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创新脱困境科学管理上台阶

         李汉荣 程双武 
     
(湖北省罗田县教育缫丝厂 罗田县蚕经委 436600)       

  罗田县教育丝厂,是县教委1994年投资创办的缫丝企业。近几年来在国内众多缫丝厂家纷纷转产、停产、关闭的情况下,该厂不仅能够在困境中维持正常生产,而且从去年起实现了扭亏为盈,企业的实力强劲,信誉度高,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该厂之所以能在困境中求得生存,新上台阶,依靠的是走创新之路。

  l 坚持管理创新求生存

  受丝绸业高回报率驱动,1994年罗田教育丝厂应运而生。然而,生不逢时——恰遇1995年茧丝市场大幅度滑坡,行情急转直下,市场持续疲软,企业开工不到六个月就亏损近百万元。沉重的包袱使企业完全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经过调查研究和冷静思考之后该厂确立了坚持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蓄势待发的战略思想。
  1.1 一是搞好观念创新导航
  观念是形成科学的经营管理思想的基础。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思想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几年来教育丝厂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始终贯穿发展、改革和市场三个观念:
  1.1.1 只有发展才有出路。发展的前提是生存。生存的法宝是信誉。为了在困境中求得生存,该厂努力积累企业信誉资本。1996年春该厂遇到了严重的流动资金危机,生产已难以正常运转。他们却一改少数企业借改体改组为名行赖债之实的惯伎,从教委重新注入的20万元启动资金和仅有存货变卖的20万元贷款中一次抽出30万元用于支付上年度的应付茧款。这一举动赢得了极大的社会信誉。
  结果当年春季该厂赊回干茧近40吨,节省现金支付近二百万元,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转。
  1997年春季由于厂丝价格短暂回升而导致干茧价格暴涨,干茧市场抢购一空。全县各丝厂全面停工放假,而教育丝厂却到安徽、河南、江西等地采购下脚茧(黄斑茧)维持生产。尽管付出了半年亏损六十万元的代价,却维护了企业的形象,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顽强生命力。因而同年七月顺利地实现了由建行迁户到农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并于十月份一次获得农行200万元的贷款。依靠信誉资本的灵活运营又一次使该厂获得了新生;
  1.1.2 只有坚持改革,企业才充满活力。几年来,教育丝厂围绕提高员工素质,规范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三个方面坚持不懈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方面在工艺技术、设备保全、计划核算等环节借鉴国企的严格程序管理;另一方面在人事、用工、分配等要素上借鉴私企的灵活机制。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上收到了明显的效果。1998年底,县农行对全县开户丝厂进行信贷资产质量评估时,出乎意料之外地发现该厂以吨丝亏损三万八千元而大大低于全县缫丝行业吨丝亏损九万元的平均水平。从而树立了农行对该厂投放贷款的信心;
  1.1.3 只有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企业才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教育丝厂在坚持唱好从认识市场到适应市场,最后驾驭市场的三步曲。从而自觉地挤身于市场,大胆地去经受市场的碰撞和摔打,努力使自己顺应市场规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们走安徽、进江浙、上河南、下两广、出四川、闯山东跑遍九省与三百多家客商建立了业务往来关系,使自己获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1.2 二是机制创新推动
  全新的观念也只有通过好的运行机制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企业沿着正确
的轨道运行。
  教育丝厂把用人法则创新作为机制创新的突破口,努力做好企业智力资本运营的大文章。几年来,该厂打破系统、打破行业、打破区域、打破用工性质、打破工资制度,通过电视、广告不拘一格地从安徽、浙江、南漳、黄州和本县召集一大批优秀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在录用人员中,即有六七十岁的老工程师,也有三四十岁的车间主任,还有二十出头的本科生,正是这些中坚力量为该厂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技术;带来了生产力;带来了效益。教育丝厂在做好智力资本运营文章的同时,适时抓好企业体制创新。去年五月,该厂把原来的厂长个人责任承包下的领导全员岗位风险制改革为厂长股份期权制与职工参股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并付诸实施。通过合同条款来理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新体制实施后,原来长达八个月议而未决的技改方案在十五天内就得到了实施,不仅安装试机,而且投入了生产,提高了办事效率。

  2 立足技术创新促发展

  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是缫丝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狠抓设备改造
  几经周折,一期改造工程两组D30lB型自动缫丝机终于于1999年5月初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安装投产。新缫丝机投产运行后,其优越的技术性能立即显示出明显经济效益。
  首先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过去全厂220人奋力拼搏月产白厂丝也只有两吨。现在全厂不到120人月产量五吨也显得轻松;二是白厂丝质量朋显提高,过去白厂丝平均质量等级在A级左右,放在厂里无人问津,拿到江浙销售靠游街、靠降价、靠赊帐;现在平均在3A以上,部分白厂丝达5A,甚至6A级。如今销售是坐在屋里卖,常常宾客盈门,供不应求;三是工费成本大幅度下降。1998年该厂平均吨丝工费成本接近9万元,现在平均控制在 3.5万元以内。去年十月份,原料质量好吨丝工费成本只有2.7万元。仅人员工资一项吨丝就少支出近2万元,而全厂人平月工资比改造前净增100多元。职工尝到了技改的甜头,积极性高,队伍稳定。自去年十月份开始正常生产以来,就出现月月盈利的良好局面。
  2.2 狠抓智力投入
  为了使设备改造达到预期效果,防止员工素质与技术需求脱节,教育丝厂把设备改造与员工培训同步进行。在新设备投产前先后选派40多名技术骨干和操作工人到浙江、安徽等地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接着在厂内开办四期培训班,使110名职工全部接受培训,并且实行严格的技术考核制度。对不达标的实行岗外再培训,限期达标,否则予以辞退。与此同时,该厂以技术与管理责任风险承包的形式一次从外地引进关键岗位的操作技术工人和生产管理人员六人。这些技术人员在培训职工的同时在整个工艺流程的各个生产环节把关。这样,既使工人学到了新技术,又缩短了培训时间,降低了培训费用,保证了技术改造的成功。
  由于该厂把设备改造与智力投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个技术创新活动健康推进。因而,在较短的时间内产量、质量稳步增长,成本大幅度下降,实现了技术创新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企业快速健康发展。