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俭
(江苏省淮阴市茧丝绸行业总会 223001)
摘 要 本文本综述了江苏省家蚕品种在生产上三次换种的情况、并对当前家蚕品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进而提出了今后我省家蚕品种选育的方向及育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家蚕 品种 育种 方向
江苏省是全国重点蚕区之一,建国以来我省蚕桑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我省家蚕品种随农村蚕桑生产情况的变化与工、贸新的需求,进行了数次更换。每一次品种的更新推广,都促进了蚕丝业的发展。纵观全省蚕品种的更换及现行品种的性状等方面,与当今科技发展的速度看,我省蚕品种的选育方向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将根据我省现行品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今后蚕品种选育方向、措施等作简单的浅论、供同行商榷。
1 江苏省家蚕品种更换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三次换种的回顾
建国以来,我省蚕品种经历三次换种,更新年限大体为每10年更换一次。1949—1968年近20年中,我省当家品种是瀛汗华9、流汗华8(占春蚕发种量的100~63.56%),其中还饲养苏16苏17(仅发0.37%),随着蚕业不断地发展,对品种的各方面都提出不同的要求,更换品种是生产、外贸的必然要求。
1.1.1 第一次换种
1969-1973年的当家品种是苏16苏17(占春蚕发种量的67.86%~44.10%)。为了适应外贸出口的需要,工业上需要缫制细纤度的高品位的生丝,同时对该品种的茧价加价15%,所以虽然张种产量稍低,仍使其饲养量得以大幅度的增加。
1.1.2 第二次换种
1974年一1979年的当家品种是东肥、671、华合。因二元原种好养,张种产茧量、张种产值、茧丝质量(特别解舒好且稳定)均优于苏16、苏17,虽然茧丝纤度偏粗、克蚁制种量比汗9低40%、比苏16苏17低20%,但仍能迅速推广。为了解决蚕种场制种单产低问题、中农科院蚕研所选配了三元种。
1.1.3 第三次换种
1980年到至今,当家品种是苏 5苏 6,几乎成为近20年的我省当家主宰品种,其原因是该品种的茧型适中匀整、干壳量、产值高,春秋都能养。
1.2 目前我省当家品种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当家品种是苏五、苏六,该品种比每次换种以后使用时间都长。自1975年开始投入生产繁育母种、原原种,1978年杂交种大面积生产推广至今已有20年之久,生产数量占江苏全年蚕种生产量的80%。但在进入八十年代中期,农村推算‘春种秋养”以来,该品种出现了净度低而不稳的问题,根据调查,苏五苏六春茧净度均在90分以上,但秋养的净度开差大,好的达93-94分,差的仅77一79分。近几年,随着喷水和剑杆等高速织机在丝绸工业上的应用,外贸、工业对生丝强力提出要求,反映我省的生丝的强力差,同时,由于这对品种在生产上已用了近20年,原种的体质也有了下降,对氟污染桑叶敏感。为此、贸、工、农要求品种更新的呼声迭起。
自1985年以来,我省陆续引I进经全国或省区鉴定通过,已在生产上推广的蚕品种如新四元、A四元、菁松 ·皓月、春蕾.锡方,苏菊.明虎,苏镇.春光,871.872等品种,代表着江苏第五代当家蚕品种更新,目前新品种推广面已达全省饲养量45%左右。单一品种一统江苏的局面即将得到改善。
2 今后蚕品种选育的方向
家蚕品种的更新换代是一件很严肃的工作,众所周知,优良品种是发展蚕桑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最有效的增产手段。因此家蚕新品种选育的目标,尽量要达到农村、丝厂,绸厂、蚕种场四满意。其选育的方向:
2.l 选育解舒率高而稳定的蚕品种
目前出口生丝追求高品位的生丝,须选择解舒丝长在800米以上的春茧和600米以上的夏秋蚕,解舒率高而稳定成为缫丝工业创优质高产、低消耗的主要因素之一。
2.2 选育茧丝纤度适中的蚕品种
目前外销与内销的生丝规格20/22约占75%,就我省缫丝设备讲,90%是立缫机型,是定粒化缫丝,不能定粒的尴尬纤度就给工艺设计,生产安排适销对路带来了困难。因此,今后育种工作中,要选育纤度适中的品种。
2.3 选育茧丝纤度开差小的品种
生丝新定质量标准是以偏差决定等级的。因此,茧丝的偏差直接影响生丝的等级和质量,缫丝工业希望茧丝综合均方差春茧品种在从0.65D以下,夏秋蚕品种在0.5D以下。
2.4 选育净度良好的品种
从国内外绸缎来看,大多是薄和高档织物,绸机也向高速化方向发展,缫丝工作对糙疵要求很严格,宁可增加一次断头,不愿增加一个糙头,净度好是一个很主要的选育标准。
2.5 要选育多样化的蚕品种
根据我省蚕业区划,确定各市最适宜的一对或二对蚕品种,充分发挥蚕品中的优良特性。同时要选育“春秋兼养”“抗逆性”又强的多功能蚕品种及特色用途的蚕品种。
2.6 要选育易繁高产品种
在选育工作中既要考虑到上述各方面的工业上的农业上的各种指标,但同时还要兼顾到种场的繁育工作。能实现春秋繁育、原蚕好养等品种。
3 对今后的育种工作的建议
3.l 领导重视,做好协调工作
蚕品种的选育、鉴定、繁育、推广不仅仅是农业部门的工作,实际上也是丝、绸厂、外贸等部门的事,希望业务主管部门在经费、设备、协作、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协调和支持。
3.2 通过适当途径解决品种选育的试验经费紧缺状况,改善育种设施、提高选育成功的效率。
目前许多搞育种工作的科技人员,许多工作开展不起来。新的品种不能快速育成,很大程度上是科研经费的紧缺。所以主管部门应集中力量解决这一问题。
3.3 抓好蚕品种资源的收集、保育和基础蚕品种选育工作。
扩大用于基因重组的基因源,以增加育种成功的机会,同时为开发特色用途蚕品种创造条件。深入研究原始材料有关特征,掌握育种的“基本功”。有远见的育种专家,非常重视基础蚕品种的选育。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从技术角度上应考虑到人员选择、经费支持、改善和无污染的环境等。
3.4 调动育种人员的积极性
把竞争机制引入育种单位,以育种成效与经济利益挂钩。根据谁得益谁出钱的原则,逐渐做到育种成果有偿转让。作为育种经费的补充和有功人员的奖励。
3.5 必须加强对原原母种的培育
家蚕原原母种中繁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持育成单位的育成品种的优良性状,不使退化,并在保持优良性状的前提下尽量延长其使用寿命。因此,加强原原母种的培育是十分
重要的。
3.6 提高生丝强力的一些建议
生丝强力成绩的高低,除蚕品种因素外,主要是改善蔟中环境,提高茧质;另外,干茧贮藏2-3月后缫丝,缫丝时采用适当的汤温、汤色;把二鼓轮改为四鼓轮;注意平衡时间等工艺措施,对生丝强力的提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7 扩大生丝检验项目,开展丝质性状的研究。
中国农科院蚕研所,提出将全国蚕品种鉴定项目延伸到生丝检验阶段的建议是非常及时的。有助于更好的熟悉和运用亲本,提高育种水平。
*本文作者为高级农艺师,1985年毕业于苏州蚕专桑蚕育种专业,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蚕学研究生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