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林 森 杨 国 玺
(河南省南召县蚕业局
47465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传统蚕业怎样适应新形势,如何走上优质、持续、高效蚕业之路,如何参与市场竞争,这是当前摆在蚕业工作者面前的大课题。
1 传统蚕业在市场中的位置及作用
蚕业历史悠久,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茧丝不仅作为传统衣着用料.更广泛用于交易。公元前七世纪,丝织品即向外输出,形成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东西方频繁交往,推动陆上和航海事业发展,经销渠道畅通,随之丝绸的换汇值进一步提高,国家获得巨额利益,围绕茧丝发展纺织、化工、医药、食品等新产业,繁荣了经济,发展了市场,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茧丝生产是全县农民治穷致富的有效途径,在国内乃之国际,茧丝市场都是有名的。在提高南召县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增加县综合社会财富,促进商品生产的交换,搞活流通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蚕业生产在国计民生中地位固然十分重要,但在市场经济中处于现阶段突出矛盾是生产、经营、加工混乱,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出现了小规模生产,计划经销定点加工,经不起茧丝市场的波动,难于抗衡自然灾害,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南召八九年蚕茧之战,1999年的卖茧难,放养柞蚕籽由1989年的12600公斤降到1999年的7520公斤,严重制约了养蚕
业发展。
2 传统蚕业在市场面前的种种弊端
从当前茧丝生产实际和市场状况看,传统蚕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严重妨碍着生产效益的提高。
2.1 体制不顺,各自为政。
部门分割,不能很好地焊接起来,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生产部门无视市场销售状况,只管组织生产,产出商品,就万事大吉。流通部门,不管产多产少,不论质量高低,只要有计划,
只要赢利,就买卖。加工部门不是按加工能力需求去购进原料,不是按市场要求质量去购进,而是生产什么,购进什么,成为生产流通的接收部。工作互相扯皮,互相指责,相互不
信任,造成三脱节,蚕茧质量下降,成本大。阻碍了行业发展,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2.2 多头领导,部门所有。
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各成体系,机关重叠,人浮于事,削弱了蚕丝产品在大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生产分散零星,生产规模上不去,形不成大市场,形不成强有力拳头,在国内外大市场上,缺乏竞争实力。
行业管理权分散,宏观调控能力差,部门协调管理工作难度大。
上述弊端制约了蚕业向大市场的迈进,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创造了条件,带来了机遇。今后一个时期,尽快使蚕业与大市场“接轨”加速传统蚕业向优质、持续、高效蚕业转变,将是我们的主要目标。
3 传统蚕业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和国家的既定方针,必然给传统蚕业带来一次冲击,将农民的陈旧观念冲破,冲击本身是前进的动力,是发展的加速器。因此,我们要抓住良机,积极把蚕业生产引向市场经济的轨道,用好用活蚕业资源,从观念到体制,从政策到运行机制全方位“对接”,走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路子,实现栽桑区域化,养蚕标准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市场化,加工地方化,走农工贸、种养加工一条龙道路。
3.1 强化大市场意识,加快思想“对接”。
市场是农民的指挥棒,市场经济基本理论是:一切按价值规律办事,以市场作为一切经济工作的思路。河南省南召县现年生产桑蚕丝能力
30吨,加工需 500吨,供需矛盾比较大,需加速发展蚕业生产,培养发展茧丝市场,转换蚕茧经营机制,必须围绕这一思路,制定方案、政策和措施,促进市场运行新机制的形成。
3.2 强化网络经济意识,搞活流通,推动产销“对接”。
首先,要下大气力搞好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形成县、乡、村相连的信息网络.对目前的茧丝绸市场全面系统调查,准确预测行情,制定可行性的生产计划,实行以销定产,以销定购,与蚕农签订供求合同,内联
千家万户蚕农,外接出口内销市场,变分散生产为规模化,统一供种,统一操作,统一供料,统一收烘。其次放开经营渠道,形成公平竞争的茧丝市场。其三完善农村社会化
服务,服务网络多功能化,为蚕农提供全程服务。逐步实现自产、自收、自加工,积累实力走出去,参与大市场流通,真正实现分散的蚕业生产与大市场接口。
3.3 强化效益意识,提高蚕茧商品率。
以市场为导向,走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条路,加快体制“对接”,使栽桑养蚕,蚕茧收购经营,深加工环环紧扣,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中。蚕农产出好茧,就得卖好价,经济收入高,这会激发蚕农选择良种,使用先进蚕具和技术,从而加速优质高效蚕业的发展。
如南河店韩店村曾令方科学养蚕,喂养25公斤柞蚕籽,产茧1013公斤,一个半月收入8200元,皇路店镇王庄村雷恩定养桑蚕亩效益1500元以上,在当地震动很大,促使蚕桑生产科技与大市场的“对接”。
蚕茧加工要面向大市场,提高蚕茧系列开发深度,向商品化发展,通过技术引进、改革、改新,开发对路产品,提高档次,开拓广阔市场。
3.4 强化竞争意识,发展区域规模蚕业
在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面前,只有数量,没有质最不行,而有质量,没有批量的生产同样是站不稳脚根,经不起动荡。南召县柞蚕茧对
吉林、辽宁、山东的畅销,桑茧丝又从四川、浙江的购进都是数量、质量同优的结果。只有集中连片建立蚕桑基地,发展区域规模蚕业,才具有竞争实力。针对当前部分乡镇蚕业小规模,不符合生产实际,必须调整布局,择优发展基地,真正成为一乡一村的经济命脉,成为农村支柱产业。
3.5 强化自主意识,给蚕农充分的自主权,加快市场主体与客体“对接”
一是咬定包”字,农民在承包田里发展桑园,长期不变有继承权,调整土地时不再调整。二是尊重蚕农生产自主权,制定相关政策,维护他们应得的利益。三是引导农民摆脱自然经济束缚,走出传统蚕业的阴影,鼓励农民运用国家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经济效益。
南召崔庄乡程家庄村群众杨岗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用活政策,自栽桑一亩,养蚕缫丝,加工地毯,亩产值8000多元,是种植其它农作物经济效益的十二倍,使自己成了土地的合格主人。
4 加强领导是发展大市场的关键 4.1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市场经济理论实质,减少行政干预手段,多给农民提供信息,用经济手段指导工作,用经济手段管理规范工作。
4.2 积极培育市场体系,拆除关卡,反对边界封销。部门分割和非关税贸易堡垒。为农村经济发展开绿灯,多提供方便,简化手续,服务具体周到。
4.3 抓好综合服务,乡村要建好蚕业工作站、服务站,把生产、科技、信息、购销、法规等体系健全起来,形成服务网。
4.4 利用新闻媒体引导蚕蛹、蚕蛾、真丝品消费,以市场供求关系调节养蚕收茧深加工的走向和速度,推动传统蚕业向优质持续高效蚕业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