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叶伟彬
            (湖北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430070)

  知识经济,也称为智能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并直接赖以知识、信息的占有、生产、扩散和应用的经济。知识经济相对以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是更高形式的社会基础经济形态。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占有的是土地;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的是资本。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希望追求的是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是因为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l.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的崛起源于本世纪4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当时主要的特点是半导体技术的开发应用。特别是八十年代兴起的高科技革命,如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激光技术 等。1991年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重点转移到经济科技领域,这就更进一步加速了 经济知识化的步伐。如果说九十年代初,人们还只看到信息技术革命将引起新的经济增 长,那么现在已清楚地表明,这场革命的深刻意义在于引起知识经济的全面崛起,在一些 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已开始代替工业经济。世界经合组织指出:在过去10年中该组织成员国的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产品中的份额已翻了一番多,达到20—25%,知识密集型服务部 门,如教育、通讯、信息等发展则更为迅速,经合组织成员国的GDP的50%以上均是以知 识为基础的。
  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跑得最快的是美国。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进入第8个年头,按照历史规律,美国的经济应开始衰退,但事实上在美国,决定经济增长的 基本因素依然充满活力,国内需求旺盛,金融市场活跃,其基本原因就是90年代以来,美 国的信息产业迅速增长和突飞猛进。据美国商务部1998年4月15日发表的报告,在过去5年里,信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美国经济增长1/4以上归于信息技术。电脑和电讯业的增长速度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二倍。过去六年来,美国私 医疗服务和高科技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最高的行业,大大超过传统的主体经济汽车制造、建筑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使美国1998年的失业率降低到24年来的最低点,通货膨胀率回落到30年来最低水平。
  除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也不甘落后,欧洲联盟正进一步从宏观努力实施“科教兴国” 的战略,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快速和持续发展经济。联盟委员会1997年7月发表了 《2000年议事日程》,明确提出要“将知识放在优先地位”。英国从1995年以来,通过对上万名政府官员、企业和学术界人士大规模调查,确定了优先发展的16个专业,作为制定科技计划的依据,并给以重点扶植,其累计总投资达4亿英磅。经合组织国芬兰,在“以狭小领域的高新技术占领广阔国际市场”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加大了适用高新技术的投资。70年代芬兰用于开发的经费仅占国民经济总值的0.8%,在经合组织中排名最后,1986年已上升为1.7%,超过丹麦和加拿大,1997年达到2.7%,今年要达到2.9%。由于科技投入加大,提高了产品的知识含量,如工业机器人的使用率在全世界名列第5,信息综合指数仅次美国。1995年芬兰政府又制定了“信息社会战略”,提出网络经济目标,进一步突出信息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欧洲小虎之称的爱尔兰,1994年到1996年经济增长了22%,1997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达7.5%,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独占鳌头。其主要原因,是以知识为本,成功地吸引外资发展知识密集 型高科技产业的结果。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爱尔兰政府在1997年4月设立了“科学、技术和创新委员会”,并在同年1月设立 “教育技术投资委员会”,准备通过投资渠道在今后三年内,增加投资25亿爱尔兰磅、 (约3.9亿美元),改善教育设施,拓扩新的研 究。1997年爱尔兰还宣布启动“学校与2000年信息技术”跨世纪工程,准备5年内投资3000万爱尔兰磅,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培养人 才。曾经以技术立国的日本,由于经济增长放慢,国际竞争力下降。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日本也调整国策,提出“科技创新立国”的方针,并于1996年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加大科技预算,强化人才培训和加强独创基础研究”等措施。日本1996年研究与开发投资15万亿日元,占日本GDP的 3%。
  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抓住世界知识经济潮的机遇,发展本国经济。如肯尼亚近三年来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信息技术在新闻界已广泛应用,全国银行业务 已经电脑化,政府部门已实现了电脑办公,中小学校已经开始电脑化教学。据统计,1996年肯尼亚全国注册了200多家电信公司,已经有12家注册公司提供因特网服务,全国已拥 有各种型号的电脑24万台,联接因特网的用户超过8000户,许多跨国电信公司都认为,肯尼亚是信息产品的潜在大市场,纷纷把东南部非洲的地区总部设在肯尼亚,如IBM、康 伯、微软、奥瑞克和苹果等跨国电脑公司都把地区总部搬到肯尼亚的首都毕罗。印度虽然 在计算机和开发方面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要晚,可现在无论计算机软件开发和产品生产方面几乎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成为世界上软件开发大国之一。据印度官方提供的资料,印度的软件出口每年以64%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成为国家外汇收入大户。目前印度软件年出口超过10亿元,计划到2000年达到25-30亿美元。其软件产口已远销世界75个国家,其中28个国家完全依靠印度的软件和服务支撑。美国是印度软件出口的最大市场,其次是日本、欧盟和东南亚。印度的计算机软件,能如此快速发展,是与印度政府对教育和计算机人才的重视分不开的,目前印度从小学便开始普及计算机教育,让小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到中学和大学计算机是必修课,特别是理工科学生,要求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能编制一些程序,据报导印度现有人才20万,其中有5000人出类拔萃。
  历史发展表明,高新技术的发展,能使知识经济成为必然。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它会创造出许多过去不敢想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并且使产品、服务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生产模式也从规模生产向个性化产品的规模生产转变,生产工艺越来越智能化,市场越来越电子化,企业管理将从生产向创新转变。可以说,21世纪将是一个赖经知识启动的全新的世纪,人们将用自己掌握知识,展现自己的魅力。

   2 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10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将努力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国民经济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我国迈进第二步战备目标的同时,世界科技正在突飞猛进,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正在形成,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其他要素的总和,人类未来和国家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科技创新和科技知识的应用。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以发达国家参照系的动态目标,而发达国家正向知识经济迈进,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迎头赶超,大力发展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实现我国工业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有较大的发展,科技人员的素质大有提高,基础 和应用研究都有较大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落 后,尤其是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更大,如与国家安全与发展有紧密相关的关键产品集成电路,微处理器、计算机系统及部分关键外设备和技术;高速通讯系统设备和技 术,国外都占了市场的主要份额。半导体产品中,我国仅占世界总产值的0.5%。目前国内 的计算机市场,外国名牌占了优势。由于知识经济在一些国家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创 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拉大的倾向,主要表现;一是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落后于国际竞争力,1998年GDP世界排名第七,而我国科技竞争力排世界第28位。二是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连续三年下降。这是我国国际竞争力8大类指标中,连续下降的指标,即从1994年的23位,连续下降了5位。三是我国知识创新的效率不高,1996年我国从事研究与发展的总人数和企业研究与发展的总人数均列世界前4位,而我国科学研究与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仅为世界的32位和21位。
  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市场机制发展不完善;二是我国现行创新体制及运行机制不合理。在现行体制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分工与协作不够;三是具有创新的人才不足。
  这里特别讲一讲创新人才问题。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将紧缺,据美国费吉尼亚技术公司进行调查表明,美国每10个信息技术职业中,就有一位空缺。美国劳工部估计,从现在起到2005年,美国平均每年需要9.5万新的电脑家、电脑系统分析家和程序编制人员,这一空缺一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亿美元。最近,我在《科技时报》上看了一篇报导,题目是“红灯报警——十万火急,中国人才大塌方”文章有4个标题,即 ①世纪末中国科研院校(所)人才严重流失,外国人喜笑颜开张网收罗甚至抡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科技事业人才告急,警钟长鸣!②留下的人留不住心,隐性流失至使中国的科技事业再遭损失。政协委员忧心仲仲, 纷纷剖析其间缘由。③科研人员及高等教师待遇太低,显然是当今困忧科研院校(所)并 造成人才流失最直接的一个因素。④留住人才需要付出高额成本代价。美国人称,中国不 懂得开发、利用和保护人才。外国人在中国大搞“希望工程”。下面我列举文章中一些数字:“北大物理系恢复高校以来历年占学生总数三分之一的最优秀学生几乎出国了,仅在美国就超过500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80年代初全所科研人员的总数达到六七百 人,现在只剩下400余人,纯流出三、四百人,自费公派的出国人数近年来每年100人次, 但回来的仅100来人,而年轻的只有33人”。“据1996年对在京6所高校统计,近年来, 1982届至1991届毕业的教师已流失53.3%,其中,首都医科大学1982届至1989届毕业的教师流失75%;1989年届至1991届毕业的教师流失40%。北京第一机床厂采用计算机CMIS技术后,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没多久就有30多人被外国公司挖走”,“1998年我国教育投入109亿元,只相当于哈佛大学一年的经费投入”。以上这些数字表明我国的人才状况是十分危急的。本来国家对人才投入不多,已培养出的又没有很好利用。加之外国拼命挖,据介绍外国人挖、夺别国人才不惜一切手段,其中包括:移民引才、趁火打劫、重金收买、资助扶持、科学旅游、国外建所、委以重任,就地聘用等。发达国家除对外国人才采取抢挖的政策外,十分重视对本国人才培养。首先增加教育投资,如美国克林顿多次强调要增加教育投入,使美国教育质量居世界第一。日本提出到2000年将提供10000名博士后名额,使日本研究人员数达到84.5万人。巴西的教育经费1993年达到占国内总产值的3.5%,10年后要增加到6%。英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使全国中小学加入“网络年” 等等。我国应清醒地看到人才的差距,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知识经济的崛起,源于信息技术等高技术及其产业为标准的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的发展,又给这场革命注入强大的活力。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 果,而对于正处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挑战和机遇并存。

  3 努力建设好国家创新体系

  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不仅要把握国际经济和科学发展趋势,尊重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更要瞄准国家战略目标。根据我国国情,发挥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的合理作用。
  3.l 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及功能
  国家的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及知识应用。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传播主要是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知识应用是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变为生产力。这四个系统各有重点,相互交叉,互相支持,是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知识创新的核心是国立的科研机构(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和教育研究型的大学。还包括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支撑作用的建设设施。其中在知识生产,传播和转移中政府行为起主要作用)。
  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技术创新是指、 学习、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过程。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基础设施。
  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企业等。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术技能,具有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政 府行为在知识传播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也注意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3.2 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措施与总目标 
  3.2.1 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这是我国推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战略举措。其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大型企业有自立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名牌产品和关键 技术开发能力。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占有率,并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能力。技 术进步成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主要途径,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2.2 由国家教委组织实施的“211工程”。 这是我国提高高等院校教育质量和科研管理水平,培养科技人才的战略措施。总的目标是,经过1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使 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能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和社 会发展重大(基础)科技问题(和进行科技前沿探索)的基础。使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在国际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若干所高等学校和部分重点 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结构合理、布局 合理、水平较高,具有特色的重点学科和示范带头学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高等教育新体制。
  3.3 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和重大成果推广计划等。
  这些计划有利于促进新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加速成果转化。同时国家还实施了“国家 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都对我国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4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这是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工程。目前已正式启动。这项试点工程的总目标,到战略目标和国际前沿,具有强大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强大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高新产业基地,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科技知识库,科学思想和科技人才库。指导思想:“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 方针,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 发达的不竭动力观念,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瞄准国家中长期战略目标,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与国家需求和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形成有序化、规范化、国际化的科研管理模式。
  基本原则: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知识创新 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坚持高目标,高起点,高要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科研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
  具体内容:(1)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并具我国特色的“现代国立科研机 构体制”,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2)转变管理机制,建立现代化科研院所 管理制度,(包括拨款制度、理事会制度、聘任年限制度、科学合理评议制度、国内国际合作制度等);(3)调整结构,重点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知识创新基地,包括一批国立科研机构和若干所教学科研型的大学;(4)创造有利于知识创新的良好环境,提高知识创新效率;(5)培养具有创造意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政策措施: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换机制,更新观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立科研机构体制”,形成与现代科学院所管理制度基本接轨的新模式(开放式、社会化、网络化、国际化)、新机制(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公平竞争、择优支持、评价从优、动态调整、激励创新)、新文化(倡导学术民主,鼓励首创精神,鼓励竞争合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已于去年6月9日由国务院总理朱容基主持召开的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首批建设试点候选基地已确定。即: 
  ①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基地 
  ②北京物质科学研究基地 
  ③北京地理科学研究基地 
  ④西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兰州)
  ⑤西南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 (昆明)
  ⑥上海高技术研究发展基地 
  ⑦北京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基地
  ⑧东北高性能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基地(沈阳)
  目前各项工作正紧逻密鼓进行。
  当前世界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国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受党教育和培养的科技人员,都要放眼世界,立足本职工作。尤其要刻苦学 习,把握自己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发展中形势的要求,为祖国的兴旺发达,也为自己的理想前途而努力寻觅新的知识,充实自身的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