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岚
(浙江省嵊州市蚕种场 312400)
我场是原蚕区种场,历年来秋繁春种不能获得理想成绩,克蚁制种在8盒左右徘徊,最低的年份只有6盒左右。尤其是春用种菁松、皓月对我场来说,在春期繁育本非易事,在秋期繁育难度更大。近年来,我们认真地总结经验,调整秋期繁育饲养模式,抓好生产关键环节,严格地做好各项技术处理,春种秋繁基本上获得成功。1998年秋生产成绩如下表:
表中生产成绩与以往生产成绩比较,说明秋繁春种虽有一定的难度,但还是有潜力可挖。近年来,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关键就是针对春用品种丝量多,抗逆性差的特点,采取了与之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在实际生产中,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合理布局,调整收蚁日期
我场原蚕区以前历来在八月下旬收蚁,原蚕户无法饲养早、中、秋蚕,又不愿放弃晚秋蚕,为了保持晚秋有较好的叶质,一般都把生长期长的下部叶用来饲养原蚕。实际上原蚕除一、二龄外并未获得较合理的叶质,在这样的营养条件下,克蚁产茧量低、蛹体小、造卵数少、卵量轻,斤茧制种和克蚁制种量不高,同时,不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现在农村丝茧育秋季普遍推广早中秋——晚秋和春种秋养模式,养蚕时间提前,龄期延长。而原蚕仍以中秋——晚秋模式进行,且原蚕村蚕户中普遍存在原蚕户和非原蚕户,穿插饲养,种茧育的稚蚕期与丝茧育的五龄期、上簇采茧期重叠。这个阶段是暴发蚕病的高峰期,环境污染严重。交叉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往往造成原蚕小蚕感病,大蚕发病,直接影响生产成绩、基于上述原因,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布局,即允许原蚕户饲养适量的普通种的早中秋,收蚁时间在八月上旬,非原蚕户同时发种收蚁,而把原蚕饲养期推迟到九月上旬收蚁,非原蚕户晚秋推迟到九月中旬后期发种,二者开差10天。
2 加强消毒防病工作,杜绝病源传染
由于调整了收蚁日期,前后两个蚕期基本上相连接,这给消毒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且秋期接连养蚕。养蚕环境病原污染严重。为此,我们把消毒防病工作作为重点来抓:①必须严格搞好上一期蚕的回山消毒与下一期蚕的蚕前消毒。②必须留出下一期蚕的小蚕专用蚕室。③控制环境,及时处理上期蚕的蚕沙、簇草等一切废弃物,加强环境消毒。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对贮桑室,蚕室内外环境、桑叶、蚕沙通道每日消毒,加强蚕体消毒及时淘汰病蚕和迟眠蚕,蚕沙集中管理,防止环境污染,以保证生产安全。
3 抓好桑园肥培管理,努力提高桑叶质量
养好秋蚕的物质基础是桑叶,桑叶营养价值的好坏对养蚕成绩有决定性的作用。秋季桑园桑蓟马、桑螟等害虫为害严重,首先是抓好中秋期前的一次治虫和晚秋期前的一次治虫。各村组织治虫联防队,由场统一药剂、统一浓度、统一时间成片集中防治。同时,精确掌握各类农药的残效期,确保蚕作安全。其次做好各阶段的合理施肥,改变过去施用夏肥时往往偏施氮肥,施肥量不足的弊病。为提高叶质,1998年增施夏肥,除施用部分有机肥外,亩施尿素31.5公斤,钙镁磷肥13.1公斤,氯化钾18.25公斤,基本上满足了桑树生长发育的要求。并且原蚕户坚持做到采摘早中秋叶时合理留存晚秋用叶。因为留叶过多易老化,若遇干旱,桑叶易封顶,且由于阴蔽易导致下部桑叶营养不充分或黄落;而留叶过少又会影响晚秋壮蚕用叶。
4 精心饲养管理,千方百计提高蚕儿食下量,增强蚕儿体质。
秋期繁育春用品种成功的关键,是提高蚕儿的食下量。由于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北方寒流有时南下,外温较低,蚕室内一般用火缸升温,以保证蚕儿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但往往容易造成桑叶凋萎,影响蚕儿的食下量,导致蚕儿体质虚弱,诱发蚕病,尤其是病毒病。我们在1-3龄用常规防干纸育,4-5龄初期在给桑之后用防干纸复盖l—1.5小时,保持桑叶新鲜,然后揭去防于纸,通风换气。另外,严格掌握采叶时间,一船上下午各采50%。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力求用叶新鲜,尽量使蚕儿吃到新鲜桑叶,不吃隔夜叶,提高蚕儿的食下量,有利于增强蚕儿的强健度,防止后期死蛹。
5 加强制种管理,提高单蛾的产卵量,减少不良卵。
制种条件的优劣、技术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母蛾的产卵量。因此,为了提高单蛾产卵量,减少不良卵,在制种技术上主要做好如下工作:①坚持早采茧,采下的茧必须依次逐粒铺平,减少缩尾蛹;②种茧期的保护力求标准化、规范化,保证合理的温湿度环境。如过份干燥,易发生粘尾蛹等;③确保成熟蛾交配产卵,坚持迟交、长交、短产,以提高产出率;④交配时避免高温干燥,防止因交配困难和散对而出现不受精卵;⑤适当提高产卵温度,并保持黑暗,避免产卵过程中的温度激变,以防增加残存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