10号、农桑11 号,四川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育成6031、852、7681,吉林省蚕业研究所育成吉湖4号、延育1号,华南农业大学育成试11号,广东湛江蚕科所育成抗育10号,广西蚕业指导所育成 7625,云南省蚕桑研究所育成798,河北省育成101号,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育成湘 7920、澧州7号。这些新品种,都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及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等开展了杂交优势利用的研究,通过两个不同桑品种间的杂交,选择生长势比双亲强,不良株少的高产杂交组合,直接应用于生产。如中国农科院蚕研所选育的丰驰桑(中桑5801×育 82号),广东 省选育的沙2×伦109、塘10×伦109,广西选育的沙2×草桑、长滩×伦109,湖南省育成的湘杂桑1号(澧桑24×苗33)。杂交桑的应用使桑苗繁殖方法由无性繁殖为有性繁殖,缩短了育苗时间,满足发展密植桑园的需要,成为快速建成高产新桑园的一条有效途径。
  1.2 选择育成
  应用选择育成方法育成的生产上实用的桑树品种主要有:山东的选792、兖选3号,安 徽的7707、794,四川的南1号,西南农业大学的嘉陵9号、嘉陵新9号,陕西的707,河南的 云阳1号。吉林的选秋,辽宁的凤桑,浙江的璜14号,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的蚕专4号,中国 农科院蚕研所的7307等,其中嘉陵9号为自然三倍体。
  1.3 诱变育种
  常用的方法有r射线处理、秋水仙碱处理和激光处理。浙江省蚕研所杨今后等用辐射 诱变育成四倍体桑R81—1,再与二倍体桑大种桑杂交,育成三倍体大中华。四川省蚕研所 任作瑛等用有性杂交与N2激光处理相结合育成7681,并获国家发明奖。西南农业大学蚕桑公司学院选用四倍体西庆1号与育2号杂交,育成三倍体品种嘉陵16号。广东省蚕研所郭展雄等利用秋水仙碱对杂交实生苗进行处理,获得266份四倍体材料,选育出具有高产优质的四倍体桑粤诱4号、粤诱12号、粤诱26号和粤诱46号等品种,并选育出102份三倍体杂交,其中粤桑2号子1998年5月通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蚕桑专业委员会审定。广西蚕业指导所诱导获得桑树四倍体 资源500多份。湖北省委研所叶伟彬等用人 工诱导四倍体粤诱78号为父本,与竹山3号杂交,获得三倍体桑品种鄂桑1号。陕西蚕研所韩明斋等育成了四倍体、三倍体、六倍体等桑品种。

  2 湖南省的桑树品种研究

  2.1 桑树品种资源的研究
  品种资源是育种的基础。1982年4月至1986年10月,在本省有关县蚕业主管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先后四次对湖南省桑树品种资源进行了系统考察和研究,对怀化、麻阳等20个县(市)以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南岳树木园、石林溪林场三个林区进行实地考察,共收集到桑品种资源材料95份。经鉴定有6个桑种1个变种,其中白桑25份,鲁桑2份,长德桑3份。华桑26份。鸡桑14份,蒙桑8份,鬼桑17份。这些材料收集在我所桑树品种资源圃栽植保存的有53份,其余42份保存在原产地。对大多数资源品种作了生物特征特性调查,有些已被利用,有些资源品种用作杂交材料的亲本,已育出一批新材料,新品系。
  2.2 桑树育种
  五十代至六十年代初期,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先后从地方桑品种中选拔培育出早生1号、澧桑24号等优良地方品种,并且在蚕区大量推广。八十年代以来,该所又先后育成 了湘7920、湘杂桑1号、澧州7号等3个桑树新品种。
  湘7920于19间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99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据1996年湖南、四川、贵州、湖北、江西等5省的蚕业主管部门统计,共推广栽植47.2万亩。该品种丰产性能显著,全国区试鉴定成绩表明,全年产叶量比湖桑32号高26.2%,亩桑产茧高19.14%。
  湘杂桑1号(澧桑24×苗33)于1988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998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据1998年初统计,已在湖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推广达21万亩,该品种丰产性好,在湖南栽培比湖桑32号增产20%以上,养蚕成绩与湖桑32号相仿,用黄化型萎缩病病株的病穗套接试验,发病率为24%,湖桑32号发病率为48%,在长江流域栽培不易受冻害。
  澧州7号于1995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亩桑产叶量比湖桑32号增产25%以上,养蚕成绩与湖桑32号相仿,用黄化型萎缩病病株穗条套接实验,澧州7号发病率为9.99%,湖桑32号为25%,已在湖南、四川等省推广1万余亩。
  回顾湖南近20年来的育种实践,初步总结出五项加快杂交育种进程的关键性环节: (1) 选好杂交亲本
  杂交育种的成败很大程度决定于亲本的正确选择,实践证明,按以下两个原则选择亲 本,其育种成效比较理想。
  一是选择广东桑或带广东桑血统的桑品种作亲本。80年代以来我所育成的3个桑品种,其亲本材料均有广东桑或含广东桑血统的桑品种,通过远缘杂交或复合杂交,较易获得新的优良个体或新的群体。如中桑5801为湖桑38号与广东桑杂交选育而成,苗33、塘7均属广东桑系统,从国内育成的有151、育237、育71-1、嘉陵16号(3X)等一批新桑品种来看,在育种过程中,都选用了含广东桑血统的育2号(湖桑39×广东桑)作亲本。
  二是按遗传规律选择亲本。多年育种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F1实生群体显示性状的基本规律是:春季发芽迟早,发育快慢倾向于早的亲本,叶的形状倾向于双亲,枝条的再 生力和产量高低频向于父本,侧枝的发生倾向于母本,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对加速我省 桑树育成的进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把优质作为育种的首要目标
  长期以来及品种选育以高产、优质、抗逆为主要目标。高产是良种的基本条件,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茧丝生产对丝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影响丝量丝质的重要因素——桑叶,当然也相应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应把优质作为育种的首要目标,我们在选育澧州7号的过程中,特别重视桑叶质量的提高,在选择双亲时,必须注重优质。区试鉴定成绩表明,澧州7号的产叶量与高产品种湘792O相仿,养蚕综合成绩与叶质优良的对照种湖桑32号 相仿,而抗黄化型萎缩病,远较湖桑32号强。较好地解决了高产与优质、优质与抗逆之间 成负相关的矛盾。
  (3)掌握适度的杂交规律
  要使杂交育种成效显著,除选好杂交亲本材料外,掌握好适度的杂交规律也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证明,每一杂交组合要求能获得200株以上杂交苗即可。规模过大会增加工作 量和经费支出、规模太小,则杂交后代选择的范围受到局限。澧州7号的选育,以澧桑24号 为母本,每个组合套4—5袋,每袋约15—20个花穗,因掌握了适度的杂交规律,节约了大 量的人力和物。
  杂交过程中,还要注意严格防止花粉混杂,特别是杂交一代利用的选育,否则就不能 正确反映杂交后代的整齐度。
  (4)大力改进育种程序
  按杂交育种的常规程序,即:杂交→播种→定植→选优→优繁→品比→区试,一般需 ;。15年左右或更长的时何才能育成新的桑品种,而我所每育成一个品种只花8—12年,立题时间只有5年。我们一般采用边选择边繁殖、边鉴定、边推广的育种方法。例如澧州7号的选育,1991年省科委立项为湖南省“八· 五”重点科技项目后,1992年立即建立比试圃和抗病鉴定圃,同时开展农村比试和生产试验,对一时难以选准的株系,分别繁殖。同时比试,这样大大加速了育种的进程。
  (5) 加强技术交流与协作
  多年来,我所除积极参加全国的桑树育种学术讨论会和中南区省际的协作交流活动 外、还先后多次派有关技术人员到中国农科院蚕研所、广东省农科院蚕研所、广西蚕业指 导所、浙江省农科院蚕研所、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等单位学习交流桑树育科技术,同时,与国内有关的研究单位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先后从兄弟单位引进育种亲木材料40多份, 为我所桑树育种研究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
  2.3 桑树新品种配套技术研究 
  为充分发挥新品种的丰产性能,进行了新品种栽培与良繁配套技术的研究。目前,已 完成80年代以来我省育成的三个新桑品种的适宜剪稍程度、栽植密度,氮,钾肥施用量的研究以及提高湘杂桑1号母本园制种量的技术研究,并已在生产上逐步扩大推广。
                              主要考文献(略)。                     (本文选自中国蚕丝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