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茧丝绸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万桃元*
            (湖北省麻城市 431600)

  1 麻城蚕桑生产发展情况

  麻城历来就有“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之称,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栽桑养蚕成为我市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据记载,麻城在春秋战国时期蚕桑生产就得以发展,“绕屋多桑拓以供蚕”(光绪8年县志卷之10食货物产),这说明麻城人民在很早以前就把栽桑养蚕作为谋生方法和致富之道。明朝初年,麻城生产的“黄缎”、“黄绿缎”作为贡品送往京都;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举办的天然工艺品南京博览会上,地产土绢获得银质奖牌;1926年,我市蚕茧总产量就达700吨,在当时全国茧丝质量评比中,夺得两块银牌;1945年,麻城产茧725吨,是解放前历史最高产量。1949年后一直到1989年的四十年间,我市蚕茧年产量一直徘徊在750吨左右。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市委、市政府对蚕桑生产和发展丝绸工业十分重视,把茧丝绸列为麻城的支柱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系统工程。“八五”期间,全市每年增加桑园一千多公顷,到1995年全市产茧5522吨,分别是1989年的6.5倍和5.3倍,为历史最高年产量。 1995年后,茧丝绸产业面临市场疲软、价格下跌和资金困难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多方面采取措施,使整个茧丝绸产业在严峻的形势下稳住了阵脚,防止了大的滑坡。到1998年,全市桑园面积仍稳定在4400公顷,产茧3325吨,在全黄冈市和全省仍居首位。1999年,蚕桑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当年桑园面积达到4800公顷,产茧3380吨。特别是去冬以来,随着茧丝绸市场的回升,蚕桑生产呈现出“五增一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五增”,即春蚕发种增加达4万张,同比增长10%;春蚕产量增加,达2850吨,同比增长13%;桑园面积增加,春季栽桑850万株,新发展桑园1000公顷;桑树育苗面积增加,春夏两季共播桑种1.7吨,其中春播杂交桑种200公斤,夏播荆桑种1500公斤;春茧收入增加,全市春茧收购价15元/公斤,蚕农实现春茧收入2150万元,同比增长44.3%。“一提高”即蚕茧质量大幅度提高,春茧上车率90%,茧层率22%以上,解舒率60%左右,质量明显好于往年。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茧丝绸产业基本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从蚕桑基地来看,到目前为止全市桑园面积达到5800公顷。现有14个乡镇、246个村、6万农户从事蚕桑生产,全市年产茧过1000吨的乡镇2个,过250吨的乡镇2个,过150吨的乡镇2个,过50吨的村21个,过千斤的农户103户。从系列加工来看,从制种、收烘、缫丝、服装到销售已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全市现有蚕种厂1个,年制种8万张;茧站51个,年可收烘鲜茧10000吨;现有缫丝厂4个,缫丝规模15000绪,年产白厂丝250吨;丝绸厂2个,丝织机200台,年可织绸65万米;制衣厂1个,年产服装30万件。
  随着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在全市经济中占据的地位日益突出。1999年,全市茧丝绸系列产值1.2亿元,其中农民蚕桑收入4500万元,收烘收入500万元,缫丝工业产值3500元,织绸2500万元,服装1000万元,茧丝绸系列为财政增收约1000万元。发展茧丝绸产业一年四季有收(春、夏、秋、晚秋茧四季),全市四级有收(市、乡、村、农户四级),它不仅是农民的主要增收门路,也是财政增收的重要途径。

  2 我市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同很多地方一样,我市茧丝绸产业是在市场形势不断变化、国家政策不断调整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遇到过困难,经历过挫折,也走了些弯路,可以说至今我们不少基层干部群众还心有余悸。在这种情况下,围绕振兴和发展茧丝绸产业,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2.1 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信心
  前几年,茧丝绸市场发生变化,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加之茧丝绸行业管理的混乱,我市曾一度出现苦了农民、差了质量、乱了市场、亏了企业的严峻形势,严重影响到广大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挖桑毁园的情况,蚕桑生产出现了较大的滑坡。在这种形势下,为牢固树立茧丝绸产业发展的信心,我们一方面是大搞宣传,利用专题会议、新闻媒体及时发布有关专家对中国茧丝绸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播发有关行业组织对中国加入WTO后市场形势的预测,让干部群众了解更多的、更准确的、更有预见性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就是进行算帐对比,具体来说就是算好两笔帐:一笔帐是对农民算好比较效益帐。以去年为例,按旱地计算,一般1亩旱地种一季小麦和一季棉花,根据当年小麦、棉花收购价格和产量,总收入为800元,纯收入只有200元。如果种桑,按平均单产计算每亩养蚕收入可以达到1600元,纯收入可以达到1200元,是种小麦、棉花的6倍。就是茧丝绸产业形势最差的时候,种桑养蚕也要比种小麦、棉花的收入高。这样一算帐,农民群众就吃了定心丸。另一笔帐就是对市、乡、村、农民算好利益分配帐。仍以去年为例,每亩桑园农民养蚕纯收1200元,村一级烘茧收入162元,乡一级管理及税收收入82元,市一级包括企业利润和财政税收可以拿到175元。这样,蚕农一年四季有收入,全市四级有收入。这样一算帐,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因势利导,拿出了建设“百里蚕桑经济带”的规划,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
  2.2 不断理顺产业发展思路
  过去,我市茧丝绸产业尤其是种桑养蚕容易出现大的波动、难以稳定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市场环境,从小的方面来说也有发展思路问题。过去普遍号召多了一些,精力集中不够;产业布局分散了一些,规模经营不够。就从种桑养蚕这一块来说,养蚕的农户多、地方多,但养蚕规模都不大。全市20多万农户,如果1户1亩桑,全市20多万亩,表面上看起来规模很大,实际上1户1亩桑,养茧收入不能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对品种、对质量不会很关注,所以尽管总量上规模很大,但仍难以稳定和发展。相反,如果1户有5亩以上桑园,养蚕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蚕农就能够自觉地关注市场,改进品种,提高质量,加快发展。基于这一点,我们改变过去普遍撒网的办法,确立了集中精力抓重点、以提高促发展的思路,一是基地重点抓规模。在基地建设上全市抓重点区域(百里蚕桑经济带)、重点乡镇(13个)、重点村(全市100个重点村、50个专业村)和重点户(1万户),使基地适当集中,形成规模经营;二是环节重点抓质量,也就是走“一优两高”的发展之路,把提高单产、提高茧质作为发展的关键;三是产业重点抓加工,坚持系列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实行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1998年将原丝绸公司、龟山丝厂、河铺丝厂、麻城丝厂等丝绸工业企业联合起来,组建大别山茧丝绸集团公司,使之成为全市茧丝绸产业的龙头,具有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能力。
  2.3 大力推广种桑养蚕技术
  一是加强了技术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对广大蚕农进行栽桑、养蚕、收烘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今春,全市7万户蚕农都接受了一次技术培训。二是进行了技术承包,今年初抽调18名蚕桑技术骨干,由他们牵头,分别承包了13个重点乡镇的技术服务工作。三是狠抓了技术环节,在桑园建设上抓“四靠”,即靠速成桑上速度,靠湖桑挑重担,靠四边桑担风险,靠管理增效益;在养蚕消毒上抓“四统一”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消毒时间,统一消毒药物,统一消毒方法,切实保证消毒效果,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方格簇等新技术;在桑园冬季管理上抓“五个一”,即翻一次土,修一次枝,涂一次白,施一次自然肥,除一次草,等等通过加强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承包、狠抓技术环节,广大蚕农逐步掌握了种桑养蚕的新技术,为提高蚕茧质量夯实了基础。
  2.4 不断优化产业全程服务
  一是产业服务抓政策。我们制订了一系列促进茧丝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比如说在税费政策上,实行农业税和特产税不重复计征,制订每吨平茧各项收费的最高限额并实行一家收取、多家分流的办法;在资金政策上,市里每年从财政支农资金和扶贫开发资金中切块拿出部分资金专项用于蚕桑专业村建设,仅今年入春以来就投入150万元;在购销政策上,实行鲜茧统死,干茧放开,拉开价差。二是产前服务抓供种。就是对蚕种以及其他蚕需物资供应,由市蚕业中心统一经营,集中发放,送货到村,加强统一控管,保护蚕农利益。三是产中服务抓技术。每个重点乡镇配备2名专业技术人员,每个重点村配备l名农民技术员,每个小组配备1名蚕桑辅导员。同时,每个重点村办1个技术夜校,成立1个蚕茧协会。四是在产后服务上抓流通。在遵循市场统一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各级、各部门、相关企业以及个体工商业主参与市场营销,做到了手续从简,依法征税,为客户创造一个宽松的经营环境,种子种苗和干茧调拨进出畅通。
  2.5 积极探索利益分配机制
  
茧丝绸产业化经营,从产业内部来说,涉及到养蚕、收烘、缫丝、织绸、服装等各个方面;从产业外部来说,涉及到农民、村、乡、市等各个层次。他们之间的关系一般是通过市场管理的办法来调节的。但市场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这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利益如何分配。而且随着茧丝绸市场的不断变化,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存在着利益变动不均衡的问题,也就是说市场形势的变化又带来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就使得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多变数,也成为我们茧丝绸产业发展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践证明,没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就没有一个稳定发展的茧丝绸产业。也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汲取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利益分配与机制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其内容包括很多,涉及到市场管理的方方面面,重点是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鲜茧收购环节,涉及到蚕农和乡村的利益,我们实行“统一管理,委托收购”。“统一管理”,就是鲜茧市场不放开,确保蚕茧质量、价格稳定、市场秩序和蚕农利益。“委托收购”就是按划定的区域委托乡镇收购鲜茧,即调动乡村两级的积极性,又防止抢购。第二个环节就是干茧的调拨环节,涉及到茧站和缫丝企业的利益,我们实行“全面放开,平等竞争”。“全面放开”就是干茧调拨不设任何政策和人为障碍,进出自由。平等竞争,就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市内外缫丝企业均实行优质优价调拨干茧。从目前运作情况看,这种机制在调节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利益关系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全市茧丝绸产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我市未来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基本想法

  总的指导思想,就是围绕建成中部地区蚕桑第一县(市)、进入全国蚕桑五强县(市)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质量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坚持因地制宜,规模经营、突出重点,有序竞争,确保茧丝绸产业健康、快速、高效发展。
  发展目标,就是五年内新发展桑园面积14060公顷,到2005年桑园面积达到20000公顷,实现蚕茧产量2.5万吨,缫丝1000吨,织绸1000万米,制衣100万件,制种50万张,实现系列产值10亿元,利税8000万元。
  从具体措施上来说,一是抓基地建设,准备用3年时间建成一个高标准的“百里蚕桑基地走廊,建成1O0个蚕桑生产重点村,50个蚕桑专业村;二是抓提高质量,重点是抓住蚕茧质量这个环节,大面积改造低产桑园,引进新品种,进行养蚕方式的一场革命,逐步推行大棚养蚕,努力提高蚕茧的质量;三是抓政策激励,运用收购价格政策、质量管理政策、市场管理政策等,合理调节蚕农与企业两个方面,市、乡、村、农户四个层次的利益分配关系,切实保护各个方面发展茧丝绸产业的积极性;四是抓科技服务,不断提高茧丝绸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这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五是抓市场管理,这方面我们走过弯路,也交过学费,今后将借鉴各地的经验,并结合麻城的实际,找到一条市、乡、村、农户四个层次都能受益的有效办法,坚决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确保茧丝绸产业健康、快速、高效发展;六是抓一体化经营,全面深化茧丝绸加工企业的改革,以树品牌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厂丝的质量档次和后续加工能力,把龙头企业盘大盘强,使之具有带动整个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希望茧丝绸行业的老板们能以投资、合作的形式参与我市蚕桑基地建设和茧丝绸加工企业的发展,我们将为您们提供优惠的政策和宽松的环境。

                          *本文作者为麻城市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