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蚕桑生产与西部开发


                韦亚东 张国政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江苏 镇江 212018)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蚕桑古国,栽桑养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茧丝绸曾是国主要的外汇创收产品。它所形成的非常完整的茧丝绸产业体系,不仅包括农业,还涵盖了工业和贸易。在国际上,我国产茧量和产丝量分别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3%和47%,世界主要茧丝绸供应国。
  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历史上都是蚕桑生产的主要地区,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该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大都属于江河流域下游冲积平原,非常适合于桑树的栽培。而且蚕农多为世代栽桑养蚕,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栽桑养蚕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工业化程度极大提高,但也伴随而来了很多问题。工业污染对种桑养蚕的影响日益严重。由于劳动力价格的升值,使得栽桑养蚕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相对减弱。再加上近年来国际市场上茧丝绸价格的波动,桑园面积不断减少,极大影响了蚕桑生产。因此,我国蚕桑生产中心向西北部地区转移,成为当务之急,也是我国继续保持蚕桑生产大国、再创蚕桑事业辉煌的必由之路。

  1 西北部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及蚕桑生产现状

  西北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西部。该地区土地非常辽阔,地形地貌也比较复杂。高原、山地、沙漠、戈壁、绿洲、盆地等构成了各种生态环境。西北部地区基本上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是大陆性气候。日光充足,太阳辐射强,年日照时数约2300-3300小时。年降雨量低于全国平均值,约在300-700毫米,有些地区甚至低于100毫米。无霜期约80-220天。每年的5一9月份,气温比较适中,对栽桑养蚕有利。
  目前西北部地区中,陕西省尚有一定规模的蚕桑生产,但多集中在安康地区。其它地区如甘肃、新疆、内蒙古仅有少量的蚕桑生产,新疆尽管曾是我国古老的蚕区之一,但现在的产茧量也极其有限。宁夏、青海则几乎没有蚕桑生产。

  2 西北部地区发展蚕桑生产的潜在优势

  2.1 目前,西北部地区开发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国家也相应出台了很多扶持西北部地区开发的优惠政策,大批国内外开发资金注入了该地区。这是该地区蚕桑生产发展的时代契机。应抓住机遇,依靠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迅速发展蚕桑生产,使蚕桑生产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2 西北部地区可在东部沿海地区蚕桑生产与管理的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科学的管理体制,更容易建立高起点的科学的蚕桑生产管理体制,使管理体制更科学,效率更高,更加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
  2.3 新开辟的蚕区,蚕农更加渴求栽桑养蚕的科学知识。因此在该地区,先进的栽桑养蚕技术普及推广很快。一些新的科学的栽桑养蚕技术能够在该地区迅速转变为生产力,推动蚕桑科研与生产的发展。
  2.4 该地区整体开发较晚,工业污染程度低,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工业废气、氟化物、农药等对栽桑养蚕影响小,有利于栽桑养蚕。同时,栽桑养蚕是劳动密集型经济,比较适合西北部地区经济特点,这使得蚕桑生产能够在西北部地区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农民发展农村经济,走向富裕生活的有效途径。
  2.5 蚕桑生产的基础是桑树栽培,桑树是深根植物,根系发达,对不良的地理气候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土壤从砾质沙土到泥质粘土,PH值从4.5酸性到8.5碱性都能生长。而西北部地区土地资源充足,能够建成一批高产、稳产的优质桑园。

  3 蚕桑生产中心西移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3.1 建立健全蚕桑生产、技术管理体系,完善科技推广与科技服务体系,配备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充分依靠党的正确领导,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密切配合。技术做到家,服务送上门。
  3.2 加强与东部沿海蚕桑生产先进地区的联系,借鉴他们的经验,学习他们的技术,东为西用,甚至可以把东部地区优秀的蚕桑管理与技术工作人员输入到西北部地区,这样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已有的先进的栽桑养蚕管理与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为西北部地区蚕桑生产打下坚实的技术与人才基础。
  3.3 加强与蚕桑科研单位与大专院校的联系,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转化为生产力,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蚕桑生产之路。
  3.4 建立稳产、高产、优质、低耗、增收的栽桑养蚕综合配套技术体系。高标准高起点建好一批稳产高产桑园,努力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茧量、出丝量,充分发挥桑蚕新品种的增产潜力,加强桑树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做好蚕病的预防工作。利用比较成熟的稚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实行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蚕病的发生。大蚕期可采用平面一日一回育或斜面省力育新技术,节省劳动时效,走科技高效蚕桑生产之路。
  总之,我国蚕桑生产中心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部地区转移,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情所决定的,是我国蚕桑事业再创辉煌的必由之路。蚕桑生产中心西移,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需要全国蚕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需要东、西部地区各级主管部门的密切配合。在蚕桑生产中心西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我国蚕桑事业的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