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省力化高产栽培技术

  
         唐翠明 罗国庆 吴剑安 任德珠 郭展雄    
                 广东省农科院蚕业所    
               
 张永文 张学武 彭许增      
              
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

     中国传统的蚕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栽桑到养蚕整个过程工序繁多,需投入大量劳力,与其它种养业相比,劳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劳动效率的提高,特别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建立,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劳动观念,传统的蚕桑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增强行业的竞争力,必须提高种桑养蚕的劳动生产率,因此,省力化栽桑养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规模化、专业化养蚕户也应运而生,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掀起了以产业化为中心的农业革命浪潮,蚕桑业也开始进行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探索,“技术省力化、经营产业化”是这个传统行业今后发展的目标。
  广东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沿阵地,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新较快,对新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从八十年代起,就陆续出现养蚕省力化的技术革新,尤其是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其中以小蚕共育、大蚕地面育、条桑育、少回育等技术应用较多。在桑树栽培管理方面,省力化研究相对滞后,但近年来也已引起高度重视,被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着重进行了速生高产耐剪伐桑树品种的选育、桑园一步成园法、全年条桑收获法、桑园一年二次施肥法(简称“代耕法”)、桑园化学除草等方面的省力化技术研究。
  1 速生高产耐剪伐桑树品种的选育随着省力化技术的应用,全年条桑收获将是今后桑树收获的主要形式,这就要求桑树品种的选育除了以高产、优质为主要目标外,还必须把耐剪伐、再生能力强和抗青枯病等因素作为重要目标来选育。
  1.1 选育耐剪伐品种
  桑树条桑收获一般每40~50天收获一次,每次伐条都会给桑树的生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桑树品种必须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要选育生长势旺、发条数多、发芽率高、节间密、生长快、耐剪伐的品种。此外,为了适应机械化收获操作,还应着重选育具有枝态直立、枝条均匀、无横卧枝等特征的品种。
  广东桑具有发芽早、生长快、发条多、耐剪伐等特点,选择优良的广东桑为亲本组配的杂交一代一般也具有这些优良特点,能够适应全年条桑收获的要求,如目前的生产品种“塘10×伦109”,一年收获条桑5~ 6次,每公顷桑园全年可收获条桑50~65吨,折为叶桑30~40吨。广东省农科院蚕业所最新选育出的多倍体杂交一代“粤桑1号”、“粤桑2号”、“粤桑10号”,每年可收获条桑5~6次,一公顷桑园全年收获条桑产量可达60~75吨,折为叶桑35~45吨。
  1.2 选育抗青枯病品种
  桑树青枯病是桑树严重传染性病害,对蚕桑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尚未有防治该病的特效化学药物,选育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特别是全年收获茶桑,更会引发和加重青枯病的发生。因此,在青枯病区必须种植抗病品种。如广东省最早育成的强抗品种“抗青10号”,在病区普遍种植,抗病效果显著。近十年来,先后育成多个抗病杂交一代品种应用于生产,广东省农科院蚕业所育成的“桑抗1号”、“桑抗7号”,广东省顺德农科所育成的“顺农2号”、“顺农3号”等,抗青枯病能力都达到中抗水平。目前的抗病品种其产量一般都比对照种“塘10×伦109”低。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提高,生物技术在农作物育种方面已取得成功,在桑树上,我国研究人员已成功将抗病基因转移到桑树体内,并已获得转基因抗病植株。应用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选育抗病、高产的桑树品种在不久的将来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2 速生密植高产桑园“一步成园法”

  广东传统常规的桑树建园方法是先用桑籽育苗,当苗龄达到3~5个月,再移植建园。一般当年上半年育苗,下半年建园,第二年开始投产。近年来,进行了桑园快速省力化建园的试验研究,“一步成园法”现已在农村进行示范表证,与常规建园法相比,它具有省工、早投产的特点。
  “一步成园法”即按投产桑园的种植行距(80cm)开沟施基肥后(20~25吨),直接用桑籽播种,不经过移植而建成投产桑园的一种快速省力化建园方法。一般当年春季播种,经三至四次间苗,最后一次间苗在苗龄三个月左右、苗高约30cm时进行,这次间苗按投产桑园的株距(20cm)去弱留强,即可成园,一公顷桑园留株6~6.5万棵。“一步成园法”可实现当年播种当年采叶养蚕,比常规建园法提早半年投产,根据广东省农科院蚕业所的小区试验,从播种到投产“一步成园法”比常规建园法节约劳力50%以上。

  3 省力化桑园管理技术

  投产桑园的管理主要包括桑树收获、桑园肥培管理和杂草防除等工作。传统的管理方法由于花工多,须较多人力,加上广东蚕造批次多,一年养蚕可多达7~8次,农民往往只顾及养好蚕而无暇管好桑,造成桑园管理相对落后,出现“重蚕轻桑”现象。省力化的桑园管理技术通过改革常规的桑树收获方法、简化肥培管理作业和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等措施来实现省力化的目标。这些省力化管理技术目前已在广东农村受到普遍欢迎。
  3.l 桑树全年条桑收获法
  广东传统的桑树收获方法是上半年三造采叶片、下半年三造收条桑,简称上三造下三造。采叶片的收获方式其劳动效率最低,根据广东省农科院蚕业所的试验结果,1/15公顷桑园全年采叶片收获8次需用工60.9个(一个工为一工人工作8小时),上三造下三造全年收获6次用工25.7个,全年条桑收获5次用工8.5个。以上三造下三造为对照,平均每收获100公斤桑叶全年叶桑法用工为对照的209.6%,全年条桑法用工仅为对照的28.1%,节省用工71.9%(表1)。

  关于改革桑树收获方法是否会造成桑叶产量下降的问题,我们对此进行了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全年条桑收获法产量比上三造下三造有较大提高:与全年叶桑收获法相比,“塘10×伦109”略有减产,“粤桑 1号”略有增产,“粤桑10号”有较大增产(表2)。

因此,选育适合全年条桑收获的桑品种就完全能够解决因改革收获方法引起产量下降的问题。
  全年条桑收获法的具体做法是:种植当年冬季剪枝留干30cm高,次年第一造于新枝10cm处剪去,以后每造于当造新枝3cm处剪去,冬季修枝时,在当年第一造枝条约3cm处剪去。
  3.2 桑园全年二次施肥法一“优耕法”
  广东一年的蚕造多达7~8次,因此桑树收获次数也较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多,以往为了夺取桑叶高产,实施造桑造肥的施肥方法,这种方法确实能够使桑树高产稳产,因而在生产上长期应用。
  “优耕法”是广东省翁源县丝绸公司为了在旱地桑园夺取高产而进行的一项桑园管理技术改革。“优耕法”是把全年的施肥量分二次施,施肥后覆盖禾草的一种桑园施肥方法。第一次施肥时间为二月中下旬,施肥量为全年的60%,第二次施肥在七月中下旬,施肥量为全年的40%。“优耕法”由于减少了施肥次数,大大节省了全年施肥用工量,同时,由于“优耕法”采取覆盖措施,增强了桑园保水保肥能力,从而保证桑树高产稳产。从大田生产的应用效果看,“优耕法”比常规法桑叶产量普遍提高,尤其在下半年增产效果更加显著,一般全年可增产10%以上。在工效方面,根据广东省农科院蚕业所的初步试验结果,1/15公顷桑园全年施肥用工量“优耕法”为7.2个工(包括覆盖禾草用工),造桑造肥法为14.9个工,前者仅为后者的48.3%,节省用工一倍以上。此外,由于“优耕法”的覆盖措施,使得桑园杂草减少,因而又能够节省除草用工。
  3.3 桑园化学除草
  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是最早实施的一项桑园省力化管理技术,我省八十年代初就开始进行桑园化学除草的试验研究,之后得到迅速推广应用,目前桑园普遍采用化学除草,主要的除草剂有“克芜踪(Gramoxone)”、“草甘磷”、“农达(Monsanto)”等。化学除草大大节省桑园除草用工,根据大田调查结果,1/15公顷桑园全年化学除草比人工除草节省用工90%以上。

  4  桑园管理机械化

  上述桑园省力化管理技术的配套实施,可使桑园管理用工比常规操作节省用工50%以上,但这些技术的改革仍是手工操作为主体,要想彻底解放桑国劳动力,必须实现桑园机械化管理,这也是规模化生产的必然要求。
  我国对桑园机械的研究甚少,桑园机械化管理尚待时日,随着蚕桑业向前发展,相信桑园机械化管理很快会引起人们的重视。日本早在60年代,就开始在土地耕作、采桑、剪枝、施肥等方面实施机械化作业,各种桑园机械发展至今已经相当先进和实用,大都具有使用方便、性能良好、轻便灵活的特点。桑园机械化管理是实现桑园省力化管理的最重要的手段。

                  参与文献
  1 刘仕贤.20世纪广东蚕业科技的回顾.广东蚕业,1999,33(2):49~58
  2 毛铿祖.产业化是发展广东蚕业的必由之路.广东蚕业,1998,32(1):56~58
  3 吴娱明.广东实施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的探讨.广东蚕业,1998,32(1):59~64
  4 孙京臣等.广东省雷州半岛蚕业产业化经营的实$与分析.广东蚕业,1999,33(O:19~ZS
  5 广东省委学会桑树学组.抗青枯病桑品种的应用及其效果调查.广东蚕业,1998,32(1):20~24
  6 蓝玲等.抗菌肽D基因转化广东桑的研究(初报).广东蚕业,1998,32(2):12~18
  7 广东省委学会桑树学组.旱地桑园管理的一项改革翁源县旱地桑优耕法调查报告.广东蚕业,1996,30(1):68~76
  8 王庆兴等,旱地桑优耕法试验与应用总结.广东蚕业,1997,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