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 北 黄 冈 丝 绸 史 话


                 夏 光 德
                 (湖北省黄岗市外经委  438000)

  早在四千多年前,湖北黄冈的农民就有种桑养蚕的习惯。“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乃为黄冈山区三大法宝。自古以来,丝绸业的兴起,已成为城乡经济发达和文化交流的 一大优势。
  宋朝时期,这里的农家就有织机。自种桑、自养蚕、自织绉纱(包头)、织土绸,还产丝线、灯笼纱、箩筛纱等丝织品,行销云南、贵州、河南、安徽、武汉、上海等地。北大诗人苏武滴居黄州时,一天夜游荡舟而归,面对恬静的江面,联想农家织绸的热潮,便借景抒情,写下了 《临江仙——夜归临泉》“夜阑风静湖纹平”的诗句。他还在《五禽言》中写道:“力作力作,蚕丝一百箔;垅上麦头昂,林间桑子落;愿侬一箔千两丝.缫丝得蛹饲尔雏。”这就证明,当时黄冈丝绸就已相当发达。罗田县出土文物中有一条 铜蚕,考古学者推测,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物。据《黄州府志》所载:“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19年),罗田织丝绢1961米”。到清朝中叶,黄冈的蚕丝、绸缎更为兴盛,所产土丝统称为“黄丝”。汉口开埠通商后,黄丝主销英国、法国、印度、巴基斯坦和缅甸等国家。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关于发展湖北蚕桑业的奏折》中写道:“江陵、天门各有缎绢、黄州、 沔阳、当阳、南漳等处亦盛产丝绸……”。当时为了提高黄冈丝绸的质量,坼州(坼春)县有志之土余致和、胡文骛、周作霖等十八人赴日留学,专修蚕业。黄冈的土缫、土织产品,织工精细、平柔滑软、光泽 夺目,故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名。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云南商人来黄冈收购丝绢、绸缎,运往缅甸、印度等国家销售,国际市场的交往日渐密切。
  解放前,黄冈蚕茧最高年(公元1931年)产量在 1580吨以上,产丝 120吨。后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影响,茧丝产量逐年同步下降。到解放初期的蚕茧年产量只有460吨,生丝只有30多吨。从六十年代起,各级政府重新大抓桑园基础建设,到1973年才恢复到历史水平,蚕茧年产量达到 1633.8吨,丝 130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步伐加快,最高年(公元 1982年)产茧 4756吨,产丝 400吨。茧丝产量均占全省70%以上。同三中全会前比较,蚕茧增长86.1%,厂丝增长114.3%。罗田、英山、麻城三个重点县市的茧丝绸完整体系已具相当规模。 缫丝、织绸、绢纺、印染和丝绸服装生产设备成龙配套,均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机台,成为流水作业的生产线。三个重点县市的茧丝绸系列产品总产值达415亿元,年创利税34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