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仲怀 鲁 成 周泽扬
(西南农业大学 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重庆 400716)
摘 要 通过对蚕业的特点、蚕业生产的现状及其我国蚕业科技发展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我国二十一世纪的蚕业发展战略应该是: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发展高科技蚕业;同时,提出了今后15年我国蚕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
二十世纪是高科技世纪,发展高科技产业是世界各国跨世纪的战略计划中最重要的内容,而高科技涉及生物、电子、材料、能源、信息等众多领域。因此,各国在制定跨世纪科发展规划时,都特别注意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因地制宜。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高科技农业是我国的重要国策。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发展高科农业最重要的基础。蚕业起源于我国,蚕丝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传统产业,自古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十分重视蚕业科学的发展,经几十年的努力,已形成了具有产业特色的、完整的科学体系。我国是世界蚕丝生产中心,应该对世界蚕业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而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发展高科技蚕业是二十一世纪我国蚕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l 蚕业生产技术的现状与科技发展
l.1 蚕业的特点:
蚕业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其自身的特点十分鲜明:(l)市场需求十分稳定,虽然近几十年来尼龙、人造丝的出现,织物及服装的消费多元化、高档化,流行趋势瞬息万变,但蚕丝占纤维总量的比率长期稳定在接近0.2%的水平;(2)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养蚕收茧为大量的手工操作;(3)生产的技术要求亦较高,养蚕虽是手工操作却有很强的技术性,从消毒防病到温湿度控制,许多环节都影响茧的质量和产量;(4)产地区域性强,世界蚕茧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占了世界总产量的95%以上),其中我国就占了世界总产量的80%左右。由于上述特点,蚕业有逐渐由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倾向,同时也为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腾飞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将之誉为功勋产业。在我国,尽管国家投资很少(特别是茧的生产),每年却能为国家创汇数十亿美元的外汇,茧丝绸出口曾是我国名列前茅的创汇大户,也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东西部贫困地区数百万农民的脱贫致富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2 蚕业生产技术的现状:
在蚕业发展的历史中,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一直是围绕着蚕病防治和品种改良这两条主轴而发展的。近二十年来,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蚕业生产技术发展向着以技术密集代替劳动密集、高技术含量作业代替高技术要求低技术含量的作业的方向发展。最突出的是以日本的超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为代表。此种技术体系是以省力化、低成本、高效益为核心:以1-4龄人工饲料育为重点;壮蚕期用超省力化饲育装置及上簇收茧作业的进一步高效率化为保证的技术体系。由此确立了发达国家型养蚕技术体系。但是,迄今为止这一技术体系并未挽救日本蚕业的衰退。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对蚕的基础研究还没有达到使蚕适应这种智力化、低成本、高效益的要求,而用传统的遗传育种即品种改良技术使蚕适应这种要求是不现实的。因此,日本近年来加强了蚕的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工程研究。同时,由于家蚕是重要的模式生物,而且其丝腺细胞分泌与生产丝蛋白的巨大能力正被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其他有价值的蛋白质(干扰素、荧光素酶等),是进行基因工程的理想材料。所以,欧美等没有蚕业的发达国家也在大力开展蚕的生物技术研究。我国是世界蚕丝第一生产大国,由于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蚕业生产仍是以传统的生产技术为主,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蚕业是一定要向发达国家型蚕业的方向发展的。作为产业中心,如何将祖先的伟大发明且历经五千多年的传统产业发扬光大,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近年来我国在蚕桑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工程研究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二十一世纪发展高科技蚕业奠定了一定基础。
1.3 我国蚕业科学进步及其存在的问题
蚕业虽起源于我国并传入欧洲、日本等地,但近百多年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其产业衰退、技术落后。新中国成立后蚕业才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很快重新成为蚕丝生产中心。建国以后政府十分重视蚕业科技进步,特别是通过“六·五”、“七·五”、“八·五”攻关,在蚕桑实用技术、应用基础及基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缩小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其主要成绩与问题如下:
1.3.1 蚕桑品种改良:
建国以来先后育成了70余个优良杂交组合,在主要蚕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新,蚕茧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春蚕品种的茧层率由20%提高到25%,茧丝长由1000m提高到1400m,已接近日本现行春蚕品种的水平。夏秋蚕品种已属国际先进水平。但就整体而言,蚕品种资源单薄,蚕体健康性与丝质的矛盾还没有很好地解决。
桑品种选育的成绩也十分显著,各地先后选拔、选育推广了约50多个优良的桑树品种,特别是近年来桑树多倍体育种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桑树的抗性育种及转基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还有待努力。
1.3.2 优质高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推广
蚕桑生产技术有明显的地方特点与区域性。各地区都结合自己的气候特点及地理优势,建立了相应的优质高产技术体系,从桑树品种选择、育苗、栽植、养型、更新等配套技术,到养蚕的布局、小蚕防干育少回育的推广及大蚕简易蚕台育等高效省力养蚕技术体系的应用等,无不为提高蚕茧生产质量和产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生产每公斤蚕茧所需劳动时间从五十年代的15小时下降到6小时,蚕病损失率由30%下降到10%以下。生产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与发达的日本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我国蚕业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仍是:蚕桑生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薄弱、劳动生产率底、茧丝质量差。比如我国生产每公斤蚕茧所需劳动时间是日本的三倍,而蚕茧出丝率日本为19%,我国为12%。这使我国茧丝绸的竞争力被削弱,并使我国的茧丝绸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受到影响。
1.3.3 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
我国的蚕学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相对较弱,80年代以前主要研究领域较发达的日本落后10—20年。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大大缩小了差距,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应用基础基金的资助下,一大批研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很快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其中,家蚕基因库的建立和基因的研究;将外源DNA通过微束激光、显微注射、基因枪等方法导人蚕卵,以表达外源基因的研究;蚕及桑的DNA多态性研究;利用BmNPV作载体的家蚕、柞蚕体内及培养细胞中表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荧光素酶基因、人白细胞介素等;抗菌肽基因的研究;桑树的组织培养研究等等,均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但是,我国的蚕学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远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高科技蚕业发展的需要,更与世界第一蚕丝大国及产业中心不相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研究投入不足,设备简陋,研究手段落后,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研究力量薄弱。因而,突破性的、独创性的成果较少。
2 我国二十一世纪的蚕业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八十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闪光眩目,无暇细顾,它对医药、农业、食品、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的科学发展与技术革命起着重要作用,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同时也给蚕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从蚕业的特点及其发展来看,蚕丝作为纤维皇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价值越来越大。但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蚕业又将向落后地区转移。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将是飞速的。因此,如果不加强蚕桑基础研究,提高蚕业科技水平,到二十一世纪中后期,我国的蚕业将面临挑战,日本蚕业衰退的历史将有可能在我国重演。我们认为:我国二十一世纪的蚕业发展战略应该是,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发展高科技蚕业。现在及今后15年内应该以蚕桑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重点,大力加强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并注重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力争使我国在蚕业应用技术和基础学科研究的主要领域,赶上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以使我国既是世界蚕丝生产中心,也成为世界蚕业科技中心。为此,今后15年我国蚕业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应该是:
2.1 蚕桑生物学基础研究
2.1.1 蚕桑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形态学、解剖学超微结构;生产、发育、生殖、营养、代谢机理与调控;蚕的生态、行为;蚕桑病原生物学、病虫害的流行学等。
2.1.2 蚕桑分子生物学研究构建蚕和桑的高密度分子基因图,进行蚕桑主要性状的分子基因定位,从分子水平研究蚕桑重要性状的基因表达及调控,阐明诸如蚕丝蛋白的合成机理、有用基因的分离及其结构分析以及表达调控研究;蚕的生长、发育、调控及激素类生理活性物质的结构功能和作用机制;桑树的光能利用、生理生化及能量代谢等。
2.1.3 蚕桑资源的研究调查收集、保存、研究利用我国丰富的蚕桑资源,建立品种资源库、基因库及其智能管理系统;构建蚕桑基因文库、细胞库及DNA指纹库。并加强对基础资源材料的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特别是创建新的资源,以确保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2.1.4 蚕桑生物工程研究研究蚕和桑的转基因技术,重点分析外源基因导入蚕体后的表达及调控,以建立稳定实用的转基因技术:建立完善BmNPV载体在蚕体内及培养细胞的表达系统,以生产工程蛋白制品,并开发蚕的非丝产业。
2.2 开发育种新技术,实施跨世纪良种工程
2.2.l 利用 RFLP、RAPD、AFLP等技术进行蚕桑DNA多态分析,建立分子标记图,并进行QTL定位研究,从而开发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研究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杂种优势的机理与利用,抗性基因的分离与利用,人工诱变及利用,新种植资源的创造等蚕桑育种的理论和方法。
2.2.2 开发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技术;建立桑的细胞融合技术,创造工程杂种植株,克服远缘杂交的困难,创造培育新型的桑树品种。
2.2.3 加强性别控制及染色体工程研究,培育雄蚕品种,建立单养雄蚕的技术体系。
2.3 重要实用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2.3.1 病虫害检测与防治,利用单克隆抗体等新技术进行蚕桑病虫害检测,鉴定与预报及开发蚕桑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无公害蚕桑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
2.3.2 开发建立新型的栽桑养蚕技术体系。
2.3.2.1 研究建立省力、高效、工厂化的养蚕技术体系,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开发人工饲料的低成本化、家蚕饲育的简易省力及工厂化,同时开发蚕品种的多样化,建立品种、饲料、饲育技术三统一的新型养蚕体系。
2.3.2.2 建立桑树育苗、栽培新技术研究开发桑树草本化品种,以及无性快繁技术,建立育苗快、成林快、高度密植,一年多收,即高效率的桑树栽培技术体系。
2.3.2.3 蚕业生产体系的研究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研究蚕业的区域化、合理布局、生产经营模式、基地建设、技术经济分析等。
2.4 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加强桑、蚕、茧、蛹、蛾及废丝的综合利用研究,开发蚕桑及其副产物的蛋白质、医药品、保健用品、食品、天然色素。添加剂等的生产,提高蚕业产品的附加价值。
2.5 蚕丝纤维的特性改良:利用生物技术培育特殊蚕品种、加强茧丝的后加工,以提高丝质特性,提高丝织物的档次和价值。
2.6 丝绸织物的深加工:加强丝绸织物的染整等深加工技术的改造,以提高丝绸织物的档次和价值。
(选自中国蚕丝学会第二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