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荣 孙金明 张杏桃
(湖北省罗田县蚕种场 436600)
摘 要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将土质差、保水保肥性能低的桑园,改造成为产叶量提高42.8%,叶质论的高产优质桑园,制种量1/15公顷提高40%。
关键词 桑园管理 体会
罗田县蚕种场始建于1968年,是湖北省家蚕良种繁育场之一。现有制种专用桑园24.7公顷,其中70.3%的面积为河滩,29.7%的面积为山坡岗地。全场桑园土壤系砂质土和发育于花岗片麻岩等酸性结晶岩上的初育性麻骨土,山坡岗地的土层深小于60cm,耕作层只有7.5~14.3cm。土体中抗风化的石英,长石砂砾含量高,一般含砾石(>3mm)在30%左右,河滩砂土桑园高达60%。整体桑园土壤养分贫瘠,有机质含量只有0.76~1.41%,全氮为0.038~0.072%,速效磷为3.9~7.OPPm,
速效钾为30~73PPm。由于桑园土质差,养分含量少,桑树生长极度不良,加之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尽管加大了水肥管理力度,但还是不能满足桑树生长发育的需要。为此,1996年冬开始,对全场24.7公顷桑园分期分片采取抽槽换土,深翻松土,广种绿肥,重施有机肥,
改换桑品种,改中干稀植为低于密植,改夏伐为春夏轮伐,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达到低产变高产之目的。到1998年止,85%的桑园面积年亩桑叶产量由改造前的1400公斤,提高到2000余公斤,提高42.8%;年亩制种量由改造前的200余张,提高到280余张,约提高40%,有的高达401张。全场年自繁合格种由96年的8万张,提高到98年的10余万张。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因桑叶增产98年多生产蚕种2万余张,获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的作法和体会是:
1 狠抓土质改良,使桑树有良好的立地生存条件。
桑树是深根性多年生的植物,其生长发育与土壤结构、土壤肥力有着密切关系。因我
场桑园是由河滩和山坡岗地稍加整理而建立的,原始土质基础极差。为了加强桑园基础,
场里先后投资200余万元,采取深翻客土、抽槽换土,重施有机肥等措施。并坚持一年四季
间作绿肥,巧施化肥,多施有机肥等方法,使不同类型的桑园,基本上建成了土质较疏松,保水保肥性能较好的高产优质桑园。现在的投产成林桑园亩年产叶量达2000公斤以上,桑树树势及一年生枝条长势优良,并成为本县蚕农参观学习的示范桑园。
2 选栽优良桑品种,为桑叶优质高产打基础。
随着栽桑养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对蚕种质量的要求上档次,过去我场栽植的荆桑和叶小质差的桑树、已不适应蚕种生产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场按照蚕种场专用桑园要求桑品种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目标,选栽了质优产量高、抗病性较强的育2号、湖桑199号、桐乡青、湖桑197号等优良桑品种,其中育2号、湖桑199号栽植面积占80%,为桑园高产奠定了品种基础。
3 坚持目标施肥,满足桑树生长发育的需要。
我场近年来坚持普施春肥,重施夏肥,巧施秋肥,冬施基肥和间作绿肥,其年度亩施标肥110公斤,即春肥40公斤,夏肥60公斤,秋肥10公斤。遇特殊情况还适当调整用肥量。
坚持氮、磷、钾配合,附加棚、铁、铜等微量元素肥施用,一般按50%氮肥、30%磷肥、20%钾肥配合施用。
4 合理修枝剪梢,保持桑园丰产结构。
合理修整树型,保持桑树生长势,保持每亩有效条在7000~8000个,有效条长为
10000米的高产桑园结构。坚持对全场桑园实行春夏轮伐,合理留条,保障三年以上的桑树
有8~12枝条,有效条长1.5米左右。做到用叶与养树相结合,春蚕采夏伐桑叶,夏蚕用疏
芽叶及春伐新梢基部叶,秋蚕采片叶,做到养完蚕后每技有叶片4~7片。
5 狠抓桑园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桑无虫,蚕无病,种无毒。
在桑园病虫害防治上,我们切实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狠抓桑树生长发育的“白条期,产叶期,白拳期和晚秋蚕结束期”的综合防治工作,做到修枝修拳剪梢与冬季桑园清理、翻耕相结合;病株挖除,人工捕捉,灯光诱杀,束草诱杀与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重抓晚秋蚕结束后的封门药,
桑树萌动前的开门药和夏伐后的白拳药的防治,达到桑叶高产优质的目的。
6 抓好职工岗位培训,提高培桑技术水平。
近年来,我场在狠抓桑园改土建设的同时,抓紧了职工的栽桑技术培训,场里成立了
以场长为组长,技术副场长为副组长,全体科技人员参加的科教小组,负责全场的栽桑、养蚕制种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并不定期的选送青年骨干到有关院校进修学习和积极资助职
工参加农村函授的学习。通过场内外对职工的培训学习,广大职工的栽桑、养蚕制种技术
素质有较大提高,促进了我场桑园和养蚕制种达到了优质高产的目的。
7 强化管理,实行责、权、利相结合。
对我场的桑园培护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认真总结,制定了现行的“三稳定,
三结合”承包责任制(即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长期稳定、固定人员与桑园面积长期稳
定,正常投资标准相对长期稳定;培桑与养蚕制种相结合、效益与工资相结合,质量与奖惩相结合。)坚持“三稳定、三结合”的管理方法,充分调动了培桑人员的积极性。此管理办法,即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工资报酬,又大大促进了桑园管理和养蚕制种质量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