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技术措施增强蚕儿体质
提高克蚁制种量


              杨希哲     田梅惠
             (重庆市北碚蚕种场  云南省蚕桑研究所)

  提高单产(克蚁制种量)是蚕种生产者一直追求的目标。提高单产就是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投入的情况,加强管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获取更多的产出。因此克蚁制种量的提
高就意味着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蚕种单产的高低不仅是量的问题而且与质也紧密相关。克蚁制种量高的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也好(一般来说蚕种质最也是很好的)。
  从技术上讲,提高克蚁制种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确保各发育阶段优良个体数,提高克蚁有效母蛾数。二是提高单蛾产卵量和良卵率。

  1 减少各发育期健康个体的损失,提高克蚁有效母蛾率

  收蚁头数(克蚁头数)是有限的,任何阶段个体的损失都将导致产卵母蛾数的减少,降低克蚁制种张数。但也决不可以片面追求保全蚕的头数,提出“条蚕必保”口号。因为保全所有蚕头数,不进行选择淘汰必然是好坏不分,不仅影响蚕种质量而且往往还会招致更多个体的损失。正确的办法应是通过强化技术管理,提高蚕群体健康性和匀整度,减少
病弱蚕、迟眠蚕和遗失蚕,确保优良个体数。
  1.1 稚蚕期要以提高“发育匀整度为中心”做好各项饲育管理工作。
  “发育整齐、眠起齐一”是蚕儿群体强健性好的标志。相反蚕儿匀整度差,发育不齐既增加了饲育处理难度,又会增大淘汰损失,减少基本蚕头数。提高蚕匀整度的关键在于把握稚蚕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旺盛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实行防干育,满足稚蚕高温多湿的生理要求,确保桑叶新鲜、延长桑叶可食时间。二是选采符合稚蚕需求的适熟偏嫩、适糖多蛋白质的桑叶,尤其收蚁当日和饷食当天更应注意。三是及时扩座匀座,做到切桑匀、给桑匀、蚕头匀、温湿度匀。四是做好眠起处理,淘汰早迟眠蚕、病弱蚕,提高群体整齐度。“养好小蚕七成收”,稚蚕发育整齐是养好壮蚕,夺取丰收的基础。
  1.2 全程做好消毒防病工作,减少蚕病损失。
  “无病即高产”,蚕病是影响优质高产的最主要原因。蚕病能防难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消毒是局部的、暂时的,而病原污染则是全面的经常的思想,对蚕病要随时保持高度警惕性。
  消毒防病工作,首先要重视蚕消毒工作。突出“全面、彻底”。不仅蚕房、蚕具要认真洗消,而且行政、生活用房、保管室、附属房、桑园道路、蚕沙池也要分别对待进行洗消,不仅要洗消地面、疏通水道、产除杂草、运走垃圾,对房顶、外墙、树干也要进行立体、拉网式洗消。为提高消毒效果,提倡先洗后消,在清洗阶段实行划片包干,进行药物消毒时,则应统一组织安排,面积较宽可分区划片同时进行,防止因前后不分造成二次污染。 
  在做好蚕前消毒基础上,要继续抓紧蚕期消毒防病工作,实现“卫生养蚕”。具体内容有:重视桑叶采运贮过程的管理,防止桑叶污染变质;着重抓好蚕沙装袋、运输及贮藏堵绝蚕沙对室内外环境的污染;做好各龄蚕体、蚕座、蚕室用具的消毒,定期对蚕室内外环境进行药物消毒;防治微粒子病应作为整个防病消毒工作的中心,要围绕切断胚胎,食下传染两个途径做好工作。
  实践证明,消毒防病工作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重点在落实,关键在管理,只要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工作是可以做好的。
  1.3 创造良好上簇环境,提高结茧率
  上簇结茧是蚕从幼虫期向蛹期转化的关键时期。中心任务是调节好温湿度,改善营茧吐丝环境,使蚕安全顺利结茧化蛹。
  接中营茧情况虽主要取决于幼虫期的健康状况,但上簇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现行品种多为多丝量品种,蚕体肥大丝腺发达,如处于多湿环境下,垂体水分代谢失调,血液酸度升高,引起神经麻痹,即产生不结茧蚕。如多湿环境再加上温度过低,将降低熟蚕吐丝能力,造成吐丝不尽,残留体内的绢丝物质离解为氨基酸,也可引起蚕儿中毒死亡,增加病死蛹数。簇中温度过高将打乱蚕的正常生理代谢,影响营茧化蛹,不仅增加死笼茧率,对以后化蛾的产卵数和卵质也有不利影响。
  改善营茧环境要求做到:簇室、簇具、环境三干燥,上簇温度适当,宜前高后低,即上簇时78°F,初具茧形后降为75-76°F。簇中要有适当气流。在上簇时要求做到熟蚕程度均匀,不偏生;簇中熟蚕分布均匀,不过密,光线均匀,不偏光。为改善化蛹环境,上簇后65—72小时进行早采茧,要求做到平摊横放,有利于熟蚕吐尽绢丝,并可减少半脱皮蛹、驼背蛹、缩尾蛹以及不交尾蛾、不产卵蛾,且可增加单蛾产卵量。
  1.4 做好蚕期桑叶管理及削茧鉴蛹工作,减少病死蛹发生率。
  病死蛹率高是影响蚕种生产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病死蛹多的重要原因,一是在五龄后期蚕食下被病菌污染的桑叶。在蚕肠道液和其他抑菌物质作用下,病原菌增殖受到控制,不表现为蚕病,但在化蛹后,原消化系统逐渐退化,病菌增殖加快,最终可导致出现病死蛹。因此要减少病死蛹,应从五龄期消毒防病工作做起,要防止桑叶污染,少吃湿叶,不吃不干净叶、泥沙叶、发酵变质叶。大体型多丝量品种抗湿性差,如遇桑叶含水量高,再加环境潮湿,更易引发病死蛹。茧蛹期要做好温湿度调节工作,在劳力允许情况下,尽量推迟削鉴时间。此外采茧、称茧、削鉴时动作要轻,切忌粗放,减少蛹体创伤感染。

  2 增加单蛾产卵数和良卵率

  在努力减少各阶段个体损失,提高克蚁有效母蚁率的同时,增加单蚁产卵数和良卵
率是提高克蚁制种量的另一主要因素。
    2.1 提高蚕的食下量和消化率,增加蚕的营养积累
   单蛾造卵数和卵粒产出率的多少取决于蚕儿摄取营养物质的数量。而营养物质的积累又与桑的食下量和消化率直接相关。培育营养丰富的优质桑叶,做到科学合理用桑是提高蚕儿食下量和消化率的主要手段。
   2.1.1 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提高桑叶质量桑在目前是蚕的唯一“粮食”,要生产质量一流的蚕种必须具备一流管理水平的桑园。实现桑叶优质高产要抓好稚壮蚕用桑品种的配套,注重有机肥施用,调整氮磷钾比例,做到看土施肥,科学配方,实施合理排灌,搞好桑树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桑叶采、运、贮、用过程中要防止日晒,堆积、发热、发酵,保持新鲜。
  2.1.2 坚持合理用桑
  合理用桑就是要使桑叶营养条件适合蚕儿各龄期不同需要。稚蚕期要用多蛋白质适糖的桑叶,四龄期要提供适蛋白质多糖的桑叶,五龄期则选用高糖低蛋白质即C/N率高的桑叶。收蚁用叶要当日晨采,以最大光叶及上一位叶为宜。各龄饷食用叶务求新鲜。合理用桑的另一点就是要区别蚕品种,实行给桑调控,对体型肥大的品种要注意用桑成熟偏者,并适当控制给桑量,对体型小的品种,则要采取“促”的措施,适当增加给桑次数,注意
用叶新鲜,以增加食下量。
  五龄期用桑占全用的75%左右,其中五龄第一日至第五日是蚕消化吸收机能最旺盛的时期,这就要求在五龄前段时期必须给予优质桑叶使其饱食,而五龄后段时期所食桑叶主要用于增丝,种茧育可适当控制给桑,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饲料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蚕的强健性,并对减少后期死蛹有益,种茧饲育不可盲目追求全茧重、蛹体重。虚弱而重的蛹产卵量少而且不良卵多。正确的办法是在提高蚕体强健性基础上来提高蛹体重,达到增加产卵量,提高良卵率的目的。蚕壮、茧大、蛹重、卵多,是对种茧育各发育阶段相关性的正确描述。
  2.2 搞好对交调节,改进制种技术,提高产卵率和良卵率。
  对交失调,不仅造成母蛾损失,降低制种量,而且雄蛾多交推迟交配时间,还明显影响蚕种质量。对交调节应以做好出库催青开差为主,对照作出计划进程,进行各发育阶段的开差调整。茧蛹期是对交调节的最后一个机会,采茧后即须开始这项工作,调节温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嫩蛹阶段特别注意高温影响,蛹后期注意补湿工作。为减少死蛹发生,在劳力允许情况下尽可能推尽削鉴以延长在茧壳内保护时间,削茧前1—2日可用硫磺熏烟,削茧后可用2—3%甲醛喷消蛹体。
  在制种技术上,针对提高产卵量可作以下工作:
  在蛹触角着色后应加强光线管理,做到明暗有规律,促使发蛾齐一,减少当日二次出蛾;贯彻早感光,迟捉蛾,长交配,短产卵技术;交配室产卵室温湿度标准化,高温干燥气候可直接向交配蛾喷水,可起到净化空气,减少散对的作用,产卵室前段温度可偏高,采用78°F.并注意保持黑暗,促产卵;杀蛾收种要防止激烈振动,摩擦和堆压,以减少早期死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