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石化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涤纶、绵纶、腈纶等大量新型纤维的应用,给丝绸产品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有些以涤长丝为原料生产的仿真丝,从视觉和手感上几乎达到了乱真的地步。同时,由于纺织技术的发展,棉纺、毛纺、麻纺等产品均有了极大的进步,丝绸行业必须面对挑战,迎接挑战。
我国丝绸的出口现状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我国茧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丝绸出口量约占总量的75%,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品。丝类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80%,绸缎约占45%,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世界上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宗出口产品之一。
由于丝绸的蚕丝纤维是蛋白质纤维,本身就具有吸湿、透气、益于身体健康等许多优点,符合现代人绿色环保的要求,消费者对此十分欢迎和喜爱。世界未来科学家的研究认为,世界新技术革命加速,科学技术水平愈高,将推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人们越来越要求“个性化、高质化、时新化、舒适化、环保化”的衣服和用品来美化生活、享受生活。而蚕丝在纺织纤维中具有满足上述要求的特点。所以,丝绸仍然是一种充满魅力和希望的产品。
丝绸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丝绸商品从生产到加工、销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三大产业,产业链条关联紧密,技术性强。其中既有农业中最初级的简单劳动,又有加工业、印染业中最复杂、最精密,包含当今世界上高新技术的涉及化工、机械、自动化、电子等方面尖端领域的内容。
丝绸的加工方面,全国约有80多万工人真接从事于丝绸的茧、丝、绸、印染、制成品的加工生产,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据Textil Rye· Nr44
26Oktober 1992年各国劳动力价格形成的费用比较,设美国为100,则日本是159,巴西是15,印度是5,中国是2。依此看来,日本的蚕丝生产衰落与淘汰是必然的。巴西蚕丝业由日资发展起来,质量较好,但也受到了成本的制约。印度在拼命发展蚕丝生产,但其成本比中国高,质量比中国差,缺乏竞争力。因此,目前世界的蚕丝生产中,中国具有垄断蚕丝生产和销售的能力。
关于“蚕茧大战”的思考
在外贸体制改革进程中,曾一度“大战”不断,如“蚕茧大战”、“兔毛大战”、‘”棉毛大战”、“西麻大战”、“羊绒大战”等等,每一个大战”后的商品都由盛而衰,数年内难以恢复元气,其中第一个开始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大战”就是“蚕茧大战”。
1987年丝绸服装等制成品放开经营后,曾一度出现空前的短暂繁荣,丝绸产量和出长率超过10%以上,出口额达30亿美元左右,出口商品结构也有所改变,丝绸服装等制成品出口比例由过去的三分之~提高到三分之二。由于市场需求增加等多种因素的作用,80年代末90年代初蚕丝类的坯绸出口卖价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但在外贸体制改革初期,各种配套措施不完善,随之而来的是从1987年春茧收购开始的“蚕茧大战”,致使国内茧丝价格暴涨,在利益驱动下,小丝厂、大服装厂大发展。另外在外汇双轨制情况下,许多非丝绸出口系统经营的一些丝绸制成品的出口收汇按大约1美元比86元人民币左右换汇,而丝绸系统出口公司则按一美元比5元多人民币收汇。在对内抢购的同时,这些企业由于在换汇成本上有优势,对外采取低价劣质倾销,致使原来在国外消费者心目中的高贵的真丝衬衫由每件30美元—40元,落为在地摊上只卖5美元,丝绸的形象大损。一向放开进口丝绸的美国,也对我丝绸服装进行配额限制。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丝绸消费需求1998年是丝绸出口较为困难的一年,由于波及面越来越广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了国际丝绸市场,特别是日本、韩国、香港及东南亚市场的极度衰落,给我国丝绸出口带来了极大困难。但困难只是丝绸发展一个阶段,困难的形势下有利于我们发现问题,从而加速对问题的解决,尽快地克服困难;有利于我们加速体制改革,理顺产销关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如何走好丝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丝绸出口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增长,就必须长期地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现代的产品营销是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我国丝绸行业有必要加强对丝绸产品的对外宣传。西方市场的消费者中有不少人总以为高档丝绸产品必须干洗。由于一些国家干洗花费很大,这种想法影响需求。
虽然由于技术的发展进步,很多丝绸可以水洗,但这方面的指导宣传则相对很少。与国际棉花研究所和国际羊毛秘书处对于棉花和羊毛的宣传活动相比,对丝绸的宣传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有必要进行多方位的宣传推广活动,如:多向国际时装设计师提供我国的新型丝绸面料,根据国外客户和时装界的需求研制面料。也可借鉴日本当年推广产品的做法,把中国丝绸的魅力展现于适合的欧美电影之中。
除加强宣传之外,有必要加强我国对丝绸的研究开发,改进我国丝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当今世界,高新技术渗透于社会每个环节,相对于棉、毛、麻等其他天然纤维技术工艺的改进来说,中国丝绸的改进似乎是速度慢了一些,幅度小了一些,技术含量低了一些。
要树立形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创名牌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不仅需要丝绸行业同仁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的鼓励和长期的政策支持。当前要做的是从质量入手,增加产品科技含量,长期抓下去,干下去,就能提高档次,创出名牌,进而达到增加产品附加值的目的。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丝绸事业的明天会更好。
摘自《蚕业信息》(99年第1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