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蚕业生产及科技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


叶伟彬1 程 薇2 叶楚华1
(1 湖北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430070)
(2 湖北省农科院科技处)


  l 我省蚕业生产与科技现状

  1.1 生产科技水平与地位
  我国是世界重要的丝绸生产国,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5%和65%,生丝出口和丝绸出口分别占世界总量的80%和50%左右,年创汇35亿美元,是我国唯一能垄断国际市场的国际型商品。我国现有28个省(市)自治区有蚕业生产。蚕茧产量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苏、浙江、山东、安徽五省,其蚕茧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我省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天门绢、沔阳丝、荆州缎”、远安的“娅丝”、南漳的“黄丝”早已闻名于世。解放后,我省的蚕茧生产不断发展,1960年全省蚕茧总量只有1270吨,1995年达到2.2万吨,比1960年增长17.3倍,近两年由于国际丝绸市场疲软,生产略有下降。目 前,全省有桑园2.2万公顷,发种量30万张,缫丝机6.64万绪,丝织机0.6万台,丝产量0.178万吨,丝织4051万米,出口创汇2085万美元,成为我省除生猪外第二宗大的出口商品。茧丝绸产品总产值为10亿元,分别占全省当年农业产值和工农业总产值的1.5%和0.17%。由于我省蚕业比较集中分布在大别山区,因此,它在这些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罗田县1997年茧丝绸产值达到2.5亿元,占该县当年工农业产值的20%,占县级财政收入的15%,对该县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有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蚕业科学技术有长足的进步。BmNPV载体表达系统,蚕的基因分析、外源DNA导人蚕卵和桑的研究、DNA的多态性研究,家蚕的性别控制和蚕的生长发育激素调控技术、抗菌肽基因研究、桑的组织培养和原生质再生植株、花药培养、航天生物学研究,夏秋用蚕品种的抗性与茧丝量、质量综合性状,桑多倍体一代杂种育种、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桑树青枯病、黄化型萎缩病、紫纹羽病的病原物与诊断技术等均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省蚕业科技水平也有长足的进步,据“七五”、“八五”期间对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综合实力评估,湖北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科研综合实力在国内同行中处于中上 水平。该所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15项,获成果奖12项,国家专利1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在家蚕夏秋品种选育和家蚕斑纹双限性秋用品种选育,家蚕消毒防病药物研究,桑树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利用,蚕桑配套技术研究,桑园立体栽培和桑树快速成园技术,多倍体桑品种选育,家蚕饲料添加剂研究等方面均接近或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科技扶贫方面,我省蚕业研究所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先后有20多名科研人员在全省10多个县(市)建立基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亿多元,有14人共60多次获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奖励和表彰。
  在我省蚕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1.1.l 收集和保存了一批有价值的桑、蚕种质资源,选育和引进了一批优良桑、蚕品种,使我省桑、蚕品种基本实现区域化、良种化。尤其是湖北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选育的黄鹤×朝霞,在全省夏秋蚕覆盖率达到100%。使我省亩桑产茧量比1979年提高了44.9%,张种产茧量提高77.4%。
  1.1.2 我省省力化养蚕技术、蚕桑立体工程及蚕桑综合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促进了栽桑养蚕技术的重大改革。全年养蚕次数,从2次提高到4次以上,桑园投产期从3年缩短 为1~2年,每公斤茧所需劳动工时由10小时下降到5.5小时。
  1.1.3 蚕用防病消毒药物的开发与推广,使蚕病损失率从1979年的15%,下降到5%。
  1.2 生产、科技的优势
  我省蚕业生产、科技的优势明显:
  1.2.1 自然经济条件适合于蚕桑生产。地处长江中游是栽桑养蚕的适宜地域,蚕业资源丰富,除现有的桑园外,还有数十万亩非耕地待开发。由于现有的桑园大都建在旱坡地上,符合21世纪农业与粮食要求,减少粮食与蚕桑争地的矛盾。
  1.2.2 蚕区集中,桑园连片,有利于规模生产。现有20多个县(市)栽桑养蚕,主要集中在英山、罗田、麻城、南漳和远安,其产茧量占全省总量的85%以上。在全省2.2万公顷桑园中,3.3~33.3公顷的成片桑园达到1.9万公顷,罗田、英山、麻城毗邻蚕区已有1万公顷桑园连为一体。
  1.2.3 全省拥有较熟练的茧丝绸系列生产的员工20多万人,已形成从蚕种生产、栽桑 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织绸,印染、丝绸服装一系列的产业链,有利于蚕业产业化经营。
  1.2.4 蚕业科研具有较好的基础,有一批富有开拓精神勇于实践的中青年科技骨干;保存了一批丰富的桑蚕种质资源,加之依托省农科院的科研设施和武汉地区科研院校的实 力,有利于多学科协作。
  1.3 生产科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省的蚕业生产与科技虽具基础,但蚕业生产发展速度缓慢,在全国所处的位置从80年代的第5位退居目前的第9位,生产规模较小,据统计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7%和5.5%,发种量只占全国的2.1%,缫丝机和丝织机分别占全国的1.9%和1.3%。距国家发展的需求和国内外先进水平相差较大,且还有继续拉大的迹象。主要表现为蚕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劳动生产率低,茧丝质量差。与江浙相比,桑园投入低25~30%,养蚕投入约低15~20%,致使桑园生产条件差,养蚕设施落后,土地生产率低。
反映蚕桑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每公顷桑产茧只有585公斤,相当浙江省的41%;反映蚕茧 质量的重要指标,鲜茧出丝率不到1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二个百分点。八十年代初生 产水平与我省接近的山东省,其鲜茧出丝率则从1980年的10%提高到16.25%,而我省则连续15年没有提高。由于设备落后,土地生产率和蚕茧质量低,使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目前我省每公斤茧的生产时间约为5.5小时,比浙江省高1小时,比日本高2.5小时。在科技基础方面,近10年来,全国许多蚕业研究所,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科技贮备,增强自身实力。在抓好应用和开发研究同时,重视蚕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浙江、广东、山东、四川等省蚕研所还通过各种渠道,培训了一批层次高的学科带头人。如广东省蚕业研究所近10年先后选派10多人到国外进修、考察、合作,目前该科研人员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有12人,还从国内外聘请了三名有知名度的客座研究员,使科研基础增强,研究领域拓宽。在桑多倍体一代杂种育种技术和蚕桑副产物及昆虫应用方面均处在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我省的蚕业研究,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难开展。正处于设备简陋,人才断层、后劲不足的境地。我省目前生产上使用的桑、蚕品种使用期已达10年以上,需要更新换代,但由于立项困难,没有经费,近年难以育成有大突破的新桑、蚕品种接替。
  茧丝绸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也是制约我省蚕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 国大部分省(区)成立了茧丝绸协调小组,开始工作。山东、广东、安徽、江苏、浙江、四川、重庆等省(市)已成立茧丝绸公司。我省虽成立了茧丝绸协调小组,但人员不到位,茧丝绸条块分割,相互扯皮的现象依然如旧。

  2 蚕业生产和科技发展趋势

  2.1 蚕茧生产和丝绸消费量仍在稳步增长 
  由于丝绸新用途的不断开发,人们对丝绸服饰的保健作用,认识的加深及经济的发 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使丝绸消费量保持稳步增长。尽管近几十年来尼龙、人造丝发展迅 速,但蚕丝纤维占总纤维产量的比率仍然接近0.2%。分析世界主要产丝国的动向,占世 界丝产量95.3%的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巴西,未来的生产情况,印度由于饲养多化性品种,蚕丝质量差,满足不了国内和出口优质丝绸的需要,预计今后较长时期内,优质茧丝的进口量仍会增加;巴西虽是优质茧丝出口国,但生产量小,难成气候;日本和韩国蚕茧滑坡的总趋势已难扭转。因此,我国今后仍然是世界最主要茧丝生产与出口国。
  2.2 蚕茧生产基地将发生巨大转移
  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生的变化,蚕茧生产基地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移。如著名的珠江三角洲和苏南的蚕桑基地已转移到粤西和苏北。过去蚕桑生产规模较小的江西、安徽、陕西、山西等省的蚕茧产量明显上升。据预测长江中游等中西部山区将成为我国21世纪的主要蚕茧生产基地。
  2.3 生产、消费、管理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茧丝绸的生产、消费、管理将发生重大的调整。即原料茧 的增加将从广种薄收向优质高产转变;经营方式由低效的劳动密集型向高效的技术密集型转变;生产规模由分散经营向集中规模经营方向转变;经营方式由分散、条块分割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消费结构由过去依赖出口向“内外结合,立足国内,力争多出口”两腿方 向发展。
  2.4 “蚕业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将是我国蚕业研究的热点
  蚕业是使用土地,农、工、贸联系密切,至关资源与环境的产业,加之这一产业资源再生力强,具有经济与生态两重性。如何根据该产业的特点,在充分利用资源和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确保蚕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蚕业界讨论与研究的热点。如蚕桑的多元化利用,生态蚕业倍受全国众多蚕业研究部门关注。

  3 蚕业生产、科技发展的对策 

  我省蚕业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发展,应从我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前提,从21世纪我国粮食与农业发展战略出发,抓住现代科学发展和蚕茧基地的转移的机遇,以蚕业持续发展为目标,确定发展对策。
  3.1 树立资源的资产观念,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
  我国人均占有耕地1.2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我省人均耕地只有0.855亩,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从8亩的警界线差0.06亩。因此,合理利用这些有限的土地资源意义重大。蚕业生产是使用土地的生产,桑园的发展必须要与粮食争地,为保证21世纪我国人民吃饭,今后不可能占用更多的耕地栽桑。因而要全力提高现有桑园的单位面积产量。我省现有桑园22万公顷,每公顷产茧只有523.5公斤,要全力抓好栽桑和养蚕的两个技术体系的建设,使每公顷产茧提高到2250公斤以上。
  3.1.1 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桑树栽培管理技术体系
  这个技术体系应以密植速成桑园和立体桑园栽培管理模式为基础,并加以完善和提 高。配之应用优良品种、桑园节水、免耕、平衡施肥,病虫害防除技术而构建。这个技术体系的特点是,能促使光、热、水、空气和土壤在桑叶产量和质量的形成中发挥最佳效果,这个体系的重要条件是选栽良种和提高水肥利用率。要选栽生长快、产量高、抗性强、耐剪伐,可用作草木种植的桑品种。要加速固形缓释桑树专用复混肥的开发和桑园节水设施的建设。
  3.1.2 建立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 
  这个技术体系以省力化、低成本、高效益为核心。在目前我省技术和经济条件较差的 情况下,应以小蚕共育、大蚕条桑育、自动上簇、除沙作业高效化为重点。随着技术、经济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建立超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做到稚蚕人工饲料育,大蚕采用省力化装置,自动化操作。
  3.2 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发展水土保持型的生态蚕业
  水土保持型的生态蚕业,是以水土保持为重要手段,以恢复良性生态系统为中心,运 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生物群落共生,多种成分互相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原理,从而建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形成高效的蚕桑生态系统,达到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目的。
  我省地处长江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496.3万公顷,而且 大都分布在长江三峡库区和我省现有的蚕茧产区。其中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60.5%;鄂东水土流失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9.3%;咸宁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低山丘陵面积的37%。由于水土流失面积大, 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因而发展水 土保持型生态蚕业,对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涵养土壤,发展我省的蚕业有重要作用。
  发展水土保持型的生态蚕业的可行性: 
  3.2.1 土地资源配置合理,较好地解决了发展蚕桑与粮食争地的矛盾;
  3.2.2 蚕业的产业链长,能解决部分人的就业;
  3.2.3 蚕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内在联系紧密。桑树是多年生乔木植物,有强大的根系,对环境适应性强。只要加强管理,在坡地上栽植也生长旺盛,既固土又高产;
  3.2. 4 由于桑树是叶用植物,一年间要多次采叶、伐条,光能利用率较低,为桑园间作、复合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3.2.5 在蚕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副产物,可开发利用或通过嫁接食物链方法构建物质多次循环利用的生态系统。
  3.3 加强桑、蚕、茧、蛹、蛾及废丝产品多元化、用途多样化的开发利用   
  近年来,我国对桑、蚕、丝的利用研究大有进展。如蚕粪提取叶绿素,蚕蛾保健食品,丝肽护肤用品等已有一定的产业化规模。桑枝培养食用菌,从蚕蛹提炼蛹油、蛹蛋白;桑叶茶,含桑叶粉末的食品和桑椹膏、桑椹酒、 桑椹色素的配制,均有较成功的技术工艺。不久前湖北大学通过研究,提出一套适合工业生产的蚕蛹综合分离提取技术,应用该技术研制的蛹蛋白粉,洁白无蛹臭,蛋白质含量高达98%。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通过研究证明,在蚕蛹不饱和脂肪酸中含有大量的脑黄金。日本学者平村洁教授,通过以蚕丝实用化研究,发现丝素肽的溶液与粉沫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的生物材料,利用它可制成各种护肤用品,预防高血压和脑血栓,糖尿病、老年痴呆病、保肝护肝的保健品及果品保鲜剂、药物缓解载体。此外,由于家蚕是重要的模式生物和 “生物反应器”是研究昆虫和基因工程的理想材料。目前,立足家蚕,开拓昆虫领域的研究已在蚕业研究部门开展。
  因此,应该把蚕桑副产物的利用作为蚕业生产和科研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弄清桑、 蚕、丝等副产物的营养成分,尤其要弄清其独特保健功能的成分及提取方法。要研究家蚕 病原物与其他农业交叉传染的途径与规律,拓宽蚕的应用领域,为微生物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提供素材和理论,促进桑、蚕、茧丝产品用途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4 重视蚕业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发展高科技蚕业
  根据我省蚕业科技基础条件及未来生产科技发展要求,要加强以下领域的研究:      3.4.1 蚕、桑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重点放在应用RFLP、RAPD、APLP等技术对蚕 桑DNA多态性分析,逐步建立分子标记图,开发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研究蚕和桑的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及杂种优势的机理与利用;蚕和桑抗性基因的分离与利用;人工锈变与多倍体育种技术的开发;家蚕性控制研究,主要是利用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研究成 果,开发饲育雄蚕的技术体系。
  3.4.2 蚕、桑生物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外源基因导入蚕、桑体后的表达与调制规律,加速转基因技术的实用化;逐步完善桑树组织培养技术,逐步确立工厂化桑苗培育技术。
  3.4.3 蚕、桑生物学基础研究。着重研究蚕、桑生长发育、生殖、营养代谢机理的调控,逐步建立蚕、桑生理调控技术规程。
  3.4.4 计算机的应用与开发。逐步建立比较成熟的桑树栽培、家蚕饲育管理系统;建立病虫害测报、土壤诊断专家系统和栽桑养蚕模拟优化决策系统,使我省的蚕业管理向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为确保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进行,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改变我省蚕业研究存在的设备简陋,手段落后,研究力量薄弱的现状,使研究条件与承担任务相适应。
  3.5 实行规模经营,走产业化道路 
  蚕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是应用推广先进技术,实行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 因素。我省在从事蚕业的农户中每户拥有桑园不足1亩,应以调整扩大。蚕业产业化虽初 具基础,但欠完善。重点抓好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机制和处理好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 建设原料茧生产基地,为生产优质原料茧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