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蚕种催青全智能化的世纪跨越


                    钱 忠 兵   谈 嵩 山       
                    ( 江苏省如阜市蚕桑技术指导站  226500)
                                        汪   冷
                    (南通市蚕桑技术指导站)

  蚕种催青是养蚕技术重要环节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催青技术已成了自身的技术体系,并不断地更新。如何正确运用当今崛起的高新技术,引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实现蚕种催育全智能化的世纪跨越,是蚕业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笔者从历史的回顾、现状分析、科学展望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催育实践,提出了实现蚕种催责全智能化的目标、手段和策略。现综述如下:

  1 历史的回顾

  蚕种催青,是指把解除滞育的蚕卵或人工孵化后的蚕卵保护在适合蚕种胚胎发育的环境中,使胚胎健康发育,直至顺利孵化的技术处理过程。古代,蚕种催青称为暖种,主要是运用人体体温保护蚕种,使之孵化,此方法曾广泛地流传在民间,但非常 零散,且孵化率极低。只是到了近代,出现蚕种场后,才使民间传统的土法暖种,逐步走上了集中催青的路子。尤其是建国后各地建成了市、县一级蚕种催青室,蚕种集中催青,实现了由民间土法暖种向规模化、集体化催青的彻底转变,为实现大规模蚕桑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六十年代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催 青设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用小型电热加温、电热补湿替代了过去原始的炕床、火缸加温、挂湿布补湿,这为加密催青创造了条件。八十年初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蚕桑技术人员开始与工程类技术人员携手研究,各种新型电器设备在蚕种催育上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催青过程中开始引入了控制理论,采用温、湿度控制仪实现了简单的温湿度控制,为蚕种催 青走向电器化、自动化奠定了基础;以加密催青为标志的蚕种催青技术全面推广,催青密度成倍增长,工效提高,而且提高了蚕种孵化率。九十年代初随着蚕桑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需求量的激增,对蚕种催青进行了高密度,全自动化的技术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首次将气流环境组织、电脑程序控制导人催青过程,现代自动调控催育技术雏形基本形成,催青密度再次翻番。到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了温度、湿度及气流组织,感光过程控制于一体的全自动蚕种催育技术。回顾蚕种催青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催青作为养蚕的一项重要技术环节之一,其发展不是孤立的,每次新技术的突破都是伴随着其他科学技术的变革而产生,是多学科共同发展的结果。

  2 催青技术现状

  进入九十年代,催青的组织形式未有多大变化,即原蚕由蚕种场催青,一代杂交种由市、县催青室集中催青。但无论是催青设备还是催育技术都有了相当大发展。从设备的现状看,除少部分仍然采用八十年代加密催青设备外,不少地方已建成了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催青室,对催 青设备进行了更新,突出的有四个方面:一、组合催青板架的应用。新的催青板架大都采用金属轻质钢管为主体骨架,体积小,易于拆卸拼装和移动,清洗消毒便利彻底,透气性好,便于气流组织系统的有效交换,有利于蚕种催 青精密度的提高。二、气流循环系统的应用。既有室内外气体交换系统、又有室内微循环系统,可任意调节室内外气体流向及流速,使室内气体成为动态气体流,从而使温湿度调节更为有利。三、最新发热元件和增湿设备引进应用。采用空气型电加温线气腔表面分布式加温和高点冷气输入降温系统,以及负离子增湿器,有效改善了室内温湿度环境。四、双路控制系统的应用(主控为分布式微机实时监控管理网络系统,辅控为高精度数字式温湿控制仪)。该系统保证催青过程中的控制需要,更直观地反映出技术贯彻实施的情况。伴随着新设备的应用,催青技术也得到更新,催青室消毒由物理消毒取代了化学制剂消毒,减少了室内不良气体和 沾附物的污染;不需要调种、摇卵,胚子感温就能达到均匀一致;可随时采取相应措施应付大自然不良环境的影响,掌握了技术贯彻的主动权。从应用效果看,基本达到了全自动化的要求,催青密度再次突破,每立方米催青容量达到252张,孵化率得到提高。
  但是从现阶段催青设备和催青技术的走势看,还存在许多亟待改进和更新之处,主要表现为:1、催青控制系统硬、软件设计未能考虑现场的传输距离及多湿环境等。2、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别仍然采用人工观察、记载,对室内可能出现的问题不直观,缺乏监控安全保障措施。3、技术指令的发出仍需依靠每日解剖胚子,了解胚子发育状态来决定,未曾实现真正意义的积温催青,全面实现催青技术程序化控制,这些都制约着催青技术的提高。

  3 新世纪蚕种催青的展望

  随着高科技的崛起,以高密度、高精度、高安全度、高智能为主要特征的蚕种催青将成为世纪的发展方向,要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多元学科的融合,将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环境、气象及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使蚕种催育技术上升到更高阶层。
  高密度是未来蚕种催青的显著特点之一。建国五十年来,催青密度虽有几次突破,但仍有潜力,从笔者90年一97年蚕种叠放式催青试验的实践看,催青密度再提高1~2倍,即由目前每立方米252张上升至750~800张是可以实现的。
  高精度是未来蚕种催青的必然要求,催青技术执行的准确度如何与设备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改革现在的控制系统,加速软件开发,实现高精度全自动控制。
  高安全度是实现优质蚕种催育的重要保障。从生产实践看,必须要加强催青监控、报警系统建设,并逐步实现闭路电视监控与工作设备自保相结合的安全保障体制,切实保障催青设施的安全运行和技术贯彻。
  高智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总趋势。要加速催青技术软件开发,要加强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合作,开发出能识别胚子发育的电脑接口设备。从胚子发育的识别、催青资料的收集处理、催青实施方案的优选、催青蚕种的配发等方面综合考虑,实现催 青电脑高智能程序化管理,使蚕种积温催青这一研究成果,在生产中得到正确运用。
  实现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复合的转化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根本点,未来世纪的催青不仅仅局限于生物领域知识的应用,还要与物理、化学、生态、环境气象及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沟通,形成一个完整的蚕种催 青知识体系,这样蚕种催青才能更快地达到全智能化目标。

  4 实现世纪跨越的手段和措施

  4.1 增加对蚕种催青的投入
  蚕种催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蚕桑生产的产量、效益,鉴于目前蚕种催青基础较差,更新换代已成必然,要高起点、高标准实施催青设施改造,围绕高密度、高精度、高安全度、高智能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引进和运用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资金的投入是至关 重要的。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省、市农林主管部门将这一项工作作为重点进行必要的扶持,各市、县增加改进费划拨比例,以保证催青设施的更新改造。
  4.2 加速蚕种催青系统软件开发
  蚕种催青一直以人工管理较多,缺少科技管理软件,即规范化催青系统程序,要结合生产实际,扶持鼓励这一领域的科技开发,使蚕种催青真正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和全智能化。 同时蚕种催青工作者要打破传统,吸取其他高科技领域的知识营养,广泛开展适用新型技术研究,寻求蚕种催青技术的新突破。
  4.3 加速复合型人才培养
  人才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鉴于目前蚕桑体系中,生态与生产脱节,研究与生产脱节,蚕桑知识体系单一与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相脱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拓宽蚕桑科技人员的知识面,涉猎多学科知识,使未来的蚕桑工作者、既会研究又会生产 既懂蚕桑又懂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有利于蚕种催青以至整个蚕桑生产向更高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