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新培 郭定国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415500)
摘 要 在回顾分析湖南省夏秋蚕选育品种嬗变的基础上,总结了近二十年来的育种实践的体会,并对新世纪初湖南省夏秋蚕品种选育作了前瞻性展望。
关键词 夏秋蚕选育品种 嬗变分析 展望
家蚕品种遗传改良是蚕业科技进步的显著标志,也是蚕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湖南省夏
秋蚕发种量和产茧量分别占全年的65%左右和55%以上,因此,不断选育和推广优良夏秋
蚕品种是实现蚕业“二个转变”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对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和产业效益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l 夏秋蚕选育品种嬗变经过 湖南省70年代末期才开始夏秋蚕品种选育,“六五”以来独立育成了三对经济性状优良的夏秋蚕品种,在生产上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新换代。1984年新品种“芙蓉×湘晖”开始替代引进种“群芳×朝霞”,1985年起迅速推广为湖南省夏秋蚕当家品种。1990
年以限性斑纹品种“限1×限2”逐步取代“芙蓉×湘晖”,1995年起又以全限性四元杂交种
“洞·庭×碧·波”全面取代“限1×限2”,目前已成为我省夏秋蚕当家品种,并被国内蚕茧主产省引进饲养和繁殖推广。优质夏秋蚕品种的不断育成和在生产上迅速应用,充分说明湖南省具有较强的独立选育和开创新品种的能力。
2 夏秋蚕选育品种实验室和农村生产鉴定成绩
2.1 实验室鉴定成绩
经过选育夏秋蚕品种的调查表明(表1、表2):“芙蓉×湘晖”在养蚕成绩和茧丝质方面都显著高于引进种“群芳×朝霞”,主要经济性状通过1984-1985年全国鉴定,达到了80年代中期国内夏秋蚕品种的先进水平。“限1×限2”、“洞·庭×碧·波”虫蛹率与“芙蓉×湘晖”相仿,万头产茧量分别高8.02%和12.64%,万头茧层量分别高7.07%和14.02%,一茧丝长分别长68米和131米,其他成绩基本相同,符合国家标准。
2.2 农村生产鉴定
经过选育夏秋蚕品种调查表明(表3):“芙蓉×湘晖”农村生产鉴定成绩显著高于
“群芳×朝霞”,“限1×限2”、“洞·庭×碧·
波”也显著超过“芙蓉×湘晖”,盒种产茧量分别提高18.59%和21.25%,50kg桑产值分别提高6.61%和13.4%,50kg桑产值分别提高4.83%和17.55%,全茧量、茧层率均超过
“芙蓉×湘晖”。
通过三次换种,我省夏秋蚕品种强健性和产茧量不断提高,茧丝品质取得显著进步,
每一次品种换代,都把我省夏秋蚕生产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3 历代夏秋蚕选育品种嬗变的意义 根据生产的需要,在保持原有品种优良性状的基础上,因时因地不断选育实用夏秋蚕新品种替代原有品种,对提高夏秋蚕蚕茧产量和茧丝质量及劳动生产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l “荚蓉×湘晖”的育成,较好地解决了夏秋季品种强健性与茧丝质之间负相关的矛盾。
80年代初期,夏秋蚕品种普遍存在强健好养但茧丝质差的矛盾,选育出优良的强健多丝量品种,成为夏秋蚕育种的主攻方向。通过适当的杂交、走向培育和正确选择,1984年
选育出了强健好养又丝多质优的夏秋蚕新品种“芙蓉×湘晖”,较好地解决了过去长期以
来在夏秋蚕品种选育中难度较大的蚕体强健性与茧丝量、丝质之间很难兼顾的难题。该品
种经1984—1985年全国夏秋蚕品种区试鉴定,有六项主要经济性状成绩,刷新了过去历年全国夏秋蚕鉴定单项成绩的最高纪录,应用于生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91年,该品种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3.2 “限1×限2”的育成,提高了制种劳动生产率和蚕种质量。
蚕种制造一般在蛹期利用蚕蛹进行雌雄鉴别,时间紧,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彻底杂交难,影响蚕种质量。针对这一问题,在“七五”
期间,以“芙蓉”、“湘晖”作为亲本材料,采用杂交、回交、插交等方法,选育出了“限1×限2”限性斑纹品种。该品种不仅具有“芙蓉×湘晖”优良的经济性状,还具有斑纹限性的特殊经济价值,可以在4-5龄期实行雌雄鉴别分开饲养,节省雌雄鉴别用工,降低制种成本,减少后期死蛹,保证彻底杂交,既增加制产量,又提高蚕种质量。
3.3 “洞·庭×碧·波”的育成,解决了种场原种难养的困难,显著提高了蚕种生产能力,稳定了蚕茧产量和质量。
随着新品种向多丝量方向发展,原种体质越来越弱,制种量低,导致蚕种生产成本增
加,生产能力降低。“洞·庭×碧·波”全限性四元杂交种的组配成功,较好地解决了蚕种
生产部门繁育多丝量新品种的困难。该品种兼具“芙蓉×湘晖”的优良性状和“限1×限
2”的斑纹限性的特殊效益,同时因原种具有一定的杂交优势,饲养容易,制种性能好,显
著提高了繁育系数,降低了制种成本。并且该品种优质强健、适应性强,在夏秋季气候恶
劣、叶质欠佳、病虫害严重的情况下,对稳定蚕作、稳产高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4 夏秋蚕品种育种实践的体会
4.l 夏秋蚕品种选育中,较好地解决蚕体体质与丝量丝质之间负相关矛盾的体会。
在夏秋蚕品种选育中,为了使这一矛盾在较高水平上得到统一,我们按以下原则进行选育:在亲本选配上,对交品种都要含有一定的多化性血统、较多的二化性多丝量成分,
并且其中有一成对生产用组合;在杂交方式上,杂交遗传性状开始明显分离和重组的早期世代,针对某些缺点,进行复合杂交,采取走向培育和选择,加速基因的纯合和优良性状的稳定;在环境培育上,采用较恶劣的环境锻炼与优良环境培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向培育,在恶劣环境下着重提高蚕体体质及选留强健个体,在常温的优良条件下,着重提高茧丝质量;在后代的选择上,以生命率为纲即首先选留虫蛹率最高系统或蛾区,再在入选的蛾区中选全茧量中等、茧层量在平均值以上的个体留种。同时为有效地提高丝质,在早期世代,对成绩比较优异的系统或蛾区实行活蛹缫丝,选留茧丝丝长、切断和小类少的个体留种继代。
4.2 夏秋蚕限性实用品种选育中,导人限性基因后保持品种优良性状的体会。
“七五”期间限性斑纹优良品种“限1×限2”育成充分表明:选用没有生理障碍或基本无生理障碍的限性斑纹育种材料作亲本,这是限性品种选育成功的关键。其次是重视杂
交早代的选择和淘汰,严格淘汰有生理障碍的蛾区及个体,认真按育种目标连续选择优良目的性状,并加强入选蛾区内雌茧个体的选择力度。这种选育方法,有利于缩短育种进
程,创造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新限性品种。
4.3 有效配制限性多元杂交组合的体会。
“八五”期间,我省开展了斑纹四元杂交种的选育,夏秋蚕斑纹全限性四元杂交种“洞
·庭×碧·波”育成说明:采用遗传性稳定、经济性状相当纯一的实用限性品种作亲本,以成对实用限性品种为基础,与优良限性品种组配杂交,筛选出杂种优势强、综合经济性状水平最优的杂交组合,给予不同特定环境培育和目标明确的选择,并有序配备四级蚕种。对加快实用优良限性多元杂交种育成,效果是相当显著的。
5 湖南省新世纪初夏秋蚕品种选育的前瞻性展望
新世纪初湖南省蚕桑业必将向简易化、省力化、高效优质的技术体系方向发展,在坚
持“好养高产,优质易繁”的品种选育总目标的前提下,我省夏秋蚕选育应在以下几个方
面取得显著的进步。
5.l 根据生产的需要,选育出茧丝产量更高、质量更优的实用夏秋蚕品种。
我国夏秋蚕品种无论是量方面的成绩还是茧丝质方面的成绩与日本秋用品种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提高夏秋蚕品种茧丝质量仍有相当大的潜力。近年来,随着春秋兼用品种、中秋多丝量品种以及一些含多丝量的多元杂交种的应用和推广,丰富了夏秋蚕品种资源,为夏秋蚕品种茧丝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提供了育种素材。由于多元杂交种满足了新品种选育向多丝量方向发展的需要,同时对稳定蚕作、提高茧丝品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新世纪初,我省夏秋蚕选育的方向是:运用生物技术,选育出比现行四元杂交种综合性状更加优良的四元杂交种,在保持强健好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产量的提高和茧丝质优良,使蚕茧产量和丝质阔步跃上新台阶。
5.2 根据蚕业发展的需要,育成特殊性状和特殊用途的实用夏秋蚕品种。
通过选用没有生理障碍的易位限性基因育种材料作亲本,与优良经济性状的夏秋蚕品种杂交,进行定向培育和严格选择,加速选育出优质高产限性实用夏秋蚕品种,进一步以成对实用限性品种为基础组配出全限性多元杂交种,实现其特殊的经济价值。通过生物技术的运用,为育成经济性状优良而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夏秋蚕作出有益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