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桑盖大地  银茧富一方
---达仁镇丽光村依靠蚕桑奔小康的调查


                   杨 清 平
             (陕西省镇安县蚕桑站  711500)

  镇安县达仁镇丽光村辖10个组,311户,1201人,总面积2400多公顷,有耕地180公顷.“四荒”地467公顷。近年来,该村坚持实行以蚕桑为主的山地开发,修田不止。栽桑不断。目前,桑园面积达54公顷,累计栽桑42万株,户均1350株,1998年养蚕700张 ,产茧2.7万公斤,仅此一项收入40.5万元,户均1302.25元.人均337.2元,养蚕量、产茧量分别是1990年的8倍和11倍。该村的主要做法是:

   1 以依山致富方针为指导,抓基础,上规模

   丽光村山大沟深,自然、生活条件很差.到八十年代末,还有185户780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1990年以来,该村坚持以依山致富方针为指导,把蚕桑生产做为通 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桥工程来抓,使全村经济步入快车道。主要抓了三点:
  1.l 抓农田起步。
  1994年以来,村上组建了百名农田基建常年专业队,奋战五年,新修农田93公顷,使“四田”面积达到97.3公顷,为大栽桑创造了条件。
  1.2 抓栽桑奠基。
  1990年以来,为缓解栽桑种苗不足的困难,村委会抽出2/3公顷有引水灌溉条件的旱地做为苗圃基地.组织有科技头脑的当地能人去安康等地参观学习。累计育苗98万株,实现了自给有余;全村栽桑30万株,占桑树总数的71.4%。
  1.3 抓设施配套。
  1995年以来,广筹资金,建成标准化蚕室257间,消毒池151处.地火龙(炕床)113处,为大上蚕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以落实政策为保证;抓服务,促发展

    在蚕桑生产上,该村在用足用好上级政策的同时,结合本村实际,从强化服务入手,制定并落实了以下措施:
  2.l 放开“四荒”栽桑经营。
  蚕农个人或联户营造成片桑园优先划拨荒坡荒滩,谁栽桑,谁所有,谁受益。
  2.2 鼓励推广新技术。
  村上多方筹集奖金一万多元,扶持15个专业大户建起了小蚕共育室。同时,凡共育IO张以上蚕种,每张记建勤工2个,使全村共育等新技术推广措施得以落实。
  2.3 1997年与县蚕桑站合作建起全县第一个村级烘茧灶。
  坚持按照栽桑、发种、养蚕指导、扶持生产、收购经营一条龙的思想实施产业开发。建站两年来.先后投入2万元用于蚕茧收购补贴和扶持生产,使养蚕 单产净增5公斤,总产净增0.5万公斤,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4 成立了村养蚕协会。
  协会成立后,确定一名副村长专抓此项工作,1995年以来协会先后通过赊帐等方式在县蚕桑站领回近4万元蚕药、蚕具,解决了蚕农买药难的问题。同时组建科管、消毒专业队.实行桑树统一防虫。蚕室、 蚕具统一消毒,统一验收。
  2.5 落实奖励政策。
  每年坚持对在兴桑养蚕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干部、示范户进行表彰。1998年春与蚕桑站联合、拿出2000多元对20名养蚕能手披红戴花,利用电视录像大力进行宣传表彰。

  3 以科技兴蚕为重点,抓推广,上水平

    近年来,该村狠抓了技术培训这个基础.落实了蚕前消毒等四项增产措施,促进蚕桑业向科技型、效益型转变。每年春、秋季定期聘请县、镇技术人员实地进行技 术培训,年培训人数达800多人次以上,占养蚕人数的94%。逐户建立技术服务卡,普遍推行发放消毒合格证制度,蚕种实行统一催青,以川道公路沿线为集中带示范推广小蚕共 育,蜈蚣蔟具应用技术。小蚕共育从1995年的38张发展到1998年的363张,新蔟具达579张,分别占饲养量的51.8%、82.7%,1998年示范推广省 力化蚕具25套,召开新法养蚕现场观摩会3次.全村蚕茧张产达38.5公斤,较1995年净增10公斤。

  4 以典型示范为动力,抓样板,带发展

    近几年来大抓兴桑养蚕、不仅解决了群众的衣食起居生存问题,而巨使一大批农村能人在科技兴农的大潮中涌现出来。村班子及时总结推广能人经验,指导面上生产。四组女能人邓益梅,八十年代初就 大抓兴桑养蚕.在全省妇女“银茧杯”大赛中率先致富被命名为省级“三八红旗手”。九组的李植刚在企业亏损烤烟屡遭失败后,积极进行山地开发,建成密植桑园1.5亩.栽桑3700株,嫁接板栗1000多株,1998年蚕桑、板栗收入达 1. 2万元。全村养蚕户已达95%以上,养蚕超6张、收入3000元以上的达71户,有45户以蚕桑为主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以蚕桑为主实施山地开发,有力地促进了丽光创建小康村的步伐。
  4.1 增加了村民收入,促进了脱贫致富。
  199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35元,目前已有182个贫困户解决了温饱,其中90%以上主要依靠蚕桑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4.2 增加了农业投入,促进了粮食生产。
  蚕桑产业发展后.群众将资金用于农田基建、肥料和良种投入,该村连续6年粮食增
产,1998好粮食总产78万公斤,人均产粮650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4.3 带动了村组企业的发展。
  全村筹资6万元,新修电站2处,以林场为骨干的村组企业产值达 100万元。
  4.4 群众生活得到改善。
  小康村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全村9个组接通了自来水,95%的农户改了灶.新安装电话18部,还建起广村活动室、图书室、医疗室、计划生育服务站、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评选文明院落32个。依靠发展蚕桑生产,实现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挤入了全县创建小康村的先进行列。

                     (摘自《北方蚕业》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