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同建
(江苏省涟水县桑病虫测报站 223400)
桑瘿蚊在淮阴地区最早于1984年秋发生于涟水县南禄乡三齐村。到目前为止,已蔓延至全市所有桑园,其间有两次发生高峰,一次在1987年至1988年,另一次在1990年至1991年,都造成了中晚秋蚕茧严重减产。其主要原因是当年7、8月份长期阴雨多湿,有利于桑瘿蚊的生长繁殖。近两年来,由于天气干旱和加强了防治工作,为害较轻。笔者根据当地桑瘿蚊的发生特点,并结合多年的病虫测报实践,对桑瘿蚊的防治策略再提一些粗浅看法,与同行商榷。
1 加强预测预报,掌握防治适期,适时开展防治。
桑瘿蚊1年发生6代,以幼虫在芽中吸汁为害,5~7天后幼虫老熟入土化蛹,因此,发生时间不易掌握,往往等县站病虫情报传到蚕农手中已失去防治适期。同时,对低龄幼虫广大蚕农靠剥芽观察较难发现,往往等剥到幼虫,大多已近老熟,用药已偏迟。因此,必
须加强预测预报,掌握防治适期。要求县病虫测报站做好桑瘿蚊虫情的中长期预报,乡
(镇)蚕桑站、村测报点根据县站预报,做好短期预报,乡、村蚕技员把虫情及时传递到户,适时开展防治。
乡、村蚕技员可采取逐日剥芽调查法进行观测,即根据历年资料,从一、二代桑瘿蚊
发生前2~3天开始,进行逐日剥芽调查虫量,每次调查按棋盘式五点取样法,每点4~5
株,每次查20株桑,随机摘取20~30个顶芽,直接剥查或把芽头浸入清水中,待60分钟左右后再将水中的幼虫倒在黑布上查其虫量和发育进度,一般发生代的防治适期可定在查见无色透明的初孵幼虫和乳白色半透明的幼龄虫两个抗药性较差的阶段,并在2天内有目的地进行顶芽喷药挑治。从第三代开始,不宜再进行顶梢喷药防治,因为桑条已经长高,且开叉分档,桑叶呈上下立体分布,喷药困难,不可能每个桑芽都喷到。
2 采取多种方法,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治知识。
近几年来,许多新从事蚕桑工作的同志及新发生桑瘿蚊为害的蚕区对桑瘿纹的防治措施模糊。因此,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普及桑瘿蚊的防治知识。县、乡、村三级可通
过“编、训、讲、播”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让广大蚕农充分认识桑瘿蚊的发生特性、为害严重性和防治的重要性,使防治工作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同时可通过编印材料的方法,将有关桑瘿蚊方面的知识汇编成册,做到每户一册,随时可供查阅对照,避免蚕农“今讲明忘”的弊端。
3 调整防治策略,实施对症下药,开展联防联治。
桑瘿蚊体型小,发生周期短,繁殖快,防治难,在防治策略上,我们在不断地进行探
索。1990年,以前仅限于顶芽喷药,采取代代治、块块防的策略,结果用药频次数多,中靶机率低,劳动强度大,蚕农不易接受;1991年开始,要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进行土壤撒药并实行地上与地下,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措施,但程序多、靶体单,防治效果仍不十分理想。通过最近几年的不断总结,笔者认为,防治桑瘿蚊应实施“221”的防治战术,同时开展联防联治。
所谓“221”防治战术”,即一年两次土壤撒药、两次桑园耕翻、一次桑树摘芯。
土壤撒药宜在桑瘿蚊发生为害前进行。桑瘿蚊1年发生6代,基本上15天左右一代。一般第一代于6月下旬初开始发生,第四代于8月上旬初开始发生,故土壤撒药时间应以6月上、中旬(夏伐后)和7月下旬(夏蚕后)两次为宜,第一次撒药主治第一年越冬代已经解除休眠的桑瘿蚊,力控当年第一、二、三代。第二次撒药主治当年第三代老熟后入土准备化蛹的桑瘿蚊,力控四、五、六代。且这两个时间均是非蚕期,劳力充足,桑树行间空间又大,有利撒药工作的开展。土壤药源宜选择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因该药残毒期长达
50天左右,在土中前后可以起到药杀三个世代桑瘿纹的作用。
两次桑园耕翻,即夏耕和冬耕。因桑瘿蚊虫、蛹喜湿怕干,所以,在6月和11月的桑园
管理中,要狠抓翻土除草工作,通过晒垡或冰冻,杀死暴露于表面的虫、蛹。
一次桑树摘芯,即9月底10月初,最后一代桑瘿蚊成虫产卵和幼虫孵化盛期,结合晚秋蚕条桑育或单独进行搞芯,将所有预芽嫩芯全部摘去,带出桑园集中销毁,可大大降低其越冬基数,减轻翌年发生量。
在实施上述战术的同时,还要实行“三统一”,大力开展联防联治。即乡(镇)或县(市)统一购药,限期分发到村组。按照用药标准浓度,实行以村、组成田块为单位统一配药使用。统一防治时间。确保不留死角。在实施
“221”战术时,各乡、村必须统一步调,同时撒药、耕翻和摘芯,开展联防联治,方能取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另外,在平时的桑园管理中,再辅助做好清沟理墒、松土除草、剪侧换壮等工作,全年就基本可以控制桑瘿蚊的为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