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辉 王鹏
(湖北垭丝丝绸股份有限公司 444200)
“垭丝”原产于远安县的苟家垭镇,传说蚕农和养蚕缫丝的保护神——蚕母娘娘螺祖诞生于苟家垭镇,现有嫘祖神像为证,“垭丝”因此而得名。据清宣统《湖北通志 货类》记载:“生丝各郡皆产,唯以垭丝为最著,西欧人购之”。可见,远安“垭丝”早年曾行销海外,是本县有影响的传统产品。
一九七八年以前,远安农民把田边地头种桑、养蚕作为一项副业,种植分散,养植技术落后,平均亩产鲜茧仅25-30公斤;缫丝靠一架木车、一口锅的原始手工劳作,“垭丝”品牌基本没有形成规模和效益,一九七九年,远安县委、县政府为了发挥传统品牌优势,大胆解放思想,出台了鼓励农民种桑、养蚕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投资建成了1200绪立缫生产线,终于冲破传统的、原始的手工抽丝工艺,运用当时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通过规模有限的工业化大生产,立缫丝的质量比手工丝的质量成几何倍数的增长,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实现了“垭丝”的历史上第一次飞跃。
一九九一年开始,在湖北省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用近5年的时间,投资1000万元,引进10组九十年代最先进的自动缫丝设备和技术,淘汰了立缫,使白厂丝的年生产能力由55吨提高到200吨,产品质量稳步增长,白丝出口商检首次突破3A,生产环境得到充分地改善。“垭丝”先后荣获湖北省先进企业和湖北省出口专厂称号,自动缫丝生产线获湖北省星火计划奖、宜昌市科技进步奖。实现了“缫丝”历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生产工艺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带动了丝绸工业的大发展,为了稳固丝绸加工业的大后方,远安县委、县政府及时理顺蚕茧生产管理体制,成立了茧丝绸公司,并在湖北省首创成立了桑蚕协会。采取工业贴息,以工代赈等措施对农村桑园基地建设加强投入;扩大和强化桑蚕技术服务队伍,在全县增设了七个桑蚕技术服务站;在苟家垭、望家、旧县等乡镇,建成了桑蚕专业村。通过以点带面,统一规划,连片建园,积极推广“湖桑密植园”、“异品种桑密植园”,“杂交桑密植园”三种高产模式,促进了全县各乡镇桑蚕业的发展。桑园面积由一九七九年以前全县不足2000亩发展到40000亩,蚕茧单产提高到70公斤以上,最高水平达到200公斤。农民增加了收入,工业有了自己的原料基地。但仅靠缫丝,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通过多方调查研究,茧丝绸公司于一九九六年筹资3000万元,引进德国双面大园机,意大利预缩整理机和日本的全套缝纫设备,建成了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真丝针织生产线,年产真丝针织绸60吨,真丝针织内衣33万件,使单一的白厂丝生产,向产品多元化发展,产品附加值成倍增加,实现了“垭丝”历史上第三次飞跃。
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三次飞跃后,“垭丝”形成了桑、蚕、茧、丝、绸、服装产业链。工业上由县缫丝厂、真丝针织厂等七家企业组成了垭丝集团,拥有资产1.5亿元,在册职工1500余人,年上缴税金500余万元,成为宜昌市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产品销往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了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潮流,“垭丝”于一九九七年底在湖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改制成湖北垭丝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在农业上,建成了鄂西最大的蚕茧生产基地,形成了三个主产区和20多个桑蚕专业村,5000多个养蚕专业户,全县蚕农养蚕年收入逾千万元。
未来的“垭丝”将继续延长其产业链,依靠技术进步,加大科技力度开发新产品,力争在5年内创出国内外知名的“垭丝”品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