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蚕业生产与科技
发展简略回顾

  
                   李奕仁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江苏镇江 212018)

  起源于中国的养蚕丝织这项古老的传统产业,在历经五千年沧桑巨变之后,得以一脉相承,并在20世纪的百年中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重新焕发青春。现在,中国已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蚕丝生产国和供应国,再度成为世界蚕业科技研究发展中心。

  1 百年发展过程的简略回顾

  1.1 清代(公元1644—1912年)蚕丝业 
  清代自顺治起,历朝均鼓励蚕桑。康熙为发展蚕丝业,命焦秉贞画了23幅耕织图,并 亲自为之题词;同治决定设置江海、浙海、闽海、粤海四关,出口大宗丝绸。同治十一年 (1872年)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械缫丝厂,此后各地陆续开设了机械缫丝厂。随着机械缫丝厂的建立与发展,蚕茧逐步作为商品出售,长期以来沿袭的农民自栽桑、自养蚕、自缫丝、自织绸的家庭手工业体系开始逐渐肢解分化为农业和工业两大部 分,前者简称为养蚕业,后者简称为丝绸业。1987年杭州知府林启(迪臣)出于引进新学,振兴实业的爱国热情,在浙江杭州设立蚕学馆,对中国近代蚕业科技的创导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13年世界生丝产量为3.96万吨,中国占47.8%,日本占35.5%。这一数字说明,在20世纪初叶,中国的蚕丝业就其生产总量来说,仍居世界第一。
  1.2 民国时期(1912—1949年)蚕丝业 
  在孙中山先生制订的《实业计划》中曾提出按人均2.5米绸计算,全国需蚕茧75万吨,生丝7.1万吨的宏伟计划设想。民国元年,政府公布专门农业学校蚕科之规程,以期蚕业教育之普及。北伐告成后,更设法奖励蚕业之发展,各省设有高初级蚕业学校多达141所。中央及地方先后设有蚕丝会、蚕丝局、蚕丝场等研究改进推广之机构,并纷纷创设新式烘茧厂、缫丝厂、织绸厂。1912-1936年,共出口生丝19.77万吨,平均每年出口7900余吨,收汇约占总额的20%。1929年与1931年分别创下了出口生丝9103吨和生产蚕茧22.08万吨的最高纪录。
  与此同时,日本自明治维新起致力于蚕丝富国强兵,蚕丝业发展迅速,至1929年在世界生丝总产量7.06万吨中,日本已占据61.9%,中国已只占28.6%。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日本帝国主义逐步侵占我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蚕丝主产 区,使我国的蚕丝业一落千丈。抗日战争胜利后,又经历解放战争,至1949全国仅产桑蚕 茧3.09万吨,柞蚕茧1.19万吨,桑蚕丝1440吨,柞蚕丝61吨,绸缎5000万米,出口丝绸创汇265万美元,整个蚕丝业已呈奄奄一息的局面。
  1.3 新中国(1949-)蚕丝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即致力于蚕丝业的恢复振兴。1949年11月,政府院贸易部即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丝绸会议,提出要积极恢复蚕丝生产。1951年 12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在江苏镇江成立了华东蚕业蚕究所(1957年后改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1952年9月,农业部召开了全国蚕桑技术座谈会,决定按收购茧款的 3%征收蚕桑改进费,用于蚕种改良和技术改进、推广指导工作;并作出了加强蚕种监管、提高蚕种品质的决定,后于1953年5月,农业部印发了《蚕种监管暂行条例(草案)》1953年10月,中国丝绸公司成立,总部由上海迁往北京,专门负责蚕茧收购与丝绸进出口业务。1954年11月,农业部、外贸部、纺织工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召开全国桑蚕蚕丝会议,决定采取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的方针,国务院批转了这次会议的报告。至此,新中国恢复振兴、大力发展蚕丝业的序幕全面拉开。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蚕丝生产的影响与破坏是严重的,1950年世界生丝产量下降到只有1.91万吨;1953年恢复到2.51万吨,是年日本占总量的60%,中国占16.7%(4184吨),苏联占7%,意大利占5.9%,印度占4%。在20世纪的百年中,日本的茧丝产量约从20年代开始超过中国领先世界,并持续了近半个世纪,至70年代才开始发生逆转。1970年中国的桑蚕茧产量达到12.15万吨,1977年中国的生丝产量达到1.80万吨,先后超过日本,重新跃居世界首位;1980年中国桑蚕茧产量达到24.98万吨,超过了解放前历史最高纪录;此后十多年持续发展、不断上升,至1994、95年桑蚕茧产量高达66.0万吨和65.8万吨。
  据1995年的统计,世界总产各类蚕茧98.11万吨,中国为75.98万吨,占77.44%;世界总产各类蚕丝9.12万吨,中国为6.46万吨,占70.83%。从1953年到1995年短短四十年中,世界蚕丝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从只占16.7%上升到占70.83%,印度所占比重由4%上升到14.13%,日本从占60%剧降至只占3.49%,苏联从占7%下降到占3.24%,意大利从占5.9%萎缩至可以忽略不计。到1994-95年,中国生丝、绸缎出口量已分别占世界市场的75%、50%以上,年出口创汇达30多亿美元。
  纵观养蚕业百年兴衰史,栽桑养蚕缫丝织绸这项传统产业是与国家的命运,经济的景气、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的。

  2 有关生产率水平的几组数据

  2.1 全国性数据比较
  全国平均亩桑产茧量,1949年为10.37公斤;至1985年上升到54.2公斤;1993年全国桑园面积89.73万公顶,产茧65.95万吨,平均每亩产茧为49公斤。
  2.2 省市级数据比较
  江苏省五十年代初期只有桑园面积46万亩,1949年的蚕茧产量为15.37万担,至1985年桑园面积扩展到166.5万亩,蚕茧产量增至146.3万担,平均每亩桑园产茧量由16.7公斤提高到51.5公斤,增长了2.08倍。浙江省自七十年代以后,桑园面积基本稳定在127万亩左右,1985年全省平均亩桑产茧量由1949年的8公斤提高到66公斤。
  2.3 地区级数据比较
  位处杭嘉湖平原的湖州市,从南宋(1127—1279)起开始成为我国的重点蚕区,史料记载多。1932年《中国实业志》载湖州各县养蚕生产情况,是年湖州全市桑园75.25万亩,平均每亩产茧18.8公斤。1949年以后历年资料翔实,据统计平均每亩桑园产茧量,1950年为19.34公斤,1970年为45.19公斤,1990年为114.32公斤,1990年与1950年相比亩桑产茧量提高了五倍。
  综合上述三组数据,可以认为20世纪前半叶的平均亩桑产蚕量大约不足20公斤,至80年代起全国平均已达到50公斤,单位面积产茧量至少提高了1.5倍。鲜茧出丝率即每100公斤鲜茧能缫制多少公斤生丝的比例,20世纪初饲养的蚕品种的出丝率约为10—11%,实际生产上的出丝率约为8%;到了80年代春用蚕品种的出丝率已能达到18-20%,实际约为14——16%,百年间蚕茧的出丝率约提高了近一倍。亩桑产茧量与鲜茧出丝率相乘,世纪初亩桑产丝约1.6-2公斤,现可以达到7-8公斤,综合单位面积生产率在百年间提高了4倍以上。以上二个养蚕生产率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中,亩桑产茧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战后日本的亩桑产茧量以1968年为最高,达到50公斤,此后呈下降趋势,至1988年仅有27.9公斤。但鲜茧出丝率与日本相比有较大差距,日本鲜茧出丝率可达18-19%,我国只有局部地区的春蚕可以接近或达到这个水平,全年平均计算只能达到12-14%。

  3 蚕业科技进步的足迹与贡献

  20世纪中国蚕业科技进步,在内容涵盖上是全面的,在速率、深度上与现代科技发展潮流基本上是同步的,并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十分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加大自我创新发展力度。在时间概念上,前半叶由于国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只能以引进为主;后半叶即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重视才组织开展了相当规模、比较系统的蚕业科学研究。
  清朝末期至民国二十年前后,国家选派了一批人员赴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留学,引进推广机械缫丝、一代杂交蚕种、人工孵化方法、蚕种共同催青、稚蚕共同饲育、蚕桑病虫害的药剂防治等先进技术,为中国蚕丝业生产技术与现代接轨打下了一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重视蚕业科学研究,开始进入吸收相关学科以及日本在蚕丝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自我创新发展的阶段,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
色的养蚕技术体系。
  3.1 桑树栽培学
  建立了具有1800多份桑品种资源的“国家桑树种质圃”(镇江)。选拔、选育了湖桑 32号等一批优良桑品种;在国际上首次育成能实行播种直栽的桑树杂交组合“丰驰桑”、“沙2×伦109”,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筛选研制桑园专用病虫防治药剂和桑园专用肥;通过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总结了一套加快成林投产的“一步成园”技术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桑园“三改”即劣种改良种、稀植改密植、高干改低于。靠水肥上种密保工管综合配套,使亩均桑叶产量提高了一倍以上。
  3.2 家蚕遗传育种学
  收集保存了1000多份家蚕种质资源,建立了家蚕全部28个连锁群的连锁检索系统和基因定位检测系统,研究积累并不断深化有关家蚕形态性状、生理性状、生化性状、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的认识;通过纯系分离、杂交育种、辐射育种等手段先后育成了“菁松×皓月”、“苏3×苏4”等优良蚕品种;设立了国家与省区二级蚕桑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鉴定加快优良蚕品种的推广,完成了四次蚕品种更新。以50年代使用的“云汗×华九”与现在使用的“菁松X皓月”二对春用蚕品种杂交组合相比,茧层率由19.88%提高到25.32,茧丝长由1055米提高到1427米,出丝率由14.95%提高到20.45%。
  3.3 家蚕良种繁育学
  华东蚕业研究所于1951年成立后,农业部即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云汗、华9等家蚕品种品系进行优选整理,筛选最佳杂交组合;随后又发出关于消灭土种,全面推广普及一代杂交种的通知;确定了“计划生产、集中检验、统一配发”的管理模式,各省自给为主、调剂为辅的蚕种繁育供应原则,和适时适度发展原蚕区、实行国营制种与合作制种并举的方针;逐步建立了原原种、原种、普通种(杂交种)三级繁育、四级制种的蚕种繁育技术体系;研究改进完善了即时浸酸、冷藏浸酸、越年单复式冷藏、黑种冷藏等系列配套的人工孵化技术方法和蚕种供应调度技术手段;同时引进研制了电脑控制催青、蚕种自动化浸酸、自动磨蛾等机电设备,使蚕种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4 家蚕病理生理学
  通过潜心研究,于1959年在国际上首先证实蚕的空头性软化病是一种传染性的病毒病;1963年则研制成功可防治柞蚕饰腹寄蝇和家蚕多化性蚕姐蝇的药剂“灭蚕蝇”;1970又查明家蚕青头病是一种细菌性败血病,应用抗菌素可以有效地加以防治;对家蚕的其它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原虫病等病害,在基本查清病原及其致病机理、传染流行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以消毒杀灭病原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技术方法,并先后研究推广了“消毒净”、“消特灵”、“消杀精”等多种消毒防病药剂。现在养蚕因病损失率已由50年代初的30%左右下降到10%以下。
  家蚕生理学的研究,不仅为养蚕技术方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还取得了“激素养蚕”等应用技术成果。如今人们可以用昆虫保幼激素(JH)、植源性蜕皮激素(MH)、抗保幼激素(AJH)等三种激素制剂,延长或缩短蚕的龄期,增减蚕的食桑量,使茧丝纤度变细或增粗。这项成果,对于生产上把握种叶平衡,提高上簇效率,开发粗纤与细纤茧丝产品起到了重要作用。
  3.5 养蚕学
  50年来,养蚕技术方法已作了多次改进,从初期推广“高温干燥、多回薄饲”育,到改用防干纸和塑料薄膜复盖育,进而创造出“小蚕炕床(房)育”、小蚕立体及平面一日一回育;大蚕期则总结研究推广了地蚕条桑育、台蚕育、全龄一日二回及三回育、塑料大棚养蚕等简易少力的养蚕技术,使劳动工效提高了3-4倍;人工饲料养蚕已获成功,正向实用化方向发展。熟蚕吐丝作茧用的簇具,也不断有所改进,现在已基本普及了“改良蜈蚣簇”、塑料折簇与纸板方格簇。随着蚕种人工孵化技术的建立,对桑树耐剪伐机理以及家蚕生理生态认识的深化,蚕区因地制宜开展了一年多次养蚕的研究与应用,综合蚕事农事确立全年养蚕合理布局,提高了栽桑养蚕的“复养指数”。

  4 蚕业未来发展展望

  丝绸,在过去以其高雅华丽而被誉称为“纤维皇后”;至现在由于认识到是一种难得的动物蛋白纤维,与人体有极好的亲和保健性能而被誉为“第二肌肤”。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养蚕业由于生产总量过大、丝绸出口不畅等多方因素,出现过1996年的大幅滑波,1997年起开始止跌攀升。在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品更新速度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养蚕丝织业的存续与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全行业的科技进步加以解决。
  4.l 关于丝绸服饰保健功能的研究与宣传
  
在重视丝绸新产品研制的同时,要加强有关丝绸服饰保健功能的研究与宣传。80年代国内外有关单位曾对丝绸内衣内裤防治皮肤搔痒症的功效,丝绸的防静电、吸排湿、紫外线吸收性能等方面作过研究,但显得不够系统,缺乏权威,宣传报道的力度、广度也不够。这个问题急需引起全行业的重视。在纺织纤维百出、款式花样翻新的时代,只有发扬光大“天赐”的丝绸保健功能,才能不断扩大丝绸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从而为原料生产即养蚕业的发展提供“出口”、“出路”。
  4.2 关于提高蚕茧质量
  
中国养蚕业的发展,不能单靠扩大桑园面积,而应该把重点放到提高单产和质量。东台市富安镇现有桑园2.5万亩,亩产茧达97公斤,全年平均鲜茧出丝率达17%。这一高产优质典型说明,全国蚕业生产提高单产、质量的潜力还大得很。当然,提高蚕茧单产质量,需要综合技术配套。蚕桑品种的改良与推广、桑树栽管与收获、养蚕设施与方法、蚕病防治措施与药剂、上簇簇具与管理、蚕茧收烘设备技术与政策等等,都与单产、质量密切相关。在设法研究提高单产质量技术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整套技术方法的简易化、省力化
与高效化,力求大幅度提高养蚕劳动生产率。
  4.3 关于蚕桑品种改良与种质资源创新
  蚕桑品种改良,一直是蚕业科学研究的重点。今后要更加重视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利用工作,积极探索物理化学诱变、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远缘杂交、细胞融合、转基因等技术的应用研究,突出种质创新。要以市场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为导向,拓宽育
种思路,育出一批具有地区特色、性状特长、用途特殊的蚕桑新品种,为面向21世纪的蚕业提供良种技术储备。
  4.4 关于桑蚕茧丝绸产品多元化、用途多样化开发
  经过多年研究,蚕粪提取叶绿素、丝肽制作护肤用品、蚕蛾制备保健饮料、蚕蛹制备蛹油与蛹蛋白等已形成了一批企业。80年代研究建立的以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mNPV)作载体、通过重组病毒在蚕体内表达基因工程产物的技术,已先后表达成功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禽马立克病毒的B糖蛋白、茨菰蛋白酶抑制剂B、植酸梅等基因工程产物,开始向产业化接近。此外,大面积生产上桑园间作套种、养蚕设施套用的问题,也已引起重视。通过主产品、副产品和土地设备利用率三个方面,来提高养蚕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还大有文章可做。
  4.5 关于建立原料茧生产应急技术体系
  
为了适应茧丝绸市场不时发生波动的状况,有必要从现在起就设法建立包括桑树快速成园技术、蚕种快繁与随时调用技术等环节在内的原料茧生产应急技术体系。
  栽桑养蚕,是一项资源可以再生,具有经济与生态双重效应,符合走可持继发展道路的产业;其主产品丝绸,又是符合护肤保健、回归自然的“绿色产品”。只要我们整个行业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方面跟上时代潮流,那么这项已经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必能继续存在与发展,使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源远流长。

                (选自中国蚕丝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学术讨论会论文)

                      参考文献
  1 《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第1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
  2 尹良莹,《蚕丝文集》,初版,正中书局,台北,1989年;
  3 蒋猷龙、吕鸿声、吉武成美、渡部仁,《世界蚕丝业科学技术大事记》,(86)苏出准印字第125号,南京,1986年;
  4 中国农业科学蚕业研究所主编,《世界蚕丝业),第1版,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南昌,1992年;
  5 王庄穆主编,《中国丝绸辞典》,第1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996年;
  6 《湖州市蚕业史》编写组;《湖州市蚕业史),第1版,内部印刷,湖州,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