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祥
(浙江嵊州市蚕种场 312400)
我场是一个具有四十余年建场历史的原蚕区蚕种场,原蚕村的生产设备比较完备,原蚕户技术素质较高,并且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下面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就目前原蚕区的生产管理谈二点粗浅的看法。
1 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
要了解的内容是很多的,包括这个村的基本情况,如桑园、设备、生产组织形式、承包户的素质、饲养管理水平等等。调查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详细了解这个村蚕种生产情况的历史与现状,找出该村生产成绩好、坏的优势与薄弱点,扬长避短。
调查研究必须贯串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加强观察,对整个生产了如指掌,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提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2 办好蚕农培训班
生产以前的蚕农培训班是技术培训的课堂,也是技术员发表“施政演说”的场所。因此,培训班办好与否,是能否顺利地贯彻生产技术措施的重要关键。
首先,内容上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点。所谓重点,就是生产上起关键作用的问题,或者说是在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例如95年本人所驻的下碑山村突出问题是小蚕遗失率高、蚕头偏小,所以96年春蚕培训班上着重谈了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该村当年情况大有好转。其次,就要把问题讲得透彻,在语言上,要尽量遍俗,要用群众的语言。
3 抓好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蚕种生产周期性长。从消毒准备工作开始至产卵为止,长达二个月时间,而每一个阶段,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适应蚕儿生长、生理的要求,在不同的阶段都形成了一整套生产上的技术措施,如何使技术措施顺利地得到贯彻,就取决于生产中的管理水平。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坚持常规技术标准,并形成一定的生产制度。
3.1.1 建立严格的消毒防病制度。例如家庭环境与大环境的消毒制度,贮桑室消毒制度,蚕沙、病蚕、旧簇、烂茧、废蛾的处理制度,生产结束时的消毒制度。要形成这样的制定,关键在于坚持,必要时还要采取一些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来约束。
3.1.2 蚕期中坚持常规技术措施,除了概括地用表格的形式把饲育标准印发张贴之外,对于某些关键性的问题,尚需作一些具体规定,例如蚕座面积,既要规定各令最大面积,又需指出在什么时候达到这个最大面积。又如对于防止农药中毒问题提出实行“三试”的措施。即向别人买的桑叶要先试;田边地旁桑叶要试;饷食桑叶要先试。并在生产中逐渐形成制度,对防止农药中毒,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
3.1.3 上簇时实行簇室,簇具干燥上簇,减少不结茧蚕。因为上簇的技术措施是否得当,对于蚕茧产量影响极大,由于此时蚕农经过大蚕期的劳作正是疲惫之时,作为技术员,更要勤加督促检查,并且安排好劳力,布置好工作步骤,使上簇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3.1.4 削茧鉴蛹的管理工作,是关系到“有好茧是否有好种”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削茧时间的确定,即要考虑到劳力调配,又要根据天气情况确定合适的削茧日期。并要坚持根据上簇日期逐日削茧,在鉴蛹过程中,要思想教育与奖罚措施并重,使杂交彻底率得到有效保证。
3.1.5 制种工作,是原蚕村蚕种工作的最后一关,首先要落实生产责任制。劳动报酬要同生产效益挂购。其次是雄蛾的管理,“有种无种在于雄蛾,多制少制在于管理”。在某种情况下,雄蛾保护甚至比雌蛾重要。雄蛾的新鲜、健康关系到交配性能,良卵率的高低。因此,在雄蛾管理上,要捉、放、藏三方面做好工作,即及时捉、适度放、及时冷藏。在制种技术措施上,要坚持成熟蛾交配、长交短产、明交暗产。在工作安排上要注意劳力配置得当,避免打疲劳战。
3.2 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技术措施
所谓因地制宜,就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在不影响蚕儿生理与生长发育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技术措施。否则,就带有盲目性,下面就几个事例来说明:
3.2.1 1991年春期上簇时遇到高温多湿天气。当时气温已达到82°F,虽然楼上气温比楼下更高,但楼上簇比楼下族范围干燥,就决定仍坚持上楼上簇,考虑到蚕儿正常发育温度范围为68-86°F,所以楼上并没有超过极限温度,又用电扇通风来解决问题,结果在不良气候环境下不结茧蚕情况范围较少,减少了损失。
3.2.2 我所负责的下碑山村是一个蚁量多,劳动力紧的村。几年以来,蚕桑生产发展很快,春期每户平均20多克,最多户达40克,全村达800多克蚁量,随着乡镇企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力流向城市,如下碑村本身是一个小村,110户人家有40户左右是养蚕户。因此,即使雇人养蚕也较困难,蚁量多、劳力紧带来了饲养管理上的许多问题,如给桑除沙都来不及,特别在遇到高温情况下,给桑跟不上,就往往容易造成饥饿,开始要求增加给桑四数,但是根本行不通。蚕儿经常处在饥饿状态,说明我的要求违背了客观规律,达不到预期目的,后来便提出了厚饲,减少给桑次数,增加给桑方法达到饱食,这样既为原蚕户所接受,又达到饱食的目的,收到较好效果。
4 同村级关系要理顺
技术员同村一级的关系是二个经济实体之间的协作关系,一个村原蚕生产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应该说是当地党支部,但是在实际生产中,驻村技术员却又起着组织、领导、指挥的作用。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既然是二条线就必然会发生矛盾。所以,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在处理同村的关系上,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相互尊重,步调一致的原则,要沟通思想,相互理解;第二,是依靠而不是依赖的原则。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完成蚕种生产任务,必须依靠村一级领导的力量,但因为蚕种生产的复杂性,与技术上的高标准。特别是原蚕区种场的经济性质,同村办蚕种场不同,场的生产任务具体的要技术员完成,所以不能依赖村一级领导;第三,贯彻生产工作任务后,要以村的名义贯彻,在这一点上,技术员要起到参谋作用,而在工作中,既要征求村的意见,又要提出自己的方案,既要通过村里统一步骤,又要自己单独作战。这样,既得到了村的密切配合,又能使工作能按自己的思路顺利地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