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辉
(湖北省英山县茧丝绸总公司 436700)
l 我县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其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
蚕桑生产是我县历史悠久的一个传统产业。经过20年的建设,特别是自80年代中期国家科委对我县实行科技扶贫开发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
业。1978年全县桑园面积仅为666.7公顷,蚕茧产量仅400吨,蚕茧收入不足200万元;到
1998年全县桑园实际面积已发展到3333.3公顷,其中投产桑园1866.7公顷,发种69000
张,蚕茧产量1860吨,蚕茧收人2420万元,亩平产茧量达37.2公斤,张平产茧量27公斤。亩平蚕茧收入864元,张平蚕茧收入350元
1.1 蚕桑产业的现状
1.1.1 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基本桑园。
全县现有桑园面积3333.3公顷,桑园结构较为合理,形成了三个结合即湖桑与杂交桑相结合,其中湖桑面积为2333.3公顷,占桑园总面积的70%;成片桑园与零星、四分桑相结合,其中成片桑园2666.7公顷,占总面积的80%;高中低杆桑与速成无杆桑相结合。
1.1.2 拥有相当完善的基本设施。
全县蚕室、蚕具及蚕茧收烘设备已成龙配套,金铺,孔访、杨柳、石头咀筹蚕茧主产区的养蚕大户都建立了小蚕共育室、大蚕专用室,为养好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3 建立了较强的种桑养蚕专业队伍。
全县7.6万农户中种桑养蚕的农户就达3.8万户,占农业人口总户数的50%,每户都有一名掌握了栽桑、养蚕、防病等基本技能的专职养蚕员;同时,茧丝绸职能部门300余名
专职蚕桑技术员和蚕茧收烘人员遍布全县十八个乡镇,为全县蚕桑生产的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1.1.4 基本形成了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1998年5月7日挂牌成立的湖北桑树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唯—一家“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蚕桑产业化模式的股份制公司,连接了3家工贸企业、三个蚕桑专业村,连接产业工人1063人,蚕农4096人,蚕桑产业化建设初具规模。
1.2 蚕桑产业的地位
1.2.1 蚕桑产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1994年和1995年,年蚕茧收入达到5000-6000万元。近几年来,虽然市场行情下滑,但每年的蚕茧收入都维持在2000-3000万元之间,1998年全县蚕茧收入为2420万元。从蚕茧生产乡镇来看,蚕茧收入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占的比重更大。孔坊乡共有农户5559户,耕地面积1264公顷。其中现有桑园面积306.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0.6%;养蚕农户4600户,占全乡总户数的85%。1998年全乡发种12487张,蚕茧产量达到365吨,蚕茧收人为460万元,占全乡总收入8500万元的5.4%,全乡户平蚕茧收入828元,人平蚕茧收入232元。
1.2.2 蚕桑产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全县现有养蚕农户3.8万户,按每户1人养蚕计算,用于种桑养蚕的劳力就达3.8万人,接近全县总人口的10%。张咀乡周畈村125户,人口478,水田300亩,山林900亩,茶园30亩,桑园150亩。98年该村养蚕600张,产茧20吨,收入24万多元,户平蚕茧收入1920元。该村由于蚕桑生产发展得好,全村无一人外出打工。
1.2.3 蚕桑产业是我县各乡镇和农村的重要财源。
孔坊乡全年财政收入178万元,其中仅蚕茧一项就提供特产税76万元,增值税14万元,地税0.6万元,蚕改费4.5万元,组织费5.2万元,共计100.3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6.4%。石头咀镇凉亭村1998年全村上交农业特产税50000元,其中桑园一项就上交40000元,占80%。张家咀乡周畈村1998年全村农业特产税16344元,是按蚕种数量承担30%,桑园面积承担30%,按人平承担40%而分摊的。
此外,蚕茧加工每年为县级财政增收均在300万元以上。由此可见,蚕桑产业已是我县人民脱贫致富、促进县级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产业。
2 我县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2.1 主要问题
2.1.1规模小。
规模小。全县3333.3公顷桑园,3.8万养蚕户,户平桑园仅1.3亩。98年全县实养蚕种69000张,户平养蚕仅有1.8张。由于每户养蚕规模小,不能成为农民的家庭经济支柱,因而投入较少,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2.1.2 质量差。
主要体现在茧质差。我县蚕茧统茧综合上车率不到80%,一茧丝长春茧仅为900米左右,夏秋茧不超过800米,解舒率仅为55%,鲜茧出丝率不到15%,而浙江省湖洲市统茧综合上车率达到了91.02%,一茧丝长全年平均为1207.2米,解舒率为68.77%,鲜茧出丝率有17.69%。
2.1.3 单产低。
全县平均亩产茧仅36.2公斤,亩桑年平收入只有484元。按养蚕户计算,户平产茧不足50公斤,户平蚕茧收入仅63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不及山东、浙江等高产区的三分之一,差距较大。
2.2 发展对策
加快我县蚕桑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我们认为应采取在突出提高蚕桑产业整体效益这个中心的前提下,提高两个认识,实现三个转变,抓好五项工作等相关对策。
2.2.l 提高两个认识。
一是要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蚕桑生产不是政府行为,市场的波动变化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教育蚕农适应市场经济,在低潮时期,决不能挖桑毁园,要注重综合开发,高潮时期,不能单纯地追求规模扩张,要注重产量和质量;二是要正确认识县十
次党代会提出的特色富县的战略,蚕桑生产也是我县重要的特色之一,其地位及其发展战略不能动摇,在发展茶叶与发展蚕桑上,要两手抓,两手硬。
2.2.2 实行三个转变。
第一,从分散经营向适度集中转变。实践证明,适度的规模经营是效益的保证,从我县实际情况看,重点养蚕农户要达到户平2亩桑,年养10张种,产茧300公斤,收入5000
元,一般养蚕农户也要保证1亩桑,年养5张种,产茧150公斤,收入2000元以上。第二,从依靠规模扩张向走质效之路转变。从我县土地面积及产业布局来分析,任何一个产业,不可能无限制扩大规模,要通过产业内部的挖潜改造,提高产量、质量、效益。我县现有桑园5万亩,如果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亩产75公斤,产茧量就可达3750吨,可见,改造的潜力
之大。总的目标是:桑园达到5333.3公顷,产茧达到7500吨,5333.3公顷桑园中,亩产茧100公斤以上的要达到3万亩,亩产茧在75公斤以上的达到2000公顷,亩产茧在50公斤以上的控制在2万亩以下。桑园亩平纯收入由现在的484元提高到1500元。第三,从单纯的栽桑养蚕向综合开发转变。利用桑园冬闲土地和桑、蚕副产品综合开发,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
2.2.3 抓好五项工作。
①把好蚕种质量关,供应优质蚕种。我县蚕农受劣质蚕种危害的教训深刻,因此蚕种继续实行归口管理,统一经营;在蚕种供应渠道上,要以蚕种质量为标准,不搞地方保护主义。②建立和建全蚕桑技术网络,配备好村级养蚕技术辅导员。凡是年发种量达到500张
以上的村都必须配备一名蚕桑技术员,其工资从蚕改费或者是按照每张蚕种价外收取1元钱来予以解决,确保蚕桑技术队伍的稳定。③加大蚕桑资金投入。每年应有一定数量的蚕桑开发贷款规模,由银行、茧丝绸公司监督使用,专款专用。同时收购资金要进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笼子,确保收购资金兑现。此外,还应建立蚕茧风险基金,稳定产业发展。④推广普及新技术,走高产高效之路。坚决推行簇具改革,大面积推广使用方格簇,提高茧质;搞好桑园的综合开发,在秋冬季节,实行桑菜、桑药间作,提高桑园单产效益;积极推广小蚕共育、壮蚕省力化技术;抓好消毒防病,实现稳产稳收。⑤继续抓好蚕茧市场的整顿规范,加大打击茧贩子的力度,坚决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