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同建 万成功
(江苏省涟水县蚕茧总站 223400)
蚕桑生产是一项技术性强、工作量大、成本高的特殊产业。近年来,由于受大气候的影响,我县蚕桑生产效益滑坡,蚕区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部分蚕农陆续走向市场,发展其他经济,放弃了蚕桑这一长期经营的产业。为此,笔者从稳定生产的角度出发,本着省力、低耗的原则,从1998年春蚕起,在本县朱码乡周庄村朱小圩组朱义涛、胡友才等4户开展蚕桑配套省力化技术应用,效果十分明显.现将应用情况小结如下:
1 省力化技术的应用
在桑园管理方面,一改常规的“三耕四锄”多次施肥、治虫的管理工序。采用全年只翻土一次;桑树夏伐后亩覆盖稻(麦)草600-800公斤;冬、夏各施肥一次(两次肥料比例各占50%)。具体做法是:在桑树落叶后到土壤封冻前,将桑园全面深翻一次,坚持翻深(18cm-23cm)、翻透、翻彻底(面面惧到,不留死角),深翻的泥块要大勿小,以利土壤风化和冻杀越冬害虫。冬肥以人、畜粪肥为主,拌施饼肥及磷肥,最迟在早春桑树发芽前20天开深沟(15cm—20cm。)施入。夏肥在夏伐后(6月5日前)追施,此时桑树处于旺长季节,要求肥料以速效性肥料为主,由施纯氮不少于30公斤,同时进行田间盖草,铺撒均匀。为防夏秋虫情爆发,盖草后还需进行一次桑树“白拳”治虫,取用药杀范围广、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防治,降低夏秋虫口密度,减轻危害。
在养蚕方面,侧重5项技术的应用,提高养蚕工效,降低成本。一是省力化育好小蚕,采取联户共育的形式;改纸、网次日收蚁为应用本框(长40cm,宽30cm,底面蒙有纱布,内带压框)隔日收蚁,提高一日孵化率,减少蚁蚕批次;龄初,按龄期蚕座的要求面积,改序时扩座为超前扩座,面积一步到位,避免给一次桑扩一次座的麻烦。二是日给桑次数改平面三回育为平面二回育。1-2龄采用穿孔塑料薄膜上盖下垫,3龄只盖不垫,眠期不盖,延长蚕座内桑叶的保鲜时间,提高其桑叶的食下率。三是对3~4龄蚕改手工提蚕为加网提蚕。四是改室内蚕匾、蚕台养蚕为室外塑料大棚养蚕。5龄初期将大蚕移至室外事先搭好的大棚(大棚建造要科学合理)畦内,进行免除沙、免扩座饲养,直至老熟上簇。五是改人工上簇为自动上簇。在充分做好提青分批,保证发育齐一的基础上,5龄后期在5%左右蚕见熟时,于当日晚给大蚕添食蜕皮激素,促进老熟齐一,次日中午将蚕簇置于蚕座上,待蚕儿充分登簇后,再将蚕簇移至簇室放好,让其吐丝营茧。
2 应用效果比较
通过4户省力化技术的应用,其效果(以一年时间测算)与应用传统养蚕方法的农户比较,明显表现出省工、省本、投入少、见效大的优点(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应用配套省力化技术,可以节省管桑用工30%以上,降低管桑成本20%以上;节省养蚕用工25%以上,降低养蚕成本(建造大棚、添制网具比传统养蚕大量制匾成本低)15%以上,同时桑园的亩产收入、张产收入较传统养蚕方法也有一定的提高。
3 几点体会
3.l 应用蚕桑配套省力化技术,除具有省工、省本、投入少、见效大的优点外,更有利于提高蚕农的生产积极性,稳定生产基础,遏制生产不断下滑的势头,促进我县蚕桑生产重新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2 应用管桑省力化技术,能有效地抑制桑田杂草生长,降低桑园虫口密度。同时,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的有机感含量,增加地力,促进产叶量的提高。
3.3 应用养蚕省力化技术,其他常规的操作,要求也不能放松,必须严格做好消毒防病、温湿度调节、眠起处理等关键性工作,做到一着不让,环环扣紧,方可取得理想的养蚕效益。
3.4 应用蚕桑配套省力化技术,重在掌握其关键技术,并要严格管理、规范操作。蚕农应根据自身条件,量力使用,不可急于求成,以防造成意外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