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湖南省蚕桑可持续发展战略
与产业化开发对策

                颜 新 培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415500)

摘 要 根据我省目前蚕桑生产现状,在阐明我省新世纪蚕桑生产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论证了丘岗山区蚕桑产业开发的科学依据,指出了蚕桑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促进工业产业化的开发对策。
关键词 发展战略 产业化 开发对策


  湖南省植桑养蚕历史悠久,2500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衡山其上多桑的”记载,唐宋时,湖南种桑养蚕已经盛行。1933年为湖南蚕桑生产最盛年份,产茧4850吨,抗战时期,蚕桑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得到迅速恢复,但还从未达到本省蚕茧产量最高水平,说明本省蚕桑生产的发展尚有很大的潜力。
  80年代初,湖南产茧量与湖北、陕西、安徽、广西、江西等小蚕区省份不相上下,这些省经过10多年的努力,年产茧都超过1.5万吨,而我省产茧是一直徘徊不前,甚至有大的 回落,丝绸及制成品年出口创汇也比“八五” 期间的200O多万美元下降了一半以上,“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是全茧丝绸行业陷入 “缺氧”困境的真实写照,历经千年辉煌的古老产业,究竟何去何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关注。因此,研究新世纪湖南省蚕桑生产发展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产业化经营,对促进湖南蚕桑业的复苏和全面振兴有着重大意义。

  1 湖南蚕桑路在何方

  蚕业科学技术发达的日本,其蚕桑业在60年代曾对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全面振兴作出 了巨大的贡献,产茧量和丝绸及制成品的数量雄居世界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70年代后逐渐衰弱。90年代已沦为“夕阳产业”,世界蚕业生产的轴心由经济发达的日本向发展中的 中国、巴西等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蚕桑生产过去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杭嘉湖平原,随着这些地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崛起,蚕桑生产逐步萎缩,蚕桑生产早转向经济 比较贫困的丘岗山区。从近半个世纪国内外蚕桑业发展的方向来看,现代蚕区与蚕丝业基地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转移是蚕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湖南有丘岗山地160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5%,经济较为贫困。但是,丘岗山区确定 蚕桑业作为支柱产业开发,具有资源丰富、商品率高、受益期长等特点,经济效益较好。近几年,我省蚕桑生产已开始向立岗山区转移。实践证明,在丘岗山区以科技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开发蚕桑生产,对于丘岗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地方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不仅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也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因此湖南蚕桑业发展之“路”应该立足于丘岗山区,但我们对这种转移的长期性、艰巨性要有足够认识。众所周知,世界蚕丝业重由日本转移到中国,足足花了半个世纪,江苏、广东蚕桑基地分别由苏南转移到苏北、由珠江三角洲转移到粤北、粤西山区,已花了近30年。湖南丘岗山区发展蚕桑不可能一撅而就,应该充分准备,艰苦创业。

  2 丘岗山区蚕桑业开发的科学依据。

  2.l 自然条件优越
  湖南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富足,雨水充沛,温光条件好,水热基本同季,光热资源丰富,农业生态系统较为稳定,生物生产力高,年平均气温在16℃一18℃之间,年日辐射总量86—109千卡/厘米2,年日照时数1300-1800小时,无霜期在260一310天之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在5000—5850℃,年平均降雨量1200一1700毫米,4—9月降水量占70%左右。我省土壤类型多样,丘岗山区有许多适宜栽桑的非耕地还未开发,全省约有宜桑后备土地资源71万公顷(1064万亩),按60%成园率计算,可开发约42.6万公顷(640万亩)桑园,其中质量好的桑园1.7万公顷(26.4万亩),后备中等桑园14万公顷(210万亩)。利用“四荒”土地栽植桑树,不仅能固土保水,充分发挥经济与生态 效益,易被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所接受。分布于丘岗山区的红、黄、紫色土壤及丰富的温、光、热、水资源,都能充分满足桑蚕特定的生长发育要求,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无酷热,大气及农业污染影响少,更宜于桑、蚕的生长发育,甚至可以在中秋和晚秋饲养丝量多、丝质优的春用品种。按照亩产桑叶量与积温之间的相对关系和亩产桑叶先与亩产蚕茧量之间的相对关系,湖南丘岗山区已具备了亩产桑叶2000公斤以上和亩产蚕茧100公斤以上的生态条件。
  2.2 农业经济基础良好
  据统计,湖南总人口6千多万,有劳动力1124万人,每平方公里有人口293人,采桑的 人口和富余的劳动力为劳动密集型的蚕桑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建国以来,湖南丘岗山区的农业基本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就,蚕桑科研、教育、科技 推广、桑蚕育种、茧、丝、绸加工都已形成了体系,省蚕桑科研所不断选育出桑、蚕新品种,蚕好可自繁自用有余,长沙农校有蚕桑专业班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全省已有10多家丝绸加工企业,这些都为丘岗山区的经济振兴、开发蚕桑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条 件。
  湖南丘岗山区人民素有栽桑养蚕的历史习惯,积累了丰富的栽桑、养蚕、缫丝、织绸 验。同时,丘岗山区丰富的竹、木资源,为养蚕提供了廉价的原材料。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丘岗山区的集贸市场蓬勃兴起,省际之间的边境贸易差不断扩大,为开发蚕桑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交流,促进了蚕桑产品的流通。还有国家和地方财政安排的扶贫和“长防工程”,安排的林业开发资金以及有关方面给予“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为丘岗山区蚕桑业开发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投入保证。
  2.3 经济效益较佳
  在丘岗山庄建设桑园。不仅能充分利用非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充分发挥其绿 化荒山、荒坡、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生态效益。养蚕不需复杂的设备条件和很高的劳动 强度,可用较少的资源和农家的房屋、农具,妇女老少辅半劳力经营,可提高劳动使用率。养蚕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是农副产品中商品率较高的产业,一般都在95%以上,生产经济效益高。据调查,在主要农产品中,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最高的是蚕茧,其次是棉花,最差的是稻谷。其亩平产值总数分别为148.16:90。29和60.91,单位面积的亩桑产值相当棉花1.64倍、稻谷2.43倍。如果蚕茧进行深加工。经缫丝和制绸、染整后出口,增值更加可观。小小的桑树摇曳着丘岗区农民的致富梦;但愿她长得高大一些、粗壮一些,多增加一些风月的年轮。
  2.4 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蚕丝业经历了近两年的大滑坡后,从1996年后又开始逐步复苏。纵观国内外蚕丝业行情,今后蚕丝业市场有望进一步好转,我国蚕丝业将迎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
  世界经济复苏和出口环境的改变,将有利于我国丝绸类商品的出口。随着国际丝绸市场天然纤维热的升温,预计到2000年,世界生丝需求量将达10万吨,丝绸产品需求年递增将在10%左右。中美两国已达成新的纺织品协议,取消了对中国丝绸产品出口的配额限制,能使我国丝绸产品更有利地进入世界市场,为我国丝制产品在欧美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国内市场需求增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国内消费丝织产品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其消费增长将快于世界增长水平,到21世纪初,国内丝绸产品折合生丝将突破2万吨,年递增在20%左右。
  市场需求缺口较大。我国鲜茧产量从1995年的67万吨迅速降至1996年的40万吨,这种由价值规律进行市场需求调节造成蚕丝业大起大落,本身要求一个恢复发展阶段以弥补大落造成的市场缺口。达到市场供需平衡。预计到2000年,全国共需生丝8万吨以上,需要鲜茧将超过67万吨,国内市场需求1997年有10万吨的鲜茧缺口,到200O年国内至少需新增27万吨鲜茧,才能满足整个市场需求。

  3 湖南丘岗山区蚕桑可持续发展战略。

  按照我省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分析,蚕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是客观的必然趋势,这 就为广大丘岗山区蚕桑生产开发展示出了广阔地前景。当前蚕桑基地的布局已经开始向经济比较不发达的丘岗山区转移。蚕桑在丘岗山区已有相当的生产基础和经营体系。这使得丘岗山区蚕桑开发有着现实的可能。我们要把握机遇,高起点的制定发展规划,以迎接国内外丝绸市场变化的新挑战。
  根据我省蚕业的实际情况。湖南丘岗山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 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综合商品生产能力和区域经济优势,促进我省丘岗山区蚕桑业逐步 向生产区域化、产品优质化、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方向发现其实质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地、系统地,有组织地改善和提高蚕业经济的产业运行,建成蚕业现代化的综合经营管理体制。

  4 丘岗山区蚕桑产业化开发对策

  4.l 加快体制改革,实行产业化管理 
  发展蚕桑产业化经营,要以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为核心,延长蚕桑产业链。 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应在丘岗山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从目前看,发展蚕桑产业化经营,应重点推广三种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农户,即以丝绸加工企业为龙头,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经营格局。把千家万户蚕农与市场连接起来,推进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变。二是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即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把农民联合起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对内开发服务,对外开发市场。三是流通企业(公司)+农户,即以商业经贸等流通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民按市场需求定向生产。

  4.2 合理布局,实行区域规模经营
  发展蚕桑产业化经营,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合理调整布局,实行区域化规模经营。根据我省具体情况,蚕桑生产的发展要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逐步向养蚕能手集中,重点建设好一批产茧大县、大乡、大村、大户,使蚕桑生产在地方经济和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相对优势明显。“九五”期间应在湘西等丘岗山区建立蚕桑生产基地县,拟定沅陵、麻阳、新晃、慈利、桑植、龙山、永顺、炎陵、隆回、辰溪县,至少到2000年每个县集中连片开发3万亩桑园、年产茧2500吨,产值可达3500万元,2000全省年产鲜茧2.5万吨。总产值可达3.5亿元、形成比较集中适度规模的连片经营。基地县(乡镇)调整确定以后,要从政策扶持、资金和科技投入、社会化服务等多方面加强对基地县的建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优质、高产、稳产的蚕茧生产基地。
  4.3 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两高一优” 
  行业的发展就是行业内部科学的发展,发展蚕桑产业化经营,要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不断普及新技术,加强技术队伍和技术网络的建设,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依靠科技进步完成两个转变,实现“两高一优”的目标。
  首先,县乡村加强蚕桑技术队伍建设,应分期分批进行栽桑养蚕技术培训,有计划地 培训专业人才,对现有专业技术队伍必须稳定、充实,并进一步做好再教育,不断进行知 识更新,使之在科技和生产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县、乡、村各级还应建设各级推广 和生产示范网络,各村组建立科技承范户,重点培植与扶持专业村、重点户的生产,带动千家万户科学栽桑养蚕,逐步形成区域化生产格局。
  其次,建立优质高产桑园基地,因地制宜引进优质桑苗,科学培管桑园。改革家蚕饲育技术,注重引进、试验、示范家蚕新品种,抓好集中统一催青与小蚕共育,积极推广大蚕省力、简易、高效的饲育技术,狠抓上簇与鲜茧收烘,提高原料茧质量。
  4.4 稳定茧价,注重质量
  丘岗山区开发蚕桑产业,必须以当前国家规定的蚕茧指导价格为论证依据,在蚕茧经营中随时以市场的本来价格予以适当调整,制订合理的蚕茧收购价格。同时,实行产业化管理,在整个行业应通过制订保护性合理价格,提高蚕茧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比较利益。在制订合理价格的基础上,认真执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茧价政策,验级作价时,强调仪器检测,废除眼看手摸评估喊价,促使农民多生产优质蚕茧,使蚕茧商品生产沿着经济规律的轨道运行。
  4.5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蚕农生产
  实施蚕业产业化经营,归根到底是通过蚕农的种养,生产高产、优质的蚕茧,提高蚕 业和整个丝绸产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和蚕业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建 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全方位扶持蚕农生产。要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维护蚕农利益,当好蚕农发展优质、高产、高效蚕业的参谋,使蚕农实行省力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茧丝质量。要向蚕农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使蚕农能够根据市场信息,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及时供应优良种苗、蚕种和多种蚕需物资,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养蚕技术和蚕、桑病虫害防治技术,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多项服务工作。
  蚕桑产业化经营,是对传统产业经营体制的一种有益的改革,是巩固茧丝绸基础和提高蚕业生产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益的有效途径,其运行涉及面广,需要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提供促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管理体制的政策环 境,主持协调部门间的协作关系,使丘岗山区蚕业生产在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省力化的基础上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低效型向高效型转变,促进丘岗山区蚕业生产和茧 丝绸产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选自《湖南省21世纪初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暨建设农业创新体系研讨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