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李秋辉
(湖北省远安县鸣凤镇北门路52号
444200)
在垭丝集团创业的二十年风雨历程中,垭丝人深深体会到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自己的原材料基地,建设稳固的大后方。远安县委、县政府对宜昌
垭丝集团这一战略十分赞赏,并给予了大力支持。近五年来宜昌垭丝集团采取企业贴息等多种办法,投资600多万元,扶持远安县桑园建设,使全县桑园面积由1990年零星、分散的200公顷,发展到今天的2667公顷。在桑园的建设中实行了统一规划,连片建园。桑蚕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服务。经过五年的
不懈努力,形成了以望家、苟家垭、旧县、洋坪、河口五个乡镇为主的20多个桑蚕专业村,5000多个桑蚕专业户。其蚕茧产量占全县总量的60%以上,据1999年统计,望家乡有桑园571公顷,全年
产茧490吨,总收入931万元;苟家垭镇有园567公顷,产茧472吨,总收入897万元。在五年里,宜昌垭丝集团为远安县蚕农实现收入280万元。占全县农民现金收入的三分之一。宜昌
垭丝集团也由一个年产50吨白厂丝的小缫丝厂一跃成为宜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五年里,宜昌垭丝集团累计实现销售收入逾3亿元,实现利润3000多万元。桑、蚕、茧、丝、绸、服装累计为地方上缴税金近4000万元。为了延长桑蚕业产链,开发利用桑蚕再生资源,提高桑蚕产品附加值,宜昌
垭丝集团与宜昌森源食用菌公司合作攻克了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香菇)技术;与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研究开发了蚕蛹蛋白粉;蚕蛹水解蛋白;蚕沙中提取叶绿素及叶绿素酮钠盐;与湖北工业大学合作研究开发出蛹
酰化肽等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品。远安茧丝绸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鄂西山区的桑园建设。
1 紧紧抓住生态治理机遇,发展桑蚕生产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给长江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问题高度的重视,中央和地方决定下大力气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宜昌
垭丝集团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对生态治理工程责无旁贷,积极行动起来,在县水保办、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搞堪测、订规划、拿方案,通过专家论证“远安县农业生态建设项目”于1999年11月被国家、省有关部门批准实施。国家投入1300万元(其中无偿资金700万元),用于两万亩“坡改梯”和“退耕还桑”,今冬明春一个水土保持型生态高效桑蚕项目将在远安全县的乡村铺开。
远安县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交汇处,有大山,也有丘陵、岗地和河滩,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土地面积为17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694公顷,占总面积的8.37%;山地面积125247公顷,占总面积的71.5%。由于过度开垦,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使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肥力下降。水旱灾害多发。发展生态农业,治理水土流失,已成为远安乃至全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工程,这次远安农业生态项目的实施,将是远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宏伟工程之一。
2 借入世纪东风,大兴桑园建设,促生态平衡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间的临近,如何振兴中国丝绸这一唯数不多能垄断国际市场的大宗高值产品行业,是每一位茧、丝、绸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过去的岁月,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动辙制裁、限制中国丝绸产品的出口,给我国茧丝绸产业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茧丝绸行业存在多次大起大落,“入世”以后这一问题将不复存在。对中国丝绸业的振兴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抓住这一良好的机遇?宜昌
垭丝集团的决策者们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首先想到到:只有建设高标准桑园基地,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才能推动和发展其后续加工业的发展。才有宜昌垭丝集团发展的基础。同时发展桑蚕生产又能推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为了使生态项目早日上马,集团成立了项目班子,夜以继日的工作。集团领导数次下武汉,上北京,行程数万里,为企业急我所急,为项目情系国家,情系万家。从项目的申报、立项、论证到项目的审批,只用了短短的三个月时间。
3 讲科学、重生态、促效益
“坡改梯”、“退耕还桑”建设桑蚕基地与农业生态的治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稳定恢复和改善了生态环境,又达到了合理配置资源,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在这里生态效益无法估量,但从建设桑园、农民养蚕、到
缫丝织绸、服装加工、桑枝栽培食用菌、蚕蛹蚕沙的综合开发,产业链之长,桑蚕产品附加值之高,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加了税源,真正达到了兴县富民。它将对远安经济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
宜昌垭丝集团此次抓住大规模生态治理工程的契机,大力建设和改造高起点、高质量桑蚕基地,将在水保、林业等有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在25度以上的坡地按等高线进行坡改梯建园。采用
垅槽式,按不同的地理条件,选择中、高杆桑与发展无、低杆桑相结合,建设桑蚕专用桑园与建设桑粮、桑茶、桑果、桑药等多种模式的间作桑园相结合,从而提高土肥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规模化、集中化经营与管理,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同时加强各乡桑园服务站的技术服务,积极推广小蚕共育和方格簇养蚕等先进技术,提高桑蚕生产水平,使其达到最佳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预计建成达标达产后每年可为远安蚕农增加现金收入4000万元以上,为宜昌
垭丝集团加工企业增加收入1亿元以上,可为地方财政增收税金1000万元以上。从栽桑养蚕到缫丝,织绸和服装,可创造4万多人就业机会。对繁荣远安经济、社会的安定团结都有积极的作用,宜昌
垭丝集团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