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市场机遇壮大支柱产业


            (湖北省麻城市三河镇人民政府 43160)

  湖北省麻城市三河口镇是一个集高寒山区、库区于一体的贫困农业大镇,1987年人均纯收入仅有67元,财政收入只有89万元。“七五”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长抓板栗短抓桑,快抓养殖奔小康”的发展山区经济指导思想,探索了一条适合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新路子。经过13年的艰辛实践,已形成了“田种粮,地栽桑”的种植模式。已有桑园2万,35个收烘茧站,4800绪的缫丝龙头企业,年养蚕3.3万张,产鲜茧90万公斤,蚕桑产业系列收入达40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农民大多数都是蚕农,依靠栽桑养蚕,90%的农户开始脱贫。1999年全镇财政收入7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0元,蚕茧提供单项人平收入600元,分别是13年前的8倍、10倍、12倍。

  l 蚕桑生产发展的回顾

  三河镇真正把蚕桑确定为支柱产业是从1988年开始的,当时确立蚕桑支柱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怎样致富,就考虑要发展蚕桑,因为蚕桑有基础,有资技术。二是经过几年的改革开放,山区人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大的转变,要致富,就要发挥山区的潜力。开发利用好45万亩山林,因地制宜搞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市委、市政府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基于上述三种原因,因而提出了“走丝绸路,在山上再造一个亿元镇”的奋斗目标,在1988年至1993年5年时间里实现了桑园基地由点到面,由速成桑到湖桑,由零星到连片,由田边地头到好地四旁的突破,各村办茧站如雨后春笋,迅速抢占了国办茧站的市场,敢于创新的河铺人还创办了村办缫丝厂,这一时期是茧丝绸行情上扬时期,实现了财政收入增加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由于行情好,产品好销,蚕茧收购往往不讲究质量,留下了茧质下降的隐患。
  1994年到1996年受国家银根紧缩,茧丝绸市场疲软影响,价格从波峰逐渐迭入波谷,鲜茧价格由20元/公斤降至4..4元/公斤。这一阶段,干群情绪低落,毁园面积一时高达
3000余亩,三河支柱产业正面临倾覆的危险。
  从1997年起,蚕茧价格开始走出低谷,在总结以往发展蚕桑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了每年发展3000亩的计划,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发展,稳步提高蚕茧质量,坚持一抓到底,狠抓落实,蚕桑产业从规模到效益都有突破性的进展。共计新发展桑园1万亩。
  目前现有桑园2万亩,从品种看,优质湖桑15000亩,沙2×伦109,5000亩;从布局看,旱地1万亩,水田1000亩,荒山荒地荒滩5000亩,四旁桑树折合4000亩。90%的农户养蚕,产茧过5万公斤专业村有5个,过25万公斤重点村有16个,年养蚕10张以上的达3128户,蚕茧单项收入占家庭总收入60%以上的有3366户,建有专用养蚕室8000间,面积达16万平方米,35个民办茧站固定资产达到137万元,三河口缫丝厂固定资产达到640万元。一户有个受过专门培训的明白人,一组有个技术过硬的辅导员,一村有个专职村主任。镇成立了蚕桑领导小组,组建了麻城市三河口镇蚕茧经营部,从镇到村组农户,网络清晰,责任具体,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配套。
  由于行情特好,积极性再度高涨,新购嫁接桑苗200万株,杂交桑籽75公斤,荆桑籽250公斤,做杂交桑营养钵2000多万个,新发展桑园4000亩,改造3000亩,仅春季发种13200张,产茧35万斤,鲜茧收入500万元,抵扣全年财贸任务农民负担后还有余额。镇蚕茧经营部成立后,“鲜茧统死,干茧放活”的大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各项税费实行一条边管理,既足额,又省时;即公正,又便利。
  回顾13年来三河蚕桑产业发展的轨迹,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发展蚕桑必须做到五点,即一是初期抓速度;二是低谷抓发展;三是产供销一条龙,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配套;四是在新发展中抓改造;五是时刻不忘提高蚕茧质量。存在问题主要是:蚕茧质量急待提高,桑园管理有些粗放,饲养操作有些农户不规范,蚕病得不到有效控制,簇具改革没到位。

  2 展望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加快,蚕桑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较价格低、无市场的传统农业的优势迅速凸现。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一兴镇富民的支柱产业,我镇确立了三年奋斗目标:三年新发展桑园3万亩,一年1万亩,达到人平1亩,年养蚕达6万张,鲜茧达到150万公斤,蚕茧提供的单项收入达到农业收入的60%以上,实现户户养蚕,村村建站,完善集管理、销售于一体的蚕茧公司,进一步加大“鲜茧统死,干茧放活”的政策落实力度,创优质名牌产品,白厂丝质量达到3A以上,争创湖北蚕桑第一镇。
  2.1 抓宣传,上认识。
  要一级包保一级,再组织,再动员,大讲中国入世带来的机遇,大讲蚕茧市场行情,大讲三河的镇情,大讲种桑和种小麦的比较效益,大讲麻城市委、市政府猛刮蚕桑风的政策,鼓励引导激发农民抓住机遇,发展蚕桑,不能一条腿走路的认识。
  2.2 抓示范,带整体。
  镇办蚕桑千亩示范畈一个,彻底改造中低产田,做到蚕桑下大田。要求单位、干部整体联动,全力以赴,其中每个国家干部自费建1亩,每个镇直机关单位2—3亩。各总支、管理区选择合适水田办百亩示范畈1个。
  2.3 抓发展,促平衡。
  今年各蚕桑专业村桑园面积要达到1000亩以上,各重点村要达到600亩以上。全镇桑园面积少、基础差的4个管理区,今年春季发种不足300张的15个后进村实现重点突破,按照人平0.5亩,春季发种达到400张的要求一步到位。要认真做好苗子培育工作,从2001年起,国家干部每年人平入股200元,作为发展苗木专项资金,建好100万株嫁接苗基地,培植发展后劲。
  2.4 抓质量,占市场。
  一是要继续大力改造桑园结构,提高桑园的产出水平。要改良桑园品种,逐步实现良种化;要精心修理桑园树型,提高空间利用率;要狠抓“五个一”管理,季季备足施足自然肥,使自然肥占总施肥量的70%左右。二是要科学饲养,良桑饱食。依靠科技队伍加强对消毒、小蚕共育、大蚕稀放饱食等关键环节的指导工作。三是要突击进行簇具改革,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拉开质价档次,三年内逐步推广方格簇。四是要狠抓蚕期建档工作,推行分批上簇,分批采茧,以组为单位进行上簇登记,做到凭证采茧,凭证卖茧。五是要改造收烘条件,增强烘烤能力,确保蚕茧质量提高。
  2.5 抓服务,树形象。
  蚕桑是三河的好品牌,为进一步争创品牌,要进一步完善三河蚕茧经营部的管理,为全镇及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及时为蚕农提供市场信息、防病治病技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计划在浙江嘉兴设立销售窗口,与浙江桐乡建立友好乡镇。要制订实施各项优惠政策保护广大蚕农和外地客商的利益,要大胆探索各种饲养模式,可以尝试大棚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